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表內乘法二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使學生理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的算理,學會求兩個數的餓最大公約數的餓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公約數,最大公約數和互質數,舉出一組互質數
2、寫出36的約數,60的約數,36和60的公約數,36和60的最大公約數
二、教學新課
1、提出問題: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用上面的方法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很不方便,有沒有更簡便的方法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內容;
2、教學例3
我們可以這樣想:把36和60分別分解質因數,把他們的最大公約數12也分解質因數,觀察以下,他們有什么聯系?
觀察、比較、議論:
(1)36和60的公有約數是幾,全部公有質因數的連乘的積是多少?
(2)36和60的公有質因數與他們最大公約數12的質因數相比,有什么發現?
(3)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約數。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議論。
3、鞏固練習
4、試一試求下面兩題的最大公約數。
5、教學例4
(1)求出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2)引導學生探求觀察思考
觀察上面三組數和他們各自的最大公約數,發現什?
6、教學例5
(1)求出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2)引導學生觀察、探索、發現這些數的最大公約數
(3)教師學生共同
(4)練一練
(5)求下面各組數的最大公約數
三、布置作業
反思:我認為這幾點我做的不好:
1、沒有讓學生真正懂得為什么兩個數全部共有質因數連乘的積就是這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所以在下面的練習中學生知識照搬照抄。缺乏靈活性。
2、對于有特點的兩組數:互質數和約數關系時的教學缺乏舉例,與學生的自我思考。
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表內乘法二教案篇二
教學內容:
簡便計算第39頁例4練習十第5-10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順序,熟練地進行有中、小括號的運算,在混合式題運算中能自覺地使用簡便計算,提高計算的速度。
教學重點:
混合運算式題中怎樣使用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
同上。
教具準備:
小黑板,卡片,幻燈。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填空:
()叫做第一級運算。乘法和除法叫做()。一個算式里,如果只含有同一級運算,應();如果有中、小括號的,要先算(),再算();遇到除法的商除不盡時,一般()。
2、計算:(指名板演,其余座練)
7.4×1.3-4.68÷0.9
[10-(0.2+16.7×0.7)]×0.01
教師針對性評講,著重讓學生說說脫式時哪一步用約等號,哪一步用等號,為什么?
3、口算:說出下列算式根據什么定律,性質進行簡算。
7.5-0.26-1.74+2.50.25×13×4
18-2.7-9.332×0.125
3.5×3+3.5×74.5×20-3.5×20
二、新授
1、談話引入。
在四則混合運算中,有時也可以應用運算定律,使一些計算簡便。(板書課題)
2、教學例4。
看一看,這道算式有什么特點?運用什么運算定律,可以使計算簡便?
試一試,讓學生自己算,教師巡視。指名板演。
集體訂正,教師指出;這道題雖然不能把整個題簡便計算,但是式子里有兩步可以簡便,能簡便計算的要盡量使用簡便方法。
看課本第39頁的例4,提問:虛線框框里的算式表示什么?
3、做一做第39頁
指名板演,其余的做在本子上,教師巡視,做完后集體評講。要求學生在計算時應該隨時注意,能簡算的自覺簡算。
三、鞏固練習
1、練習十第5題
先獨立練習,再集體訂正。訂正時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算的,有沒有簡便算法。
2、練習十第7題
這三道題,主要訓練學生學會列綜合算式和使用括號。先讓學生獨立列式,再集體訂正。
3、練習十第8、9、10題
指名分析題目,然后讓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四、課堂(略)
五、課堂作業練習十第6題
板書設計:
整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
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表內乘法二教案篇三
教材分析
這節課的內容是學生在對長方形和正方形已經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認識。經過這節課的教學也為今后進一步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其他特點以及研究其他平面圖形的特點打基礎。
《數學課程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現教學內容,讓學生經歷“數學化”和再創造的過程。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從生活中的實例引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然后,教材創設兩個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認識長方形、正方形邊、角的特征。接著,安排課堂活動鞏固學生對特征的認識,進一步建構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空間觀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開放性、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學情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重視學生對主體學習過程的體驗,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學習的學習方式,重視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個性化、觀察力、探索能力、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學生已初步具備動手探索的能力,可以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來判斷直角、銳角、鈍角,也可以借助尺子來度量圖形各條邊的長度,這些能力都為學生探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另外,二年級學生直觀形象思維占優勢,喜好動手操作,對于色彩鮮艷、動感強烈的事物易感興趣。本節課設計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說一說等活動,其中既有學生獨立學習的過程、又有協作學習的方式,使學生手腦并用,既體會到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又體驗出數學學習的趣味性。所以本節課我設計學法為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及生活經驗,鼓勵學生多觀察、多討論、多探究、多協作、多操作,采用了觀察法、討論法、探索協作學習法和操作法,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通過操作、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夠在方格紙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在觀察圖形、總結歸納圖形特征的過程中形成自主學習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推拉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研究圖形的體驗、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過“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動,了解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
