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蜻蜓的散文篇一
我非常喜歡紅蜻蜓,它小巧玲瓏,不傷害人,像一個裝飾品,也像一只紅色的小燈籠,在你耳邊飛來飛去,扇動它那兩對晶瑩剔透的翅膀,非常可愛。
它是卵生的,幼蟲在水里生活,以鰓呼吸;成蟲在陸地上的生活,以肺呼吸。它的幼蟲沒有翅膀,要在最后一次蛻皮中才會羽化成熟。
我家小院的后面有一塊菜地,四周有幾顆參天大樹,經常有昆蟲、鳥類飛到我家外面的臺子上,或從沒有紗窗的窗戶飛進來,也給我的生活添加了樂趣。
有一次,它飛到了屋里,撞上了掛東西的桿子,落在海綿墊上。我發現了它,就用一些棉花給它鋪了一個小窩把它放入里面,開始觀察,它的兩只眼睛大得出奇,翅膀無力地垂著,身體顫動著,顯然睡著了。一會兒,它動了動,爬了起來,低飛著,顯然在休整疲憊的身體,它回了一下頭就飛出窗外,飛走了。
那個下午我遇到了另一件事:那只蜻蜓又回來了,那個小床還沒收,它自動站到了棉花上,像是和我告別,然后它又走了。
我很喜歡蜻蜓,不知為什么,可能是因為我與蜻蜓的那個下午太奇怪了,還是因為什么。
蜻蜓是益蟲,我呼吁:不要傷害它,傷害了它,害蟲泛濫會讓綠色的地球受到影響。要保護蜻蜓!
它讓我明白了:無論是什么,都是有靈性的,都一定懂得感恩。從此我也不再傷害鳥獸蟲魚、花草樹木,從科學來說,就是讓生物鏈更完整;從品德來說,那就是我變得善良;變得美好;變得快樂!
蜻蜓的散文篇二
教學要求:
1、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學會本課9個生字,綠線內的7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 憑借對課文內容的朗讀感悟,了解有關蜻蜓的科學知識,懂得蜻蜓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學生保護有益動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 在讀文的基礎上了解關于蜻蜓的知識,明白道理。
2、 學習多種途徑收集、處理資料。
教學難點:
通過自主學習,了解蜻蜓的習性、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
教學準備:
關于蜻蜓的圖文資料,配套光盤
教學時間:3課時(包括課堂練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扣題引發,理清脈絡。
1、 啟發猜想:出示課題,學生圍繞課題質疑。
2、 導入:這篇課文就是圍繞大家的猜想來寫的。不過,這個和小朋友們說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們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讓孩子們放飛蜻蜓的經過嗎?快讀讀課文吧!
3、 初讀,理清脈絡:
(1) 第一遍讀,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2) 第二遍讀,聯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弄清詞語意思。
(3) 第三遍讀,根據板書(捉)蜻蜓——(談)蜻蜓——(放)蜻蜓,讓學生填上恰當的詞,弄清文脈。
二簡析首尾,聚焦“放飛”
1、 指名讀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們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 讀第三段(11自然段)
(1) 從“紛紛”一詞可以看出孩子們都同意放飛蜻蜓
(2) 從“放了它,放了它”連喊了兩遍,體會孩子們的心情。
3、 激起懸念。
翠貞他們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飛”呢?(在“放飛”下加重點號)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樣和這群孩子談蜻蜓的呢?下節課我們繼續讀課文,來解決這些問題。
三指導寫字
1、 出示本課生字,學生再次認讀。
2、 學生找出簡單的,可以自己寫好的字:舌、蠅、蚊、餓、構描紅、記憶字型。
第二課時
一 復習回顧,問題導入
1、 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2、 請學生簡要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讀文入境,探究自悟
2、 學生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詞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 教師組織課堂討論:聯系前后文說明自己放的理由,關鍵點:
(1) 陶行知的語氣:“慈愛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們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 陶行知先生與孩子們的對話內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結構。(了解蜻蜓的特點,認識到它是益蟲,應該保護)
提問:從他們的對話中,你對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學生讀議)
(3) 孩子們的回答內容和神態。(“入神”說明陶行知先生的話太吸引人了)
4、 練習分角色朗讀。
(1) 同座間練習,再次體會人物的心理。
(2) 指名演讀,集體評議。
5、 啟發小結。
師:為什么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談了蜻蜓后,會自覺自愿、非常樂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飛呢?請結合剛才同學們的發言,對理由作一個小結。
學生小結。(教師點評)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 師:讀了這篇課文,你對文中的哪個人物印象最深?
