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知識點總結,有助于我們系統地掌握知識內容。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知識點總結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通過這些范文的閱讀,能夠對大家的知識點總結提供一些啟示和幫助。當然,每個人的總結方式和風格都有所差異,所以只要能夠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形式,都是可行的。希望大家在知識點總結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樂趣,提高學習效果。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一
人口總數94,550,000(截至)。伊斯蘭教為國教,信徒主要是遜尼派,占總人口的84%。科普特__和其他信徒約占16%。
據埃及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8月底,埃及人口已經達到9100萬人。除移居在國外的數百萬人,生活在埃及這塊古老土地的人口高達8300多萬,在西亞北非地區高居首位,據埃及政府估計,在2025年前,這一數字將突破一億。
近幾年,埃及人口呈爆炸性增長。埃及總人口還只有7650萬,在此后不到6年時間里猛增18%以上,凈增約1450萬人。此外,埃及人口居住高度集中。埃及國土只有100多萬平方公里,在中東和非洲地區來說本來就不算大,而且大約95%的國土面積為無法居住的荒漠,能夠居住的國土面積只有5萬多平方公里。因此,埃及人口近一半集中在面積約2.4萬平方公里,也是埃及最富庶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區。此外,首都大開羅地區一地的人口就高達近萬,約占全國人口的近四分之一。
埃及人口劇增帶來嚴重的貧困問題。據埃及政府的數據顯示,/財政年度里,埃及的貧困率為25.2%,比/財年的21.6%上升了3.6個百分點。農村的貧困率更高達51.4%。而按照聯合國每天生活費低于2美元的標準計算,埃及的貧困人口比例則高達40%。大約有1500萬人棲身于貧民窟或棚戶區內。
為了滿足龐大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長期以來埃及政府實施食品和能源補貼政策,即政府以正常價格采購食品和能源,以極低價格向居民提供。,埃及政府用于能源和食品兩項補貼的開支至少占財政總開支的28%,成為政府財政赤字連年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如何控制人口增長過快增長、找出適合埃及的經濟發展道路、減少貧困,是埃及政府面臨的重大課題。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二
淡水資源只占全球水資源的2.5%。
可直接利用的淡水資源只占全球淡水資源的0.3%。
水資源是有限的。
各國水資源比較。
2、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
a)時間分配不均:夏秋多,冬春少;且年份變化大。
b)空間分布不均:南多北少,東多西少。
1、利用水資源中的突出問題:
水資源浪費、污染嚴重。
嚴重過度開采地下水。
2、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的措施。
a)節約用水。
b)防止污染,保護水源。
c)興修水利,跨流域調水。
(南水北調)。
南水北調方案。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三
(1)一天中太陽高度正午最大,桿影最短。(由于地球自轉)。
(2)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夏季最大,桿影最短,冬季正午太陽高度最小,桿影最長。
(3)同一時間,太陽高度從直射點向兩側減小,緯度越高太陽高度越小。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1、一年中,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歸線2、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太陽兩次直射。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3、回歸線上直射一次。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歸線4、其他地區無直射。
(1)赤道全年晝夜等長。
(2)北半球其他地區:夏至日白天最長,冬至日白天最短,北半球夏至日時,南半球冬至日。
(3)夏季,南極圈,北極圈內出現極晝,冬季出現極夜。(緯度越高,晝夜變化最大)。
(1)根據接受太陽輻射熱量多少劃分為:熱帶、南溫帶、北溫帶、南寒帶和北寒帶。
(2)熱帶:在南北緯23.5°之間,,有直射陽光,終年炎熱,晝夜長短變化小.
