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偶遇散文摘抄篇一
劉墉先生的散文大家閱讀過嗎?在閱讀中是否學習到一些作者的思想?同學們,以下是劉墉散文精選摘抄,一起來閱讀學習吧!
在我星期四的繪畫班中,有位學生每次主課總要帶許多玉蘭花分給同學,所以一到星期四就變得馨香滿室。
我曾經好奇地問這位學生:"你哪里來的這么多玉蘭花啊?"
"我從家里樹上摘的。
"每次去摘不是很麻煩嗎?"我問。
"麻煩也值得。
"她笑著說,"這是祖母教我們做的。
每年到這個季節,我家的樹上就開滿了玉蘭花,朋友來訪,總是一進門就贊不絕口,說是濃郁極了,可是我們整天接近,反倒久而不覺其香。
有一天,祖母突然對大家宣布:'以后每個人出去,只要樹上有玉蘭,就摘一些送朋友。
'當時大家都反對地說:'為什么不自己留著?'可是祖母說:'花總是要謝的,自己有的.太多,反不覺得芬芳,何不拿去送給沒有花的人,讓我們庭院的馨香散布在每個朋友的身旁呢?'從此全家人就都這樣做,它使我們結交了更多的朋友,樹上的花朵似乎也開得比以前更繁盛了!
學生的這番話,真是令我感慨不已。
讓我們小小庭院的芬芳,散播在每個人的身邊;讓我們狹窄的快樂,擴展到社會每個角落;讓我們家中的爐火,溫暖每顆寒冷的心:讓我們階前的燈,照亮每個夜歸人的路;讓我們從別人的笑驗上,看到自己的笑吧!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分合死生;命有否泰變化;年有四季更替。
只要你細細觀察,便會發現,他們看似無常,卻是有常;看似殘破,卻是完滿;看似動蕩,實則凝止。
它們千年萬年總脫不開盈與虛、死與生、否與泰、寒與暖、消與長、日與夜,合與分、得意與失意、繁榮與凋零的更換。
所以熬盡長夜,你便能見到黎明;飽受痛苦,你便能擁有快樂;耐過殘冬,你便無需蟄伏;落盡寒梅,你便能企盼新春。
所以,余霞展現,你便知夜幕將垂;榮華享盡,你便知凋零已至;繁花似錦,你便待落英繽紛;月明如晝,你便知桂魄將殘。
數十年過去……
有一所尼姑庵遠近馳名,大家都稱之為萬燈庵;因為其中點滿了燈,成千上萬的燈,使 人走入其間,仿佛步人一片 燈海,燦爛輝煌。
這所萬燈庵的主持,就是當年的小尼姑,雖然如今年事已高,并擁有上百的徒弟,但是她仍然不快樂,因為盡管她 做一樁功德,都點一盞燈,卻無論把燈放在腳邊,懸在頂上,乃 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還是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 甚至可以說,燈愈亮,影子愈顯;燈愈多,影子也愈多。
她困惑了,卻已經沒有師父可以問,因為師父早已死去,自己也將 不久人世。
她圓寂了,據說就在死前終于通悟。
她沒有在萬燈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卻在黑暗的撣房里悟道,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燈再亮,卻只能造成身后 的影子。
唯有一個方法,能使自己皎然澄澈,心無掛礙。
她點了一盞心燈!
偶遇散文摘抄篇二
哲理散文摘抄,哲理或說思想的火花其實就是靈感,就是我們需要的精華,就是哲理散文的靈魂,以下的哲理散文摘抄,歡迎繼續往下閱讀!
誤會。某日,張三在山間小路開車,正當他悠哉地欣賞美麗風景時,突然迎面開來一輛貨車,而且滿囗黑牙的司機還搖下窗戶對他大罵一:“豬” 張三越想越納悶,也越想越氣,於是他也搖下車窗回頭大罵:“你才是豬!”才剛罵完,他便迎頭撞上一群過馬路的豬。(不要錯誤的詮釋別人的好意,那只會讓自己吃虧,并且使別人受辱。在不明所以之前,先學會按捺情緒,耐心觀察,以免事後生發悔意。)
晚飯后,母親和女兒一塊兒洗碗盤,父親和兒子在客廳看電視。突然,廚房里傳來打破盤子的響聲,然后一片沉寂。兒子望著他父親,說道:“一定是媽媽打破的。”“你怎么知道?” “她沒有罵人”(注:我們習慣以不同的標準來看人看己,以致往往是責人以嚴,待己以寬。)
在故宮博物院中,有一個太太不耐煩地對她先生說:“我說你為甚么走得這么慢。原來你老是停下來看這些東西”(注:有人只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狂奔,結果失去了觀看兩旁美麗花朵的機會。)
不必緊張。小明洗澡時不小心吞下一小塊肥皂,他的媽媽慌慌張張地打電話向家庭醫生求助。醫生說:“我現在還有幾個病人在,可能要半小時後才能趕過去。”小明媽媽說:“在你來之前,我該做甚麼?”醫生說:“給小明喝一杯白開水,然後用力跳一跳,你就可以讓小明用嘴巴吹泡泡消磨時間了。” (take it easy!放輕松些,生活何必太緊張?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何不坦然自在的面對。擔心不如寬心,窮緊張不如窮開心。)
鑰匙。一把堅實的大鎖掛在大門上,一根鐵桿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是無法將它撬開。鑰匙來了,他瘦小的身子鉆進鎖孔,只輕輕一轉,大鎖就“啪”地一聲打開了。鐵桿奇怪地問:“為什麼我費了那麼大力氣也打不開,而你卻輕而易舉地就把它打開了呢?”鑰匙說:“因為我最了解他的心。”(每個人的心,都像上了鎖的大門,任你再粗的鐵棒也撬不開。唯有關懷,才能把自己變成一只細膩的鑰匙,進入別人的心中,了解別人。)
《善忘,是人生的一種佳境》
冷冷的晚風,輕輕地吹著,吹亂了滿懷的思緒。輾轉的流年,悄悄從指縫中溜走,不留痕跡,無情的歲月,在臉上刻下道道年輪。
驀然回首,青春已逝。脆弱的心,在紅塵中落寞成一季風花雪月,一世情緣,剎那間成了海市蜃樓!
