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確定工作或事情順利開展,常常需要預先制定方案,方案是為某一行動所制定的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和安排等。怎樣寫方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方案應該怎么制定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方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2023年采風活動方案簡短一
采風的第一天,我們第一站是廣州的沙面。沙面的建筑多數是 19 世紀末 期建造的。主要有領事館一類的政治性建筑,教堂、學校一類的文化性建 筑,銀行、洋行一類的商務辦公建筑……沙面的建筑基本屬于西歐的形式 和風格,它是我國保存完整的總體以英式和法式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群。
此外,還有哥特式、新古典式等形狀、風格各異的建筑。1996 年。沙面的 建筑群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面露德圣母堂是位于中國廣州市 區沙面島上的一座小型天主教堂。該教堂建于 1889 年,位于面積僅有 60 畝的廣州法租界內,為僑民服務。奉露德圣母為該堂主保。入口處仿哥特 式。
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在廣州市沙面同仁路 22 號(今沙面大街 14 號), 原是法國駐穗領事館的教友過宗教生活而設立的, 創建于光緒十六年 (1890 年),占地面積 839.75 平方米。因該堂花園南連建筑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 圣母像而得名。
沙面的下一站是從化良口鎮的溪頭村。溪頭村位于從化市良口鎮東北 部,是流溪河三大源頭之一。村周圍環境優美,山高林密,峽谷幽深,溪 流清澈,奇石錯列,池潭處處。踏進溪頭谷口,迎面就是一座小山,山上 林茂竹翠,藤蘿纏繞,一片翠綠,當中裂開一條溝谷,一道銀白色的溪流 瀑布就從溝谷里飛流而上,瀉落下面一個碧波蕩漾的深潭。潭水水清見底, 冰清玉潔,碧綠湛藍,波光瀲滟,流水潺潺,涼氣陣陣。池潭四周青山環 抱,奇石錯落,野花簇擁,與周圍景色渾然一體。
接著溪頭村的第二天,我們來到了別具韻味的錢崗古村。古村由于始建于宋 代,年代久遠,所以布局較為隨意,四面朝向。古巷以鵝暖石鋪砌,現存的房屋 絕大多數為明代所建。古村現已少人居住,巷子又多又深,迂回曲折,并且錯落 復雜,但并不凌亂也不拼湊,相反是錯落有致的舊民居中夾雜著一兩座祠堂,零 星的石井,給人一種追溯感。
本次采風的第四站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是我國首批興建的十大森林公園之 一,亞熱帶森林特色,被譽為鑲嵌在北回歸線的一顆綠色明珠。這里數百座山 峰起伏連綿、重戀疊嶂、波涌云濤、氣象萬千。公園四季常春、風光如畫:
春時百花吐艷、翠竹生輝;夏天雨水充沛,有高山“銀流瀉玉珠”之景;秋季 金風送爽,楓葉紅似火;冬日梅林飄香,有“流溪香雪”之美稱。流溪河國家 森林公園是經林業部批準建立的首批國家十大森林公園之一,總面積 8813 公頃,其中流溪湖于一八年建成,面積 1146 公頃,蓄水量 3.6 億立方 米,水深約 70 米。在碧波萬頃的湖面上,分布著大小二十二個島嶼,如白玉鑲 翡。在公園的東南部,聳立著五指山、牛角山、雞忱山等海拔千米以上的山 峰六座。
其中雞枕山海拔 1146.7 米, 是公園內第一高峰。
登高望遠, 一派“遠 山時明滅”、“高峽出平湖”的壯觀景象奔來眼底,使人頓覺置身仙幻奇境之 中。
以上采風的地點足夠讓人無邊風月、引人入勝,但這次采風的地方我更鐘 愛的是開平赤坎古鎮,最后的五天采風,正好讓我在這個歷史悠久的古鎮去感受 五邑人智慧的建筑文化。赤坎古鎮有 350 多年歷史,是一座具有濃郁嶺南特色 和深厚文化底蘊的古鎮。潭江橫貫全鎮,赤坎沿潭江而建,南岸是鄉村,北岸是 市鎮,清一色的騎樓,龐大的洋樓群。赤坎的玩法便是閑游浪蕩,在老街上體驗 似乎尚停留于上個世紀 80 年代的生活。古鎮上也有碉樓,而遠近聞名的關族和 司徒氏圖書館、堤西路的騎樓建筑群更是僑鄉一絕,已被省政府定為文物保護單 位。
