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范本是對某一類作品進行精選和研究,旨在幫助我們提高寫作水平和應對各種文體的能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參考,并從中學習和吸取寫作的經驗。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一
我們家鄉,節日氣息十分濃烈。不管是春節還是清明節、端午節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節,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戶戶都要做些室內外的祭祀活動。家里,要給自家祖宗燒香燒紙,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墳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墳上去祭祀,都表示對去世的長輩的哀思,還要祈禱祖宗對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們鎮每年春節都要舞龍燈、跳花燈和舞獅子。異常是舞龍燈,近年來越來越時興,正月十三是我鎮的趕集日,鎮政府專門設置獎項,讓幾十條龍龍鳳呈祥,對舞得好的龍燈隊成員實施經濟獎勵。在晚上觀看龍燈更為壯觀,煙花鞭炮濃煙四起,響徹云霄,觀眾人山人海、滿街遍布。
花燈,此刻在我們鎮就更加時髦了,很多家庭辦喜事,都要請他們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燈舞應有盡有,檔次越來越高。
新年,新結婚的年輕夫婦,必須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幾天后,回家時,每家親戚都要發給新人“紅包”和一些“回篼粑”,決不讓姑爺空手而歸。其他親戚之間為了表示素有往來,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輩先給長輩拜年,然后長輩才去給小輩“還禮”。這樣親戚之間的感情聯絡得越來越濃厚。
親戚之間除了春節來往甚密外,要數每年的清明節了。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買上親紙和炮仗以及禮物到外公家去“掛親”——掛念親人。生的送禮,死的燒紙錢和掛親。這一天,能夠說比春節燃放的鞭炮還要多,比春節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煙花從早晨連續不斷地響到午時七點左右。漫山遍野的墳頭都掛上了白色的親紙,整個人間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節,也是家鄉的隆重節日。我們家鄉人過端午節、吃粽子很有講究。到端午節這天,男方要帶上禮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則要送給未婚夫新布鞋和一個棕絲斗笠。此刻,人們經濟發達了,男方都要給未婚妻買貴重禮品,如高檔服裝,手表,項鏈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傳說,包粽子的人會在某個或幾個粽子中隱匿小粽子或硬幣,煮熟后看誰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會有好運氣。
異常是大端午——五月十五,縣城每年都要到烏江大河舉辦“賽龍舟”,場面十分熱鬧。江面車水馬龍,河邊沙灘上觀眾比比皆是,臨時攤點應接不暇,參賽船只鑼鼓喧天,吆喝聲連綿不斷、魂牽夢縈……此情此景使人覺得比過春節更勝一籌。
我們家鄉的風土人情你了解了?還有很多的鄉情待下次告之,好嗎?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二
在我的家鄉,武漢,外婆或奶奶們會在農歷三月初三上巳節這天煮雞蛋。煮雞蛋要用蕎菜煮。一鍋蕎菜煮雞蛋濃濃滿滿的香味,讓我坐不住,圍著外婆轉,外婆說蕎菜煮雞蛋吃了不頭痛,而且還有個傳說。傳說有一天神醫華佗去采藥,不巧遇上了一場大雨,他到戶村民家避雨。那位村民患有嚴重的頭痛病,當時正發作,一會兒疼得上躥下跳,一會兒又不斷呻吟。好心的華佗他采回一把蕎菜為他煮雞蛋,村民連吃了三個雞蛋后,頭痛竟然奇跡般地好了。
今天,外婆也要給我煮雞蛋。陽光明媚。外婆一大早就扯回一捆蕎菜。好奇心強的我早已扮演起了小跟屁蟲,那一捆薺菜一點也不像野菜。反而是嬌嫩的。它上頭頂著小小的五個花蕾,散發著淡淡的、清甜的香。我又把玩起它的葉片兒了,它細細的綠莖上長得競是心形的葉!見我把玩它的葉,外婆笑著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喲!瞧見沒?外婆那樣愛你,把葉兒都變形愛心了咧!xxx我卻認真起來,這是萬物有靈嗎?連一片小葉兒都告訴我外婆很愛我呢!
外婆溫和地說:“你不是愛玩這個蕎菜么?我教你煮雞蛋吧!xxx真是我求之不得的好差事,我連忙用力點頭,高興得狠狠親了外婆一下。外婆更是笑著滿臉菊花紋。她教我把一把蕎菜盤成窩狀,洗凈根部的泥,又拿出幾枚鮮雞蛋,加入水后等開就可以啦!
