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八月十五篇一
民族習俗有的好有的壞。在我們家鄉就有一個陋習。
記得去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佳節,晚上爸媽帶我到鄉下外婆家中去吃團圓飯。飯后,一家人圍著桌子品著茶,嘗著月餅;其樂融融、說說笑笑。
表哥見其他人也沒有參加的意向,只好帶上我走了。
路上,表哥說村莊的東面有片甘蔗地,要帶我去偷甘蔗,我當然樂意了,興高采烈的緊跟在表哥的身后。心情有些激動,畢竟還是第一次。
我們很快就接近甘蔗地,放慢了腳步,走在田埂路上。表哥趁著月光掃了一下周圍,靜悄悄地,“沒有人”轉身又對我說:“你站在這里,替我放風,我去偷甘蔗,”還沒等我回答,就一個躍步竄到甘蔗地里去了。而這時的我,做賊心虛的感覺由然心生,緊張得就連心跳的聲音都聽得特清楚。我戰戰兢兢地四處看了看,生怕有人發現了我們,巴不得快點離開。于是我貓下身子,壓低嗓門喊:“快點啊,快點啊,我們快走吧。”表哥正忙著壓甘蔗,不耐煩的對我較大聲地說:“稍微等下,馬上就好了。”就一會兒,表哥拖著幾根壓斷的甘蔗,走上田埂路,說:“走,回去了。”我迫不及待地回答:“好、好。”和表哥拿著偷來的甘蔗,忐忑不安地往回走去,一直到外婆家門口,才長長吁了一口氣。
當晚回到家里,想想偷甘蔗時,仍然心有余悸,值得我深思,這種陋習不管今天是偷了甘蔗還是其他的東西,終歸是偷,這種陋習會讓我們身心品德倍受譴責,這種陋習應該要禁止、遺忘掉。中國有很多文化遺產、民族民風值得我們這代人傳承、發揚、延續,但是像這種習俗我們不能要的。
八月十五篇二
今天,是八月十五——中秋節,是人們團聚的日子,又稱“團圓節”。中午,我們一家人去爺爺家吃飯。
一進門,便看到大包小包的禮物堆積在地上,原來大家都已經到了。屋里充滿了歡聲笑語,洋溢著節日的氛圍。
因為工作原因,我們之前家庭聚會時,人員總是到不齊,不是誰出差了,就是誰單位有事,不能赴約。大概是老天有眼,今天所有人員都到齊了。大家坐在客廳里聊著天,好不歡快。看到一家人談笑的身影,我心里有說不出的快樂,溫暖的感覺涌上心頭,心里就像有一股溫熱的水漫過。
“開飯了!”奶奶喊道。我飛奔到餐桌,望著那香噴噴的飯菜。有魚、蝦、鴨、雞和5個素菜,還有3個湯,就像是滿漢全席,這肯定是奶奶的功勞,我摸了摸扁扁的肚子,大吃起來。“慢點、慢點,有沒有人和你搶。”奶奶勸我,眼里滿是慈愛。奶奶看到我對她做的飯菜那么肯定,肯定很高興。
吃飯時,一家人坐在大桌子前,聊著天,男人們聊著股票行情和最近的新聞;女人們聊著孩子,聊著家庭;而我們這些小孩子,聊的都是開學后的新鮮事。
爺爺也宣布了一個令我們興奮的好消息,他的第二本散文集就要出版了。還有,前段時間,伯伯把爺爺的書法曬到網上,現在,竟有人來求字一幅。
飯后,奶奶和媽媽端來兩盤月餅,奶奶告訴大家:“每個人都要吃月餅,因為它代表團圓。我按人數分好了,一人一份,不多不少。大家點點頭,一人拿了一塊,一會兒,兩盤月餅全被我們吃光了。
到了回家的時間了,我依依不舍地與爺爺奶奶告別,坐車回了家。
八月十五篇三
母親掐著日子,提前數天就開始淘洗麥子,晾曬磨粉,做月餅要選用頭道小麥粉。前一天晚上將儲存的老酵母溫水泡軟至面糊狀,倒入小麥粉中,一邊徐徐加水,一邊不斷攪拌,待面粉均勻吸足水分呈谷穗狀,揉搓成團即可發酵。
經過一夜的醞釀,面團膨脹如一面潔白的大鼓,顯示出發酵的圓滿成功。施放合適的堿面,反復揉按,至面團潔白勁道無酸氣,便開始蒸制。
面劑搟成薄圓形,均勻涂抹上澄亮馥郁的胡麻油。刀尖分成數方形面片,每一片都撒上不同的物料,或姜黃,或自制的玫瑰糖漿,還有豆綠色的香料和芝麻,然后一層層疊碼整齊,最上層像蒙鼓面似得覆蓋嚴實,搟壓成圓月形狀,再點綴幾朵面制小花,即可上蒸鍋大火蒸制。
出鍋的月餅暄軟圓滿,如八月十五的皎皎明月,伏在餅上的花朵仿佛月宮里影影綽綽的桂樹和玉兔。取刀四分成塊,側面呈現紅黃綠白等顏色,咬一口,柔韌香甜,層次分明的各種滋味爭相入喉。小麥的醇厚滋味,在千錘百煉中化成舌尖一縷欲罷不能的貪婪。美哉!快哉!
