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真快,總在不經意間流逝,我們又將續寫新的詩篇,展開新的旅程,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計劃嗎?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計劃書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篇一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十個生字,理解新詞語的意思。
3、會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樟樹的可貴之處,體會作者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
二、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來理解樟樹的可貴之處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背誦課文。
三、教具準備:
卡片、掛圖、錄音、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了解內容
1、自讀課文,要求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檢查自讀情況,幫助學生正音:a讀生字新詞,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讀,其余學生認真聽好,聽他們讀得怎樣?c評價、糾正。
3、默讀課文,課文有幾個自然段,它們分別講了什么,說說你從中讀懂了什么?
4、交流:板書:兩棵樟樹,外形、特點、高貴之處。
5、根據這三個內容,給課文分段,了解課文內容。 (1—3)宋慶齡故居的庭院里有兩棵樟樹。 (4—5)樟樹的外形,生長特點及它永久保持拒蟲香氣的高貴之處。
6、人們愛在樟樹前留影紀念。
7、師總結初步感知的課文內容。
(二)寫字指導
1、“搬、榴、繁、瞻、衍”筆畫較多且容易寫錯,進行筆順和間架的具體指導,把字寫正確,寫勻稱。
2、“樟、稠、拒”左窄右寬。
3、“勸”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紅(書上)
(三)細讀課文
1、細讀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讀課文,思考討論:這三個自然段分別告訴我們什么?段與段是怎樣連起來的? 2指導歸納段意 第一段寫了周總理,還寫了宋慶齡,主要寫的是誰的事?什么事?(學生歸納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慶齡不肯搬家,是因為她舍不得兩棵樟樹。 3指導朗讀。(讀出喜愛和眷戀的語氣“這是兩棵樟樹”中的“樟樹”要重讀)。
2、細讀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學_第4自然段 a 課件出示課文插圖一,引導觀察樟樹的樣子。要求按順序仔細觀察,抓住特點說一段話。 b 默讀第4自然段,邊讀、邊思考:這段從哪幾個方面寫樟樹的外形和生長特點的?并畫出有關的詞語。找出最能概括樟樹特點的一個詞。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榮旺盛。 c 再讀課文畫出具體表現樟樹蓬蓬勃勃的詞語。樹葉:稠密,綠得發亮,四季常青。看圖理解有關句子。(板書:四季常青) d 指導用“稠密”造句 e 指導朗讀,表現樟樹特點的詞語要讀重音。 f 指導背誦要求學生先理解清敘述順序,弄清與句之間的聯系,再練_背誦。
(2)學_第5自然段 1 默讀課文用“—”畫出寫別的樹木的句子,用“—”畫出寫樟樹的句子2 學_第1—3句 a 指名讀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詞語。 c 說說別的樹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學_第4—8句 a 自由讀課文。 b 理解“可貴、仍然、木質、高貴”等詞。 c 理解句子。 課件出示: 而樟樹卻不招蟲,因為樟樹本身有一種拒蟲的香氣。更可貴的是,這種拒蟲的香氣能永久保持。說說這句話中哪個詞能表示樟樹和別的樹不一樣。
4、引導理解樟樹具有拒蟲香氣的象征意義。 a 再讀第5自然段,說說樟樹高貴在什么地方。 b 結合宋慶齡的生平說說自已第5自然段的體會。
5、指導朗讀在讀中品味樟樹的高貴,讀出對樟樹的贊美之情。
6、指導背誦 a 師引讀課文 別的樹怎樣?而樟樹怎樣? 更可貴的是什么? 從哪兒看出它的香氣能永久保持? 因為樟樹香氣能永久保持,所以說— b 男女生分層讀課文。 c 練_背誦。
7、指導歸納段意。 第4自然段寫樟樹的樣子 第5自然段寫樟樹的高貴之處 把兩句合為一句話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話說說第二段的意思。
(四)細讀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讀課文
2 理解有關詞語(崇敬、瞻仰)
3 人們為什么愛在宋慶齡故居前的兩棵樟樹前留影紀念。因為樟樹不僅長勢蓬蓬勃勃,具有拒蟲的香氣,而且更為宋慶齡也像樟樹那樣,一身正氣,令敵人畏懼。人們為了表達對宋慶齡的崇敬和懷念之情,總愛在樟樹下留影紀念。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篇二
《尊嚴》
知識要求:不認識的字詞通過查字典、詞典自己解決;能找出文中描寫人物神態、動作、和語言的句子,體會人物的品質。
能力要求:能根據課文內容展開想像,體會那個年輕人為什么把尊嚴看得那么重要;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正確理解課文內容;有感情朗讀課文;認識尊嚴對于做人的重要性;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 講故事導入
2、 板書課題:尊嚴
二、 什么叫尊嚴,請大家討論
三、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四、 理解詞語:款待、疲憊不堪、愜意、狼吞虎咽、羨慕五、 學習課文內容
1、 請學生讀課文,每人一段,你知道文章講了什么事嗎?