人,這一生,如果事事都要記住的話,那實在是太多太多啦;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忘卻。譬如:生活中遇到的種種不快,以及他人對你的各種傷害,詆毀。忘記這些,不僅僅是一種大度、一種超脫,更是一種為人的美德。
忘卻吧!那些曾經經歷過的憂傷,因為它只會讓人頹靡。忘卻吧!如果把它們深藏心底,那么得到的,只會是更多的心碎與淚水;而且是毫無意義的。必竟過去的'已成為過去,已畫上句號,如云煙般消散。
走向明天,這是我在小學時就學到的,而從沒有走向昨天之說。是的,昨天即為昨天,那就說明它已過去,不管它有多么的卑污,我們都可以做到忘卻,然后是昂首挺胸,大步向前走,毫不畏懼的告訴人們:“我要走向明天,我要開拓我的明天”!
太陽每天必落。它毫不吝嗇,更不會偏心于誰。我們也應該用新的心情,新的心態去迎接新的每一天。無需為昨天,已成為過去的憂傷而憂傷,亦,無需為昨天而得意忘形。
我們要面對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所以,忘卻吧!放下一天里的所有該放下的,讓一切從零開始。如新的一天,新的太陽般重新升起,還自己一片澄清的天空!
無法忘記過去傷痛與愉悅的人,往往會連今天的幸福也失去!無法忘卻昨天的人,往往會連今天都把握不住!
生活就像一個萬花筒,有真情、有假意;有悲傷、也有歡樂;有感恩、也有抱怨。
人總是一個矛盾體。一邊希望自己能夠活的超脫些,輕松自在些;可,常常又事與愿違,總在不經意間自己給自己制造很多的麻煩與負擔。
如果真的想活得悠閑,那么,為何不學著讓自己釋放心靈的重負,學著忘卻,忘記那些無礙于個人原則的得失;無關大局的磕磕碰碰;無傷大雅的前嫌舊隙呢?學會讓自己時時都輕裝上陣,瀟灑前行!
懂得忘卻之人也是最明智之人,她們的心中只裝著大局,她們追求的是未來,而不是過去。
因為有了忘卻,她們便不會斤斤計較在情緒的漩渦里,也不會迷茫與徘徊在情感邊緣。精神便得到了一份放松,心,便有了一份愉快。從而,使自己輕松迎接新的每一天!
人生如歌,何必去過份的計較與留戀那些過往的東西,何必把那些已成定局的怨恨背在肩上,讓心靈去承受這種不必要的負載,讓精神再去遭受這種無謂的折磨!學會忘卻吧!
