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中作文評分標準篇一
——題記
伴隨著一股澀澀的青草香,春的腳步已臨。落入我眼底的是一抹抹春意盎然的綠色。綠象征著生機,代表著希望。
伴隨著一陣動聽的歌聲,春的腳步已至。鳥兒歌舞,流水潺潺,交織成天曲。悠悠歌聲,穿透耳膜,點綴綠色世界,象征著美好未來。
春之耕,春乃播種季節。放眼望去,農民伯伯正在辛勤地耕種,滴滴汗水澆灑著種子,聲聲期望寄托著種子。
春,夢的起點。夢之種播入我心,夢之旅即將啟程。不懈汗水,百般呵護,只為等待小小的夢想綻放光芒。
春已逝,夏已度,秋將來。
伴隨著落葉的沙沙聲,秋天的腳步已臨。片片落葉隨風而落,陣陣秋風滲入我心,有了一絲莫名的涼意。
伴隨著陣陣欣喜笑聲,秋天的腳步已至。樹上的累累碩果因笑聲,顯得更加珍貴。
秋之收,秋乃收獲季節。當你站在居高點,向下眺望,進入眼眶的是金燦燦的一片稻海,農民伯伯正在埋頭苦干。雖然汗水浹背,但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秋,夢的終點。不斷努力,汗水已升華的欣喜的淚水,累計幸福著。夢之種已結果,夢之旅已到達,夢之光已照亮。
春即夏,夏即秋。春秋僅差一季,卻有著天差地別的不同。
春很美,秋也很美。春有著絢日陽光,秋有著秋高氣爽;春有著芳香四溢,秋有著瓜果飄香。
春秋各具特色,不相上下。春,懷著憧憬,像個純真的小女孩,純潔甜美;秋揣著幸福,像個高雅的女子,高雅且迷人。令人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春秋兩景,美輪美奐;春秋兩色,碧綠金黃;春秋兩異,各享其特。
春之耕,秋之收。領春之景,悟秋之美;播春之種,享秋之收;聆春之聲,望秋之獲。
高中作文評分標準篇二
無意間看到哈菲茲的這段話,不由覺得驚奇,想要心滿意足,果真這樣簡單么?于是懷著滿心的疑問,我走近世界。
道路旁的亂石叢里,一株株小花傲然而立,正努力的綻放著。我不禁嘆道:這么貧瘠不惹人注目的地方,也只有孤芳自賞了。
小花隨風輕輕的搖曳著,笑問到:“什么叫孤芳自賞?”“哦,我忘了,在花兒的世界里是沒有這樣的詞的。卑微的花兒,你們飽經風霜雨雪、嚴寒酷暑,怎么能快樂呢。
“露水將我們滋潤,陽光將我們溫暖,我們每一刻都在感謝著世界。在風霜雨雪、嚴寒酷暑中我們更努力的扎根,更努力的吸收著營養。我們怎么會不快了呢?”
我明白了,快樂是感恩的心,一顆忘記自我,珍愛每一個瞬間的心。體會著收獲的快樂,我與花兒作別。
來到蜿蜒的小溪邊,我看見溪水沖破泥石的阻撓,歡騰的流向遠方,我問溪水;“你們日夜不停的奔波,還被破泥石阻撓,你們快樂嗎?”溪水唱起快樂的歌來;“正是有了這樣多的險阻,我們才更向往一睹大海的浩瀚,那時,當我們回想沿途的所見,會現在更快樂。”
我恍然大悟,露水的滋潤、陽光的溫暖、溪水的艱辛,快樂不正是向目標一步步行進中的每一剎那嗎?
接著前行,我到一位富人,他滿面愁容,不等我開口,他就想我抱怨到;“我真是不幸,我有很多錢,可我一點也不快樂,因為我時時都在擔心有一天我會失去他們,變得一貧如洗。”富人一邊說著一邊自顧自地走開了。
快樂并不等同于富有的物質。
離開富人,我看到衣著襤褸的老者,他甚至連雙鞋都沒有,然而,他卻和藹的笑著,我想或許他就是在問道德是什么的柏拉圖。我充滿
景仰的走近他“您快樂么?”“當我沉思是也會感到痛苦,,但我的心里是快樂的。”
或許快樂屬于愛思考的人吧!