通過“推一推”“拉一拉”等活動,了解長方形、正方形之間的聯系。
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表內乘法二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法(不進位)的計算方法,學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法(不進位)。
2、能運用加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教學重點:
掌握加法筆算的對位方法,掌握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理解“對位”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百以內的不進位加法。
首先,我們先來復習我們之前就學過的一個知識,就是十以內的加法。
教師隨機說出十以內的加法,同學快速說出答案。這樣經過大約五分鐘的反復練習,使同學對之前學的十以內的加法進行很好的復習和鞏固,為新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師:大家翻到課本的第11頁,看這幅圖。
通過觀察圖畫,組織學生討論從圖畫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
師:大家再翻到課本的第12頁,看例題1。
在學生看題的同時,板書:“例1、二(1)班學生和本班的帶隊老師一共多少人?” 教師引導學生審題,分析題意,找出有用的數據。
師:現在誰能告訴我,這個題怎么算?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算式:35+2=。
師:很好,現在我們已經列出了算式,怎么計算呢,哪位聰明的同學能告訴我? 同學們積極發言,教師點評,總結不同的算法。
師:很好,大家都會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今天老師要教大家一個新的方法,那就是列豎式計算,大家看黑板。
師:我們首先用數小棒的方法來計算這道題。看書上的圖,大家討論一下怎么用數小棒的方法來算。
根據學生的討論進行總結,重點突出在數小棒的方法中,將整十的和不足十的零散小棒分開計算。
師:現在我們學習怎樣寫豎式,其實就是把數小棒的方法用數字表示出來。大家看黑板。
教師板書豎式:
35+ 2
師:大家看黑板,看看這個豎式有什么特點。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
根據學生的討論結果進行總結和點評,歸納出加法豎式的幾個特點:一是個位與個位對齊,十位與十位對齊;二是加號和橫線缺一不可,加號表示加法,而橫線是把加數與和分隔開來。
師:現在我們知道了豎式的寫法,接下來我們看一看怎樣計算。
邊板書邊講解:從個位開始加,將上下兩個數的個位加起來,寫在橫線下,然后再加十位,和寫在橫線下。注意引導學生通過數小棒的計算過程理解加法豎式的運算方法。注意強調豎式的計算應從個位加起,先算個位再算十位,得出的和也應該與加數各位對齊。
在講解例題結束后,再次強調和總結不進位加法豎式的計算方法和書寫規范。
2、鞏固練習。
師:現在大家都應該會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不進位加法了,我現在就請幾個同學上來完成做一做的練習來檢驗一下大家都有沒有學會,看一看我們能不能把新學的知識運用起來。
請五位同學上講臺做題。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做。
32+6=24+3=5+43=21+3=4+33=
強調:列豎式、注意書寫規范、計算正確。
對五位同學做的進行點評,好的予以表揚,不好的指出錯在了哪里,進行更正,并強調正確的書寫規范。
3、教學例2。
師:請大家看課本13頁的例題2。
板書:“例2、二(1)班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學生?” 教師引導同學分析題意,找出有用數據,并列式。 板書算式:35+32=。
師:我們之前已經學習了怎樣用豎式來計算加法,只是我們之前算的都是一個兩位數加一個一位數,現在兩個加數都是兩位數,該怎么用豎式計算呢?同學們先在練習本上試著列豎式計算一下。
教師根據學生列豎式計算的情況,總結計算方法,教師板書豎式:
35+ 3267
4、小結。
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法列豎式計算的方法,著重強調幾點:各位對齊、加號與橫線、從個位加起。
師:相信同學們現在也會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了,我們就來練習一下。 請四位同學上講臺算做一做的題。其他同學在練習本上計算。
33+43=24+61=53+22=37+40=
根據同學做的情況進行講評。再次強調不進位加法豎式的書寫規范和計算方法。
三、總結。
二年級上冊表內乘法的教案 二年級上冊數學表內乘法二教案篇五
學習目標:
1、 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相同數連加算式與乘法算式之間的關系。
2、結合具體事例體會同一個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
重點難點:
提高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體會乘法的意義,會用乘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建立自信,克服畏懼,嘗試新知
知識鏈接
5+5+5=( )( )
9+9+9+9+9=( )( )
43改寫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54改寫成加法算式 或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大膽質疑,透析重難點
導學釋疑
1、 小朋友,秋天到了,滿山遍野的果實都成熟了。小動物們決定開一個慶豐收的聯歡會,你們看,都有誰來參加?能夠將自己的勞動果實與小伙伴們分享,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啊!
請解決以下問題
(1) 每個盤子里有6個桃子,3個盤子里一共有多少個桃子?
(2)每群小鳥有3只,3群小鳥一共有幾只小鳥?
(3)有6只小松鼠,每只松鼠采了3個松子,一共采了多少個松子?
(4)如果有3只小兔,第一只小兔拿了3根胡蘿卜,第二只小兔拿了5根胡蘿卜,第三只小兔拿了7根胡蘿卜,一共拿來幾根胡蘿卜?
能不能改成乘法算式呢?小組討論一下。
2、想一想,連一連
3、想一想,用36還能解決什么問題?小組合作討論提出兩個問題
三、當堂檢測-技能拓展應用,搭建晉升平臺
1、學生獨立完成p23練一練 錯題改正及整理
四、課堂小結
你對你今天的表現滿意嗎?
能找到合適的計算方法。
能主動參與小組活動。
在活動中能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