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一
我讀了馬來西亞兒童文學作家許友彬寫的溫情懸疑書——《七天》后,有了很深的感觸。
那是一個尋常的雨天,發生了一場不尋常的意外:善良的白荷、勇敢的健云、嬌弱的曉玲和自私的君順乘坐的校車突然掉進地洞。他們和司機歐叔一起,進入了一個意想不到的世界,開始了驚心動魄的歷險。面對復雜的環境,他們必須先找到食物,生存下去,然后找到出口。他們一起,想方設法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冒險中也有收獲,他們發現了美麗的水晶花園,吃了生活在三億年前,被認為已經絕種了的總鰭魚,見到了鐵鍋那么大的荷花、有半米長的大蜻蜓和美麗的水晶花園,找到了君順的祖母。為了照顧生病了的君順,善良的白荷主動選擇留下來,等待救援。七天過去了,曉玲、君順、健云和司機歐叔都陸續被救,白荷在森林里被哞哞馱回來。七天里,曉玲與君順脫胎換骨;七天里,白荷與建云冰釋前嫌。在共同面對困難的過程中,四個少年互相扶助,穿越了種種險境,解開了種種謎團。這是一個驚心動魄的故事,一個感人的故事。
白荷善意地為他人著想,她的心靈美好得就像一朵純美無暇的白色荷花,對每個人都綻放著最迷人的笑靨。嬌弱的曉玲知道有東西要與別人分享,不會獨吞;勇敢的建云在朋友不見時,會不顧未知的危險尋找;君順是個自私的人,但對家人卻很在乎;歐叔是個可好可壞的人,雖然貪生怕死,但也知道保護孩子。
它讓我知道了不經歷風雨,長不成大樹;不受百煉,難以成鋼。道路坎坷不平,但只要自己勇敢頑強地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就是勝利者!掙扎在困境時,要有放手一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迎著困難前進,這就是成長!它讓我懂得了朋友之間最重要的東西就是友誼!如果沒有友誼,朋友之間的感情將不復存在;如果沒有友誼,原本友好的朋友將變得沒有意義。它讓我明白了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就好像我們的生活,沒有一定的黑與白。有光的地方,必然會有影;有影的地方,背后便是光。
《七天》,用生動的語言,清新的筆觸,為我的心插上了翅膀,帶我飛進了神秘的森林,跟隨著他們,走進那條曲折的回家之路,讓我收獲了生存的本領,純潔的友誼,團隊的精神。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二
時光匆匆,給書柜里的一些書蒙上了細塵。于是,在這個閑暇的午后,我翻開了這本書——《七天》的第一頁。
這本書講了一輛校車在雨天突然掉進了地洞,和外界失去了聯系。車上有四個學生——善良的白荷、勇敢的健云、嬌弱的曉玲和自私的君順。其中白荷與健云之間有著家族仇怨。四個學生和司機歐叔一起開始了一場地下和地上的歷險。
一次歷險改變了一切,一次歷險又什么都沒有改變。生命的路是那樣充滿坎坷,生命的星辰最終要靠自己點亮!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三
有人說,如果把馬來西亞作家許友彬的小說《七天》拍成電影,將會是另一部愛麗絲漫游奇境。那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體驗一次奇妙的七天之旅吧。許友彬是一位超級會講故事的導游,他將溫情、懸疑、幻想等要素融為一體,不但故事精彩,而且充滿人性光輝。
我用七天的時間讀完了這本書,又用七天的時間去回味思考。七天的旅行帶給我許多感悟。
首先,我懂得了不經歷風雨,長不成大樹。七天的時間,白荷和建云冰釋前嫌;七天的時間,曉玲和君順脫胎換骨。不受百煉,難以成鋼,迎難而上,才能成長。以后,在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也絕不退縮,我會對自己說:“太好了,別人沒有遇到的困難我遇到了,我又多了一次成長的機會!”