30分鐘后雞蛋徹底煮好了揭鍋蓋,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撲面而來,雞蛋已經成淡淡的綠色。外婆盛上了一顆雞蛋和一碗蕎菜湯給我。鮮香的雞蛋配上清甜湯汁,真是美味絕倫。這何嘗只是美食,這是外婆的味道啊!
我愛三月三薺菜煮雞蛋這個風俗,更愛外婆!這個風俗里飽含了外婆的對所有傳統節日的重視,讓我覺得這是暖意融融的春日里最美好的一天。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三
阜新是遼寧省很小的城市。那里比北京冷,也沒有像哈爾濱天天下雪那么冷。
阜新有很多風俗,比如在除夕夜里要開門迎財神。年夜飯里要有魚和丸子,有魚是因為“年年有魚”,丸子是因為希望家人團聚在一起。然后就要放煙花,放完了煙花才能回家吃飯,還有除夕當天只能吃兩頓飯。
說了一些除夕的風俗,初五的風俗也有很多,而且都很有意思。只要到了初五,除了要放煙花還有我認為最好玩的一項活動,還要吃一樣東西。
吃的東西是一個小朋友很愛在夏天吃的,那就是冰棍。冬天吃冰棍是只有在東北人們才做的習俗,但大家也就吃一兩根。好多人都會去冰場滑冰,因為阜新是一個小城市,所以只能在湖面上在凍一層結實的冰。
爺爺告訴我,好多老年人從小就在那里滑冰。直到現在,他們還有很多人來到冰場上堅持滑冰呢!
關于初五吃冰的這個習俗,好多人都是吃冰棍。我在網上查到,據說以前沒有錢去買冰棍吃,人們就在井邊上挖冰塊去吃。這樣吃也是有原因的,因為好多人都認為初五吃冰就可以讓你在新的一年里腰不酸、腿不疼、牙也不痛,干活渾身有勁!到現在為止,東北人一直沒有忘記這個習俗,我們家一直遵循這些習俗呢!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家,每個家也都有很多有趣的風俗。希望你的家鄉里也一樣有很有趣的風俗。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四
武漢這座城市很特別,小吃多,大學多,美景也多。
武漢的小吃有很多,武漢最有名的小吃是蔡林記的熱干面、老通城的豆皮、四季美的湯包。我最喜歡吃的是蔡林記的熱干面,因為熱干面里面放了芝麻醬,既有營養又很美味。
武漢有很多大學,武漢的在校大學生人數是中國最多的。武漢的大學有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這三所大學都靠在山的旁邊。中國地質大學靠在南望山旁;武漢大學靠在珞珈山旁;華中科技大學靠在瑜伽山旁。它們都是中國的名校。
武漢的美也很多,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有碧水粼粼、水鳥翻飛的東湖,有古樹參天、花木繁茂的歸元寺等。我最想去的地方是黃鶴樓。黃鶴樓座落在蛇山頂,樓高五層。凡是到武漢游覽的人,如果不去黃鶴樓看看,就好像到了北京沒游長城,到了羅馬沒去斗獸場一樣。
小吃、大學、美景,不僅裝點了武漢,而且豐富了這座城市的內涵。
文檔為doc格式。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五
當寒冷的北風在大地奔馳時,當一條條臘肉高掛時,又有多少人注意到一個備受重視的節日來臨了?他就是冬至。
冬至是一年中日照最短的日子,所以咱武漢人要“貓冬”:像貓一樣早睡,還要吃餃子,腌臘貨,祭祖先的習俗。
去年的冬至,放學很早,于是我們去小姑媽家過節,一推開門,就看到小姑媽正在腌制臘貨。有一條開膛破肚的大魚躺在一條方桌上,旁邊還放著鹽和花椒。再看小姑媽,她脫下了棉外衣,高高擼起袖子,左手抓了一把花椒,右手抓了一把鹽,大把大把十分大氣有風范的往魚上撒。沒過一會兒,那魚便抹足了鹽,鮮紅的,很有食欲。
我很奇怪:“為什么要腌臘貨?”
