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教案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三年級上語文教案及課后反思篇一
1.選擇自己熟悉的動物編故事。
2.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習作興趣。
3.能夠語言通順、內容具體地把動物之間可能發生的事寫清楚。
教學重點
1.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培養學生習作的自信心。
2.把動物之間可能發生的事寫清楚。
教學過程
1.情境激趣
播放多媒體課件,屏幕上出現一幅幅美麗奇特的圖畫,師伴著輕松活潑的音樂描述畫面。看,貪玩的小貓,調皮的小狗,可愛的小白兔正在捉迷藏,他們玩得多高興呀!淘氣的小豬沿著彩虹飛到了天宮。一支畫筆可以給窮人以衣食;一把鑰匙可以打開寶庫的大門大自然里五彩繽紛的畫面,社會生活中離奇生動的情節,都是童話創作的源泉。這些美好的事物,你們喜歡嗎?
2.交流、想象
在這些美好的童話以及同學們自己讀過的童話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們能簡單地說說這個故事和你讀后的感受嗎?
學生根據自己的積累講述故事的內容和感受。
1.聽故事想象。
師繪聲繪色地講《螢火蟲和小星星》的故事。
師生對話、交流。
話題之一:你們聽到了什么?學生有的復述故事,有的抓住語言、動作和關鍵詞句說故事,有的創造性地說出自己聽后的感受。
話題之二:你們是怎么聽的?說說自己聽的方法。
生:一是聽出主人公是誰,他們之間發生了什么事;二是邊聽邊想象畫面,讓自己頭腦中有一個鮮明的形象;三是聽出重點和故事說明的道理。
2.編故事想象。
剛才同學們聽得聚精會神,聽懂了故事的內容和要說明的道理,可是那畢竟是別人編的童話故事,下面我們也來試試自己編童話。這里有個故事的開頭,接下去會發生什么事,結果怎樣,結果怎樣呢?
開頭是:有一天,一只小鴨子出去玩耍,發現一只小鳥從樹上掉下來受了傷,小鴨子想幫助小鳥
(1)小組互說。要求人人都發言,說出自己與眾不同的創意。
(2)全班交流說。小組推選代表在全班交流,教師組織學生評一評、議一議。
(3)創造性地說。師生可點撥補充。
1.明確要求,自主擬題。讓學生明確習作要求:(1)選擇自己熟悉的動物做主人公。(2)重點想象它們之間可能發生的事。(3)主人公不宜過多,題目應簡潔,如:《猴子新招》《小白兔與長頸鹿》《黑熊爺爺病了》等。擬題方式僅供學生參考。同學們相互交流自擬題目。
2.自由想象,完整敘述。(生介紹自己的故事,其他學生補充。)
3.放手試作,創新表達。同學們把剛才說的用筆寫下來,相信你是最出色的童話大王。
三年級上語文教案及課后反思篇二
一、對教材的處理,從不合理中逐步走向合理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第五冊第七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一單元安排了幾個有趣的故事,通過故事告訴學生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因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能正確認讀6個生字和16個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別人的長處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過程,結合生活經驗理解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會是勝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實來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其中,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的過程是教學的重點,通過教學重點的突破,讓學生掌握思維的一般過程,學會善于觀察,善于思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難題,懂得誰善于把別人的長處集于一身,誰就是勝利者。這個道理的理解體會則是本文的教學難點。