聽到了這么多關于快樂的注釋,我忽然想到在蚌殼里忍受黑暗與擠壓的沙石他們應該是快樂的`,而它們的快樂并不是重見天日的那一刻;落在石間的鐘子是快樂的,因為,終有一天它們回破土而出,用燦爛迎接陽光的微笑。
原來這就是我苦苦尋找的快樂。
我想石頭終有一天也會開出磬香之花。
高中作文評分標準篇三
寫在前面的話
著名作家巴金在《和讀者談〈家〉》中說道:我可以說,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里度過了我最初的19年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巴金先生的這段話說明:生活才是寫作的源泉。本期編選的作文主題,即是以自己的耳聞目睹作為寫作素材,表達對生活的認識和思考。俄國作家契訶夫說,誰要描寫人和生活,誰就得經常親自熟悉生活,而不是從書本上去研究它。然而,也有一種傾向,認為以名著、詩詞、歷史人物為材料,作文便顯得有文化、上檔次。這樣的作文往往失去的是生活,失去的是真實,失去的是作文的靈魂。以親身經歷作為寫作素材,用一雙審美的、睿智的眼光從或習以為常、或紛繁蕪雜的生活中去形成有價值的思考,這即是選刊本期作文的初衷。
鼓浪嶼回憶
北京市通州區潞河中學高一年級陳經宇
伴隨著汽笛聲,我踏上了鼓浪嶼的土地。溫暖的海風吹來,帶著海的氣息和花的芳香。這是一個怎樣的所在啊!阡陌的靜巷,和煦的陽光,嬌艷的花朵,質樸的人們,當然還有那些風格迥異的建筑。雖然像夢境一樣虛幻,但又真實地呈現于我的眼前。
鼓浪嶼的街道簡直就是一幅接一幅的藝術畫廊,怪不得,人們走在高高低低、斜斜仄仄的小路上,欣賞著,細數著,驚喜著;街邊小販的叫賣聲配合著海浪的撞擊聲,仿佛是一首海與人的樂章。沿街坐著的老人哄著孩子微笑,孩子們呢,則和趴在老宅院門口的小狗、大貓玩耍。一切是那么的怡然和諧。
鼓浪嶼的住宅各具特色,就連門樓和窗戶也絕不雷同。有的門樓雕的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人物群像,有的飾有金瓜,有的飾以中國式的龍鳳須。要說窗戶,鼓浪嶼的窗戶才可以稱之為真正的窗戶。它不闊不大,極富有藝術性:尖拱、圓拱、落地、半墻、百葉;有歐式、美式、東洋式、中國式,更多則是中西混合型。它們大多緊閉著,給人以無限的遐想。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那屋頂,它們獨具風格,色彩繽紛,層次分明。最討人喜歡的是屋頂上伏臥的大花貓,安詳而慵懶,好舒服呀!
島上的花朵美麗動人,它們一朵一朵競相開放,各種顏色,美得耀眼。花最多的應該是菽莊花園,很遠就能聞到花香。菊花、牡丹、月季、玫瑰,那簡直就是花的天堂!媽媽忙著跟這些花兒合影,看著媽媽摟著花枝,幸福地笑著,我的記憶就永遠定格在鼓浪嶼了。
再往下走,是港仔后浴場。海的氣息猛地向我撲來。我脫了鞋,踩上了沙灘,細細的沙子讓我有一種癢而又舒服的感覺。海浪嘩嘩地唱著歌,歡快地像我一樣。坐在沙灘上,我想:生活在海邊的人們,每天喝著魚丸湯,吃著沙茶面,吹著不間斷的海風,他們的生活是多么地愜意啊!
我悠閑地在漫長的海岸線上來回地走著,不時看看海邊的風景。藍天白云下,有偎依坐著看海的情侶,有拖著潔白裙紗拍照的新婚夫婦,還有三三兩兩踏浪的人兒。望著浪花,霎時間我好像懂得了什么是生活。
正思忖著,一朵小花在海上漂過。
回憶海浪,回憶鮮花,回憶鼓浪嶼回憶幸福。
只有源泉豐盈,才能下筆如神
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地晝夜不息。葉圣陶先生一語道破寫作與生活的天機。本文寫春游鼓浪嶼,其鮮明特點是寫作素材源于自己親歷的生活。因為源于生活,作者筆下的海浪沙灘、小巷陽光、一花一草、一門一窗無不注滿濃濃的深情。你看,鼓浪嶼那仄仄不平的街巷竟然讓作者感到驚喜;老宅門前老人的微笑、孩童與小動物嬉戲玩鬧的平常畫面在作者眼里也是那么溫馨和諧;媽媽忙著與花兒留影的一幕更給作者留下了幸福溫暖的回憶景,是真的;情,亦是真的。筆底含情,韻味悠長。眼前有畫,耳邊有樂,心中自然有詩。那首詩,不是律詩絕句,而是海上飄過的那一朵小花,她在海浪的托舉下,沐浴著陽光,享受著幸福的生活。我想,這大概就是作者最樸素、最真實的游記感受吧。
高中作文評分標準篇四
中秋節的時候大家都要邊吃月餅邊賞月,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我來告訴你吧!
中秋節中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八月為秋季的第二個月,古時稱為仲秋,因處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間稱為中秋,又稱秋夕、八月節、八月半、月夕、月節,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征團圓,又稱為團圓節。
“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根據我國古代歷法,農歷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稱“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稱為“仲秋”。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關于“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西湖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古人賦予月亮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世界描繪了一幅幅斑駁陸離的勝景。自漢至唐,墨客騷人紛紛吟詠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圓時成為抒發感情的極佳時刻。至北宋太宗年間,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為中秋節,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屆時萬民同慶。中秋之夜,明月當空,清輝灑滿大地,人們把月圓當作團圓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為親人團聚的日子,因此,中秋節又被稱為“團圓節”。
在我睡覺時,我看著窗外,想起了一首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是想念家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