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關于湖南洞庭湖導游詞一
(登山公路)朋友們,現在我們就要進入登山公路了。剛才一位先生說,五雷山是道教圣地,那么,能不能講講有關道教的知識?
大家都知道,佛教、基督教都是從國外傳過來的,唯獨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一種宗教。道教淵源于古代流行的巫術和求仙方式。東漢時,張道陵創立五斗米道,奉先秦道家老聃為教祖,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稍后張角另創太平道。東晉末年,五斗米道因其教徒尊張道陵為天師,故又稱天師道。唐宋時期,因唐高宗、宋徽宗等皇帝扶助提倡,道教大盛。以后又創立多種流派。至元代并入以符為主的正一道之中。金代王重陽創立以道為主,道、釋、儒三教合一的全真道。此后,道教正式分正一、全真二宗。明清時期,道教由盛轉衰。道教崇拜由道”人格化的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徒修煉的具體方法有服餌、導引、胎息、內丹、外丹、符、房中、辟谷等。宗教儀式有齋醮、祈禱、誦經、禮懺。道教經書主要有《道藏》5485卷,代表性的還有《道德經》、《正一經》、《清靜經》、《玉皇經》、《靈飛經》等。
道教信徒稱道士、亦稱道人、羽人、羽客、黃冠、方士。道士有六種,天真道士、神仙道士、山居道士、出家道士、在家道士、祭酒道士,道教祀神和作法事的廟宇稱作宮觀,即道宮、道觀。
好了,有關道教的一些情況介紹完了。現在,五雷山公路天險已經踩在我們足下,汽車即將進入五雷山道教名勝區。
(顧公寨)這里是顧公寨的遺址,因唐代顧公在此扎寨拒寇而得名。寨高海拔880.4米,寨頂原有石壘營房,是顧公將士的主要駐地。寨的南、西、北三面,石壁陡峻,危巖星羅,僅東面一徑與慈濟塌相連,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顧公曾憑此險多次打退頑寇,但后為詭計所敗。寨下那座水庫叫黃蓮水庫,一望碧波如染,青嶂翠戀常映其中,令人產生煙波不動影沉沉,碧色全無翠色深”之感。
(慈濟塌)朋友們請看那一馬平臺,就是聞名湘西北的高山平原慈濟塌。原名慈姑塌,相傳古時有7名人稱慈姑的美女,于南之七姑山修煉,常來此塌練功而得名。后因唐代顧公性勇而心慈”,于此救濟四方難民,更慈濟塌。塌”系土語,坪的意思。慈濟塌長1621米,最寬處500米,最窄處296米,總面積達1200畝。顧公除暴安良、拒寇扎寨,曾在此練兵。自明、清以來,文人、香客多來此游覽觀光。信步塌上,輕風拂面,頓覺心身倍輕,若游空中廣場。有人說,如果在這里建一空中機場”,那簡直就是天下一奇了。
(二天門)大家抬頭看,那就是二天門,所處山脊海拔約780余米,相傳為澧州華陽王修建,后被毀。現在的二天門牌樓為1994年重修。
(龍頭勝境)大家看這塊巨巖,狀如龍頭昂起,欹絕壁兮將飛”,古稱龍頭巖,因下臨百丈懸崖,風起云涌,龍頭凌空欲飛,故有龍頭勝境”之說。
(舍身巖)相傳龍頭巖是真武祖師練功之地,后真武從這里舍身投崖脫俗成,故又名舍身崖”。真武白日飛身”的故事,歷來流傳甚廣。巖身形成如舌,從崖緣向西橫穿伸出,下臨萬丈深淵,有楚南第一險”之稱。因真武舍身的傳說,影響了不少愚昧無知者投崖舍身成仙”。后來了為防止這類事故繼續發生,就在龍頭上修亭以誡后人,大家看,這座小石亭就叫飛升亭”,請細看這副對聯:輕生哪得成仙,修善自能致富”,門額是守身知命”。朋友們中如有不平之事或事業不順者,千萬不要輕生啊!