2、 學生整體默讀全文,從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 指名談感受,相機引導學生有感情地讀相關段落。
課后研究性學習:陶行知先生說:蜻蜓餓極時會吃自己的尾巴,這個說法對嗎?找找有關資料驗證一下。(組織學生結合問題查找資料,展開交流。)
蜻蜓的散文篇三
那天,我望著窗外發呆,一只蜻蜓落在了我的指尖上,這一幕把我拉進了回憶。
那是幾年前的夏天,天氣雖然格外炎熱,但我內心卻有一絲說不出的興奮,因為我要去見我的好朋友――小陳。自從分開后,我和小陳的見面機會很少,說不想她是假的。
由于天氣炎熱,小陳家的地里有數不清的蜻蜓,我愛玩的興致就上來了,于是向小陳提議去抓蜻蜓。
我們興致勃勃地來到了田野,看著成群的蜻蜓,我欣喜若狂,手握網子尋找著獵物。一只蜻蜓落在了我面前的樹葉上,我要不現在套過去吧?可是萬一蜻蜓被我嚇到飛走了怎么辦?要不再等等吧?可萬一它自己飛走了呢?算了,還是別打草驚蛇了。我坐在那里等了又等。我踮起腳尖,悄悄地走了過去,用網對著它,就在我用足力氣往下一套的時候,小陳不知什么時候跑到了我后面,大聲喧嘩著:“你快看,我抓到蜻蜓啦!”我嚇了一跳,隨之,我的手松開了網,掉在地上發出了震耳的聲音,那只蜻蜓也被突如其來的響聲嚇跑了。
忽然,畫面逐漸模糊了,我被拉回了現實,指尖上的蜻蜓早已沒了蹤影,我可能怎么也想不到,那是我最后一次去見她,即使以后再見面,也早已沒了的兒時童真和天性了。
蜻蜓的散文篇四
輕輕的你飛來了,扇動曼妙的雙翅,飛向天邊的云彩 。
飛啊飛;飛啊飛;你飛向那一片廣闊的“海洋”,
你輕輕的微笑,與風兒作伴--
天,下起了小雨,一滴一滴滴在你的雙翼上;
你被雨水打濕了,你拖著沉重的身體,悄悄地停在花瓣上, 緋紅的花朵被你點燃。
我輕輕地走來,一把捏住了你的翅膀;把你帶回家里。
我把你放在窗戶邊;望著窗外的大雨,你在尋找什么?
是那美麗的花瓣;還是水池邊的記憶?
我記得你心中也有一片森林,
我打開窗戶,把你放走,讓你飛向晴朗的天空!
空中劃過一道美麗的弧線
蜻蜓的散文篇五
1、認識本課生字“陶衡”等4個字,會寫“蜻蜓塘”等9個字,學習“七嘴八舌”等詞語。
能力目標2、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目標3、引導學生懂得保護有益動物。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錄音磁帶。
談話導入,因題設疑。啟發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1、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
2、讀中勾劃生字
3、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生字
1、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主要人物是誰?
2、讀后你有什么想法?
1、把課文讀通順,畫出不理解的詞語。
2、利用工具書,聯系句子理解詞語的意思,也要求教同學。
1、齊讀課題。
2、(各抒己見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1、學習生字交流記憶的方法。(學生自讀課文,然后指名朗讀。要求讀準字音,不加注音或,也可以問同學。)
2、指定學生朗讀,評估朗讀效果。抽幾個學生分段讀課文,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有沒有讀不準的字詞,幫助糾正朗讀的錯誤。請同學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3、指名讀課文,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課前收集有關知識對文章的學習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時也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自主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朗讀方式,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為學生后面的學習奠定基礎。了望學生對本課生字的認讀情況,培養學生在朗讀中主動認字的習慣。
教師學生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第二課時一、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1、結合課題,提醒學生注意“蜻蜓”兩個字的結構。
2、啟發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3、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句子重點指導學生朗讀。
1、圍繞“陶行知怎樣勸孩子們放飛蜻蜓”這一問題,找出五處描寫陶行知語言的句子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深入體會。
2、每次陶行知說完話后,孩子們有什么表現?從孩子們的反應進一步襯托出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對孩子們的關愛。
1、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匯報自己不理解的問題簡單的,請同學自己解決,
1、重點體會:
陶行知用商量的口吻說:“把它放了,好不好?”
2、說說蜻蜓各部分的特點及功能。
3、討論陶先生講這些的目的。熟讀課文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而且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抓住詞句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認真品味精美的詞句,學習描寫的方法。培養學生自學習慣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拓展知識面。
教學教程
教師的活動及教法學生的活動及學法設計意圖
1、說飛了蜻蜓孩子們什么心情?讀出這種感覺。
2、學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自己組織語言回答問題,也可以和小組商議并交流結果。分角色讀一讀,注意讀出不同人的不同語氣和心情。熟讀課文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課文大意,而且為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板書設計
21放飛蜻蜓陶行知:中國著名教育家
散步-----
看見孩子們捉蜻蜓
講蜻蜓的結構、特點、功能
商量說:“放了它,好不好?”
