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現代創新名人簡短事例1000字 現代創新名人簡短事例300字篇一
全心全意創事業
“梅花香自苦寒來”,黃__所走過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相反,他的創業歷程充滿了荊棘,但他憑著頑強的拼搏精神、堅忍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打造出發揮自身價值的事業平臺。
一、艱苦的童年生活磨礪出他不屈的性格。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黃__的創業故事和他貧窮、艱苦的童年生活是分不開的,由于家庭的不幸,他8歲時,母親意外去世,12歲那年,父親也追隨母親撒手離去,留下年邁的爺爺以及他們姐弟四人,作為家里的長子,黃__毅然將家庭的重擔挑了起來,異常艱苦的童年生活造就了他堅強不屈、勇于擔當的性格。
一個人要有真本事,就應該闖一闖。2009年,黃__滿懷著創業激情回到了家鄉隨州市吳山鎮,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擺在黃__面前的問題數不勝數:廠房選址沒有著落、頭期資金還沒有落實、技術員工沒有到位……在眾多的困難面前,黃__沒有膽怯,自小養成的不屈的性格讓他堅持了下去,為了節約資金,他自己當起了工廠建設的包工頭;為了擁有成熟的技術,他從廣東招來了一批老部下同他一起創業;為了調查市場,他獨自游走30多個城鎮……終于,擺在眼前的困難一個一個被他攻破,事業也逐漸上了軌道。
二、充實的打工生涯奠定了他創業的物質、精神基礎。16歲那年,剛初中畢業的黃__懷揣著問親戚借的200元錢只身一人南下深圳打工,由于他的勤奮好學,2001年便在廣東從事家具生產并擔任技工一職;2005年,被怡豐工業集團旗下的麗高家具廠聘為開發設計部主管;2006年,年僅23歲的他已是惠州金點家具廠的廠長……豐富的打工生涯讓他擁有了一流的家具生產技術和豐富的銷售經驗,也讓他有了回鄉創業的信心和經濟基礎。
回鄉后的黃__知道,干事業最重要的是要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他看準了家鄉的家具市場資金回籠快,市場前景好,于是堅定不移的做起了家具生產、銷售工作。廠房蓋好以后,他帶領著自己的老部下們,加班加點的研發樣品,8月份的天氣異常炎熱,但憑著他們的創業激情和拼搏精神,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開發完成了十幾個樣品,并于當年9月份將產品正式推向市場,令人驚喜的是,該系列產品一上市就異常火爆,供不應求,實現了產銷兩旺的目標,黃__的創業之路成功的邁出了第一步。
三、良好的創業環境為工廠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創業環境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隨縣政府為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刺激創業和就業,不斷改善創業環境,為創業大軍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黃__一回到家鄉,就感受到地方政府營造的良好創業環境,在各職能部門的關心和扶持下,黃__帶領著黃金家具廠的全體職工努力奮進,拉開了企業不斷做大做強的序幕。
為了生產出質量一流、大方美觀的家具,黃__引進了一批先進的生產設備,并在員工隊伍中普及了操作技術,這樣,一個高素質,高產量,高環保的家具生產廠家在吳山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站穩了腳跟。
飲水思源勇擔當
在黃__看來,做企業也要飲水思源,財富取之于社會,就要用之于社會,幾年來,黃__積極服務青年就業,幫助下崗職工再就業,為政府解決城鎮人口就業、下崗職工再就業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實現農民工本地就業,減少留守老人、兒童數量。吳山鎮是隨州市的一個偏遠鄉鎮,老百姓僅靠種地很難維持生活,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會選擇出外打工,留下老人照顧年幼的兒童,因此,平時在村子里很難看到青壯年,村里的小孩也得不到很好的教育,擁有著艱難的童年記憶的黃__回鄉創業的第一件事,就是招收村里的青壯年剩余勞動力,實現村民的就近就業,這樣,村民既能兼顧家庭,又能掙錢補貼家用,獲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評。