如何突破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第一至第四自然段,這一部分主要寫發明家由比賽這一普通的事情想到矛和盾各自的優點與不足,由此發明坦克的過程。這是文本的主體,學生只有經過對文本的充分接觸、感悟,才能明白文章解釋的道理,才能延伸到生活,主動地去觀察、去思考,學習如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對本文的教學設計,在上課之前,我準備在一課時內完成,既了解發明家是怎樣把矛和盾的優點集合在一起發明坦克,又明白課文揭示的道理,并且通過小練筆,模仿第四和第五自然段的寫法,寫一寫生活中還有那些例子也是集合了各自的長處,發揮了新的作用。既做到讀寫結合,運用語言,更加深對結尾揭示的道理的理解體會。
因為容量太大,所以在教學前我還預設了每一環節的大致時間,便于及時調控,爭取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很多時候,事物的發展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因為在字詞教學上所花的時間比較多,因為三年級學生概括的能力相對比較弱,還有課堂內隨時有新的生成,結果預設的最后一環節理解結尾和練筆則無法完成。順著鈴聲點到為止。
現在想來,也許是歪打正著。我們在上公開課時,往往追求的是設計的完美,教學過程的完美,而忽視了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忽視了學生的接受水平,忽視了學生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如果按照原先的設計,容量很大。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講,要學會歸納文章內容,要從故事的講述中了解發明家的思維過程,體會發明家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品質是有一定難度的。何況還要學生理解文本揭示的含義,在生活中的應用,難度則更大。全部放在一課時,只能是草草走過場。而現在這樣的處理,我覺得更科學,即落實了教學的重點,又能真正解決教學的難點。而安排的練筆也能得到真正的落實。語文是自我感悟的過程,但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講,是需要我們的指點,需要扎扎實實地落實的。
這時這節課給我的第一個啟示是提醒我,我們的教學應該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性,圍著學生的發展服務。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而不是看教師的表演的。
過去一直來教高段語文,總以為詞語教學是低段的事。低年級的學生已經學會了很多識字記字的方法,在高年級沒必要浪費時間了。近兩年來,在與萬里學校羅樹庚老師、陸青春老師的接觸中,在不斷的學習中,逐漸改變了這種錯誤的意識。其實,學習詞語很重要,學習詞語不僅僅是要認讀此語,更要理解運用詞語,還要掌握一定的方法。縱觀近幾年的特級教師的展示課,我們都能發現特級教師的匠心獨運的設計。比如羅樹庚老師在教學《小木偶的故事》時,選擇的是表情詞。在課前談話時,他選擇了一些表情詞,讓學生通過做表情來理解詞語,來營造愉悅的學習氛圍,而這些表情詞來源于文本,又恰當好處地為文本的學習作好鋪墊。在詞語學習環節里,認讀的是13個表情詞,因為神態描寫是本文的一大語言特色,因為神態反映的是人物的內心活動。而通過這些神態詞的認讀,很自然地帶出笑嘻嘻。然后,羅老師讓學生找出有笑嘻嘻一詞的語句,通過四句話分別講的是誰與誰的故事,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結構。而借助笑嘻嘻對文本的解讀,讓學生在同情小木偶遭遇的同時,反省自己的生活,感悟快樂的真諦。
還記得在十月份的一次教研活動中,寧波江北區的一名老師說,現在的閱讀教學高段與低段沒有明顯的差別,低段的教學重點到底在那里?這句話對我的觸動也很大,也是一直在考慮的。
因此,在設計本文時,我覺得應該在字詞上花功夫。但是,如果字詞是毫無規律地出現去認讀,那就違背了語文教學的方法論。因此,考慮按一定的規律出示詞語。可是,睜大眼睛,也只發現有特色的詞語是左抵右擋,它是由一組反義詞和一組近義詞組成的。如果當堂課積累,怎么引出這個詞?要在短時間內馬上例舉這類的詞也是有難度的。
