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精選發展預備黨員發言范文通用一
兒童發展的意思是什么呢?怎么用兒童發展來造句?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整理兒童發展的意思,欣賞和精選造句,供大家閱覽!
兒童發展的意思
《兒童發展(第11版)》講述了兒童從受孕到出生,從嬰兒到兒童乃至到青少年的成長、養育和教育的全過程,并對孩子的身心發育、健康成長,以及與此有關的社會、種族、經濟、文化因素進行了詳盡的分析、比較和研究。《兒童發展(第11版)》不僅可以為綜合性大學、高等師范院校心理學和相關專業學生作教材或教學參考使用,而且也可以為廣大兒童事業工作者、兒童的父母打開了解與把握兒童心理的一扇窗,傳遞科學的兒童觀與兒童心理發展知識,并提供可操作的解決兒童成長中常見心理問題的技能。
兒童發展造句欣賞
1.推出兒童發展先導計劃,減少跨代貧窮
2.10歲兒童發展性學習困難的教育干預研究
3.兒童發展復康部是供嚴重弱智兒童長期留院療養用途。
4.b成立兒童發展基金及支持社會企業發展的建議
5.-介紹有關兒童發展方面的信息,求助資料,愛心榜。
6.請以劃線支票付款,抬頭請書“ ?趙鈞鴻兒童發展研究中心” 。
7.自我概念在父母情感關愛與兒童發展間的完全中介效應
8.1987年,安利捐贈一輛七座位流動圖書車,以支持明愛兒童發展計劃。
9.使兒童發展與教育內容同步,父母教育與孩子早期教育同步。
10.我已高興地聽到,廣西婦兒工委已將這個項目納入到他們的省級婦女兒童發展綱要之中。
11.預留3億元,成立兒童發展基金為弱勢社兒童提供額外發展機會。
12.我們需要改善學前教育和早期兒童發展計劃,使學生為學習文化并取得學業上的成功做好準備。
13.雙語使用者心智的認知復雜性與注意力控制。 《兒童發展》 ,第70卷第三期( 1999 ) , 636到644頁。
14.本節目質疑皮亞杰關于兒童心理發展普遍性的理論,討論不同的文化環境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15.52 .為使弱勢社?兒童有額外的發展機會,我會預留3億元,以成立兒童發展基金。
16.影響兒童發展與教育的家長素質是多方面的,其中尤以教養觀念的影響更為直接和突出。
17.自我中心主義是保障兒童發展潛能免受理性文化過分透支的一道精神屏障。
18.四是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幼兒園與家庭、社區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可為兒童發展提供有利的環境支持。
19.在“反對針對兒童的暴力”項目的促進下,廣東省將開展一些有關兒童發展的調查研究,并將采取一些相應的措施。
20.兒童發展先導計劃與不同服務界別商討推行內容,并參考海外多國經驗,向政府提出對計劃之意見及期望。
兒童發展造句精選
1、我們都知道,兒童發展的時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時期。道德的營養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對人的心靈的危害正如身體的營養不良對于身體健康的危害一樣。所以,兒童教育是人類展重要的一個問題。
2、美能激智,美能發辭,美能怡情,美能育德。美對兒童發展產生的全方位的功能是無可非議的。
3、專心是兒童發展的第一要素。
4、金澤的發現基于“英國全國兒童發展研究”,該研究跟蹤調查了1.74萬個在1958年3月某個星期內出生的人。
5、假裝的朋友可以是兒童發展道德心和價值感的一個健康元素。
6、此外,領思兒童發展中心有絕對酌情權隨時刪除、暫時停載或編輯本網址上的各項資料而無須給予任何理由。
7、馬來西亞世界宣明會成立兒童發展基金的目的,是為了協助本地以及世界各地的兒童以及所有有關兒童的發展計劃。
8、藝術欣賞教育對兒童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兒童藝術能力的發展和心靈的健康成長。
9、因此,他在20xx年成立了涼山彝族婦女兒童發展中心.