二、推薦村民就業,帶動村民一起致富。黃__知道,僅靠自己一人之力想要解決全部村民的就業問題是遠遠不夠的,因此,他極力聯系兄弟企業,推薦村民們就業,并為無技術、無經驗的村民提供免費的就業培訓,解決了相當大一部分的村民就業難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黃__的努力下,2010年,村里大部分剩余勞動力得到了合理的運用,僅黃金家具廠就招收了30多名農民工,并計劃進一步擴大工廠規模,解決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精心管理建隊伍
黃__自擔任黃金家具廠董事長以來,深深地知道,要想企業更快更好的發展,員工的素質一定要不斷提高,于是,他抓管理、抓業務、抓隊伍,開創了現代化企業管理的新局面。
一、抓管理,上下一心謀發展。黃金家具廠招收的員工大多是農村剩余勞動力,而且和黃__是鄉親,員工素質不高,紀律意識不強,為了提升員工的紀律意識,黃__通過精心組織,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引進了先進的生產設備,并選配了最優秀的管理人才加入進來,為了說服鄉親們遵守規章制度,黃__以身作則,并經常與員工溝通交流,最終建成了一支紀律性強的員工隊伍,形成了上下一心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二、抓業務,身先士卒求發展。工廠的銷售市場發展是工作的重點也是難點,黃__帶領全體員工共同分析市場,劃分區域客戶,分區分片逐個進行營銷,他克服重重困難,身先士卒,各個商場進行攻堅,為工廠產品銷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帶出了一批優秀的業務高手。
三、抓隊伍,提升素質共發展。創業中的黃__認識到,萬事以人為本,人的基礎打不好,事業就很難發展,于是,他制定了“一小時學習制”,每天抽出一小時,組織員工開展業務培訓與交流,并在工廠內部設立了讀書角,鼓勵員工工作之余不忘學習,另外,他還經常派員工走出去學習,回來后與其他員工共同交流,在不斷的培訓交流和學習中,員工的整體業務素質、綜合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在黃__的不斷努力下,2010年,黃金家具廠年銷售額達到了350萬元,并定下了2011年突破600萬元的目標。“創業有起點,事業無終點”。黃__深知,今天取得的成績,只是明天事業的一個基點,只是人生中的一小步。在今后的生產經營中,他一定會高舉“青春創業”的旗幟,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為家鄉農民工再就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現代創新名人簡短事例1000字 現代創新名人簡短事例300字篇二
張__,本科畢業于中科大,博士畢業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原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現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受聘為化學教授、細胞生物學教授,是迄今為止西湖大學聘任的最年輕的終身正教授之一。
大學之大不在于大樓之大,而在于大師之大。
美輪美奐的西湖大學云谷校區夜景,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但這所學校最引人注目的,依然是走進這里的每一個人。
就在云谷校區啟用前夕,西湖大學又迎來一位實力加盟者——原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教授張__,全職加入西湖大學理學院,受聘為化學教授、細胞生物學教授。
本科畢業于中科大,博士畢業于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年僅43歲的張__,是迄今為止西湖大學聘任的最年輕的終身正教授之一。
他憑什么征服了“苛刻”的西湖評審團?
科學家張__
與蛋白質不得不說的故事
了解一位科學家的基本方式,就是從他的研究說起。
過去十年,張__都在與“聚在一起的蛋白質”打交道——蛋白質聚集和凝聚。作為生命的物質基礎,蛋白質是構成細胞的基本有機物,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而有一種蛋白質的形態引起了張__的注意——為什么有的蛋白質,會在微觀層面上湊到一起,最終“聚”起來?