赤坎為古埠,前后經歷過宋、元、明、清以及法國殖民統治和民國時 期,每個時代獨特的建筑風格,都是歷史的印記。赤坎的各種舊建筑,古 典民族風格、歐陸風格、南洋風格、民國風格、甚至前蘇聯風格的都有, 簡直就是建筑藝術的博物館。
赤坎除了五大會館那典型的明清時代建筑風格外,在大通街、中興街 一帶,許多舊時客商的宅第、商鋪至今仍保存完好,里面的廂房天井布局 嚴謹,屋檐桁梁結構精致,雕梁朱漆依然斑駁可辨,集中體現了赤坎古埠 民居的特點。這些樓房雖然經過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但依然風韻不減。該 鎮的堤西路,更是因為綿延300多米的騎樓街、保存完好的600多座 古老的騎樓而深得影視界人士青睞,認為這里具有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舊 廣州、舊香港的韻味,被稱之為“電影街”。
會館是舊時同鄉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聚會、 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后,素有航海 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招集同鄉來此 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 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 踵而至,地方漸旺。隨著商貿的發展,清朝年間先后建造了潮州會館、高 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
赤坎的先民們,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常常苦于無力把握自己的命運, 于是只好將其寄托于冥冥神靈。由于古商埠的發展,赤坎的廟宇也隨之香 火興盛。先民所信奉的,不一定是儒、佛、道那主流宗教,而是泛神主義, 祠廟里所供奉的神靈多種多樣。赤坎較為聞名的古祠廟有水仙廟、白馬廟、 關帝廟、雙宗廟、康公廟、媽祖廟等等。
經歷了這半個月的采風,讓我見識到了課本上看不到的風景,這是一 個增長了我們見識的一次好機會,我們以后也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
2023年采風活動方案簡短二
專業采風實驗(實訓)報告
姓 名: 苗升
學 號: c2010201035
專業班級: 視覺傳達創新2002班
學 院: 藝術設計學院
指導教師: 張瑞雪
成 績:
陜西服裝工程學院教務處制
一、實驗(實訓)任務 | |
實驗(實訓)地點 | 華陰 |
實驗(實訓)周數 | 第17周 |
具體時間 | 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
實驗(實訓)主要內容及進度安排 | 一、實訓內容 1.通過對當地地域文化、民俗風情、傳統文化等進行實地考察采風,使學生能更深入、更直觀地了解文化發展脈絡,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開啟學術思維,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學科基本理論知識進行獨立思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此次采風讓學生利用當地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索與現代藝術設計結合的創作方法,激發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目的。 二、進度安排 周一:華陰市 “華山美術學生創作營宿地”。 周二:華陰西岳廟老街、西岳皇廟寫生,了解西岳廟老街和西岳廟建廟歷史與古建筑特點。 周三:華山玉泉院寫生,了解玉泉院歷史發展、建筑特色、道教文化、園林風景等。 周四:華山生態植物園,華山游客中心寫生,了解秦嶺植物特性與造景藝術,了解游客中心環境設計。 周五:學生采風作業匯看,課程總結,下午返回學校。 |
指導教師 意見 | 成績: 指導教師簽字: |
二、實驗(實訓)報告 |
