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我家鄉的春節我家鄉的春節篇一
在我的家鄉牙克石,春節的喜慶氣氛是從臘八開始活躍起來的。
臘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在這一天,家家都會熬臘八粥,粥里有各種各樣的糧食,熬出來色味雙美,棒極了!這一天,還會泡臘八蒜,把蒜泡在醋里密封,留著過年吃餃子用。
在臘八到小年期間,是買年貨的高潮期。大人、孩子聚集在各個市場里。大人們買雞、鴨、魚、肉,買酒水飲料,還要給自己和家人買新衣服,過年用的紅腰帶等。孩子們粘在大人身邊,看到了糖果、零食,兩眼直放光,大人也會給他們買很多。孩子們還喜歡各種煙花和炮竹。老人們則是挑對聯、福字。過年了,門上貼對聯,私家車、所有窗戶和倉庫門也要來點福字,很喜慶。
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雖然有些家庭不怎么重視,但是多數家庭都會大魚大肉吃一頓,孩子們也會按捺不住玩心,放一些炮竹。
過了小年便是盼望已久的除夕啦!家家貼對聯,穿新衣。大人們還做了一大桌含有各種寓意的飯菜。到了晚上,家家燈火通明,炮竹聲接連不斷,每一家都在包餃子。一家子人坐在一起,吃餃子看春晚,多么熱鬧的年夜飯!深夜,小孩子們睡覺了,大人們就在一起娛樂、聊天。
大年初一是新一年的第一天,好吃的照樣有。每家每戶都在給親朋好友用各種方式拜年。
元宵到了,處處張燈結彩。在六道街還有一個大型煙花晚會,各式各樣的大的煙花,得到了市民的好評?;氐郊?,還能吃到熱乎乎的湯圓,真是愜意??!
過了元宵,整個新年就算告一段落,人們還在議論著新年的開心事,家鄉的春節真是熱鬧極了!
我家鄉的春節我家鄉的春節篇二
我的家鄉是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五原縣。家鄉的春節差不多在臘月初旬就開始了。臘七臘八是一年里最冷的時候??爝^年的時候,電視上就出現一位小姑娘說:“老太太,別著急,過了臘八就是年”。
在臘八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熬臘八粥,粥里面有各種各樣的豆,米,還有葡萄干,還有紅棗......除了要熬臘八粥,家家戶戶還要泡糖醋蒜,糖醋蒜泡出來非常好吃,酸酸甜甜的。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在小年這一天,大街上就賣開對聯了,地上擺著年畫。還有賣麻糖的,麻糖是長方塊的,吃起來又甜又粘,吃完一個還想吃一個。
過了二十三,家家戶戶必須大掃除一次,還要把年貨預備充足。店鋪在正月初一就關門了,到了初五才開門。
除夕真熱鬧。屋外貼著對聯,屋里貼著年畫,人們穿起新衣。除夕夜家家戶戶都在看春節聯歡晚會,到了晚上十二點,開始放炮,還要籠旺火,我們小孩也要放炮,有甩炮,有小鞭炮,青蛙炮,飛機炮......這一天要燈火通宵,要一起吃年夜飯,還要守歲。
正月初一到了。早晨起床要到親戚家拜年,親戚會給壓歲錢。也會有人到我家拜年,爸爸媽媽會把各種飲品,水果,干果擺到桌子上。
家鄉的春節在正月十五就結束了,大人們該去照常做事。
我家鄉的春節我家鄉的春節篇三
年與歲的輪回,新與舊的交替。春節是末,亦為始。
它是熱鬧的,歡快的,使人幸福的。春節至時,家家戶戶的大門上無不貼著副紅對聯,奪目的正紅色惹人注意。兩個圓滾滾的紅燈籠,徹夜地亮著,按照家鄉的習俗,要一直點著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后才能夠熄掉。春節期間,當夕陽西下,收起遺留在天邊的最后一抹彩霞,每戶人家檐下的燈籠漸次亮起,點綴在這不打村落的黑夜里,好似空中的繁星墜落,裝飾著這片樸素的大地;又似簇簇火焰,照的這片古老的村落搖身一變,成了不夜的域,洋溢著青春的氣息與活力。