溫帶:在南北緯23.5°與南北緯66.5°之間,既無直射陽光,也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分明。
寒帶:在南北緯66.5°到90°之間,終年寒冷,有極晝極夜現象。
(3)正午太陽高度變化、四季更替、晝夜長短的變化、五帶的形成,是由于地球公轉,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四
對于世界人口的增長知識,我們做了下面的知識講解。
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世界特別各洲是不同的,非洲是世界人口增
北美洲為10%;南美洲為17%;大洋洲為14%;非洲為27%。
以上對世界人口的增長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相信同學們已經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學們都能考試成功哦。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鐵煤石油的分布
世界上鐵、煤、石油的分布情況如下:
(1)世界上的鐵礦主要分布在俄羅斯、馬西、國、澳大利亞、印度、加拿大和美國。
這七個國家的鐵的儲量約占世界的90%。
(2)煤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亞歐大陸和北美洲中部,在世界各國中,煤儲量居世界前列
的有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
(3)世界上石油資源的分布很集中,中東地區約占世界石油儲量的一半還多。主要輸往日本、歐洲和北美洲等地。
通過上面對鐵煤石油的分布知識的內容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學習的很好的哦。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關于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知識的學習,希望同學們認真看看下面的講解內容。
森林有調節大氣成分、凈化空氣、含蓄水源、增加空氣濕度、防風護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節室”。世界有森林面積40 億公頃,主要在以針葉林和闊葉林為主。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
通過上面對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知識的講解學習,希望可以很好的幫助同學們的學習,相信同學們會從中學習的更好。
中考地理的知識點: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
地球上的水主要有海洋水、陸地水和大氣水三種存在形式。
陸地水又有冰川水、地下水、湖泊水、沼澤水、河水和生物水等多種存在形式。地球上的水
總量很多,但是 96%以上的是海洋水。在淡水資源中,冰川中儲存的水量最多,現在人們大量利用的淡水資源,主要是河水、湖泊水(淡水湖的水)和部分地下水。保護水資源,主要途徑有:節約和合理用水,減少對水資源的浪費;防止和治理水污染;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淡化海水,擴大淡水來源。
上面對地球上水資源的分布知識的講解學習,同學們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學們會好好學習的吧。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五
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位于非洲東北部。蘇伊士運河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西南角。西連利比亞,南接蘇丹,東臨紅海并與巴勒斯坦接壤,北瀕地中海,東南與約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線長2700多千米。全境96%為沙漠。最高峰為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羅河縱貫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內長1530千米,兩岸形成寬約3~16千米的狹長河谷;入海處形成2.4萬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僅為國土面積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帶。蘇伊士運河是連接歐、亞、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薩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壩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納賽爾水庫(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1月平均氣溫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
其余大部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干燥,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損壞農作物。全境大部屬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紅海沿岸和西奈半島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凱瑟琳山海拔2,642米。氣候干熱,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達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區終年很少降雨。沙漠與半沙漠廣布。西部利比亞沙漠,占全國面積三分之二,大部為流沙,間有哈里杰、錫瓦等綠洲;東部阿拉伯沙漠,多礫漠和裸露巖丘。尼羅河縱貫南北,兩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里,構成肥沃綠洲帶。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磷灰石、鐵、錳等。埃及地跨亞非兩洲,大部分領土在非洲,只有西奈半島這一小部分領土在亞洲。在行政上,劃分為8個經濟區,每區包括一個或幾個省,全國共有26個省。埃及地處歐亞非之洲的交通要沖,北部經地中海與歐洲相通,東部經阿里什直通巴勒斯坦。蘇伊士運河溝通了大西洋、地中海與印度洋,戰略位置和經濟意義都十分重要。
