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一
三叔一家人馬上要回加拿大了,三嬸和小侄子都是第一次來中國,因為還在疫情期間,隔離的時間嚴重壓縮了探親時間,因此他們還沒來得及品嘗北京烤鴨。爸爸、媽媽聽后當即決定帶他們去全聚德嘗嘗正宗的北京烤鴨。
一進入全聚德四樓的金色大廳,就看到了透明的開放式廚房。師傅們正在里面烤制著肥得流油的鴨子,只見他一手提著鴨子,另一只手正往鴨肚子里灌水。小侄子很疑惑,不停地回頭看我們。爸爸可是吃烤鴨的行家,他連忙介紹說:“先灌水再烤,外烤內煮,這樣能讓烤鴨外酥里嫩,這是全聚德首創,別的家找不到。”三叔一家人聽后頻頻點頭。
在苦苦等待了40分鐘后,我們的烤鴨終于被推了出來。經過了爐火漫長的“洗禮”,這只烤鴨周身呈棗紅色,散發出琉璃般的通透質感和光澤。接下來是最有儀式感的片鴨環節,只見師傅動作迅速,一刀下去,屋里瞬間彌漫了鴨肉和果木的清香,饞得人口水都要下來了。接著刀起刀落,片下來的鴨肉個個均勻,片片帶皮,最后將烤鴨的每個部位分別放在盤子里,擺成了盛世牡丹的形狀。三叔一家人對師傅專業嫻熟的片鴨子手法贊嘆不已。
終于要開吃了!爸爸又登場了,“講究的吃法是先吃皮,烤鴨皮要蘸白糖,必須趁熱吃,據說這種吃法還是梅蘭芳先生首創的。”聽了他的話,我們趕緊夾了一口,果然入口即化,好吃!“接下來就是吃最傳統的吃法,用筷子挑一點甜面醬,抹在荷葉餅上,然后放幾片烤鴨在上面,再放上幾根蔥條、黃瓜條或蘿卜條,最后像包嬰兒被一樣的卷起來就好了。”爸爸一邊說,一邊把卷好的烤鴨卷遞給了小侄子。“嘗嘗,怎么樣?”“嗯嗯,好。”小侄子大口嚼著,都顧不上回答了。看到他這副吃相,我們大家都不約而同地笑了起來。
吃完烤鴨,我們去七樓參觀了烤鴨博物館,在講解員的介紹下,我們了解了烤鴨的百年發展歷程。如今的北京烤鴨已成為中國的象征,它不僅有厚重的歷史傳承,也是展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道“招牌萊”。我愛吃烤鴨,更愛我們的祖國。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二
呂博睿(初一)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傳統文化林林總總,書法便是中國最獨特的傳統文化之一,文房四寶--筆墨紙硯。書法藝術,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無限的豐富內涵。在書法藝術中,一紙為上,著墨處為黑,無墨處為白;有墨處為實,無墨處為虛;有墨處為字,無墨處亦為字。書法,本身就是中國故事。
我從小喜歡寫字,二年級起開始學習書法。下面,我用書法來講述我的中國故事。
畢業前夕,老師推薦我在小學畢業展演上配合同學們的合唱,現場書法創作。這是我第一次代表班級在大型活動中進行書法展示,我感到非常光榮,回家后立刻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父母,并讓父母幫我準備了書法展演的服裝和用具。
此后,每天放學后我都迫不及待地趕回家,端坐在書桌前,一筆一劃、認認真真地用心練字。配合同學們的合唱,我選取“少年強,則國強“現場書法。這六個字很短,卻很好地詮釋了六年級的我們,深深的愛國情懷。這也是我們在畢業之時,對母校的莊嚴承諾。帶著這種情感寫字,每寫一遍,我對祖國的愛與責任就多了一份。練習書法的過程,我的中國故事生動而鮮活。
終于到了畢業展演的時刻,我身著淡藍色的漢服在后臺等候,聽到主持人喊我們登場,我和同學們邁著整齊的步伐進入舞臺中央。雄渾壯美的音樂聲響起,耳邊傳來了同學們的低聲吟唱:“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此時,我已熱血沸騰,拿起筆,鋪好紙,仿佛往日的付出都凝聚于此刻,心懷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帶著少年的赤誠與責任,我一筆一筆、揮汗寫下了“少年強,則國強”!收筆之時,我已情不自禁熱淚盈眶。當我高高舉起鏗鏘有力的書法作品時,臺下響起了熱淚掌聲。這是少年對祖國共有的情懷。這就是我的書法故事,也是我引以為榮的中國故事。
