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當我們想要好好寫一篇讀后感的時候卻不知道該怎么下筆嗎?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一
“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龍應臺的話回蕩在我的耳邊,猛得想起那本令我心靈震撼的書——《孩子,你慢慢來》。
初識這本書,是在我讀完龍應臺的《目送》后。當時我心情迫切地想再品讀她的作品,于是我讀起了《孩子,你慢慢來》。在我的記憶中,龍應臺的語言應是犀利、率性的,直射人心的,但我沒有想到,龍應臺還會有如此深情而溫柔的語言。一打開書,我就被華安那調皮可愛的事跡所吸引,例如把小汽車一輛輛放入馬桶中再撈出來,纏著媽媽講故事,裝作強盜“打劫”老太太的糖等等。每當華安在做這些調皮的事情時,背后總有一雙眼睛含情脈脈地看著他、關心著他,呵護著他,那就是母親龍應臺。
龍應臺在照顧華安的事上可謂是煞費苦心。她精心挑選適合孩子看的書,制造孩子喜歡吃的菜,就連“安安”上幼稚園也要大費苦心地尋找一番。字里行間,濃濃的母愛早已透出紙面。
就這樣,華安、華飛在龍應臺無微不至地照顧下逐漸長大。通讀全書,我們也大概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母愛。母愛就是背后的那雙眼睛,看著你走過大街小巷;母愛就是那精心制作的飯菜,伴著你度過年年歲歲;母愛也是嚴厲的一番批評,引領你走回正確的道路。母愛啊,就是那一顆充滿溫情的心,灌溉出一朵朵五彩繽紛的花。
至此,我不禁想到我的媽媽。記憶中的媽媽總是一副風塵仆仆的模樣,風里來,雨里去,在家、我的學校、她的單位之間輾轉騰挪。有時夜里歸來的`媽媽一臉倦容,卻還不忘提高聲音喊我:“快來,我給你帶了好吃的。”每天上學前的一句:“天冷了,加衣服。”或“記得帶水杯啊!”都是我溫暖不已。
大抵天下母親都是這樣吧。無私奉獻出自己的愛,用愛去呵護、去陪伴、去澆灌那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有一天,那些花朵會迎來自己的花期,而那天,也是灌溉者們會心微笑的時候吧。
草坪上的孩子終于放下了一塊拼圖,旁邊的媽媽也展露出了溫柔的微笑。春陽撫過大地,一如喚醒孩子的母親。不過春光不急,她要等這些“孩子”們慢慢地醒來。時光靜好,耳畔回響著:“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二
作家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早在一年級(上)時,我就看過了一遍。
我很喜歡充滿傳奇色彩的作家一家。媽媽是臺北人說漢語,爸爸是德國人說德語,爸爸媽媽相互交流用英語。因為爸爸工作的原因,他們一家現住在瑞士,華安就是在瑞士上的幼兒園。在不知不覺中,安安從學會聽到學會說,在不同的場合說不同的語言,漢語、德語、瑞士語、英語應用自如。真是太可愛、太搞笑了!
我羨慕安安有這樣一位通情達理、理解我們、充滿耐心的好媽媽。在《序》中,龍應臺寫下了這么一段美妙的文字: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多么難能可貴的三個字呀!
