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質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反復誦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畫面,體會作者的情感。
3、培養學生對大自然、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借助語言文字,充分展開想象,感悟詞中景、心中情。
多媒體
創設情境導入
作者介紹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南宋愛國詞人,有《稼軒長短句》。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寫作背景
作者曾兩次罷官, 隱居在江西上饒的帶湖,前后將近二十年。這首詞是詞人在隱居時期寫的,詞牌下原有小題“夜行黃沙道中”。
誦讀知詩意
讀準字音
讀順節奏
讀懂詩意
讀出音韻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辛棄疾
明 月 / 別 枝 / 驚 鵲,
清 風 / 半 夜 / 鳴 蟬。
稻 花 香 里 / 說 豐 年,
聽 取 / 蛙 聲 / 一 片。
七 八 個 星 / 天 外,
兩 三 點 雨 / 山 前。
舊 時/ 茅店 / 社 林 邊,
路 轉 / 溪 頭 / 忽 見。
閱讀全詞,思考:
1、概括詞的上下片分別寫了什么內容。
2、全詞表達了詞人什么思想感情?
想象賞畫面
誦讀詩歌,以“我從 一句中,仿佛看到了 畫面。”的句式,說說從詞中讀出的畫面,感受詩歌的意象美。
品讀析技法
細讀全詞,選擇你所欣賞的一句品析精妙之處。(提示:可從用詞凝練、寫景角度、藝術手法等方面賞析)
本篇是作者閑居上饒帶湖時期的名作。它通過自己夜行黃沙道中的具體感受,描繪出農村夏夜的幽美景色,形象生動逼真,感受親切細膩,筆觸輕快活潑,使人有身歷其境的真實感,這首詞反映了辛詞風格的多樣性。
稻花香,既寫出了所見、所聞,又寫出了所嗅,使人身臨其境,先感其美。就在信手寫景的同時,作者又于人們不知不覺之中,自然地抒了情。“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一句,作者將“蛙”擬人化,不僅顯得生動,形象,同時還寫活了一個境界,即:寫出了農家的熱鬧氣氛和歡樂的心情,抒發了人逢豐年的喜悅。這正是作者心情的自然流露。這一句寫得有景,有聲,有情,三者水乳交融,真是情景相生,聲情并茂。另外,在這畫面里,作者緊緊扣著夏夜、農村這一特定時間、特定環境,鮮明地突出了兩點:“熱”和“靜”。先說“熱”。“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意思是:明月初升,枝上歇棲的烏鵲,象受了驚一樣,清風吹著,直到半夜,樹上的蟬還象在呼救似地鳴叫。這里的“別枝驚鵲”和“半夜鳴蟬”,是說明熱的程度;從“明月”初升到“半夜”,是說明熱的時間。“清風”不爽,就更顯其熱。作者著意渲染“熱”,一是夏天特點的真實寫照,再,就是為下面寫“雨”設下伏筆。再說“靜”。寫“靜”,作者并不是從正面去寫,而是用反襯的手法,以“鳴蟬”、“蛙聲”來烘托。在這一特定環境,以動寫靜,就愈顯其靜,大有“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的藝術境界。這種“靜”與“明月”、“清風”、“稻花香”交織在一起,真是寫絕了農村夏夜的幽美!
下片筆鋒一轉,進人寫雨。但寫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首句寫遠望之所見:"七八個星天外",說明烏云四起,透過云隙可以看到稀疏的星光。這境界,與上片的氣氛已有很大的不同了。第二句?兩三點雨山前",寫的是驟雨初來,大雨將至的信息。既然,雨滴已經灑向山前,那么緊接著便會灑向山后的。作者的心情轉而有些惶急了,于是很自然地引起想快些趕路或尋地避雨的心情。第三、四句寫的就是這一心理活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因為作者平時經常往來于黃沙道中,明叨知道樹林旁邊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時因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卻忽然不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據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這該叫人多么高興阿!
