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金剛經經典名句篇一
這部電影很早就開始宣傳,在沒上映之前我就看了預告片,也在電影院外面看到了宣傳海報,因為我不是那種喜歡看文藝小清新片子的人,所以一眼就看中了這部片,想要看一看,因為沒有時間,所以等到了上映幾天后我才去看!只想說,結果沒讓我失望!
電影的導演我不知道是誰,電影的主要人物我不認識,電影的制作的原因我也不知道,抱著什么都不知道的想法我走進了影院,很激動,因為是自己想要看的。
電影的開頭,是電影的時代背景,主要是新發現,然后去探索。
電影的過程我不想過多的說,因為說一點什么并不能帶給你什么震撼,影片中一群人去探索這個未知的地方,當然一群人不可能都活下來,陪同去看的人,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導演安排這些人死我也很好奇,想要從中找到規律,可是這些人有好人,有壞人,有我不清楚的人!要說好人死有他的原因,要給觀眾帶來感動,壞人死為了共鳴,因為他該死,那不清楚的人呢?為了什么去描寫他的死!
金剛經經典名句篇二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般若是梵語的音譯,之所以不譯成華言,是因為中國詞語中難以找到相應的概念。倘若一定要把它譯出,那就勉強稱曰"智慧"。
梵語波羅蜜,譯成中文包括兩個意思。一是過程義,是指我們在完成一件事情的過程,稱曰波羅蜜,從這個意義上,古人譯曰"度",六波羅蜜又曰六度。一是究竟圓滿義,是指一件事情徹底成就了,稱曰波羅蜜,從這個角度,古人譯曰"到彼岸"。
六波羅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波羅蜜中的前五種,并非佛教所特有,比如布施,佛教固然倡導布施,其他宗教乃至社會也提倡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無不如此。那么,世間的布施與佛教的布施有何區別呢?世間的布施總是住相的,而佛法則要我們"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又世間布施有相則有限,佛法布施要不住相,無相則無限也。
那么,造成兩種布施差別原因在哪里呢?簡單地說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布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布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世間的布施等行不能稱曰波羅蜜,惟有在般若引導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才是成佛資糧,始可稱波羅蜜。
般若,經中說有三種:一、文字般若,即三藏十二部典籍,或者可以說,能夠開發般若的一切文字,我們不妨都稱它為文字般若;二、觀照般若,是依文字般若所顯示的義理,以此思想觀念去觀察人生的一切現象,如實地透視一切,由正確的認識能通達實相,能生般若而稱般若。三、實相般若,即般若的體相。三種般若實質上只是一實相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從能出生般若意義上,方便稱為般若,實非真正般若也。
般若又分實智與權智。實智,是親證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是般若之體。它無智無得、智境一如,沒有差別,菩薩在修行過程中,經過了資糧位、加行位、通達位始證得。權智又稱方便智或后得智,是了解現象差別,引導六度萬行的智慧,是般若之用。權智是在證得實智后生起的,故曰后得智。在修學佛道上,實權二智缺一不可。