其次,我明白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壞,有光就會有影。就像書中的歐叔,很多人都覺得他是個壞人,可是他也有善的一面。在森林里,打到野兔野豬,他總會烤熟了給小孩子們留一份。而帶領大家走出重林的英雄健云其實也并不完美,很多時候容易沖動。有一次因為總鰭魚,沖上去就和歐叔打了一架,結果被歐叔打了個鼻青臉腫。由此可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就像生活,沒有純粹的黑與白。有光的地方,必然會有影,有影的地方,背后便是光。
此外,這次旅行還讓我相信人類可以和世界更好的相處。故事中的白荷和老虎哞哞就是最親密的朋友。哞哞冒著生命危險為白荷找來榴蓮充饑;在白荷受傷昏迷以后將她馱出了森林。人和動物都可以如此,更何況人與人呢?白荷與健云之間本來有著家族的仇怨,可是,七天的風雨同舟、同甘共苦,他們成為最真摯的朋友。我想,如果我們多一些真誠,多一些關愛,我們一定可以和這個世界更加和諧的共處。
讀著這本書時,我不由地感嘆與幻想,真的有“大浴盆”嗎?真的有像飛機一樣大的蜻蜓嗎?我真想到書中去,看總鰭魚游來游去,告訴白荷健云在哪里。我真想也有一次這樣刻骨銘心的七天之旅!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四
從看過《活著》以后,就開始喜歡余華,只是單純的喜歡,卻沒有更多的去了解他。我想,我可以借用錢鍾書老先生的話來開脫,即使我覺得今天學校的煮雞蛋味道鮮美,也沒有必要非得去見一見下蛋的母雞。
第一天:楊飛死的第一天,他是被砸死的,臉已經變形了。這一天,他去了殯儀館,在殯儀館,遇到很多侯燒者。這些侯燒者討論著自己的壽衣、骨灰盒還有墓地,富人區和普通區不同的態度,不同的想法,活生生的勾畫出了生活在同一個社會中的兩個階層之間的鴻溝。可是,楊飛他沒有骨灰盒,也沒有墓地,他只有離開殯儀館。他想起了他在人世間的最后一天的遭遇和他的死因(此處是后面的一個很重要的鋪墊)
第二天:楊飛遇見了自己前妻,李青。并回憶了兩人相知相戀到相濡以沫再到勞燕雙飛,再講到兩人分開以后的各自的生活。在這段回憶里,我看到了同事之間的冷漠,美麗背后的痛苦,還有愛情。
第三天:講了他的父親收養他的過程。讀這一段,給我的不僅僅是感動,更多的是思考。感動于養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感動于李月珍夫婦的善良,思考著楊飛生母一家的生活和楊金彪的生活。這一天,也講到了李月珍的死。
第四天:講了生活在這個社會底層的鼠族劉梅和張超的愛情故事,也引出了張剛與李姓男子之間的恩恩怨怨。
后面兩天沒有講什么新鮮事兒,只是把前面所有事情的原因、內幕都揭開了,為所有的事情畫上一個句號。
首先,說說作者的寫作方法吧,個人覺得非常的巧妙,所有的事情都得到了合理的解答,也就說前面埋下的所有鋪墊,都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解釋的一清二楚,于人物形象來說,這樣的敘述顯示出了主人公楊飛最后對所有事都已經看透,于故事情節來講,將整個故事都顯得飽滿起來,而且不拖沓,沒有矯揉造作的痕跡。我喜歡余華的小說,因為在他的小說里面,沒有那些偽裝的痕跡,沒有為了感動而感動,沒有為了絕望而絕望,沒有那種“裝”的'感覺;喜歡他的故事里的每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更喜歡他的這本小說中,冥冥中帶有希冀的感覺。
其實,我也很喜歡我買的這本書的封面設計,掀開最外面的包裝,里面是質樸的,是粗糙的,是厚重的硬面書皮。我喜歡這種簡單的書,特別是這種,看著簡單質樸,細細一看很有料,讀起來更有料的書。
文中,講了兩類人的愛情。
一對是年輕的鼠族,張超和劉梅。劉梅既漂亮又聰明,張超也是一個勤勞肯干的少年,可是他們卻走向了最悲慘的結局——劉梅自殺了,張超為了給劉梅買墓地,后大病了一場死了。是什么造成了他們的悲劇?我簡單的分析一下,第一,因為劉梅吃醋,在發廊與人大吵了一架而將工作吵沒了。在這個地方,如果說主觀的原因的話,是劉梅她對張超的不信任所造成的。第二,因為劉梅在做服務員時被占便宜,張超與人打架,兩人均被開除。這個,我真不知道該怎么說,姑且算是社會的黑暗吧。第三,在發廊和飯店之外的地方,兩人再沒有找到其他的工作,更是很有“骨氣”的表示不去那樣的地方上班,說明兩人文化水平不高和心理的不成熟。第四,劉梅因為張超送給他的iphone是高仿機而不滿于張超騙了她,最終走向了極端。其實,當劉梅這樣理解的時候,她就已經錯了,不離不棄相濡以沫的兩個人在一起這么久,該有的信任卻沒有建立起來?還是這信任敗在了這一時的沖動上去?張超由于照顧重病的父親,而沒有及時看到劉梅的留言,劉梅的神展開就開始了,她固執的認為張超已經看到了她的日志卻像一個縮頭烏龜一樣不承認。這……我,真的無話可說。說實話,這里給我的震撼是最大的。因為,我常常會為了一件小事,和男友吵起來。而吵起來的原因,我會說,我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生氣,而是這代表了你騙我。其實,不是那樣的是嗎?在這里,我想向我的男友說一聲,對不起。我會好好改改自己這個壞毛病了。我高中老師說,為什么讀小說很有意義呢?因為在小說里,你看到了某些人的影子。看到了別人的影子,讓你更懂人情世故,看到自己的影子,讓你警醒自己的缺點。