寫雨,作者寫得既有層次,又有特色。先以“七八個星天外”寫雨前的天象,再以“兩三點雨山前”寫驟雨來臨,最后寫雨中人的心理變化。寫雨前天象,預示已有雨意。這里,雖沒寫云,但由星稀,已可知云密。這一句,作者把“七八個星”“兩三點雨,”分別提到“天外”、“山前”
之前,不僅突出強調了雨前的天象,驟雨的來臨,照顧到了音韻的需要,而且還構成了一種淡遠奇特的境界,寫出了夏雨的特點。暴雨忽至,確使夜行的人焦急起來,到哪兒避避雨呢?他想起了“社林邊”的“茅店”,可那是“舊時”,現在不知在否。等他轉過“溪頭“,“茅店”忽然出現在眼前!真是“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忽見”一詞,人物的喜悅心情活脫脫地再現了出來。這一句寫得靈活,輕快,富有情趣,讀后,那個急而復喜的雨中人的形象,歷歷如在目前。
該詞是辛棄疾少有的描繪農家自然風光的小令。
上片描繪鄉村仲夏的夜里,靜謐的美。“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這一句運用得特別自然,而且別樣的工整。以擬人的手法描繪出大自然里最普通的事物和景象,給人以恬淡閑適的美感:明月升高了,驚起了歸巢的喜鵲;清風悠悠流淌,伴著蟬的鳴叫。“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在這樣的夜里,聞到了稻花隱隱隱約約的香氣,聽到了蛙聲一片。作者不但從視覺上,更從嗅覺與聽覺里,描繪出了鄉村夏夜里一派祥和與和諧的美。
再加上驟雨初至,驚慌地想去尋找那茅店避雨,卻忽然不見了。可是,過了小溪上的石橋,再拐個彎兒,那座舊時相識的茅店便突然出現在眼前,真是驚喜交集!
上片與下片緊密銜接,天衣無縫。讀來朗朗上口,很清新自然,彼有農家風味。此時的作者,就像一個老農,在寧靜的夏夜里,美滋滋地嗅著蜜蜜的稻花香,想著秋后的收成,突遇夏夜的暴雨,急急尋找避雨之所的憨態躍然紙上。讀著作者的《西江月》,令人想起兒時的童年:有裊裊的炊煙;有星星;有清風;有蟈蟈的鳴叫;有大人高一聲低一聲喚小兒回家的吆喝……真的很美!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二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句子里的關鍵詞語,能用自己的說吃每個句子的意思,了解這首詞所描寫的情景。
2、能借助圖畫,想像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培養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揭題揭題,簡介作者
1、板書課題,交代:這是一首詞,“西江月”是詞牌,“夜行黃沙道中”是題目。
2、討論題意。
(1)你從課題上讀懂了什么?(夜,點明時間;行,點明事情;黃沙,點明地點。)
(2)用自己的話說出題意。(夜間行進在黃沙嶺的道路上。)
3、簡介作者。
4、辛棄疾,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曾造貶閑居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殺嶺較熟悉。
二、初讀課文,疏通字詞
1、要求輕聲朗讀課文,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
(2)練讀。
(3)指名讀,師生評述是否正確、流利。
三、再讀課文,理解句意。
1、默讀課文,想一性每句話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詞,實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2、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3、集體交流。
(1)指名說說詞語的意思。
驚鵲:鵲兒被驚醒。鳴蟬:蟬兒鳴叫。
社:社廟。溪橋:溪上的小橋。
(2)指名說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月光十分明亮,鵲兒被驚醒了從樹枝上飛起,引起樹枝搖曳;半夜了清風吹拂,傳來聲聲蟬鳴。
七八個星外天,兩三點雨山前:遙遠的天邊閃爍著七八顆星星,黃沙嶺上下起了兩三點陣雨。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過去熟悉的在社廟旁樹林邊的茅店在路轉溪橋后才忽然見到。
4、稻花香里書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指名說:誰“聽取蛙聲一片”?又是誰“稻花香里說豐年”?
(2)討論:這句話該如何解釋?
