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一
《標準》指出:“使學生感受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例出發”。目的是讓學生體會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
體會教學的魅力。本節課提供現實背影、挖掘數學思想方法,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使教學內容成為更易于課堂教學表達,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通過創設具有濃厚生活氣息,貼近學生知識水平的問題情景,把問題情景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生活情景中的問題,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使其智力活動達到最佳激活狀態;另一方面可以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聯系,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習數學,發展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
例如:把按比例分配實心球、按比例計算兒童的頭高、零花錢的分配等,這樣生活氣息濃厚、學生感興趣,活生生的題目引入課堂,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在討論分配籃球時,學生從自己理解的角度出發分,有的認為男生多分,女生少分,有的認為女生多分,男生少分,還有的說一樣多,同學們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觀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我告訴學生這樣分籃球隊的同學感到不公平,給學生制造學習的矛盾沖突,引起學生的探究欲望。這樣的設計我是想讓學生在學習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身邊到處有數學,其次以問題調動學生思考。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二
以教材為藍本,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目的是想激起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促使學生根據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數學問題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學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有利于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俗話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題意識是創新素質的基礎,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要著力培養學生“學會問,善于問”的能力,切實改變教學中只教“學答”,不教“學問”的現象。
在認知上由直觀具體的“圖”幫助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基礎,理清數量關系。
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和在圖畫的討論中,得不斷的聯系已知信息,去體會、分析信息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對于數量之間關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獲得的,所以解決問題使學生感覺很輕松,講起解法頭頭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會用這種方法去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的。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三
該上用方程解決實際問題了,根據以往的經驗,孩子們會在格式上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不寫解、設的;有寫了“設”可是設的x不帶單位,反而在方程式子里帶單位的等等。
我分析,這是因為關于用方程來解決問題,對孩子們來說是一個比較新的內容,那么如何讓孩子把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這些步驟由強行記憶變成自身的“本能”呢?我可不愿意在他們做題的時候一遍又一遍的'在他們耳邊說,在教室里一遍又一遍的轉著查看。我想偷個懶。
于是在本堂課上,在與學生一起分析了例題中的數量關系后,我請學生自己自學例題,用一分鐘時間看例題中的解題步驟,一分鐘后,全班的數學書都合上,根據自己記憶中的解題步驟來解決問題。同時,我請了三個同學上臺板演。之后我們進行了一場“全班來找茬”,以黑板上的板書為例,找出方程解題步驟、書寫格式上的問題,大家伙兒找的興高采烈,黑板上的圈錯誤的圈多一個,孩子們心里的圈圈就少一個。
今天如果我講得太多,學生被迫去記憶,可能反而事與愿違記不了多少。讓孩子自己去學,自己去找,自己去反思,自己去找的“食”有時反而更香。所以我們應學會適時的偷懶,讓學生自己去學,把自己從繁瑣的講解中解放出來。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四
按比例分配應用題是一類比較好理解的應用題類型。但是,也有一些題目比較容易出錯。比如:用一根80厘米長的鐵絲圍一個長方體框架,長、寬和高的比是4:3:3,這個長方體的長、寬和高各是多少厘米?最初做這個題目的時候,絕大部分同學都是用80÷(4+3+3)=8厘米,然后長是4×8=32厘米,寬和高都是3×8=24厘米。幾乎沒有同學會回顧與反思一下這幾個數據是不是符合題意。這也是學生學習習慣也就是檢查習慣以及方法沒有培養好的原因,以后這方面還要多下工夫。再者可能是對于80厘米只知道按比例分配先求出一份是多少,但是并不清楚這一份表示的具體意義。也就是說學生只知道把80按4:3:3分配,算出的是32、24和24,其實32是4條長,24分別是4條高和4條寬,還要分別得除以4,才是一條長、寬和高。從這個角度理解這個問題,我覺得并不是很好理解。
所以,我覺得應該先用80÷4=20厘米,這個20厘米表示一條長、寬和高的和,這樣才把20按4:3:3分配比較好理解。
還有一個習題出錯率也挺高,原題是:周長為24厘米的長方形,長和寬的比是2:1,那么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這個題目也容易犯剛才那個題的毛病,直接用24÷(2+1)=8厘米,然后8×2=16厘米,8×1=8厘米。如果這樣做就錯了。因為24厘米是周長,也就是兩條長和兩條寬的和,所以算出的16是兩條長,8是兩條寬,所以還要分別除以2才對。或者先24÷2=12厘米,先算術一條長和一條寬的和,然后再按2:1分配就不會錯了。
總之,每類題目有題目的特點,也就是它特有的解決這類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所以要會歸類總結方法,并且還要比較方法的優缺點,做到用自己比較好理解不易出錯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五
這節課是本人進行《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課題研究后,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這節課的設計意圖有兩個。其一,以教材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探究數學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目的是想激起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促使學生根據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數學問題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學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二,以畫“數學畫”為切入點,進行方法指導,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在同伴之間的交流、啟發下,探索并學會用線段圖分析問題、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感知方法,解決問題,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教學實踐,這節課的設計意圖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出色表現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認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和處理有以下幾點好處:
1、有利于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俗話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題意識是創新素質的基礎,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要著力培養學生“學會問,善于問”的能力,切實改變教學中只教“學答”,不教“學問”的現象。
2、有利于學生學習線段圖。這是線段圖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為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了畫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基礎,理清數量關系,討論得出線段圖的畫法,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系的,而這個聯系可以從信息里得到;在對“問號該標在哪兒”的討論中,明確了問題不同,問號所在的位置就會不同,解決的方法就會不同。
3、有利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技巧。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和在對線段圖畫法的討論中,得不斷的聯系已知信息,去體會、分析信息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對于數量之間關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獲得的,所以解決問題使學生感覺很輕松,講起解法頭頭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會用這種方法去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個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敘了。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六
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是在學生學習了利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方程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的過程。經過第一課時的教學后,我發現大部分學生擺脫了格式上的困擾,新表現出來的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難點是:根據實際問題找出等量關系式,再根據等量關系列出方程。因此我們又上了一節鞏固練習課,幫助學生匯總、整理自己腦中千頭萬緒的“等量關系”:
最后,如果我們實在沒有現成的數量關系去用,還可以根據題目中有比較意義的關鍵句確定等量關系。如:小華有郵票45枚,小華的郵票數比東東多5枚,東東有多少枚郵票?我們先找出題目中有比較意義的關鍵句:小華比東東多5枚,那么在東東的基礎上再加6枚就是小華的郵票數,由此的到等量關系:東東的郵票數+5=小華的郵票數,列出方程:x+5=45。
數學題一道題可以變化出許多道題,我們每一道題都去做,是做不完的,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我認為數學老師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整理頭腦中的千頭萬緒,找出其中的關鍵點和共同的地方,能舉一反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能輕松起來。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七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蘇教版) 數學第五冊第43頁例題和“試一試”,第43-44頁“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學習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學會解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及相應的變式問題。
2、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 學會解答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的不同解法。
教學準備: 準備上衣、褲子的圖片(褲子圖片上標有28元的標簽)。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談話:星期天,郭老師去商場為孩子買衣服,了解到了以下信息,(依次貼出圖片):
褲子:28元
上衣:價錢是褲子的3倍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或問:你能解決哪些問題?或是你想知道什么?)(學生獨立思考,同桌交流)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1、一件上衣多少錢?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或:一條褲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錢?)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師生討論“畫數學”的方法:
一條褲子28元可以用一條線段來表示: ———— ,線段可長可短,根據實際情況來畫。上衣的價錢不知道,鼓勵學生嘗試畫。通過討論要明確上衣的價錢是3個28元那么長的線段。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褲子 ————
上衣 ————————————
1、“一件上衣多少錢?”
提問: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怎樣標?你會解決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書:28×3=84(元)
師:你能給同學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提問:誰來講講“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那么“買一套衣服多少錢?”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為什么?(學生討論,并標出問號)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組織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價錢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褲子一共是4個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價錢
綜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
學生嘗試畫線段圖,標出表示問題的部分,并獨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84-28=56(元)……上衣比褲子多的錢數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2……上衣比褲子多2個28元
28×2=56(元)……上衣比褲子多的錢數
綜合算式是:28×(3-1)
4、比較:第2個問題和第3個問題在解的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嗎?