我望著這些詞語,怎么也感受不到它的靈動。可是對于我這樣的年齡很難有這樣的機會,總不能輕易放棄。于是,我一個一個詞語讀下來,想一想,再讀再思考,終于找到了一些規律:坦克、炮口、履帶、龐然大物是描寫坦克外形的,雨點般、左抵右擋、難以招架是寫矛的威力的,合二為一、大顯神威、亂作一團是來表現坦克的威力的,戰場、首次、長處、烏龜是名詞,自衛、進攻、集合、戳不到是動詞,緊張、固然、善于是形容詞。當然,這些特點并不要求學生都知道,能發現一處,就能說明他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和思考能力,這也是學習這篇課文要培養的學生的情感目標。我想,語文教學的目標應該落實在每一個環節中,正像陸青春老師告誡我們的,我們在教學中應該經常反問自己:我要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要讓每一個環節發揮它最極致的效度。
當然,在教學的方法上還有不少可以思索的。比如,我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己劃喜歡的詞語和難讀難寫的詞語,并通過自由讀、指名讀識記。這樣安排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地去學習詞語,去發現詞語,同時,通過大家的讀詞去發現哪些詞是大家都喜歡的,意圖是引出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為課文下一環節的學習自然過渡。但從課堂反饋來看,這種方法的是否合適還有待于進一步探索。
我是抓住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這四個詞語統領全文,突破重點。在設計教案的整個過程中,也閱讀過網上的不少教案,大多數從傳統的課文開頭入手,順次學習。并不是這種方法不好,但能不能有點特色,加強學生的記憶呢?我反復地研讀了課題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優點,它們的優點是什么?矛的進攻和盾的自衛。怎樣讓學生明白發明家在比賽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認真思考,發現了各自的優點,然后再不斷思考,想到了發明一種新的東西,使它集合兩者的優點,發揮更大的作用,于是發明了坦克。當我再讀文本時,發現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是: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句話其實就是對課題的很好的詮釋,也蘊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從這句話入手前后勾連。那么,如何引入這句話呢?這時就想到了這四個詞語,在詞語教學中引出這四個詞,同學們,文中有一個句子,把這四個好詞語都用上了,請大家找一找,認真地讀一讀。這樣的銜接自然貼切。這個設計是我挺滿意的,也希望得到大家的認同。
現在的語文教學提倡讀寫結合,在學中學習如何表達。我將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安排練筆。在引導學生理解感悟文本揭示的道理以后,延伸到現實生活。先讓學生做幾道做趣味數學題,如矛+盾=坦克,鞋子+輪子=溜冰鞋,電視+電話+攝像頭=可視電話,再組織我的奇思異想思維訓練活動,想一想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這樣的發明創造?后來,又想到還可以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什么不方便的地方,也可用這樣的方法去解決?這個設計主要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生活,培養參與意識和科學的探索精神。在此基礎上,安排練筆:用以上算式模仿第四、五自然段寫一段話,寫它新的作用怎樣。這樣做的目的,既通過說話訓練和寫作訓練加深對結尾含義的理解感悟,同時在范本中學會表達。因為三年級的寫作從段過渡到篇,寫作的方法就是要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并逐步掌握。
學會歸納是閱讀教學的一個重點,雖然課程標準對三上年級還沒有這樣的要求,但我以為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是不能被課程標準所約束的,適當地拔高點要求還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滲透一些高段的閱讀知識和方法。在這堂課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歸納發明家發明坦克的過程,這也是對故事內容的提煉。但畢竟是三年級的學生,不可能一步登天,因此,我設計了填空題,幫助學生如何找到思維的著眼點。只是,這個填空題設計的還不夠精致,如果能用一定的句式套用,方法的體現就更為明顯。
