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教師的讀書筆記摘抄篇一
非常欣賞上海一所學校的辦學理念:教學生四十年,為學生想四十年,為國家民族想四百年。
1、傳統的教學目標基本上是以傳授知識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為主,在思想教育方面,多為政治性的國家教育和民族教育,缺乏情感影響和人格教育。
2、過于強調完整的學科知識體系,知識點羅列過多,授課時間不足,教師教學緊張,導致教法實施以灌輸、說教和畫重點最為普遍;教師包辦壟斷和一言堂,忽視學生主體性的存在,也導致學生和社會對歷史課程產生誤解和偏見,認為歷史的學習方法無非是死記硬背而已。
待斃的情形。而在一個公民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是國家的主人,如果我們在任何時候能想到我就是國威,就是國儀,就是國家的尊嚴與安全,那么,我們就能做到在空無一人的廣場上獨自一人長國歌升國旗,而那一個人的力量將勝過千百個不負責任的匹夫。這里面沒有一句直接的說教,沒有一句直接的批評,但我想每一名學生都會被震撼,每一名學生都會深思。這件事告訴我們,歷史教育無處不在,歷史教育大有作為,歷史教育責任重大,它關系到國家、民族的存在與興衰。
著力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人格。從歷史學科內容看它包括了人的思想、行為等各個方面。對人各個發展側面的教育也應該是最全面最具體的,所以歷史教育應當具有養成和塑造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功能,它可以提升人的智慧、完善人的品格。有一次,我朗誦了《天才還是魔鬼》一文,然后發表了自己的感慨:哈伯因為攻克氨的合成這一世界難題,將無數人從饑餓的死亡線上拯救出來;他也因發明大量化學武器并用于戰爭,使無數人傷殘致死;他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受人尊敬,他也是戰爭魔鬼遭人唾罵。我把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說發表議論:你認為應該將諾貝爾獎頒發給哈伯嗎?請說明理由。學生們討論的非常熱烈,各執己見。面對這樣的爭論,我做了恰當的引導:哈伯為了國家贏得這場戰爭而制造毒氣,那么他的國家德國為什么要發動這場戰爭?你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什么?我們該怎樣面對戰爭?怎樣面對科學發明?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討論,是學生認識到科學發明既可以用來造福人類,也可用于毀滅人類文明,科學發明既可以用于正義的事業,也可以助長邪惡的勢力,這一切都取決于樹立怎樣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們的歷史教學需要生動的故事、富于感情的 語言去打動感染學生,使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水到渠成。
通過學習歷史,我們可以分清哪些是美的、善的,哪些是丑的、惡的;哪些是應該學習、發揚的,哪些是應該批評、斗爭的,更讓我們明白:改造自然要符合自然的規律和必然性,改造社會要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必然性。
通過學習歷史,教師可以運用勞動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運用人類改造社會的 曲折和艱難對學生進行思想和意志品質教育。
通過學習歷史,使學生認識到為了實現偉大的理想,需要付出代價,有時甚至需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應堅信正義終將戰勝邪惡,從而提高學生為美好社會奮斗的自覺性。
教師的讀書筆記摘抄篇二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老師是策劃者,是引導者。老師只是給學生指個方向,剩下的時間都交給學生,老師再也不用一遍遍的重復了。而學生在課下的準備工作也有趣而生動了。通過這種方式,擴大學生的知識量,學生在通過準備美術資料的同時,也增加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從而實現自身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生本理念,是指“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的,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生本教育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現如今生本教育在中國教育的大地上轟轟烈烈的展開著,如今的生本教育模式與理念實際上在美術課中早就體現的淋漓盡致。
接下來我先帶大家一起來看一看美術課中的主要環節:
著名教育家波莉亞曾經說過:“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所以體驗是美術活動的最基本的因素。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一開始,要通過聆聽音樂或是掛作品等形式把學生帶入本課的環境中,讓學生通過語言表述與語文課相結合,表達自己所感受到的,這不僅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有了很好的感受本課的機會,為講好課做好了鋪墊。教學活動中,以此調動學生勇于表現、釋放個性的積極性,讓學生真切體會到學習的成功與快樂。
