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小學我的偶像袁隆平篇一
這是我童年記憶中經常聽到的兒歌。那是一個生活極度匱乏的年代,家中缺糧,兄弟姐妹又多,常常吃了上頓無下頓。一大家人大大小小六個兄弟姐妹(本來有七個,后來因為沒吃的大姐活活餓死了),眼巴巴地就望著父親一個人到隊里干活來養一家人。母親向來身體不好,干不了重體力活,出工就是一天到晚挨罵,受盡了旁人的歧視和白眼。父親為了養活我們,在修老寨水庫的時候車“數水”,一連車了49天沒換班。等換班下來的時候,才發現已經累成了肺病,沒錢醫治,也買不起進口的青霉素,肺病越來越嚴重,直至穿孔,終成肺癌,在我8歲多的時候離世。那時我弟弟6歲,妹妹4歲。
全家沒有了依靠,更無工分收入,于是母親厚著臉向親戚、向鄰居、向隊里的所有的人借糧。有糧的戶頭既怕我們還不起,又本來自己家里糧食也不充足,于是開出了借糠還谷或者借一斤糧還三斤糧的條件。母親不能眼睜睜看著我們餓死,只能咬著牙答應。于是,一家人逐漸債臺高筑,越發的窮困了,以至于成了整個公社幾千戶人家里最最困難的特困戶。
據母親說,我三四歲的時候,每天都在家里哭,一會兒圍著桌子哭,一會兒圍著灶頭哭,大人們都不知道我哭什么。后來還是母親忽然之間來了靈感,才知道是我餓極了。說是靈感,其實是母子連心啦。可是縱然知道我餓了又能怎么樣呢?后來還是我大哥到生產隊到處轉,看見有戶人家拉磨完畢,訕著臉等人家轉身后,用細刷子掃磨盤齒縫里沒打掃干凈留下來的粉末回家給我剪了一碗稀粥。
那時種的水稻,叫做什么秈稻一號,后來又有了貴潮二號(音,年代久遠也記不詳更不知道怎么寫了)。這種稻谷播種的時候一籮筐一籮筐地灑下去,插秧的時候也是一把一把的插,然而收成很低。差不多種下200斤的稻種能收獲六七百斤的樣子。記得有一回,看到秋天到了,田里的稻谷黃了,我飛快地跑向媽媽身邊,對媽媽說:“媽媽。這下我們有吃的了,不用每天餓肚子了。”媽媽聽了,臉上顯出憂愁,那時候我也不知道媽媽愁什么,谷子不是豐收了么?后來才知道,看起來谷子是豐收了,然而最后分到社員手里的,按人頭每人不足一百斤,這就是一年365天的口糧啊!到時候還得去借,還得任由有糧戶利滾利,還不一定借得到手。
后來田土下放了,各家按分的田地多種多收了。生產隊長就挨家挨戶地苦口婆心地做工作,說種一種叫做“雜交水稻”的谷種,能夠一家人種下兩三斤,插秧的時候每一株只需要插一棵秧苗,到時候收得比以前都多。世上哪有這樣的事情呢?人家插一把秧苗收不著幾顆谷子,你插一棵苗要收獲很多?隊里沒有人相信,隊長完不成推銷任務只有自己種。大家很好奇,幾乎天天圍著隊長家的田口轉,就想看看他如何插一棵秧苗收獲許多。眼看隊長真這么做了,大家心里就樂了:你不是隊長嗎?不是平時對我們大呼小叫嗎?完不成任務自己種吧,到時候餓死你一家子!
說也奇怪,眼見得隊長家田里真的一尺來寬的水里只插了一棵苗,而這一棵苗卻像有什么靈力附體,沒幾天功夫就發芽了,越發越多,逐漸就超過了其他人插的一把秧苗的茂盛。夏天來了,開始開花了,夏末長出谷粒來了,到了秋天,那一株株、一片片的金黃的稻浪隨風起伏。每一串稻穗上的谷粒有的竟達300多。隊長是真的豐收了!!!
這下大家看紅了眼,紛紛討好隊長,向隊長索要稻種。隊長說,這收起來的谷種已經成了普通的了,你們要的話只能先做好登記,交錢后國家會按照登記的數量發到大家手里,每家每戶大約一兩斤就夠了。
隨著雜交水稻的普及,我們家才終于不用借糧了,還逐漸地還清了以前欠下的糧債,每年有了余糧。后來又聽說,雖然稻種每年都要換新的,但是每年種下的谷子卻可以收雙季,叫做再生稻。就是每家田里的再生稻管理得好,都能當以前的谷種一年的收成。
那時,我已經讀初中,看了再生稻,很是感觸,后來師范畢業還專門為此寫了一首歌,這是后話,暫時不提。在中學里,第一次聽物理老師說到了袁隆平這個名字,說他是“雜交水稻之父”,他的雜交稻拯救了全人類十幾億人。在那時起,我每天都在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人,或者是怎樣的神?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偶像,什么是崇拜。這種偶像崇拜的感覺以前從來沒有過!
