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種特殊的文體,通過對影視對節(jié)目的觀看得出總結后寫出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求諸己讀后感 《論語》求諸己篇一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句子 通假字 本字
⑴今女畫 ⑶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
⑵君取于吳,為同姓
二、寫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活用類型(填代碼)并寫出活用后的意思
a.名作動 b.名作狀 c.名作使動 d.名作意動
e.形作名f.形作動 g.形作使動 h.形作意動 i.動詞作名詞 j.動詞作使動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句子 類型 活用后意思
⑴修己以安人 ⑸堯舜其猶病諸
求諸己讀后感 《論語》求諸己篇二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求諸己,就是凡事求之于己,首先從自己方面來要求。就是要審視自身的長板(優(yōu)勢、長處)加以提升、發(fā)展和利用;省察自身的短板(劣勢、短處)加以延長和改進/或克服和避免。這也是中國古代提倡的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具體說來,可以表現(xiàn)于幾個方面。
人們工作不如意,往往怨天尤人,埋怨別人不了解自己,總覺得自己是懷才不遇,大材小用,牢騷滿腹,情緒低落,于是對工作采取消極態(tài)度。不是積極地從自己方面去想,只是埋怨別人,這就是「求諸人」。正是針對這種情形,孔子提出要「求諸己」。他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無能。他又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論語·里仁》)。意思是不怕沒有職位,怕的是自己沒有能夠任職的才能;不怕人家不了解自己,而是要積極主動地思索、搜尋、創(chuàng)造和培養(yǎng)使自己可以為別人知道的能力、本領和方法。他還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憂慮的是自己無能,不憂慮別人不了解自己。他反復說明,最重要的還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擔當大任,真正可怕的不是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無能。
「求諸己」,在這里就是要立足于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求為可知也」。這是一種現(xiàn)實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有了這樣的態(tài)度,人就會自強不息,也就不會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誤解自己而懊惱了。因此,孔子又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不被別人了解而不慍怒,不也是君子的品格嗎?在現(xiàn)實生活中,總免不了會有不為別人了解,甚至被人誤解的情形。面對這種情況,怨天尤人無補于事,甚至可能使事態(tài)朝著更加不利于自己的方向發(fā)展;而一個人在社會中立身的根本,還在于自己有無能為人所知、所用的德和才。所以,「求諸己」也就是立身處世的根本立足點。
人與人相處,常會發(fā)生種種的糾紛和沖突。通常情況下,「求諸己」是應該采取的基本態(tài)度。孟子說:「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發(fā),發(fā)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孟子·公孫丑章句上》),行仁的人好像射箭,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然后發(fā)射,發(fā)射而沒有中的,不怨恨勝過自己的人,反省查找自己的原因就得了;他還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孟子·離婁上》)。自己愛別人卻得不到別人的親愛,就要反省自己在仁愛方面是否做得很好了;管理人事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智慧;待人以禮卻得不到別人同樣的回報,就要反省自己是否足夠敬了。凡行為有不能得到應有預期的,都要回過頭來從自己方面找原因,自己做正了,天下人就都歸心于你了。有矛盾、有問題先從自己方面檢查起,這是「求諸己」;反之,眼睛盯著對方,只責備對方,不檢討自己,則是「求諸人」的態(tài)度。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都能從自己方面檢查起,責己嚴而責人寬,有利于矛盾的化解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時期,群眾組織分裂為兩派,互相攻擊,甚至發(fā)展為武斗。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提出了一個原則,叫做「各自多做自我批評」,這就是「求諸己」原則的運用。事實證明,這對化解矛盾,促進團結起了很好的作用。
社會關系的和諧,對居于不同地位的人,有不同的要求。中國古代的傳統(tǒng)道德十分注意這一點,對各種人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父慈子孝;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兄友弟恭,等等。為了求社會關系的和諧,每一個人,都要從自己所處的地位出發(fā),要求自己,首先做到自己所應該做的,這也是「求諸己」。在處理軍民關系、軍政關系中,我們對地方和軍隊分別提出擁軍優(yōu)屬和擁政愛民的不同的要求,大家都從自己的方面,做自己應做的,互相體諒,互相支持,關系就融洽、和諧了。家庭關系亦然。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是寫給子女晚輩的。子女在外學習、工作,老父老母在家,要常回家看看;尤其是父母身體不適,更應回家照顧。我的一位同事,因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幾年來全靠妻子照顧,妻子也身心交瘁。可是他的兩個兒女,竟沒有回家看過。一次與學生們討論到這個問題,有一位同學說,兒女一心在國外學習工作,事業(yè)有成,正是父母最大的心愿。此話看似有理,老人的心情確實如此,希望兒女一心一意專注于學業(yè)事業(yè),不愿拖累兒女。現(xiàn)在不少老人不靠子女贍養(yǎng),主動選擇進養(yǎng)老院,就是出于這樣的心情。可是從子女的角度來看,這樣說就違背了「求諸己」的原則。父母對子女的愛心是無私的,為了撫養(yǎng)子女成人,付出了一生的辛勞,到老還體諒子女的困難,不愿增加子女的負擔,子女又要怎樣回報呢?這是為人子女者所應認真考慮的。這也就是「求諸己」。
總之,要常常想想自己應該怎樣做,做什么,想想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對自己提出要求,而不是一昧盯著別人, 要求別人。這就是求諸己而不求諸人。
求諸己、求諸人的「諸」字,是之、乎二字的合音。
求諸己讀后感 《論語》求諸己篇三
【教學目的】
1、 了解孔子“求諸己”的思想內涵,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2、 積累本文設計的文言實詞和虛詞。
【教學重點】
1、 掌握重點的實詞和虛詞。
2、 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教學難點】
深入了解孔子“求諸己”的思想內涵。
【學習方法】
1.認真閱讀課文、注釋、翻譯,掌握字音字義。
2.參照注釋,查閱資料,理解課文內容。
3.課前用藍色筆完成學案,課堂積極主動展示、交流、用紅色筆糾正學案。
【相關鏈接 】
關于君子人格的塑造
《論語》許多篇幅談及君子,但這里的君子是一個廣義概念,重在強調一種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個不同于平凡的人。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論語》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標準及道德修養(yǎng)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孔子認為作為君子必須具備多種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樣,而應“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衛(wèi)靈公》)也就是說,君子應以道義作為做人的根本,按禮儀來實行,用謙遜來表達它,用忠誠來完成它,否則就談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視自我修養(yǎng)。孔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來,作為君子就必須重視仁德修養(yǎng),不論在任何條件下,都不能離開仁德。同時曾子認為,君子重視仁德修養(yǎng)還必須注意三個方面的規(guī)范:一是“動容貌,斯遠暴慢矣”;二是“正顏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泰伯》)。也就是說,君子要嚴肅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臉色,注意自己的言辭。只有這樣才能使人對你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