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一
這學期,我們在課堂上一起學習了《記憶傳授人》這本書。
《記憶傳授人》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喬納斯試圖改變烏托邦社區的故事。通過這一個月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一開始老師把書發下來的時候,我聽見班里有同學說這是本科幻小說,心里也感到有些奇怪:老師怎么會讓我們學習科幻小說呢?家長也這么認為。但當我開始學習這本書的時候,立刻就明白了。這部小說如果和信仰聯系起來就會有極深的寓意。學完后我對這部小說的認識立刻更新了,也重識了我的信仰。
烏托邦社區沒有愛、沒有親情,那里的居民看似幸福地生活著,一切都有保障,一切都早已被規定好了。但是,當喬納斯接受了記憶后,他豁然開朗,自己所處的這個社區才是最虛假的。
這本小說和信仰有很大關聯,喬納斯所在的那個烏托邦社區就是我們現今所處的這個罪惡的世界;社區居民就是那些無知的罪人;記憶傳承人(喬納斯)就是我們這些“蒙恩的罪人”。一開始,喬納斯也認為社區十分美好,就好像以前未信福音的我們迷戀罪中的生活一樣。當喬納斯接受記憶之后,他才明白原來一切都是謊言,他活在虛假之中,曾一度想過自殺。但后來靠著愛的記憶,他堅持了下去。我們初信福音之時,會覺得福音十分美好。但隨著信仰的深入,我們也會慢慢地發現這個世界是多么的殘酷和邪惡,心中也會充滿痛苦也會有軟弱跌倒的時候,但最后我們總能靠著神勝過。
最后,喬納斯為了讓記憶回到居民身上,他選擇了離開社區。但在逃亡的過程中,他也不止一次的跌倒過、后悔過,想放棄,回到原來的社區。但是總有獲得記憶的信念支持著他,直到他最后到了那個盼望已久的地方。我們也會為了信仰做出一些犧牲,但中途也會想放棄,想要回到原來在罪中的生活。但神總會幫助我們,“你們所遇見的試探,無非是人所能受的。神是信實的,必不叫你們受試探過于你們所能受的;在受試探的時候,總要給你們開一條出路,叫你們能忍受得住?!鄙褚呀浗o了我們那美好的應許。在小說的結尾,喬納斯看到了他回想過無數次的愛的場景;當我們經歷完了試練、與主相會的時候,他也必把那美好的天國樂園賜給我們。
在我的生命中也是這樣。我在信仰中曾跌倒過無數次。我從小就和父母一起去教會,可是,我那個時候并不知道什么是信仰,只知道信耶穌可以上天堂,去教會有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和我一起玩,所以那個時候的我很喜歡去教會。但是當我年紀大了,對信仰有進一步了解了,我就開始對福音有些抵觸,也不愿意去教會、讀經、禱告、唱贊美了。家長看到我變成這樣,也找我交通,為我禱告。有的時候我心血來潮,會主動地讀經禱告,并表現得很有神的同在的樣子,但是大部分時間我還是沉浸在罪里。
直到初中的時候,我來到了主內學校bgcs。不得不說,當我來到bgcs的時候,才知道了什么是真實的福音,就如同喬納斯在絕望時接受了愛的記憶一樣。這里的同學和老師都和公立學校的大不相同,每個人都很有愛,讓我在這里有家的感覺。
在bgcs的第一次受難禮拜的時候,我哭了。耶穌為我受了那么多苦,我卻愛罪,沉迷于罪惡中無法自拔,耶穌該有多么傷心!在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證明了他對我的圣愛。我在這個世界上,孤苦無依,有一個人,無私地愛我、保護我,這是多么的安慰!反觀我以前學校的同學們,他們不止一次地嘲諷我的信仰,但他們才是真正可憐的人。每天去酒吧、網吧、ktv,卻活得無比空虛,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神的愛。
我很感恩家長把我送到bgcs接受主內教育,讓我有了重識福音的機會,從罪的漩渦中把我拉出來,與主的羊群在一起。雖然有時我也會軟弱和跌倒,但靠著老師的幫助都能及時地改正。
