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學校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活動篇一
1、學習道路交通安全常識
2、讓學生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應注意哪些道路安全。
3、增強學生個人交通安全意識。
知道在我們的生活中應注意哪些道路安全。
一、導入課題
提出問題:
1、《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是哪一年頒布實施的?(20xx年5月1日)
2、交通事故的報警電話是?(122或110)
3、我們八年級學生可不可以騎自行車?如果可以,我們應該注意什么?
4、某某同學放學的時候在馬路上玩耍,這樣做對不對呢?(不對)
5、放學的路上,你看到李平被摩托車撞了,你該怎么辦呢?(應該向大人呼救,叫大人過來幫忙,叫大人撥打112或110,還有120。如果摩托車逃跑了,要記住摩托車的車牌號碼和特征以及逃跑方向。)
作為中學生,我們時常有很多不良行為與交通法規是格格不入的,你覺得自己有沒有這樣的不良行為呢?結合自身實際舉例說明。
二、中學生不良的交通行為表現
1、中學生在路上的不良行為:(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列舉)
(1)在道路上行走時不走人行道;在沒有人行道的道路上行走時,不是靠路的右邊行走,而是在路的左邊或中間行走。
(2)橫過車行道時不走人行橫道、任意橫穿,或在車輛來臨時突然橫穿。
(3)只顧行路,不注意道路和車輛信號的顯示,不服從交通指揮和管理。
(4)在車行道、橋梁、隧道或交通安全設施等處逗留、玩耍、打鬧、拋物、潑水等。
(5)穿越、攀登或跨越道路的隔離設施。
2、中學生騎自行車的不良行為:(學生結合自身實際列舉)
(1)未滿12歲的中學生上路騎車。
(2)在人行道、機動車道、逆行道上騎車;在機動車道上學騎自行車。
(3)騎車橫沖直闖,爭道強行,只顧自己行駛,不管前方情況和左鄰右舍的安全,當機動車臨近時也毫不相讓。
(4)騎車遇路口轉彎時不減速,不向后望,不打手示,突然猛拐。
(5)通過路口時猛蹬猛騎,遇有禁行信號時搶行或闖行。
(6)騎車時雙手離把或單手持物,或再牽引一輛車,或馱帶他人。騎車在道路上互相追逐、打鬧或曲線競騎。
(7)三五人騎車并列行駛或扶肩并行。
三、道路交通安全常識
(一)行路常識:
行路是中學生最基本、最常見的交通方式。因此,應該加強這方面的安全教育,掌握如下一些常識。
1、路上行走要走在人行道上,沒有人行道的要靠路邊行走;群體行進要列隊,橫排不要超過兩人。
2、橫過車行道,須走人行橫道、人行過街天橋或地道,在沒有這些標志、設施時,須直行通過,不要在車輛臨近時突然橫穿;長隊伍橫過車行道時可視情況分段通過,有條件的可佩帶明顯標志,如小黃帽等;不準橫過劃有中心實線的車行道。
3、行路時要注意各種信號燈的指示,尤其是路口紅綠燈、人行橫道信號燈和車輛轉向燈的變化。
4、當公共汽車站設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隔離設施上時,上下車要避讓車輛,并直行通過非機動車道。
5、不要在車行道、橋梁、隧道或交通安全設施等處逗留;不要在路上玩耍、拋物、潑水、散發印刷廣告或進行妨礙交通的活動。
6、不要穿越、攀登或跨越隔離設施。
(二)騎自行車常識:
目前我國中學生上、放學大多以騎自行車為主,特別是在城市,這一現象更為突出,有的學校甚至絕大多數學生都騎車上、放學,這就使得加強這方面的安全教育,掌握騎自行車的安全常識列為必要。
1、我國交通法規明文規定,12歲以下兒童不能騎車。中小學生騎自行車,已成為我國交通事故的一個高發點。因此,必須加強對中學生在這方面的安全教育,提高他們的騎車安全意識。
2、現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賽車、山地車等多了,發生事故的比例也增多了。所以,不要騎快車、追尾、超車等。
3、過馬路時要下車,應走人行橫道。要學會估測來車與自己之間的安全距離,當車輛正在行駛時,你與來車距離15米時不能搶道,25米以上才較安全。通過郊外馬路時,要與來四距離大于40米以上才能通過。公路上騎車,千萬不要抓住正在行駛的機動車,以免車速過快、不穩而摔倒,或因機動車突然剎車而被撞傷。
4、騎車不慎將要跌倒時,與其拼命保持平衡,還不如索性摔倒。因為勉強保持平衡,就忽視了自我保護,往往導致嚴重的挫傷、脫臼或骨折等后果。所以,遇到意外時,迅速地把車子拋掉,人向另一邊跌倒。此時,全身肌肉要繃緊,盡可能用身體的大部分面積與地面接觸。不要用單手、單肩或單腳著地。
(三)特殊交通事故的防御
有一些交通傷亡事故,并不是發生在寬闊的馬路上,而是在小街、胡同內和居民居住區。在新疆某部隊發生了一起事故,那是在部隊的家屬樓前,一天臨時停了一輛解放牌卡車,司機去樓上辦事。司機辦玩事下樓后,上車就發動倒車,有一兒童鉆到車子下玩耍,來不及跑出,當司機聽見"嘭"的一聲,下車一看,兒童的頭已被壓扁而死亡!