書法,讓我對對中華文化的瑰麗和厚重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更加熱愛偉大的祖國。我愿在未來繼續堅持書法,奮力書寫更加精彩絢麗的中國故事。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三
王樂冰(初三)
用自己的精神,書寫獨一無二的故事。——題記
語文課前,老師找到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學,說到:“我們本學期的古詩文選讀課以學生為主講,分組進行匯報。我覺得你們倆可以講中國古代的傳統詩歌《子衿》。”
我們倆彼此間點了一下頭,接下了這個任務。當天下午,兩個人便開始對詩歌進行分析了。
我并不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很難跟詩中的女主人公共情,她也一樣。這使得我們分析詩歌的過程變得艱險而漫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我試著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讀,但當我認為自己將要進入感覺時,我卻被打斷了。“人家女子溫婉可人,在城臺上徘徊低吟這首詩。到你這里,倒成了茫茫草原上的一騎絕塵了。”她笑著說,“這里應該用幽怨的聲音低聲緩慢讀,而不是你這種策馬揚鞭的豪邁語調。”
我記下,開始按照她的指示讀。終于,我進入了詩中。我仿佛看到了微寒春風拂過陌上青桑,拂堤楊柳抽出新芽嫩條。徘徊城頭良久,恨不得望穿一切,去尋找那個青衣綬帶的行人。就在這時,我的思緒又被打斷了。
“詩中的姑娘,為了等待心上人,不斷徘徊,因心上人失約,心中失落惆悵,但她也只是在心底下責怪罷了,她仍是愛著那個青衣男子的。而你,仿佛因為對方的失約而將對方恨之入骨,恨不得一見到他就一口把他吃了一樣。”
我被她逗笑了,但心中不免也有一些失落——為什么我總是無法理解詩中的人呢?她看出來了我的失落,輕笑了一下,安慰道:“沒事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還有時間,咱們一定可以成功的。”
終于,語文展示課到了,我們在課上順利完成了展示。我看到了那青衣綬帶虛幻的影子,看到了紫陌紅塵中來往奔波的行人,也看到了“我”的那顆焦急惆悵而又期盼的心。《詩經》,距離我們已有了2000余年,我們現在難以輕易和2000年前的人共情。然而,在這一遍又一遍動情地朗讀中,我終于找到了那個2000年前的影子。這影子可以時時刻刻被一陣清風吹散,需要完全沉浸在那個狀態中才能抓住這種感覺。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分析,經過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我們終于共情成功了。沉浸在這種美好感覺中,我們久久不能自拔。展示完畢,下面人雷鳴般的鼓掌聲音和老師的點評聲都沒有把我從這無限的詩意之中拉出來。回神時,朋友正看著我。我們倆相視一笑。正是我們這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書寫了屬于我們的中國故事。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四
屠琳珊(初三)
“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書院中傳來悠揚的吟誦,同學們端坐在蒲作文吧團上,看著手中的《兵車行》,嘴中吟誦著。
