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一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于此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于 重慶市墊江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殷姓舉人的后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成,呈凸出的半圓形, 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舍身崖”。在峰頂的平臺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構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云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 方向的忠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云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致。屋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忠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 水,湖邊白鷺成群結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于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重慶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游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美 ,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于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云游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爐,香爐下還有一只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于天微,小千家于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游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
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美,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于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淀,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東區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筑墻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寶鼎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松、云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跡。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 共有景點、景區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巖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松。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個區域,是重慶市所罕見的! 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游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于石碑之上。現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愿、還愿、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當地老人講: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寶鼎燒香。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寶鼎山進發。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頭誦經)。持續時間達 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云集。更有少數有商業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面、涼菜、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十家之多。每天養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游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忠縣、豐都的的游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到寶鼎山旅游的人數劇增,據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游人都在3萬以上。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二
距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于此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于 重慶市墊江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殷姓舉人的后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成,呈凸出的半圓形, 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舍身崖”。在峰頂的平臺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構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云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 方向的忠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云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致。屋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忠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 水,湖邊白鷺成群結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于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重慶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游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美 ,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于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云游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爐,香爐下還有一只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于天微,小千家于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游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美,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于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 “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淀,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東區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筑墻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寶鼎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松、云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跡。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 共有景點、景區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巖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松。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個區域,是重慶市所罕見的! 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游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于石碑之上。現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愿、還愿、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當地老人講: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寶鼎燒香。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寶鼎山進發。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頭誦經)。持續時間達 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云集。更有少數有商業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面、涼菜、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十家之多。每天養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游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忠縣、豐都的的游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到寶鼎山旅游的人數劇增,據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游人都在3萬以上。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三
游客朋友們,現在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于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余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并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圣壽寺依山構筑,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于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后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并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于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并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并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并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采,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云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后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借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采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四
圓覺洞
在圓覺洞的洞口外側伏臥著一尊雄獅。獅子造像在國外是呈自然狀態的居多,而在我們中國,它蘊涵的人的意識和精神方面的東西要多一些。它在佛教中是起著使人正心不起邪念的作用,同時也象征佛說法如獅子吼,能威震四方,讓眾生豁然開朗。圓覺洞深十二米,寬九米,高六米,是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在洞壁的兩側儼然整齊地排列著文殊、普賢、普眼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他們在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遇到許多疑難問題,正輪流跪于佛前請示,佛各別作答。這一問一答記錄形成的《大方廣修多羅了義圓覺經》便是這窟造像的經典依據。
在道場的正前方刻著結跏而坐的三身佛:中間是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左邊是報身佛(盧舍那佛);右邊是應身佛(釋迦牟尼佛)。在三身佛前長跪著一合掌菩薩,為十二圓覺菩薩的化身。這尊化身像的處理是比較別致的,如果沒有他,就不易表達主題,而流于一般的說法構圖了。而且,從任何一個座位上搬下一尊菩薩都會造成整窟造像內容和構圖上的不完美。因此,匠師們大膽立意,多打一尊像在中間,以示十二位菩薩輪流問法。同時,為了突出“問法”這一主題,匠師們還刻意把進口的甬道拉長,并且處理得外小里大,形成狹梯狀,使洞內光線暗下來,然后在洞口上方開一扇天窗,由天窗射入一束強光,把觀眾的視線引到佛前長跪的菩薩身上,正如舞臺上的聚光燈一般,巧妙地點明了“問法”這一主題,同時又烘托出窟內斑駁陸離、別有洞天的神秘氣氛。人在洞內隨著視覺的逐漸適應,周圍的菩薩便在淡薄微明的光影中浮現出來。隨著光線的折射、擴散,菩薩和山石竹林,祥云繚繞的背景之間,還會產生出豐富的明暗層次來。高明的藝術家們就這樣巧妙地調配光影,借助觀者的心理感受,創造出了一個夢幻般的佛國仙境。
如果說這個洞內的采光把大家引入了一種幻化奇妙的境界,那么它的聲響效果則是為這種境界增添了一種神秘的氣氛。每當一場大雨之后,步入洞內您就會聽見“叮咚叮咚”的水聲。但卻只聞其聲,不見其形,這是古代工匠師把排水工程和藝術造型進行了巧妙結合的緣故。大家請看,在靠山的右壁上,刻著一條長臥的龍,這條龍的龍身便是窟頂的排水渠道。在龍頭下面刻著一位高擎缽盂的老僧。下雨之時,雨水從窟頂的巖隙滲透下來,通過龍身匯向龍頭,再通過龍嘴滴入老僧的缽盂內,并發出“叮咚叮咚”的聲響。老僧持缽的手臂是鏤空的,水通過他鏤空的手臂往下流,然后通過石壁上的暗道和大家腳下的水溝排出洞外,形成一個周密完整的排水系統,真可謂巧奪天工。我們現代人搞的排水工程大多比較簡單呆板,而古代的藝術家卻能巧妙的把簡單呆板的工程與所有的裝飾布景融為一體,讓它隱藏于山石云彩,神龍吐水的圖案之中,這是科學和藝術的高度融合,它充分顯示了古代匠師們深厚的藝術涵養和卓越的創造才能。另外,這個“叮咚叮咚”的滴水聲在洞內所產生的那種奇妙的音響效果,加上迷蒙的光線和溫差因素,會讓人很自然地產生一種身心清涼,萬念俱息的感覺。那份外的寧靜和深幽能讓你真切地體會到“鳥鳴山更幽”的意境。古代的藝術家們很擅于創造典型環境,他們刻意在此營造出一種氛圍,讓每一位前來朝拜的信徒都有置身佛國仙境的感受。
整個窟內的造像,可稱為寶頂石刻藝術之精華。菩薩們頭戴的花冠精巧玲瓏,大都為鏤空雕刻,她們身掛的瓔珞細珠,歷經八百多年仍然粒粒可數;她們身上的袈裟舒展柔和,如行云流水一般搭在座臺上,極富絲綢的質感,看久了之后,就象微風徐來,亦會“滿壁風動”一樣。下面的石香案,也被處理得極富木質感,達到了亂真的地步。這里的造像從形象到神韻,到意境都被表達得細膩而準確。十二位菩薩個個端莊典雅,風姿飄逸。她們柔和的目光,微微后收的嘴角以及彌漫于臉部,那洞察一切的淺淺微笑,無不透露出她們內心的恬靜優雅,顯示出她們超凡絕塵的氣質。她們臉部的肌肉豐滿細膩,具有童顏肌膚的質感,就好似在細潤的肌膚下有血液在緩緩流動一般。她們的輕沙薄裙、瓔珞飄帶都隨著身體的起伏轉折而微妙地變化,她們整個形體結構所表現出的那種優美的韻律感令人陶醉,可以說,古代的藝術家們賦予了這些冷冰冰的石頭藝術的生命力!