依照成因不同,這種現象分為兩類:第一類是“蛋白質聚集”,指的是蛋白質在壓力和病理原因下由于結構變性產生的聚集(aggregate),是一種病理現象,關乎很多危害健康的疾病;第二類是“蛋白質凝聚”,指的是蛋白質在天然狀態下的凝聚(condensate,也可稱為相分離),這是一種生理現象,這是從2015年開始活躍的生命科學領域年輕而熱門的方向之一。
從凝聚到聚集,產生很多對細胞功能的影響,許多我們所熟知的疾病,都與它們有關,包括神經系統疾病、免疫疾病和代謝疾病等,比如阿爾茲海默癥、帕金森癥、漸凍人癥、ii型糖尿病、心衰等。
張__解釋道:“一般來說,蛋白是一個三維結構,在較親水的細胞環境中存在。蛋白質的表面,是由親水的氨基酸所構成的,而內部是疏水的氨基酸。當外因問題出現時,蛋白質原有的三維結構會被破壞掉,內部疏水的基團會被翻出來——這就好比一個人的五臟六腑被翻到了體外——因為疏水,這些蛋白質只能自己凝結成團,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
2010年,張__從加州理工學院畢業,進入位于加州圣地亞哥的scripps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他的導師jefferyw。kelly教授,在蛋白質聚集領域埋首25年,最終做出該領域的首款全球上市藥物vyndaqel。該藥針對一種由轉甲狀腺素蛋白(ttr)聚集所導致的一種神經衰退性疾病,能有效阻止ttr由于聚集生成淀粉樣蛋白。雖然ttr的聚集和藥物研發讓生物醫學界激動,但更多蛋白質聚集導致的疾病仍然無藥可用,因為細胞中的蛋白質聚集是一個難以觀測的過程。張__產生了比導師更大膽的想法:“我們能否找到普適性的方法,揭開所有蛋白質聚集的面紗?”
2015年,張__進入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從事獨立研究,集中精力在這個領域開始探索。蛋白質聚集是一個多步驟的復雜物理化學變化過程,其中錯誤折疊的變性蛋白會首先形成液態多聚體,隨后進一步發展成為固態聚集體。不同蛋白質聚集狀態的致病機理以及代謝途徑不盡相同,而當時學術界針對蛋白質聚集的致病原理有兩種猜測:聚集的中間產物有毒,或者最終產物有毒。張__和課題組的成員齊心協力,將合成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多種手段結合起來,僅僅用了四年時間就開發了一系列面向活細胞內蛋白質聚集的定量成像新技術。這些工作開始揭開蛋白質聚集導致疾病的謎底:兩種猜測都成立,對不同的蛋白來說,有的是中間產物致病,有的是最終產物致病。
因為這些獨創的工作成就,張__先后斬獲多個重要分量的科學獎項,包括2018年獲得美國斯隆研究獎(alfredp。sloanresearchfellowship)。這是1955年設立的、頒發給物理學、化學和數學領域的杰出青年的獎項,以向這些“早期職業科學家和學者提供支持和認可”。這些榮譽或許就是同行們對他最大的褒獎和認可。
實力派少年
屢次切換賽道挑戰“極限”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翻閱張__的成長經歷,他將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尋常人總是尋找哪條路最簡單、走得最快,而他卻屢屢在“簡單好走”的康莊大道上停下腳步,思考、抉擇,然后改變方向,朝著充滿未知和挑戰的那條路獨行。
高考時,張__是中科大在河南錄取的第一名,所有志愿隨便挑,他填寫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因為這是他的偶像錢學森創辦的專業,也因為這個專業要求同時兼修化學和物理,是壓力最大、負擔最重、對學生要求最高的專業之一。
大學期間,張__開始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做本科研究,并且在韓克利研究員的指導下,進入了理論和計算化學的領域。當同班同學都在申請出國的時候,張__卻不斷學習理論化學知識,開始發表一系列學術論文,并且選擇繼續留在大連化物所攻讀理論與計算化學碩士學位。3年期間,張__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并且獲得遼寧省優秀碩士論文獎項,在2004年進入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
在加州理工學院化學系讀博期間,這位中國學生也一度讓他的第一位博導williamgoddardiii十分費解。goddard教授是著名理論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的課題組開發了多種計算化學方法,是張__最“手到擒來”的研究方向。張__進入加州理工學院攻讀一年后就發現,自己特別熟悉課題組的研究手段,博士課題進展非常順利,導師告訴他說很快就能畢業了。要知道,在這所全球頂尖的研究型高校取得博士學位并不容易,平均耗時六年。
這件事,在導師看來是值得慶賀的大事,張__卻陷入了焦慮。他找到導師說要轉組、換一個方向。對方吃驚的反應張__至今記憶猶新:“導師表示很不理解。他覺得加州理工博士畢業的難度不小,而我很快就可以順利畢業,而這個學校的博士能找到很好的工作,為什么要換呢?”