吟誦,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是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許多人喜歡吟誦,我也很喜歡,它不光好聽、內容廣大還有傳統風格。
然而我好像始終得不到方法,跟著同學們的音調走,跟著同學們的節奏唱,怎么也體會不到古詩中的情感,屬于吟誦的美感也消失得無影無蹤。
回到家中,我不自覺的吟誦了起來。但是不是音律不對就是節奏錯誤,我仔細回想老師在課堂上講的吟誦的方法。“平長仄短,在拼音中一聲和二聲的字稱為平聲,要吟的較長一些……”一邊回憶,一邊嘴里不斷練習著,跟著錄音,練了一遍又一遍。
逐漸的,我好像有了些感覺,音律大致對上了,節奏也整齊了。我又找了些其他的古詩和對應的吟誦音頻,慢慢的吟誦著,細細品味著。體會到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體會到了王維詩中的美不勝收的畫面……
課堂上,老師吟誦了一首《九歌·云中君》,伴著木吉他柔和的聲音,同學們也一起吟誦了起來。“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木吉他柔美,吟誦聲悠揚。仿佛能看到一位祭巫用香湯洗浴了身子,穿上花團錦簇的衣服來迎神,在神臺上翩翩起舞。云中君伴隨著一聲強有力的和弦出現,借日光而生輝,云團映日,放出銀光。祭祀結束之后,神靈如狂風一般上升而去。而祭巫對神靈的離去不禁感到惆悵與思念。
吟誦完后,我意猶未盡又歡喜若狂,我終于可以和同學們一樣吟誦出古詩文了。
吟誦可以唱出古詩韻味之美,唱出古詩意境之深。我喜歡吟誦,通過這種方法,我可以了解更多的古詩歷史,講述更多的中國故事。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五
當東西方文化接觸時,花火迸出,故事便發生了。——題記
我從小學習鋼琴,但我從未將它與中國元素結合。畢竟,它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西洋樂器,一想到鋼琴,我腦中便只會出現莫扎特、貝多芬和一些連續的音符。直到那一次,我徹底改變了對鋼琴的認知。
那是一次藝術節。我完成表演后鞠躬下臺,坐在座位上,舒了一口氣,開始聽接下來的人的表演。下一個上場的是位女孩,她白暫的皮膚和優雅的姿態最先吸引了我,她坐下,演奏了一曲《平湖秋月》。
隨著那悠揚婉轉的旋律,我腦中出現了一片煙波浩渺的湖面,波光粼粼,如夢如幻。悠悠蒼穹中懸著一輪孤月,分外皎潔。如水的月光傾在湖面上,霎那間,整個湖面都明亮了。
突然,琴聲急促起來,湖水流動了。原來是一陣疾風打破了這片刻祥和。湖中仿佛形成了一個漩渦,深不可測,不斷地轉動,好像要把周圍的一切事物吸進去一般,拼命地吞噬著那皎潔的目光。月亮則在與這股力量進行抗衡,咬緊牙關,在空中毫不動搖。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這琴聲,又緩了下來。
這縷琴音空靈澄凈,好似從天邊飄來,難以捕捉,使人不得不側耳細聽。我仿佛看到了那縹緲虛幻的月下飛天鏡,那似有還無的水中明月。月亮慢慢在繚繞的云霧中穿梭,好像不愿被看見一樣,羞云半遮面,就在這詩意中,月亮沉向云海深處,無蹤跡了。天地間安靜了。湖上幾只正眠的鳧雁被驚起,拍了拍翅膀,低鳴兩聲,又睡去了。琴聲停了。
我仍沉在這種意境中無法自拔。原來西洋樂器可以和中國元素融合的如此精妙!東西方文化碰觸的一剎那,迸出了超凡的花火!我才知道,原來那些對鋼琴的刻板印象都是錯的,我也可以用西方樂器演繹中國的故事。
在那以后,我開始著手練習中國樂曲,我與樂曲相通,與每個音符交流。相信,我也可以用一雙手,一架鋼琴,書寫出屬于我的中國故事!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六
劉家蘊(初三)
當東西方文化交流碰撞時,火花迸進,產生不一樣的花火。
——題記