因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課程標準特別倡導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識,所以在這環節可以先用激勵的語言表揚學生的學習精神,正當學生情緒高漲,產生積極的探究動機的時刻,給學生時間,引導學生到書中尋找答案,鼓勵相互交流,積極互動,講解創作意圖。通過這種安排,讓學生在小組中交流、在小組中合作、在小組中探討,使重、難點在小組合作、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解決,教師只是組織者、引導者,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創作的過程是自我發揮到極致的過程,這一段時間需要給學生放松的環境,讓孩子們自己合作解決問題,聆聽音樂,在優美放松的音樂中去完成作品,這段時間教師盡量參與度要少,體現孩子的創作特點。
。美術課程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進教師的教學,促進美術課程不斷發展的重要環節,也是有效提高學生學習的重要途徑。作為評價的環節,要讓學生自由發揮,教師最后補充。這樣就做到了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思路由學生講,從而真正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采用自評為主,互評與教師簡評為輔的方法進行評價,從而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
拓展延伸,調動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巧妙地滲透德育教育,使美術與思想品德、人文學科綜合在一起。既培養學生的藝術情操,又最大限度地獲得綜合的、跨學科的知識。小結能夠讓教師總結本堂課的重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咱們再從生本教育的一面來看:生本教育主張為:教育應實現由“師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轉變,即把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生本教育的兒童觀為,人的起點非零,人擁有其自身發展的全部憑借,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的、思維的、學習的、創造的本能,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潛能無限,是教育教學中最重要的學習資源。借助于學生的本能力量的'調動,形成教育的新的動力方式和動力機制。生本教育的教師觀為,教師應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動學生的“纖夫”。教師在教學中要盡可能“不見自我”,要把教學內容從一大堆知識點轉變為知識的“靈魂與線索”,來創造最大的空間,迎接學生積極飛揚的學習。生本教育的教學觀為,教學就是學生在老師組織引導下的自主學習。生本的課堂是區別于考本、本本、師本的,是區別于短期行為的、分數的課堂,是人的發展的課堂。在教學組織上,生本教育鼓勵先學,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采用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多種方式的自主學習。
生本教育認為,學生的美好學習生活是學校德育的基礎。勞動產生自然素樸的美德,產生素樸的德行。當學生在課堂中真正成為主人,自己去體驗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學中飽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進入學生本體,從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由此,課堂教學成為最自在 、樸素的無形的德育過程。
學生是一個具有獨立個性的生命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如果老師單方面的向他們灌輸知識的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而影響他的學習的熱情,造成了好多學生從小學就開始厭學的情況。
在生本教育的課堂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他們控制著課堂,通過親自全身心的去查閱與課文有關的知識,擴充了自己的知識。同時這種學習是自愿的,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對比之下,美術的課堂其實早就運用著生本教育的理念與模式,這正是學生們為什么喜歡美術課,而有些厭煩語文、數學等科目。相信在生本教育倡導的今天,美術的課堂將會更加的活躍、更加的燦爛無比。
教師的讀書筆記摘抄篇三
本書講了有許多個性化的老師對待學生和做事的方法不同。
這里一共介紹了快10個老師。我偶然一次在書店,發現了這本書藏在角落,我便隨手一拿,即興讀了起來,讀了兩三頁,我就愛不釋手了。
重要寫的老師有羅伊,舒昂,米蘭,江老師,蜜兒。我本人非常喜歡這個數學老師舒昂,因為他可以讓同學們在數學課上自由選位子,以abcd代替分數,僅僅而已,他好像還有一種魔力,上課時能把全班同學調動起來,連最膽小的女生也積極發言,這真是太厲害了。
我也非常喜歡書中的一句舒昂老師的話就是:下課了,也要聽這位同學說完,這是對一個同學起碼的尊重。事實上的確如此,一個人不管做什么,哪怕是聽被人說,也要等別人說完才可以,這起碼是做人之道。我還非常喜歡書中的嚴老師,聽名字就這么可怕,聽了她的全名更吃驚——嚴加厲,我喜歡她是因為嚴厲的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高,我也希望我自己將來也能成為一個像她一樣嚴以律己的人。
我認為這本書不錯,正如網上說的一樣:所有老師都有不同的特色和特長。類型有許多,大多我非常喜歡。
這本書不錯吧!教了你許多做人之道,一起來看吧!