于是我暗暗發誓,一定要向袁老學習。盡管后來初中畢業還是因為家里窮讀不起高中,讀不起大學,但是心里那種對袁老的感激從來沒有絲毫地衰減。后來做了一名老師,我時常教育自己的學生要好好學習,向袁老那樣,做一個對人類有用的人。即使不能轟轟烈烈,也絕不籍籍無名。就算不能奉獻社會,也必須能自食其力。若有誰崇拜明星,我會鄭重地告訴他:袁隆平,才是你們真正應該崇拜的明星!
后來的生活中,我時刻以偶像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工作兢兢業業,生活克勤克儉。因為我知道袁老即使早就身價1200億,但平常穿在身上的衣服也僅僅35元一件,只有他上北京領獎的時候才會傳一件西裝。我在生活中也是這種穿著標準——當然,我本身也沒錢!我還以袁老的精神激勵自己,激勵學生:做人就應該做大有利于人民的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發光發熱,能力越大,光芒越長,拋開一些物質的東西,把精神追求作為永恒的追求,最好是能夠成為世界級的英雄、世界級的偉人。
人越接近老年,淚點越高。2018年去世了那么多的名流,文藝界的精英,我沒有流淚;許許多多國家級、世界級的名人的離開,我沒有感覺。獨獨對于袁老,這個讓我走出饑餓,走出貧窮的老人的離去,我淚流滿面不能自已。一個人的離去會讓我專門寫文字紀念的人,只有兩個:一個是我的母親,一個是袁老。那些從小就能吃飽飯的人永遠體會不了我們這一代人對袁老的感情,因為他們從來就沒有過饑餓的感受。
如今,英雄已逝。這個讓中國所有人吃飽飯的人,這個讓世界人民感念的人,這個讓我銘記了一生的人。他真真切切是天上派下來拯救人類的使者,是人類的巨星。據說,昨天人們就看見了天上的隕石落下,原來是袁老這顆巨星要歸位了。
愿袁老一路走好!愿天堂里從此無饑荒!
小學我的偶像袁隆平篇二
他呀,就是袁隆平,一生把辛勤的汗水灑向大地的人。
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他,不張揚,與妻子住在一間簡樸的屋子里,他說過:“浪費著對你沒用的東西,需要它的人怎么辦?”他和妻子的臉上總洋溢著幸福的笑。在他過生日時,第一口蛋糕融化在了妻子的口中。他愛他的家,更愛他的祖國。
小時候的袁隆平,飽受了饑寒的困苦,他也看到過無數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時,一粒小小的種子埋在了他的心底。經過艱苦的求學,那粒種子也經過風雨的洗禮,長成了一棵大樹!他立志讓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要吃上飽飯。他曾經說過,他有兩個夢想:一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他做到了,他沒有把夢想變為空談!他用勤勤懇懇的努力,把夢想帶進了現實。
他始終把人民放在最前面,為人民謀幸福一生無私奉獻,他值得人們世世代代銘記。他用一生的行動與時間證明了不要任何華麗的誓言,不要任何沒有意義的金錢。他的努力令人信服,又敬佩。
時間流,光陰又轉,風能刻下深深的皺紋,卻吹不散刻骨銘心的容顏。嘆歲月流年,留不住知己紅顏;恨昔時少年,守不住旦旦誓言!袁老,一路走好,你永遠是我的偶像,我的信仰。
小學我的偶像袁隆平篇三
昨天一條新聞在各大平臺上傳開了:袁隆平院士逝世了,全國人民哀悼。
“我畢生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一句話感動到內心深處袁老幾乎傾盡所有心血研發了雜交水稻,讓全國人民不再饑餓,都得到了糧食。
反轉又反轉,終究巨星隕落,雜交水稻之父,那個讓中國不再懼怕饑餓的袁隆平爺爺終究還是離開我們了,多希望這依舊是一條假新聞,多希望再辟謠一次。
“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大,顆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則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涼。第二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可以增產一億五千萬噸糧食!”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利用水稻來種優勢的科學家,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獲得共和國勛章時曾說:“我不能躺在功勞薄上睡大覺,應該繼續努力!”這樣偉大的科學探求精神多么寶貴,雖已獲得共和國勛章,但已高齡的袁老卻說要繼續努力。
我們也應該學習袁老的不放棄,努力的精神品質,在自己的學業上多下功夫,就像袁隆平院士研究雜交水稻時一樣。禾下乘夢涼夢,丹心映青田,作為新時代的我們更應該發揚這種精神。
神農氏返回了他的天國,留下人間稻米滿倉,永遠懷念您、永遠感恩您,風吹稻花香兩岸,國士無雙,緬懷!