為期一周的外出采風已經結束,我個人認為本次采風是非常有意義的。我不僅從中學到了很多知識也見識到了很多的人文建筑。此次我們采風的目的地是華陰市華陰市位于渭河平原東南部,渭南市東南,因位于華山之陰而得名。進行了為期五天的采風活動。 我們第一站來到了華陰市 “華山美術學生創作營宿地”華山位于陜西省渭南市華陰市境內,是我國著名的五岳之一,“中華” “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華陰市,南依秦嶺,北鄰渭河,距古潼關黃、渭、洛"三河口"僅十余公里,從這里極目遠眺,九曲黃河,蒼茫靜美。華陰自古就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和“華夏之根,文化之源,弘農故里,將相之鄉”的美譽。華山美術寫生創作營宿地座擁華山景區內仙峪口,這里方園五公里內人文景觀眾多。華山美術山莊地處華山之北、渭河以南的山川結合帶,其南高北低地貌,十余條峪道、河床溝壑,錯落有致,層次豐富、線條細膩,如詩如畫。山水華陰,旅游華陰,生態華陰,文化華陰正是適合游覽觀光、美術寫生、研學野營、旅居休閑的理想勝地。八百里秦川東大門,五岳之一西岳華山、中原入陜第一市、西岳廟、關帝廟、魏長城遺址、西漢京師糧倉、天下楊氏第一村、道教圣地玉泉院、老腔故里雙泉村,華山御溫泉,鴕鳥王基地,太華湖濕地公園、延黃觀光游起止點,構建了山水華陰、文化華陰的新格局。 第二站我們來到了華陰西岳廟老街、西岳皇廟寫生,了解西岳廟老街和西岳廟建廟歷史與古建筑特點。西岳廟位于陜西省華陰市區東約1.5公里的岳鎮東端。西岳廟供奉西岳華山兵神金天王 ,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西漢元光元年靈宮于黃甫峪口,東漢時遷于現址,后改稱西岳廟,為歷代帝王祭祀華山之神的要地。寺廟占地面積124000平方米。西岳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后周“華岳廟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華山碑銘”,明萬歷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還有乾隆御書“岳。 第三站我們來到了華山玉泉院寫生,了解玉泉院歷史發展、建筑特色、道教文化、園林風景等。玉泉院,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位于陜西華陰市玉泉路最南端,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建于宋代,我國北方著名的全真道觀,在這里我看到了華山的挺拔與陡峭。 第四站我們來到了華山生態植物園,華山游客中心寫生,了解秦嶺植物特性 與造景藝術,了解游客中心環境設計。看到了百花齊放的花朵和各種各樣挺拔的樹木。 第五站學生采風作業匯看,課程總結,老師一一匯看我們的作品并對我們的作品進行了點評補充了不足之處讓我認識到了很多之前沒有在意的細節,這一次的采風為我的人生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不同的位置來分析得到的就不同。總之而已此次采風我不虛此行。 |
關于實訓的報告
市場調研實訓報告
實訓報告 (精選15篇)
實訓報告萬能模板 精選15篇
國際貿易實訓報告
2023年采風活動方案簡短三
早有聞說云南是個好地方,云南陽光嫵媚,花繁葉茂,旖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我早對云南有無比的向往和期待,這次由系里組織去云南采風,終于有機會到云南一睹它的美麗風光了。
04月6日我們37人踏上了由廣州開往昆明的火車旅途,車程約25小時。
04月7日下午到達了昆明,到站后大家一臉的疲憊頓時變得精神起來,幾經辛苦,終于到達昆明了,心情無比激動,到達昆明后直接上大巴車,直奔大理,4小時的車程,一路上風光無限,有很多大山,還有很多大山中的村落,很寫意。由于最近云南遇上旱災,所以沒看見很漂亮的梯田。途中看見奇異形狀的云朵,沿途經過的彝族人的村寨。建筑上的風格和圖騰都象征著他們這個民族對某種宗教的信仰和崇拜。云南的傍晚直到晚上八點才天黑,太陽很遲才下山,真的有種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的感覺。