“因為快過年了,武漢的年,是從冬至開始的,這是武漢獨有的風俗,我們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我也想幫忙,但姑媽說這太麻煩,讓我和姐姐一起包餃子,我只好走開。
我跑去問姐姐:“為什么冬至包餃子?”
姐姐告訴了我一則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醫圣”張仲景,他救人手法極為高超,醫者仁心。在他告老還鄉后,看到當地人被凍壞耳朵,十分難過,將羊肉、辣椒和各種去寒藥材做成餡包成餃子,放在大鍋中煮。并其取名曰:“嬌耳湯”,免費贈給病人,從此,冬至要吃餃子的習俗便延傳下來。怪不得媽媽總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原來是為了紀念神醫張仲景廣救病人,我對這餃子又敬重三分,也加快了包餃子的速度。過一會兒我們吃了一頓豐盛的大餐。
剛回到家,我們就要趕緊睡覺,我很奇怪,平常都是九十點睡,怎么今天這么早睡,媽媽告訴我:“因為冬至太陽運行至黃金270度,太陽直射南歸線……”雖然他說的是中文,但我卻一個字也聽不明白,最后我才知道這一天晝短夜長,所以要“貓冬。”
冬至可真有趣,他雖不那么隆重,但是蘊含了豐富文化底蘊,希望這些習俗世代相傳。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六
我的家鄉—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城市xxx是華中重鎮,九省通衢武漢位于江水漢平原,有13個區兩個開發區xxx人口830萬,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武漢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我愛我的家鄉—武漢。
武漢的水美,武漢又號稱、江水城長江水和漢江水交匯、把武漢分隔成了漢口;漢陽“武昌三鎮xxx磨山腳下的東湖比杭州西湖大5倍、它大湖連小湖。小湖又通湖、萬頃碧波,清澈見底、東湖與磨山湖山相映”綺麗多姿”長江水之濱的武漢江水灘是全國最大的江水灘”吸引了眾多市民在這里游玩休憩”
武漢的小吃享譽全國精武路的鴨脖子,吉慶街的大排檔“戶部巷的早點等等xxx不吃蔡林記的熱干面、就等于沒來過武漢,熱干面上加入芝麻醬。小蔥胡蘿卜絲,香氣四溢、味美爽口’讓人吃了一碗想兩碗!
我愛我的家鄉—武漢。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七
我的家鄉—武漢,她地處長江中游,在長江和漢江的交匯處。由于地理條件,武漢被長江和漢江分成漢口、漢陽、武昌三個大鎮,這兩條江流經武漢,所以人們又把武漢稱為“江城”。
長江一橋臥在龜山和蛇山間的江面上,貫穿了南北的通道。在蛇山上有大名鼎鼎的黃鶴樓,新建翻修于近代,其實她早在唐朝就有了。來到樓下只見兩只黃鶴站在水中翩翩起舞,好像在說:“歡迎光臨,歡迎光臨。”。站在黃鶴樓上平望江面,風平浪靜,百舸爭流。正如李白說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時不時飛來一群江鷗,有的來了一個蜻蜓點水捉起一條小魚,有的在江面上盤旋著。
要說大武漢的小吃,那是特別多,比如四季美的湯包、精武的鴨脖、蔡林記的熱干面......