另外,更難能可貴的是,這個洞內的所有造像都與大地渾然一體。圓覺洞并非是一個天然洞窟,它是匠師們在堅硬的巖壁上一錘一錘鑿出的洞。八百年前,匠師們的工具非常粗陋,當時又沒有爆破技術的廣泛運用,這樣人工一錘一錘鑿出這個精美的洞窟,必須要求工匠師除了具有高度的智慧、嚴謹的態度和嫻熟的技巧之外,還必須付出艱巨的勞動才行。我想,是一種信仰的力量讓工匠師們創造了奇跡。
圓覺洞是古代藝術家們超人的智慧和巧奪天工技藝的結晶,它不愧為是“寶頂山石刻藝術之冠”。
正覺像
這尊造像手結外縛印,頭上有“平頂金剛印”,據考證,是趙智鳳的老師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頭頂的兩道毫光之間,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
在正覺像之右,有一通碑,名為《重修寶頂山壽圣寺碑記》。碑上追敘了大佛灣石刻的來歷,簡介了趙智鳳的生平事跡。
碑上載:“傳自宋高宗紹興二十九年七月十有四日,有曰趙智鳳者,始生于米糧里沙溪。年甫五歲,靡尚華飾,以所居近舊有古佛巖,遂落發剪爪,入其中為僧。年十六,西往彌牟,云游三晝。既還,命工首建圣壽本尊殿,因名其山曰“寶頂”。發弘誓愿,普施法水,御災捍患,德洽遠近,莫不皈依。凡山之前巖后洞,琢諸佛像,建無量功德……。初,是院之建,肇于智鳳,莫不畢具……。”
這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直接反映趙智鳳生平事跡唯一的文字資料。此碑為明洪熙元年,大足儒學教諭劉畋人所書。它是研究大佛灣石刻造像來歷的一塊極為重要的史料碑。
結束語
佛教造像作為佛教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份,在我國這塊以佛教信仰為宗教信仰主流的土地上分布很廣,幾乎各地都有。但究其造像目的,則多是秉承統治者的旨意,為發愿祈福,以供瞻仰而造,所以造佛和菩薩像的居多,造經變相的很少。而趙智鳳苦心營建大佛灣的目的是為了要“闡釋教義、弘揚佛法、教化眾生”。所以,在造像的選材、布局上,他有意識地將佛教教義系統地貫穿起來,使之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來進行宣傳。
第一龕刻“護法神”以示道場森嚴;接著開宗明義,以“六道輪回圖”闡述佛教核心教義;以“廣大寶樓閣圖”為眾生指明解脫之道;以“華嚴三圣”展示修行之果;用“千手觀音”表示智慧普照、法力無邊;以釋迦的一生來展現“究竟涅槃”的最高境界;用“孔雀明王 ”來表示諸毒不浸。這幾組造像是對眾生實行佛教信仰的教育。然后,以“毗盧道場”中的毗盧佛說法為綱,次第演繹“父母恩重經變像”,“大方便佛報恩經變像”,表現父母育子和佛行孝之德;中間穿插“雷音圖”借大自然的威力來強化孝道;然后再誘人以天堂之樂,駭人以地獄之苦;天堂與地獄之間以“六耗圖”為界,以示天堂、地獄僅一念之差,教眾生縛心猿鎖六耗,早升極樂免墜地獄。這幾組造像是對眾生實行倫理道德規范的教育。然后再以“牧牛圖”表示領會佛法,調伏心意;以“圓覺道場”表示修得菩薩之果;以“正覺像”表示修行圓滿正等正覺。這幾組造像是告訴眾生修持實踐的過程。所以,有人說大佛灣如一部氣勢連貫、圖文并茂的佛教基礎理論教科書。觀者只要一龕一窟細細讀過,對佛教的基本教義就可了解不少了。
趙智鳳耗費了畢生精力,把他超度苦難、救治時弊的宏法大愿傾盡在了這山谷的浮屠世界之中。而要完成這些巨幅大作,需要的不僅是藝術家們博大的胸襟,非凡的天份與深厚的功力,其嚴密的構圖還需要藝術家們具有科學家的精細,需要藝術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融合。這里的造像從形式的設計到施工,從內容的篩選到組合,每一個環節都浸潤著科學思想與審美情趣的結合,凝聚著古代藝術家們的心血和智慧,從而使大佛灣成為濃縮宋代歷史和民族文化的藝術宮殿,也使大足石刻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
總的來說,大足石刻開鑿于我國石窟藝術發展的晚期,掀起了我國石窟藝術史上最后一次高潮,被譽為“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作”。大足不僅有規模宏大、意象萬千的寶頂山石窟,也有美神薈萃、形若畫廊的北山石窟,仙風道骨、神系完備的南山道教石窟,釋蹤仙跡、佛道合一的石門山石窟,還有稀世罕見,可謂鳳毛麟角的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石篆山石窟。它集儒、釋、道三教為一體,納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為一爐,博采兼收,推陳出新,開拓了中國石窟藝術的新天地。凡是目睹其風采的人無不為之贊嘆折服。一位外國領導人曾這樣說:“這個地方刻有豐富的中國歷史,這個地方讓人思考生命的意義。”大足石刻不管在精神感受、意識聯想,或者在實體接觸和形象觀賞等各個方面,都能讓您得到美的享受、美的教育和真的啟迪。透過它的光華,我們能看到蘊藏其中極為豐富的智慧和自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精神!
在寶頂山大佛灣內多處刻有趙智鳳的誓言: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可見其艱苦卓越之志。他用一種入世的精神,創造了他偉大的佛教事業,如果今天我們能遵照這種矢志不渝、勇往精進的精神來創造我們明天的事業,那么,我們的民族一定會不斷走向強盛,我們的祖國一定能蒸蒸日上,繁榮富強!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五
寶頂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于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余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并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圣壽寺依山構筑,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于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后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并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于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并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并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并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采,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云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后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借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采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
寶頂山導游詞3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于兩宋,余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余身,銘文10萬余字。于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里我得向大家說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__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天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于__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余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后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余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現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后,對地獄里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余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么?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里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為什么還顯得十分幸福?