這本小說使我重識了我的信仰,我對人生的看法也一并被改變。我們都需要神的帶領,在信仰的道路上越來越剛強,最后必能得那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二
《記憶傳授人》是一部科幻小說。里面說著一個烏托邦的社區,在那里生活的人每天都過著千篇一律的生活。在那里,沒有危險,沒有與眾不同,沒有煩惱,沒有快樂,也沒有悲傷,沒有陽光,沒有四季……烏托邦是希臘語,意思就是理想國。
在烏托邦世界,沒有顏色,因為顏色會讓人產生區別,這樣就會有不一樣,不一樣就會衍生出很多問題,所以他們都分不清顏色。我可以想象得到色盲已經是很痛苦的事,那分不清顏色,世界就只剩下黑與白,還有灰。這讓我非常慶幸自己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雖然有時候顏色讓人與人變得不一樣,就像是膚色,瞳孔的顏色,還有頭發的顏色,至少我們還活在有顏色的世界。還有,在那里也沒有音樂,沒有旋律。他們想象不到旋律在耳邊響起,是多么美妙的感覺,多么美麗的聲音。
《記憶傳授人》讓我學會了珍惜、感恩。懂得了因為有不美好,所以才會有美好;因為有了背叛,才懂得真心的可貴;因為有了失敗,才有了成功的驕傲……這真是一本值得永遠珍藏的書!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三
《記憶傳授人》是在我們七年級下半學期作為整本書閱讀的教材。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洛伊絲·勞里寫的。主要講的是主人公喬納斯生在一個被同化了的烏托邦社區里,這個社區里充滿了肉體的一切需求,可唯獨缺失了精神的喂養。喬納斯在接受傳授記憶過程中,發現了這個社區是一個大謊言,所以他決定改變這一切。
在剛發下這本書的時,我在家里自己把這本書通讀了一遍。在第一遍讀完后,覺得這就是本科幻小說,故事也不是很曲折,為什么要學習?這跟信仰有什么關系?于是我帶著這樣的疑問和老師、同學們一起,開始了《記憶傳授人》的整本書學習。
在故事的開篇,作者就拋出一個懸念,讓讀者感到好奇。然后在前面幾章中,講到這個烏托邦社區里的生活。其實在最開始閱讀頭幾章時,讓我覺得有些恐怖。因為這里面雖然描寫的是人,但給我感覺這個社區更像是一幅黑白畫,人與人之間沒有溫度、情感。雖然日常生活毫無憂慮,一切都有很完善的安排,但就像機器人一樣。比如:按照規定向大家道歉,分享感覺是例行活動……這讓我感覺沒有生氣。在這里,還有一個極具特別的詞:“解放”,一開始我并不知道這是什么意思。還有一點,我覺得他們很可憐,因為他們沒有正常婚姻家庭。在圣經中,夫妻是神造的第一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神給人的祝福。
在中間部分,喬納斯被選上當了記憶傳承人,他從他的導師那里知道社區里喪失了神所創造的自然。我覺得這是不對的,人不應該自作主張奪取神所讓人管理的自然。不僅如此,人們也看不見顏色,這都是不好的。上帝賦予了每個人自由意志,而在這里,長老會剝奪了人們的自由意志,社區居民的生活就是學習、吃飯、工作。但我認為,生命是神的恩典。我們本不配有這生命,神卻給了我們。
喬納斯在被傳授記憶時,會經歷痛苦的記憶,這就像我們的信仰,會遇到逼迫、苦難,但這是神用來使我們警醒的方法。同時,神也是慈愛的,我們一次次傷心時,神一次次安慰我們,不丟棄任何一人。
最痛苦的記憶是喬納斯看到戰爭中死去的人,他自己卻無能為力,心靈極其痛苦,但傳授人用愛的記憶安慰了喬納斯。這世界上的人也是如此可憐,我們看到他們滅亡,卻無法救他們時,無比心痛。神有時借著一些事情來擊打我們,使我們完全破碎后,用他的愛安慰激勵我們,使我們看見神的榮耀,便從新得力繼續走十字架的道路。
