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相似教學反思篇一
在新課的開始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學校共有多少人口嗎?先估計一下吧。”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讓學生利用生活經驗認識近似數,再通過班級人數這樣一個準確的數字與近似數對比,進一步增進學生對近似數的理解,認識到生活中常用近似數表示數的必要性,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中,學生對于四舍五入法并不感到陌生,已經知道小于5就舍去,大于5或等于5就向前一位進1,但是不能完整給予表述,而這節課的內容實際上就是讓學生明確四舍五入法的具體含義,并根據具體的要求利用四舍五入法來求近似數。在這節課中四舍五入法并不是教學的難點,難點在于理解“省略萬后面的尾數”這個具體要求上,這是因為以往經驗沒有涉及“尾數”的概念,所以學生會產生理解上的不足。因此我在教學中,我通過復習求萬以內的近似數引入,讓學生回憶“四舍五入”的意義,
三年級時已經學習過省略百(或十)位后面的數或者是估算整百(或十)數,所以我就先讓學生試著完成以下幾個復習題:
574(省略十位后的尾數求近似數)782(省略百位后的尾數求近似數) 2659(省略千位后的尾數求近似數)讓學生復習萬以內的數的求近似數的方法:省略到哪一位就看它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下一位不滿5就舍去,改寫成0,如果下一位滿5就要向前一位進“1”,再把尾數舍去,改寫成0,求出近似數。為接下來的求億以內數的近似數打好基礎。
接著讓學生觀察例7,指名讀題,理解“大約是多少萬千米”,讓學生理解:其實就是省略這個數萬位后面的尾數求近似數,再讓學生試著獨立解答并板演。在學生板演過程中,讓學生說說自已是怎么想的?說出:省略萬位后的尾數,只要看千位上的數,然后根據“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數。又引導學生結合上一課所學知識將求出的整萬近似數改寫成以“萬”作單位的數,并讓學生思考理解為何前面是“≈”而后面是用“=”:因為第一步求出的是近似數,要用“≈”,而后面是直接把這個近似數改寫成用“萬’作單位,沒有改就變它的大小,所以要用“=”。
最后通過13頁的“做一做”的練習加強鞏固,在這題中分別是省略百位、千位和萬位后的尾數求近似數,共把學生平均分成三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省略到哪一位就看它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下一位不滿5就舍去,改寫成0,如果下一位滿5就要向前一位進“1”,再把尾數舍去,改寫成0,求出近似數。
這節課,因為利用了新舊知識的遷移,類推,學生對省略萬位后的尾數這個方法掌握起來還是很輕松的,不足之處是讓學生說得太少了,要讓學生多說說為什么是這樣求的,根據是什么,這樣對于學生理解四舍五入法會更有幫助,今后還要加以改進。
相似教學反思篇二
師:通過昨天晚上的預習,同學們都知道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下面是某市20xx年末全市人口情況統計:
總計(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男性和女性的人數各接近四十幾萬?你能寫出它們的近似數嗎?
生:能!
師:請在你的自備本上寫寫看!
(生試寫)
師: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幾萬?(指答)
生冬: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八萬。
師:有不同意見嗎?
生:沒有。
師:請你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冬:我是這樣想的:要求男性人數接近四十幾萬,就要看萬后面一位千位,千位上是四,不滿五,就把尾數舍去,所以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八萬。
生燁:老師,我不是這樣想的。
師:喔,請大家聽聽燁是怎樣想的!
生燁:我是從個位看起的,個位上是四,不滿五,舍去;十位上是零,不滿五,舍去;百位上是二,不滿五,舍去;千位上是四,不滿五,舍去。所以男性的人數接近四十八萬。
生竊竊私語:好像都對的
生勇:我覺得燁的想法是不對的,如果把484204換成484904的話,就不對了!
師:怎么不對了?
生勇:484904應該接近48萬,如果按燁的想法的話,就變成接近49萬了。
(師板書生勇的想法)
師:484904更接近48萬還是更接近49萬?
生:更接近48萬!
師:為什么?