作為一名老師,要隨時發現新的生成,并化被動于主動。在今天的詞語教學中,有幾處生成。我覺得自己在這一環節中的處理是比較妥當也比較人文的。比如男女生分開讀,男生讀得很起勁,有點聲嘶力竭,于是抓住他們朗讀的最后一個詞語亂作一團,引導他們讀詞語不要喊。學生把戳字念成平舌音,及時糾正,并告訴學生可以從部首去理解詞義,同時滲透行為教育不能拿東西去戳。從我對本班學生半個學期的接觸來看,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比較弱,表現在作業本上是題目給了意思,在課文中找相應的詞語,錯誤率卻不低。所以,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怎樣理解詞語。比如今天的現場造句。學生讀到長處,引出引出前面學過的詞語長進,老師希望每個學生在這堂課里都有長進,既復習了多音字,也給了學生充分的鼓勵。學生把大顯神威誤讀成大顯身手,老師相信每個學生都會在這堂課里大顯身手,我們三(1)班大顯神威,幫助學生在語境中理解詞語,再一次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在本次教研組活動中,我對自己的教學設計師比較滿意的。我從課件展示的兩件古代兵器入手,引出矛和盾,因為這兩個是生字,要會書寫,所以在板書的時候,結合進行字音的教學和字形的指導。然后,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說一說它們的作用,并分別在矛和盾的下面板書進攻和自衛。在學習坦克把盾的自衛、矛的進攻合二為一,在戰場上大顯神威這一句時,引出并板書合而為一和大顯神威。在理清坦克的發明過程后,認識坦克的各個部件,以及與矛和盾的相同點,引出槍炮口和鐵屋子(有點不好意思,這兩個詞語后來不上的,不過漏洞不是很明顯),結合板書小結:盾能自衛,改變成鐵房子,防衛的本領更大;矛能進攻,改成槍炮,攻擊的能力更強;再裝上輪子,安上履帶,會動了,坦克的作戰就更靈活了。坦克的發明就是把矛和盾的優點?板書:集合。
最后形成的完整的板書是:
25矛和盾的集合
進攻自衛合二為一大顯神威
槍炮鐵屋子坦克
這個板書很好地立清了文章的脈絡,也體現了本文的主要內容。
給自己說了這么多地贊美詞,也該找找不足點:
聽青年教師上課,最大的感觸是他們的評價語很豐富,很切合,無論是對學生來講,還是對聽課的老師來講,都是很好的精神享受。而這恰恰是我所缺少的。想一想,也許是自己平常太吝嗇,書到用時方恨少,于是,想表揚表揚,卻囊中羞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課堂的教學氛圍。
二、教學語言瑣碎啰嗦
因為很少有機會上公開課,平常上課的隨意性比較大,所以,在缺乏監控的機制下,慢慢地養成了說話的隨意性,很多時候,要么說話不夠嚴謹,要么重復的語句很多。記得上一次上課前,自己拿了個mp3錄了音,然后聽一聽,發現短短的一截錄音居然有12個那么。
三、朗讀的訓練不夠扎實
朗讀一直來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最常用最有效的教學方法。因為在字詞教學中所花的時間超出了自己的預設時間,導致心里有些緊張,于是忽略了對重點句的朗讀訓練,尤其是遞進式的分層訓練,這是很不應該的。
三年級上語文教案及課后反思篇三
說明:
三年級上冊第三課的《山行》和《楓橋夜泊》雖然都是描寫秋天,但是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情感卻大相徑庭。學生能體驗到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情緒變換嗎?能在自己的習作里試著感受景物的情緒么?為了便于比較,把練習一的《夜書所見》提上來,故成古詩三首。
1、檢查,能不能把詩讀得像唱得那么好聽(讀出平仄:一二聲盡量拖長,三四聲力爭短促)。
2、正像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教室里沒有兩個相同的孩子,這三首同樣描寫秋天的詩也大不一樣。請你拿起筆來,用心地圈圈點點,看看你發現了什么不同。
很驚訝,一個學習不踏實被我連罰了三天作業的孩子,脫口而出:《山行》的作者非常高興,《楓橋夜泊》的作者非常難過,不,傷心,不對,憂愁;《夜書所見》的作者也很高興。
我追問:他對誰高興?