在最后,喬納斯知道所謂“解放”其實就是殺人,并看清楚了這個社區的謊言,于是決定帶著加波逃離這里,去到一個美好的地方。路上雖有艱難,但當他看到那盼望已久的美好之地時,所受的一切痛苦也都得了安慰。
小說最后是開放式結局,留給人更多遐想的空間。在共同學習結束后,我對這本書有了更深的認識,知道并明白了其中所隱喻的信仰的信息,解決了我初學的問題和疑惑。我也為我們現在所擁有的的感恩。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四
中世紀,教皇黑暗統治時期,人們希望有一個嶄新的世界。于是,烏托邦社會出現了。烏托邦社會是一個表面安寧、和平、美好但內部是無感情、無親情、無隱私的社區,主角喬納思就是在這個社區中接受到了記憶,因為看到了這個社區的敗壞而想逃離并拯救他們。
在本學期的下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記憶傳授人》。在我剛開始讀時,我覺得前九章比較有意思,到后面覺得越來越沒意思。我的一個同學在剛讀時與我一樣,其他同學有的覺得他們很可憐,有的覺得他們還不錯,但后來覺得他們很慘……但是我們在老師的指點之下學習完了之后,我們紛紛覺得我們讀的還是膚淺了,沒有想到竟會有如此多的屬靈的應用。因此我們要學的還有很多,還有很多東西在等待我們揭開它們的奧秘。
在課堂上,老師會讓我們自己先來應用一下每一段中的含義,之后老師再來解答,但是我們有時候會直接點出老師所要我們說的東西。因此,我覺得我們還是學得不錯。我們的課雖然有點趕,但我們依舊學到了小說之中的一些含義,而且這些含義遠遠超過了我們剛讀時所體會到的。我們也將這些知識分享給了爸爸媽媽。
我分享給了我的媽媽,她也問了一個在我的記憶中比較深刻的問題——既然身為一名傳承人為什么要跑呢?我的回答是,因為他接受到了記憶,他在記憶中看見了雪、痛苦、戰爭、愛等社區沒有的事物。他的社區沒有真愛,他們的長老想控制他們,他被分別出來,他的生命發生了改變,他看到了真正的世界,因此他想離開這個社區。如果他成功逃脫這些記憶可能會回到社區的人身上,因此他們可能也會得到拯救。在與父母的分享當中,我們自己對這本小說的理解又深了一度。
學習完這本小說,我總結成了一個小經歷:當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并不了解基督時,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比較美好,但當我們接受福音時,我們便會從這個世界分別出來,我們會看到這個世界的罪惡,我們便會走上一條十字架的道路。在這個十字架的道路當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試探、阻攔,比如:親朋好友的不理解、朋友的嘲笑等,但基督的愛會激勵我們,使我們在這條十字架的道路上可以走下去。我們在成圣的道路中會學習到很多屬靈的知識但如果我們不能將它轉換為我們自己的生命經歷,我們便無法明白之中的奧秘。在我們走這條十字架的道路時,我們有時也會回頭觀望,有時也會跌倒,但是,神大能的手一定會扶持我們直到見他的面。希望這個世界可以知道耶穌基督并且能夠領受這救恩。
這是一部反烏托邦文學的作品,但從其中我們依舊會看到屬靈的知識,神在萬物中顯明了他的作為,讓我們明白他的救恩。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五
《記憶銀行》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講述了哈普和哈妮姐妹倆與記憶銀行的奇妙故事。