當你吃那熱干面,一股股清香的芝麻味便撲鼻襲來。這只有豆皮的美味才能和它媲美。豆皮主要是米、黃豆、香菇、雞蛋等制成的,上面的皮子金燦燦的,看上去很有食欲,吃一口時,美味的豆皮又軟又好吃,會讓你回味無窮。呀,不好意思,說著說著口水都流出來了。
現在的武漢高樓林立,漢江和長江上靜臥著十幾座雄偉的橋梁,長江下有首條過江遂道,交通四通八達。做一個武漢人,感到幸福,我愛我的'家鄉。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八
武漢市是湖北省的省會,位于我國中部,江水漢平原東部,長江水中游與長江水汗水交匯處。市區由隔江水鼎立的武昌、漢口和漢陽組成,通稱“武漢三鎮”。在中國經濟地理中,武漢處于優越的中心位置。她的水陸交通也十分發達,自古就有“九省通”的美稱。
武漢是個旅游勝地,有歷史悠久而且著名的黃鶴樓,如果黃鶴一般在長江水邊展翅欲飛。好幾座雄偉壯觀的長江水大橋飛跨兩岸,真是“天塹變通途”。還有古琴臺、閱馬場、歸元寺和可與杭州西湖比美的東湖風景區。
在武漢,你可以品嘗到地道的湖北菜,有肥而不膩的粉蒸肉,鮮嫩的武昌魚,爽口的珍珠丸子,還有許多美味佳肴,游客們一定可以大飽口福。
武漢是我可愛又美麗的家鄉,歡迎你們隨時來到我的家鄉游玩。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九
我的家鄉武漢是個美麗的地方。它是湖北的省會,這里有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有比杭州西湖大五倍的東湖,旁邊還有東湖磨山。孫中山先生曾說過:“武漢人口繁多,景色優美,歷史悠久。”是啊!武漢不僅景色優美,還有許多特產。
黃鶴樓的對面,有個鄰居叫“蛇山”。放眼一望,一片綠色。山上有一片片樹林,茂林修竹。古代,李白、王維、陸游這些大詩人均登臨游賞,留下了“桃樺深處暖云浮,隔樹紅妝倚翠樓”,等經典詩句。
洪山區,那兒有個自稱“中國第一大湖”的東湖。這里的湖水像塊兒翡翠一樣,清亮清亮的,也像一面明鏡。往水下看,能看到自己的身影。漫步在綠道上,輕風習習,讓人心曠神怡。
“武漢太陽火辣辣,黃鶴樓下是我家。戶部巷去看一看,人人吃愛熱干面。”說起武漢的小吃,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熱干面了!它的調料十分豐富,油、鹽、香蔥、芝麻醬……面條色澤金黃、濃香撲鼻、口感爽滑,是武漢小吃的招牌。還有湯包、豆皮、鴨脖……讓人回味無窮、垂涎三尺。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
我的家鄉在湖北武漢。那里是個美麗的地方。雖然來到鄭州,我依然想念我的家鄉。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長出嫩綠的葉子。小燕子從南方趕來,又飛到了建在我家屋檐下的鳥窩里。柳樹上,幾只喜鵲嘰嘰喳喳地叫著,仔細一聽,還有一些節奏呢。在一片綠草如茵的草地上,我躺了下來,去聆聽那春天般的聲音。
夏天,驕陽似火。太陽公公十分熱情。晚上總算是好了一點。可是,可惡的蚊子經常會“串串門”。剛洗完澡,我和姥姥就悠閑地坐在竹床上,看著滿天繁星,別提有多美了!忽然我看到幾顆星星連起來像勺子。“啊,是北斗七星!”我驚奇地說。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農民伯伯都忙著收割,我們家也不例外。
上午,我和姥姥到棉花地里摘棉花。白白的棉花像一個個可愛的白娃娃。下午,我迫不及待的跑出去收集樹葉做標本。一出門,我就看到一陣風把地上的樹葉吹得滿天飛,真是秋風掃落葉啊!冬天,雪花漫天飛舞。我興致勃勃的出門玩雪。那沒有一點雜色的白雪,給花、草、樹和大地披上了一層厚厚的白棉襖。我愛我的家鄉,希望家鄉越來越美麗,也希望大家來我的家鄉做客。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一
武漢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這里有許多名勝風景區,如果你是第一次來武漢,就讓我帶著你走一走吧!
說起武漢,你一定聽說過東湖吧?東湖位于武漢市武昌區,那里的自然環境得天獨厚,風景優美。東湖水面遼闊,港叉曲折。沿湖山巒起伏,四季花木繁茂,絕對是春游的好去處!
從東湖出來,我們去逛一逛黃鶴樓吧!說到黃鶴樓,我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傳說在辛氏開設的酒店,一名道士為了感謝她的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十年,道士復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了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
黃鶴樓位于蛇山之巔,與之隔江相望的是龜山。龜山腳上佇立著晴川閣,它與黃鶴樓、岳陽樓、仲宣樓合稱楚天“四大名樓”。唐代詩人崔顥登黃鶴樓時寫下的詩句“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中的“晴川”就是指的晴川閣。
從長江大橋一路下來,別忘了還可以順便游覽一下歸元寺、古琴臺,如果你想購物,還可以去武漢市新修建的新世界百貨,那旁邊還座落著一座風景秀麗的西北湖公園呢!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武漢嗎?喜歡就快來武漢游玩吧!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二
10月19日、18日,富陽龍門古鎮將舉辦獨具地方風味的民族風情節。
接下來我介紹的是家鄉特產。
東塢山豆腐皮:東塢山豆腐皮是阜陽的傳統特產,素有金衣之稱,至今有千年歷史。1985年被評為浙江省優質名牌產品。其特點是外形美觀,薄如蟬翼,油潤白凈!