04月08日,早上,吃過早餐就開始跟隨導游游覽大理古城,行走在這古道上。對大理的印象是干凈的街道,沒有大城市的喧囂和匆忙,抬眼就是大片的云朵,還有延綿十幾里的蒼山,恢宏壯麗的聳立在我們眼前,山體只能看到半山腰,以上的山體都被云霧遮擋,聽說山頂是有雪的,好美啊,早有耳聞大理古城在80年代的一場地震里遭到損壞。大理的古城是新建的,無論在規模和房屋建筑上,它遠沒有麗江的古樸和氣勢。但大理帶給我的感覺依然很清新很安靜,寬大的青石板路,很別致的建筑,庭院里清雅秀美的花草,街前到處都是源源不斷的潺潺流水,隨風飄動的樹梢,烤乳扇的白族阿嬸,很安逸的人們,房檐上精致的花紋,和屋檐的翹角盡顯古代建筑的厚重與華麗。無論怎么說都好,大理古城是美麗的,面臨洱海,背靠蒼山。在大理的洋人街和酒吧街又是另一番風情,那些咖啡店和餐廳,酒吧的裝修格調既有大理風情又時尚,氣氛特好,街邊播放的歌很動聽,鋪著格子布的餐桌,坐在長木凳上,抱著個花枕,喝杯咖啡,那感覺真的有種說不出的小幸福,心里在想大理古城的人是不是都太會享受生活了。
04月09日,上午游覽了大理白族民居,還參觀了著名的白族民居~嚴家大院,品嘗白族三道茶和白族歌舞表演“掐新娘”等,“一苦二甜三回味”謂之三道茶,大理主要居住的是白族,獨特的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封閉式庭院形式,院落寬敞,陽光充足。有獨成一院,有一進數院,平面呈方形。造型為青瓦人字大屋頂,二層、重檐;主房東向或南向,三間或五間,土木磚石結構,木屋架用榫卯組合,一院或數院連接成一個整體,外墻面多為上白(石灰),下灰(細泥)粉刷。白族民居特別重視照壁、門窗花枋、山墻、門樓的裝飾。照壁是一主兩廂三主庭院的必要建筑,多為一高兩低的挑檐飛角青瓦蓋頂的墻體;居主房正前,連接兩廂山墻,使三方形成封閉庭院。照壁正中以石灰粉刷,書以四眼題字,或嵌大理石屏;四周鑲勾出扇面、長方、圓形等圖案,中以水磨或粉彩繪畫。
門窗特別是主房堂屋的格子門,多為云木、紅椿、楸木、云山等名貴木材,雕上金雞富貴、喜上眉梢、麒麟呈祥等吉祥圖案。大門座選用海東青山石精鑿成芝麻花點、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結構嚴謹、雕刻精細、斗拱出挑、飛檐翹角的木制門樓。。。在蝴蝶泉附近還看到了豐富的扎染品,扎染是明末清初以來白族人民的民間傳統工藝,扎染工藝品集文化、藝術為一體。扎染布由手工針縫線扎,反復冷染浸制而成,顯色青里帶翠,凝重素雅。用扎染布制作的工藝品既充滿濃濃的民族風味,也很具現代韻味。大理自古以“風、花、雪、月”而著稱,其中風為“上關風”,花為“下關花”,雪為“蒼山雪”,月為“洱海月”,是大理著名的四景。在白族,女子被成為“金花”,男子被稱為“阿鵬哥”,刺繡是白族人的專長,所以金花們的袖口褲腳都有精巧的刺繡圖案。白族人也是很浪漫的,他們也流傳著很多白花花的風花雪月的故事。。。小黑告訴我們“風花雪月”還是白族女人包頭帽的象征,垂下的穗子是下關的風;艷麗的花飾是上關的花,帽頂的潔白須是蒼山雪,彎彎的造型便是洱海月。。。
夜幕降臨的夜晚,柔和的燈光,流水般的音樂,淡淡的花香裝飾著安靜的古城,晚上和大伙一起騎單車游古城,那種感覺就是可以盡情地發瘋。
04月10日,早上吃過早餐便出發去麗江,車程4小時,途徑“邊垂古寨”體驗原始風情,那里的人真的很原始,原始得有點像猿人。
04月11日,我們三五成群的結伴去游覽麗江古城,麗江是一個很有古典美氣息的‘江南水鄉’的小城,在那里,真的能感受到它很濃郁的歷史底蘊,很淳樸的人們,無論走到哪里都能看見有水流的地方,到處都有木屋,在麗江能讓你真正的感受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在大街小巷到處可見那些手工織摩梭圍巾的姑娘,還有一大特點是‘東巴紙作坊’。從古鎮的入口走到四方街再到土司的木府,沿途注意了一下店鋪的名字:一米陽光,千里走單騎,茶馬古道、櫻花屋、小吧黎、百歲坊、阿廈麗,很有云南的色彩、很有歷史的滄桑。站在四方街的廣場,想象當年藏族的馬匹、中原的絲綢茶葉在這里交易,著著不同民族服裝的人在這里競價,定然是一派繁華的景象。沿著四方街一直向里走便到了木府,這個當地土司最最豪華的官邸。門前的水車演繹著歷史的輪回,門前的牌坊彰顯著豪門的尊貴。站在門前向里一望便被恢弘的氣勢所震懾,仿紫禁城的布局想來必是奢華的。麗江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在麗江,女的叫“胖金妹”,男的叫“胖金哥”。那里的人都是以胖為美、以黑為貴,而且是純粹的女性社會,男人只用會琴、棋、書、畫、吃、煙、酒、茶,其它事情都由女的來做,是很清閑的,也就是說無論什么事情都是女人說了算,哎,真是名副其實的“女人的天下,男人的天堂”啊!音樂是納西人的生命,漫步在麗江古城的街道,到處可聽見悠揚的納西古樂和云南民歌。在麗江古城,爬上了獅子山,在那里你可以一覽麗江古城的全景,好漂亮,還有登上萬古樓,就可以遠望到玉龍雪山的美景。
