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廈門游廈門游小學生篇一
如果說人生樂事有哪幾樣,我認為旅游肯定是屬于里面的一樣。游玩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地方的山河秀美。登臨橘子洲讓人感覺偉人的“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豪邁;登臨黃山讓人感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毅;登臨廈門鼓浪嶼沙灘讓人感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海景。
在11月底時,人力資源部、財務部、計劃部、總經辦等部門一起組織去廈門游玩。誠然20xx年4月時我已去過廈門,但抱著與不同的人一起旅游心里會有不同的心情的想法,便又去了廈門。我們到廈門的第一站便是去了千年古剎?——南普陀寺,也許是基于當天是周六的緣故,南普陀寺真的是人山人海,一眼望去除了見到是人還是人。一位智者曾經說過,再美的風景,經人們摩肩接踵地一擠,便也顯得趣味索然了,我現在完全認可這種說法。當聽到寺廟的天籟般的梵音,她像清泉一樣蕩滌著塵世的喧囂與浮躁。而我亦變成一個虔誠的信徒,然后拿點燃的香叩拜叫的上名或叫不上名的菩薩。作為一個虔誠的信徒給香火錢自然不可避免,雖不像土豪金那樣擲手百元大鈔,亦不像白富美那樣手捧幾束康乃馨,但我亦有的道,何必去跟那樣風。
廈門大學與南普陀只是一路之隔,隨后我們也就轉輾到廈大,廈大號稱中國最美麗的大學之一。所謂人的名,樹的影。以至于很多游人都會慕名在觀看廈大。當踏入廈大那刻我發現我的心多了幾分寧靜,少了幾許躁動。與門外的.熙熙攘攘不同,校內卻是一片寧靜。漫步在校園里面,腳踏著干凈的小馬路,鼻子呼吸者清新的空氣,讓人舒服不已。當坐在草地上時,幾縷陽光傾瀉,灑在草地上,微風溫柔輕撫,枯黃的柳絲不斷地搖曳著。與同仁們在這個靜好的時光里,享受著明媚的冬里的陽光。不知名花兒依舊在冬里“肆意”的綻放,演繹著“寶劍鋒從磨礪出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典一幕。花兒香薰四溢彌散,灑滿了我周邊,我放佛又置身在花的世界中,沉醉于花的芬芳中。美好的時光永遠是那么的短暫,唯美的畫面終將被打破,在同事的催促下,我也就依依不舍的向她(廈大)告別。走出廈大時,已是吃中飯時間,在吃完中飯后。我們又立馬望廈門標志性的旅游景點鼓浪嶼,因鼓浪嶼是個小島嶼,故我們需做乘船前往。島上的樹木成蔭,游人依舊眾多。因受時間所限我們并沒有去日光巖游玩,不過在山腳下,依舊可以看到巨石聳立,頗為壯觀。與幾交心同事行走于鼓浪嶼的商業小街,看到好吃的小吃買些品嘗下,不經意間也可以遇見,就像撞入童話世界,隨便拍下一張照片,都是藝術的體驗,再細細觀摩,為之驚艷。而所有小店都有一個最別致的名字:張三瘋的貓、花與愛麗詩,海上雅典娜……。
吃完晚飯我們依舊沒有消停,馬不停蹄趕往了日月谷溫泉度假村泡溫泉,當我們到目的地時已是晚上7點左右。本想在溫泉度假村買個泳帽,以便能在里面除泡溫泉又能游泳,不過里面的價格貴的令人咋舌,泳帽38元一個,泳褲58元一條。我也就果斷放棄,心里想著反正自己用泳褲,大不了這次只泡溫泉不游泳罷了。到了更衣室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換好衣服,興沖沖的先跑去泡溫泉,迫不及待的跳進池水中,又快速的一下爬出來,因為熾熱的泉水燙的全身發紅。直惹得臨近幾個同齡男孩子嘿嘿直笑。他們笑著問我:“第一次來吧,先用小水勺慢慢地把水撩灑在身上,然后適應水的溫度了再跳進去泡就沒事了”。我也就弱弱地說:“我真不知道這個水溫有這么高”,幸好當時是晚上,尷尬窘迫地表情別人看的不清,也算不幸中的萬幸了。漸漸地我也就適應了泉水的溫度,快意刺激著身體的每根神經,每個部位都在感受著熾熱的撫慰,熱流像是在身體內流暢。迷迷糊糊會產生一種幻覺:俗世的煩惱飄然而去,生活的疲憊逐漸融化,干涸心靈慢慢浸潤,思想也隨著這盈盈的浪花、悠然的水草、暢游的魚兒而升華——真是一種奇妙的感觸!泡了大概15分鐘左右,我披上浴巾走出了溫泉,端了一杯生姜茶坐著椅子上茗品著,放眼望去原來這周圍的環境也是如此優美。柔和的燈光,幽靜的小道兩邊是青青的華景綠叢。小草綠意誘人,花兒午夜綻放芬芳四溢。
