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使學生懂得糧食的來之不易和農民勞動的辛苦,要尊重農民,愛惜糧食。初步了解詩人所反映的當時的不平等的社會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識字、寫字、朗讀、背誦。
教學具準備及輔助活動:生字卡片、插圖、小黑板
主要板書計劃
20古詩兩首
鋤禾憫農
日當午汗滴春
一粒盤中餐辛苦
秋萬顆
餓死
作業設計安排:
課內:描紅、仿影、臨寫、朗讀
課外:背誦課文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過哪些古詩嗎?能背誦嗎?
2、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兩首古詩。板書:古詩兩首。解釋“古詩”的意思。詩歌以“首”為單位。
3、先學《鋤禾》
二、初讀指導
1、板書:鋤禾,領讀。解釋字意。
2、教師范讀、領讀全詩。
3、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教師用小黑板揭示:鋤禾當午粒粒辛苦盤皆
(1)自由拼讀,讀準字音。
(2)指名認讀,提醒學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記住這些字?學生自主學習,然后交流。
4、指導朗讀,注意重音和停頓。
5、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指導看書上的圖。這幅圖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畫的什么?自由說說圖意。
2、當眾交流。
3、教師講“當”、“正是”等字詞意思。板書:日當午汗滴盤中餐辛苦
4、講解。
5、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給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組詞。
2、讀拼音,寫漢字。
3、用“辛苦”說、寫一句話。
4、用自己的話講〈鋤禾〉的意思。
5、背誦〈背誦〉。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二
1、課前讓學生觀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點觀察柳樹及其生長情況,春天百花盛開、爭奇斗艷的情景。如果因季節觀察不到,可以讓學生回憶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關春天的圖片看一看。教師準備有關春天的課件或圖片。
2、本課要求認識的字有4個,會寫的字有7個。可以讓學生根據生字的字形特點,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識字,比如,可以在誦讀中識字,自己畫出生字,就不認識的字和讀不準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師、同學請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點識記:詠,用口吟誦,與口有關,故口字旁;泗、濱,與河水有關,左邊是三點水旁;絳,與絲織有關,左邊是絞絲旁。
要加強對字形的指導,比如,裁,與衣服有關,里面是衣字;剪,用刀來剪,下面是刀字;妝,梳妝,女人常梳妝,右邊是女字旁。
指導寫字時,注意讓學生先讀準字音,看清字形結構,再動筆寫。教師重點提醒:“裁”是半包圍結構,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筆是點,不是捺;“濱”字第七筆是一筆撇,不是兩筆;“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丟掉一點。
3、這兩首古詩描寫的是春天的內容,教學時,要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學習詩句。可以這樣導入:春天是什么樣的?春天的柳樹是怎樣的?春天百花盛開的景象是什么樣的?你能用語言或學過的詩句來形容嗎?在學生回憶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詩人是怎樣描述春天景色的。這樣再讀課文,使學生對詩句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
4、古詩的學習要以誦讀為主,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來讀,在自讀的基礎上,可以教師范讀、音樂配讀等。教師指導學生邊讀邊體會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繪的畫面,達到對詩句內容有一個大體的了解。不必專門死摳其中的詞義,在粗通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詩句內容。最后,在反復誦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下來。
5、指導朗讀時。重點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詩的節奏感。可以結合看圖,想象情境來感悟詩句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過誦讀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達出來。誦讀時教師要做必要的技術指導,要求學生把握節奏、注意停頓,讀出詩的韻律。
比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讀的時候,注意詞與詞之間節奏不要完全一樣,有快有慢,要有變化。需強調的內容要讀重音,比如“誰”“春風”“東風”“總是”“春”。
6、根據詩句特點,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詩的內容,突破難點。如,“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句,可體會到靜態中柳樹的色彩美、形態美。“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讓學生展開想象,想象春風剪開柳葉的動態景象,也就是在春風中柳葉翻飛飄動的情景。“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可把自己當作一個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邊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當時的景致是怎樣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讓學生想象在春風的吹拂下,萬紫千紅的景象,從而體會詩句內容。
7、關于課后思考練習題。第1題是背誦課文。可以結合課文學習時進行,在熟讀成誦中,讓學生背誦,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賽的方式記背。第2題,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詩句的意思,是理解詩句內容的練習。理解不要拘泥課文內容的直譯,只要讓學生憑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說清楚即可。如,“因為有了東風,才會有萬紫千紅的春天。”“百花盛開、姹紫嫣紅的景象都是由春風點染而成的。”“平常人們都知道有春風,要是真正認識它,只有在見到萬紫千紅花開的景象以后。”“春風徐徐吹來,各種景象煥然一新,有了春風,才有這無邊的美景。”這幾種表達都可以。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三
一、復習檢查
1、朗讀《鋤禾》。
2、用自己的話把《鋤禾》這首古詩的意思講一講。
二、初讀指導
1、板書課題,領讀。農民什么地方值得人們同情呢?