2、 讀第一自然段,從哪看出這群逃難的人非常饑餓?
3、 讀二至五自然段,畫出描寫年輕人神態、動態和語言的句子,想想你體會到了什么?
4、 小組內討論
5、 全班討論,把握兩個方面:年輕人的饑渴和一定要勞動后才吃飯的原因。
6、 哈默把尊嚴看得非常重要結合理解句子:
別看他現在什么都沒有,可他是個百分之百的富翁,因為他有尊嚴!
句子的理解從前后半句進行。得出結論:尊嚴比任何財富都重要,都寶貴,告訴我們只要有尊嚴,就會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7、 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六、有感情讀全文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篇三
《燕子回家的路》
一、教學目標:
1 能或聯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詞語。
2 能有感情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感受人對動物的關愛。
3 品味重點詞句,能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感知文中人物角色的心量,體會到人和動物之間的情感,懂得人與動物應建立和諧友愛的關系。
二、教學重難點:讓學生感受到文中三個人物對小燕子相同而不同的愛。深刻明白人和動物要和諧相處的道理。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講述:(播放《小燕子》歌曲)同學們,你們喜歡小小燕子嗎?有一個女孩也特別喜歡小燕子,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她是誰?發生了怎樣的故事?
(生交流后教師動情地講述:一只燕子媽媽去給她的孩子找吃的了,小燕子在等著媽媽回來,它們餓壞了,可它們的家安在二樓的樓梯口,如果關了窗子小燕子的媽媽就回不來了,窗子會關上嗎?小燕子的媽媽能回來嗎?我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小故事吧!)
設計意圖:教師聲情并茂的導課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課的教學做了精彩鋪墊。
2、揭題:燕子回家的路
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么問題嗎?
設計意圖: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讓學生充分質疑問難,使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真正凸現。
(二)初讀課文,多元對話
1、請大家選擇自己喜愛的讀書方式,盡情地讀讀課文,與課文交流、對話。
設計意圖:自主性學習是新課改的重要理念,讓學生自由地選擇讀書的方式,給予了他們更加寬泛的學習空間。
2、交流初讀心得。
(a、小燕子的媽媽找食到底什么時候能回來?題目為什么用燕子回家的路?等等。b、都誰在關心小燕子?他們的關心有什么不同?c、感受:為人對動物的關愛,人們的愛心所感動等。)
3、小結:同學們初次與課文親密接觸,就有這么大的收獲。
設計意圖:讓學生與文本之間、與教師之間、與學習伙伴之間充分地進行對話、交流,多元地呈現學生的獨特感受。教師針對即時生成或引導學生自行解決、或采取追根問底的方式讓其解說、或用以讀代講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情朗讀,真正體現了教師不僅是組織者,同時也是引導者的角色定位。
(三)演讀課文,傾心對話
1、師:讓我們走進課文,繼續深入地讀書。也許你的問題就能得到解決,你的感受還能引起大家的共鳴。剛才有好多同學提人對小燕子非常關愛。課文中的小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難,需要人的幫助?