那是我剛學習鋼琴的第三年,我終于有機會站在大舞臺來展現自己的技藝,這對我來說是多么至高無上的榮譽。
為這場大型比賽做準備,老師為我選擇了一首《阿壩夜會》讓我參賽。這首歌采用了四川民歌的調子,第一次聽到這首曲目的時候,余音環繞在耳畔,眼前浮現出一幕幕這樣的場景:在一個月朗星稀的夜晚,空氣中彌漫著熱情的味道,一群穿著奇異的人們,在篝火邊載歌載舞,篝火火花四射,那炙熱的火焰模糊了空氣,模糊了那一張張笑臉。人們越發熱情,那悠遠的歌聲響徹天空,慢慢的,慢慢的來到尾聲。啟明星升起來了,就像黑綢緞上綴著一顆寶石,終于草垛上的篝火漸漸熄滅,只剩下一堆暗紅的炭火和離去的人群。我沉浸其中,久久不愿離去。
這是我從來沒有想過的:一首鋼琴曲,竟然可以融合中國元素,而且曲目是多么流暢,多么激昂,多么澎湃,多么熱鬧。
練習的過程中會遇到磕磕絆絆,我為了識譜,將樂譜畫成一幅涂鴉,簡直是不忍直視。待我將曲子練成熟的時候,我向老師展示,效果卻不盡人意。老師的評語是:這只是一首曲子,并不是一場篝火晚會,曲調過于平淡。我只能跟隨著這首曲目的情緒慢慢改進:這里可以弱一點,慢慢漸強,最后迸發出火熱的激情。這首激昂澎湃的樂曲鼓舞著我的信心。每當我想放棄時,每當我的手指磨出繭時,每當我因為彈不好被打哭時,我只能抹去眼淚,收起懦弱。那看似柔弱的手指在黑白琴鍵中翻飛旋轉,永不停歇揮灑出音樂的汗水。
在比賽前期,我猶豫了:每個選手彈奏的都是夢幻浪漫的鋼琴協奏曲我把一首中國鋼琴曲帶上舞臺,會不會不妥?站在一束光下,我心中逐漸堅定,別人的目光給予我肯定,我仿佛回到了那晚的篝火晚會。手指如輕盈的蝴蝶在鋼琴上彈跳,跳出那晚的靈動,奏出那晚的激昂。我清楚的記得那晚評委對我的評價:沉溺在一晚的委婉夢幻中,一首阿巴夜會將我們帶入高潮,激揚的聲音直入云霄,與眾不同的風格讓我們感受到中國美。
那時我才知道,從古至今,中華民族都有著很強的文化自信的底氣,這來自于我們博大精深的文化,這也為我譜寫出華麗的中國故事。
這就是我的中國故事,我要讓它響徹大地。
行走的中國詩歌篇七
王婉霖(初三)
“愛國”是中華傳統美德之一。城說到愛國,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可能體會不到在刀刃邊、槍口下不懼怕的真正的愛國精神。而不是口中說說就做罷的“葉公好龍”。我在經歷了下面這段故事之前也是如此。
學校征收“傳承愛國精神”的宣傳海報。美術是我的長項,愛國是我的“信仰”,我就踴躍報名參加了。
在腦中的每個角落,細細地尋找著關于愛國精神的人物,最后選定了江姐、林道靜、許云峰。下筆過后的進程很快,但臉部、手部的幾個細節卻始終無法讓人物“活”起來,表現出愛國精神。
我發現在描繪這些人物時,我的內心毫無波瀾,無法產生共鳴。于是我就決定通過了解這些英雄事跡來填滿自己空虛的內心。《紅巖》《青春之歌》很快被我“吃”光,但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卻久久無法退去。xxx集中營里,隨著貼臉叮當作響,xxx員們高歌聲不絕于耳,“全世界受苦受難的人啊,為真理而戰斗”。
滿腔熱血,壯志豪情,與班固投筆從戎項相反,我拿起手中的筆,開始在自己的戰場山“戰斗”。我心里期待著,希望能將這種情感也感染給同學們。畫紙上人添加神情與動作后,如畫龍點睛,散發出愛國的堅韌與勇敢。江姐站在絕壁前端,用手撥回亂發,在短發和消瘦的臉龐映襯出她眼中閃出勇敢赴死的堅定。而她身邊左右站著林道靜和許云川,挺起的胸膛,高抬的臉龐,緊握的雙手都帶有義無反顧的愛國精神,雙目望著璀璨生氣的明星。
在畫的空白處,我用小字寫了一些愛國故事。老師將這張海報張貼在教學樓門口,留給路過的同學和老師們看。每當我自己路過那里,時常看到三倆成群的同學嘰嘰喳喳地圍觀,我的心里樂滋滋的。
通過讀愛國故事,學習愛國精神,通過講愛國故事,宣傳愛國精神。通過所有人的努力,將愛國精神傳播到每位中國人的心中,永遠的傳播下去,不要將這種精神變成歷史,更不要將這種精神變為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