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一
小學三年級,正是過渡時節。必須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良的學習氛圍。但是,要想讓學生一堂課40分鐘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老師講課的時候必須讓他們把焦點放在老師身上。
對于優生有的聰明好動,要想抓住他的思維必須給他留有懸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還得不要讓他處在勝利之中。我班的盧昭,她就是非常聰明。我經常在中午出題留給他們做。由于她的不細心,很少全做對。所以我就用這點來教育她不要總認為自己聰明就可以不虛心學習。如果打擊她一次上課就能好幾天。所以對于優生上課也應該多關注一些。
對于中等生,他們不擾亂課堂紀律。有時你把他叫起來。他根本不知道你講哪啦。對他們來說心不在焉。要不斷提醒他們注意聽,多組織課堂教學。
而對于后進生,首先給他們訂的目標就不要太高讓他們跳一跳夠得著。這樣不止他們自己覺得有希望,嘗到成功的喜悅。只要他們取得一點點成績就要適時的表揚。讓他們覺得老師并沒有放棄他們,覺得自己還是很有希望的。用愛心溫暖他們,讓他們體驗到愛。并且要想他們成功就得在課下時間多幫助他們。
本身他們基礎不好很容易堅持不住所以多給他們講一些非常簡單的知識,讓他們一點一點的進步。除了這些之外,作為教師在上課的時候說話要和聲細語。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講課時不管你多生氣,多著急,在給學生講課時都要忍住,要耐心的講解。永遠記住: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他喜歡你才會愿意學這門學科除了這些我覺得有一種方法對任何學生都實用那就是————競賽。競賽可以使參賽者加足馬力,鏢著勁兒去爭、去奪,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所以我就廣泛開展多種多樣的競賽活動,通過這些競賽活動讓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在多種嘗試中尋求到自己的“對應點”,一旦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因此而被別人尊重,便產生了上進心,以這種上進心為契機,從而達到進步的目的。但將競賽法運用于差生的轉化一定要巧妙靈活一些。爭強好勝本來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臉兒”、“愛面子”,如果覺得自己沒有取勝的機會,便自動退出了競賽,這就達不到激勵其志的目的了。但要對癥下藥,針對他們的優點展開各式各樣的活動。
在教學中,我長期細心觀察了學習吃力、成績始終不能有較大進步的學生,我發現他們沒有真正意識到學習是一個努力、嘗試、多次失敗的過程。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獨生子女優勢”、義務教育的普及,他們一帆風順進入初中。優越感使他們養成怕麻煩——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敗,不敢面對失敗的心理。但學習處處有困難,在多次面對失敗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學習的熱情、學習的積極性降低,在學心上就不見進步。基于此,在教學中我試著運用了失敗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這一問題。學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的培養、提高。只要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心理訓練,養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煩、不怕失敗、敢于挑戰,定能使學生學有所成。但是,教學中,我明顯存在許多不足。比如,課堂開放過度,合作流于形式等。在今后教學中,我一定要真正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二
《觀潮》這篇課文里,描述潮來時的雄偉壯觀的景象這一部分資料是課文的重點。而抓住重點詞句來品味錢塘江大潮的壯觀之美是難點。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研究運用“邊讀書邊想象畫面,播放課件聯系上下文,并結合生活實際體會詞句的含義”的教法比較恰當。在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以生為本,讓學生聽范讀、自由讀,邊讀邊體會,并采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讓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所以,我重視“讀”。學生自由朗讀潮來時這一部分,找出自我最喜歡的地方讀,在閱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我的見解,允許有不一樣意見,并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說說體會,并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己見。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直觀教學優勢,如讀到“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時,播放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了大潮涌動的速度。經過朗讀課文,再觀看錢塘江大潮的視頻,更進一步使學生驗證了自我的感受,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學完全文后,我再次讓學生讀自我最喜歡的地方,并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又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
上《觀潮》這課,是我第一次開始在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在上完這課后,我體會到多媒體課件是能夠以它直觀形象的畫面較快地突破重難點,但運用過早時可能會束縛學生的想象力。所以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時也應研究“因課施教”。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三
上學期已經結束,依據上學期的教材特點,還算圓滿地完成了上學期的教育教學任務,并且不斷培養和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靜心思索,上學期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為了認真總結經驗,吸取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礎。現將上學期的語文教學反思如下:
1、根據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在平時教學中,做到了認真備課,用心設計教案,及時批改作業,落實三維目標,根據班中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每個學生的基本素質和接受知識能力的情況,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
2、在教學中加強學生思維的培養,重視發展學生智力,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表達能力。結合“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造力。
3、對課前的預習工作也很重視,不斷教給學生預習課文的方法,讓學生漸漸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4、盡量做到面批作業,重視學生的書寫,及時表揚書寫整潔的同學,并在全班交流,稍有進步的,及時寫上鼓勵性的語言或鼓勵性的標記,經常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內容,培養按時完成作業的好習慣。
5、加強家校聯系,加強與家長間的及時溝通,把每位同學家的電話號碼都記載下來,以便和家長聯系,把學生在校的情況及時反映給家長,共同搞好學生的學習。家里沒有電話的學生,把寫好自己電話號碼的條子,讓學生帶回家,以便家長和老師聯系。告知老師學生在家的表現。
1、全班有三分之二的學生比較努力學習,能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三分之一的同學生學習處于被動狀態,學習不用心,理解能力差、記憶力差,大多家長忙于在外打工,顧及不了孩子的學習生活,需和家長繼續做思想溝通。
2、媒體教育手段的運用有待加強,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堅持繼續學習新課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己的業務素質。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充分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自己的教學能力更上一個臺階!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及駢體文的特點。
2、學習本文將典故與眼前情景相結合的寫法。
3、理解文中的典故。
4、掌握“故”“盡”“屬”“即”“且”“矣”的用法。
教學重點:理解典故;理解內容和觀點。
教學難點:駢體文的特點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方法:朗讀背誦與賞析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內容和過程
第一課時
一、解題:
《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又名《滕王閣詩序》《宴滕王閣序》。
滕王閣因滕王李元嬰得名。李元嬰是唐高祖李淵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驕奢淫逸,品行不端,毫無政績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畫蝴蝶,很有藝術才情。他修建滕王閣,也是歌舞享樂的需要。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統觀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遞進,緊扣題意。
文因餞別而作,但對于宴會之盛僅略敘數筆帶過,而傾全力寫登閣所見之景,因景而生之情,這就脫去了一般餞別文章頌揚、應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徑。
二、背景:
唐高宗十四年,王勃的父親任六合縣縣令,王勃赴六合經過洪州。文中“童子何知,躬逢勝餞”可佐證。
還有一種說法,王勃上元二幼年前往交趾看望父親,路過南昌時所作,序文中內容的博大,辭采的富贍看來,非“童子”之作,而是成年作品,“童子”非小孩,而是“弱冠”二十歲左右之作。課文采用這種說法。
三、時人對王勃的評價: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閣,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紙筆遍請客,莫敢當,至勃,泛然不辭。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輒報。一再報,語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請遂成文,極歡罷。時人認為王勃年輕氣盛,才華橫溢,揮毫潑墨,而語驚四座。
四、關于駢體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
1、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又稱為“四六文”。
2、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
3、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五、朗讀與預習:
1、下列詞語的注音釋義全都正確的是:引導學生逐段批注
a宇文新洲之懿范懿:yi美好
b儼驂騑于上路,訪風景于崇阿崇阿:a高大的丘陵
c云銷雨霽霽:ji天氣晴朗
d逸興遄飛遄:chuan迅速
2、斷句品韻:
a四四對四四:豫章/故郡,洪都/新府“二二式”。
b六字句的斷句:
1、孟學士/之詞宗,訪風景/于崇阿“三三式”;
2、臨/帝子之長州;窮/待遇之縈回“一五式”;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二二二式”;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二四式”;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一二三式”。
c、七字句的讀法按意義劃分: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三四式”;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二一四式”;
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二三二式”;
4、都督/閻公/之雅望“二二三式”
d、四六對四六:漁舟/唱晚,響穿/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exxx對xxx:屈賈宜/于長沙,非無/圣主;竄梁泓/于海曲,豈乏/明時?