我非常喜歡記憶銀行這個奇妙的創意。這里,每個人的記憶都被儲存在銀行里,珍貴的永恒記憶甚至會小心地保護在金盒子中;這里,人的夢境也可以存入,裝在一個個小"夢袋"里,懸掛在夢之大廳的天花板上,就會變成閃爍的星星;這里,還有各種各樣的人——"接貨和運貨專家"奧布賴拉塔將各種破碎的記憶送向垃圾場,挑揀工們將無數的'記憶球分出各種各樣的類別,行動迅速的彌留記憶收集者負責在每一個人臨終前送給他們一生寶貴的記憶??傊?,在這里,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和新奇,讓人目不暇接。不過,這里也有搗亂分子——清除記憶組織的成員們,他們總是來搞破壞。但是,最后兩個原本勢不兩立的團隊還是和好了,成為了親親密密的一家人。
這個故事傳遞出了濃濃的親情。我被尤其為哈普和哈妮姐妹之間至死不渝的感情所打動,哈普為了自己的妹妹,想盡辦法搜集記憶,就是為了能找到哈妮。哈妮在丟失后,也始終記掛著姐姐,一直戴著姐姐送的那把珍貴的哨子。故事的最后,黑夜中,哈普和哈妮相互擁抱,一起進入了甜美的夢想。微笑掛在兩姐妹的臉上,也掛在了我的臉上。
這本書中的插圖非常多,大約占全書的一半,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本書有兩條主線,第一條是以文字為主,講述哈普的遭遇,另一條是以圖畫為主,描述哈妮的故事。最后兩條主線擰成了一股,交代了結尾。兩條主線相輔相成,讀起來互相映襯,富有趣味,給讀者一種特別的閱讀體驗。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的有記憶銀行的話,我是多么希望能去參觀啊。我想欣賞我的永恒記憶,懸掛起我的美妙夢境,這樣的經歷一定無比奇妙。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六
這天,我來到圖書館,突然,我眼前出現了一本書——《記憶傳授人》。這是什么意思?記憶又怎樣傳授呢?想著想著,我的手不由自主地向書伸去,迫切想打開書,尋找答案??蛇€沒等我碰到書脊,只見它“刷”一下被人抽走,我的心中莫名充滿了失落。
我央求媽媽給我買書,看著這深色的封面,我知道,謎底即將被揭開。翻開書頁,本以為只是本想象小說,卻看到最后,不僅震驚。
這是說在一個經歷過戰爭的世界,人們重新建立了社區??膳c現在社會的不同之處在于——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人生就被規劃好了。每過一年,專門負責新生兒的婦女產下50個幼兒,在專門的。地方生活,每天重復相同的動作,不聽話的就會被“解放”。到5歲時,將被帶往一個像廣場的地方,底下站滿了一對對夫妻,領養自己想要的孩子。然后送他們上學,選擇喜歡的工作,周末去做志愿者。到12歲,一些負責每天觀察孩子的人,通過他們的興趣為他們安排工作。18歲以后,在通過性格等其他,為你安排配偶。這就是你的一生。
通過不斷閱讀,我發現那里的人看到的一切事物竟都是黑白的!而記憶傳授人除外。他們擁有戰爭前的記憶,能看見五彩繽紛的世界。為了記憶的保留,每個傳授人年老時,都會尋找繼承人,但繼承人所看到的卻永遠不能告訴別人,否則也會被“解放”。
聽到這里,大家對“解放”應該都有了一個大致的猜想——沒錯,就是死亡。
在這個世界中,我們只能循規蹈矩的按照長輩的要求來,不然等待我們的.就是死亡。那這樣活著還有什么樂趣?我們的人生在18歲前可能是需要監護人的保護,但成年后,我們就應自己支配人生,活出自己的精彩!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七
“關于往日,我能寫的,只是我的記憶和印象。我無意追蹤史實。我不知道追蹤到哪兒才能追蹤到史實;追蹤所及,無不是記憶和印象。有位大物理學家說過:‘物理學不告訴我們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訴我們關于世界我們能談論什么?!@話給了我膽量。”
一連兩個下午,我躺在沙發上讀史鐵生發表在《上海文學》七月號上的八則《記憶與印象》。第一天是邂逅,拆開信封發現它在那里;第二天便是約會了?,F在夜深,可以寫一點讀后感。這是我近年來讀到的最打動我的散文。