2、教師范讀,領讀。
(1)自讀課文,圈出生字詞。收閑田農夫粟猶自由拼讀,讀準字音。熟記、練寫生字。
(2)指導朗讀,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頓。
(3)自由讀課文,指名朗讀,相機指導。
三、精讀訓練
1、教師介紹粟。
2、學生查字典,弄懂“無”和“猶”的意思。
4、檢查試講情況,指名講解。
5、觀察課本上的插圖,說說圖意。
6、為什么豐收農民還要餓死呢?
7、對照板書練習背誦。
四、作業
1、畫去括號內不恰當的拼音。
2、解釋。
3、詩句中“一粒”的“粒”表示,“萬顆”中的“萬”表示()。
4、用自己的話講《憫農》的詩意。
5、背誦《憫農》。
第三課時
一、復習檢查
1、朗讀課文。
2、指名用自己的話講〈鋤禾〉、〈憫農〉的意思。
3、背誦〈鋤禾〉、〈憫農〉。
4、再次朗讀〈古詩兩首〉,想:這兩首詩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寫字指導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農收閑夫。
2、這幾個字里,你認為哪幾個比較好寫?說說你是怎么寫好的。學生自學后逐字講每個字寫時的注意點,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適當的補充和小結。
3、按筆順描紅。
三、作業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首詩的意思。
3、選擇一首古詩,用自己的話把詩意寫下來。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四
《古詩兩首》(望廬山瀑布、絕句)教學設計三
文章出處:小學語文???
學習目標:
1.會認9個生字,會寫12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感悟人對大自然美景的贊美之情。
3.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積累古詩中的名句。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1、小朋友們,日月星辰、風云雷電、山川樹木、花鳥蟲魚……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畫卷,它會向你展示美麗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它會向你傾訴古老的歷史,它會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進大自然,你一定會得到更多的樂趣,發現更多的秘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幅畫。
2、學生觀察圖畫,用自已的話說說自已看到的圖,看誰說得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小詩《望廬山瀑布》,隨機引導認識生字“廬、瀑”,并引導學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讀詩并識字
1.在語境中整體識字。
(1)通讀古詩,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圈畫出不認識或認為容易讀錯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嶺”是后鼻音,要讀準。
(2)用自己習慣的方式自主識字。如,在課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圖中找生字的讀音;可以請教老師或周圍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詩中識字
2.調動生活經驗識記生字。
出示生字,隨著提示語“我會認”,學生自愿認讀自己會認的生字,并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曾見過這個字,是用什么辦法記住這個字的。在交流中老師要注意多鼓勵學生,激發學生在生活中識字的興趣,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調動學生自主識字的積極性。
3、將開課時看到圖時的感情投入詩中,讀詩。自由讀、單個讀、評讀。
4、說說自已通過讀詩在腦子中看到了什么?
5.個人情感體驗鞏固識字。
三、示范講解指導書寫生字。
“銀”字有兩個“豎提”,“艮”的豎提應略向下,長于金字旁的豎提。“窗”字字形復雜,學生容易忽視“囪”字上的小撇,建議邊示范邊領著學生一筆一筆地書空。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五
本課中的兩首古詩都是描寫秋景的。讀了之后,我們會被詩中所描繪的深秋美景所深深陶醉。《贈劉景文》寫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敗,橙黃,橘綠,色彩鮮明,突出了秋天的特點。其中描寫菊花傲寒斗霜的氣慨,間接表達了對人的敬佩之情;《山行》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秋色圖。內容形象生動,色彩明麗,尤其“霜葉紅于二月花”給了使我們以美的享受。兩首詩都配有插圖,便于對詩意的理解。
二年級的學生雖小但對于古詩的了解并不少,這兩首詩有不少學生早已會吟誦。學習時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經驗,創設特定的情境,在反復誦讀中,引導學生感悟詩的意境。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交流其他古詩,激發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豐富學生的積累。
學習目標:
1.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3.喜歡背誦古詩,有條件的,背誦課外的古詩。
學習重點
識字寫字,朗讀感悟
學習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切入舉偶
(給學生展示的機會,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欣賞他人的學習勞動成果,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激發了學習古詩的興趣。)
2.看圖導入。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說說圖中都畫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那么詩中所寫的內容與你看到的,想到的一樣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古詩兩首》(板題)
對話平臺
初讀
1.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把字音讀正確。
2.同桌互讀,圈出不理解的詞語。