說來阿,這里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里,被
一個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過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群眾的幫助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于懷,一定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后也許還興猶未盡,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說再見啦。俗話說,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后,希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六
距__縣城東北15千米。名僧趙智鳳于此建石窟寺,歷時70余年建成。寶頂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寶頂"之說。
寶頂山石刻造像以大佛灣為中心,東有小佛灣、倒塔、龍頭山、殊始山、黃桷坡,南有高觀音,西有廣大山、松林坡、佛祖巖,北有巖灣、龍潭、對面佛等,共13處景觀。其中以大佛灣石刻造像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保存最完好。
寶鼎山又名寶頂山、鳴鳳山。位于x_市x_縣境東部跳石與沙河之間,是東山尾部最高的一座山峰,海拔1063米,寶鼎山景因其峰高頂尖和常有鳳凰鳴叫而得名。民國二十五年,清朝沙河鄉殷姓舉人的后人,送殷舉人的“寶鼎”二字書法遺作一幅,刻立在寺廟大雄寶殿正面香臺下的石壁上,從此名曰“寶鼎山”。
獨特的山體構造,造就了寶鼎山豐富的自然景觀,引來了歷史上宗教和旅游的繁榮。寶鼎山脈(東山)呈南北走向,寶鼎主峰峰頂由一礅巨石構成,呈凸出的半圓形,東面是刀切斧劈似的懸崖,人稱“舍身崖”。在峰頂的平臺上,修有一個八邊行的觀景亭,名叫八角亭。正是這樣的山體結構和山勢走向,使八角亭成了難得的觀云海、霧景、日出和賞月的最佳場所。從八角亭舉目遠眺,東南方向的__縣、豐都、涪陵等縣盡入眼簾,江河如玉帶,道路似蛛網,炊煙繚繞,江山如畫。倘若是有幸觀看日出、云海、霧景,那更是如臨仙境。八角亭的另一面就是寶鼎廟宇,背靠寶鼎主峰之陡峭懸崖而建,木石結構,造型美觀大方,風格別致。屋宇雕梁畫棟,飛檐翹角色彩紛呈。站在廟前小山坡的樹林中可觀廟宇全景,層層疊疊,如同__縣的石寶寨。難怪寶鼎山歷史上令無數道士、禪師、官貴、文人如癡如醉,流連忘返!
寶鼎山山清水秀。跳石水庫如一面明鏡鑲嵌在山腳,湖水清澈,寶鼎山的倒影清晰可見。湖面波光粼粼,湖中野鴨戲水,湖邊白鷺成群結隊覓食。大壩護欄美觀漂亮,為大壩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大壩旁邊還有一棵巨大的黃角樹,呈傘狀,十分壯觀。石砌大壩高百米,雄偉的堤壩展"高峽平湖"英姿。正在擬建中的龍灘水庫位于山的另一邊——沙河,它將是__市第一寬水面的人工湖,到時兩水夾一山,旅游潛力更大。
寶鼎山自然景觀非常優美,可謂人間仙境,“道”、“佛”均視其為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唐朝初年,道教盛行(唐朝皇帝為了提高其身價和地位,鞏固其統治,認“老子”李爾為祖先,于是大興道教)。唐貞觀四年,一云游道長路過寶鼎山,遠看寶鼎主峰象一仰臥著的道士。爬上山頂一看,寶鼎最高峰又象一盤腿坐著的道士,主峰兩邊的兩個小山峰似道士的雙膝。“盤腿道士”前面有一小山峰,恰似一只香爐,香爐下還有一只昂著頭的石龜,遂以為此山與道家有緣。且“山頂群峰爭雄,山巒重疊,絕壁連峰。腑瞰大地,低萬嶺于天微,小千家于樹點,大好河山盡收眼底。
置身山中,四周諸峰環繞,綠蔭如蓋,青松翠竹,云蒸霞蔚,花草茵馨,藤蘿垂掛。一年四季,景色宜人。春賞百花爭放,夏聽幽谷蟬鳴,秋看滿山紅葉,冬望皚皚白雪,再加上那百聽不厭的陣陣松濤,更使人留連忘返。”(摘自原《墊江報》周禮文文《旅游勝地寶鼎山》)。是難得的修身養性的理想之地,于是上報朝廷在寶鼎山修建道觀。唐朝開國功臣、門神尉遲敬德(因唐太宗李世明賜其姓胡,所以又名胡敬德)奉唐太宗李世明諭旨負責在寶鼎山修建道觀——清風觀的具體工作(清朝《縣宗教志》記載:山上廟宇為唐朝胡敬德所首創)。一千年后的清朝雍正、乾隆時期,湖南耒陽敖山一位姓賀的高僧云游四方(其碑文上記載其曾:踏過三山五岳,遍游南北二京),來到寶鼎,看到寶鼎山清風觀雖然破敗不堪,但此地風景優美,是理想的修身養性之地,于是重修廟宇,改道教的清風觀為佛教廟宇“光相寺”,任33世主持(前32任主持是道長),人稱其“大智和尚”(其塔墓的碑文記載)。近一千四百年的宗教歷史、文化積淀,又使寶鼎山擁有十分豐富的人文景觀。渝__區縣,歷史上在山頂修建道觀、廟宇的及其少見,唯有墊江的寶鼎山!