不知他自己是否意識到,我看著文章,通篇在寫早已離去的母親。一再地有點糾纏地纏著媽媽。很多事情,很多光線和氣息一次次走向她。心指著她。讀這樣的文章會停下靜一靜,停下吸吸氣。我想這是一個跪在沙灘涂畫的人,趕在潮水到來之前用手指畫一點自己反復的夢見。有很多很多情緒海一樣朝人涌來,我讀的時候都有希望自己被吞沒的感覺。那時候,吞沒不再可怕,甚至有幸福和融入。煙消云散才好呢,一滴水和大海才好呢,沒自己才好呢。
文章記的是舊人舊事和舊的心情。有些人和事本來也是不可說的。人可說食色,滿紙渲染出味道,但不可說空氣。留給空氣的只一兩個形容詞,沒有一點顏色。但每一次呼吸都可感覺。兒時被母親空氣一樣地環繞灌溉,渾然無知,到一日,氣喘起來,才意識它的不可或缺。每個紅血球都醒來,不依不饒,才想念兒時的包裹自己的豐沛的愛。
讀這樣的文章肯定無法歡笑,但也不是哀哭。要哭也是無聲流淚。流著淚卻有一絲甜意上來。有所慶幸。畢竟還有過老家的廢墟般的老屋,一圈圈繞著不敢進入,但去看屋頂上的野草。畢竟有媽媽。
我也是在瞎說。史鐵生的這文章沒法敘述甚至沒法論說。他寫字很慢,數念珠一樣,一顆顆地下來。第二天的重讀,我讀得慢些。我也慢慢數它。我可以引一些哲理的警句式的話出來,但那些句子一被引出立刻變作另外的東西。讀,是接近作者的惟一的辦法了。如果能走向他,也就能走向自己,把自己也讀出來了。
老天保佑在天和在地的人。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八
這一個多月以來,老師帶領我們學習了《記憶傳授人》這本書。經過老師詳細地解讀以及耐心地啟發,同學們做了精彩的分享,讓我也收獲了許多。我就來談談我的感想吧!
小說的設定是人們在極其貧乏的情況下,逐漸恢復我們常見的東西,乍看起來像是懷舊,沒有幻想。這本書若不是老師帶領我們學習的話,只看一遍我就會扔到一旁,這就是我對它的第一印象。
這本書主要講了主角喬納思(后稱“喬”)被選為“記憶傳承人”后的特殊歷險。喬生活在一個原本有很好的福利卻沒有四季、沒有日月,更不允許有殘缺和個性存在的烏托邦社區中。他在老記憶傳承人的幫助下,決心用逃離的方式,使社區里沒有感覺、沒有愛的居民,得到從他身上分散出去的各種痛苦和愛的記憶。
我覺得喬的歷險之所以特殊,就是因為其他的歷險,都是主人公不斷地經歷新奇的環境,得到更多出人意料的東西。而這本小說則恰恰相反,《記憶傳授人》的開頭很平淡,書中講到12歲以前,喬貌似與烏托邦世界里的一般人無異,生活的狀態十分麻木。他們言行的標準都是創立社區的人設立的,甚至殺死雙胞胎中較輕的一個在他們看來都是天經地義的。這讓我聯想到罪人的生活,有思想卻沒有選擇的權利,被罪所轄制卻自以為是。
喬較為特殊的地方是眼睛顏色淺,在烏托邦世界中,深色眼睛是無法傳承記憶的。我想這更像是神在亙古以先生命冊上的揀選,形態未定之先已然知曉。喬在12歲時被傳授人揀選,一開始傳授人傳給喬的是一些快樂記憶的片斷,比如乘著雪撬從低緩的山坡上滑下,或是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中。我覺得這就像是罪人剛接觸到福音的美好,福音的大光開始照在以前一直蹲在黑暗中的人,使他們有了一些屬靈的分辨。這使喬有了新的權利,喬以前的友誼,似乎也在他剛得到這個身份的時候就已經變味了。這與那些不相信神的人,得知自己有剛信主的朋友后,敬而遠之的情形差不多。
后來,喬又從記憶傳授人那里,逐漸得到了身體上痛苦感覺的記憶和精神上極大痛苦的記憶。這些都使喬的身、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就好比神破碎了一個人,使他能得到重生。在此之前,喬認為生命就是由每天做的事情構建起來的,老傳授人認為生命是記憶,我認為生命就是神創造的奇跡,因為我們能感到痛苦,特別是為罪憂傷痛悔,這是死人重生的第一步。