(百子堂)這叫百子堂,建于清代乾隆初年。俗話說,悠悠萬事,無后為大。繁衍生息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然規律。但也并非每個人都按規律、按要求生兒育女,于是就有了送子娘娘的神話傳說的誕生。這里供的就是送子娘娘的神像,傳說無兒無女者,只要一心向善,誠心于此一求,必有后代,且看這副對聯:放寬心莫愁無子,行好事自有佳兒”。諸位哪個想要生兒生女的,不妨拜拜送子娘娘。
(梳妝臺)這一方形石墩,古稱梳妝臺,傳說祖師爺成地臺前有一巨石,由幾塊小石托起,巨石上面平滑如境,叫梳妝明鏡。梳妝臺是道教信徒入道前的凈身之地。
(朝圣門)現在我們準備登朝圣門。門前這百步石階,稱百步墩,據說心不虔誠者很難數準。那么大家就邊走邊數數,上頂后,各自報上數,看誰數得準。
好,朝圣門到了。大家說說到底有多少石階?朝圣門是朝圣者必過的一道關,殿內供青龍白虎二位門將,傳說朝圣者需在此叩拜青龍白虎后方能通行,那么,我們就叩拜一下,表示心誠吧!
(曬經凸)大家看,朝圣門后的那一座小山峰上,有石亭一座,相傳為道人曬經書之地。游人若細心察看,會發現該石亭有一段有意倒置。相傳若順置,那么五雷山西面的三王、老棚等地方則雞不鳴,狗不叫,了無生機。
(迎賓館)現在,我們一起到迎賓館休息一下。這里不設神像牌位,是古代道從專為四方香客信徒修建的休息住所。
(藥王殿)這里供的是藥王菩薩神像。傳說古時黎民有病無錢醫治,于此一求,再啃神樹,則病患消除。
(財神殿)財神殿古名趙爺殿,供民間傳說的財神趙公明神像一座。大家且看這副對聯:生財有道務必見義思意,云神無私定然佑善懲惡”,意思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決不可取。一位哲人說:莫伸手,伸手必被捉。古人以天神懲罰告誡貪心者,聯想當今時代,一個個貪官落馬被擒,難道不足以驚醒一些人嗎?
(觀音閣)相信大家知道佛門有個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五雷山道德觀里面建觀音閣,有人覺得奇怪,剛才進山前說過的道教中的全真教,就是儒、釋、道三教合一流,五雷山也就屬于這一派流。傳說真武祖師修煉成正果后,要成仙了,觀音菩薩菩薩下凡降臨五雷山,就落在這里,然后牽引真武祖師升天。祖師成仙后,托夢張兌,一定要他在這里建觀音閣,以報答觀音菩薩引導之恩。你們看閣內供的神像,就是觀音菩薩,是五雷山主要朝圣殿之一。
(金殿)朋友們,那就是五雷山主峰金頂,即五雷山的主要建筑金殿。金殿本為五雷真武祠,相傳為祖師爺托夢張兌邀華陽山、榮定王所造。金殿建筑為古轎頂型,上蓋紫銅色琉璃瓦,屋檐布以獸頭,墻體石條砌成,三面懸崖,一面石階蜿蜒而上,顯得輝煌莊嚴、肅靜。殿中供真武祖師神像,為九火銅鑄成,重約兩千余斤,緊緊嵌在一樟樹蔸上,為澧州華陽王所造,另有金童玉女,四值功曹分列兩旁,威武雄壯。殿前原有香爐兩個和刻有張兌楚南名山推第一”的石柱。這里香火繚繞、鐘聲陣陣,是舉行道教儀式和善男信女朝圣的主殿。金殿雖險,卻有四奇,一是立于常德、澧洲、湘鄂邊界高處,只要是大晴天,均可見到金殿如一顆明珠金碧輝煌,數百里遠的常德澧縣城區歷歷在目,而其他高于金殿之處卻看不到常德、澧縣城區。二奇金殿拜塌不到十平方米,但不管有多少人朝拜祖師,卻互不擦身,竟若無人一般。三奇每年三月初三前,必有大雷大雨發生,第二天卻晴空萬里,傳言是祖師爺駕臨。四奇金頂雖為五雷山最高峰,但在山頂有一泉,雖久旱無雨,水仍源源不絕。傳說清順治后期,闖王李自成以僧人身份游五雷山,偶染微恙,喝此泉水后,疾除康復,稱其為金頂神泉”。
