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讀后感書寫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樣才能寫一篇優秀的讀后感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曾國藩讀后感曾國藩讀后感篇一
一向以來,想認認真真讀一本書,可惜事務繁雜,定不下心來。一日,偶然看到《曾國藩家書》,翻之,字行間話雖短,然語言精練,讀之令人深思。
曾國藩作為大儒,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洗禮,其學識之博、見識之遠,在中國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家書中體現的“仁”、“禮”、“慎”等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此刻來看也十分具有進取的意義。
曾國藩在家書中寫到:正人先正己,時刻不忘修身養德。曾國藩說修身養德的關鍵是:誠、靜、謹、恒。誠為誠實、誠樸,為人表里一致。靜,指的是心、氣、神、體都處于安靜放松的狀態。
謹,主要指言語和行動上的謹慎,不打誑語,不講無根據之話,不做無勝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規律,做事有毅力。這些往往是我們此刻社會所欠缺的,君不見,部分高官大吏因腐敗深陷囹圄,自身的原因就是不注意修身養德。“常存敬畏之心,則是載福之道”、“多見自我過,少見他人非,不思他人得,卻防自我貪”,敬畏規矩、修身養德才是我們處事應有的標準,有了這樣的標準,我們才能夠坦坦蕩蕩、堂堂正正地做人,并且能夠做到修而樂之,修而有為。
我們應當用“入世精神以辦實事,體老莊以寄閑情,由中國文化中培養見地,從傳統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憑自我奮斗,立大志,修煉人格,以大氣度做事,以收斂態做人,認準目標,用“屢敗屢戰”的精神修煉心態,端正心態。
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克己復禮,修身養德,謹小慎微,非要做一大儒,生活會收獲很多歡樂。
曾國藩讀后感曾國藩讀后感篇二
于裁湘軍、殺韋俊幾件事上,曾國藩亦頗遭非議,然而,這些亦不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
功過是非,只憑表面事實是不能給予正確評價的,況且,于歷史,于人物,誰又能說得清哪個是哪個非呢?以史鑒今,僅此耳!
“當官要讀《曾國藩》”,這句話,我亦不能完全接受,與其說曾國藩游刃于官場,不如說曾國藩慎獨于私室;與其說曾國藩走向了封建社會官位的頂峰,不如說曾國藩達到了中國文人的極致!
學而優則仕,這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所逐漸形成的對文人的定位。于七十年風雨人生中,曾國藩身上集中體現了中國文人所有的特點,考科舉,中進士,點翰林,走仕途,以文報國,這就是中國傳統文人身上的獨有的根本的特點,幾進幾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一片忠心,剿除內匪,興辦洋務,曾國藩時刻以定我朝廷、興我中華為己任,這恰恰是他的中國文人思想在支持,而他也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
思曾之一生,惟八字耳:志在盡忠,以忠酬志。
曾國藩讀后感曾國藩讀后感篇三
斷斷續續看了半年,終于看完了這本長篇。讀這本人物傳記類型的歷史小說,收獲頗多。人物傳記總是讓人從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變無常,也如一面鏡子可照見自己的人生。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國之亂,后又在官場中抉擇,保身立命,不越藩籬一步。倡洋務,辦書局,雖一介書生卻戎馬半生,官至兩江總督。
曾國藩在靖港慘敗時也曾想過輕生,在家國與個人之間也曾進退兩難,在風云詭譎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憂于救亡圖存,在每一次困厄時都憑著自己堅守的“道”堅持下來。
即使合上書頁,曾國藩的一生仿佛仍歷歷在目,精彩而又跌宕。雖說我還是讀得不夠精,但仍然學到了很多處世之道。也許當再經歷一些世事以后會更有感觸吧。
曾國藩讀后感曾國藩讀后感篇四
斷斷續續看了半年,終于看完了這本長篇。讀這本人物傳記類型的歷史小說,收獲頗多。人物傳記總是讓人從他人的人生中看到世事之多變無常,也如一面鏡子可照見自己的人生。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平太平天國之亂,后又在官場中抉擇,保身立命,不越藩籬一步。倡洋務,辦書局,雖一介書生卻戎馬半生,官至兩江總督。
曾國藩在靖港慘敗時也曾想過輕生,在家國與個人之間也曾進退兩難,在風云詭譎的封建王朝末世之下仍心憂于救亡圖存,在每一次困厄時都憑著自己堅守的“道”堅持下來。
即使合上書頁,曾國藩的一生仿佛仍歷歷在目,精彩而又跌宕。雖說我還是讀得不夠精,但仍然學到了很多處世之道。也許當再經歷一些世事以后會更有感觸吧。