接下來,喬得到了愛的記憶,這就是一種美好的關系。因為體會過真正戰爭的記憶,所以喬特別不能忍受以前的伙伴嬉鬧著玩戰爭游戲,而真正完整的家庭里愛的關系,卻讓他得到了安慰和醫治,喬的心就被這愛的關系改變了。這使我想到就像天父和我們的美好關系,真正體會到天父的慈愛,走十字架道路,每天都過著圣潔的生活。
獲得記憶的智能后,喬就大膽的做了一個決定——逃離。他無意中給不達標而即將要被“解放”(安樂死)的嬰兒加波傳授了記憶,并帶著加波逃向了社區外的真實世界,完成了把自己的記憶分散給社區中其他人的使命,開始了充滿盼望的生活。這很像耶穌犧牲自己,使福音真正在耶路撒冷傳開。也像保羅為了傳福音傳遍天下,自己寧愿被本族人鞭打,經歷水淹、石頭打,被教會中的人誤解,被外邦人監禁等,最終身死,福音卻由此廣傳。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九
我們都知道,作為非虛構的散文隨筆,最能反映出作者真實的性情和思想狀態,其閱歷、文化素養、個性特點等等,都會通過文字呈現出來。這也正是非虛構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而被讀者喜愛的原因。盡管柏夫在這部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文集的《后記》里說:“《山莊記憶》的寫作,不是一種有明確目的的寫作,最初其實是一種思緒的自然流淌,是快樂和苦悶時敞開心扉的真誠表達?!钡捎谟兴S富的人生閱歷墊底,有對人生世事敏銳的洞察力支撐,更有深厚的文字功力輔佐,這些看似隨意揮灑的文字,是非常大氣、耐讀的,文學的元素、思想的深度、剖析人情世態的準確度,都有。
在這部文集里,有一輯純粹的散文,是寫鄉土情韻的,其中的篇章有《山莊記憶》、《土炕》、《土堡》、《廟戲》、《野電影》、《糟糠之妻》等,不論敘事、狀物、寫人,依然延續了他的小說集《鄉韻》里的特色,文筆真摯而生動,這是一幅幅鄉村風俗畫,讀后給人一種暖洋洋的感覺,作家的戀土情結彰顯其中?!八娢宜蓝⒅矗樢患t說,問你話你不說盡看什么呀你!說著腰一扭別過身去,一條長辮子便忽悠一下劃過一條弧線,辮梢正好落在她臀部那個圓圓的補丁上,我的心也跟著忽悠一下,也正在這一忽悠之間,我青春的心便第一次受到了那種神秘的啟蒙?!边@是《糟糠之妻》散文里的句子。像這類鮮活的散發著泥土香味的描述,在他的其他文字里比比皆是。
我一直認為,地域是一個作家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但作家又不能太囿于地域,應當在地域與現實、時代的交叉點上運思,這樣寫出的東西,既有地域特色,又可讓地域外的讀者產生共鳴,由此你的文字將會走得更遠。綜觀柏夫的鄉土散文,顯然已經跳出了地域狹窄的“圈子”,而能夠將讀者的思緒引向更為廣闊的生活空間和思索高度。他的思想隨筆類作品,犀利而睿智,透過這些文字,我觸摸到作家良知的質地、人格的力量、思想的深度以及他自覺擔當的社會責任。這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質和修養。也正因為他具備這種胸襟和操守,在多年的創作中,便始終在寫嚴謹、深刻、從不流俗的文字。比如,當關于孔子的電影、書籍走紅國內的時候,他敢寫《質疑孔子》一文,深刻地指出:“孔子的許多觀點是自相矛盾的,比如,孔子主張仁政,可他當上魯國司寇不到一個月就誅殺了少正卯,這與他倡導的仁政大相徑庭;孔子一生窮困潦倒,惶惶如喪家之犬,卻主張久喪厚葬等奢侈浪費之俗;孔子一方面宣揚有教無類的公平教育觀,另一方面又強調‘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不平等觀點?!?/p>