春節的年夜飯著實值得好好說道說道。那雪白的年糕,似是人們的寵兒,年夜飯的桌上總少不了它的聲影,“節節高”的美好寓意讓它的熱度一直延續了幾百年。魚蘊含著“年年有余”的祝愿,這使它的身價在春節之際火速上漲,人們搶得火熱,爭著為自家的年夜飯增添色彩。
飯后,孩子們最愛的便是發紅包了,高高興興地拿到紅包后,仿佛如獲至寶,連忙藏進了自己的秘密基地,接著就成群結隊地跑去放起了煙花。大人們便圍坐在一起閑話家常,不時傳來一陣哄笑聲,爽朗的笑聲在這喧鬧的夜里并不顯得突兀,平添了幾分趣味,熱鬧極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接著是爆竹的舞臺。除夕夜里的關門炮,大年初一的開門紅,是春節雷打不動的慣例。在那聲聲巨響中,送走了舊年的煩惱憂愁,帶來了新歲的幸??鞓?。直到正月十五過后,春節的熱鬧才漸漸褪去。
然,這似于城市的熱鬧不大相同。比起城市里,一大家子去酒店里吃頓飯,小情侶去電影院里看場電影,一家三個在家觀看春晚,家鄉的春節似是更多了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在鄉水的溫柔中,迎面吹來的寒風,凜冽中帶了幾絲節日里的柔情,多了幾分情味,使我的心軟軟的,不是懷人,不是傷時。
我家鄉的春節我家鄉的春節篇四
我其實是安徽人,只不過出生在佛山,也在這長大。和往年一樣,我回安徽過年。剛下飛機,一陣寒冷的鳳吹了過來,這可不是一般的冷啊。但是這么冷怎么不下雪呢,這么多年沒見過雪,就想回來看看雪。原來雪前幾天就下完了,以后幾天氣溫都會升高。
全部都忙起來了,小孩子們也幫忙擺碗筷。一大家人圍著圓圓的桌子,團團圓圓地吃著年夜飯。首先,小孩們要給長輩敬酒,說些吉祥的話。注意,杯子一定要比你敬的人的杯子放得低,這樣才是有規矩的敬人。然后長輩們就開始給晚輩發紅包了,不要當場拆紅包,這樣做是不禮貌的行為。不管里面的錢數多少,這都是一份祝福,希望這一年能平平安安過完。最后,就可以大口吃那些美食了,變魔術一樣把雞鴨魚肉做成一道一道美食。除了這些基本菜外,還有很多很多叫不上名字的美食。照這么吃,身上的肉蹭蹭蹭的往上漲,不過這也是過年的特征,不胖幾斤,你可能過了個假年。
晚上,就看春晚,聊聊家常。一直到12點才能睡我們叫這守歲,12點鞭炮響的不停,一家接著一家放,聲音大過天。睡著了也能把你給吵起來。這年還沒過完,要一直等到元宵節才算真正的過完,大家該工作的工作,該學習的學習,該干嘛干嘛,又期待下一年的到來。
聽完這些,覺得特別熱鬧對吧。仔細想想,現在的我們,過年除了拿著個手機面對著虛擬的網絡世界,還有像這樣熱熱鬧鬧的過個年嗎?低著頭看手機,都忘了身邊的人,年也越來越沒有年味了。過年是中國傳統節日,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東西,我們不能忘記它最根本的東西。知道父母為什么不老是看手機嗎?不是他們落后了,不是他們跟不上網絡時代。而是,他們最愛的人就在身邊……放下手機,好好陪陪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還有,我們身邊的人。
我家鄉的春節就是這樣,不復雜,但也不簡單。就這樣,剛剛好……
我家鄉的春節我家鄉的春節篇五
春節是我們廣東的一個非常隆重的節日,人們在春節期間都是可以和家人一起玩。春節的時候,廣東的每一個地方都是喜喜氣洋洋的,大家都非常開心!