母親挑出蒸制最好的一個月餅,留在八月十五夜晚供奉。家鄉的婦女個個心靈手巧,家家都要在八月十五蒸制月餅,虔誠地供奉在院子中央。小孩子則在月圓之夜東家進,西家出,嘗遍百家月餅,聚在一起津津樂道誰家的味道更佳,或是神侃爛熟于心的嫦娥奔月的傳說。玉盤似的月亮升上中天,大人們則三三兩兩出門,街道巷口人影晃動,談笑聲此起彼伏。一年的光景好壞此時已大概見分曉,心情和皎潔的滿月一般敞亮光明。
如今生活好了,年輕的人們再不會像老輩人那樣辛苦,親自磨面,親自蒸月餅。中秋節過的隨意簡單,所有的貢品在超市都有出售,比起母親的月餅顯然華貴體面。但是那承載童年滋味和氣息的`月餅,是家鄉的父老鄉親在勞動中獨創的吃食。它既可當甜品,又能做主食,也是孩子們夸耀母親能干的資本。母親做的月餅,在時間的長河里演變成中秋節的特殊符號,是在外打拼的游子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沉甸甸的情緣。
八月十五篇四
農歷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
中秋節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據說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圓,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圓,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
月亮也富有許多傳說,從“月中蟾蜍”到“玉兔搗藥”,從“吳剛伐桂”到“嫦娥奔月”。豐富的想象力,為月宮描繪了一幅幅廣為流傳的圖畫。在唐朝,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唐玄宗漫游月宮”的傳說了。相傳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唐玄宗興起月宮之念,于是天師做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宮。但宮前守衛森嚴,無法進入。這時,忽聞仙聲陣陣,唐玄宗精通音律,于是默記心中。日后,唐玄宗回憶嫦娥的音樂歌聲,自己又譜曲編舞,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月餅象征團圓,是中秋的必備食品。
那天,我剛放學,就被媽媽拉到超市去買月餅,最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一排排整齊的、高檔的盒式月餅。緊接著,是散裝月餅,有豆沙的,有棗泥的,有五仁的,還有巧克力的,咖啡的,真是多不勝數。
我問媽媽:“媽媽,為什么中秋節要吃月餅?”媽媽說:“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據說是在元末流傳下來的,元朝時,中原廣大人民不甘受蒙古人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欲聯合反抗力量,但官兵搜查嚴密,苦于無從傳遞消息。所以劉伯恩便想出一計策,命王昭光制造餅子,將寫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使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因而一舉推翻元朝,為了紀念這一功績,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就傳了下來。無論月餅源于何代,用月餅寄托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皆成天下人們的心愿。”原來吃月餅還有這些意義,我以為中秋節吃月餅只是為了品嘗月餅的美味呢。
中秋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合家團圓的日子,看著天上的月亮,讓人們會更加思念遠方的親人。
八月十五篇五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今天我們來到了操場上,這里正在舉行我們自己主持的中秋賞月晚會。
“大家快來吃我制作的月餅!”萬怡欣喊到,她一邊喊一邊切著月餅,我們一看,有草莓味、蜜桃味、蜜瓜味、鳳梨味……看到這么多吃的,大家肚里的饞蟲立刻活躍起來,連忙往口中塞。
“皮老師,到這邊來,我們這有好吃的!”“何老師,皮老師,我們這比他們那兒的東西好吃多了!快來嘗嘗吧!”今晚老師們成了我們的客人,我們都是小主人,大家爭著把東西給老師們吃。
這時不知是誰喊了一聲:“我們每個人都說說自己的幻想,怎么樣?”“好!”這個提議立刻得到了大家積極的響應。
胡智俊講得繪聲繪色,大家都笑得直不起腰來。
這時,我一邊看望遠鏡一邊大喊起來:“快看!快看!吳剛給我們端來了桂花酒!”同學們都湊過來看。
“我看見了玉兔,它可真是可愛!”
“我聞到了桂花的香味,啊!好香!”
“嫦娥姐姐好孤單哦!”
大家爭先恐后的發著言。
夜越來越深了,可大家還是意猶未盡,大家都沉浸在歡樂之中。月夜如此歡樂,幻想多么美好!二十年后,三十年后,當我們為探索月球做出貢獻時,一定會想起這次難忘的賞月晚會!
八月十五篇六
我是一把椅子,普通的椅子。
我的弟弟也是一把椅子,被送到了我主人的妹妹家——長沙。我希望主人每天都坐我,幾年來都如愿以償,但自從主人買了沙發以后,我就成了家里的一個擺設。
終于有一天,也就是今年的中秋節,主人的兒子把我洗得干干凈凈,提議說:“我們應該回味過去。今天晚上,我就坐這把椅子賞月,你們也坐這種椅子,好嗎?”主人和她兒子他爸也答應了。所謂“這把椅子”是指我,“這種椅子”指的是我的爸爸和媽媽。
到了晚上,小主人真的選擇了我,我真是激動萬分。我突然想起了弟弟,面對著夜空在心中默默地祈禱:“弟弟,你在長沙還好嗎?想我了沒有……”這個時候,我仿佛聽到弟弟對我說:哥哥,我很好,不用擔心……是啊,看著月亮,就好像看見了弟弟的臉。
弟弟啊,你何時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