10、實施新一輪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切實保護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
11、一個原因是,這些是關于兒童發展的,有趣且可證偽的論斷。
12、據中國兒童發展中心的統計,我國兒童脊柱側彎癥的發病率高達25%以上。
13、希爾頓和斯泰西都指出,不分性別,精心的養育和投入是有益于兒童發展的關鍵指標。
精選發展預備黨員發言范文通用二
京劇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下面是京劇的起源與發展,歡迎閱讀了解。
清初,京城戲曲舞臺上盛行昆曲與京腔(弋陽腔)。乾隆中葉后,昆曲漸而衰落,京腔興盛取代昆曲一統京城舞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秦腔藝人魏長生由川進京。魏氏搭雙慶班演出秦腔《滾樓》、《背娃進府》等劇。魏長生扮相俊美,嗓音甜潤,唱腔委婉,做工細膩,一出《滾樓》即轟動京城。雙慶班也因此被譽為“京都第一”。自此,京腔開始衰微,京腔六大名班之大成班、王府班、余慶班、裕慶班、萃慶班、保和班也無人過問,紛紛搭入秦腔班謀生。乾隆五十年(1785年),清廷以魏長生的表演有傷風化,明令禁止秦腔在京城演出,將魏長生逐出京城。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繼三慶班落腳京城后(班址位于韓家臺胡同內),又有四喜、啟秀、霓翠、春臺、和春、三和、嵩祝、金鈺、大景和等班,亦在大柵欄地區落腳演出。其中以三慶、四喜、和春、春臺四家名聲最盛,故有“四大徽班”之稱。
春臺班進京時間,按漢調名家米應先于乾隆末年,在京曾擔任春臺班臺柱時始,證明該班進京時間早于四喜和和春。春臺班位于百順胡同。
四喜班于嘉慶初來京。徽戲、昆曲兼演、尤以昆曲為著,故有“新排一曲桃花扇,到處哄傳四喜班”之語。該班位于陜西巷內。
和春班于嘉慶八年(1804年)于李鐵拐斜街組建。該班以武戲見長。道光十三年(1853年)解散。
“四大徽班”的演出劇目,表演風格,各有其長,故時有“三慶的軸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臺的孩子”之譽。“四大徽班”除演唱徽調外,昆腔、吹腔、四平調、梆子腔亦用,可謂諸腔并奏。在表演藝術上廣征博采吸取諸家劇種之長,融于徽戲之中。兼之演出陣容齊整,上演的劇目豐富,頗受京城觀眾歡迎。自魏長生被迫離京,秦腔不振,秦腔藝人為了生計,紛紛搭入徽班,形成了徽、秦兩腔融合的局面。在徽、秦合流過程中,徽班廣泛取納秦腔的演唱、表演之精和大量的劇本移植,為徽戲藝術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漢劇流行于湖北,其聲腔中的二黃、西皮與徽戲有著血緣關系。徽、漢二劇在進京前已有廣泛的藝術交融。繼乾隆末年,漢劇名家米應先進京后,道光年初(1821年),先后又有著名漢劇老生李六、王洪貴、余三勝,小生龍德云等入京,分別搭入徽班春臺、和春班演唱。米應先以唱關羽戲著稱,三慶班主程長庚的紅凈戲,皆由米應先所授。李六以《醉寫嚇蠻書》、《掃雪》見長;王洪貴則以《讓成都》、《擊鼓罵曹》而享名;小生龍德云善演《轅門射戟》、《黃鶴樓》等劇;余三勝噪音醇厚,唱腔優美,文武兼備,以演《定軍山》、《四郎探母》、《當锏賣馬》、《碰碑》等老生劇目著稱。漢劇演員搭入徽班后,將聲腔曲調,表演技能,演出劇目溶于徽戲之中,使徽戲的唱腔板式日趨豐富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區語音特點,而易于京人接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大名班,均為老生擔任領班。徽、漢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調與安徽的二簧調再次交流。