而我可以說每天都是在“快一點”的催促聲中度過的。早晨還在迷迷糊糊中,就聽到媽媽“快一點起床,否則要來不及了”的叫聲。我穿好衣服,正想順便看一下桌上的書,媽媽又催我快一點刷牙、洗臉。接著就是催我快一點吃飯,在狼吞虎咽、食物還未完全到胃的時候,就一手拿著一片面包,一手拿著一盒牛奶,在“快一點,否則要遲到了”的催促聲中走上了上學的路。一到學校,又是在老師“快一點坐好、快一點交作業、快一點排隊……”的指揮下完成各種各樣的事情。放學了,奶奶來接我,回到家后奶奶的第一句話是“快一點洗手”,第二句“快一點吃點心”,接著是“快一點做作業”。直到晚上,在“快一點洗腳”、“快一點睡覺”的催促聲中,才度過了急匆匆的一天。
我自認為是一個愛學習的孩子,但是我不喜歡填鴨式、功利的學習方式,而是喜歡瓜熟蒂落、功到自然成的龍應臺那樣的教育方式。我做過一個夢,夢中龍應臺一會兒變成我的媽媽,一會兒又是我的老師。
真的,“慢慢來”有時候并不是壞事。由于氣候的原因,東北大米生長周期長于南方大米,所以其口感就要比南方大米好得多;飼養40天就可宰殺的速成雞,它的鮮度和營養無論如何都比不上農家養一年才食用的土雞。
“慢慢來”,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慢慢來”讓成長變得更加快樂!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三
首先,看了本書后我意識到到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想,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跟我們成年人不太一樣。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從我們的主觀愿望出發,可以多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問題,這樣能避免出現尷尬。其次,小孩子好奇心與生俱來,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就會問一些奇怪或讓你驚奇的問題。
比如有一天,一個孩子問我:老師,您的名字里怎么有草字頭呢?你又不是草?這是讓人啼笑皆非。老師要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當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能平等地與學生談話,不添加任何的主觀色彩。我們很多老師雖已認識到這些的重要性,但要做到又是另一回事。只能慢慢努力,朝這個方向靠近。
讓學生自己獨立嘗試著去完成一件事,能很好地鍛煉學生的能力。這個出發點很好。事實上,只有學生自己做過或主動嘗試的事情,才能讓他們即喜歡,又印象深刻。往往老師逼著做的事情讓學生很反感,效率也低下。
對于一些事情可以讓學生慢慢來。但不可能允許任何事都可以慢慢來。就像學習,尤其到了復習階段,你慢了一步,就與別人有了差距,若你不及時追趕,這個差距只會越來越大。老師也只能幫助他加快速度追趕別人,而不是對他說不要著急,可以慢慢來。就算老師不急,家長也會十分著急,我們的孩子怎么那么慢呀,怎么辦才好。這是現在制度下的必然,我們也無力改變。我們能做的就是在學習忙碌的學習之外,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給學生的童年留下不一樣的色彩。
現在一上小學就開始了正規學校式的教學。跟我小時候相比,現在學生的課業負擔重了許多。雖然年年在喊減負減負。我們這里的學生還算是幸福的,放學后除了完成了適量的家庭作業后,就可以走家穿巷,去其他小朋友家串門,或一起去野外瘋狂。
現在教語文,真為學生感到辛苦,每天要識記那么多的新字詞。基礎好的還能跟上,基礎稍差點就會掉隊,這樣的要求下,能讓學生慢慢來嗎。在教拼音時,教學時間只有一個多月,由于學生對拼音的接受程度有快慢,并不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都牢固掌握。我認為只要牢牢讓學生掌握好拼音,再教會學生字典的使用方法。學生自己就有能力獲取、積累識字。我想學生主動去獲取遠比教師灌輸好許多。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四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陽臺上,望著這個眼睛漂亮的小孩專心地做著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龍應臺的文章,表達了細細柔柔的母愛,我反復地讀,感動不已。
父母對我們的愛,是由心而生,沒有要求回報的愛。這世上還有誰,會傻傻地愛著你,不求回報?確實,只有父母。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中,武漢的暴走媽媽是現實的母愛。汶川地震中,一位母親被發現時,身體已被壓得變形,懷里的孩子卻在熟睡;為了孩子有好的學習環境,孟母三遷。如果在現代,因為地段問題,那要付多少房款啊!
