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再見你真好篇一
我駐足藍天白云的晴空
等你帶著微笑走過我身邊
哪怕匆匆
也算逝去的青春
我倚靠在楊柳依依
期待著奏響心跳的琴弦
哪怕空空
也算回憶的語言
我停步雨中咖啡館的屋檐
等你淌著雨水跑過我的身邊
哪怕分分
也算目睹過你的容顏
我守候在青墻白瓦的小窩
丟掉所有情緒和自尊的想念
哪怕綿綿
也算在我悲傷的窗戶邊出現
我等待十里夏日的綻放
仔細尋找你溫柔的雙眼
哪怕久久
也算心臟的冬眠
思念長夜漫漫
懦弱的講不出再見
再見不再見
再見你真好篇二
再見!
馬航mh370上的239人,最終沒有回來。
朋友的一家鄰居在這架飛機上,一對年輕夫婦和他們的孩子,還有女方的父母。無法想像,這些天他們的家屬是怎么熬過來的,聽說最走投無路想不出辦法的時候,還找來一只烏龜放在世界地圖上爬,看它在哪兒停留,也許,飛機就降落在哪兒。在理智清醒的局外人看來,這種行為顯得荒誕,而在失去家人的音訊、生死未卜、被巨量的緊張和焦慮折磨得不眠不休的人眼里,也成了一線希望,成了一根救命稻草。
然而,馬航mh370上的239人,最終沒有回來。死神揮起鐮刀,從來不會顧及人間的悲歡。
小時候,覺得死亡是一件遙遠而神秘莫測的事。5歲時,爺爺去逝,大人要我在棺木遺像前磕頭,我卻像只小老鼠躲得遠遠的,既害羞,又覺得奇怪。旁人說,這孩子還不知道以后再也見不著她爺爺了吧?忘了是哪一部電影的片段里,一個垂死掙扎的老人,生命悄無聲息地從他衰老的身體里流出去,他坐在公園的長椅上,鮮花依然在盛開,樹木依然在碧綠,一個小孩跑過他眼前,沖他做了個鬼臉。生與死,有時就是這樣擦肩而過,生的人繼續生活,死的人則化為灰燼。
稍大一些,去參加過親戚朋友家的葬禮,見到逝者的親屬放聲痛哭,有的捧著遺像哭得癱軟,有的緊緊攥著棺材不肯放手。身邊有個圍觀的中年婦人忍不住掩面而泣,我還覺得她太容易受情緒感染,別人家的喪事,又不是特別親近的人,你有什么好哭的?太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死亡與自己無關,總覺得人生就這樣一天又一天無休止地延續下去,每次回家都有父母可以撒嬌,每個喜歡的人都不會離我而去,每一天,就算不快樂,但怕什么,還有明天。
我終于知道,死亡原來近在咫尺。死神也從不按套路出牌,很多時候他揚起鐮刀,毫無征兆。而你所能做的只是在一記悶錘的眩暈過后,狠狠痛苦,然后咬緊牙,繼續活下去。
年紀大些,才發現自己越來越不能看影視劇里生離死別的鏡頭,也越來越不愿見到身邊出現生離死別。遇到這些,輕易就會哭。
不知從哪一天起,突然懂得了生命的寶貴與短暫,至親至愛能相守的時間也不過短短幾十年,終究要分離,父母、親人、好友、戀人,在茫茫宇宙中,彼此像兩顆流星擦肩而過??慈毡倦娪啊度霘殠煛?,一直哭到最后,看見大悟親自給失散多年的父親入殮,他的手撫摸那張經過歲月打磨滄桑憔悴的臉,以及沉壓了幾十年沒有說出口的思念——我們是不是大多時候都忘了人只能活一次這件事?那些希望去做的事,在死亡的一刻嘎然而止,沒有重來的機會。
我也成了一個見到別人失去親人嚎啕痛哭時而一起跟著掉眼淚的人,不一定是因為同情或情緒太容易受感染,而是因為會不自覺地代入——生命的真相就是死亡,就是有一天摯親摯愛都會離我而去,一想到這種拼命想逃避卻又不得不面對的分離,我也只有軟弱地流淚。
這世界時時刻刻上演著生與死,隨著年齡增長,聽見和看見的死亡也就更多。有30多歲的朋友,剛做完體檢,各項指標正常,可是第三天就突發心梗去逝;有平時看著身體很健康的朋友,去足療中心洗腳的時候,突然就去逝了。很多人就那樣突然離去,就像mh370上的239人一樣,只是一瞬間,他們就沉入了另一個世界。
有一個給兒童看的講解死亡的動畫片,一堆卡通小人歡樂地拉手前行,他們是親朋好友,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走著走著,有一個人停下來,他朝其他人揮揮手,“我不能再走啦,你們繼續吧!”一路上,不斷地有人停下來,人們與他道別,然后向前方走去。走著走著,你環顧四周,也許只剩下你一個人。你最終也要停在原地,讓其他人離去。這就是死亡,無論多么恐懼、悲傷、不舍,每個人都最終要停下來,人生路上,布滿了生離死別。