曾國藩讀后感曾國藩讀后感篇五
我們生活在一個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不缺食物,不缺科技,不缺上帝,每一個智人就是自己的“智神”,對神的崇拜早已轉為對人的崇拜。可還是覺得我們這個時代缺了點什么。
讀完《曾國藩家書》,我找到了答案:我們不乏時代弄潮的勇氣,卻缺少對優秀文化傳統的堅守。
曾國藩在寫給父母及后輩的家書中無不流露出對家族的深情,秉承先人遺訓,溫柔敦厚的家風和實用有效家訓,讓他在云譎波詭的近代社會屹立不倒,對家族的堅守和責任敦促他思考使家族得以興旺延續的方法,并在這樣的思考中不斷省察自身,使得自己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文人的倔強風骨,也能很好地順應了時代的發展的趨勢,從而成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者。
曾國藩教育兒孫“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這是對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當時他身處的時代的重新解讀。他告誡兒孫要有志,存圖強報國之志;要有識,要放眼世界,廣學博覽;要有恒,做人做事不得心浮氣躁,勿被西方崇尚效率的思潮磨滅了韌性。這既是曾國藩對傳統士人精神的堅守,又對其賦予時代精神的體現,可以說,這是一種順應時代潮流變化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尊自大的中庸平和的智慧。
回望曾國藩身處的時代,那是一個如分娩般劇痛與希望并存的時代;凝視當下我們自己的時代,不也同樣是超越與危機并存的時代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歷史,而又如何不被時代裹挾,“從自己身上超越這個時代”?這是值得每一個當代人深思的問題。
我想,那就是要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要以一種創新的不迂腐的態度去堅守和傳承,不忘過去,與時俱進,方得始終。
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說:“研究歷史最好的理由:不是為了預測未來,而是為了擺脫過去,想象另一種命運。”此言道出了人類渴望超越過去的態度,但或許我們在回望歷史時,也需要在其中沉淀一些如金子般珍貴的東西,以一種宏大的歷史觀活著,人才不至于在新時代洪流中被淹沒或埋汰。
讀《曾國藩家書》,回望歷史,立足自身,堅守優秀的文化傳統,我們更能在無限延伸的時代里找準自己的價值和定位,才能不負時代不負國。
曾國藩讀后感曾國藩讀后感篇六
《曾國藩傳》是我拜讀的第一本歷史人物傳記,讀后感受頗深!是什么讓中國近代兩位歷史大人物毛澤東和蔣介石相繼把他當做自己的精神偶像與導師?是他天資聰穎?不是!曾國藩資質平庸,屢考而不及第!是他名門之后朝中有人?不是!在曾國藩之前曾氏家族甚至沒有出過一個秀才!
立功、立德、立言,曾國藩全做到了!就立功而言,他從一介書生起家。創立湘軍,統率群雄,挽狂瀾于即倒,扶大廈之將傾,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免遭徹底毀滅的命運,延續清王朝的生命六十余年;就立德而言,時時以圣賢標準要求自己,每日日記以反省,且把日記交付同僚、子女閱讀以監督幾身,道德修養近乎純粹;就立言而言,最為近代中國之大儒,對理學研究身體力行,造詣頗深!以天下為己任的強烈使命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族自強是支撐曾國藩在艱難困苦忠奮力掙挫的精神動力。實事求是、經世致用、反身而誠的認知傳統使他從前人、從他人、從自身,學到智慧總結經驗,應對復雜的時事和風云激蕩的朝堂,至誠待天,忠恕對人,用自己的人格力量,使英雄為我所用,終成大業!
在湘軍的建立過程中,把訓和練完美集合,跟注重“訓”,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思想動員與宣傳,樹立了湘軍不怕犧牲、勇于向前、忠君為民的思想體系,把一只團練隊伍也就是今時今日所說的民兵組織,發展成為后來保家衛國抵抗太平天國運動的中流砥柱!
注重人才培養,左宗棠、李鴻章都是后清時期影響歷史進程的重要任務,都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尤其是對左宗棠的以德報怨更是讓后輩敬仰!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其弟曾國荃謊報戰績稱洪秀全之子人稱被焚燒致死,曾國藩深信不疑奏報朝廷,朝廷通令嘉獎。然而后來左宗棠發現洪秀全之子蹤跡未通過曾國藩而直接上報朝廷,朝野震怒!其時,左宗棠也不想活在其師曾國藩的光環下,因而有此一出,自此師徒不睦。然后來左宗棠出師西北,糧草軍餉均需曾國藩籌集相助,左宗棠擔心曾國藩會挾私報復擔心糧草不及,然實非所料,曾國藩摒棄前嫌實心辦公,以德報怨,左宗棠終于承認自己的過錯承認自己確實不如其師!
一片丹心照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