整過一晚的休整,第二天早上我們整裝待發去了胡里炮臺,在那里看到了世界上保留在原址上最大的海岸后膛炮。據說是清朝時期從德國引進過來的大炮,縱然在當時“師夷長技以制夷”政策的影響下,大炮依舊沒有驅趕走列強對中國侵略。大炮的鐵銹似乎在訴說著,曾今見證了清朝滅完,而今又見證了曾滿目瘡痍的國家在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著。
我們的最后一站是環島路,騎著一輛自行車,馳騁在環島路上,與風兒嬉戲追逐著。一邊是海景,一邊是綠油油的綠化帶,沿岸的風景美不勝收。當騎車累了的時候,坐在草地休憩曬太陽,再喝著椰子,感情這日子過的極好。海風陣陣襲來,吹的讓人心曠神怡。我想如果能在這海邊有套自己的房子那該多好,天天吹著海風,午夜夢醒時分聽著海邊潮汐聲,這是多么愜意的生活呀!
環島路游玩后我們也就風塵仆仆的趕回了廣州,雖然游玩中途有少許遺憾,但此行還是頗多的地方懷念。
廈門游廈門游小學生篇二
此次廈門之行也是有些偶然,沒想到說出發就出發了,此前心里還在遲疑,雖說有對寶貝們的承諾,可卻也還沒做好充足的準備。千里迢迢,還是顧慮重重。
哈,以前都是云兒安排好,拿著身份證就出門,真是幸福。這次要帶著寶貝,還是覺得責任重大,雖說寶貝們并不以為然。自己還是要做些功課的,首先,訂機票,網上查詢,時間啊,班次,價位都要考慮呢。那邊云兒也在忙碌,本來她說來訂,免得我笨手笨腳,一時弄不明白,但想下還是自己來,早晚要學的。再說這邊還有愛管事的魚在幫忙聯系,又優惠又送票上門的,也是很方便。哈,就這樣訂了行程,20xx.1.7-1.16,往返10天,該是足夠。云兒還想讓我們多住幾天,那樣玩得會更充分些,但考慮快到年底,大家都要準備過年,怎好只顧自己快樂!
好期待雪兒云兒的再次相聚。好在指日可待……
廈門游廈門游小學生篇三
這次的臺風“莫蘭蒂”,閩南語叫“沒人在”,這次直擊廈門,鄭成功發不了力了,因為鄭成功博餅去了。今天15日,凌晨3時05分,在廈門翔安沿海登陸了臺風,最大風力17級,是49年以來最大的一次臺風。這時關閉了所有大橋和道路,公交車、長途、旅游客運都停運了,中小學校和幼兒園都停課了。其中翔安隧道是沒有關的,但路上都堵車了。
旅游的游客,因車、飛機、火車停運而回不去:在島外的人,因為橋被封,回不來了。大家都趕快關窗戶、收衣服。22點了,大家都去睡覺了,而臺風卻來了。外面“呼唔~呼唔!”的風一陣陣的正面吹來,把書吹得搖來搖去的,發出一種很可怕的聲音,像有人在打呼嚕;也把窗戶搖得“轟轟”的響,像是一個惡人抓著你的窗戶,兇惡的說:“我要進去!”人們被這些聲音給嚇醒了,都起來看臺風。
小區外的樹木一棵棵的被風吹倒,大門全被這幾棵樹給堵住了,我們出也出不去。樹木的樹枝掉得全都是,他們有的做著的、躺著的、有的樹枝拔根而起,還有的彎著腰。樹和風從海上吹過來,把家家戶戶的窗戶給敲破了,有的窗戶裂了一大痕,有的窗戶破了一小個洞,有的窗戶整塊都掉出來了。雨棚有的都飛出去了,有的彎了,有的壞了一半。有一些家庭的大門都軟了、壞了。地板上很多碎玻璃、樹葉、塑料袋、垃圾。爸爸的小轎車被那些碎的玻璃和樹枝,劃得窗戶都是裂痕,車上的很多漆都掉了;還有的車更慘,玻璃一整片都碎了,還有的車浸到了水,開都開不了。
走在街上,樹木一排排、一個接著一個都倒了,樹木帶著幾根不固定的標志牌和少部分的垃圾箱倒下了,車站的站牌也彎了腰。家對面那高檔的世紀中心也掉了好幾個玻璃門下來。有的地方,電線桿也被臺風弄壞了,噴出了火花,掉下來的電線掉到了水中。聽說有個人,在那個水上騎自行車,一下子就被點死了。
每家每戶都停水、停電了,還得去超市買水、沒雜糧、買蠟燭。有的熱心的居民就去幫忙搬木頭、掃地板,清理垃圾,讓我們的廈門恢復原樣吧!