(五龍捧圣)現在,讓我們站在金頂四面眺望,周圍有5條山嶺,或起伏奔騰于南,或蜿蜒盤繞于東,或騰空昂然于北,雄奇多姿,儼如5條龍環繞金頂,素稱五龍捧圣”。當旭日東升射來萬道金光之時,龍身騰煙飛霞,生氣盎然。尤其在雨后初晴的陽光燦爛之時,紫氣氤氳,時濃時淡,給龍身”罩上一層神秘色彩,引人入勝。有時云霧忽散,忽高忽低,其龍身”更有穿云鉆霧之美。傳說,5條龍狀山嶺,是5條孽龍被五雷山祖師征服后的化身。有關祖師降龍的神話故事,流傳至今。
(百鳥朝鳳)金頂似金鑄玉琢一般,秀麗如鳳。駐足金頂南望、西望,數以百計的大小山頭,有如翹首之鳥,環拱金頂,素稱百鳥朝鳳”。在云彩浮動或紗霧淡罩時,百鳥”隱約欲飛;當濃云彌漫山谷溝壑時,數百山頭似鳥浮波,妙不可言。
朋友們,五雷山之旅就要結束了,衷心感謝諸位的配合與支持。真誠地歡迎您及您的親友、同事下次再來張家界!謝謝。
關于湖南洞庭湖導游詞二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世界自然遺產、國家地質公園、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崀山觀光旅游。
崀山位于湘西南邊陲的邵陽市新寧縣境內,南與桂林山水相連,北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長沙呼應,與桂林、邵陽相距各140千米,是繼張家界后發現的又一顆璀璨的風景明珠。相傳舜帝南巡途經新寧,看到這秀美的奇山秀水,駐足贊嘆“此山良好,可謂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在數千萬年前是一片內陸湖,由于地殼的變動,內陸湖底突出,從而形成了現在的紅色砂粒巖結構的丹霞地貌。大家知道,張家界屬石英砂巖地貌,桂林屬喀斯特地貌,而崀山則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其形態、規模在全國同類地貌之中均達到極限八角寨之高(293米)、天下第一巷之長(239米)、亞洲第一橋之險(64米)、蠟燭峰之險(674米)、紅華赤壁之絕、將軍石之峻,都令人嘆為觀止。
崀山風景區占地108平方千米,聚集了牛鼻寨、駱駝峰、八角寨、紫霞峒與扶夷江等五大景區、477個景點、三大溶洞和一處原始森林。
牛鼻寨
各位朋友,現在來到了牛鼻寨景區。為什么叫牛鼻寨?原來,在東面那塊大石的右側,我們可以看到許許多多成對出現的“牛鼻孔”,當地老百姓稱為牛鼻山。后來,農民領袖雷再浩、李源發先后在這里聚眾起義,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在這里屯兵扎寨,遂被改稱為牛鼻寨。
大家拾級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畫前有關山之隘的瑤寨式建筑“迎賓亭”,后有一簾瀑布從山澗飛瀉而下,綠陰掩映處,紅白芙蓉映襯秀山麗水。來到銀珠洞,可見一串串水珠直掛,在夕陽的映照下,粒粒閃亮奪目。
穿過銀珠洞,大家來到陡巖絕景,迎面紅霞赤壁當頭壓來,幾經曲折有幽徑,四處懸崖已無路,只見懸崖上一道白色天梯直立,引渡到達“天下第一巷”。
這“天下第一巷”幾個大字是“中國丹霞之父”、丹霞地貌命名者、著名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陳國達教授1992年來崀山時親筆題寫的。陳老對比了1939年命名的廣東仁化丹霞山,發出如下感嘆:“半生長譽丹霞美,方識崀山比丹霞,勝地有緣何恨晚,并贊南北雙奇花。”
“天下第一巷”長238.8米,相對高度100—120米,最寬的地方0.8米,最窄處0.3米。兩旁如刀劈斧削,側身中間,大有“天光一線,人生如縫”之嘆。人處其中,后不見來處,前無有盡頭,惟見頭頂一線青天,絕壁對峙,鬼斧神工,堪稱天下一絕。走出巷口,豁然開朗,一泓清泉,臨路而出,涼意撲面,使人心曠神怡,剛才的驚、奇、險、累一掃而光,惟有追憶、體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世外意境。