徽、秦、漢的合流,為京劇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道光二十年至咸豐十年間(1840-1860),經徽戲、秦腔、漢調的合流,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形成了京劇。其標志之一:曲調板式完備豐富,超越了徽、秦、漢三劇中的任何一種。唱腔由板腔體和曲牌體混合組成。聲腔主要以二簧、西皮為主;之二,行當大體完備;之三,形成了一批京劇劇目;之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為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時稱“老生三杰”、“三鼎甲”即:“狀元”張二奎、“榜眼”程長庚、“探花”余三勝。他們在演唱及表演風格上各俱特色,在創造京劇的主要腔調西皮、二簧上和京劇戲曲形式上,以及具有北京語言特點的說白、字音上,做出了卓越貢獻。
第一代京劇演員中,尚有老生盧勝奎、薛印軒、張汝林、王九齡等;小生龍德云、徐小香;旦胡喜祿、羅巧福、梅巧玲;丑楊鳴玉、劉趕三;老旦郝蘭田、譚志道;凈朱麻子、任花臉等,他們為豐富各個行當的聲腔及表演藝術,均有獨特創造。后任“四喜班”班主的梅巧玲,勇于突破青衣、花旦的嚴格分工舊規,為旦角的演唱藝術開辟了一條新路。
《同光名伶十三絕》是京劇史上的一幅名伶彩色劇裝寫真畫,由晚清民間畫師沈蓉圃繪制。他參照了清代中葉畫師賀世魁所繪《京腔十三絕》戲曲人物畫的形式,挑選了清同治、光緒年間(1860至1890)京劇舞臺上享有盛名的十三位演員(程長庚、盧勝奎、張勝奎、楊月樓、譚鑫培、徐小香、梅巧玲、時小福、余紫云、朱蓮芬、郝蘭田、劉趕三、楊鳴玉),用工筆重彩把他們扮演的劇中人物描繪出來,顯示了作者的深厚功力。此畫于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由進化社朱復昌在書肆收購,經縮小影印問世,并附編《同光名伶十三絕傳》一冊。
1883年一1918年,京劇由形成期步入成熟期,代表人物為時稱“老生后三杰”的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其中譚鑫培承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各家藝術之長,又經創造發展,將京劇藝術推進到新的成熟境界。譚在藝術實踐中廣征博采,從昆曲、梆子、大鼓及京劇青衣、花臉、老旦各行中借鑒,融于演唱之中,創造出獨具演唱藝術風格的“譚派”,形成了“無腔不學譚”的局面。二十年代后的余叔巖、言菊朋、高慶奎、馬連良等,均在宗“譚派”的基礎上發展為各自不同的藝術流派。汪桂芬,藝宗程長庚,演唱雄勁沉郁,悲壯激昂,腔調樸實無華,有“虎嘯龍吟”的評道。他因“仿程可以亂真”,故有“長庚再世”之譽。孫菊仙,18歲時選中武秀才,善唱京劇,常入票房演唱,36歲后投師程長庚。他噪音洪亮,高低自如。念白不拘于湖廣音和中州韻,多用京音、京字,聽來親切自然。表演大方逼真,接近生活。“老生后三杰”師承各有側重,藝術風格各異,從全面權衡,譚鑫培文武昆亂不擋,藝術造詣及對京劇的發展,遠遠超過汪、孫。光緒年間,譚鑫培被稱為“伶界大王”,在劇界地位,如當年之程長庚。
咸豐十年(1861年)京劇始入宮廷演出。當年五月初六起至月末,分由三慶班、四喜班、雙奎班及外班(京劇班)演出。光緒九年(1883年),慈禧五旬壽日,挑選張淇林、楊隆壽、鮑福山、彩福祿、嚴福喜等18人入宮當差,不僅演唱,且當京劇教習,向太監們傳授技藝。自此,清宮掌管演出事務的機構“升平署”,每年均選著名藝人進宮當差,結止宣統三年(1911年),計有譚鑫培、楊月樓、孫菊仙、陳德霖、王楞仙、楊小樓、余玉琴、朱文英、王瑤卿、龔云甫、穆鳳山、錢金福等生、旦、凈、丑的名家150余人曾入宮。由于慈禧嗜好京劇,加之京劇名家頻繁在宮中獻藝,聲勢日強。同期,位于大柵地區的廣德樓、三慶園、慶樂園、中和園、文明園等戲園、日日有京劇演出,形成了京劇一統的局面。京劇成熟期,除“老生后三杰”外,生行:許蔭棠、賈洪林;武生:俞菊笙、楊隆壽;凈行:何佳山、黃潤甫、金秀山、裘桂仙、劉永春等;小生:王楞仙、德珺如、陸華云;旦行:陳德霖、田桂鳳、王瑤卿、朱文英;丑行:王長林、張黑、羅百歲、蕭長華、郭春山。這一時期,旦角的崛起,形成了旦角與生角并駕齊驅之勢。武生俞菊笙,開創了武生自立門戶挑梁第一人,他被后人稱為“武生鼻祖”。上述名家,在繼承中有創新發展,演唱技藝日臻成熟,將京劇推向新的高度。