死亡就是死亡,誰也無法改變。既然注定了向死而生,那就盡心盡力好好地活著,活下去。逝去的人留在原地,我們就帶著思念與他們揮手道別,哪怕含著眼淚,也要回過頭來,繼續向前走。因為前方,還會有更多新的伙伴。
再見你真好篇三
;摘 ? 要:英國當代文壇執牛耳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于2011年將自己近年所創的十篇短篇小說連同一部系列小說《在菲爾和喬安娜家》一起,結集出版,題為《脈搏》。在國外一經推出,好評如潮。本文梳理了《脈搏》中的第一個短篇《東風》的故事脈絡和內在肌理,分析了其中人物的悲劇命運,探究了巴恩斯始終關注的歷史與自由的主題之間的聯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自由;創傷
英國當代文壇執牛耳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于2011年將自己近年所創的十篇短篇小說連同一部系列小說《在菲爾和喬安娜家》一起,結集出版,題為《脈搏》。十余個短篇看似散漫,并無關聯,但細讀完畢,我們能體會到巴恩斯將小說統名“脈搏”的深意?!懊}搏”是生命的表征,是個體隱秘的欲望表達,是不受掌控的個體自由,它的曲線就是一部濃縮的個人歷史。
在《脈搏》中,我們可以從每一篇中都讀到“脈搏”所代表的生命母題,欲望母題,歷史母題,而這些主題又同時歸屬于一個終極主題—自由主題。
在此,筆者將擇《脈搏》中的第一個短篇《東風》進行解讀,藉此,對《脈搏》作一主題探幽,分析其中投射的巴恩斯的自由觀。
一、再見自由
小說伊始是這樣的一副場景:去年11月,那排油漆被凜冽的東風剝落的海灘小木屋,在一場大火中被夷為平地。救火隊從十二英里外趕來,等到達火災現場時,已經無計可施了。熟悉世界史的人們都知道,11月9日正是柏林墻倒塌的日子,是象征冷戰時代結束,東德人民獲得自由的日子。聯系后文,小說的女主角安德莉亞來自東德國家哈勒,我們可以斷定被東風剝落的小木屋喻指的就是阻擋東德人民的柏林墻。
而“被夷為平地”即是指柏林墻的倒塌。故事就是這樣,被巴恩斯在隱喻的政治氣氛中展開,提示我們,這是個關乎歷史和自由的故事。
可見,弗農是因為失婚,抱著重新開始生活的念頭,從倫敦移居此地的。這里是他重獲自由的起點,而對面的失了木屋的海灘正象征著他貌似自由的身份和生活境遇。
當弗農遇見了餐廳的服務員安德莉亞時,開始了他自以為是的“調情”。
這段呆板而笨拙的見面語在弗農心中被認為是“調情”。他隨之反思,他并不善于調情;從未說過對路的話。“當你不對路的時候,女人飄過的眼神意味著什么,這點他太清楚不過了。眼神告訴他,知道他來自哪里?!备マr顯然對自己與異性交往毫無自信。
女性眼神本來就意味豐富,而他卻自卑地以為,那是對他倫敦身份的勘破,也既是對他“毫無情趣”的身份的勘破。
寥寥數語,巴恩斯將失婚男人如孩子學步般,極為笨拙地試圖找到新生的心態與動態描繪得精準而辛酸。
房產經紀人這一職業居然會成為求愛時的弱點,這似乎匪夷所思。因為房產經紀,在英國,無論如何算不上不體面的職業。由此可推論出巴恩斯沒有言明的理由。
一路下來,巴恩斯對“離婚帶孩”男人這一族群的同情顯而易見。這一族群本來并不至于如此堪憐,但是巴恩斯以他們做引,牽出的是社會的各種“孤獨癥”患者。
他們有無法言說的過去,難以愈合的創傷。巴恩斯在敘述他們的傷痛時,也給了他們希望——一個自由的身份,一個嶄新的起點,在可能性中自由地塑造人生。這似乎是巴恩斯式的溫情。但是,故事后來的發展卻是絕然悲情。
交往日深,弗農敞開胸懷,認真與安德莉亞交往著。隨之,對安德莉亞不禁起了深度了解的渴望?!八麄儎倓傇谝黄鸬臅r候,他對她一無所知,因而很高興。這會讓一切變得不同,充滿新鮮感。漸漸地,她開始了解了他,但他卻還是不了解她?!绻銐嬋霅酆樱憔拖胫溃汉玫?,壞的,不好不壞的?!@就是戀愛的真諦?!岸驳吕騺喴泊_實頗為神秘。她不透露自己的來歷,也不說自己的年齡,更對過去諱莫如深。這些隱晦不僅引起了弗農的迷惑,也挑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本著對戀人的好奇,弗農巧妙地復制了安德莉亞的居所鑰匙。三次擅入了她的空間,發現了一枚獎牌,她的護照和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四個在游泳池里的小女孩,她們的手臂相互搭著對方,泳道的隔欄把她們分成兩組?!薄蔼勁粕袭嬛粋€游泳運動員跳入泳池,背面寫著幾行德文和一個日期:1986年?!睆淖o照中,弗農知道了安德莉亞原來是德國哈勒人,而對獎牌和照片,弗農并未深想,只是簡單得出,安德莉亞曾經是游泳運動員,得過游泳比賽的獎牌。然而,弗農是個典型的英國中產階級男人,有著英國人特有的對歷史漠然的心態。因此,即使答案如此明顯,弗農仍然等閑視之。