善忘,是人生的一種佳境!學會忘卻吧!就像春去了秋來,花開了又謝,世間萬物皆如此。
哲理散文就要有哲理的東西,有哲理的內涵,也就是要求作者有思想的火花,沒有思想火花的迸濺,就寫不出哲理散文。所以寫好哲理散文,需要作者對生活對人生有著自己深刻的思考和獨立的見解,有自己獨特的感受。
哲理散文的寫作需要作者有理性的思考,這樣才能在字里行間體會到思想的價值,感受到思想放射出燦爛光芒。
哲理或者說思想的火花來自哪里?當然是來自生活,來自對生活的思考和感受,來自對人生深刻的認識和體驗。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認真細致地觀察生活,這樣才能發現生活中閃光的東西,就像在大海里找到珍珠,或者在泥土里找到金子,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有付出總會有收獲。觀察不僅是用眼睛觀察,更重要是用心去觀察,不用心什么也找不到,等于就是瞎子。
哲理或說思想的火花其實就是靈感,就是我們需要的精華,就是哲理散文的靈魂;缺少哲理和思想火花的哲理散文是不存在的,這樣的散文也不是哲理散文,因為它沒有哲理散文的內涵,也就是沒有哲理散文的靈魂。
寫好哲理散文需要思想火花的迸發,這是作者靈感的迸發,沒有靈感是寫不出好文字的,同樣也寫不出好的哲理散文。
生活是哲理的寶庫,是哲理的海洋,但是哲理的東西并不那么容易被我們發現,往往被我們所忽視。有時候我們往往刻意地去尋找卻什么也沒有找到,我們特別經意的事物卻沒有哲理的價值,我們不經意的事物又往往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內涵。其實很多寶貴的東西被我們丟掉了,我們總是認為生活很平淡,而哲理的東西往往就在這平淡的生活中。
很多閃耀著哲理光輝的語言其實都是很自然質樸的,并沒有披上漂亮的哲學外衣。像我們經常說的人生的道路沒有一帆風順的,很平常,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哲學思想的閃光,很普通的一句話,其實它完全道出了人生的哲理,本身就是思想的火花。
但這樣哲理的語言我們不能再說了,如果要寫哲理散文就要有自己嶄新的東西,嶄新的發現。就像把美麗的女人比喻成鮮花一樣,只有第一個創造這個比喻的人才是發明家,才最高明,第二個、第三個......更多的人再這樣比喻就是蠢材了。所以寫好哲理散文就要有自己的新發現,有自己的新創造。
寫好哲理散文需要有思想的火花,也就是靈感,這是我們寫好哲理散文的基礎,也是最重要的條件。
偶遇散文摘抄篇三
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
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于地下。我的愿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
后來我到德國留學,住在一座叫哥廷根的孤寂小城,不知道為什么,母親頻來入夢。 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道為什么,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
為了說明當時的感情,我從初到哥廷根的日記中摘抄幾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來了。我覺得這黃昏的時候最有意思。我不開燈,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漸漸織上天空,織上對面的屋頂。一切都沉在朦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靜到不能再沉靜時,活動起來。我想到故鄉,故鄉里的老朋友,心里有點酸酸的,有點凄涼。然而這凄涼并不同普通的凄涼,是甜蜜的,濃濃的,有說不出的味道,濃濃地糊在心頭。
1935年11月18日
從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向我說,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說,晚上還有一趟車,說不定他會回來的。我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于故鄉地下的母親,真想哭!我此刻才明白,全天下的母親都是一樣的!
1935年11月20日
此刻我真的想家,想故國,想故國的朋友。我有時想得簡直不能忍耐。
1935年11月 28日
我仰躺在沙發上,聽風路過窗外。風里夾著雨。天色陰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到故國了。
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繪在夢里見到母親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
我在國內的時候,只懷念,也只有可能懷念一個母親。到國外以后,在我的懷念中增添了祖國母親。這種懷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時候異常強烈,以后也沒有斷過。這種懷念,一直伴隨我度過了在歐洲的十一年。
偶遇散文摘抄篇四
;邂逅一個地方也好,一個人也罷,無需太多的探究,往往一個細節,就可見微知著。下面達達文檔網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戊戌仲秋,同學要將兒子從縣城轉到鄉鎮小學就讀,請我開車幫接送。
同學偕夫人攜兒子到校辦手續。我信步走走。忽地,“老師好!”只見兩位學生面我而深躬,兩手相交,提袂欠腰,彬彬有禮。我被這突如其來的施禮而感尷尬!“同學好,我不是老師,我是來當車夫的!”開始,我以為這兩位學生是學校的“禮儀小姐”,但在我徑直朝一座雕塑走去時,卻睨視到另一個“閑人”也享到我剛才的“禮遇”。心想,莫非學校有規定?不然,怎么有如此禮貌的舉止和操守!難道是習慣成自然?
我移步到校園中心的一座雕塑,因近視兼老花,一時沒有看清塑板上的畫面。我端祥幾下,“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字樣首先跳入我的眼簾,再往四周打量,中間為一個地球儀,右邊為“志向高遠”,左邊為“感恩”……畫面上的內容折射出設計者的施教治學理念!
路過“陶藝室”,我出于好奇側身鉆了進去。一群小孩聚精會神地聽,手握雕刀等制作工具,面前擺放好練成的陶坭,邊聽邊摹……陳列架上擺放了許多小孩的作品,有銅鳳燈、古屋、石磨、牛、羊、馬等,多為合浦漢墓博物館里展出物的仿制品。這令我的情思飄拂,仿佛看到了漢代人的影子,“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上熙熙攘攘,商賈云集……
同學久等了,我還是不舍。
邂逅一個地方也好,一個人也罷,無需太多的探究,往往一個細節,就可見微知著。今天感恩同學小孩轉學,讓我走進了石康鎮康樂小學,既認知了這一方水土,也認知了它的芬芳與厚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