04月12日,上午參觀黑龍譚,在那里,最大的特點就是那里的水全都是清澈見底的,長這么大,第一次看見能這么清的水。最高興的事情是讓我找到了傳說中的四葉草。黑龍潭,麗江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位于麗江城北象山腳下,象山后邊是玉龍雪山。從麗江古城四方街沿經緯縱橫的玉河溯流而上,約行一公里有一處晶瑩清澈的泉潭,即為中外聞名的黑龍潭。潭水從石縫間涌涌噴出,萬斛清泉匯成四萬平方米潭面。黑龍潭四周山青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筑點綴其間。其流韻溢彩,常引人駐足留連。
下午游覽麗江的第二個古鎮是束河古鎮,在這里真的有點世外桃源的感覺,依山傍水,山清水秀,遠離了城市的喧鬧,脫離世俗的煩擾,真有點與世隔絕。在這里走在束河街上,能明顯的分出城里人與當地人。。。城里來的人,走在巷子里,是能看出不一樣的,那樣一種天不怕地不怕的底氣,銳利,鋒芒畢露,帶著太多的欲望,藏著或隱著,通通涌入這個原本簡單而遺落的村落。。。我喜歡看那些穿著民族服裝的納西老婦,她們的皮膚有粗糙的高原紅,笑起來會讓人覺得那么親切,想來是把太陽的佛光和溫暖藏進身體里的人。。。在這里感受到了鄉村般的寧靜,騎著一匹白馬,彷佛回到了好久以前。
04月13日,自由活動時間,睡過一個懶覺,中午才出門,走在古城的小街上,你會發覺還有很多的商鋪還沒有開門,這邊的人們生活很安逸的,生活節奏很慢。到了下午四方街就開始熱鬧起來了。這些街道行了好幾次,可是感覺還是不夠,好想在這里住上一年半載,這里的生活實在是太舒服了。在這里的花很多,很便宜,各種各樣的花隨處可見,好漂亮啊。晚上,在四方街~這麗江古城的中心,當年茶馬古道上最重要的樞紐站,馬幫運貨的集散地,十幾個身著納西民族的婦人們,手拉著手,和著輕快的旋律翩翩起舞、打跳,那是傳說中的篝火晚會,我也忍不住和幾個同學加入其中,跟著他們的步伐也跳起來,人越來越多,大家都撞在一起,可是都很開心,唱啊,跳啊,叫啊,此時,跳起舞來都忘掉了煩惱,沉浸在這歡愉之中,我那壓抑了好久的沉悶的心情也在此刻得到了些許的釋放。。。
04月14日,吃過早餐便直接去昆明,車程8小時,好漫長啊,坐在車上,再一次經過那些熟悉的路,會讓我想起這數天以來的點點滴滴,很快樂很難忘,云南這地方真的很漂亮,很讓人流連忘返。
04月15日,上午去參觀云南民族文化村,云南民族村景區內水陸交錯,清新優雅,各村寨景點錯落有致,風格迎異。其間有綠蔭小徑,亭閣回廊、拱橋石階相銜相接,并與滇池湖濱大道首尾貫通。游覽線路,路轉水回,柳暗花明,引人入勝。周圍自然的景觀和得天獨厚的天然調節,使得民族村內花枝不斷,四季繽紛,每一刻,每一季,都有各自動人的美景。
最好玩的是,那天我們剛好趕上當地的潑水節,人們瘋狂地潑水,有老人,大人,年輕人,小孩,玩得很瘋很盡興,盡管全身濕透了,還是感覺很開心。
15日下午乘坐火車往返廣州,踏上了歸途,快樂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這10多天在云南的日志很難忘,美麗的云南,用10天的時間,留住了我的心。
云南真的很美麗,是一個很天堂的地方,要離開真的很舍不得,舍不得這片淳樸的土地,舍不得這些樸實的人們,再看一看這蔚藍的天空,這遼闊的大地,那清澈的流水,這一切,在我的心靈深處烙下了一個深深的印記,白族姑娘的熱情好客、彝族小伙子的勤勞勇敢、納西族“男尊女卑”的風俗、摩梭人“男不娶、女不嫁”暮合晨離的阿夏走婚古老習俗。。。他們都在各自的“風花雪月”里傳唱著風花雪月的故事。。。我想那種與世無爭、知足長樂、恬靜美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生活正是我們所追求和向往的人間天堂吧!云南的美景有很多很多,有很多還沒看完就要離開,真的很不舍。
這次的云南采風,我很慶幸很快樂能夠參加,和大伙們一起體驗這難忘的旅途,來這里不僅僅是學習它的民族風情和服飾文化,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感受,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美麗,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那份感動,云南,你深深地留在了我們的心里,以后,我一定還要回來看看你。
2023年采風活動方案簡短四
