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一
我們都知道,“相遇問題”是四年級應用題教學當中的一個難點,所以在講解此部分知識點的時候,我就仔細對本知識點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到一條事半功倍的的解決辦法。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后,結合本班學生情況,我決定用兩課時把本知識點教給學生,具體方法如下:
第一課時:這節課主要是基礎類型的課。課始先帶領學生共同復習了“時間、速度和路程”三個量之間的關系,以此為新知做以鋪墊。然后重點是引領學生理解重點詞語“相遇、同時、相向(相對)”的概念。主要采用的是實際演示法、游戲法和空間想象法讓學生對此部分知識中最關鍵的詞語加以理解。等學生對這個基本概念搞清楚之后,第三部我就開始結合學生生活實際例舉了一個行程方面的例題,首先是求路程、然后變換題型求時間,再求某一方的速度。在學生解答過程中,我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求每種問題的方法。最后再結合練習題加以鞏固。
第二課時:是知識的擴展。我主要是先對課后所涉及的知識延伸了行進行了分析,然后引領學生歸納出:1、同時,相向,不相遇。2、不同時,相向、相遇。3、相背行程類型應用題的解題思路,經過大量練習之后,我再把知識面拓展到工作方面,讓學生明白這種類型應用題的解答思路大同小異,基本是一樣的。這樣一來學生對工作方面求時間、求工作效率、求工作量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總的來講,這兩節課我都是采用讓學生在比較中掌握新知的方法進行教學的,放下權利,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發現規律,獲取新知。在解決方法上特意引領學生在同中求異,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對那些能夠靈活解答問題,有新意的學生給予及時的鼓勵。并且充分發揮了學生間的合作精神,讓他們在合作中解決問題。那么這種教學方法到底行還是不行,通過這次考試,我已經找到答案。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二
1.數學的來源于兩個途徑。一個是現實生活,另一個是數學的內部結構。強調數學與生活聯系,更直觀。強調數學內部,更抽象。直觀能很好把握實質,抽象更夠高度概括。兩者不可偏廢。這雖然是一節實踐與綜合應用的練習課,依然可以體現其數學內部的結構。不僅僅是考慮其生活的起點,也要考慮數學學習的脈絡。相遇問題求同時出發相向而行最后相遇時最為基礎的,其次是求相遇時間,再者是求某一方的速度。不過第二和第三也可以交換。因為從教材來看,方程和算術方法同等重要。
2.相遇問題建立模型的關鍵是什么?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審題,逐字推敲,也注重線段圖的使用。不過相遇問題最核心的建立模型的地方是兩人所行路程的和等于全程,推敲字句和畫圖都是為了這個服務的。我會讓學生首先求全程,再讓學生畫圖。但是我不指導學生,也不要求美觀,只要畫出題目意思就可以了。即使學生畫錯了,也可以放到黑板上(不點名)。讓大家來點評這個圖怎么樣。讓學生把題目中收集到的信息一個個來分析。畫圖也就成了收集信息的過程,而信息用圖畫出來,也是加工信息的過程。圖修改晚了,讓學生說一下“兩個人行的.路程和我們要求的全程有什么關系呢?”這樣學生就深入了數學的實質,數量關系的一一建立,再放手讓學生解決問題。后面的題都讓學生回顧我們研究的過程,讓學生依照前面的學習經驗去自主解決問題。同樣抓住“兩人行的路程和全程有何關系”。接下來也可以進行使用方程還是算術方法的指導,絕對不是規定,兩種方法讓學生自己去選擇。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三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決兩步計算的問題。
在經過反復的推敲后,我決定使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進行導入,從而引出“解決具體問題”的兩種思維方式“從條件想起”、“從問題入手”,為新課教學做鋪墊,進而揭題。
由于采取的是“教與學方式改進”的教學模式,所以學生們都進行了課前的預習。從收上來的預習紙中,我尋找到了自己所需要的教育資源,也就是整理信息的三種辦法:
1、畫圖表示;
2、畫線段表示;
3、列表整理。
所以,在課前我就做了記錄,并留心在課堂上逐一安排這些小組上臺展示,并最終討論有關列表整理的方式。在介紹列表整理方式中,我注重讓學生掌握如何填寫信息、找出數量關系,并體會它的好處。最后,在大家的討論和我的引導下,學生掌握了列表整理的辦法,并完成了例題的列式解答。
在這一課的教學準備和執行中,我有以下感悟:
1、預習紙或預習題的下發,可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讓學生不會存在僥幸遺漏的情況;
2、由于已經預習過,課堂中一些練習可提前完成,可充分利用教學時間去進行其他的講解。
3、由于提早預習,不少孩子的自我學習和吸收能力加強,這點可從她們的課堂表現可以看出。這部分孩子特別愛說、能說、會說。不僅專業知識得到提升,而且個人的素養也相對提高,變得自信、有條理了!