一個學生加以補充:他看到兒童在玩,感到很開心。根據他的補充,我在黑板上板書了高興、憂愁、情趣三個詞。
接下來,學生找出了地點的不同:山上、船上、籬笆旁;時間的不同:傍晚、半夜、晚上;
作者的不同:杜牧、張繼、葉紹翁以及朝代的不同。最后一點,班級里有笑聲傳出,潛臺詞很明顯:這么小兒科的東西也講。我把孩子的情緒轉了一下:這的確是幼兒園小朋友都能找到的區別,但是卻非常重要,你們知道嗎?于是,作者以及朝代也被我板書在黑板上。
我非常驚喜地發現:通過昨天一節課的唱和練習,僅僅是平聲(陰陽)拖音仄聲(上去)短促屏息存氣語義不斷的小技巧,詩的情緒不需要多講就被他們發揮得淋漓盡致。
那么我們從哪些字、哪個詞讀出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呢?我讓學生從三首詩中任選一首,按照唱(讀)、看、聽、摸的方法,用心體驗詩的情愫。
讀詩是有技巧的。你看,我們像唱歌一樣讀詩(讀出平仄的代名字,在班里地球人都知道),一下子就體驗到了詩人不同的情感。如果你再按照看聽摸的順序,你就能抓住詩的靈魂了。請你任選一首詩,試試看!
我進一步對他們作了解釋:詩是可以看的,首先找一找,你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詩是可以聽的,再用耳朵聽一聽有哪些聲音;詩還是可以摸的,還要用你的皮膚摸一摸詩的溫度,這樣,你就能通過文字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了。
當我們把感官投入詩行,我們才會真正發現詩的凝煉與傳神。當我們從尋常的事物品味出不尋常的詩意來,我們才會領略到詩人借奇妙的聯想與比喻化腐朽為神奇的魅力。
且讓我們從心靈的窗口開始吧:
《山行》,可以用眼睛看到哪些快樂因子呢?在我的追問之下,學生的答案越來越具體可感起來:寒山,悠遠的寒山令人心曠神怡;石徑,彎彎曲曲直通山頂的石徑,傾斜的感覺顯得山更高了,更神秘了
接下來,幫助學生發現白云的濃厚與深遠可煞費了不少功夫。
師:你看到了哪里的白云,什么樣子?
生:山頂上、天空中、半山腰、包圍著別人的房子,飄飄悠悠、很濃,到處都是
師:伸出手臂
生:手臂就被白云裹起來了。
師:抬起腳
生:腳就一下子失蹤了。
生:腳就被白云淹沒了。
師: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字:仙。透過偏旁,你發現仙人就是生活在哪里的人?
生:生活在山上。
師:他們有什么本事?
生:能長生不老,會騰云駕霧
師:是啊,象孫悟空一樣。杜牧這時候身在哪里?
生:在半山腰,被白云包圍起來了。
師:是啊,他也成仙了,做仙人了!
一個學生提出異議:老師,云彩都是慢慢升起來的,怎么不用升旗的升,而是生命的生呢?
這是一個難點,我不禁為他的問題喝彩:是呀,是不是杜牧不知道這兩個字的區別呢?
學生一片沉默。我讓他們做做白云升起的動作,又讓他們用生字組詞。一部分學生組出了生日、生氣、生長等詞語,我大喜,問他們:出生的那一天之前,小孩子存在不存在?生氣之前有沒有怒火?
聰明的孩子一下子恍然大悟起來:白云生處,就是走著走著,一不留心周圍就被白云包圍起來了!
我緊追不舍:誰被包圍起來了?
生:生活在云霧中的仙人;還有杜牧自己。
生:那些人房子冒出的炊煙也成了白云了。
師:讓我們想象一下,在那白云突然長出來的地方,該是一種什么景象?
生:幸福、悠閑、自由自在、神清氣爽
師:這就是一個生字幫我們看到的世界!用升能看到嗎?用深能看到嗎?這就是古詩語言精練的魅力!
相較而言,那燃燒的楓葉,那敢于二月花媲美的生命力,竟然被學生們看得一清二楚。其中一個孩子尤為精彩:我看到了像某某那么俊俏的楓葉!大家注目望去,呵,某某今天赫然穿著一件紅得化不開的體恤!