5、試把意思連起來說一遍。
四、齊讀課文。
五、作業
用鋼筆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解釋帶點的詞語,再說說句子的意思。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二、精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指導朗讀
1、自由讀課文,想一想: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
(2)詞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2、指明說。
(1)詞中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景象?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夏季:鳴蟬、稻花香、蛙聲。)
(2)詞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感情?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
3、指導朗讀。
(1)輕聲朗讀課文,用心體會作者感情,用“/”標出停頓處,用“.”標出重音。
(2)指名標出停頓及重音處,在不斷的朗讀、體會中,不斷地修改。
(3)按照停頓與重音的提示,練讀課文,指名讀,師生評議。
4、練背、指名背、齊背。
三、觀察圖畫,想像情景
1、看圖,指名說,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課文,把作者聽到的、想到的、感覺到的補充進去。師生評議。
3、用一段話寫成短文。
四、總結課文
1、課文描寫的是什么?表達了什么?
2、你還有什么不懂的?
五、作業
1、默寫這首詞。
2、修改小短文。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三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出詞的'節奏、韻味,背誦課文。
2.抓“明月、驚鶴、鳴蟬”等詞語進行品味,扣“說豐年”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展開豐富的想象,感受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并在誦讀中感悟作者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詞句的意思。在讀中理解、想象詞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詞人所表達的情感。
學習準備:學生課前了解詞人辛棄疾及創作背景;預習課文。
教學準備:收集辛棄疾的相關資料,制作課件
一、區別詞與詩的形式,解題。
1.出示《靜夜思》《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學生區別詩與詞的大致形式。(題目、字數……)
2.解題。
二、檢查預習,讀通字詞
(一)檢查預習情況。出示詞語。
出示詞語:(明月、清風)抽讀。
出示詞語:(驚鵲、鳴蟬、蛙聲)抽讀。
出示詞語:(七八個星、兩三點雨)抽讀。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抽讀指導讀準確;老師示范讀、學生齊讀。
(出示詞語:忽見)抽讀(正音,為什么讀現呢?“見”是一個古今字,讀“現”的音,是出現的意思。和“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中的“見”是一樣的。)
(二)檢測讀文的情況。
三、再讀詩詞,體會音韻
(一)劃出節奏。
請同學們拿著筆,輕輕讀這首詞,試著劃一劃這首詞的節奏。
(二)讀出韻味。
押的是an韻,而這些句末押韻的字叫做這首詞的韻腳。一起來讀讀這些韻腳。
四、品讀詩詞,感受意境
(一)品讀夏夜的清幽
(出示句子)“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描寫了哪些景物?
生:明月、驚鵲、清風、鳴蟬
(1)抓住詞中的意象“驚鵲”“明月”“清風”“鳴蟬”感受夏夜的美。
(2)抓“鳴蟬”體會以動襯靜的寫法。
2.品讀“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出示句子: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在“稻花香”中體會豐收的喜悅
(2)換角色,體會豐收的喜悅
(二)品讀沉醉的喜悅
1.體會天色的變化。
(出示句子: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2.體會景美醉人。
(出示句子: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五、鏈接背景,感悟情感
(一)感悟情感
1.出示背景資料。(出示辛棄疾生平)
2.師:一位愛國詞人,因為光復祖國的雄才大志得不到施展,一腔忠勇,奮發而為詞,辛棄疾才會痛首疾呼:“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還寫到:“了卻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3.誦讀全詩,升華情感。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四
這篇課文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所寫的一首詞。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分為上闋和下闋兩部分。詞的上闋描寫的是黃沙嶺夏夜清麗喜人的景象,下闋描寫了黃沙嶺上輕云、陣雨的天氣變化以及詞人的愉快感受。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課件
1、名句背誦。
2、簡介辛棄疾,知背景:
3、揭示課題:
而“稻花鄉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出自他的《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這節課我們就跟隨詩人一起到詩歌的王國去遨游吧!