3.小組合作學習,輪讀交流自己的理解。
研讀
1.教師范讀,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想像畫面。
2.出示多課件展示詩中描繪畫面,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擎雨蓋、傲霜枝”的意思。
3.自由讀,邊讀邊看插圖,理解詩意。
4.匯報交流詩意。
5.多種方式朗讀。
誦讀
1.出示圖畫,指名配樂朗讀。
2.學生自由練讀。
3.賽讀,比一比看誰讀得最有感情。
4.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背誦。
寫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劉、枝、記,學生認讀。
2.學生觀察字形,交流怎樣書寫。
3.教師示范,學生評價。
4.學生練習。小組展示,欣賞評價。
拓展
你喜歡哪個季節,說說為什么?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六
知識與技能
1、 會認10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對秋天的贊美之情。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誦讀中啟發想象,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
1、 喜歡背誦古詩
2、 激發學生熱愛秋天、贊美秋天的感情。
重點、難點
重點:識字寫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突破方法:采取范讀、挑戰讀、齊讀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朗讀的興趣,熟讀成誦。
難點:在反復誦讀中感悟詩歌的韻味和意境的美好。
教法與學法
師:創設情境、示范朗讀、參與討論。
生:自讀、討論、想象、誦讀相結合。
教學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 會認6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2、 讀懂第一首詩,想象詩中所描寫的畫面。
3、 朗讀背誦《贈劉景文》。
一、 導入第一首古詩
我國宋朝有個大詩人叫蘇軾,號東坡居士,又叫蘇東坡。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學問淵博,詩又寫得奧,蘇軾可欣賞他了。蘇軾喝著酒,非常高興,就提筆寫了一首詩送給劉景文。大家想知道他寫了什么嗎?(板書試題:贈劉景文)
二、 師配樂泛讀古詩,生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三、 自學古詩
1、 自由讀,讀準每個字的音。
2、 指名朗讀。
3、 課件出示”我會認”中的生字,指名朗讀。
劉 菊 殘 君 橙 橘
4、 小組討論,理解詞義。
荷盡:荷花凋謝。 擎雨蓋:指荷葉。(課件展現畫面) 猶:還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風中。(課件展現畫面)
四、再讀感悟,啟發想象
1. 學生再讀,邊讀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并試著說說詩句的意思。
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那開敗的菊花的花枝還傲霜斗寒冷。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記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深秋時節。
2、師再次配樂范讀,生閉眼想象畫面。
3、說說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4、cai出示相關秋景圖,學生欣賞。
五、感情朗讀,熟讀成誦。
1、這么美得景色,你能美美地讀出來嗎?
自由練讀 -- 挑戰讀 -- 齊讀
2、熟讀成誦。
六、學寫生字
1、出示要寫的字:首 劉 枝 記,學生邊認讀邊觀察。
2、說說識記方法。
3、重點指導書寫“首”字。
筆順:
4、學生書寫,師巡回指導。
七、課堂總結
1、指名背誦《贈劉景文》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秋天的詩嗎?
八、課時作業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認識4個生字,會寫2個生字。
2、讀懂《山行》這首古詩,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句描寫的畫面,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導入新課詩
1、指名背誦《贈劉景文》
2、齊背
3、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一首描寫秋天的古詩。板書:《山行》釋題并簡介作者。
二、指導看圖,初步感知
1、圖上畫了什么景物。
2、師范讀古詩,生初步感受詩歌內容。
三、師生合作,解決疑難
1、小組合作學習,讀準讀通古詩,相互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得問題大家討論。
2、每組提出解決不了的問題。
3、討論點撥。
山行: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白云深處:山中白云飄起的地方。
坐:因為 晚:指深秋 霜葉:指楓葉。
四、再讀感悟詩意
1、生邊看圖邊朗讀,從圖中感悟詩意。
2、師范讀,生邊聽邊想象詩中描繪的畫面。
3、師描述詩意,生邊聽邊想象。
抬頭遠望,有一條石頭小路盤旋而上,順著這條路再一直向上看去,還能看見一縷縷白云后面隱隱約約住著幾戶人家。因為喜愛這深秋楓葉的黃昏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車來,仔細的欣賞。啊,經過霜打的楓葉樹葉,紅的比早春二月的花兒還要鮮艷呀。
4、組織各種形式的朗讀、吟誦。
5、一齊背誦這首詩。
五、知道寫字
1、出示生字卡片:楓、于,讓學生認讀。
2、講講識記方法。
3、師范寫,生臨寫。
六、拓展活動
請分別背誦一首寫春、夏、秋、冬景物的詩。
板書設計(略)
七、課時作業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七
《贈劉景文》是新課標新增的一首詩。我采用了板畫形式讓同學們理解這首詩,同學們熟讀此詩后,不懂的問題就自主地提出來。課前先給同學較充沛的自學時間,學第一首詩我給出一個預習計劃:
1、先讀、圈、注:
邊讀邊涂出生字,在易讀錯的字上注音。
2、再讀:
讀準、讀流利、讀美。
3、討論:
查字典理解詞義,再小組同學說說詩意。
新課教學基本依照事先設計的環節進行,同學們紛紛主動讀字讀詩、講自身的理解、背詩,還有的同學通過查詞語手冊加上自身的理解,已能基本讀懂詩的意思。但由于現在未到殘荷敗菊的時候,所以同學對此感受不深,理解也不是很深刻,似乎是書本和老師強加給他們的!