昨天晚上,我看了有關袁隆平的電影。就覺得袁隆平給了我很多啟發。
還記得有一次,天公不作美——外面下著傾盆大雨。袁隆平便急忙穿上衣和鞋跑到田里去。可是,暴雨是無情的。那些被袁隆平細心栽培的水稻瞬間化為烏有,雖然當時受損害的是那些水稻,可是,痛卻痛在袁隆平的心里呀!過了一會兒,袁隆平的心情開始緩緩地平靜了下來,因為他在一污濁中找到一株幼苗,這真是燃燒的希望,生命的奇跡啊!此時的袁隆平心里又充滿了自信與希望,因為他堅信:只要我們堅持不懈,永不放棄,自己的愿望一定會實現,自己的努力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奇跡!
電影漸漸地接近尾聲,時間在慢慢地流逝。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袁隆平是一位很堅強的偉人。他的堅決感動了我。每當他遇到挫折時他總會從跌倒的地方重新站起來,并且吸取給多的教訓與經驗。
袁隆平真偉大,是他讓人們的天敵--饑餓消失;袁隆平真偉大,因為他讓我知道了:做人要堅強,要用盡一切努力去達到目標。袁隆平真偉大因為是他創造出了一個奇跡,讓我們中國人感到無比的興奮與自豪。
小學我的偶像袁隆平篇四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想袁隆平爺爺就是這樣的人,一位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人,一位值得被人們稱之為“偶像”的人。
五月二十日,我突然就聽說了他去世的消息,頓時大腦便一片空白,不敢相信這是真的。當時我對他的了解不過是知道他培育出了雜交水稻,是很多很多人遠離饑餓。這樣一個非親非故、甚至都沒見過面的人去世了,我竟會那么傷心。他不像大多名人,雖然也很偉大但離我很遙遠,因為就算是再平庸的人,也是要吃飯的。
有人曾說過他“來時餓殍遍野,走時繁華盛世”。沒錯的,在他23歲那年,被安排到了湖南的一個小山村里,親眼見過鬧饑荒時餓死人的場景。這樣的場景我是想象不出來的,但我聽說當時就連樹皮、木屑對于人們來說都是可以救命的食物。而如今隨著袁老和其他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還有了新疆、海南等地的海水稻,產量極高的“超級稻”等等,不過開創了先河的那還是雜交稻。培養出雜交水稻的過程很復雜、很艱難,也有許多高深的理論在其中,但最令我一個外行人佩服的還是袁老堅持的精神。當時他要找水稻花上雄蕊花藥不開裂的“陽痿稻”,便每天在中午太陽光最強的時候拿著15倍的放大鏡對著只有米粒兒大小的稻花一朵一朵地看,找了14萬穗,找了9年才找到了六株“陽痿稻”。晚年時,他已功成名就,身體也不如從前了,卻還是常去田里干活,那時的他就是一個質樸的農民。
他曾說過:“一粒糧食能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而他就是用這一粒糧食救了中國。當他向記者說起上世紀60年代鬧饑荒時,記者問他:“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他要搖頭答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這兩句“不可能了”,是他和科研人員們不懈努力所換來的底氣。他剛剛住院時,每天都要問護士:“今天多少度?”因為他關心的是會不會影響第三季雜交水稻的成熟。
飽食者當常憶袁公。袁爺爺一路走好,您永遠是我的偶像!
小學我的偶像袁隆平篇五
星期一,我早早起床。天氣十分晴朗,陽光明媚。我來到學校,老師卻告訴了我們一則十分沉痛的消息。他說,5月22日我們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爺爺去世了。
老師說到這里,我們全班突然一片安靜。大家靜默不語,老師給我們講了袁爺爺的許多事跡。袁爺爺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應用和推廣。1961年7月,袁隆平發現一株稻株多達230粒,他推算用這株做種子能高產,此后他耗時9年,歷經艱辛,百折不撓,終于研究成功。
直到后來,每年增產稻谷可養6000多萬人,解決了困擾中國甚至世界的溫飽問題。袁爺爺說,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他曾深情地暢談夢想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能夠在禾下乘涼。
袁爺爺的一生只為研究水稻產量,他十分珍惜糧食,深知粒粒糧食皆辛苦。所以,他曾勉勵青少年要珍惜糧食,不要浪費一粒糧。
袁爺爺也十分節儉,平時只穿幾十塊錢的衣服,為了讓中國人們過上幸福的生活,他默默無聞,從不奢華,和土地和水稻打了一生交道。
聽了老師的講述,我的心里無比沉痛,也感慨萬千。我們每個人都要學習袁爺爺這種博大的愛國愛民的精神,他把對祖國的熱忱結成飽滿的稻穗,我們小學生呢?也要從小立下遠大志向,并朝著目標努力前進。袁爺爺的故事也讓我想到了我的夢想,從小我就想當兵,考個軍校,將來守護祖國的每一寸土地。現在,我要腳踏實地,努力學習,用行動來一步步靠近自己的夢想!
袁隆平爺爺將畢生精力都貢獻給了“糧食”,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向他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