生:因為484904比48萬多四千多,而比49萬少五千多。
師:所以應該怎樣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獨立思考前提下的交流,在交流中有新的生成,這才是真正意義的交流。按建構主義的觀點來看,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是學習活動的共同參與者。它強調教學中的社會性和相互作用對于知識建構的重要作用,主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進行豐富的、多向的交流、討論和合作解決問題,提倡合作學習與交互教學。課標中說: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上完這節課后,我的感受更深了。
反思這節課,使我認識到在學生參與學習的活動中,發揮教師期待效應,會使學生插上自信的翅膀,飛到成功的彼岸。而學生的成功又有賴于良好習慣的培養。這一培養過程是師生長期努力而形成的。要注意從細微入手,持之以恒。首先是培養學生認真聽的習慣,這里所說的聽不但要求學生認真聽老師講,更要用心聽同學發言。只有這樣,才具與同學交流的條件,有的學生往往只聽老師講,同學發言時漫不經心。這時,教師及時引導學生認真聽伙伴發言,因為同學發言能反映同齡者共同的心聲。并請其他同學做出評價,生生之間相互啟發,取長補短。其次,培養學生主動說的習慣。開學伊始,我就要求學生們要敢說,人人說,大聲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學生們很愿意這樣去做,我看到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于是,我就萌發了培養學生自主交流的想法。有一次,一個學生說明自己的觀點后,另一位同學在下面小聲說不同意他的想法。我抓住了這個機會,請這位同學大聲與前者進行交流,隨后,又有同學加入到他們的交流之中。我對這幾位同學的做法大加鼓勵。在以后的數學課中,這種互相交流的形式受到同學們的歡迎。我想和xx同學交流一下,我認為xx同學說的不對,我想給xx同學補充一條,這樣的話語時常出現在我們的數學課堂上。學生之間出自內心的評價往往比教師的評價更易于被接受。一句贊賞的語言,一個暫停的手勢或者同學發言后主動報以的熱烈掌聲都是發自學生內心的評價。這些評價雖然沒有齊刷刷的掌聲或異口同聲的你真棒那樣壯觀,但是它的實效性顯而易見,在其間學生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起到了評價的作用。學生在這樣的交流中會更加愛學數學,樂學數學。在情感上做好了學習準備的基礎上,順勢將探求知識的過程推給學生。在情感內動力的推動下,再借助他們已掌握的現有的知識經驗及各自不同層次的生活實踐經驗,選擇各自不同層次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通過他們主動探索獲得的知識更容易記住。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改革的深入,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已經成為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動向。那么研究學生如何學數學以及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則成為中心議題。教學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統一的活動,所以它是一個人際互動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在教師的主導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充分發揮班級學習的群體效應,使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通過多種感官的協同活動和個體的思維活動,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相啟發和幫助,獲得成功的體驗,促進學生的發展。
相似教學反思篇三
我講了些啥啊!!果然沒有跟老教師請教研討過就直接上的課程就是不行。等下午我再請教梅梅老師或者向紅老師。我先記一點我自己想到的反思吧。
1、沒真正理解近似數的含義
我沒有把近似數的定義明明白白的點出來!!所以孩子不理解,聽的迷迷糊糊的。比如四班的學生,我讓他們舉個近似數的例子,問他們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近似數的用法,有個孩子起來說:“我的爺爺大約67歲。”聽得我當場崩潰,但是我沒意識到,是我沒點明白近似數是什么。與準確數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整十的數,我們把它們都叫做近似數。知道是“整千、整百、整十”這樣的數,學生就不會把近似數說成是準確數了。
解決方法:
下節課的時候再描補描補吧。首先要再次明確近似數和準確數的定義:準確數就是實際的、準確的數字,而近似數是與準確數很接近的整千、整百、整十的數。其次要多多舉幾個例子,如895的近似數是900,5510的近似數是5500等等。
2、沒明白近似數的用法
近似數的用法我也沒明確點出來!我服了我自己。近似數的出現是為了方便,在不需要準確數據的情況下(如記不清、或者不需要說得很準確等),選擇一個近似數可方便記憶。這里我舉的例子里隱約透露出了這個意思,但是我沒有點破那層窗戶紙,比如,我說小張知道了我們學校有1496個學生,轉述給他人時,小張忘了具體的數據,但是她記得近似數,就可以傳達給他人大約的數據。這里要點出來,這種就是不需要把數據表達的非常準確的情況,只要是類似這樣的情況,都可以用近似數表示。
解決方法:
這節課我采用了一個倒推的練習形式,既讓學生通過近似數猜準確數可能是幾。但是,其實應該先練習正推的形式,即我給出一個準確數,讓學生來判斷它的近似數。在這個練習形式的一開始,可以適當的降低難度,不讓學生直接說近似數,而是從幾個近似數中做選擇。比如課后練習第一題,就是讓學生從兩個近似數中選擇最合適的:膠州灣海底隧道的海底部分長4930米,那么我們可以說海底部分大約長(①4000米②5000米)。在這里,學生應該選擇5000米,而老師一定要根據回答追問為什么,直到引出這個原則:選擇近似數要與準確數很接近,差的太多,就不是近似數了。之后,可以再進行倒推的練習形式,我可以給出一個情景,讓學生來取近似數,比如我吃了26個葡萄,取近似數的話就是我吃了大約30個葡萄;我現在的年齡是27歲,那我就可以說我今年大約30歲。