理解題目:(“西江月”是詞牌名,夜行黃山道中是詞的內容。)
教師介紹黃沙道
1.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2.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3.用問題為切入口,想象詩歌的意境。
4.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
1、請看屏幕,指明讀“學習任務”,齊讀“自學提示”。
2、學生自學。
3、檢驗:
(1)指明讀詞語,齊讀詞語。(評價)
(2)解釋詞語
(3)檢查朗讀:(評價)
1、分組讀“學習任務”、“溫馨提示”。
2、教師巡視指導。
1、“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生1:詞人看到了明月當空,喜鵲正在枝頭歡叫,驚飛……(隨機出示句子)
板書:看:(學生寫)明月清風驚鵲鳴蟬
聽:(學生寫)鵲聲風聲蟬聲
師:誰還從這一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生2
師:明月無語,但流瀉的是清幽的月光;樹枝不動,但鵲兒飛起,引起枝兒搖曳;它飛到另外的枝頭,甚至邊舞邊鳴。明月之夜,清風無言,但在夏日的夜半,徐徐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蟬兒一改酷暑的喧囂鳴叫,或許是被枝的顫動驚醒,送來幾聲悠長而又涼絲絲的蟬聲。)
師:多美的月夜啊,詞人深情地贊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引讀)
師:多美的月夜啊,我們深深地贊嘆——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夜半鳴蟬。
師:面對此情此景,我不由得想起“月落烏啼”的場面,讓我們再次感受詩句——
2、“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引:還看到、聽到或聞到了什么?
板書:聞:(學生寫)花香聽:蛙聲人聲
a、此時此刻,鼻聞著稻花的馥郁芳香,耳聽著水國的驕子們奏起了歡快的交響曲。詞人擁有怎樣的心情?為什么(板書:愉悅、與民同樂)
師引:作者行走在黃沙嶺的道途之中,沐浴著清風、明月,嗅著晚風送來的稻花的清香,那種輕松與愉悅之情已經是捂也捂不住了,情感已從心湖之中溢出來,流淌出來。
他會想些什么呢?(課件)板書:想
(如:“今年是一個豐收年啊!”他在心中情不自禁地發出了這樣的贊嘆!)
師:是啊,面對此情此景,詩人內心的喜悅溢于言表。就讓這種喜悅通過你的朗讀傳遞出來吧!
b、朗讀詩句生1
評:讀得怎樣?(生評)
誰再來吟一吟?生2齊讀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句千古名句,讓我們也感受了豐收的喜悅。
過渡:還有另外的發現嗎?
3、“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板書:雨聲
生:我看到了天空中掛著幾顆星星,聽到了雨的聲音。
師:誰也從這句聽到了、看到了和想到了什么?
a、這里詞人采用了什么手法?(對偶)
(師引導:“天有不測風云”幾顆稀疏的星星在天空中眨著眼睛,小雨沙沙送來夜的清涼。這是無聲中的有聲,這是不動中的悄動。)
b、師:讓我們再次詩意地讀——
4、“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過渡:還看到了、聽到了什么?
a、從這句詩,你想到了哪句詩?(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b、詩人此時此刻有怎樣的心情?(轉急為安、興奮不已、激動萬分……)
c、你是從哪里發現的?
d、請你帶著詩人此刻的心情,再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興奮、激動)
師:是啊,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齊讀這一句——
先配樂,后畫面展示
師:這樣的一個夜晚,不僅是一首詞,也是一幅優美的畫,這幅畫你可以用語言來描繪。咱們再默默地讀一讀這首詩,體會一下詩歌的意境。
1.仔細品讀,體會詩歌所蘊含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此時此刻,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2、配樂寫話
師:此時此刻,老師知道你們一定有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理解;請你拿起筆,靜靜地想,靜靜地寫。寫下那動人的畫面。(師巡視指導)
3、展示畫面
(1)師:你能給自己的畫配上一個動聽的名字嗎?盡量用精煉的語言。
(若有困難,小組討論,比一比哪組的小標題最美。)
(江南夏夜圖、山村夏夜美景圖、田野山水名作、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
4、課件展示部分譯文,一生朗誦
(1)學生補白
(2)譯文展示:(師范讀)
·夜晚走在鄉村的小路上
月兒出來驚動了樹枝上的鵲兒,
輕輕吹拂的夜風中不時送來陣陣蟬鳴。
稻花飄香沁人心脾(預示豐收),
駐足聆聽那一片蛙聲,
好似在為人們的豐收而歡唱著……
你看,天邊還偶爾看得見七八顆星星,
轉眼山前便灑落了兩三點雨。
大雨將至,趕緊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
跑到溪頭轉彎處,