4、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學會了如何與他人相處,并理解和體會了團隊精神!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有幾點遺憾:
4、這種模式下,對教師和學生的要求是很高的,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但是每個人的精力都有限,如何能更好的進行這種教學模式,也是我們所應該探討的。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四
在現今的數學教材中,每一重要知識章節都安排了相關的解決問題,所涉及的問題和生活息息相關。在學習了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及換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后,如何引導學生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呢?在教學中我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成功之處:
1.在導入階段,我在大黑板和小黑板貼滿數學書,然后問學生哪塊黑板貼的書本數多,學生很容易就明白和黑板的面積有關,于是引出課題,解決和面積有關的問題。
2.在教學中,我要求每個學生說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先算什么,然后算什么。要求學生思路清楚,語言流暢。
不足之處:
1.1.教學內容稍重
這節課我教學了例1和例2中的`第一個問,內容有點多,導致在課堂上有搶時間的現象。
2.教材鉆研不夠
問題二的教學有一個較大失誤,就是菜地和草坪的區別沒有提到,導致學生對問題模棱兩可。在雷老師的提醒下,我才意識到。在今后的教學中一定要細致深入地鉆研教材。
3.注意教態要自然得體
改進措施:
如果現在讓我再來上這節課,首先我要減少教學內容。只教學例1,重點引導學生理解油菜田收油菜籽的千克數等于每平方米收的油菜籽千克數乘平方數。其次增加課堂活動,如通過量每張課桌的面積,計算全班課桌共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木板。在裝修房間中,根據房間的面積選擇合適的瓷磚。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五
9月27日聽取了學校高年級數學組曹老師執教的五年級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聽后很有感觸,現表述如下:
《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課如何讓學生知道與應用列舉法,靠灌是不能形成的,也不能讓學生掌握的。如何讓學生生成這一解決問題的策略?探索——發現——歸納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如例1,學生在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一開始是無序的找出每一種,這是探索規律人之常情的方法,當這種無序的方法獲得答案學生感到不滿意時,他們也在尋求一種解決問題的好辦法,這時學生茫然,指望老師指定迷津。
學生既然有迷津,他們會積極思考,努力聽取別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時教師加以引導,指導學生對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行優化,促使學生進行有序思考,自然形成采用列舉法獲得不同的圍法,比如進行列表,借助列表進行有序思考,例1,寬1米,長8米、寬2米,長7米、寬3米,長6米……,比如進行一定的順序找答案,練一練中第一次投中10環,第二次可能是10環、8環、6環;第一次投中8環、6環,第二次可能是投中10環、8環、6環……經過刪除重復的,就輕松地獲得答案,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全面,無遺漏,無重復。
在教學例1時,當學生無序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序的觀察、分析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然后找出規律,對解決這一問題形成的規律進行反思和總結,自然就產生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列舉法。在練習時通過應用更加發現應用列舉法解決問題容易獲得解決問題的結果。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六
本節課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單元第一課時,內容是第71-72例一、試一試、練一練及練習十四的1-3題。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用畫圖和列表,以及列舉、倒推、替換和假設等策略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轉化這一常見的、極其重要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通過轉化能把較復雜的問題變成較簡單的問題,把未知的問題變成已知的問題。而轉化的手段和具體方法是多樣而靈活的,既與實際問題的內容和特點有關,也與學生的認知結構有關,掌握轉化策略不僅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更有益于思維的發展。所以本節課的教學不以學生能夠解決教材里的各個問題為目的,而在于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與主動應用。