1、倒推環節自我感覺設計得還可以
我為了讓學生感受在各種情況下近似數和準確數之間大約差多少是比較合適的,舉了這樣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我買了一袋子桃子,里面大約有20個桃子,請學生猜一猜里面實際上可能有幾個桃子。學生們回答的還是很熱烈,有的人說的是超過20的數,有的人說的是20以下的數,但只要離20不遠,處在15至24這個范圍內,近似數就可以取20。這個聯系下節課還可以加一個判斷項目,比如我可以接著這個桃子的題目問,那里面有沒有可能是12的桃子?學生們會說不可能,我就要問,為什么?多次追問,就可以引出,12這個數字距離20太遠,要取近似值的話,應該取10而不是20。
2、用數軸來表示了取近似數的原則
上課的時候,我用該班的人數來舉了一個例子,我說,我們班一共44個人,我如果對別人介紹我們班人數的時候忘了具體的數字,那我可以跟他說我們班大約有幾個人呢?有的學生說40人,有的學生說大約50人,我把這兩個數字都寫了下來,問,我們現在有了不同的答案,咱們來看看,誰更合適?學生們說40更合適,我問,為什么呢?學生們回答,因為比起50,40距離44更近一些。他們其實說的都很對,而為了讓這個原因更清晰直觀的呈現,我畫了一個簡易數軸,如圖所示:
我問學生,如果44和40的位置如圖上顯示的,那么50應該在44的哪里呢?學生們回答說是后面,我又問,那大概要離的多遠呢?學生們就能答出來,從44到50之間的距離要超過從40到44之間的距離,位置應該大致如下:
從這三者之間的關系來看,44距離40更近,所以要給44這個準確值取一個近似值的話,應該選擇40。
相似教學反思篇四
教學本例,教師只提出了兩個問題:(1)你怎樣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長度呢?(2)你解答這道題時有什么想法?在這兩個問題的引導下,出示例題、解決問題都順勢而出,在極其自然的情形下學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學習,效果還比較好。我這樣設計,有以下思考:
學生從數學中學到的知識有時會不知道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因此學到的知識就變成了僵化的知識。為了避免知識僵化,有必要使學生在大腦里儲存知識時,將所學知識與該知識應用的“觸發”條件結合起來,形成條件化知識。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這些知識在什么條件下使用。上面教學片斷中教師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經驗,把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情境化,在學生掌握解題思路和方法的同時,了解了這一知識在課堂之外的背景中的應用條件。這也讓數學問題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跡。
英國著名數學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數學學習心理學》中指出:“邏輯推理所展現的只不過是數學產品,而不能告訴學習者這些結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開、發展出來的。它只教數學技巧,而不是教數學思考。”由此可見,要教會學生思考數學問題,一定要引導學習者經歷結果是如何得到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靠教師灌輸,學生只會被動接受,只有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空、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才能使學生學會主動創造。上例中的第二問,就為學生提供了自主學習時空,讓他們在經歷計算、取值、思考、回答的過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學生的匯報展示了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教學中,教師沒有講,完全由學生“再創造”出這些知識。
數學真正的組成部分是問題和解,其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要通過“解決問題”而使學生獲得知識、方法、思想上的全面發展,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聰明,首先要有一個“好”問題,因為學生數學素質是通過這些“問題”上以及“解決”過程之中發展起來的。
現代“問題解決”研究的先驅g.波利亞主張:“與其窮于應付繁瑣的教學內容和過量的題目,還不如選擇一個有意義但又不太復雜的題目,去幫助學生深入發掘題目的各個側面,使學生通過這道題目,就如同通過一道大門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兩個問題不符合“問題解決”中問題的要求。之所以寫下這一段,在于我感覺到,設計并提出一兩個“好”問題確能優化教學過程,優化學生的數學思考,比之“滿堂問”,學習的效果會好許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有“好問題”產生,把握數學的心臟就把握住了數學課堂的核心。
改造數學“問題”,促進學習方式的有效改變——以“問”促學,會有更多的體驗與收獲。
相似教學反思篇五
師:學校剛剛舉行了運動會,同學們都參加了嗎?
生:都參加了!
師:那肯定有很多同學都獲獎了吧?
生:那當然!
師:都有誰獲獎了?(學生積極舉手發言,課堂氣氛活躍)
師:我們班的同學真不錯。(老師隨即出示小黑板)
壘球比賽
姓名王瀟凱仲添翼姜濤
成績(米)25.75423.12920.955
得數保留一位小數
師:為了便于統計和比較,統計員要求結果保留一位小數,你會嗎?