埃及的疆土略呈不規則的四方形。東西寬1240千米,南北長1024千米,地形平緩,無甚大山,沙漠面積占全國總面積的96%。
尼羅河是埃及的生命線,是“埃及的母親”。它是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之一,全長6670余千米。它由發源于烏干達的白尼羅河、發源于埃塞俄比亞高原的青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之后流入埃及。從南到北縱貫埃及東部,在埃及境內一段長達1530千米,確是具有舟楫、灌溉之利的重要的水利資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其光輝燦爛的古文化。
根據自然條件的差異,一般把埃及分為4個地區——尼羅河流域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西部沙漠地區、東部沙漠地區、西奈半島地區。開羅以南是寬約3~16千米的尼羅河綠色長廊,一般稱為上埃及。開羅以北稱為下埃及。亞歷山大和塞得港之間是尼羅河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面積約2萬~4萬平方千米。過去,尼羅河每年定期泛濫,給三角洲帶來肥沃的沖積物。這里是埃及古文化的發祥地,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活動地區,埃及絕大部分人口集中于此,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尼羅河以西的西部沙漠又叫利比亞沙漠。它是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約占埃及面積的2/3。它的南部海拔350~500米,大吉勒夫高原海拔1000米左右,中部和北部多洼地,以蓋塔拉洼地面積最大。有地下水的洼地形成綠洲。
尼羅河以東的東部沙漠,亦稱阿拉伯沙漠。它直逼紅海之濱,地勢由東向西傾斜,紅海沿岸多山,海拔1500米左右。
蘇伊士運河以東的西奈半島,位于亞洲的西南部,面積約6.4萬平方千米,占埃及面積的6.38%。地中海沿岸多沙丘,北部低地是蒂赫沙漠,多間歇性河流和干涸的河床。東部為高原,圣卡特琳山海拔2637米,是埃及的最高山峰,相傳是摩西受“十誡”的地方。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六
1.注意大陸和大洲的區別:世界上有六個大陸,七個大洲,但并不能說大陸比大洲范圍大或者大洲比大陸范圍小,比如亞歐大陸比亞洲大,澳大利亞大陸比大洋洲小。
2.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并不是面積最大的亞洲,而是南極洲;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也不是面積最大的太平洋,而是面積最小的北冰洋。
4.北美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亞地形特征的異同:都可分為東中西三部分,東西兩側高、中間低,但具體地形類型存在差異。北美洲東部為高原和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山地;南美洲東部為高原、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大山系;澳大利亞東部為山地、中部平原、西部為高原。
5.注意北九州與九州的區別:北九州是日本工業區的名稱,九州是日本四大島嶼之一。
6.印度河主要流經巴基斯坦,而不是印度。流經印度的河流是恒河。
7.西亞石油運往西歐和北美地區最近線路是經過蘇伊士運河的航線,但石油運輸量最大的航線是繞過非洲南端好望角的航線。
8.埃及盛產長絨棉,但其經濟支柱是石油、運河、僑匯和旅游。
9.摩爾曼斯克港地處北緯70°,但終年不凍,是因為北大西洋暖流源源不斷地向它輸送溫暖氣流。
10.渤海是我國內海,而不是邊緣海。
11.我國位置最靠北的省級行政區是黑龍江省,而不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位置最靠東的省級行政區是黑龍江省,而不是臺灣省。
12.主要山地與山區的區別:山地是一種地形類型,指海拔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較大的地區;而山區既包括山地,又包括丘陵和崎嶇的高原。
13.東南丘陵包括江南丘陵、浙閩丘陵和兩廣丘陵。
14.青藏高原雖然太陽能輻射最強,但其是我國夏季氣溫最低的地方,因為空氣稀薄,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對地面輻射的吸收作用也弱。
15.注意幾條地理界線的區別:第二階梯與第三階梯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是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
16.我國冬小麥和春小麥種植區的分界線是長城,小麥與水稻種植區的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
17.浙贛線是指浙江省杭州市至湖南省株洲市之間的鐵路。京廣線、浙贛線與湘黔線交會于株洲市,而不是長沙。
18.注意河套平原與河西走廊的位置:河套平原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黃河沿岸,而河西走廊位于甘肅省境內祁連山以北。
19.我國的河流除注入太平洋外,還有一線河流注入印度洋(如雅魯藏布江、怒江等),額爾齊斯河注入北冰洋。
20.注意我國兩個有色金屬礦的礦產地名稱:湖南錫礦山——銻礦;青海錫鐵山——鉛鋅礦。
21.注意鞍山與馬鞍山的區別:鞍山位于遼寧省,馬鞍山位于安徽省。兩地都是我國的鐵礦產區,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但兩地位置相差很遠。
22.東部和西北地區的河流的汛期都在夏季,但其主要影響因素分布是降水量和氣溫。
23.注意西部經濟地帶與西部大開發范圍的區別:西部經濟地帶指西部十個省(市、區);而西部大開發的范圍包括西部經濟地帶的全部、中部經濟地帶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東部經濟地帶的廣西壯族自治區。
24.注意三江源、三江平原和三江并流中“三江”的區別:三江源是指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位于青海省境內;三江平原指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條河流沖積形成的平原,位于黑龍江省境內;三江并流指金沙江、瀾滄江和怒江在橫斷山脈自北向南平行分布而形成的并流景觀,位于云南省境內;這里的“三江”是指不同的河流。