這次“莫蘭蒂”很兇猛,是史上最強的臺風。“莫蘭蒂”讓我認識了警察叔叔、醫護人員、官兵、交警、環衛大姐、保安、工人這些最可愛的人,他們很努力在為我們廈門做貢獻,我要感謝這些為我們努力的人,正因為他們廈門才溫情暖暖。
廈門游廈門游小學生篇四
天高云淡的天氣,我和哥哥正準備去南普陀。
到了南普陀,在大門口人潮涌動像汽車一樣,來來往往,川流不息。走進去一看,那一大片一大片的荷花亭像一大片綠油油的碧毯。為什么荷花亭要加上雙引號呢?因為呀那荷花亭都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綠葉,根本沒在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也真奇怪。
,體念眾生的心懷,讓信徒將各種水生動物放養在這里)。從上面望下去,里面住著大只烏龜,說這個大烏龜,既大又重,肯定能賣個好價錢。一只如果重2斤,那么5只呢呀!真是的,怎么把話題扯遠了!回到正題。你看你看一只大烏龜背著一只小烏龜,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著。
然后我們到了鴿子亭,亭子上有好幾座觀音菩薩,許多人拿著玉米去喂鴿子,鴿子一直發出咕、咕、咕的響聲。好像在說:同伴們,快過來,這兒有好吃的。
最后我們還去廟里拜拜,拜完之后,我們去爬山。爬到一半,我們就喘得上氣不接下氣,累得半死,哥哥語重心長地說:妹妹呀,你要減肥了,多運動。我想:哼!真是的,干嗎那么大聲呀。揭人家的傷疤。
啊,廈門的風景真漂亮。再見再見了,那美麗的南普陀。
廈門游廈門游小學生篇五
小盧的煩惱亦是現代許多年輕人的煩惱。從表情包到美食照,無不體現著新老兩代人間思想與觀念的沖突。但真正導致小盧的抱怨與媽媽的委屈的,并非簡單的“代溝”二字。其背后掩蓋的,正是父母與子女之間溝通與尊重的缺失。
現代網絡社交的發達,更在進一步加深兩代人之間的溝壑。于年輕人小盧看來,朋友圈一類社交場合以年輕人之間輕松卻又保持一定距離的方式相處,以朋友間調侃式互動與所謂點贊之交為主。而剛進入社交網絡行列的父母,難以適應新思潮,將生活中交友觀念融入朋友圈,更何況是面對自己關切的子女。但卻因此,以自己不合時宜的關心造成了彼此的煩惱。
小盧所采取的行動無疑是粗暴而非理性的。面對媽媽的舉動,他本可以選擇面對面的溝通,選擇雙方的交流與互動,但他卻將媽媽設為分組可見,拋卻對母親的不尊重,其所為更是一種長期浸淫網絡社交模式下的冷漠,于此互聯網時代原子化的社會成為比特流動的社會,在面對那張錯綜復雜的社交網時,亦使人拋棄了許多現實社交的常識,而加劇了“孤島效應”,因長期封閉化,單向化交流而使個人愈發盲目而頑固。在朋友圈選擇單向輸出,以求他人關注的圈子,媽媽深情地輸入,便讓小盧冷漠地切斷了溝通渠道。
此情景下,最好的方式,莫過于彼此拋開成見與間隙,以真誠的溝通,代替虛無的微信,以求得雙方的理解,對不同思想觀念的包容與寬容,這不僅是父母與子女之間需要搭建起的橋梁,更是現代社會疏離的人際關系中更應擁有的。
子女多些尊重,父母多些理解,雙方多些溝通,社交網絡中流動的不應僅有冰冷的比特,更應有溫暖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