2、師:田田發現了什么新大陸,你知道新大陸一詞的來歷嗎?
師:小燕子是什么樣的,你見過小燕子?書上是怎樣描寫剛出生的小燕子的。
師:聽到小燕子喳喳地叫著,田田心里會想什么?
師:帶著這種新奇的心情讀讀第一自然段。
設計意圖:這一段是全文的開篇,交待了事情的起因,也寫出了田田等人關心小燕子的原因。為后文看護小燕子回家的路做了鋪墊。
3、師:到了下午,小燕子的媽媽還沒回來,田田多著急呀。說說田田發現了一個什么問題?她為什么會發現這個問題?
師:從田田與爺爺的對話中你讀出了什么?
板書:窗子開著如果關上燕子媽媽回不來
設計意圖:初步體會田田的愛心。
4、師:田田和爺爺說的時候,她多著急啊,讓我們用這樣的語氣來讀一讀這一段吧。
學生互評。
設計意圖:讀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手段,在課堂上通過多方位的品讀,教師不斷地引發同學們思考人物對話時的具體語言環境和內心情感,并不時地采用師生評、生生互評、學生自評等多種評價手段,使學生越讀越有感情。
5、師:當天黑下來了,小燕子的媽媽還沒回來,田田更著急了,她想到了什么,她是怎樣說的,怎樣做的?
一個學生田田,和爺爺進行對話,表現出人物的著急的心情。
演完后教師再隨機采訪學生:如果你是田田,你心里怎么想?你的心情怎樣?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換位體驗,把學生帶入課文,文我一體,文中有我,我中有文,做換位體驗,這是一種零距離的接觸。
6、當田田看到韓奶奶時,田田為什么搶先說?讀田田與韓奶奶的對話,體會韓奶奶對小燕子的關愛。
7、說一說你對韓奶奶也有孩子呀。一句話的理解。
8、將心比心什么意思,課文是用誰的心來比誰的心?
(四)引導想像,體會愛心
1、(低沉地)小燕子得到了大家的關愛,請你想一想,當燕子媽媽飛回來時,她看到人們在這里為她看著回家的路,她會怎能么想?
2、請你再想像一下,小燕子和它們的媽媽在這里會生活的怎樣?它還會遇到什么困難,人們會怎樣對待它們的?
3、請你再想像一下,明年春天小燕子還會來嗎?
設計意圖:課文末尾是文意和情感的高潮,學習時讓學生再次談談感受和疑問,能進一步提升學生具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4、拓展練習:補充相像小燕子們以后的生活會得到人們的哪些關愛。
師:此時無聲勝有聲,小鳥和大樹正在進行著無聲的對話,請同學們說一說:
設計意圖:常言道,讀書的最高境界是于無字處讀出字來。教師設計這一練習,先想像、再念讀,有機地把讀書與創造思維整合起來,這樣的擴展想象練習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和創新思維。
(五)拓展延伸,多向對話
1、師:同學們,學到這里,老師不禁要提這樣一個問題:是什么讓燕子媽媽有一條回家的路?
師:是啊,愛心是無價的,人對動物的關心是無價的。(板書)。
2、學到這里,同學們一定有許多話要說,你想對誰說?比如說吧,對田田、對小燕子、韓奶奶、對其他人說,想對誰說,就對誰說,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請你選擇其中一道,寫一段話。(做練習紙)
我想田田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小燕子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對韓奶奶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對( )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學生交流,教師相機點評。
設計意圖:這樣的設計,既為學生創設了語言實踐的機會,又培養了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使文本主題得到了升華,實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結合。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篇四
《青山不老》
教學目標:
1、理解本課“盤踞、治理、歸宿、如臂如股、勁挺、蕩漾、領悟、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風雨同舟”等詞語的意思,并讀讀記記。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這位老人創造了什么奇跡,這一奇跡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特別感悟“青山是不會老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從重點句段中,領受老人以老弱之軀在這窮山惡溝里創造奇跡的不易,感受老人改造窮山溝信念之真、決心之大、意志之堅、品格之高。
教學準備:教學ppt
課前學生預_:
1、按課文前面的“連接語”預_課文,思考問題。
2、查找資料,搜集圖片:“晉西北”、“晉西北老人”、“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學_課文
一、 教學引入,初讀課文
1、教師導語:同學們,我們剛剛學_了15課《這片土地是神圣的》,美國的印第安人對他們美麗的故土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今天我們要學_的16課《青山不老》,要去看一看我們中國晉西北的一位老人對自己的故土——家鄉的大山的熱愛。
2、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說說課文主要寫了誰,什么地方,什么事?