三、組織練習,鞏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題和第2題
分別出示帶子圖,要求:先說說帶子圖所表示的意思以及問題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獨立解答,最后在小組里交流。匯報時要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從題目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還有哪些信息我們不知道?你會解決嗎?(學生獨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對)
提問:看著這張表你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你會解決嗎?(四人小組合作,互相提問并解答)
3、獨立作業:“想想做做”第4題和第6題。
四、質疑問難,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你是怎樣獲得的?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課后反思:】
這節課是本人進行《低年級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課題研究后,進行的一次大膽嘗試。這節課的設計意圖有兩個。其一,以教材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結合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探究數學問題的情境,鼓勵學生根據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決的問題,目的是想激起他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進而促使學生根據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數學問題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使學生能以一種數學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學會用數學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二,以畫“數學畫” 為切入點,進行方法指導,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能在老師的鼓勵和引導下,在同伴之間的交流、啟發下,探索并學會用線段圖分析問題、了解數量之間的關系,進而感知方法,解決問題,為今后自主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教學實踐,這節課的設計意圖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出色表現令我欣喜不已,本人認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的實際問題”這樣設計和處理有以下幾點好處:
1、有利于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俗話說“不學不成,不問不知”,問題意識是創新素質的基礎,在教學中,老師首先要有問題意識,要著力培養學生“學會問,善于問”的能力,切實改變教學中只教“學答”,不教“學問”的現象。
2、有利于學生學習線段圖。這是線段圖第一次在教學中出現,在認知上是由直觀具體的“圖”向較為抽象的“線段”的過渡,而這又是幫助理解數量關系,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效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將重點放在了畫線段圖的方法指導上:讓學生根據以往的知識基礎,理清數量關系,討論得出線段圖的畫法,明確一條線段表示一個數量,兩條線段之間是有聯系的,而這個聯系可以從信息里得到;在對“問號該標在哪兒”的討論中,明確了問題不同,問號所在的位置就會不同,解決的方法就會不同。
3、有利于學生分析數量關系,掌握解題技巧。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和在對線段圖畫法的討論中,得不斷的聯系已知信息,去體會、分析信息中數量之間的關系,因此,對于數量之間關系的理解是自然而然的獲得的,所以解決問題使學生感覺很輕松,講起解法頭頭是道。我相信,在以后的學習中,在解決問題時他們會用這種方法去分析數量之間的關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的。
4、有利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這個優點是不言而喻的,在此就不多敘了。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八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學會解答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加減法相結合的兩步計算的問題的不同解法。
教學準備:?準備上衣、褲子的圖片(褲子圖片上標有28元的標簽)。
教學過程:
一、創設生活情境,導入新課。
褲子:28元
上衣:價錢是褲子的3倍
根據學生匯報,教師板書:
1、一件上衣多少錢?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或:一條褲子比一件上衣便宜多少錢?)
……
二、探索新知,感知方法。
師生討論“畫數學”的方法:
師生共同完成線段圖:褲子???————
上衣???————————————
1、“一件上衣多少錢?”
提問:這個問題的問號該標在哪兒?怎樣標?你會解決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板書:28×3=84(元)
師:你能給同學們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2、“買一套衣服多少錢?”
師:你會解決這個問題嗎?(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組織交流。)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84+28=112(元)……一套衣服的價錢
綜合算式是:28×3+28
方法二:3+1=4……上衣和褲子一共是4個28元
28×4=112(元)……一套衣服的價錢
綜合算式是:28×(3+1)
3、“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錢?”
學生嘗試畫線段圖,標出表示問題的部分,并獨立解答。
方法一:28×3=84(元)……上衣的價錢
84-28=56(元)……上衣比褲子多的錢數
減法求部分教學反思篇九
本節公開課內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工程與配套問題)。教學目標是會通過列方程解決“配套問題”和“工程問題”。教學的重、難點是能準確分析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等量關系,掌握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現將本節課的得失總結如下:
一、在教學設計上我通過兩方面來突破重、難點:
1、設計簡單而對本節課有啟發作用的前置作業讓學生提前完成,使學生在上課前對要學的知識有一個初步的認識。
2、利用列表分析的方法,形象直觀地把已知和未知的條件找出來,有利學生分析理解和找等量關系。
二、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小組交流與合作的模式:
1、小組內交流,中心發言人回答,及時讓學生補充不同的思路,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參與情況。這樣有利發現問題,培養學生勇氣、才能和個性,使學生思維更清晰。
2、組外的交流,如果整個組的同學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則可以作為外援到其他組進行幫教,并利用加分的評價機制進行激勵。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既能對后進生進行幫扶,也能引領和鼓舞優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節課課堂學習氣氛濃厚,討論熱烈,思維完全放開,有見地的結論不斷涌現,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
三、課堂應注意改進的方面有:
1、把應用題的等量關系寫出來不利于學生的思維發展,可以改成填空的形式。
2、課堂容量不足,應把重點放在找等量關系和列方程上,解方程部分可省略,這樣就可以增加題量。
3、如果能把工作量變式為分數,能提升學生對工程問題的理解。
4、提出問題以后,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以上都是有待改進地方。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