教師的讀書筆記摘抄篇四
我去年收獲最大的就是讀了幾本好書,其中一本就是《王崧舟講語文》。特級教師王崧舟曾教授的《慈母情深》和《楓橋夜泊》都曾在小語界引起轟動。小學語文該怎么教?王崧舟在這本書里有他獨到的詮釋,所有的章節段落都是取自他的演講稿。他的語言時而詼諧幽默,時而發人深省,一不小心你就會不知不覺陷入他詩意感性的文字里,糾纏在語文與生命的漩渦里,然后發出仰天感嘆:原來應該這樣教語文啊!
一個寒假的時間,我常常就俯在桌前默默地著翻閱,接受著來自書本的一次又一次洗禮,他用文字一遍一遍喚醒著我內心的某種期待,常常忽然會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都是錯的。
每一次上課都要有“活在當下”的思想,如果每次提出問題之后,你都只是在期待一個正確的答案,那你永遠只能在焦慮、矛盾之中度過。
其實這對語文老師來說是一個矛盾。提出問題當然期望得到正確答案,有了正確的答案教學才能正常進行,也許數學可以這樣想,語文是絕對不行的。王崧舟舉了于永正老師上的《新型玻璃》一課,學生反復讀過課文之后,注意是反復讀,老師提出一個問題:“課文介紹了哪幾種新型玻璃?”學生回答說:“課文介紹了五種玻璃,第一種是吃音玻璃,第二種是夾絲玻璃,第三種是吸熱玻璃,第四種是變色玻璃。”老師沒有讓學生馬上坐下,而是增加難度,希望學生能說得簡潔一些。學生面露難色,想坐下了。如果你是活在下一刻的,那就會遍地尋求答案,麻煩也會接踵而來。于老師卻是利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他淡定地對孩子說:“孩子,別忙坐下。老師看你有這個能力。要不,再想想?”那是在借班上課,于老師一定不太了解學生的情況,如果遇到的是個差生,那后果又該如何呢?當時全場都十分安靜,期待學生的回答,而于老師呢,卻一直從容得看著那個孩子。幾分鐘后,那個孩子做出了這樣的回答:“課文共介紹了5種玻璃,它們分別是吃音玻璃、夾絲玻璃、吸熱玻璃、變色玻璃。”回答得非常簡潔,于老師這樣夸贊孩子:“說得好,說得妙,妙就妙在‘分別是’三個字,幫你節省了整整十五個字。孩子,如果你剛才坐下去了,你就失去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這樣的機會可不多啊!”全場一片掌聲。
教師的讀書筆記摘抄篇五
他們非常缺乏常識,就像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們對時事等問題發表的拙劣看法,時常成為人的笑柄。理想的幼兒老師應該胸寬廣,富地獻身精神,充滿仁愛之心,理想的老師應該能夠看到矛盾和缺陷,并立志去解決它,做到公平、公正、公私分明,正確地對待工作中的問題。
如果一個教師在孩子做錯事以后也不告訴原因就斥責或打罵,而不是耐心的講道理,反而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頑固、冷酷、殘忍,會失去自尊心、自信心,給孩子內心世界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對孩子將來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
對待孩子要有正確的態度和耐心,不管你有多忙多煩,都應該做到孩子問什么,就回答什么,在向孩子傳播知識和方法時決不能嫌麻煩,敷衍塞責,應該了事,一定都要真實合理,只有這樣的教育才能使孩子成為對社會矛盾和缺陷有辨別能力的人也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孩子潛在的能力。如果培養出來的人辨別不出人間的好壞和善惡,對世界沒有思考的認識,這類人越多將會成為社會的累。
如果一位教師沒有責任心,他不管孩子是否來上課了,是否學會了?孩子在什么地方?發生什么事他一概不知,這樣的教師我想是不會教出好學生,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忘記自己的責任或對工作不負責,后果不堪設想。
溝通和理解最重要,不管是家長和老師還是孩子和老師等等。如果一個老師對溝通技能方法的掌握非常好,與孩子示來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緊密相聯。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在家學會與家庭成員溝通,在幼兒園學會與教師同位的溝通技巧,當他走入社會時,他也能很快地與他人溝通,更重要的是與他們溝通是建立在理解的基本上,而不是不講理的亂說一通。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因此我們教師應取長補短,盡力讓自己成為別人心目中的理想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