般若波羅蜜就是說明般若在成佛中的重要性。眾生在生死的此岸,要到達成佛的彼岸,惟有依賴般若。《心經》曰:"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三世諸佛都是依般若而成就無上菩提。《維摩詰經》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10)一切諸佛都是以般若與方便二智為父母,由有般若,始能產生一切諸佛。又梵語佛陀,中文譯為:智者、覺者。因此,成佛是乃智慧的成就。
金剛經經典名句篇三
我相信很多人并沒有讀懂這部電影.看著漫天飛的關于"人獸戀",關于"新版美女與野獸"的說法,我不禁覺得有點諷刺.既然大家對大島渚的那部描述人愛上猩猩的《馬克斯,我的愛》表示非議,又為何在這里樂此不疲的談論金剛和安的"人獸愛情"?難道就是因為后者套上的是科幻童話的外衣?這部影片從這個角度去解讀并不能體現它最動人的內核,世俗的眼光在這甚至顯得淺薄和卑微。
所以,我們要去回憶兒時的感覺,用一個單純的孩子的眼光去看待它.因為彼特·杰克遜把他孩童時看金剛的感動保持了整整三十年!這是一次感情積蓄的爆發.他的金剛,很大程度上這正是他兒時的自己。
記得第一次,安為了博得眼前這個龐然大物的好感,玩起了馬戲團的雜耍.而金剛則喜歡一次次的用手指把按撥到,然后看她一次次的爬起來,興奮的拍著胸口大笑.當安覺得自己像玩物一樣受到屈辱而大叫停止的時候,金剛突然爆怒,扔巨石,大聲吼叫,用力顯示給面前的這個小人兒他粗暴的強勢.可安卻不為所動,這時候,金剛突然之間安靜了下來,臉上寫滿了落寞.而我呢,還在為他前面孩子氣的發作的笑容突然的就停在了那里,我突然感到了金剛在孤島上的那種孤獨,那種渴望交流的眼神,同時也感染了安。
記得第二次,金剛為了保護安,和三只霸王龍殊死搏斗.驚心動魄,傷痕累累,當他把最后一只囂張的霸王龍打敗之后,拍著胸脯大聲嚎叫,叫聲震撼著整個原始森林.他在顯示自己的強大,在這個弱肉強食的世界里他就是霸主,這種惟我獨尊的氣勢是任何敵人也無法壓制的.然后,金剛到安的面前,孩子氣的背對著她,昂著頭,不說一句話.這個孩子在賭氣,對他保護的人。
記得還有好多次,在懸崖邊,金剛用自己的大手托著安一起看日落;在樓頂上,跟著安喃喃的話語學著說"beautiful";在夜里,輕輕的照顧她入睡.當安被抓走后他發瘋一樣的追趕,當他被麻醉之后倒下之前看著安的無辜的眼神,當他抱著安在雪花中忘情的滑冰.這些時候,我們難道還不明白嗎?
金剛就是一個孩子.
盡管他龐大的身軀和天生的神力讓當地的土著敬奉其為神靈,讓企圖挑戰他的所有動物都望而生畏.可在弱肉強食的史前孤島上這是他生存的法則.在維持生存之外的時候,他只是一個孩子.他有著孩子特有的天真性靈,也有著孩子一樣的堅持倔強.他的眼神,清澈如斯.
所以他對安的感情不會是我們單純意義上的愛情,這不會是兩情相悅的火花的碰撞.這是一種源于內心的對美好的追求,那是小孩子心里不帶任何功利色彩的向往.在這個孤島上,對金剛來說,安的出現無疑是天使的降臨.
這才應該是彼特·杰克遜想要流露的真實感情,孩子的觸動不會讓我們感覺到任何的幼稚,相反,三十年夢想的積淀,讓這種質樸的感情更加真實的升華了,我們甚至都開始相信,這個在屏幕上耀武揚威的大個子,是真實存在的.
如果說原始孤島相當于家庭的襁褓的話,那么脫離這個唯一歸屬地的金剛就必然會受到人類社會無情的侵蝕.因此從他一開始被運出孤島開始,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劇.
他為什么要爬上帝國大廈?常人看來這是不可理喻的,因為他把自己逼上了絕路.可就在這方寸之地上,金剛把所有圍攻的飛機都砸爛,錘著胸口再次怒吼的時候,鏡頭環繞著他轉了整整一周,那一刻的震撼似曾相識.對,打敗霸王龍的時候他用同樣的動作證明了自己的地位.他是要證明,站在地面上的最高點,不管在何處,他都是霸主!king of the world!
安注視著奄奄一息的金剛,注視著直到他松開手,慢慢的墜了下去,金剛臉上第一次出現了痛苦的表情,他被三只恐龍弄的傷痕累累都沒流露出一絲懼色,可此刻子彈打在他身上時,他明白自己要永遠的離開安了,這個此刻泣不成聲的小人兒,他心中最美好的天使.