徐千雅有首朗朗上口的歌《彩云之南》這是每個去云南旅游的游客都會想到的一首歌。 但是真正要去理解這首歌,也真的是只有去了云南的人才能體會的到。從欽州到昆明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在車上同學們就已經興奮的一個晚上睡不著覺,我也是懷著一顆想要融入云南的心去的。到了昆明接著就去普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了,說到普洱就會想到普洱茶的故事吧,車上的師傅告訴我們,滇藏茶馬古道于公元六世紀后期,它南起云南茶葉主產區思茅、普洱,今天我們來到了普洱就是茶馬古道的一部分,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里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一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產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歷史。到了普洱我們已經住下了等待第二天西雙版納的采風之路
“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孔雀飛去,回憶悠長。”我們來到了云南野象谷,野象谷里有兩個面對面的亭子,一個是孔雀公主亭,一個是傣族王子亭。講述的是他們之間的愛情,在這個亭子相遇相愛,共同進退打敗邪惡,最終幸福一起的故事。在這里我們觀看了幾百只孔雀一起飛過,一起開屏,場面十分壯觀。在野象谷里我們同樣看到了傣族的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樂器,只見藝員演奏出很奇特的音樂,音樂悠長,所以相信徐千雅所唱的孔雀之鄉,傣鄉在這里也體現出來了。
“蝴蝶泉邊歌聲在流淌”接著我們到了大理,在大理的蝴蝶泉邊聆聽蝴蝶泉邊白族人的歌聲。 大理境內的漢、白。彝、苗、傈僳等各個世居民族都能歌善舞,尤以白族、彝族為著。這些民族在歌舞時,還伴以各種器樂,種類繁多,各具民族特色。現擇重介紹如下: 白族調是白族人民群眾在進行歌舞時,用自語口唱的一種主要曲調,按地區分,有大理白族調、鄧川白族調、洱源西山調、劍川白族調。劍川山后調、劍川;東山調,音調有別,格式多樣,旋律優美。其次還有用漢語唱的"漢調",又稱"埂子調",按地區分,又稱鄧川調、鶴慶甸北調、南甸調等,在大理各地流傳。漢調伴奏樂器有小鎖吶,小三弦等。白族調調譜有《泥鰍調》、《割田埂調》、《劍川海東調》、《普米調》、《青姑娘調》、《海東調》、《大帛曲》等;漢調調譜有《麻雀調》。《十二屬調》、《趕馬調》、《小郎調》、《相思調》等。 打歌調是在進行打歌時唱的一種曲調,主要有彝族打歌調和白族打歌調。
前者主要流行在漾濞、巍山、南澗、彌渡等縣彝族聚居區,因地區之異,又略有差別,有用彝語和漢語唱的兩種。后者主要流行在洱源縣的西山白族聚居區,用白話唱,故稱白族打歌調。誦經調白族崇拜本主,境內各地的白族老年婦女都有自己的組織蓮池會,或叫拜經會,她們在本主節和做會時,都要誦經,其誦經的曲調就是"誦經調",配以木魚等敲擊樂器。這種曲調古雅、莊重,在寺廟中彈演,顯得古老、深沉、動聽,別具地方民族特點。本子曲音樂是白族調的一種,主要流行在劍川、洱源兩縣。對唱時,每人八句,反復進行;獨唱時,除起頭用第一樂段外,常把第二樂段作無限反復,即在感情、節奏、力度和旋律上作調整,并加唱其它一些小調,如《割田更調》、《青姑娘調》等。唱調時,以龍頭三弦伴奏。 器樂曲主要有鎖吶曲和民間樂班演奏曲兩種。白族鎖吶曲有《栽秧調》。《龍上天》、《要虎調》、《過山箐》、《啞子哭娘》、《蜜蜂過江》、《大擺隊伍》、《小開門》等100多首,表演時,配以各種敲擊樂。彝族鎖吶曲"喜調"和"憂調"兩種,各有曲調多種,吹奏時,視情況進行變換。洞經音樂為道教音樂,明代從內地傳人,隨后又融進了民族音樂和器樂,成為獨具地區民族特色的音樂。在大理地區以大理洞經音樂和巍山洞經音樂最為有名,在國內外都享有盛名。巍山洞經音樂融進了南詔古樂和彝族音樂,古雅、莊重;大理洞經音樂融進了白族音樂,優美、動聽。洞經音樂,在誦經時同步進行,經書有道經、佛經、儒經等3種,洞經嘛譜有13個,輪流彈奏。腔調有九 板十三腔調門有六五調、龍魚調、上香調、掃殿調等。彈演洞經時,有笛子、鑼、鼓、二胡、三弦、繞、鈴子、磬、釵、照面鐺、古錚等樂器伴奏,集拉、唱、彈、奏、吹、誦為一體,場面宏偉壯觀。大理給我的感覺是最美最壯觀的,人也特別的熱情。