當晚,帶著對戀人的“真相大白”的興奮感,他與安德莉亞男歡女愛,期間他不禁脫口而出“好粗壯的腿,游泳運動員的腿啊?!卑驳吕騺啗]有回應。弗農也不以為意,想明天再說,卻不知這個明天卻再沒有到來。安德莉亞次日便消失無蹤,辭了工作,退了房子。弗農沒有她的照片,只好放棄追索,不得其解之余,他想到了上網搜索她的背景。最終尋獲了答案。
二、再見,自由
從網上的點滴消息,弗農慢慢拼湊出了安德莉亞的歷史,同時也是東德運動員的血淚史。
哈勒屬于前東德。在長達二十年時間里,東德曾是與美蘇鼎足而立的體育大國,所奪奧運獎牌數量占世界第三位。然而,在一片金燦燦的獎牌背后,卻掩藏著東德眾多官員的腐敗,運動員的血淚和驚人的丑聞。
小說中,巴恩斯借弗農之口,道出了安德莉亞這個前東德游泳運動員的活生生的創傷史。她自小進入迪納摩體育俱樂部后,“訓練箴言是:要么吃藥,要么去死?!苯叹殞⒅e稱是維他命的合成固醇類物質和睪丸酮逼她服下,給她注射。巴恩斯用“訓練箴言”這一語詞反諷,表達了對安德莉亞這個前東德運動員的小說形象代表的無限同情,是對毫無人性的教練,醫生,官員的良心泯滅之舉的痛斥。弗農由網上的信息結合他所見的事實,推斷出安德莉亞的生理情況。她的肌腱斷了,粉刺爆發,身體和臉上毛發增多;有時陰毛會長到肚子上,甚至超過肚臍。還有生育問題。弗農還特地查了“雄性化”和“陰帝肥厚”這樣的術語,然后又后悔了。
小說里,巴恩斯將這些觸目驚心的醫學術語以不偏不倚的平淡語氣一一道來,并未加上哪怕一個字的感情色彩。但正是平淡的羅列,令這些字眼將整個故事的敘事基調完全顛覆,原本克制平和的小故事立刻變成凜冽的東風,直達讀者的心底,讓人不禁覺得冰冷徹骨。
我們進入了東德的時空,親歷運動員的創傷。我們仿佛看到她們忍受著這些非人的遭遇,屢創佳績,所向披靡。但巴恩斯塑造了安德莉亞這樣的人物是為了提醒我們,在那些折桂獲獎的少數運動員之外,更多的是像安德莉亞這樣的小人物。盡管服了藥,她沒進入國家隊。當柏林墻被推倒,丑聞被曝光之后,她的名字連提都沒被提起。……除了在一場被遺忘的接力賽上得了一塊獎牌之外,安德莉亞什么都沒撈到。
行文至此,我們聯系前文,看到了安德莉亞平靜外表下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 第一次和弗農見面,安德莉亞便對弗農自稱“我不游泳?!奔s會時,對弗農去游泳的提議她當即拒絕:“哦,不,我不想去游泳?!憋@然,“游泳”是她心中的禁區,是她努力塵封的往事。她對游泳的抗拒實際是對所謂國家意志,大寫歷史的反抗。但是這也是她唯一能做的。無處控訴,也無可控訴。
此處,巴恩斯矛頭直指“專家”所代表的一眾迫害者。問題是:柏林墻被推倒了,這是東德人取得外在自由的標志。但歷史的悲劇就真的結束了嗎?安德莉亞仿佛獲得了自由,從游泳的噩夢中脫身,來到了英國,重新生活。但是,她最終卻因為弗農知道了她曾是東德的游泳運動員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放棄了可能的幸福。很顯然,歷史的陰影遠遠沒有從她心中泯滅,這段往事是她的禁區。她無法坦然面對一個知道她的過往的人。她在實質上將永遠是個不得自由的靈魂,禁錮在沉痛的創傷中。而恢復自由身,想要重新開始生活的弗農也在瞥見幸福的可能性之后,又與幸福失之交臂。
悖論中我們可以得出巴恩斯的自由觀:他力圖表達在婚戀中,個人所顯現的真實遠比“大寫”的歷史來得真切,而這真實也是個人賴以生存的依憑,是一種真實的生命感覺,是對抗歷史的報慰,與個人自由緊密聯系,即便其中飽含創傷,飽含悖論。
注釋:
①天涯社區.東德:金牌大國的崩潰[eb/ol].http:///.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