母愛是偉大的,父愛是深沉的。在一個娛樂節目中,父親被主持人問到,如果地震了怎么辦。父親答:“快跑……”現場一片唏噓。父親繼續答道:“孩子,快跑,快跑,不要回頭。”現場一片寂靜,隨后雷鳴般的掌聲響起。在最危險的時候,父親還是第一時間想到孩子,我們在父母的眼里永遠長不大。所以有了父母親的嘮叨,不要嫌煩,那全是愛你。
記得有天早上,父親瞞著母親和我一起吃泡面,然后“毀尸滅跡”。看著母親一臉疑惑的樣子,我們在旁哈哈大笑。這是父愛。而當我偷懶厭學時,他會揮起強有力的手打我,那種嚴肅的表情讓我疑惑,這是愛我的父親嗎?多少年后我才明白,父母是永遠愛我們的。在《我這樣長大中》這篇文章里,龍應臺仔細描寫了孩子過馬路的情形。它讓我明白,哪怕是長大過程中一點點的經歷,父母也會記得,因為那是父母對我們最珍貴的愛。
慢慢地,我們長大一點。慢慢地,我們想要出去外面闖闖,不想在父母的保護下。《放手》中寫道:“你可以說,孩子你慢慢來,可是有時候,快快的放手或許是必要的。但這很難,很難。”父親頭上有了白發,母親也有點斑白的鬢角,他們嘴里仍然是十幾年如一日地對我們的擔心和嘮叨。
我們想要長大,也不得不長大。當我們背起行囊,請不要忘記,身后還有雙親為我們的擔心。無論你走多遠,在外面受傷了,父母永遠會是你最強大的后盾。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五
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看完了,躺在沙發上看著書,嘴角禁不住一次次上揚。這樣美好的感情,這樣溫柔的成長,讓我心亦變得如斯溫柔。
龍應臺一貫以尖利敏捷的文風著稱,但這對孩子成長的點滴記錄,每一個字都是那么的柔軟,是一個母親從心里流出來的潺潺溪流,兩岸風景無有突兀,但美如畫卷。故事講的是龍應臺經歷兩個兒子幼年的成長中以及過程中的所感所思。文字里的“媽媽”是那樣可愛的一個中國女子,她在自己的異鄉、兒子的故鄉,用愛與理智撫育上天送給自己“作為女人的禮物”,用心地感受生命與這個世界最初的接觸,感受他們在成長中的喜悅與淚水。文中沒有跌宕的故事情節,沒有峰回路轉的曲折,但有無數的忍俊不禁,無數的低回溫柔。成長,是如此可愛的過程;母親,是這樣一個溫暖的字眼;孩子,是這樣的讓人心生溫柔……
所有的育兒書都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中出現了這樣那樣讓你無奈的事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但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定力似乎都要打個折扣。我們忍不住要拿自己的孩子去和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認為他樣樣都不應該落后,我們希望他有出乎意料的進步,卻不能容忍他有任何形式意義上的退步。
是的,我們在潛意識里把自己對生活的期許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強大,希望他優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煩。卻忘記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進步與成就都有發生的時間和規律。
看過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深刻地感悟到應當學會寬容與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來,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長,這需要溫柔的堅持。是的,我們不要做強人,就讓我們恢復溫柔的本性,讓生命恢復它本來的美麗面目。