幽默是一種智慧。真正的幽默,決非中國小品演員那種裝瘋賣傻的表演,這種表演盡管也能博得一些觀眾的喝彩,但沒有任何實際的意義。柏夫的文字,不論是散文還是隨筆,讀到精彩處總會使人會心一笑,這是他的幽默帶來的閱讀效果。如他的《如廁》一文,由小品中的一句經典臺詞“上廁所去了”引發開去,旁征博引發生在古今中外的如廁趣事,同時串聯起許多政治事件,汪洋恣肆,亦莊亦諧,最后寫道:“尿,這一尋常之物經后世人的鉆研利用,已然成為一種非同尋常之物。例如,現在許多人講一個班子中的成員不能合作共事,常用的詞語就是‘尿不到一個壺里’。人們之間,如果看不起誰或不愿意理他了,也說‘這小子太狂,再也別尿他了!’”。
總之,《山莊記憶》是一部值得一讀的書,是作家為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和他始終在思考的心靈,筑造的`一座紀念碑。
記憶傳授人的讀后感篇十
生死,似乎是一個不可辯駁的永恒的話題,沒有哪個人能夠坦率地面對死亡的降生。而只有一個人,那是嚼盡了痛苦的滋味,在死神中掙扎的人—史鐵生。
在這個躁動不安、紛繁蕪雜的塵事里,惟有寫作才能讓他與死神拉開距離。追溯到孩提時,腦海里并沒有殘留死的.印記,而完全是一種放縱式的,與死神調侃的心境。真正領悟到死的釋義,是在他罹病后的一段時期里,死無時無刻不在他的腦海里泛濫。
生在鄉村,有更多的機會體驗到生死的抉擇。這是一個生死的理想的場所—醫院,閑陪一位朋友在這里生活一段時間。這里的病人幾乎每天都會感到自己與死神擦身而過。以前,對于生死,我腦海里沒有一個完整的概念。幸好有這個機會,來自病人的吶喊,讓我體會到生與死之間的距離。生既是死,死既是生,生死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
好長一段時間,我找不到生死之中真實的自我,隨意地揮霍生命的周期。漸漸的,我厭煩了這個讓我心緒浮動的環境。時間一點一滴地在腐蝕著我稚弱的魂靈。我不想擁有太虛假的形體,也許,軀殼早已經麻木不仁。沒有體驗精神瀕危的感受,是難以讀懂人生這本書的。或許靈魂就是在生與死的縫隙中存活。
人生有多少東西值得我們留戀,親情、友情、愛情,究其底,最后的結局只不過是一出生離死別的戲。讀了這篇文章后,對于死的內蘊,我的腦海里開始有個清晰的印象—讀懂生命。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是很公平的,是及其的頑強卻又很脆弱。因為思想不停的運動,所以生命很頑強。因為思想時動時歇,所以生命很脆弱。既然思想還未停歇,那么便沒有理由讓生命在死的邊緣徘徊。生存也是死的一種寄托,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解脫,因此,不要輕易捅破生死的隔膜。
死并不是馬上就消亡,在思維還未完成建造之前,在靈魂還未真正清醒的時候,死是無意義的,稱不上消亡。當一個人擁有了對生死體驗的權利之后,就會發現,其實在周圍,許許多多的生命已是那么的岌岌可危,他們是不懂得享受生死的饋贈。
說到死,史鐵生還有另一種體會。拖著一具殘骸,放縱靈魂,茫然的飄逝,實則也是玷污了生與死的名節。很多時候,生是很可恥的,相對與死,則是一種高貴的精神的產物。與其邋遢的生存,不如潔凈的死去。欲望只是物質的設想,精神上的寄托,是生與死的饋贈品。對于死,應該是一種鳳凰涅磐的重生,是沒有形體的負重。
擯棄一切重負,在史鐵生的身上已經找到答案。帶著對人生的期求,他拖著孱弱的軀殼,用思想點綴生命的誓言。他很渴求死,但他更希望另一種“死”。死也許是他人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經過長年累月的思考,也體驗了生與死的抉擇,他逐漸擺脫了精神的困惑,眼前的視線越來越清晰。對于死,他已不再畏懼,他的思想不再受死神的束縛。史鐵生的人生,將會是一部超越生死界線的無字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