見過孩子失望的表情嗎?聽過孩子夢想破碎的聲音嗎?當聽到金剛轟然墜地后的那聲沉悶之后,偉大悲劇所特有的那份凝重深深的籠罩在了心頭.這種感覺絲毫不亞于莎翁的《羅密歐和茱麗葉》。
金剛死了,他死在了自己的夢想前面,那個伸手可及的.金發美人兒。
可彼特·杰克遜圓夢了,他帶著三十年的堅持為自己的夢想劃了一個完整的圓。
某種程度上來說,金剛和彼特·杰克遜都是孩子。
這是一個孩子拍的關于另一個孩子的故事
金剛經經典名句篇四
我持一經:《金剛經》,為得智慧故!故有念佛者,應勸人持經,經為佛慧命。佛法僧三寶,本來是一體,勤念三寶故,方為真念佛!
我持一咒:藥師咒,一百零八遍,加持與十方,誰有諸病苦,常念誦不舍。
愿我境界中,沒有諸橫死,乃至病苦等。雖然咒力淺,未必現成就,但我信佛語,必得凈國土!
我持一佛號:阿彌陀佛,行住坐臥中,常念不敢懈,乃至睡夢中,以佛號自醒。
一經得智慧,一咒養悲心,一號求安養.
如來大悲智,此恩何可報?愿以此深心,莊嚴佛凈土!
日誦《金剛經》三部,現世眷屬平安,自己衣食無憂,稱心如意……
好處多多!
我誦《金剛經》已七年,受用無盡,故常勸人誦此經.
誦一部《金剛經》二十分鐘,一次誦三部,僅僅一小時。
這一小時,超過凡人一輩子!
取快,但為去妄念,得凈念相續,何似念佛!
取多,因一誦一功德,真實不虛,速得受用!
綿綿密密,凈念相續,單修時此法最佳。
誦經時專心很重要,因為法界都在聽,不能馬虎應付。如此誦經,必有不可思議境界。
不過你要趕緊行動,要持之以恒,方得受用!說食不飽啊。
金剛經經典名句篇五
修行者如只為求世間禪定,就不見得會走此四個階段,因只落在第一階段,色身的修持而已,沒有辦法空掉心,只是從色身的一些靈通變化來求得一境性,如同色界天之禪定,初禪未到地禪,二禪喜俱禪,三禪樂俱禪,至四禪修得一境性之定。但此行者心無法空掉,身亦無法突破,色界無法空身,因為尚有一色身微細惑束縛著身,至無色界才能空掉此身。色界的最高境界四禪,只證到一境性,自性面對的境界,沒有妄想執著,但是仍執有身,沒辦法突破色身。無色界破了色身,此一色身如不再繼續修“空心”、“空性”、“空法”,就無法證入佛道,故修佛法就必須要突破這四個階段。
“進道功程,權分四級,號四句偈。”
進道功程,權宜設施,分為四個階段,而達摩祖師中土傳法,“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標榜明心見性,就從“空身”、“空心”、“空性”、“空法”,一下子直接契入去悟道,但一般凡夫仍須分四個階梯以達修行的境界,故號四句偈。
“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日空性,四曰空法。”
如果身無法突破,就無法修內心,所以第一階段須先從色身去修,色身突破后,就開始修心。修心以后,證入虛幻不實在的心滅,或對一切的執著妄想不起,心就空掉。心空掉以后,自性即顯露,如不令其隨緣應化,就會變成頑空。故第三階段就必須“空性”,把自性空掉。自性本空,但能起一切法,法起卻不去執著,亦即“空法”,此就是四句偈,代表修證的四個階段。
前二句偈較淺,后二句偈較深邃,非一般修得到此的行者所能了解,但仍須深入淺出地略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