《山行》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云、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我充沛結合畫圖,以便讓同學更好的進入詩歌意境,進行教學。但是在教學中,我犯了一個知識性的錯誤,沒有很好的解釋“寒山”的意思,以至于不能讓同學很好的理解詩歌的意思。以至于我沒能完成教學目標,這是在教學中的一個嚴重錯誤。原本詩歌就是很美的,教師就要從多方面創設情境,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因此有了這次失誤,我會在以后更加的努力鉆研教材,向有經驗的老師學習。
二年級語文古詩兩首篇八
尋隱者不遇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2、學會本課3個生字,理解詩句中的詞語,說說古詩的大概意思。
3、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景象,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和內蘊美。
教學重點、難點: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并理解詩意;感悟詩中的意境。
教學準備:
1、師生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2、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預習要求:
1、讀準字音,注意節奏。會寫生字。
2、借助工具書,自己試著理解詩意,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3、查找有關詩人、詩作的相關資料。
4、試著背誦古詩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古詩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粹,它短小精悍、節奏分明、意境優美,千百年來傳誦不衰。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兩古詩,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改放外任,在溧水、江浦、沭陽、江寧等地任知縣,有政聲。乾隆十三年辭官,定居江寧。
三、揭示本課學習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古詩《尋隱者不遇》
2.理解古詩的主要內容,領會其意境。
四、導學《尋隱者不遇》
1.回憶古詩學習方法。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用怎樣的方法來學懂古詩的呢?
小結學法: 懂字詞、解詩意、一邊聽,一邊想 想意境
遇:遇到,碰到
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一)朗讀詩文,理解詩句:
1.自讀詩文,想想詩人為什么沒有遇到隱者?
2.集體交流。(引導學生說出全詩大意,對于重點詞語的理解可稍做點撥。)3.從剛才同學們的介紹中,我們可以知道,詩人是在“童子”的介紹中得知有關信息的。那么,這四句詩那些是詩人說的,哪些是童子說的呢?()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4.“松下問童子”,可全詩并沒有出現詩人的問題?你能將他的問題補充完整嗎?()松下問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言師采藥去。_____________________()只在此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云深不知處。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能想象童子、詩人說話時的神態、動作各是怎樣的嗎? 6.連起來說說詩人尋訪的過程。
(二)品讀詩文,想象意境,感悟詩情:
1.引導想象:
隱者在山中采藥,如果進山尋找,有沒有可能遇到?此時他會怎么想?
可是山中云霧濃厚,山林高大幽深,想找隱者容易嗎?此時他會怎么想?
定經歷了許多的思考。這反復的思考、揣摩,就是“推敲”。
3.讀完全詩,你們覺得作者所抒發的感情是什么?請談談理由。
學生自主思考,小組交流。
討論交流。
(隱者沉醉于山林之中,性格高潔,詩人對隱者充滿了敬意,也洋溢著羨慕之情。當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悵然若失,但觀賞了山中美景,忘卻了世俗的煩惱,心中更多的是興奮、開朗。)
4.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三)誦讀詩文,化詩為畫:
1.朗讀詩文。
2.背誦詩文,腦中想象畫面。
(四)拓展閱讀
《尋隱者不遇》 宋
魏野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松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白云遍地無人掃。
《尋隱者不遇》是宋代詩人魏野去拜訪一位隱居蓬萊島的隱士,可是沒有遇到而寫下的。魏野去拜訪一位隱居在蓬萊島的隱士。他發現這里非常的美,高山環繞,松濤陣陣。詩人到隱居者的居處時隱居者去采藥了。詩人有些失望,可看到像天上一樣的風景時,心情又開朗了。
這首詩題名為《尋隱者不遇》,和賈島之同名作品有異曲同工之妙。
五、課堂練習:將詩文改寫成現代文。
提示:詩人一路欣賞的美景——尋訪的過程(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活動)
板書設計:
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問
言師采藥去。不遇 推敲
只在此山中,能遇 云深不知處。難遇
教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