25.注意水資源與水能資源的區別:水資源一般指淡水資源;水能資源主要指某河流所蘊藏的水能。
26.修建三峽工程的主要目的是防洪,而不是發電。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七
1、三級階梯界線的山脈:
第一階梯和第二階梯界線:昆侖山脈、祁連山脈和橫斷山脈;
第二階梯和第三階梯界線: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
2、構成各級階梯的主要地形:
第一階梯包括:青藏高原、柴達木盆地;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山地和高原為主。
第三階梯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遼東丘陵、山東丘陵、東南丘陵等;海拔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3、地勢對我國的影響:
b、河流: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造成了我國的大江大河自西向東流入海洋。
c、交通:一方面向東流淌的大河溝通了我國東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內陸的聯系;另一方面,階梯交界處的高大山脈成為我國東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礙。
d、水電:在階梯交界處河流落差大,水流急,蘊藏者豐富的水能。
1、我國西部地形以山地、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以平原和丘陵為主;
2、在各類地形中山地所占比重最大,約33%,平原面積僅占12%。
3、我國山區面積廣大,占全國總面積的2/3。山區是指山地、丘陵和比較崎嶇的高原。
山區常見的自然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八
1、一個原理:東邊的時刻早。因為地球是自西向東自轉的,所以東邊先看到日出。東時區區時早于西時區區時;東西時區內越往東區時越早。
2、二種線:特殊的時間經線和兩個日期界線。
特殊的時間經線:
(1)6時經線: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2)18時經線: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的經線的.地方時。
(3)12時經線:平分晝半球的經線的地方時。
(4)24時經線:平分夜半球的經線的地方時。
兩個日期界線:
(1)180°經線:固定性;日期為向東減一天,向西加一天。
(2)0時經線:不確定性。
3、計算區時和時區計算的三個步驟。
(1)計算當地時區:將已知經度數除以15,若余數小于7。5,則除得的商就是該經度所在的時區數:若余數大于7。5,則該地所在的時區數為商+1。東經為東時區,西經為西時區。
(2)計算時區差:同為東時區或同為西時區,時區數相減,一個在東時區一個在西時區,則時區數相加。例如東八區與東二區相差6個時區,東八區與西五區則相差13個時區。
(3)計算區時:利用所得的時區差,向東加向西則減。例如當東二區為6時,東九區區時為6+7=13時;西三區區時為6—5=1時;西7區區時為6—13=—7,24—7=17時(日期減去一天)。碰到跨年月時,要注意大月、小月、平年、閏年,才能準確作答。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九
高二地理知識點是很多的,那可以分為幾大類呢?不知道的考生看過來,下面由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二地理知識點。
總結。
大全”僅供參考,持續關注本站將可以持續獲取更多的資訊!
1、地理位置分析:
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1)半球位置。
(2)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
(3)經緯度位置高低中緯熱帶、溫帶、寒帶。
(4)海陸位置。
(5)相對位置:相鄰地區(國家、經濟發達區);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
(1)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地形)。
(2)地勢起伏(相對高度,大、小)。
(3)地勢特征(東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點:
描述哪個方位是以什么地形為主即可。
4、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
(1)等高線的分布。
(2)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中間低、四周高,放射狀即山地,中間高、四周低)。
5、我國一些地形區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2)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地無三里平。
(3)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4)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5)橫斷山區: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6、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v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
(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
(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
(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8)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拓展閱讀:高中地理怎么學好。
1.及時復習,重復記憶。
克服遺忘、加強記憶的最好辦法,就是重復,這也是由人的生理結構所決定的。以學生準備一周后的一次測試為例,剛學完的第一天要復習兩遍,第二天再復習一遍,第三天不要復習,第四天再復習一遍,第五六天不要復習,第七天再復習一遍。
2.調動感官,增強記憶。
美國教育家蘇娜丹戴克說:“告訴我,我會忘記,做給我看,我會記住,讓我參加,我就會完全理解。”從心理學角度來說,由多種感官(眼看、耳聽、口誦、手寫、腦想)參加的學習活動,其記憶效果最好。在學習中,應當盡可能多地讀一讀、想一想、說一說、做一做。并將其結合在一起。如在讀圖時,不僅僅是觀察地圖,還可以根據需要用筆進行勾畫涂抹。