(1)分組讀詞語:△肆虐、盤踞、險惡、
△綠洲、治理、勁挺、蕩漾、領悟、如臂如股、宏偉、
△風雨同舟、三番五次、 歸宿、與山川共存 、與日月同輝
說說老師為什么如此分類出示本課詞語?
(2)說說課文主要內容。
二、 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感受到老人確實年歲大了、老了?用“()”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點詞語。
(1)65歲那年,他組織了七位老人開始治理這條溝,現在已有五人離世。
(2)他可敬的老伴,與他風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樹回來時,發現她已靜靜地躺在炕上過世了。
(3)他已經81歲,知道終有一天自己也會爬不起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4)老人拄著拐杖,慢慢邁進他那個綠風蕩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許老人進去后就再也出不來了。
三、讀課文,找找如此瘦弱的老人卻創造了什么奇跡。用“【 】”找句子,并用“△ ”打出重點詞語。
(1)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里,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 2)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跡。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3)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著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你覺得這是一些怎樣的樹?它們的作用是什么?你能用課文中的話來說嗎?
四、這一奇跡究竟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
1、“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
_先感受老人在家鄉的大山上植樹造林的大背景
(1)晉西北在我國的什么地方?這里的環境有什么特點?交流資料、圖片。
(2)課文哪個自然段對這里惡劣的自然條件作了生動的描寫?
(3)學生自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用“——”找出這里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重點句子,并有“△”打出句子內的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交流:a、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之地。
b、“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
(4)、出示句子:“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桿旱煙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我句話有哪幾個明顯對比的地方?(如此險惡的地方——瘦小老頭)
(如此險惡的地方——創造綠洲)
(瘦小老頭——創造綠洲)
_再根據第二自然段,想象老人在這樣大環境中種樹造林的艱難情景,說一說。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里的小環境??????”根據第三自然段,想象:說說老人在這樣小環境中植樹了一天疲憊不堪回到這個院子里時的事情。
五、尋找老人創造奇跡的力量源泉
是什么力量驅使著、支撐著老人以自己的老弱之軀,放棄與女兒歡聚、頤養天年的幸福,日日耕耘在荒山野嶺中,選擇青山作為生命的歸宿呢?用“~”劃出重點句子,用“△”打出重點詞語,旁注自己的感受。
1、“老人說:“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2、“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1) 對這句話,你有什么問題要提出來?
預設:△“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么意思?
△“另一種東西”指什么?
△“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老家是怎樣實現自己的價值的?