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3)教師朗誦
師:簡直是一幅優美動人、饒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圖!它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豐富的美的享受。盡管詞人沒有更多地表白,然而他筆下的一幅幅藝術畫面,卻流露出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太平生活的珍愛。讓我們再次把詞人這種情、這種愛讀出來吧!會背的可以背誦。
板書:珍愛生活
5、齊讀(或背)整首詞,整體感知(師生共讀)
師:我又一次得到一種美的享受。
在這首詞中,我們看到了作者怎樣的文筆,怎樣的風格?(清新歡快,豪放)但是由于詞人的生活遭遇,他的風格沉郁頓挫,悲壯激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這首詞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也是最優秀的愛國詞作之一,有人甚至稱此詞為辛詞之首。全詞表達了詞人堅決主張抗金,而又反對冒進輕敵的思想,抒發了對淪陷區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敗,亦流露出詞人報國無門的苦悶。同屬豪放派,與蘇軾相比,辛棄疾少了一份曠達、一份雄邁,多了幾許悲涼、幾許蒼勁。)
師生共讀:
念奴嬌o赤壁懷古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五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
難點:展開想象,體會詩人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知詩人。
語言導入:同學們經過五年的學習積累,已經會背誦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出示課題和作者。
1、我們還學過辛棄疾的哪首詞?
生:《清平樂·村居》、師:你能背一下嗎?
生:《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2、學這首詞的時候,我們介紹過(幻燈片回顧):辛棄疾,號稼軒,是南宋愛國詞人,出生時家鄉已被金人占據,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詞風豪放、雄壯,是豪放派詞人的代表人物,他六十八年的人生歷程非常曲折坎坷,曾遭貶職,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上繞閑居多年,(幻燈)
3、師:他定居的上繞那一帶風景優美,土地肥沃。辛棄疾對那一帶非常熟悉。有一天詩人出門散步,即興寫下了一首詞。叫《西江月黃沙道中》,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這首詞。
4、板書課題,通過題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詞牌名、課題的意思、黃沙的位置)作者夜晚在黃沙道中行走(幻燈)
師:對,這首詞就是寫了作者在黃沙道中的所見、所聞、所感,下面就讓我們共同走進這首詞。打開書本。
二、讀準字音知詩韻
1、輕聲讀詞,要求讀懂字音,讀通句子。
2、檢查自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正音,(現)(板書強調):
3.再指名讀一遍。
4.為了更好地展示你們讀書的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幫助好嗎?(出示畫好節奏的詞)自己試試。
a指名讀(2個人)
b齊讀。
很好,這就是聲斷氣不斷,
三、想象畫面,悟詩情
現在,我們和辛棄疾一起徜徉在黃沙的小路上,調動起我們所有的感覺器官,去欣賞風景,身臨其境去體會詩人的情感。
(一)出示上闕:(幻燈+心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片。
1、同桌交流,師巡視。
2、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預設:生:舒服、悠閑的的心情
師:從那句話中看出來的?
生:第一句“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師:那你能試著描繪出這一幅讓人感覺特別舒服的畫面嗎?
生:生試著描述畫面。
師相機解釋:驚鵲:驚醒的山鵲。斜枝:旁枝
老師幻燈補充: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也許是月光的閃爍突然驚醒了正在斜枝上休憩的喜鵲,徐徐的清風吹來,蟬兒鳴叫著,聲音飄出很遠很遠......
相機板書:看到了:明月、斜枝、驚鵲、鳴蟬
聽到了:蟬叫(景色如此之美,連蟬兒的叫聲都是那么舒服)
師:明月、斜枝、山鵲、清風、蟬兒好一幅幽靜、清新的中國畫啊,誰來讀一讀這句詞?
指名讀1-2人
師總結:明月高照,清風習習,夏夜靜謐讓人感覺好舒服啊,帶著這種感受我們一起讀一讀。
師質疑:這一句中有動靜、有聲音,怎么你感覺到的卻是“靜謐”呢?聯想到詩句“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都是在以動襯靜。(這個怎么切入比較好)
師:上闕中你還感受到作者的什么心情
生:喜悅的心情(板書:喜悅)
師:你從哪里感受到的“豐收的喜悅”?