3.適當聯想,趣味記憶。
同學們在學習地理時除了進行重復記憶、感觀記憶之外,還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利用聯想、理解增強記憶。可以將一些內在聯系并不緊密的地理事物編成一些朗朗上口的短語或句子,也是一種有效的記憶方法。在學習中國政區圖,記憶我國省區輪廓時,同學們可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形象地記憶,把黑龍江形象地看成一只美麗的天鵝,陜西省形象地看成跪著的兵馬俑,而臺灣省又像一葉正在駛向祖國懷抱的小舟……等等,這樣記憶的效果也是比較好的。
4.把握聯系,理解記憶。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這就決定了地理知識之間也存在著必然的內在聯系。例如:關于日本,課本介紹的內容是很多的,應當找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聯系進行記憶,可以這樣聯系:日本是亞洲東部的位于太平洋上的一個群島國家,地理位置決定了日本的氣候是海洋性的季風氣候,海洋性的季風氣候降水豐富,加上國土狹小,多山地丘陵的地形,使河流短促,水力資源豐富;在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山地和丘陵地區分布著廣闊的森林;日本的礦產資源貧乏,但利用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海上交通便利的條件,大量地進口工業原料和燃料,由于國內市場狹小,大量的工業品需要出口,所以工業集中分布在多優良港灣的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群島國家的附近海域漁業資源豐富,日本的漁業發達。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十
由于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所以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著太陽的半球是白天(晝半球),背著太陽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圈)叫晨昏線(圈)。它是由晨線和昏線組成。
在日照圖上,晨線和昏線的判斷方法,一是根據地球自轉方向判斷:順著地球自轉方向,由晝半球過渡到夜半球的分界線是昏線,由夜半球過渡到晝半球的分界線是晨線。二是根據晝夜半球判斷:位于晝半球西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晨線,位于晝半球東部邊緣與夜半球的分界線為昏線。赤道上地方時為6時的是晨線,18時是昏線。
(1)如果把地球看作一個正球體,同時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線的散射作用,那么,地球上晝半球與夜半球的面積應相等,時間管理,即晨昏圈是一個過球心的大圓,且平分地球。
(2)晨昏線平面與太陽光垂直。晨昏線上的各點太陽高度為0,晝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的各點太陽高度小于0。
(3)晨昏線永遠平分赤道。
(4)晨昏線只有在春、秋分時才與經線圈重合。
(5)晨昏線在夏至、冬至時與極圈相切。
(6)晨昏線自東向西移動15°/小時,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
一般地,如果地軸的傾斜方向不變,晨昏線在如圖1~3范圍內移動。1、2、3分別表示冬至、春秋分、夏至日時晨昏線的位置。即3月21日與9月23日晨昏線與經線圈重合,導致全球晝夜平分;6月22日擺動幅度,導致北半球晝最長,南半球夜最長;12月22日擺動幅度也,導致南半球晝最長,北半球夜最長。
知識點總結
1、提供能量: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是以電磁波的形式輻射。來源:內部的核聚變。
緯度差異熱量差異:緯度低,太陽輻射強,生物量多;反之。
2、太陽活動:
太陽大氣層從外到內分為:日冕(最外層)、色球、光球(太陽表面、最亮)。
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太陽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標志,它是太陽活動烈的顯示。
太陽風在日冕層;太陽風暴發生于太陽表面。
3、太陽活動的三大影響:
(1)太陽電磁波擾動電離層影響無線電短波通訊
(2)帶電粒子流擾動地球電磁場產生磁暴
(3)帶電粒子流進入大氣層產生極光。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十一
地理環境空間廣大,事物多種多樣,關系錯綜復雜。學習地理尤其要注意知識點的積累,掌握好知識點,才能化難為易。因此,小編準備了這篇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1),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是一個兩極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球體.地球的平均半徑長是6371千米,赤道長約為4萬千米.表面積約為5.1億平方千米.
2,地球的自轉所圍繞的假想的軸叫地軸,地軸同地球表面相交的兩點叫兩極,其中對著北極星的一端叫做北極,另一端叫做南極.北極是世界上最北點,站在北極點上,四面八方都是南方.南極是地球上的最南點,站在南極點上四面八方都是北方.
3,在地球儀上,連接南、北兩極的線叫經線,又叫子午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經線的'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可以形成一個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分成兩個半球.
4國際上規定,把通過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定為0°經線.又叫本初子午線,習慣上,人們根據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把地球平分為東、西兩個半球.西經21°位于西半球,東經161°位于西半球,180°經線位于西半球.
5在地球儀上,同赤道平行的線叫做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緯線都自成圓圈,緯線的長度不相等,地球上最在的緯線圈是赤道.
6低緯度是0°至30°,中緯度為30°至60°,高緯度為60°至90°.