現在中國的家長,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說白了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就讓孩子早早地進入早教班。以至于現在的幼兒園提早變成了小學,孩子們要上認字課、美術、音樂、體育、算術,還有英文……過早學會識字的孩子便在入學后坐在教室里發呆,因為他們都已經學過了。而其他沒學過的小伙伴們卻嘰嘰喳喳興奮地發現字的世界,“那種快樂,確實像一個盲人突然看見了世界,用張開的眼睛。”或許幼兒園里不教認字是對的,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貴!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六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難以想象寫下這段如水般輕柔的文字的龍應臺與筆觸犀利并有著萬丈豪情的《野火集》的作者竟是同一人,這不禁讓人感嘆孩子對父母的改變有多么巨大!那么,讓我們一同隨著她的筆尖,以一個母親的視角去看看華安、華飛兄弟倆的成長歷程。
在母親溫和的注視下,兄弟倆一點一點地慢慢長大,有著初識的喜悅,有著懵懂的困惑,有著傻傻的嫉妒……細膩而樸實無華的筆觸似和風拂過,讓人看著看著就逐漸安靜下來。細細品讀,靈魂似乎也得到了升華,變得像稚氣未脫的孩童一般純凈。
龍應臺稱得上是一位大作家,但我認為“好母親”這個稱謂更加適合她。做母親是一門很偉大很深奧的學問,這門學問包括了許多職業的精髓所在,你需要像老師一樣耐心地去教孩子,像保姆一相悉心地照顧孩子,像保鏢一樣小心地呵護孩子……做一個母親很難,但是做好一個母親更難!現今許多年輕人不愿有自己的孩子,正是這個原因。但是龍應臺卻真正做到了!她像是呵護嬌弱的小花一樣,細心地為兩個孩子遮擋住一切會傷害到他們幼小心靈的利劍。現在,許多所謂“兒童讀物“并不一定適合小孩子閱讀,生死、暴力、荒誕……諸如此類的負面因子使得多少原本純凈、沒有一絲瑕疵的心靈扭曲!龍應臺選擇將它們放置于兒子們觸摸不到的地方,以防止他們接觸到這一方面的東西。但我們有多少人會注意到這種細節?而這種愛又絕非溺愛,是一種理性的感情,在該嚴肅的時候,她絕不會含糊過去,在罪惡還未在孩子心中扎根時眼疾手快地將其清除。當自已的孩子安安無意識地與好朋友弗瑞第“分臟”時,龍應臺毫不留情地認真地分析了他的過錯并給予了適當的懲罰。但她絕對不會逼迫孩子去做不想做的事,正如書名一樣——“孩子你慢慢來”,恬淡輕柔,不緊不慢,這不正是人生最理想的方式嗎?
讓我們也慢慢來吧,不再急去求成,不再焦慮功利,慢慢地走過人生之路,去欣賞那些不停奔跑的人們所忽視掉的沿途美景吧!這樣,我們的收獲將會更多!
《孩子,你慢慢來》讀后感300字篇七
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
孩子慢慢來,慢慢來。
這是龍應臺的人生三書中的第一本《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記錄了龍應臺初為人母時的心境,與兩個孩子的童年,思考生命的本質,書中有忍俊不禁的童真,不假思索的疼愛,也有母子之間的趣事。書一到手便迫不及待的讀了起來。
合上書,閉上眼睛,書中那一幕幕的場景即刻呈現在眼前,八個月大的華安,和父母一起旅游,爸爸第一次教華安用英語說bird,華安第一次認識各種各樣的車車,華安第一次認識龍許許多多的第一次,作者用一種仿佛跟你說話似的語氣,和一個個的小故事,描述了一個叫華安的中外混血兒的成長記。
書,很薄,內容很簡單。可是,當看到如此簡單的文字,在我面前流淌時,我卻感覺到了滿滿的愛,一種無處不在的淡,卻又異常香厚的母愛。時間沒有讓這愛停留,反而使她越來越濃厚。
我想但凡是有孩子的媽媽或者爸爸,都會感嘆一個小生命的成長,從小小的他,慢慢的長大,高大到可以為他的父母遮風擋雨;從第一次會爬會走,讀書筆記m到最后穩健的攙扶著他年邁的父母走路;從第一次開口叫媽媽,到后來站在臺上流利演講;從第一次自己拿筷子吃飯,到廚房里給家人做飯......曾經的第一次,到后來的無數次,曾經的手把手,到后來他帶著曾經那個年輕的你,走過一段又一段屬于他的人生。
是的,孩子,的確需要慢慢來,慢慢的長大,慢慢的成為那個我們所想的他,或者他希望的人生。看著他第一次慢慢的系鞋帶,看著他那慢慢的動作,還真擔心他會做不好,但是心理的那種成就感,可能要遠遠的超于他本人。
孩子,需要我們用一種慢慢的心去陪伴,陪伴他的成長,陪伴他的所有。當時間一點點慢下來,我們靜靜的和孩子一起,用慢慢的等待,等他長大的那刻。
如書中所言“從媽媽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難;難得的是媽媽會蹲下來,保持和孩子一樣的高度看世界——我們是一樣的生命,我們彼此尊重,我們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