雷動的掌聲掩飾不了師生的困惑:坐,怎么就成了因為了呢?停車坐愛杜牧可真會享受,連上山也要人抬著!他不就是坐著嘛!沒有來得及查閱工具書,我還真回答不出來這因為的義向究竟怎么發展來的!
但是,這并不妨礙學生聽。他們聽到了嘹亮的山歌,過了一把神仙癮;他們摸到了皮膚的涼爽:盡管寒山,盡管霜葉,盡管傍晚,詩人卻只有舒適,只有盡興,只有依依不舍,只有無比旺盛的生命力。
但是,張繼的《楓橋夜泊》卻大不一樣。
看到的是甚么呢?漁火,只有漁火,點點滴滴,也許沒有畫上的那么多,那漁火,只是張繼一個人船上的。但是漁火的尋找很艱難,月亮、烏鴉、白霜、楓樹、寒山寺,什么都是他們可看的東西,班里一下子出了那么多的特異功能。一番理性剖析之后,月也黑了,霜也不見了,江楓也消失了漁火之外伸手不見五指,夜黑得怕人。
那么,一片漆黑之中,又聽到什么了?是鐘聲,一聲聲傳來,讓人無法入睡。更可怕的,還聽到了烏鴉的叫聲。這時候,我補充了民間喜鵲與烏鴉不同的象征色彩。烏鴉啼叫,往往就是災難的代名詞啊!空氣中有點不安的感覺,澀澀的靜,孩子們一下子凝重了起來。
再摸摸吧,用自己的皮膚摸一摸,什么感覺!冷!牙齒打顫的冷!孩子們夜里被凍醒的感覺聯想出來了,詩人的衣服也很冷!從里到外,連詩人的心都是冷的!原汁原味的冷讓他們朗讀的聲調很低沉,雖說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是他們分明感受到了詩人一江春水向東流式的哀愁!
蔓延的低沉下,一個孩子大為不解:老師,我不明白,他好好的不在家里呆著,為什么半夜里要坐在船上呢?
我循著他的思路,課堂,開始了峰回路轉:唐朝是一個游歷的年代。男子漢要外出尋找功名,往往一走就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而且沒有火車飛機,沒有汽車自行車,沒有手機,也許寫好的信都不知道該讓誰幫著寄。那個李白,就提著一把寶劍常年在外,家里幾十年都沒有他的消息。讓我們設想一下,他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他愁的什么呢?
生:他從家里來,想去做官,他思念自己的親人了。
師:比如,妻子、父母
生:孩子。他不知道他們現在怎么樣了。
生:他從家里來,想去尋找一個很長時間都沒見面的朋友,可是卻找不到他的朋友了,他很擔心。
生:他想寫一首好詩,可是怎么都寫不好,他半夜出來找靈感,可是就是找不到。
生:他在外面呆的時間太長了,他想回家了。
學生再也想象不出來了。我繼續提醒:請注意他生活的時代:所謂晚唐,就是唐朝馬上就被別的國家給消滅了,到處都是兵荒馬亂,人們都吃不飽,就像現在的伊拉克一樣,每天提心吊膽地過日子。
生:他在擔心人們的安全,擔心人們沒有東西吃,說不定什么時候就會沒命了。
生:也許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安全的。
沒有憂國憂民,學生卻在張繼濃的化不開的愁緒里讀出了生命的脆弱與孤單。這,就是生命的某一種律動啊!
第三首詩學生自學之后,我問學生:一樣的秋天,一樣的楓葉,一樣的寒霜,怎么在不同人的眼里,他們會有那么大的差別呢?
學生再一次沉默了,過了老半天,一個小女孩兒怯怯地說:詩人的心情不一樣,所以他們看到的東西也就不一樣了。
好一個心情不一樣,東西就不一樣,這就是寫好作文的竅門,這就是上帝的密碼呀!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大自然的感情就是你的感情啊!讓我們永遠睜大自己嬰兒一樣好奇的眼睛,用一顆詩人的心去擁抱周圍的世界吧,你就會像他們一樣,在平平常常的事物中找到只屬于你一個人的感覺!