而楊飛生父母一家的情況,習以為常的爭吵,莫名其妙的大鬧,讓楊飛,讓我們這些讀者,好好的冷眼看了把戲。是的,是戲,那樣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吵架,那樣無聊的吵架,真真是,一點意義都沒有,白白被人笑話了去。
在這本書里,勾畫了世界百態圖,讓人憂讓人喜讓人憐,卻又因楊飛已是私人之身的身份而變得遙遠,真真的如同,這個世界和那個世界的遙遠的距離。因為遙遠,而變得什么都不重要了。就像所有在死無葬身之處的人,那樣荒誕,那樣無奈,那樣毫無意義的度過每一天。然而,最干凈的也是死無葬身之處,因為,這里的每一個人都已經拋開了那些矛盾與仇恨,成了互助互愛的群體。
我不知道怎么來結這篇讀書筆記的尾,那,就像一個小學生一樣,抄上一句余華自己對這本書的評論吧——“與顯示的荒誕相比,小說的荒誕真是小巫見大巫”
我想,我應該再多讀讀這本書。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五
這是一個比《活著》更艱難的故事,一個比《兄弟》更絕望的故事。
一開始獲悉余華新書的名字叫《第七天》的時候,我想到的是圣經里面的創世七天,看完整本書后,才發現這個名字企圖在吻合中國傳統的“頭七”,雖然書的前面寫著了《舊約創世紀》的句子。書的內容看似很荒誕:寫的是一個死去的靈魂在七天里的見聞和回憶。
然而作者意圖并不在這里,余華喜歡在絕望中給人留著希望,這本書也是。死去的世界里,有這樣一個地方:水在流淌,青草遍地,樹木茂盛,樹枝上結滿了有核的果子,樹葉都是心臟的模樣,它們抖動時也是心臟跳動的節奏。很多的人,很多只剩下骨骼的人,還有一些有肉體的人,在那里走來走去。這就是死無葬生之地,在這里樹葉會向你招手,石頭會向你微笑,河水會向你問候。這里沒有貧賤也沒有富貴,沒有悲傷也沒有疼痛,沒有仇也沒有很……這里人人死而平等。
在冰冷的世界里構建出來的暖巢,于殘酷現實里流露真實的人性溫暖。“死無葬身之地”為現實中的卑微小人物建立了一個烏托邦,用荒誕的變形記演繹出一種底層世界的冷暖人生。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六
真的非常佩服余華的才華,用七天的故事敘寫了一本書。語言也是像往常的風格一樣,平素但又有力量。讀余華的書真的能夠了解很多以前從未接觸過的人情事故,懂很多的痛苦和體會生活的酸甜苦辣。
《第七天》這本書也有很多的不同點在于講一個死者因為沒有墓地等問題重游故地,回憶起很多的以前的時光。因為看到前妻死亡的消息,所以在火災中沒有逃出來。回憶起她的`前妻,父親,鄰居,親生父母親等等一切與他相關的人事。
讀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一切都太有緣分了,在現實生活中不能相遇的人,在死后的日子里能夠相遇,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那么幸運。楊飛死前不能找到自己的父親,死后通過種種人的介紹,尋找,最終找到自己的父親;楊飛死前沒有見到李青,死后在尋找回憶的路上,來到他們共同生活的地方見到了李青等等有緣分的事情。這所以的一切都是像命運安排那樣的隨其自然。
我想我能夠明白余華寫這本書的寓意,從這些死的人看出社會的動蕩不安,人們的死亡都很委屈,但是這是無法改變的命運。金錢和權力是多么的重要無論是在現實的生活還是在死后的生活。有錢死后可以有更好的歸宿,不怕尸體被腐爛,不怕靈魂沒有歸宿。雖然沒有錢死后生活的條件也沒有很差,但是隨時間的流逝,尸體日月腐爛,最終消失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最終的歸宿。
一切的一切都是緣分,希望能夠好好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享受身邊的愛,但同時不要怕給予別人你的愛。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七