插入“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情況的資料。
(2)從這位普通老人身上我領悟到什么?青山是不會老的
第二課時:領悟寫作風格,進行小練筆
一、寫作特色領悟
1、與《詹天佑》一課作比較,領悟本課的敘述風格
你如果是作者,從這位普通的老人身上領悟到:青山是不會老的。想象:作者此時此刻走在歸去的山路上,看著這滿山的綠樹,想起“晉西北風沙防治”、“晉西北綠色生態治理工程”,你心潮騰涌,你有一種沖動,很想也給這位老人在這青山之際留下像詹天佑一樣的銅像。
說起詹天佑,我們我們不由得想到,作者的這篇文章如果變換一下寫作風格,比如學_《詹天佑》作者的敘述風格,再寫為銅像寫一篇文章呢? 你還得搜集哪些材料呢?而這些材料你目前的手頭上有嗎?你現在手頭上只有什么材料?于是你放棄了學_《詹天佑》一課作者敘述風格,改用自己的風格。什么風格?(借景抒情,夾敘夾議,環境描寫與人物描寫融為一體)
北師大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學計劃篇五
《第一朵杏花》
一.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習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中一絲不茍的態度,懂得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二.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句子,抓住學習中的疑點,邊讀邊想,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說說這篇課文寫了哪位科學家的故事?[板書:竺可楨]
2.課文寫了竺可楨幾次看杏花的情景?(兩次)
分別是什么時間?(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學習第1---5自然段)
1.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討論(學生可相互解答,教師只作點撥)。
3.指導朗讀。
4.重點指導第3自然段,體會帶點詞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開了。”說著,竺爺爺彎下腰來,習慣地問:“你知道杏花是哪天開放的嗎?”
(彎下腰來:說明竺爺爺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習慣地問”說明竺可楨在堅持長期物候觀測的日子里養成了主動探索,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5.四人小組練讀。
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的話,一個讀旁白,一個做評委。
6.指名練讀。
(三)第二次(學習第6---15自然段)
1.師述:一年前,孩子對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答不上來,帶著竺爺爺的囑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簡潔優美的文筆,描繪了一幅春景圖,誰來讀讀看。
2.指名讀,突出“綠、皺、鼓”等關鍵詞。
3.齊讀
4.重點放在對話朗讀上
(1)讀第一遍:自由輕聲讀,想想這是誰說的?幫它加個提示語。討論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個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爺爺!竺爺爺!”
竺爺爺()地問:“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說:“竺爺爺,杏花開啦!”
竺爺爺()地問:“什么時候?”
小孩子()地說:“剛才。”
竺爺爺()地問:“是第一朵嗎?”
小孩子()地說:“是。”
(2)讀第二遍:同桌討論,每一句該用怎樣的語氣讀?指名說說,歸納答案:
奇怪、高興、激動、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讀第三遍:根據提示與讀出語氣,指導朗讀。
(4)讀第四遍:指名生一個讀竺爺爺的話,一個讀小孩子的話,其余讀旁白。
(7---14)
5.師述:從同學們的朗讀中,不難聽出竺爺爺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動、非常興奮。那王老
師不禁要問小孩子為什么高興?竺爺爺為什么高興?
(小孩子是為自己終于完成了竺爺爺去年交給的任務而高興,竺爺爺是為自己終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時間而興奮。)
6.除了對話部分,你還可以從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讀體會帶點詞語的作用
“竺爺爺頃刻間象年輕了幾十歲,立即興沖沖地快步走到前院。”
7.“鄭重”什么意思?你從“鄭重地計下”第一朵杏花開放的日子又體會到什么?
(“鄭重”的意思是嚴肅認真。從“鄭重地計下”可以看出竺可楨對科學研究嚴謹、一絲不茍的態度。[板書:一絲不茍]
師述:是的,“一絲不茍”,竺爺爺的話也證實了這一點。
四.點明中心(學習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確的時間。搞科學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許’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計和推斷來代替觀察。”
2.自由讀,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3.你怎樣理解“精確”一詞?(非常準確)能不能結合前文來說說。
4.指導朗讀
5.竺爺爺作為一名物侯學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來的,你找到原因了沒有?
6.小結:
正如竺爺爺所說的,他正是通過長年的精確觀察,才掌握了氣候變花的規律。
[板書:精確觀察]
師補充《竺可楨和自然日記》:竺可楨精確觀察大自然:什么時候第一朵花開,第一聲蛙鳴,第一次雷聲,第一次落葉,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筆記本是大自然的縮影。
7.再讀讀竺爺爺的話,加深體會
五.總結遷移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總結:課文講述了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研究物候學的一個小故事,贊揚了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說明只有通過精確、細致的觀察,才能掌握事物變化的規律。
3.學了本文,你覺得應向竺爺爺學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