7,人們根據太陽熱量在地表的分布狀況,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帶,即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8,北緯23°26′的緯線,叫北回歸線。它是北半球接受陽光直射最北的界線,北回歸線在五帶中是熱帶和北溫帶的分界線。
9,南緯23°26′的緯線,叫南回歸線,它是南半球接受陽光直射最南的界線,南回歸線上,太陽每年可直射一次,在五帶中,南回歸線是熱帶和南溫帶的發界線。
10,北緯66°34′度的緯線,叫做北極圈,它是北半球有極晝極夜現象的最南界線,也是五帶中北溫帶和北寒帶的分界線。
11,南緯66°34′的緯線,叫南極圈,它是南半球有極晝和極夜現象最北界線,在五帶中,南極圈是南溫帶和北寒帶的分界線。
12,第年12月22日或23日,太陽直射23°26′緯線,這一天正是北半球的冬至日.
13,地球上晝夜的更替現象主要是地球自轉運動產生的.,
14,地面上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叫絕對高度,也叫海拔.
15,常見的五種地形是指山地,丘陵,高原,盆地.
16,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線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緩.
17,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平原一般用綠色表示,高原一般用褐色或黃色表示,
18.地球緯線的最大周長是赤道,長約4萬km。地球的表面積是5.1億平方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km。
19.世界面積最大的大洲是亞洲,最小的大洲是大洋州。四大洋中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緯度最高的大洋是北冰洋。
20.地圖上如果比例尺大,則表示的范圍小,但內容詳細。比例尺的三種形式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地球上的四大洋中,跨經度最廣的大洋是北冰洋。七大洲中,跨經度最廣的是南極洲。
21.在等高線地形圖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坡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地圖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世界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22.陸地地形一般有五種形態,即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有地殼變動和海平面升降。五帶中,地面得到太陽光熱最少的是北寒帶和南寒帶。
23.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我國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是楊利偉。地球表面上,陸地總面積占總表面積的29%。
24.在世界的七大洲中,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線是巴拿馬運河。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是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土耳其海峽。
25.世界上最大的湖泊是里海。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南極洲,有“冰雪高原”之稱的大洲是南極洲。世界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
26.大陸漂移學說是由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來的。20世紀60年代人們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地球表面由六大板塊組成,即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27.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平原是亞馬孫平原。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是亞馬孫河。世界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氣候區是亞馬孫河流域。
由小編提供的初一上冊地理知識點總結(1)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了,愿大家都能學好地理。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十二
盛行風是海洋水體運動的主要動力,海水在盛行風的吹拂下,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因此洋流的流向和分布與地面風帶模式及其分布有著密切關系。
除了盛行風以外,還有海陸分布、地轉偏向力等因素,它們共同作用,形成了實際的大洋洋流分布,如下圖。
規律。
1.在熱帶和副熱帶海區(中低緯度),形成了以副熱帶海區(3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2.在中高緯度海區,形成了以60°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呈逆時針方向流動。
3.在南極大陸的周圍,陸地小,海面廣闊。南緯4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西風漂流(寒流)。
4.北印度洋海區,受季風影響,冬季洋流呈逆時針方向流動;夏季洋流呈順時針方向流動。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十三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晝夜現象、晝夜更替與晝夜:
晝夜現象——指由于地球是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而引起地表向日的一半明亮而對應的另一半黑暗的現象。它是由地球本身的性質造成的。
晝夜更替——是由于地球自轉而使地球上任何一個地點(極晝、極夜地區除外)的白晝與黑夜以一個太陽日(24小時)為周期的交替現象。
晝夜長短——是由于黃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公轉引起太陽直射點的移動,使除赤道以外的地區晝夜長短產生周期變化的現象。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與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三大金鎖鏈條件,液態水、適宜的溫度和適合呼吸的大氣。
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是指形成三大條件的地球自身和宇宙條件,如日地距離適中、地球體積質量適中、八大行星各行其道等。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十四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云、恒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地理工作者的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15篇)篇十五
2、經線和經度:連接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3、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4、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5、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6、本初子午線:0°經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7、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8、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9、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10、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11、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12、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3、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14、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16、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通過陸地(實際)。
地球自轉、公轉。
1、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2、地球自轉的周期:恒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陽日,24小時。
3、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4、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5、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7、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8、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9、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周期相應地在南北回歸線間往返移動。
10、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