(學生獨立練習)
師:誰來匯報一下結果?
生1:結果保留一位小數,分別是:25.8、23.1、21.0。
師: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數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數,就看小數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進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師:姜濤的成績是21.0米,這個0可以去掉嗎?
生2:21.0這個0不能去掉,21.0是精確到十分位,21是精確到個位。
數學計算教學原本是充滿情趣的,而傳統的計算教學之所以變的乏味,是因為教師們常常使計算教學脫離了我們的生活,只是純粹地進行機械重復、繁重的訓練。在新課程的理念下,教師要認識到教材是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重要的物質載體。但是作為課程的實施者,在教材處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課程理念作為指導思想,合理處理好教材,做教材的開發者、創造者,讓教師所用的教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本著這樣的理念,教學時我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改編了教材,利用學生參加學校運動會的情況,設計數學問題復習舊知,這樣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自然地進入學習的情景。
師:張雙佳同學雖然感冒了,但她仍堅持參加運動會為班級爭光,她的這種精神真令老師感動。在運動會上,張雙佳同學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嗎?
生:能。
師: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時間等于速度。
師:對嗎?
生:對。
師:請同學們自己列式計算。(學生興致勃勃地計算起來)
約兩分鐘后,有個別學生微微抬頭看別的同學。又過了一會兒,有學生禁不住發出了細小的聲音。這時有個平時比較敢提問的學生站起來。
生2:老師這道題不好算的?(其余學生一片贊同聲)
師:“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盡。
師:那你們在除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趁機介紹“循環小數”)
師:商除不盡怎么辦呢?
師:當被除數不能被除數除盡時,我們就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說,得數保留一位、兩位或三位小數。在這場比賽中,統計員要求保留一位小數,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嗎?
……
(教師指導列豎式計算)
師:求商的近似值與以前學的求積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
如何讓學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師直接講解呢?還是……最終我還是沒有按照教材上的處理,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感悟、去體驗、去經歷,產生求近似值的需要。當學生看到題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計算,可算呀算呀,發現有點不對勁:這得除到何時才結束呀?而且這個結果非常有規律。這時我沒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辦呢”把問題又給了學生。讓學生在知與不知之間形成“空白地帶”,從而激起了學生調動一切知識去探究問題的欲望,使他們在反思、調整中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這一教學環節的安排更好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在師生互動中教師真正成為教學的引導者,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發揮。
相似教學反思篇六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能獲得良好的素質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要使不同的學生在每一節數學課上有不同的收獲,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原動力。因此在本課程的研磨過程中,我發現以下這幾個環節尤為必要:
求積的近似數的方法所用的方法同求一個小數的近似數的方法完全相同。因此,在教學本內容前,我組織學生做了適當的復習,復習工作主要有以下兩大亮點:
(1)我首先考慮到學困生學習基礎較弱,他們連小數點左右兩邊的數位都不了解,如何去進行四舍五入呢?因此我先在課件上出現一個點,引發學生猜想,最后讓學生按順序表述:當這個點表示小數點的時候,你能按順序說出小數點的左邊有哪些數位?右邊又有哪些數位呢?學生回答時,可見中等生和學困生一時還反映不過來。最后通過幾位同學的準確描述,在課件上顯示數位順序表,讓學生一目了然。
(2)讓學生明確保留整數和保留幾位小數與精確到哪個數位之間的關系。在以往的教學中,我發現如果只是用保留整數和保留幾位小數這樣來表達求一個數的近似數的時候,學生當時的掌握效果就好了,但如果換個方式問:“把這個小數精確到十分位。”確有不少學生不能真正理解這句話的含義。這也說明了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有義務引導學生從多方面的含義去理解和掌握知識,建立了保留整數和保留幾位小數與精確到哪個數位之間的關系,對于學生的長遠學習來說,是有利的。
不同形式的練習有助于學生從各個角度去理解知識,學會用適當的策略去解決問題。同時練習的難易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習層次不同的學生得到有效的發展,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激發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的情感。
本節課在學完例6的時候,就讓學生對積的近似數的求法進行總結,發現很多學生雖掌握了知識,但卻無法用語言清晰地表述出來。因此通過鞏固練習后,我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交流,學生在嘗試總結的過程中互相學習,互相促進,第二次進行表達時,可見大部分學生能大膽而且準確地對積的近似數的求法進行總結。大大激發了學生成功的體驗。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們總是經常要面對不同的學生個體與群體,因此這就要求教師要隨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符合學生學情水平的教學流程,真正讓學生學有所感,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