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民俗篇一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放鞭炮……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規矩”太多了!有些民俗還很怪,弄得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無奈之下,我準備去問正在貼春聯的爸爸。
“貼錯了,貼錯了!”我看見爸爸將“福”字倒著貼,焦急地喊起來。“沒貼錯!”爸爸不緊不慢地回答。“那為什么要倒著貼?”我疑惑不解。爸爸解釋道:“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民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哦,原來是這樣!那過年還有什么民俗和規矩呢?”我又發出疑問。爸爸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講解起來。
原來,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民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直至今日。
我又發問:“那為什么要大掃除呢?”爸爸說:“大掃除是為了掃除一年的晦氣!這是好兆頭!”“那為什么送禮全送橘子啊?”我又不懂了。“這是因為啊,橘子的‘橘’字與‘桔’意思相同,而‘桔’和‘吉’又很相近,大家在新春佳節用橘子相互饋贈求個大吉大利!”“原來如此!”爸爸又說:“還有‘接財神’這一民俗。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的晚上,各家各戶辦酒席,為財神爺過生日。”我這才全明白。
同學們,我對“年”的民俗收獲很大,可我不知你們的收獲,若有更新奇的,快來告訴我吧!我先在這里祝你們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民俗篇二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其中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客家的風俗習慣。
客家人有個很特別的風俗叫"打吊聚〞,打吊聚的意思是農村人閑暇時間或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搞點什么東西吃。客家農村有句俗話:打吊聚都要有個牽頭人。意思是說,在閑暇時間要聚在一起,弄點東西吃時,也要有一個人出來組織、計劃安排。具體來說,牽頭人首先要確定好友有幾個,打吊聚的時間(在什么時候)、地點(在誰的家里搞)、吃什么東西。到了約定的時間,三、五個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前,客家農村人的生活是較艱苦的。因此在那個時期,打吊聚時吃的東西都是比較簡單的:在靠近小溪邊的鄉村,白天,約好了晚上在誰家中打吊聚的三、五個好友,拿著捕魚蝦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魚、捉蝦。到了晚上,三、五個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約好了的.農戶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來的魚蝦,隨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雖然用料簡單,但大伙吃起來還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東西的時間里,好友們個個談笑風生,好一派歡樂和諧的氣氛。好友們無所不談,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都談,當然,談得最多的話題就是農活和家事。打吊聚時吃的東西有時候也會豐富一些:還會加上一點豬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時候最簡單的就是:在收獲番薯的季節里,拿幾條番薯洗干凈后放在鐵鍋里,放些水進去燜番薯吃。
客家還有一個顯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風俗。舊社會老百姓家中遇有大事,需要較多的錢開支時,國家銀行一般是不貸款的。老百姓遇到娶媳婦、繳孩子讀大學、建房屋、買田地、治喪等大事,只有靠民間的借貸來解決。其中有一種形式就是湊谷會。湊谷會首先由會首發起,一般湊十至十二人(戶)左右參加。會首起會時,先得設盛宴招待會友。宴席請完后,每人擔一石谷到會首家,這樣會首就能一次得到十多石谷,要辦一件大事就不成問題了。第二年夏收后,會首又設宴請會友。宴席后,除會首外,其他會友要得第二輪的,則用標的方法進行,以標得最高額的得第二輪谷會。如得標的為利三斗谷,除會首應交一石谷外,其他會友只交七斗谷給得會者,以后每年如此。但得過會的,每年都要交一石谷給得會者,十多年還清。得尾會的就可在最后一年得足十多石谷。
參加湊谷會的一般都是親戚、朋友,以支持的角度來湊會,大家都是守信譽的。又因時間長,緩解了還谷的壓力。就是有人湊幾份谷入會的,每年出三五石谷也不成問題。加上每年都是以實物來往,不怕什么貶值。但個別遇特殊情況的也有爛會現象出現。
怎么樣,你對客家的風俗是不是也很感興趣呀,那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我們的民族,了解我們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國吧!
民俗篇三
說到永康的春節習俗,那可真是多啊!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撣塵:農歷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撣掃去室內、家具及廚房各角落的灰土塵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來年不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謝年:在除夕,永康城鄉各地鞭炮陣陣,家家戶戶按照傳統習俗擺出了方桌,點上了紅紅的蠟燭謝年,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祭祖:在我們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個祖墳,就在墳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宗保佑我們。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春節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別吧。
民俗篇四
1. 情節波折性較強,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2. 情節變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構思。
3. 情節發展較平緩,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4. 情節變化平淡無奇,缺乏新意。
5. 情節平直,毫無懸念,平鋪直敘似記流水賬。
6. 過程詳細,結尾卻簡略不全。結構不合理,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7. 構思不合常理,內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8. 情節大起大落,轉換太快,不夠連貫自然。
9. 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本體與喻體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與說服力都大大增強了。
10. 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通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
11. 不失時機地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強語勢,又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13.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14.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15.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6.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7. 從多方面多角度選材,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人物形象豐滿。
18. 選材過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19.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敘寫價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民俗篇五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放風箏
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民俗篇六
盼望已久的國慶節到了,姑姑帶著弟弟小安竹從加拿大回來了,小姨和姨夫也從北京回來了,這個國慶節我們就和他們一起在濟南享受快樂的假期了。
天公做美,這個假期每天都是晴空萬里,藍藍的天上飄著朵朵白云,讓人感覺秋高氣爽。大街小巷掛滿了飄揚的五星紅旗,還有一串串紅紅的燈籠,大街上車水馬龍,公園里人山人海,每個人看起來都那么輕松快樂,到處是一片歡騰氣象。
這一天,我們一家來到了千佛山,從遠處看,藍天下的千佛山郁郁蔥蔥,巍峨聳立,象一個身著綠色衣服的大巨人。 我們從萬佛道走向上山階梯, 在萬佛道我們看見了很多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佛像。走在山路上,許多不知名的樹木身著深深淺淺綠色的袍子,隨風舞動,好象在歡迎我們的到來。 在滿山的綠色中,偶爾還發現了幾簇紅葉,秋天還沒有把整座山的樹葉染紅,我想這一天也快來了吧。
一路走一路看,很到了半山腰,我們可以看到低處的濟南城,整個城市在這樣的好天氣里看起來特別清晰,象一幅立體的大照片。 拿出望遠鏡,看到了黃河,它象一條金黃色的緞子。可是我們怎么也看不見大明湖。茶館的小伙計告訴我們,因為大明湖離山比較近,所以到山頂才能看見,我想濟南可真小啊! 于是我們又向山頂前進, 在去山頂的路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小小的瀑布,瀑布的水流進了一個小池子。池子里清澈見底,小魚有的在水中游來游去,有的在吐泡泡,非常可愛。
好不容易到了山頂,我們果然看見了大明湖。大明湖被高樓大廈包圍著,看不到它的真面目。 從山上下來,我們來到了金佛廣場,這里很熱鬧,人們在這里運動和游戲。 我們也騎了多人自行車, 我們騎自行車的時候,發現有個人騎的太猛了,摔倒了, 旁邊的好心人把他扶了起來。 我看著看著, 差點自己也出了“交通事故”,幸好我反應及時,給避開了,心想,以后騎車的時候不能再三心二意了。
騎完自行車,我們就要回家了 ,美麗的千佛山真讓人留戀忘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