生:稻花香里……
師:哦,稻花飄香的日子里,你覺得誰在說豐年?
引導學生回答(青蛙、農民、詩人、)
讓學生自己找角色演一演,充分體會作者喜悅的心情。
青蛙怎么說?(使勁叫)
農民會怎么說?(今年真是個豐收年,不會餓肚子了)
師:男女生分別讀讀這兩句,體會期盼和喜悅之情。
師小結;對呀,大家多么盼望有一個豐收年呀!齊讀上闋。
(二)出示下闋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生齊說:下起雨來。
師:詞人是怎樣描繪這場雨的。
找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師:這時候詩人的心情如何?
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1、自主感悟
2、全班交流,下闕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樣的?
預設生:著急
師追問:著急的原因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生:突然下起雨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第一句的意思。
老師相機補充:天上隱隱約約的還有幾顆,卻下起雨來,這是暴雨將至了。
用詩人的話就是
剛才還明月高照,突然只剩下七八顆星星了,山腳下還飄落了幾點雨,糟糕,要下雨了!怎么辦?趕緊找地方避雨。可是以前(舊事)經常去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邊,現在卻不到了呢?山路一轉,走過小橋,茅店突然出現了,真高興。
指名說,邊說邊補充,邊生動描述生。
質疑:為什么經常見的茅店現在找不到了?(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
就在詩人著急的時候--路轉溪橋忽見
解釋:路轉--山路一轉彎溪橋--溪上的小橋
轉過山路,走過小橋,“舊時茅店”忽見,什么心情?
板書:喜出望外
師:詩中的哪個詞最能體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
生:忽現
誰愿意表演一下作者看到茅店后的語言、動作、神態,體會心情?師:陸游也有的一句詩寫的也是峰回路轉的喜悅--“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師:讓我們再一起讀這半闋,體會作者的驚喜之情吧。
五、情感升華。
引讀: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跟隨詩人在夜晚行走在黃沙嶺上,
看見了----(明月高懸)(綠樹環繞)(喜鵲翻飛),
辛棄疾不禁高興地吟道――(齊讀第一句)
聽到了-----(蟬兒輕叫)(蛙鳴齊唱)、聞到了(稻香撲鼻)豐收在即;喜訊遠傳,不禁歡快地唱道――全詞(齊讀第二句)
走著,走著,忽然驟雨將至,茅店立見,真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辛棄疾夜行山道,不禁興奮地唱道--(齊讀三、四句)
跟隨詩人我們欣賞夜間黃沙道的美景,感受詩人話豐收的喜悅,倉皇之間找到避雨地方的豁然開朗,真是處處充滿著人生的樂趣。
八、辛棄疾一生創作了629首詩,我們再來欣賞它的兩首作品。出示兩首辛棄疾的詩(找豪放派的詞,學生沒有學過的)
九、布置作業
一首美妙的詞我們已經學完了,你想為自己設計一份怎樣的作業呢?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讓學生結合注釋,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3、能借助圖畫,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通過朗讀,理解這首詞的意思,并能背誦。
想象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相關課件
一課時
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來學習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出示課題,學生齊讀。
3、同學們,讀了題目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說)教師根據學生回答總結:“西江月”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夜行黃沙道中”才是詞的題目。
4、簡介作者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是我國南宋卓越的愛國詞人,他一生堅決主張收復中原,統一中國。他被免去官職以后閑居在江西上饒多年,對黃沙嶺較熟悉。這首詞就是他那里生活時寫下的。
1、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首詞,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說說這首詞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3、借助注釋試著理解句子的意思。實在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4、引導學生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1)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上闕詞義。(明亮的月亮升起來驚動喜鵲飛離樹枝,清爽的夜風伴隨著蟬的鳴叫。聞到稻花的香氣,聽到青蛙的叫聲,讓人想象出一派豐收的美景。)
(2)出示出示圖片,引導理解下闕詞義。(很遠的天空閃爍著七八個星星,山前似乎有淅淅瀝瀝的雨點滴落。舊時土地廟附近樹林旁的茅店哪里去了呢?轉過了一個彎,在小溪的石橋上忽然就看到了。)
讀課文,體會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通過寫鄉村夏夜月明風清,稻花飄香,蛙聲和蟬鳴,顯示了豐收在望的喜悅,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農村生活的熱愛。
背誦并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板書設計: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辛棄疾
看:明月驚鵲星星茅店
聽:鳴蟬蛙聲雨聲
聞:稻花的香味
想:豐收的年月
(對農村生活的熱愛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七
一、設計理念: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勒畫面,相互交流,體會意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自主合作,開展活動,展示學習成果,獲得更深的體驗。通過課后搜集辛詞,吟誦辛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二、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開展多種語文活動。