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把寶鼎山的歷史文化追溯到商朝,甚至更早。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在瞎馬寨附近一個叫店子埡口的地方,寶鼎林場挖土筑墻修建護林點時,出土了多件商代新石器,還有當時十分貴重的飾物——玉石綠母珠。這說明奴隸社會時瞎馬寨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據此推測:寶鼎山可能是原始人類的發源地之一,這些原始人類也許是土生土長墊江人共同的祖先。因此,寶鼎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寶鼎山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自然景觀堪稱重慶的“黃山”——迎客松、云海、霧景、日出、臥佛、千年杜鵑樹王、原始森林、紫杜鵑、紅杜鵑等;人文景觀可謂渝東的“峨眉”——歷史悠久的道、佛文化及廟宇、泥塑、浮雕、書法、八角亭、塔墓等古跡。還有飛龍寨、唐朝的進士墳及出土的二級文物——銅鏡、瞎馬古寨原始人類生活遺址及出土的商代新石器、避暑、賞雪等,共有景點、景區36個。
寶鼎山面向沙河方向的山脊、巖石上生長著許多漂亮松樹,行如黃山的迎客松。這么多漂亮的迎客松集中在一個區域,是__市所罕見的!因此,寶鼎山不愧是“渝東名山”!自唐朝以來,寶鼎山就成了宗教勝地和官貴文人的旅游勝地。有的還乘興賦詩作詞,刻于石碑之上。現還殘存一塊草書詩作,部分字雖模糊不全,但仍可辨其大意。
至解放初期,寶鼎山香火十分興旺。最熱鬧的要數每年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期間,上山許愿、還愿、燒香拜佛的信徒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山上更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有賣茶水的、賣小吃的、買小商品的'……。據當地老人講:從六月初開始,鄰近幾個縣的香客便從四面八方擁向寶鼎燒香。他們或敲鑼打鼓,或抬牲挑燭,背背香筒,手握香燭,從山下的永安、跳石、沙河鄰近的幾個廟起香,向寶鼎山進發。沿途香不熄,口不停(每10來個人就有一個“叫口”領頭誦經)。持續時間達一月之久。
在“五寶鼎”(光相寺與南經堂之間的五個小山峰)附近,有一個四戶人家的蔡家灣。他們不耕田,不種地,全靠開旅社、食店和買香燭之類的小商品生活。后因土匪占山為王,香客稀少而被迫搬離。每逢廟會,商家云集。更有少數有商業眼光的人,在山上的黃金地段搭建數十個茅草棚,搞起了攤位出租,竟然供不應求!廟會期間,僅山上開小吃店賣稀飯、涼面、涼菜、油炸食品和賣小商品的攤販就達數十家之多。每天養活的叫花子就有五、六十個,足見其當時的繁榮景象。
自八十年代開始,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到寶鼎游玩的人逐漸多了起來,以墊江、__縣、豐都的的游人居多。雖然那時沒有上山公路,山上還是一片廢墟,既無吃又無住的地方,但這一切都擋不住人們對寶鼎山的熱情。特別是近幾年,自發到寶鼎山旅游的人數劇增,據林場防火登記冊記載,每年到寶鼎山的游人都在3萬以上。
關于寶頂山導游詞匯總七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寶頂山位于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圣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于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余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并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
圣壽寺依山構筑,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建,后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筑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于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于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內容前后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并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于圣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筑為一座石徹的壇臺,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臺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于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說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并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跡圖,并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復,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形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并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說融為一體,兼收博采,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范。造像內容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通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余米,刻出林泉山澗,云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悅的"養雞女",酒后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嘆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借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布局、排水、采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只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但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臥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于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臺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采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秘莫測。高大的華嚴三圣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托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著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