按照家鄉撫州的風俗習慣,從農歷十二月二十日以后,家家都忙著過春節。雖然天氣非常冷,但還是晴天多,這時大家都忙著打掃衛生,洗凈全部骯臟的東西,掃去一年的廢氣。遠在天涯海角工作的親人,也陸陸續續趕回家和親人團聚慶新年。
農歷二十三這一天,就是點灶燈,包糯米子,用豆子磨粉,加糖成為豆沙,再和子拌裹,大家都圍著吃得津津有味,這就是首次過年,點上蠟燭,也就是希望來年紅紅火火。
農歷十二月二十五這一天,是過小年,也就是小孩子過年,這一天大人們為小孩子忙忙碌碌,做好許多美味佳肴,晚上我們一起放煙花,玩個痛痛快快。
農歷十二月,月大三十,月小二十九,為除夕。除夕這一天,我們家鄉稱為過大年,家家戶戶貼對聯,滿桌的雞、魚、肉、蛋、山珍海味,米酒飄香一醉方收,吃完晚飯,大家團聚一堂,歡度春節。邊看電視邊聊天,大人為小孩發壓歲錢,希望我們來年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考出理想的成績。直到十二點結束,鳴鞭炮關大門,這就叫辭歲。接著守歲黎明前開門,又鞭炮齊鳴,這就是好像征開門大吉,一年平平安安,風調雨順。
正月初一這一天,男人們帶著自己的小孩走親訪友,向長輩拜年問好,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機關團體打龍燈拜年,有機會全家一同逛大街購買拜年的禮品,這樣拜年,走親訪友,一直到農歷十五,這段時間做客喝酒,家家扶著醉人歸。
最后,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廟會,雄獅起舞,長龍游街,一片熱熱鬧鬧,也就是說這天是春節最后一日,元宵元宵,也就是把過年剩余東西全部吃完,再吃一些湯圓,象征著今年團團圓圓,甜甜蜜蜜,生活紅紅火火,明天就要大干特干,學生上學,大人們外出務工。家鄉的春節年年如此,熱熱鬧鬧,一年更比一年好。
大家說春節是多么開心的一件事??!
我家鄉的春節我家鄉的春節篇六
說起春節,大家一定知道,過春節可以去好朋友家串門,還可以收到很多很多的紅包!總之,就是快快樂樂的玩幾天。
可是,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不知道?不用著急,讓我慢慢告訴你:傳說,在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后來,人們為了驅趕年獸,在年獸來到的那一天,便在門前貼上紅紙,張燈結彩,后來就漸漸地形成了現在的春節!
大家一定注意到了,在過春節時,我們的爸爸媽媽會在門前貼上一對紅色的紙,紅紙上面寫滿了字,那叫什么呢?那叫春聯!華夏族的首領黃帝,很重視神荼、郁壘捉鬼的故事,便制定了一個節目的儀式:每當除夕時,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立下兩個桃木神像,在門相上懸掛葦子編的繩索,在內門上畫老虎,以此來鎮邪,求得來年的幸福。這個習俗在漢代已經是非常普遍的事。漢代以后,門旁的桃木神像逐漸演變、簡化為桃木板,這就是“桃符”。到五代十國時,后蜀皇帝孟昶,在除夕時,叫人在兩塊桃木板上刻了兩句詩:“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便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副春聯,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對聯。由于桃木是紅色的,以后便被用紙寫的字代替,一般對聯都用紅色的紙寫成。由此以后,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形式。
過春節時,大人們會買來很多花生瓜子這類零食招待前來拜訪的好友,并買來火紅的燈籠掛在陽臺上。而我們小孩子就伸手要壓歲錢或者跑到大街上和好朋友手牽手去看花燈。在家鄉的大街上,到處都是花燈:有正在飛騰的龍,有在拜年的小孩!人們也高興極了,喜氣洋洋地觀賞美麗的花燈。大街上,所有的店鋪都掛上了大紅燈籠,所有的人都在互相說著吉利的話:“恭喜發財,萬事如意!”廣場上,父母和他們的孩子在放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映紅了半邊天,有“螢火蟲”,\“小星星”……小孩子們可高興了,穿著父母為他的買的新衣服,繞著廣場跑來跑去,卻不知道自己的小臉兒都紅了!
與此同時,家家戶戶都開始包餃子了。先拿出一片餃子皮,往里面放一點已拌好的餃子陷,再蘸一點水,往旁邊涂一圈,一捏,一個精美的餃子就做好啦!做好一堆餃子后,就把這些餃子倒進煮沸騰的水里。隨著一聲:“開飯啦!開飯啦!”全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餐桌上,品味著美味的餃子。
說起餃子,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呢:相傳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曾任長沙太守,后辭官回鄉。正好趕上冬至這一天,他看見南洋的老百姓饑寒交迫,兩只耳朵凍傷,當時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張仲景總結了漢代300多年的臨床實踐,便在當地搭了一個醫棚,支起一面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后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鄉里人與后人就模仿制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也有一些地方稱“扁食”或“燙面餃”。以后漸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沒有餃子吃是萬萬不行的。1400多年的歷史讓餃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餃子漸漸成為中國飲食的代言詞。
過去,春節只是中國人自己的節日,跟外國根本扯不上什么關系;可如今,外國人也過上了中國節,可見,這幾十年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是節節高!
哈哈,這就是我家鄉的春節,怎么樣,挺好吧?最后在這里祝賀大家春節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