3、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過程:
一、讀通——與文本對話
課前:宋詞是中國古代文學皇冠上的一顆巨鉆,她與唐詩爭奇,與元曲斗妍,歷來與唐詩并稱“雙絕”。同學們,在你們積累的宋詞中,你最喜歡哪一首,能背給大家聽聽嗎?學生自由背誦。
1、語言導入:課前,同學們已經背誦了不少詩詞。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今天這節課讓我們繼續走近宋詞,領略它獨特的魅力。(板書課題)
2、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學生自由說,如這首詞的詞牌名,黃沙道是哪里,整個題目的意思,對作者的了解等)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
3、下面先聽老師來讀讀這首詞(出示這首詞,教師范讀。)
4、請同學們自由地練習朗讀這首詞,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學生練讀,教師巡視指導)
5、師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瑯瑯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6、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支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7、指名配樂朗讀,相機評價。
8、男女生比賽讀。(讀前互相鼓鼓勁兒)
二、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一)品讀上闋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感覺器官,欣賞這美麗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靜謐。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
4、感情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畫面、音樂)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么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樣?(興奮、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二)品讀下闋
過渡:這么充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勒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準備質疑。
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詳細教案篇八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是九年義務教育西師版小學語文教科書 第十冊29課的一首詞。詞的作者是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是夏夜在黃沙嶺上所見到的美好景象,表達了詞人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生活,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本課的教學遵循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感悟”的教學原則。通過創設學習詞的美好的意境,引導學生融入想象,自讀自悟,勾畫畫面,相互交流,體會心境。在自讀、精讀、熟讀的基礎上,加深體驗。通過課后搜集宋詞,吟誦宋詞的活動,拓展學習的時空,實現“大語文”教學理念。
1、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通過語言文字,融入自己豐富的想象,感悟這首詞所描繪的意境。
3、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感受詞中所表現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熱愛大自然,關心人民,企盼豐年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通過反復誦讀,體會詞的意思,感受詞中描繪的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詞與詩的不同。
教法:創設情景法、自讀自悟法、情感誦讀法、想象理解法。
學法:自讀自悟、合作探究、感情朗讀。
(一)、課前導入
愛好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起學生熱愛古詩詞的情感,激起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求知欲,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唐詩宋詞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相信你們也積累了不少,老師來考考大家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愿意接受老師的挑戰嗎?學生會異口同聲“愿意”然后我出示:留連戲蝶時時舞——,幾處早鶯爭暖樹——,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水護田將綠繞——學生很快進入了良好的學習形態。我接著說:孩子們你們知道的古詩詞還真不少,今天老師又給你們帶來了一首《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二)、讀通——與文本對話
1)、誰來讀讀題目?從這首詞的題目中,你有什么發現?
相機介紹黃沙嶺及作者:黃沙,地名,就是黃沙嶺,在江西省上饒縣西面,那兒風景柔美,農田水利條件好。本文作者,南宋最卓越的愛國詞人辛棄疾,曾遭貶職,那兒多年閑居,對那一帶非常認識。
2)、出示課件,整體感知。
3)、請同學們自由地訓練朗讀這首詞,注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激勵學生讀:“課堂上,最美妙的聲音是你們朗朗的讀書聲。想不想展示你們美妙的聲音?”(生:想)
5)、為了展示你們最佳的讀書效果,老師給你們一點友情增援好嗎?請看屏幕(出示:出示這首詞,已劃好了節奏。)
(三)、讀懂——與作者對話
過渡:讀通詞是學好古詞的序幕,讀懂詞,讀出詞里所包含的意思,這才是學習詞的正式開始。詞就像一杯濃濃的咖啡,需要細心品味,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仔細品味一下吧!