教學中我通過啟發學生圍繞課題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找出難理解的句子重點指導。并圍繞“陶行知怎樣勸孩子們放飛蜻蜓”這一問題,找出五處描寫陶行知語言的句子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朗讀,深入體會。使學生逐步理解陶行知的平易近人和對孩子們的關愛。
蜻蜓的散文篇六
1、通過學習歌曲《小蜻蜓》,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
2、引導學生用優美輕柔的聲音演唱歌曲。
3、充分發揮學生的的模仿力和創造力。
4、在學會歌曲的基礎上,用身體的動作感受、表現抒情優美的音樂情緒;用不同的速度來表現不同的音樂想象,對學生進行保護益蟲的思想教育。
綜合課
體驗歌曲,感受三拍子的強弱規律和歌曲思想。
多媒體課件、頭飾等。
聽唱法、律動法、體驗法、直觀感受法、情景教學法、合作學習法等
組織教學 調節情緒
跟隨《口哨與小狗》和《拉勾勾》剪輯而成的音樂律動進教室讓學生掌握二拍子的基礎上,感受三拍子的韻律,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運用謎語 激發興趣
用謎語引出“小蜻蜓”
細細身體長又長,身后背著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專除害蟲有助益。
簡介小蜻蜓激發學生興趣,了解有關小蜻蜓的知識,初步滲透保護益蟲教育。
身體語言 感受音高
當音樂彈出“3- 5 2 -- 6- 1 5- - ”和“ 3-3 2- 3 1 1 2 6- -”的時候,學生身體模仿蜻蜓往低處飛;當學生聽到“5 - 3 2-1 6-1 2--”和“5-1 235 2-3 1-- ”的時候,身體模仿蜻蜓往高處飛。
巧用媒體 感受節拍
1、觀看媒體:哪只蜻蜓飛舞的動作最適合這段音樂?(課件中有兩只小蜻蜓,一只隨著音樂節拍飛舞,另一只則胡亂飛舞。)
2、通過大屏幕隨三拍子音樂模仿小蜻蜓飛舞、捉蟲。(反復)
3、啟發學生用奧爾夫聲勢為歌曲旋律伴奏,并根據學生的動作分組進行合作。鼓勵學生創作不同的身體節奏。
巧用媒體,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視聽結合,聲像一體,使學生直觀形象地感受三拍子地強弱規律,巧妙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聲情并茂 渲染氣氛
《小蜻蜓》
小蜻蜓,是益蟲,飛到西來飛到東,
不吃糧食不吃菜,是個捕蚊的小英雄。
1、跟教師朗讀歌詞。
2、你認為該用怎樣的聲音來朗讀?
3、你覺得該用什么樣的心情來朗讀?
充滿感情的朗讀是加深學生對歌曲意境了解的一種藝術,通過讓學生自己探索正確的朗讀速度和感情,使學生了解歌曲的含義,加深對歌曲的理解。
圖譜游戲 情境表演
1、 初聽歌曲(出示圖譜),教師范唱。
2、聽錄音范唱,看課件演示,小蜻蜓飛過草叢,每一樂句結尾落在花上。(花的位置按結尾音高排列)
3、同聽唱法教學,學生輕輕跟唱歌曲,并徒手在空中飛舞感知樂句。
4、師扮演小蜻蜓,做出捕蚊的動作,生扮演草叢,全體演唱歌曲。
5、請學生自己組成小組分別扮演蜻蜓、草叢,全體表演唱。 改變傳統的歌曲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會歌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形象的圖譜游戲,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音高,既學會了歌曲又了解了歌曲的樂句。
發揮想象 情境表演
1、出示三張圖片(小蜻蜓自由飛舞的圖片、小蜻蜓高興游戲的圖片、小蜻蜓辛勤捕蚊的圖片)
請學生觀察,小蜻蜓在干什么?學生分組觀察討論后小結。
2、啟發學生從音樂的力度、速度、聲音的連貫去表現三幅圖片,并進行演唱。
3、把圖片和音樂結合,讓學生根據音樂速度的不同,表現不同形象的螢火蟲。
4、情境表演,學生頭戴小蜻蜓的頭飾,化妝成螢火蟲,隨音樂進行表演。
以情感、能力培養為主線,讓學生在“想”“動”的音樂實踐中拓展音樂,了解音樂要素、力度、以及不同畫面所表現的不同的音樂形象。同時滲透蜻蜓是捕蚊能手,要保護益蟲的思想教育。緊緊抓住音樂形象性和情感性的特征。給學生創設情感氣氛,讓學生用音樂的形式表達情感,滿足學生的表演欲望,活躍課堂氣氛。
余音繚繞 蜻蜓飛舞
放《小蜻蜓》的音樂,
學生帶著頭飾 輕輕飛出教室。
暑期音樂培訓第四小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