f主謂結構相對: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g動賓結構相對: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
h偏正結構相對:……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軸。
六、講讀課文第一段:
第一段中有幾個典故典故分事典和語典,來自史傳上的記載稱事典,來自典籍上的現成語句叫語典。
1、豫章故郡見注釋。
2、龍光射牛斗之墟見注釋。
3、控蠻荊見注釋。
補充注釋:
1、豫章故郡故:舊
2、地接衡廬接:接壤
3、襟三江而帶五湖襟、帶:名詞用作動詞,連接、環繞的意思。
4、雄州霧列,俊采星馳霧、星:名詞作狀語,像霧一樣、像星一樣。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五
1、選擇你最感動的一個人物的事跡,有感情地朗讀。
2、學生分別讀不同的故事。
3、這三個自然段,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這三個自然段雖內容有別,但寫法相似,這三個朝鮮人民的代表人物都為志愿軍付出了數不清的日日夜夜、說不盡的關心幫助,付出了鮮血甚至生命“這樣高的代價”,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每一段最后的一個反問句,都強烈地表達了我們對朝鮮親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六
本篇課文為敘事抒情散文,描寫了1958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后一批官兵離朝回國時,在車站上同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動人情景,表現了志愿軍和朝鮮人民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真摯情誼。課文感情真摯強烈,敘事抒情相互交織,語言親切感人,構思精巧別致。作者是以志愿軍對前來送別的朝鮮人民談話的口氣寫的,前三個自然段的寫法大體相同。后三個自然段以呼喚的方式,抒發了志愿軍戰士的心聲,表達了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抓住重點詞來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的方法。學習文章通過代表人物和具體事例來表達中心的寫作方法。
2、培養學生的群體合作學習能力和搜集檢索信息能力。
3、體會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之間那種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情誼。
: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體會中朝人民之間的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情誼。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打破傳統、陳舊的觀念,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我們應該為他們創設一種寬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引導他們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主動接受新知識的學習。
(一)、歌曲導入,引入新課。
通過錄音播放《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將課引入主題。
(二)、回憶舊知,復習鞏固。
通過辨字組詞的方式對上節課的內容進行鞏固。
(三)、瀏覽閱讀,總觀全貌。
通過讓學生讀前三個自然段,并說一說這三個自然段主要寫了誰,從而瀏覽課文,總觀全貌。
(四)、小組合作,交流匯報。
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前三個自然段中另你感動之處,讓學生畫一畫并理解一下有關的句子的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五)、煸情引讀,升華主題。
在學生進行交流匯報的同時,我不失時機地進行朗讀訓練,從而煸情,使學生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友誼。
(六)、搜集檢索,拓展延伸。
通過讓學生匯報一些與課文有關的資料和老師出示一些與課文有關的情景圖片,從而達到拓展延伸的目的。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七
迎評進入驗收階段,市級專家到校指導。最近買彩票缺少火氣,連五元都不中,唯獨在被檢查上頻頻中大獎,這次更是特等獎,被推舉上一節必聽課。我準備的篇目是《滕王閣序》。大概思路是:在學生介紹王勃的基礎上,從《滕王閣詩》切入,因為中間有個典故,也可引入對文章思想的理解;讀文章,談個人感受,希望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作品成功的地方(或者是學生欣賞的地方),理解上存在問題的地方;對學生的發言進行梳理,羅列幾個方面也就是鑒賞文章的幾個角度;學生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上課的感受是挫敗。一是導入部分不熟悉,顯得不流暢。二是第二個環節花的時間太長,前松后緊。三是貪多求全,沒有充分展開其中某個角度。
聽課老師課后也提了幾個問題,致命的缺憾。首先是普通話太差,會嚴重影響學校評估。其次是指導學生讀做得很不夠,一讀是熟悉文本,二讀是理解文本,三讀是賞析,而我忽視了這種認知的層進性,讀得沒有藝術。再次,在學生展開之后,應該根據自然生成情況,靈活處理,尤其是帶領學生進入音韻環節后,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挖掘這個問題即可。
本課好的地方在學生,學生的態度和表現相當出色,令人欣慰,而自己的表現制約了學生發揮,讓人遺憾。所以下午上課給學生做了檢討,表示謝意。原意和學生結成合作伙伴關系,在學習和生活上一起成長。
人教版語文教案篇八
王勃英年早逝,并沒有留下多少詩文,但一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和一篇《滕王閣序》足以讓王勃名流千古。《滕王閣序》感情繁復,五音聚會,實為語文課中不可多得的名篇,更為主要的是那少年才子胸中的萬千氣象和那雖失意而最終振奮的精神必將會對學生進行一次精神洗禮,也會對學生的人生成長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教學最終目的要落到情感教育價值觀上,然該文用典繁多,卻也成為學生理解此文的瓶頸。基于此,作為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在課前充分預習課文,疏通文意,同時亦要學會知人論世,也許只有這樣,才能最終理解把握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表現的時而失意,時而奮發,時而喜悅,時而萬般哀愁的情感變化。在這樣的基礎上,反復誦讀,直到能夠背誦其中自己喜歡的句段,最終深入領會此文之精神,方能較好的完成對此課的.學習。
高三語文《滕王閣序》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