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某一特定時間段內的學習和工作生活等表現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總結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總結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質的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敦煌莫高窟總結與建議篇一
大家好!今天,我將帶大家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在敦煌的東南方向,距市區25公里。敦煌的莫高窟和洛陽的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以及藝術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991授予“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莫高窟創建于前秦,從北魏開始,一直走著上升的道路,到唐初已經有一千多個窟。據說,公元366年,有一個叫樂僔的和尚云游到鳴沙山下,這時正值黃昏,太陽就要沉落在茫茫無際的沙漠之中,他又饑又渴,茫然四顧,在向東方遠望時,忽然看見三危山高聳的峰頂在夕陽的映照之下,金光閃閃,好似有千佛在其中顯現。和尚一下子被這奇妙的景象驚呆了,歡喜萬分,立即頂禮膜拜,并許下了造窟的誓愿。他隨即化緣,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消息不脛而走,很快傳向了四面八方,于是就有許多善男信女前來朝拜。莫高窟在民間稱作“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并不是指具體的數目,而是比喻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數量均超過千個,因此才形象地稱之為“千佛洞”。莫高窟現存洞窟491個(編號有492個,其中485與486為同窟重號),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方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洞窟里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蓮花磚,烘托出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
進入寺區,各位游客朋友可以環顧一下,莫高窟周圍是戈壁、沙漠、不毛的禿山,而這里卻獨具一片青翠,泉水叮咚,樹木繁蔭,不能不讓人感到神奇。
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的“藏經洞”。它在第16號洞窟市道的北側。1900年5月26日這一天,守護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箓在一個偶然的機會,發現了秘封了九百多年的“藏經洞”,其中所藏的隋唐、宋初的經卷、文書、織繡、圖畫等大量無比珍貴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由于清王朝的腐敗,加之王圓箓的愚昧,這些珍貴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竊。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以及運到北京之后,不少文物又被偷、損壞或遺失。藏經洞的發現是中國19世紀末最重要的文獻發現,也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重大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獻,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書寫的世俗文書,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而以研究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一門學科叫做敦煌學。它與徽州學和藏學齊名,是中國的三大區域文化之一,也是三大顯學之一。
莫高窟壁畫,前期以說法圖、本生故事和神怪畫為主,如428窟北周時期的《薩埵那飼虎本生》和《須達拿人海求珠本生》為莫高窟面積最大、畫面最多、時代最早的橫卷連環畫本生故事。畫面充滿了痛苦、悲觀、絕望、消極的色彩,宣揚無原則的犧牲,體現了鍵陀羅風格,是在繼承漢畫傳統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印度和中亞的藝術風格。
來莫高窟途中看到的赤紅色極醒目的建筑物,就是96號窟,即莫高窟的象征性建筑——“九層樓”。莫高窟建筑藝術主要指洞窟的形制,石窟本身就是具有立體空間的建筑。前期的洞窟以中心塔柱式為主,所謂中心塔柱式即開鑿時就在洞窟的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中期開鑿的洞窟相對較大,中心塔柱式被廟堂式,即覆斗頂窟代替,多數是在洞窟正面墻壁上開較大的佛龕,塑造多身塑像,窟頂為覆斗式,天井彩繪精美的圖案。后期開鑿的洞窟都比較大,縱深二三十米,稱殿堂窟,洞窟中央設有佛壇,佛壇上面塑造多身較大的塑像。除此以外還有禪窟、大佛窟和涅槃窟。洞窟建筑形式的轉變和多樣化,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們在接受外來文化的時侯,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吸收、融化。
敦煌莫高窟總結與建議篇二
游客朋友們,大家好。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參觀我國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我姓任,大家可以叫我任導游。
敦煌莫高窟是我國西北地區的一顆明珠。它坐落在甘肅省三危山和鳴沙山的懷抱中,四周布滿沙丘,數目眾多的洞窟像蜂窩似的排列在斷崖絕壁上,看上去非常雄偉壯觀。
莫高窟還有個俗稱,叫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大家在游覽過程中一定要尊重藝術,崇尚文明,保護好我國這處珍貴的文化遺產。
請大家繼續文明游覽。莫高窟不僅有精妙絕倫的彩塑,還有四萬五千多平方米宏偉瑰麗的壁畫。壁畫的內容豐富多彩,有記錄佛教故事的,有描繪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間生活的,還有描摹自然風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飛天。看那壁畫上的飛天,有的臂挎花籃,采摘鮮花;有的懷抱琵琶,輕撥銀弦;有的倒懸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帶飄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雙臂,翩翩起舞……看著這些精美的壁畫,就像是走進了燦爛輝煌的藝術殿堂。
游客朋友們,你們知道嗎?莫高窟里還有一個面積不大的洞窟——藏經洞。洞里曾藏有我國古代的各種經卷、文書、帛畫、刺繡、銅像等六萬多件。由于清王朝腐敗無能,大量珍貴的文物被帝國主義分子掠走。僅存的部分經卷,現在陳列于北京故宮等處。
莫高窟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這里的每一尊彩塑、一幅壁畫,都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好啦,我的介紹到此結束。我們下面開始自由活動,注意要準時回到這里集合。大家在游覽中不僅注意人身安全,更注意文明守法,不能破壞寶貴的文物!