基于此,我設計了以下六個教學環節:第一環節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這一環節教學例1,學生在比較兩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時產生困惑,我及時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來解決這一困惑,即引導學生去探索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將不規則圖形轉化為規則圖形,初步體驗轉化思想。第二環節是"回顧運用,感知轉化",在本環節中我留給學生充分的空間,讓學生從圖形轉化和計算轉化兩個方面回憶以前運用轉化的策略解決過哪些問題,引導學生把以往學習的一些具體的數學方法上升到轉化策略的高度來認識,以增強策略意識。感知轉化無所不在,真正體驗到了轉化的好處。隨后在第三環節“及時練習,運用轉化”中我改變了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把練一練和練習十四第2題的前兩小題作為及時練習內容,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轉化解決問題,鞏固知識的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繼續學習的熱情。第四環節是“觀察思考,再探轉化”,這一環節主要是教學“試一試”部分,把一個復雜的分數加法計算題結合圖形從而轉化為一個簡單的計算,初步體驗數形結合的思想,進一步探究轉化。第五環節“應用遷移,拓展深化”中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應用和進一步體驗轉化的目的。第六環節是“總結轉化,深化思想”,本環節包含兩個部分,首先讓學生自己說說本節課的收獲,再讓學生欣賞“曹沖稱象”和“司馬光砸缸”兩個古代智慧故事,激發了學生的應用興趣,使他們對使用轉化策略解決問題充滿信心。
課前設想總是美好的,但在實際的操作中,總會出現一些問題。雖然整節課的設計都是圍繞讓學生去感知、探索、體驗“轉化”的策略,但上完這一課后,我感覺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整節課下來,學生的'收獲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關于轉化的問題,學生的創造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揮,很難再以后的學習中把轉化這一策略應用到新的問題上面。主要問題是學生對“轉化”策略的體驗不夠,課堂上我沒有很好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在解決一些數學問題時需要用到轉化的策略?在運用轉化策略的過程中又有哪些具體的方法???很多時候都是作為教師的我在“唱獨角戲”,一個人在那兒說著“轉化”的優點,而學生并沒有所想的那樣對轉化有認同感。并且課堂上我對學生的啟發提問,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過渡語言,對學生回答完問題的評價語言顯得貧乏蒼白。此外,對課件的操作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很多時候學生從我操作中的“蛛絲馬跡”中獲取了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不是通過思考主動利用轉化策略去解決。這是對整個教學流程的把握不夠自信和熟悉的表現。
一節課下來,靜心沉思,積累成功的經驗,思考失敗的原因。總之就本節課而言,增強學生的轉化意識,提高學生轉化的技能,讓轉化思想扎根學生心田,這樣學生的思維才能更靈活開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敗,我會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七
周五,我借班上了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一課。一節課下來,感受頗多,現反思總結如下。
是……用符號列舉等。設計這樣的環節是想告訴學生列舉的方式并不重要,關鍵要一一列舉。可實際教學中,學生在列舉時,恰恰沒有出現預想的方式,清一色地在設計表格,打“”,且能完成的極少。等了一會,轉了一圈也沒發現不同的列舉方式。無奈!只好改變預案,帶著學生完成列表列舉便草草收場。其實,備課時曾經在腦子里閃過“如果學生不出現多樣的列舉方式,怎么辦”的疑慮,可總自信的認為應該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預設的不夠精心,導致了教學出現意外后,沒有很好的應急處理方法,教學期望無法達成。試想,如果能未雨綢繆,當學生都在苦苦設計表格時,順勢引導:表格容易設計嗎?不用表格,你能想出別的列舉方式嗎?幫助學生打開思維,擺脫表格的影響。之后,指出列舉的方式不重要。并把表格列舉留作自學,集體完成……我想就不會出現教學時的窘境。
教學中,處理在表格中畫“”表示訂閱方法這一環節時,覺得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應該容易,便放手讓學生嘗試。結果,多數學生不知所措,幾乎沒有學生能不遺漏、不重復地完成。其實,在集體備課時,盛校長就曾專門分析了這張表格:指出它是個復式表格,學生很難看懂,要注意變通。可我卻想當然!如果能實際地調查一下,課堂上也許就不會出現盲目的嘗試以及因此而帶來的時間浪費。備課要做到“心中有書、手中有法、目中有人”,真的是缺一不可呀!