1917年以來,京劇優秀演員大量涌現,呈現出流派紛呈的繁盛局面,由成熟期發展到鼎盛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為楊小樓、梅蘭芳、余叔巖。
1927年,北京《順天吋報》舉辦京劇旦角名伶評選。讀者投票選舉結果:梅蘭芳以演《太真外傳》,尚小云以演《摩登伽女》,程硯秋以演《紅拂傳》,荀慧生以演《丹青引》,榮獲“四大名旦”。“四大名旦”脫穎而出,是京劇走向鼎盛的重要標志。他們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形成了梅蘭芳的端莊典雅,尚小云的俏麗剛健,程硯秋的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嬌昵柔媚“四大流派”,開創了京劇舞臺上以旦為主的格局。武生楊小樓在繼俞菊笙、楊月樓之后,將京劇武生表演藝術發展到新高度,被譽為“國劇宗師”、“武生泰斗”。老生中的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馬連良,20年代時稱“四大須生”。同期的時慧寶、王鳳卿、貫大元等也是生行中的優秀人才。30年代末、余、言、高先后退出舞臺,馬連良與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稱之“四大須生”。女須生孟小冬,具有較高藝術造詣,頗有乃師余叔巖的藝術風范。
1936年秋,北京大、中學校愛好京劇者及廣大觀眾給各報寫信,倡議進行京劇童伶選舉。時富連成社社長葉龍章與北平《立言報》社長金達志商妥,由該報發表通告,專門接待各界投票,逐日在報上發表投票數字,并約請“韻石社”幾人來報社監督。規定投票日期為半月,到期查點票數中華戲曲學校和富連成社負責人及《實報》、《實事白話報》、《北京晚報》、《戲劇報》亦派人當場查驗票數。選舉結果,富連成社李世芳得票約萬張,當選“童伶主席”。生部冠軍王金璐,亞軍葉世長;旦角冠軍毛世來,亞軍宋德珠;凈角冠軍裘世戎,亞軍趙德鈺;丑角冠軍詹世甫,亞軍殷金振。選舉結束后,于虎坊橋富連成社舉行慶祝大會,并于當晚在鮮魚口內華樂戲院舉行加冕典禮,由李世芳,袁世海演出了《霸王別姬》。
童伶選舉結束后,仍由《立言報》主持,選出李世芳、張君秋、毛世來、宋德珠為“四小名旦”,“四小名旦”聯抉于長安、新新兩家戲院演出了《白蛇傳》和《四五花洞》,以示祝賀。
流派紛呈,人才濟濟,是京劇鼎盛期的又一標志。這一時期除楊派(小樓),梅派(蘭芳)、尚派(小云)、程派(硯秋)、荀派(慧生)外,旦角中還有筱派(翠花)及宋派(德珠)、張派(君秋);老生行中的余派(叔巖)、高派(慶奎)、言派(菊朋)、馬派(連良)、奚派(嘯伯)、楊派(寶森)、新譚派(富英);凈行中的金派(少山)、侯派(喜瑞)、郝派(壽臣)以及50年代后產生的裘派(盛戎);小生行中的姜派(妙香)、葉派(盛蘭);老旦行中的龔派(云甫)、李派(多奎);丑行中的葉派(盛章)等。同期尚有眾多京劇表演藝術家,如生行中的王鳳卿、孟小冬、時慧寶、王又宸、李洪春、譚小培、李萬春、李少春、高盛麟等;旦行中的閻嵐秋、徐碧云、朱琴心、趙桐珊、雪艷琴、新艷秋、章遏云、金少梅、碧云霞、琴雪芳、王玉蓉、言慧珠、童芷苓、梁小鸞、吳素秋、趙燕俠、杜近芳等;小生中的金仲仁、茹富蘭、程繼先;丑行中的郭春山、慈瑞泉、馬富祿、張春華等。
2010年11月17日京劇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京劇的歷史起源與發展】相關文章:
1.京劇的起源與發展
2.京劇的歷史發展
3.形意拳起源與發展歷史
4.芭蕾舞的歷史起源與發展
5.舞蹈的歷史起源-舞蹈的歷史發展
6.京劇起源簡介
7.京劇的起源簡介
8.舞蹈的起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