峽嶺湖筆:撫養特產峽嶺湖筆,說道獨具魅力的中國毛筆,筆毫挺拔而堅韌......
說了這么多,再來看看浙江杭州西湖的桂花節吧!
這就是我那美麗又豐富的家鄉———富陽。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三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國是一個多民族且領土遼闊的國家,這就使得每個民族,每個地區在長期的發展中漸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俗習慣。我的家鄉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個村、鎮的之間的風俗還是稍稍存在一些區別。我要說的便是我所在的村里的風俗。
送燈。
送燈是文昌傳統民俗活動,在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舉行。今年村里的送燈活動我也參加了,當天的晚上,人們將提前準備好的一盞盞花燈拿了出來,這些花燈分有大花燈和小花燈。這些美輪美奐的花燈的制作可有講究了,尤其是大花燈,它的正面印有“招財進寶”“連生貴子”等象征吉利的詞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畫,然后燈的周身還會貼上有72個大小紅“喜”字和36個“春”字剪紙。待時辰一到,就由一個“燈頭”領隊,從他家出發,村民們依序排成長隊,大人提大花燈,小朋友提小花燈,敲鑼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戶地沿村游行。在送燈游行的過程中,每進入一戶人家中還會進行送燈活動最出彩的部分——盅盤舞。盅盤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個角色,一般為十歲左右的孩童扮演。他們或手持瓷盤瓷盅相互撞擊或手搖彩扇,在“八音”(由嗩吶、秦琴、吊胡、喉管、竹簫、鼓、鑼、鈸八件樂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時伴著節奏或唱或念。在送燈隊伍繞過整個村子一周后,他們最終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廟。來到公廟,人們會先將花燈掛好,然后接著開始輪流到廟內舉行祭祖儀式,最后送燈活動才圓滿結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種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習俗。“公期”本意人們是供奉、拜祭的神靈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數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這個時候正是農閑季節,所以“吃公期”也成為一種村里集體接待親戚好友的活動。
這就是我的,雖然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但都屬于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這些傳承于我們先人的風俗可以一直流傳至未來。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四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山西正月初一要吃餃子,吃餃子時還要鳴放鞭炮;廈門的人們元旦出門前還要用素果祭神;蘇州的人們元旦一早開門要放三炮,叫作“高升三級”。而我,還是最喜歡我們家鄉的習俗——搗年糕。
還記得幾年前,我就體驗過一次搗年糕。那天過年,我與爺爺奶奶一起去了鄉下的村子里。我好奇的問爺爺:“爺爺,我們這里要去哪里呀?”
爺爺笑著告訴我:“我們去搗年糕!”
當時我全然不知搗年糕是什么。于是我懷著疑惑和好奇,跟著爺爺奶奶來到了一個跟寺廟似的地方,爺爺告訴我這是祠堂。
看到這場景,我生怕他們配合不好那個大錘子打到另一個人手上。
爺爺告訴我,這就是搗年糕。于是我與幾個小伙伴一起上前也要打,可我們力氣小極了,連那錘子也拿不起來。
終于到了我最喜歡的環節,吃年糕。年糕端上來,冒著熱氣,我拿了一個,咬上一口,味道香甜軟糯,香氣在口中四溢。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五
我們家鄉的民俗風情可多了,有“走大王”、“舞火撈”、“燒大炮”等等。在我的親眼所見中,“燒大炮”是一件最讓我難忘、最可喜可賀的事。
在天堂墟這一帶地方燒大炮的時間是:農歷正月十三。這一天,各村莊及墟鎮街道可熱鬧了。這一風俗盛事在蓮塘村和朱所村尤為特別隆重。
我們小孩子終于盼到了這一天。
燒大炮活動開始啦!有人把燈籠掛起來了,那火點在燈籠中閃爍著,仿佛在跟現場的人們說:燒大炮正式開始。