“玉龍雪山閃耀著銀光,秀色麗江人在路上”麗江的民族文化是融合了周邊的藏、白族和中原漢族的文化多元形成的,納西族的歷史是在周邊強大的幾個民族之間生存下來的,既保守但是又不排外。在歷史上只能用自己特別的民族特性來吸收周邊文化,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如住房就吸收了藏族和白族的特點,其特點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納西古樂也是吸收了中原的音樂特點,結合本民族的原始音樂被保留了下來,而與之相關的原始宗教東巴教,但隨著發展東巴教也只存在于邊緣地區。麗江給我的感覺非常美,可能是從小沒見過雪,見到雪山非常的興奮,而且玉龍雪山那種神圣的力量是不可形容的。還有麗江古城里到處洋溢著音樂的時代氣息。走在麗江的晨曦里,感受麗江的典雅、品著麗江的韻味。下車之前導游說的一段話印象很深,她說麗江這個艷遇之都上午仿似一位清新可人高貴典雅的少女,中午的麗江則是熱情似火的貴婦人,到了晚上麗江又變成了妖嬈嫵媚的女人。此刻我卻邂逅了煙雨中的麗江,是偶然、是命運還是等待。與她不期而遇,卻顯她的如此多愁善感。少了大都市的冗長,多了小城的清澈、少了嘈雜躁動的車鳴,多了松懈放慢腳步觀賞的游客。走在這雨中的青石路上,聽雨水窸窣沿路的特色小店老板熱情招待,我被富有民族風情的小店吸引住,她有一個柔情的名字——風花雪月,想到那句詩:下關風、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這家店賣的是鞋,布鞋,繡花的布鞋。
取風花雪月這個名字我覺得并不為過,都是那么的懷舊的感覺。很多女孩都會喜歡一切原始和自然的東西吧,淳樸中透著低調的華麗,就像麗江古城小店中賣的繡花鞋。鞋店里有很有款式別樣的繡花鞋,千層納底的手工布鞋可以越穿越軟,鞋上繡上幾朵紅繩的牡丹富貴大方或是繡上金絲鳳凰吉祥如意。很少有地方能再見到這種淳樸大方的事物,沒有亮麗高貴的皮革簇擁、也沒有雍容時尚的裝飾襯托,卻能無盡的使我無法自拔的愛上她。也許我們的奶奶或是奶奶的奶奶也有雙繡花鞋,一雙精致簡樸的繡花鞋,過時只有輕輕的腳步聲,留下的卻是那生活的足跡吧!麗江古城是一個話不完的小城,麗江古街的酒吧也是一段話不完的歌。夜色來臨古城褪去玲瓏的外衣,紅燈高掛更顯別致,酒吧街此時開始活躍起來。這里的酒吧就跟麗江本身一樣有一種讓人沉醉的氛圍,樸素而時尚。年輕人多半是喜愛熱鬧的一群,酒吧成了他們聚集最好的場所,這里可以張揚生命釋放活力、歡聲笑語、暢談天涯。古城內的酒吧沒有外面世界的烏煙瘴氣紙醉金迷,高深幽雅的酒吧似乎從來就是屬于這里的一 部分,不曾離棄過。溪邊小橋流水處,倒映著酒吧里透出的紅綠交織的糜燈,婀娜的垂柳隨風搖曳,橋下許愿燈肆意漂流,酒吧門外有的還掛上了紅辣椒、黃玉米、舊斗笠一些懷舊的物品,穿戴著民族服裝的酒保穿梭忙碌,這一切讓這些酒吧全然少了尋常酒吧的媚俗。對面拐角處的酒吧條形餐桌上亮著盞盞燭燈,燈光搖曳,身影擠擁,不甘寂寞地喧嘩著。河兩岸的燈籠倒影在水中,蜿蜒沒有盡頭。
“瀘沽湖畔心仍蕩漾”瀘沽湖是我見過最美的一個地方,看似神仙居住的世外桃源。在云南的采風之行中,唯一感覺沒有商業氣息的就是瀘沽湖。瀘沽湖又稱女兒國,東方古老神秘的“女兒國”輕啟面紗,便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1992年,高原明珠瀘沽湖正式開始接待國內外游客,短短幾年間,她便以其獨特秀美的自然風光名揚天下。
世界各國民間傳說中的女兒國,存在至今的,恐怕只有摩梭人這一族了。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著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愿、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在全人類都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的今天,在瀘沽湖卻仍然保留著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肖”婚姻形態。 “阿肖”是瀘沽湖摩梭人中有情愛關系的男女雙方的互稱,彼此又稱“肖波”“阿肖”婚姻的顯著特點是:親密的伴侶之間不存在男娶女嫁,男女雙方仍然屬于自己原有的家庭。婚姻形式是男方到女方家走訪、住宿,次晨回到自己家中。因為是由男方的“走”而實現的婚姻,所以當地人又稱這種關系為“走婚”。雙方所生子女屬于女方,采用母親的姓氏,男方一般不承擔撫養的責任。一個男子或一個女子的“阿肖”數目或有多有少。雙方的“阿肖”關系不是固定不變的。瀘沽湖養育的摩梭女兒,個個美麗健壯、勤勞善良、情深似海。她們在屬于
