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數學教學中如何開放創新以情施教思維 數學課堂如何創新篇一
- 相關推薦
參與新的課程改革以來,我努力按照新的課程標準指導教學,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反映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提供生動活潑、主動求知的材料與環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學習和應用數學的興趣和信心,下面談談我在實驗中的做法和體會。
最好的學習動機是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就要創設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主動參與學習的動機,使學習達到最佳境界。根據一年級學生年齡小、好動的生理特征,我們在課的一開始設計了課前律動。我們采用課前操,將音樂律動引入數學課堂,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利用這段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集中注意力,合著輕松、愉快的節拍走進數學天地。
在導入新課時,設計富有兒童情趣的學習素材和活動情境,為學生提供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空間來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和動機。例如,教學“9加幾”時,設計“學校運動會”這樣一個氣氛熱烈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又是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內容,學生非常喜歡,還幻想著自己將要參加哪一種項目。這樣呈現的一副色彩鮮艷、形式活潑的插圖中包含許多數學問題,學生愿意去探索、去發現,使學習達到最高境界。
學習過程不是學生被動地接受信息的過程,更不是學生原有知識的重復過程,而是以原有知識經驗為基礎,主動建構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教學“認識整時”一課,在開始備課之前,我首先考慮的就是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在課前我做了大量的調查,發現學生中會看整點的占100%,知道時針和分針的名稱的也有60%,如果這節課我仍然講授怎樣看幾點就引不起學生的興趣,并且失去這節課的意義。因此,我在設計這節課時,把重點放在通過認讀各種整時來發現整時的一般規律,從而利用這種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學中,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形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說說自己是怎樣認7時、8時、10時的,通過介紹各種各樣整時的認讀方法,從而發現規律,當分針指向12時,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
在介紹整時的表示方法時,由于學生知識基礎不同,對這部分的掌握情況也不同,在設計要求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會用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表示,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表現。這樣,學生中出現了各種各樣的表示方法,有表示為文字“3時”的;有表示為電子表中的“3:00”的;也有學生由于不會前兩種表示方法,就畫了一個圓用時針和分針來表 示。我認為這些學生都是應該值得表揚的,他們在自己的知識基礎上用自己的方式表示時刻,是經過努力探索而得出的結果,這就是創新,我們的授課目的也就在于此。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設計教學過程,組織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幫助和指導。教材中的許多例題、插圖都可以給學生提供多個信息,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發揮。例如,教學“0的認識”一課,教材中給出“小猴吃桃”圖。這樣一幅簡單的連環畫,卻可以引發學生的許多理解。有學生認為“有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盤中有兩個桃,第二只小猴盤中有一個桃,第三只小猴盤中沒有桃,可以用0來表示”;有學生認為“有一只小猴,本來盤中有兩個桃,吃了一個,還剩一個;又吃了一個,盤中就沒有桃了,所以用0來表示”;還有的學生認為“猴媽媽給三只小猴每人三個桃,第一只小猴吃了1個,還剩2個;第二只小猴吃了2個,還剩1個;第三只小猴都吃了,盤中沒有桃了,就用0表示”;等等。這樣學生在敘述圖意的過程中很自然地理解了0的含義,輕松愉快地解決了本節課的難點,比教師直接講授要好得多。
此外,我在課堂教學中還特別注重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的每一次發言,我都不失時機地進行鼓勵性評價,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尊重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使學生愿意學數學,愿意上數學課。
s("content_rel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