“轟隆!”一聲炮響,別緊張,現在這枚花炮才是主要的。圍在現場的人立即爭先恐后跟著花炮,只要撿到了花炮,就會有利是領的喲。當然,花炮也不是只有一個,還有很多在后邊爭著要上場呢。
燒完大炮后,會有舞獅來助興,還有八音為人們演奏,還有趣味濃郁的曲藝表演來獻給人們欣賞……總之,節目繁多,熱鬧非凡,令人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家鄉的燒大炮活動雖然規模不大,但人們已經是喜悅滿懷,精神抖擻。這項民間風俗同時會帶給大家美好的祝福,人們祈禱村子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事事順利。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六
我的故鄉是個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會格外熱鬧,因為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端午節。
最終等到了五月初五這一天。
早上,太陽還沒有鉆出被窩,人們就已經開始忙碌了。瞧!東家的孩子起了個大早,跑進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們則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著。猜猜看,他們在干嘛?他們正忙著做端午節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謂一絕:白色的糯米摻著幾粒紅豆,顯得格外調皮;有的粽子包裹著豬肉,吃起來噴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著蜜棗,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狀也不一樣,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錐形的;有枕頭形,也有小寶塔形的;有圓棒形的,還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氣中彌漫著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華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東西的,拉家常的人,隨處可見。最熱鬧的要數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層,外三層的人圍成了一個偌大的圓。人們期待著舞獅的隊伍快點登場。在一陣鑼鼓聲中,兩只漂亮的獅子登場了。他們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愛極了!
時間像個頑皮的孩子,轉眼間,一點多了。人們排著長隊,又一次走出了家門,站在街道兩旁。年輕的小伙子穿上節日的盛裝,從街道中穿梭而過,到鎮上去參加一年一度的賽龍舟。此時,鎮上那條不知名的河變得可熱鬧了。
夕陽西下,夜晚的靜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飯后,人們集中坐在空曠的平地上,樹陰下,打個火堆,圍著火堆盡情地跳著,唱著,饒有興趣地聊著午時的比賽。
家鄉的端午節樸素中帶著幾分華麗,繁忙中帶著幾分悠閑。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異常激動。因為,這也是孩子們的節日。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七
誰沒有自己的家鄉?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每個人的家鄉雖然不一樣,但對家鄉的熱愛卻是相同的,我當然也不例外。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鄉的一些風俗吧!
每年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粽子主要的材料是糯米和竹葉。甜的要加入豆沙、花生和紅棗,咸的要加香菇、肉絲和鹽巴等。首先用兩片竹葉卷成錐形,然后放入米和餡,用筷子插幾下,使米和包餡更結實,再封口。口要封成三角形的,最后,用草繩把它梱緊。蒸好的粽子香氣撲鼻,可好吃了!端午節時,每家每戶都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艾草,可以驅趕蚊蟲,保護我們的身體健康,還可以驅邪。劃龍舟是端午節才有的比賽。幾條龍舟一字排開,哨聲一響,幾條龍舟就像離弦的箭一樣向終點沖去,先劃到終點,并奪到旗子的隊伍就獲勝了。那是多么精彩的比賽呀!