自己個人所有的花房里編織少女的夢,實現她的情真意摯的愛。她們沒有古圣先賢留下的清規戒律,沒有孤寂、失落的煩惱、憂傷。她們不奢求不屬于自己的一切;她們不會做金錢、物質和權力的奴隸;她們按照自己的質樸本性,遵循自己心兒的指引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無憂無慮地勞動、生活、戀愛;在母親湖的山光水色中最大限度地展示自己純樸的本色;在摩梭人最隆重、最熱烈、最歡樂的格母女神的慶典——轉山節中盡情地唱,盡情地跳,盡情地享受生活的甘甜。到瀘沽湖坐船漁民教我唱了一首摩梭走婚情歌。歌詞:(男)小阿妹,小阿妹,隔山隔水來相會,素不相識初見面,只怕白鶴笑豬黑,阿妹,阿妹,瑪達米,瑪達米,瑪達米(女)小阿哥,小阿哥,有緣千里來相會,河水湖水都是水,冷水燒茶慢慢熱,阿哥,阿哥,瑪達米,瑪達米,瑪達米。這是我最喜歡的一首摩梭歌曲了。
最后要離開云南了,離不開云南的風土人情,離不開云南的音樂氣息,更離不開彩云之南美不勝收的風景。
2023年采風活動方案簡短五
以前總是聽人家說起采風,我心中就對其充滿向往。在我大三的 下學期,老師布置了要對徐州三大民間傳說進行采風研究整理,我們 就選擇了道教創始人——張道陵作為對象,去尋找關于他的,在當地 民間還流傳著的傳說。這樣在薛院長的統一指導下,在全組同學的討 論后,我和另外三名組員前往豐縣采風。
20xx 年 4 月 21 日,我們踏上了征程,前往張道陵的老家——豐 縣費樓村。
由于前一天徐州下了雨, 我們還特別擔心到了那邊的村子, 道路會不太好走。后來特地打聽了一下原來當地并沒有下雨,懸著的 心終于落下來了。由于本來就暈車,車子剛開動我就睡著了。后來突 然驚醒,以為到站了,結果只是才剛經過收費站,車子顛簸了一下, 我就醒了。后來我就睡不著了,順便觀察了沿途的風景。四周都是綠 油油的麥田,不時還能看到幾個人在農田里勞作。
10 點半左右,車子到站了,我們終于到達了豐縣縣城。后來知道 那邊并不通車,我們只得打車過去。到了那個村子,眼前的景象讓我 有些驚呆,雖說我家也是徐州的農村,但這里的房屋、環境感覺落后 了好多。當時我就想,這真的就是張道陵的老家嗎?后來在當地人的 指引下, 我們先是來到天師府, 找到了那里的負責人——杜爾賢先生。
他以前是一名教師,退休后就收村里人的委托,在這里看管天師府, 并對張天師的故事傳說進行研究整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交談,杜老 先生給我們講述了好多關于張天師的傳說故事, 比如說能確立張天師 的老家確實是費樓村的“張老漢巧占天門穴”的傳說,張天師保佑后 人的“三次暴風雨避過費樓村”的故事。
告別杜老先生后,我們又在熱心村民的指引下去尋找下一個講述 人——邵長宏。到了他家,他還很熱情的給我們倒了水。他又把他所 知道的張道陵的傳說故事熱心的給我們進行了講述, 他還特意指引我 們去看了傳說中的“藥盒子” ,這令我們興奮不已。
后來聽當地村民說,張道陵的家族還有一本族譜和好多資料,在 張家讓先生的手上。但我們找到他家時,他家大門緊鎖,并不在家。
等了好久,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張家讓先生遲遲未歸,我們心想只 好作罷,沒有看到他手中的資料也真是遺憾。后來,在我們出村子的 時候,碰到了張家讓先生的父親,他把我們帶到了他的侄子家,然后 讓他打電話讓張家讓先生趕快回家, 。很快,我們終于見到了張家讓 先生本人。一進他家,就看到了“道淵源世家”五個醒目的大字。
隨 后他把他多年整理的關于張道陵的資料都拿給了我們看, 我們也見到 了那本族譜。他跟我們說,他把這些東西給我們看,不僅希望我們能 夠了解張道陵,更希望的是我們能將張道陵的文化發揚出去。
采風回來后,我們還進行了一個小小的總結會,大家也暢所欲言, 和組員一起分享我們在采風過程中的見聞認識、心得體會、思考感悟 等。通過這次采風,我也深刻感受到了采風的重要性。作為文學專業 的我們, 平時只能在教室里通過書本和老師的介紹來接觸文學這樣一 門融入了情感語言藝術表現,思維精神等內涵豐富的獨特藝術,缺少 了感情經歷的真實體悟而難以深刻理解。而深入實地考察研究,就能 夠啟發獨特、自我的情感體會和思考。像這次的采風,首先我就了解 了張道陵在家鄉人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然后就是了解了他對道教以 及道家文化的特殊貢獻,對其肅然起敬。這次采風活動真的對我影響 很大,我也從中學到了好多東西,真希望這種活動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