可能是因為借班的原因,也可能是比較緊張,學生在發言時稍微有點偏離我心中的答案時,便急忙打斷,包辦代替。比如:在回答長與寬的和是為什么是9?學生李說:因為周長是18,減去…….聽到用“減”我馬上打斷了他的話,又請了另外一位學生。下課和他聊天時,才弄明白他的想法:周長是18米,包含兩組對邊,減一次,再減一次。也就是18-9-9=0。所以長與寬的和是9米……一個正確的想法就這樣被我一口否定了!如果當時再給些時間,或許這樣的遺憾就不會發生。相信回答問題的學生,更要相信其他傾聽的學生。課堂中出現錯誤時,我就像一個權威的裁判,忙著判斷是非。設想一下,如果通過學生的評價或學生之間的辯論交流,可能效果會更好。做到善于挑動“群眾斗群眾”還需平時多磨煉呀!
環境教育課教學反思篇八
上五年級解決問題的策略,一一例舉法解題,在學習練習十一時,有幾道題通過學生討論、傾聽發言后我感覺:孩子們和我都有不少收獲。
這題我是處理的:我讀題后讓學生自己先做,再校對答案。(教師巡視是發現結果是6面和9面的答案都有,而且結果是6面的占據大多數)我一貫認為,錯誤也是一種資源,但作為教師最好不要直接指出學生錯誤,教師要善于組織孩子傾聽、分析錯誤,讓其“自糾”或“他糾”。于是,我請兩個代表板書出結果:
生1:紅、黃、藍、紅黃、紅藍、黃藍。六種
生2:紅、黃、藍、紅黃、黃紅、紅藍、藍紅、黃藍、藍黃。九種。
討論的.火藥味十足,大致記錄如下。
生3:紅黃和黃紅重復,我同意六種答案。(其他答6種的學生一呼百應:對對對……)
生4:大家不要急,請問:如果先升紅旗,再升黃旗與先升黃旗、再升紅旗,掛在旗桿上會一樣嗎?它們能表示一種信號嗎?上下不同,信號也不同。(其他答6種答案的同學大部分開始動搖。有道理……)
生5:我反對,題目上講是升上旗桿,如果是兩個旗桿不就沒有上下區分了嗎?(我認為:這個孩子再為自己開脫而強調理由,但我沒立即反對,把球拋給其他孩子)
生6:如果是兩個旗桿,書上應該說明。即使是兩個旗桿,也會有左右之分。所以我們為一個旗桿。(大多數學生頻頻點頭。我認為:這孩子的答話太精辟了!竊喜)
大家所有目光都盯著我了,看來我要做裁判了。
師:你們同意生6的觀點嗎?我認為升上旗桿默認為升上一個旗桿。(其實我真佩服生5的狡辯行動,出乎預料但似乎有點道理。我個人建議:修改教材時加上“一個”兩字,變成“升上一個旗桿”。)
反思:教學生成有很多火花,咱們教師要多傾聽,多捕捉,多欣賞,多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