除了端午節以外,我家鄉的春節也很讓人喜愛。每到春節前,人們會絡繹不絕地到人山人海的市場辦年貨。每個人的籃子都裝得滿滿的,有開心果、泡泡糖、花生、瓜子、糖等食品,有鴨、鵝、魚、豬肉等,有煙、酒、巧克力等禮物。在家里,大家忙個不停,手拿掃把,腳踩椅子,爬高爬低,把屋子里里外外、上上下下打掃得干干凈凈。新年新景象,大家都為新的一年有個好開始而忙碌著、快樂著。不用說我們小朋友是多么喜歡春節的到來了。
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八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蘊涵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和對完美生活的向往。各個地方的風俗不一樣,當然,過春節的方式也不一樣。
我的家鄉在歙縣武陽鄉,我們那里過春節和別的地方就不一樣,因為我們的習慣不一樣。
除夕,也就是一年的最終一天,我們那里便改天換地了,到處都是喜氣洋洋。在這天里,人們在自家門上貼上春聯,放上爆竹,一片熱鬧隆重的景象。大家一見面就互相道賀,樂得合不攏嘴。
在別的地方,人們就是過年時,吃一頓好的,晚上再看一看春節晚會……而我們這卻是另一番天地——熱鬧非凡。
我們這呀,白天一過,夜晚就更熱鬧了,到處是煙花,爆竹聲,天空上五彩斑斕,雖然比不上城市的煙花,但城市里都是高樓大廈,就算放煙花也只能一個人欣賞,一點都沒意思,而我們這天高地闊,只要有一家放煙花,大家都能看到,這種歡樂是城里人所體會不到的。因為能和大家一齊分享的歡樂才是真正的歡樂。
到了晚上5點左右,家人就聚在一齊吃團圓飯,那些在外打工的兒女們都已紛紛趕回家來和親人團聚,吃過年夜飯,大家歡聚一堂,說說笑笑,有講一年收獲的,有說對來年的愿望的,有對老人孝順的,有對兒孫囑托的……而老人們高興極了,能和兒孫見面,聽一聽兒孫們叫他,心里比吃了蜜還甜。
吃完了年夜飯,大家就在門前談天說地,我還經常讓外婆給我講故事,外婆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故事,我書上也看到過:
從前有兩個妖怪,一個叫“年”一個叫“夕”,他們每到春節就出來在人間搗亂,亂吃人家糧食,禍害別人房屋。之后人們明白了“年”怕紅色,“夕”怕響聲,于是人們在門前貼上紅對聯,“年”看見了就逃回了山上,“夕”還沒走呢,人們就制造了一種一點燃線就響的東西——爆竹,“夕”一聽到聲響就夾著尾巴逃命去嘍。從此,人們每到春節就貼紅對聯,放爆竹。
講完了故事,外婆就說:“我最喜歡這天了,因為在這天能夠看見兒女們,這是我最大的幸福。”
到了8點多,大家便看春節晚會,我家一共11人,我哥,我妹,我舅,我姨……都會來,他們對外婆外公都很孝順,大家其樂融融,一齊看著春節晚會,心里別提有多幸福了。
看晚會時,大家要是餓了,我們便拿出家鄉的特色小吃——糯米餅、肉絲面、甜酒糟,一邊吃一邊看。到了12:00時,也就是新年鐘聲一響起,大家都歡呼起來。一齊到院子去放煙花,只要誰家先帶頭,那可是一個接一個呀,此起彼伏,那煙花在空中一現,可美了:有天女散花,有空中導彈,有牡丹盛開……如果你家的煙花放完了,不要緊,你還能夠看別人家的煙花呢,這歡樂的分享,心里真愉快。
放完煙花,大家還要出門去逛逛呢,大家互相恭賀,到處是“新年好,恭喜發財”……有說有笑,真溫暖。
這就是我們過的春節,這種鄉村淳樸的美在城里是沒有的!這種親情是珍貴的,是金錢無法買到的!這種歡樂是幸福!春節,我們最喜歡的節日。
武漢家鄉的風俗(專業19篇)篇十九
在家鄉,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風俗過節,我們的風俗也不遜色于別的地區呢!
就拿離我們最近,也最喜慶的節日——春節來說吧!
春節,在我們家鄉,過得那叫一個熱火朝天,買肉,買糖,屯年貨,生怕去晚了就沒得挑了。還有做饃饃,殺公雞,拜社王爺等風俗。可你不知道吧,這還要分日子做呢!
我的家鄉,過春節啊,很講究,每天該干啥干啥,多做少做都怕壞了風俗。例如陰歷臘月二十八需要“把面發”,那就必須“把面發”,缺了少了都不行。還有春節得貼對聯,不貼,“福”就不來,也沒年味兒。還有吃餃子,象征團圓吉祥,春節就也得必須吃餃子。大年三十一晚,大家要熬夜通宵,小孩子還會收到壓歲錢,并且會對長輩說祝福語。
而第二天,則是串門送禮,祝福親人在新的一年里順心、健康、有才、進步。我們村里,還會有“會”。就是大家出來擺攤,還有人逛“會”。“會”上可有許多小孩兒見了兩眼一亮的:糖畫,棉花糖……那兒不僅有吃的`零食,面攤也有!賣玩具、衣服、首飾、掛畫的也很多,年味兒十足,大家也都喜氣洋洋的。十分熱鬧,人們肩膀碰肩膀,腳尖碰腳跟。
春節還有一個都有的風俗。過年回家,與長輩團圓。這也是。
不論何時何地都要帶著都要記在心里做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