【品讀上闋 】
出示: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1、自讀自悟,走到辛棄疾的身邊去,做他的同行者,調動起你所有的覺得器官,欣賞這漂亮的夜景。
2、交流:
a:看到的:明月、別枝、驚鵲、鳴蟬、稻子
b:聞到的:稻花香 體會豐收的景象。
c:聽到的:蟬鳴、鵲啼、蛙聲、說豐年
d:感受到的:夏夜的幽靜,安謐。
3、你的腦海里呈現出怎么的一幅畫面?
(學生自由描述,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鵲兒都驚醒了,撲棱棱地離開枝頭,飛起來了,引起樹枝搖曳,半夜里,清風漸漸地吹來,讓人感到真涼爽、舒適,風兒還送來一聲聲蟬的鳴叫,好像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開了,一陣陣清香撲鼻而來,讓人感到神清氣爽。詞人辛棄疾走在鄉間的小路上,一路上遇到許多納涼的老農,都在說著“今年真是一個豐收年”,池塘里,傳來一片青蛙的叫聲,似乎也在爭說豐年。)
4、指導朗讀,前一句讀出“幽”,后一句讀出“喜”。
5、多媒體煽情。
明亮的月光,驚醒的鵲兒,微微的涼風,鳴叫的蟬兒,清新的稻花香,這一切多么的美好,讓我們一起置身于這么美好寧靜的夜晚,感受著清風明月,輕輕地吟一吟吧——齊讀上闋。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詞人的心情怎么?(高興、愉悅、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之中)
【品讀下闋】
過渡:這么布滿詩情畫意的月夜,真讓人走進了畫卷一般,詞人走著走著,天氣突然發生了變化。自己讀讀下闋,在腦海中勾畫畫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假如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討論。如果討論還不能理解的,請預備質疑。
1、出示: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學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3、學生交流畫面,相機指導朗讀。
詞人完全沉浸在展望豐收的巨大喜悅之中,渾然不覺天氣的悄然變化,他猛一抬頭,看到了----“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么? 引讀----“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體會詞人可能因為天黑、心急、樹茂而沒發現,而后來路轉溪橋后突然看見的喜出望外之情。)
陸游有一句詩,寫的也是這種峰回路轉的驚喜,你知道嗎?(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指導朗讀。
這就是生活的樂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這種樂趣不是身歷其境的人是很難體會得到的。讓我們再一起來體會體會——齊讀下闋。
6、大家知道辛棄疾的號是什么嗎?(稼軒)“稼”就是種植莊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農事,關心農夫憂樂,這首詞就很鮮明地體現了這一點。讓我們再來讀全詞,體會作者夜行黃沙道中時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讀出詞獨有的韻味。
(四)、讀透——與時空對話
同學們,學詞的最高境界是讀透它。讀透就是要求我們在讀詞時,一邊讀一邊想象詞中所描繪的景象,做到詞圖合一,身臨其境。 這首詞為我們展示了兩幅美好的畫面,讓我們再一起來感受感受,愿這美好的境界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里——齊讀全文。
(五)、課堂總結,升華情感。
宋詞是我國古代燦爛文化中一顆閃亮的明珠,一朵艷麗的奇葩,每一一首宋詞都像是一幅絢麗多彩的畫,一曲委婉動聽的歌,一段綿長不絕的情。《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這首詞描寫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勝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跡壯景,但是這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卻讓我們得到了一種美的享受,喚起了我們對農村田野風光的熱愛。讓我們感受到美就在我們身邊,放開我們的歌喉歌唱美,拿出我們的畫筆描繪美,作一首小詩吟誦美------盡情的表達吧!
六、板書
板書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反映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是對知識的高度概括。為了起到示范導學、質疑解難、活躍思維我設計了這樣的板書:
西江月 夜行黃沙道中
宋 辛棄疾
看:月 鵲 夏夜清幽
聽:蟬鳴 蛙聲 熱愛大自然
聞:稻花香 關心人民生活
想:豐年 企盼豐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