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讀”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八百字篇一
這本書開頭主要講述的是自幼是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因為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和尚,后被人誣陷說他要起義,被迫投靠了當時的起義隊伍。慢慢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能漸漸顯露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它比他強的起義隊伍,后又經過與元的數十年的征戰。最后趕走了,元朝的皇帝,統一了中國。
中間又講述了朱元璋的改革和明朝的政法。其中,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利用胡淮庸這個“導火索”,廢除了丞相制度。又創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力歸于君主,可是他錯了,后面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里,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丑惡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宦官,一個個見利忘義的奸臣,當然,更看到了舍生取義的將領,還有獨守正道的孤膽英雄。讀完了這本書,回過頭來想想,才發現自己從書中看到了好多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環境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利益”起:兄弟互相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利益”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人就是鐵鉉。他不過是一個書生,可是在面對朱棣的起義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往了前線,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并帶領著他們與朱棣展開了抗衡,正是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書生,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里,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么普通的書生,就可以在國家危難時挺身而出,這說明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這本書的末尾,我看到了一句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人生。”是啊,我想鐵鉉正是靠著對國家熱愛的心和隨時準備為國家獻身的信念而活的吧。
我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成為像他們那樣的人話,就必須樹立我們人生的目標。只有準確的認識到我們每時每刻應該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才是正確的。
雖然如今我們的國家不需要我們去著想,但是我們必須要為我們的未來著想。就像外國文學家說的那樣“為面包而活”,意思就是:我們必須為我們自己有的吃而努力。因為一旦我們沒吃的了,就會餓死。不說保衛國家,就連自己的命都沒了,還談何國家?
或許等我們擁有這個信念之后,我們的人生路會越來越順暢的!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八百字篇二
老友《明朝那些事》最后一部如約而至,我輕輕的打開扉頁,細細的品讀,走進歷史,似乎又看到了袁崇煥悲慘的命運與掙扎。
細思量:世事有定數,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凡事兒皆有因果。
因:袁崇煥大權在握時,只因毛文龍不服其號令,便揮刀將其斬殺,實則是幫后金軍解決了他們的心腹大患。后袁崇煥與皇太極率領的后金軍交戰,追而不擊,卻繞道北京城下,使皇城、皇權受危。于是,崇禎皇帝甚為不滿。這就為袁崇煥的殺身埋下了禍根。碰巧也是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夜雨、船破又遭頂頭風”。此時,袁崇煥又要求帶兵進城休整,這下可點燃了他身死的“導火索”。崇禎暗道:“不好,這家伙功高震主,遲早要兵變,不如殺了省心。”
果:于是,在京城危機解除后,崇禎批示:袁崇煥凌遲處死!可憐一代名將,含恨九泉。細細剖析,袁崇煥之死原因有二。
一是,狂傲不羈。自持有尚方寶劍就為所欲為,斬殺皮島總兵毛文龍猶如砍瓜。殊不知,小不忍則亂大謀。同時,他為了迎合上級(皇帝)的意愿,不求實際,夸下海口:“五年遼東可復!”皇帝很高心,朱筆一揮,封了他個史無前例的官職——督師,號令三軍,六部統管,無條件配合。結果是一年過去,寸土未復。于是,老大不滿了!可見“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謙受益,滿招損,好弓也不能拉的太滿,凡事都要留有余地,方便進退。
二是,目中無人。后金軍來犯,袁崇煥只追不擊,故意示弱。卻將戰火引至皇城腳下,不顧老大的安危,無異于惹火燒身。他的老師孫承宗曾寫信勸誡,讓他在通州固守,可這個驕傲的學生尾巴都翹天上了,那里還能聽的進師傅的話啊。可見,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謂: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
綜上,從袁崇煥之死可以看出:袁崇煥的失敗都是源于他的性格,意氣用事,狂傲不羈,目中無人。這樣的人,注定是一個歷史的悲劇人物,只能慘死在劊子手的屠刀之下。
由此,我們也可以得出一條經驗教訓:凡事應張弛有度,切不可隨心所欲,尤其是要控制好情緒,免得誤了終身!所謂:一失足成千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