對于一部作品,除了語言結構等基本功以外,我們經常使用的“好小說的標準”是:打動人的內心和作家的社會意識。用這樣的標準衡量,《第七天》算是一部好小說。感傷悲苦是這部小說的根本,楊飛這樣一個孤苦無依的魂魄,生前努力地存在,死后努力地尋找。在一個強勢紛雜的外部世界中,小人物的掙扎努力無疑是令人同情的。作品營造的“死無葬身之地”里熙熙攘攘的無處安息的靈魂,更是給人荒涼之感。活在世上的小人物,生命是最終的底線,也是最慷慨的代價,任何一個看似偶然的小的變動,就能要了他們的命。突然被砸死的自己,自殺的前妻,因為一個山寨手機跳樓的鼠妹,車禍喪生的年輕人,被喚作醫療垃圾的二十七個嬰兒……反倒是父親,因為癌癥而死,稍微給這些死亡增添了一些倫常的必然。
對個體命運的關注,是余華一貫的堅持。《活著》是零度寫歷史,是個體在歷史中的掙扎;《第七天》是零距離地寫現實,是個體在社會中的掙扎。只是這一次,他站到現實中間來了。也許是因為太近了,滿篇都是現實發生過的激烈事件,人們才會說他“用新聞串燒來彌補素材不足”。
在我看來卻是作家在用他自己的方式,解讀現實。當然,我們不能評價這部作品是一部偉大的現實主義力作,也不能將余華比肩于托爾斯泰、巴爾扎克,他不是那種可以用氣勢磅礴的宏大敘事來批判現實的作家,但他是余華,是用《活著》的藝術靈感來創作《第七天》的余華。他曾說:“我所有的創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實。我的`這個真實,不是生活里的那種真實。我覺得生活實際上是不真實的,生活是一種真假參半、魚目混珠的事物。”
靈魂的訴說和新聞事件的密集,也許恰是對現實的一種荒誕表達。()以前的生活和時代都樸素而單一,現實往往沒有作家想象出來的生活更新鮮精彩。但是近幾年,社會的巨變讓我們驚嘆:生活早就超越了想象。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生活中處處都是突如其來的荒誕。
再說題材,小人物在現實中的掙扎,雖然并不新鮮,但卻是傳統寫作最為關注、也是最容易上手的題材。同樣的掙扎,在前幾年的作品中,多少能讓人看到些希望,比如福貴,雖然遭受了所有的災難,他還活著。到了《第七天》,這些掙扎的盡頭,都是絕望。楊飛,這個生不逢時、死亦不逢時的魂靈,在橫向的社會層面遭遇、見證了所有極端的苦難。他遇到的所有人,都是草根,都生活在惶恐中。小說中最無爭議的部分,是作者對父子感情的建構,這不僅是作品最大的情感支撐,也是被各方聲音肯定的亮點。淋漓盡致地寫父子情深,在歷來的作品中,除了朱自清的《背影》,就數這對父子了。如果楊飛的生活中還有一點亮色,那就是父親對他的愛。小說里滿是對父子情深的各種描述,不經意間觸動內心。“我乘坐的火車駛離車站時,他站在那里看著離去的火車揮手,雖然站臺上有很多人在來去,可是我覺得他是孤單一人站在那里。”“第二天我父親不辭而別,他走得無聲無息,連一張紙條也沒有留下,拖著自己所剩無幾的生命離我遠去。”
從對父子關系的建構上,也能看出余華不再是當年那個先鋒派的旗手了,因為當年先鋒創作中很重要的母題是:殺死父親。如今幾十年過去,父子講和了。這些都顯示了余華創作中溫暖的內核,雖然滿目瘡痍,但堅信人性良善或者說是希望還在。
讀《第七天》,讓我總忍不住想到方方的《涂自強的個人悲傷》,作品彌漫的也是同樣的悲傷、壓抑而絕望。小說結尾處寫著:涂自強從未松懈,卻也從未得到。這句話不只點了方方自己小說的題,也點了《第七天》的題,更點中了這個時代小人物命運的題。
第七天讀書心得篇八
一個人死后的七天里,就像重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一般,每個曾在生命里出現的人像是設計好一般一個個陸續登場,一個人的社交圈子也不過就是個小社會,不論在哪個社會里,生前或者死后,貧富的差距、小人物的心酸、現實的殘酷都是會存在的,然而結局告訴了我們有一個美好的地方,那兒沒有貧富貴賤,沒有悲傷疼痛,沒有仇與恨,人人生活的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但人人也死而平等,那個地方叫——死無葬身之地。
看到結局反而會輕笑出聲,這該是一種什么樣的諷刺?幽默?反諷?細想起來怎么會覺得無比正確呢?余華的文字很寫實,在我看來有些文字可以說是流水賬也不為過,但就是這些描述一個個故事的流水賬,反而更會有一種:“啊對啊我們身邊就是有這種現象啊”的強烈同感,文中的許多情節是作者虛構的,但銜接的也挺自然,在多個諷刺現實的故事中,反而那些暖心的情節更能引人注目,如楊飛的養父為了撫養他終生未娶卻因為有過一次想要拋棄他的念頭一生心里愧疚;鼠妹和伍超這對情侶一起吃苦打拼好幾年不離不棄,結局卻令人唏噓,鼠妹自殺伍超錯過了見她的機會,而在伍超死了來找鼠妹的那一天鼠妹去往墓地火化安息了,兩人一直在生與死的邊界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