祝大家游覽中收獲滿滿,快樂多多。
敦煌莫高窟總結與建議篇三
我們懷著敬畏心理,
我們來到河西走廊,來到鳴沙山東麓斷壁,
我們望著千佛洞,感覺無比驚奇:
佛洞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
形態或如蜂房、或如鴿舍,形態各異;
四百九十二個洞窟,或大或小,或淺或深,結構合理;
兩千多個塑像,大者三十三米,小者只有十厘米,
他們或站或臥或立,或怒或戚或喜,如生栩栩,
你塑像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形象之各異,
讓我們無不咂咂稱奇。
我們再觀你壁畫美麗,
你美麗夾雜著神奇,
敦煌飛天,反*琵琶圖,堪稱壁畫絕技,
還有那佛像、伎樂、仙女、神怪像、供養
敦煌莫高窟總結與建議篇四
莫高窟在我的心中都如神話一般存在。大漠戈壁,敦煌絲綢之路,這些地域都充滿了神秘的色彩,讓人仰而生畏,不可觸及。
茫茫的大漠中,當三危山閃耀出一束振奮人心的光芒時,當樂樽和尚在佛光的照映下開采出第一個洞窟時,我的心,便已被牢牢地束縛在此了,不斷在中國的南方遠望北方,想象著這神話一般的地方。
遠處,我似乎能看到洞窟中千年的壁畫和佛像散發著歷史的氣息和信仰;似乎聽到了月牙泉在不斷地呻吟,請求人們不要破壞環境了。
走進莫高窟,每一個洞窟都充滿著無限的吸引力,洞窟內的壁畫,佛像,都不再是古人捏出畫出的工藝品,已成為了紀念歷史的象征,她們代表了莫高窟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代表了大西北,更是代表了中國的精神內涵。
盯著眼前的壁畫,周圍寂靜,似乎每一位同學都在與古人默語,思考著曾經的一切,猜想著歷史的一個個謎底。
莫高窟不是妖艷的,不是凄涼的,它的顏色是渾濁沉重的,累積起來的是千年的文化砂石。莫高窟,它撐起了千年的風沙,千年的歷史,千年的興衰榮辱。有甜美,有辛酸,有憤恨,有苦澀,這些情感不斷交織著,鋪灑著,飛揚著,洋洋灑灑地鑄成了一個個神話。
莫高窟,是一首意蘊深長的詩;莫高窟,是一支悠遠回旋的古曲;莫高窟,是一個永遠不滅的神話。
大漠深處,河西走廊盡頭。
敦煌莫高窟總結與建議篇五
各位朋友,你們好。現在我帶大家去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呀離敦煌市區東南25公里處,我用這段時間,就莫高窟先做一點簡單的介紹。
敦煌莫高窟和洛陽龍門石窟、大同的云岡石窟并稱為中國三大石窟。莫高窟的開鑿比龍門石窟早128年、比云岡石窟早94年。莫高窟以它創建年代之久。建筑規模之大、壁畫數量之多、塑像造型之多、保存之完整,其藝術價值之博大精深而聞名天下,享譽國內外。一年中游客接踵而來,絡繹不絕,對促進文化交流,傳播學說,弘揚民族藝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莫高窟的壁畫藝術是龍門、云岡石窟所沒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無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藝術的精髓。如果所45000平方米壁畫一張張連接起來將長達25公里,要把這些壁畫哪放在路邊的話,可以構成個從市區到莫高窟的一條長長的畫廊。其規模之宏大,題材之廣泛,藝術之精湛,被日本學者稱之為“一大畫廊”;法國學者稱之為“墻壁上的圖書館”;正如一位學者看了莫高窟后感慨的說:“看了離煌石窟就等于看到了世界的古代文明”。
項高窟俗稱千佛洞,“千”這個數字在這里不指具體的數目,而是喻指很多,因為這里有許多佛教塑像、壁畫的洞窟,所以俗稱為“千佛洞”。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于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由于敦煌自漢魏以來,是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聚集雜居之地,各民族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敦煌又是西出西域,東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自古以來,人們篤信佛教,地方的官使吏、豪門貴族、善男信女以及貧苦的老百姓都拿出銀兩來開窟、造像、繪畫作為自己的家廟來供養佛和菩薩;來往于絲綢古道的商人、使者、僧侶等為了祈佑自己能平安突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或取福佑,死后進入天國的投資。于是在鳴沙山的崖壁上,大大小小的窟龕不斷涌現。