但張__的思維卻完全在另一個賽道上:“我跑了那么遠,背井離鄉地來這里,只是為了要順利拿到一個博士學位?”學位在他眼里意義不大,他更在意的是自己到底學到了多少新東西,他更想做的事情是突破自己的極限。
在和導師交流之后,goddard教授非常理解和支持張__的決定。他推薦張__去找剛剛加入加州理工學院不久的年輕博導單舒甌,這是一位實驗生物化學家。張__沒有生命科學的背景,當單舒甌第一次向他解釋什么是“細胞生物學”的時候,他坦誠地回答:沒有聽懂。
“但是,他們實驗室在用物理化學方法解答細胞生物學的機理問題,而我很喜歡研究機理問題,并且我對物理化學很在行,所以我想轉入他們實驗室。”張__有著自己的執著。
看中了他扎實的基礎,也被他的這股熱情和堅持所感,年輕的博導和一股子猛勁的學生,就這樣組成了一對新“cp”。在新賽道努力四年半后,2010年,張__順利畢業,并且憑借博士期間的工作,即蛋白質定位過程的分子機理,在2012年獲得了美國化學會諾貝爾簽名獎(acsnobellaureatesignatureawardforgraduateeducationinchemistry),該獎項每年僅頒給一名學生及其導師,以表彰其對于化學科學的貢獻。
西湖新pi
選擇一所沒有“門檻”的大學
今年杭州的秋天格外讓人艷羨。藍天,和風,暖陽,間或出現的金色銀杏或絢爛的紅楓,讓人沉醉其中。作為河南開封人,張__很喜歡杭州這座城市,或許是因為北宋開封與南宋杭州的淵源,他覺得哪兒都好,回國一個月來,“直把杭州作汴州”,一天三頓吃食堂也不嫌膩。
當然,選擇西湖最重要的原因不是美景,而是他想找一所沒有“門檻”的大學。
從讀本科的第一天起,張__就注定走上了“學科交叉”之路。而對于現在他想做的事情來說,一個理學院還不夠他“折騰”。
“在西湖大學,我想把生物大分子的凝聚和聚集的化學、動力學、生物學做出來,詳細看清和了解這兩個過程是怎么回事。”
具體說,第一塊是繼續開發新型的探測工具,可以在細胞內將這個生物分子的物理化學性質非常定量地測量出來;第二塊是他想把這些物理化的性質和蛋白質的功能結合起來。“打個比方,過去的蛋白質成像研究是看清細胞里這些蛋白質在哪,但我們想做的是看清楚這些蛋白質到底是‘啥樣’,它們的周圍是‘啥樣’。”在充分了解完蛋白質的物化性質后,張__還將尋找性質和功能的關系,尋找背后的一系列問題,即蛋白質“干嘛”了:比如,為什么蛋白在某種物理化學性質下是有功能的,但性質改變了,就沒有功能了?蛋白質的功能為何變強或者變弱,對應的是哪些性質的變化?“研究的第三部分,就是利用這些蛋白質的知識,針對性開發一些小分子和基因的藥物。”張__說。
這樣的研究,橫跨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一部分工學。在張__眼里,崇尚小而精和學科交叉的西湖大學,完美契合了他的想象。進校僅僅月余,他已與生命科學學院pi鄒貽龍和工學院pi李文彬都有了實質性的研究合作。“在這里,學科交叉沒有‘門檻’,學院不同、實驗室不同,都不會成為合作的障礙,跨界合作,有時候就是串個門那么簡單。”他笑著說。
而對于關注他回國處境的美國同事們的關心,張__的回復只有五個字:忙并快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