學生能理解這番話嗎?我不得而知了。
三年級上語文教案及課后反思篇四
1、會寫本課生字,正確認讀生字“觸”。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一節。
3、在閱讀、理解內容的基礎上,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的意境。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詩歌的內容。
2、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
生字詞卡片、課件。
教師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1、讀準下列字音。
降、潤、罰、揚、臂、賞、碰
2、交流、識記生字。
a、加偏旁記憶的字:閏——潤臂——劈蟲——觸角——觸。
b、換偏旁以及的字:湯——燙壁——臂。
3、讀讀寫寫下列詞語。
潤濕突然原野互相狂歡急急忙忙
4、理解下列詞語的意思。
潤濕:潮濕潤澤。
原野:寬廣平坦的地方。
狂歡:縱情的歡樂。
急急忙忙:心里著急,行動加快。
1、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2、請四名同學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其他同學思考每一節詩講了什么內容?教師相機指導。
3、說說每節詩的內容。
第一節:想象陣雨降落時,花兒在綠草地上跳著狂歡的舞。
第二節:想象雨來時,關了門在做功課的花朵們變放假了。
第三節:想象花孩子們在雨中穿著各色的以上,沖了出來。
第四節:想象花孩子們急急忙忙趕回家,他們對準媽媽揚起了雙臂。
1、聽教師朗讀。
2、教師領讀,學生齊讀課文。
3、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畫出自己最欣賞的句子。
4、同桌交流,說一說這些句子美在哪里?
5、教師利用課件出示佳句。
6、讓同學們說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賞。
三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 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 | 語文教師工作計劃 | 語文老師工作計劃 | 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
三年級上語文教案及課后反思篇五
1.認讀5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假”的讀音,會寫“落、荒”等13個字,正確讀寫“陣雨、荒野”等詞語。
2.朗讀課文,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體會詩歌意境。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詩歌的內容。
2.想象詩歌所描寫的畫面,體會詩歌的意境。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賦予童真童趣的語言。
1.同大家一起走進一位享譽世界的作家、詩人、哲學家,并獲得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的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花的學校》。
2.請同學們嘗試跟著音頻里的老師一起輕聲朗讀。
3.好詩不厭百回讀,每讀一次都會有新的感悟,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詞句畫上橫線,再多讀幾次,記得按下暫停鍵!
(自讀提示: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最吸引你的詞句畫上橫線,再多讀幾遍,有問題可以隨時與老師交流。)
1.先來看看你們的字詞是否通過課前預習和練讀文章掌握了呢?
出示五個會認字的詞語:荒野、吹笛、罰站、放假、衣裳
生:我想來讀一讀:荒野、吹笛、罰站、放假、衣裳
我還想告訴大家:這里面“假”(jià)是多音字,還讀真假的(jiá)“衣裳”是輕聲音,讀音為(shang)
2.嘗試讀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詞:
生:落下、荒野、吹笛、跳舞、狂歡、罰站、假期、互相、所以、能夠、猜想、揚起、雙臂
3.一同來看看其中比較復雜的字——“舞”,這是舞字的字理演變過程(展示課件):
甲骨文:一個人兩手舞動花枝,后來加雙足,強調雙足配合雙手,和著樂曲,有節奏地踢踏跳躍。
書寫指導:四豎要均勻,第二個長橫要舒展。(播放書寫指導)
4.再來認識一個難寫的字:罰這個字,我們也可以仿照剛剛的“舞”字,通過探究字理來識記字形,了解字義:
上面的四:就像一張網,表示逮捕,抓住;言字旁:表示審訊;利刀旁:表示用刑懲治處罰。這個字在書寫時注意:上方的“四”要變形呈扁平狀,上下結構而不是左右結構(播放書寫指導)我們按下暫停鍵,在寫字本上練寫兩遍。
輕輕閉上眼睛,再來用心聆聽,仿佛眼前看到了什么?(音頻朗讀示范)
生:我看到了雷云、花草、雨水、樹枝和綠葉。
生:我看到了陣雨落下時花兒在綠草上跳舞、狂歡。
生:我看到了花朵們也好像我們一樣,有學校上學,認真做功課,如果來了紅暴,還可以放假休息!