大家看前邊有綠色的地主就是莫高窟,它背靠鳴沙山,面對三危峰,窟區南北全長1600多米,現存洞窟492個,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錯落,密布崖面,每個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飛天,精美絕倫的壁畫,構圖精巧的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世界。莫高窟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366年,歷經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在現存的洞窟中有壁畫45000多平方米,塑像2400余身,最大塑像主,30多米,最大壁畫約50平方米。這些壁畫、塑像,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我國從4世紀到14世紀上下延續千年的不同時代的社會、生產、生活、交通、建筑、藝術、音樂、舞蹈、民情風俗、宗教信仰、思想變化、民族關系、中外交往等情況。在我國三大石窟中,莫高窟是開鑿最早,延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石窟群。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珍貴的價值。有“人類文化珍藏”、“形象歷史博物館”、“世界畫廊”之稱。
現在我進入洞窟參觀,首先我們去參觀有名有“藏經洞”。這個洞窟位于系統工程號洞窟甬道的北側,編號為17窟,洞窟原是晚唐時期河西都僧統洪的“影窟”,有碑文載這一事實。1900年5月的一天,管理莫高窟的道士王圓錄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打開了秘百多年的“藏經洞”,這些珍貴無比的文物終于重見天日了,但是清王朝的腐x加之王圓錄的愚昧,使這些珍貴的文物遭到了帝國主義分子的肆無忌憚的掠奪和盜劫。1905年沙皇俄國的奧勃魯切夫來到莫高窟,以六包日用品為誘餌,騙取了一批文物。1907年,英國人斯坦因,僅用數十塊馬蹄銀,劫取了約一萬多卷,同時還有佛教繡品和佛畫五百多幅,現藏于大英博物館;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盜走文物六千多卷,現在藏于巴黎法國國立圖書館和吉美博物館。1911年10月日本大谷光瑞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桔瑞超盜走約九百余卷。直到1910年清政府才將被劫余的文物運往北京,收藏在北京圖書館。在運輸途中及運到北京后不少文物被偷、損壞、遺失,是中國考古史上一次難以估量的損失。“藏經洞”發現的這些文書內容包括宗教經典和多種文字寫的世欲文書,它涉及到許多學科,是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重要資料,經過國內外學者幾十年的研究、開拓出一門全新熱門的學科--敦煌學。
那么藏經洞是什么時候、為何密封的呢?一說是:十一世紀初,西夏侵入敦敦煌時為了保護經典而藏;一說是:不用但又不能丟棄的神圣經典存放;再一說是:為了防止伊斯蘭教徒破壞而藏。后來收藏了這些經典的僧侶,逃的逃了,還俗的還俗了,死的死了。直到本世紀初發現這個洞窟為止,再沒有人知道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