另外,北京市門頭溝區有一小孩在街上玩耍,一輛貨車出胡同口拐彎,司機來不及剎車,這一小孩不幸被壓死。
在我們學校,放學后學生玩的場所比較小。馬路上踢球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所以,交通事故發生的情況是多種多樣的,稍有疏忽,就會釀成大禍。我們在馬路邊、胡同口、能進出車輛的家屬院等地方玩耍時,一定要警惕車禍的發生。
通過對道路交通安全常識的學習,我們進一步認識到良好的交通行為的重要性。我們應當告別過去很多不良的交通行為,這同時也是在和危險告別。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生活總是有規則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規則之中,要習慣于在規則中生存。依法行車是一種規則,遵守交通法規是遵守一種具體的規則。生活中,我們能看到“寧停三分,不搶一秒”,“禮讓三先”等等,讓人耳熟能詳的標語。與其說它是一種標語,倒不如說它是一些規則,是交通事故總結的規則。
同學們,美好的人生從安全開始,只有保證了健康和安全,才能創造美好的未來,大家一定要培養文明交通意識,養成自覺遵守交通法規的良好習慣。只要大家始終把交通安全牢記在心,落實到行動,我相信,我們完全可以遠離交通事故。
學校國家安全教育日主題活動篇二
加強安全教育,創建“平安校園”,構建和諧教育,是貫徹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保護生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重大舉措。通過這次“平安伴我成長”主題活動,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注意安全,遵守交通安全法規,杜絕一切安全事故的發生,以實際行動創建“平安校園”。
師生課前搜集交通安全法規相關主題圖文、音頻影像資料。
(一)談話激趣,導入主題:孩子們,你們喜歡唱歌嗎,今天我教大家唱一首非常好聽的童謠,看誰聽得最認真,學得最快。(二)聽一聽童謠《紅綠燈》
(出示歌詞:哥哥走我也走,我和哥哥手拉手,一走走到馬路口,看見紅燈停一停,看見綠燈大步走。)
1、說一說:孩子們,聽了童謠《紅綠燈》,你明白了什么
(1)學生反饋交流,教師及時引導
2、唱一唱改編童謠《紅綠燈》
(1)改一改,唱一唱孩子們,平時你還會和誰一起過馬路呢誰能自己改一改歌詞再唱一唱(如,改編唱童謠:媽媽(爸爸、阿姨、叔叔、爺爺、奶奶)走我也走,我和媽媽(爸爸、阿姨、叔叔、爺爺、奶奶)手拉手,一走走到馬路口,看見紅燈停一停,看見綠燈大步走。)
(2)老師適時引導教育安全交通規則二:兒童上街過馬路需要大人來帶路
(設計理念:根據低年級兒童喜歡聽唱童謠的興趣習慣,通過聽一聽,改一改,唱一唱童謠《紅綠燈》等形式,激發孩子的聽覺感官,初步培養安全交通意識。)
(一)情境扮演“交通小衛士”和“交警叔叔”
多媒體創設交通情境(紅綠燈、斑馬線,人行道),多元互動表演過馬路:一個孩子扮演——下班回家過馬路的學生;一個孩子扮演——交警叔叔。
(二)評論分析對與錯,評選合格的“交通小衛士”和“交警叔叔”
(1)全體欣賞并仔細觀察過馬路情境,評析誰對誰錯,并說出理由
(2)教師適時點撥教育安全交通規則三:走路要走人行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
(設計理念:通過演一演,看一看,評一評等多種形式,激發起孩子多種感官參與過馬路活動,學習交通規則,從而進一步體會安全交通意識。)
通過圖片、文字、影像資料,讀一讀,說一說,看一看:翻越護欄、橫穿馬路、違章騎車等因違規交通規則而造成多種交通安全事故(尤其是兒童交通案例)
(1)你還知道哪些交通事故(親眼見過的,聽別人說過的,從電視上看過的)互相交流
(2)小結:這一幕幕悲劇,讓多少幸福的家庭支離破散,有多少期待的目光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一起起車禍帶來的災難,讓多少白發人送走了黑發人,一起起車禍帶來的災難,又讓多少人終年與病床相伴。(三)利用反面教材教育安全交通的重要
(1)評一評,想一想:是因為什么原因才發生以上種。種交通事故(2)教師適時點撥教育安全交通規則四:馬路邊上不玩耍,乘車開車要守法
(設計理念:通過切身耳聞目睹生活中因違反交通規則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孩子進而深刻記住遵守交規每一天,交通安全保生命。)
(一)觀看《平安伴你成長》交通安全教育卡通片(浙江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組編)
(二)評一評動畫片中各種角色,你喜歡誰,不喜歡誰,為什么(設計理念:尤其是低年級孩子,特別喜歡看卡通片。浙江省公安廳交通管理局組編的交通安全教育卡通片《平安伴你成長》,以卡通動漫片的形式,展出切合小學生生活實際的交通安全故事,深入淺出的道出其中各種交通安全規則。孩子看得輕松,記得深刻。)
回顧歸納,快板形式齊讀各種交通安全規則:兒童上街過馬路需要大人來帶路
走路要走人行道,過馬路要走斑馬線紅燈停綠燈行左看右看再向前馬路邊上不玩耍,乘車開車要守法
(設計理念:以快板形式快快樂樂齊讀,輕輕松松牢記主要交通規則。)
(一)圖示介紹常見安全交規標志
(二)小組補充交流多種安全交規標志
(三)畫一畫我認識的的安全交規標志
(四)組織交流“平安伴我成長”主題畫展
(設計理念:畫畫是孩子最喜歡的活動,鼓勵孩子們通過組織交流“平安伴我成長”主題畫展,了解更多的安全交通規則。養成更全面的交通安全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