生:老師我還想說:我好像還看到她們穿著各色的衣裳,在雨中奔跑、追逐。
生:我還看到這些花孩子們急急忙忙往家趕,對著媽媽揚起雙臂,似乎要抱一抱!
1.在寫字本上認真完成會寫生字的書寫,一個字一行,并組一個詞語;
2.一邊讀文一邊想象畫面,可以用筆描畫下來或用文字記錄下來!
小學語文課本中有這樣一篇課文《用心靈去傾聽》:這是六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篇幅很長,也很感人,講述了接線員蘇珊用心靈傾聽我的困難,用一顆慈母般的愛心幫助我的真情故事。在西班牙,問訊處的接聽員蘇珊用自己極好的耐性、一次又一次的心靈傾聽以及她那富有詩意的語言使一個孤寂、無助、對死亡充滿恐懼的男孩變得快樂、自信,她影響了男孩的一生,成就了男孩的一生。
一、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這是西班牙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感悟時,緊緊抓住心靈和傾聽兩個詞,體會蘇珊是怎樣用心的,又是怎樣有耐心地傾聽?這樣做給他人帶來了什么好處?由此,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做一個用心的傾聽者。除此之外,還可以引導學生注意蘇珊對死亡的樂觀主義態度,她對待鳥兒和自己的死亡都很從容,“到另一個世界唱歌去了。”多么美好的意境,這種態度是值得我們每個人稱道的。在這堂課中,我主要緊扣一點:我把蘇珊當作自己的母親,蘇珊具有母親般的愛心。讓學生發散,找到重點句子,進行朗讀感悟,感悟到她的樂觀、耐心善良、溫柔、細心、她就像母親一樣在關心我、愛我。從而提升到,蘇珊是在用愛心在傾聽,用心在歌唱一首愛的歌曲,回歸到課題,點題。學生能夠緊跟老師思路進入文本,和文中主人公一起歡笑、傷心,有時會有驚喜。
二、教育藝術中的反思
蘇珊在面對一個陌生男孩的傾訴時保持的是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正是這份親切、平和、耐心,使小男孩擁有了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心靈。是啊,傾聽就是一項技巧,是一種修養,甚至是一門藝術;對于我們教師來說,學會傾聽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追求,一種職業的自覺。可就在這份責任、這種追求之中,我反思自己的工作:當學生觸犯紀律時,我是痛心疾首無休止的所謂教導;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時,我是恨鐵不成鋼的所謂的諄諄教誨;當學生之間發生矛盾時,我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各打五十大板;當學生羞澀地走近我欲言又止時,我是自作聰明的循循善誘……我何曾考慮到了學生們當時的感受?我又何曾注視到了他們當時的眼神寫滿了茫然!失措!厭煩!無畏!心不在焉……
當學生犯了錯誤的時候,我為什么不能靜下心來聽聽他的解釋呢?沒有哪個孩子是存心想犯錯誤的;當學生氣喘吁吁的跑進你的辦公室,想對你說點什么的時候,我為什么不能停下手中的活兒,注視著他的眼睛,靜靜地聽他說完呢?當學生在路上興沖沖地和你打著招呼想和你分享他的快樂的時候,我為什么不能停住自己匆忙的腳步呢……讓我們學會用心靈去傾聽!這樣,你會聽到學生心靈的訴說,你會享受到教育的最大快樂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