來到后寨門,沿右面巖壁攀騰而過,登上遇仙巷,巷長178米,石壁高60米,巷中翠竹掩映,花木叢生,人行其中,饒有情趣。再往前走,便到一馬鞍形石級小梯一一攬月梯,最窄處只有26厘米。來到谷底,可見隘口有一陰陽八卦陣,路徑縱橫交錯,若無人指點,很難走出此陣。前面像猿人頭山的下前方,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棟七層大廈,名七層樓,那是大自然的杰作。
走完這長長的臺階便進入桃源沖。桃源沖確實是世外桃源,成片竹林,滿目翠綠。一路驚險之后正好在此小憩,感受山中一日,世上千年的逍遙時光。
八角寨
八角寨景區位于崀山最南端的湘桂邊境,海拔818米,由八角寨、白面寨和天生橋三個小景區組成,因山頂有八座山峰相連,互為犄角,像一朵八角蓮花而得名。
“天生橋”被譽為“亞洲第一橋”,是丹霞地貌中很獨特的自然景觀。該橋長64米,寬14米,高20米,橋面厚度5米。全橋呈半圓拱形,似人工砌筑,氣勢磅礴,令人嘆為觀止。橋下有一石棺,底蓋分開,惟妙惟肖,尤似千年古物。一條小溪環橋流過,水質清澈碧透,有“綠溪”之美稱。
“白面寨”,山巖均成銀灰色,而植物多開白花,遠望如白濤銀浪,故而得名。該寨山勢雄險,石砌寨門卡關而立,僅容一人進出,真乃“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寨內巨石聳立,景象萬千。這不僅是楊再興、石達開、雷再浩、李世德等歷代名將和起義領袖礪兵秣馬的古城堡,也是新石器時期遺址所在。
登臨八角寨,要走1708個臺階、三道門,即象門、龍門、寨門。首先躍入眼簾的是一頭大象,它把秀長的鼻子低垂于地恭候遠道而來的朋友,這便是第一道門“象門”。走過象門,便聽到淙淙的流水聲,清澈的溪水滋潤著一種特殊的植物,它在陽光下呈現黃、藍、綠、紫等十幾種顏色,老百姓稱之為“變色龍”,學名唇柱菌苔,只能生長在鎢礦含量高的地表上。
繼續往上走,來到一條巷子,這便是第二道門“龍門”,因正前方有塊形似龍頭的突兀巨石而得名。傳說到那上面燒香,有求必應。
走過1708個臺階,來到一個平臺,站在這里,一腳跨兩省,左踏廣西,右踩湖南。前面青石砌成的古城墻門就是第三道門“寨門”,當年白蓮教依靠這里的險要地勢,多次戰敗數倍于己的清軍。
被譽為“丹霞之魂”的八角寨,橫空出世,獨占鰲頭,絕頂上形成寬闊平臺,因而叫云臺山。
八角寨雄視群山,巨崖絕壁,千姿百態。近前,一派山崖,赤壁黛頂,斗波逐浪,似巨鯨鬧海,倒海翻江,猶如一幅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生機勃勃,令人回味。
駱駝峰
駱駝峰景區位于崀山石田村,距縣城14千米,是丹霞地貌地形中典型的象形景區。景區內奇峰異石拔地而起,無數溶洞藏匿其間,共有飛濂洞、一線天、辣椒峰、駱駝峰、連山五個小景區,有遇仙橋、十八羅漢、燕子寨、斗笠寨、一線天、情人谷、幽魂谷、辣椒峰、龍口朝陽、九九天梯、令箭牌、蠟燭峰等20多個景點。
迎面而來的是一座古樸典雅的牌樓“崀山天然公園”。進入景區,沿途有小橋流水,前右側是遇仙橋。此橋建于清乾隆年間,石砌單拱,長6.8米,寬5.1米,拱高9米,麻石砌成,橋身玲瓏精致,青藤攀附,電視片《風滿瀟湘》曾在此拍攝外景。
前行右側十八石峰如“十八羅漢”一字列成威武雄壯的“儀仗隊”,歡迎大家的到來。
遙看情深義重的“夫妻石”,準備遠征的丈夫和妻子依依惜別。
人在畫中游,一景連一景,拐過一道彎,迎面而來的是一只覓食歸來正臥巢小憩的春燕,名“燕子寨”,高539米,由三座山峰組成,中間高聳似燕頭,兩邊山勢稍低如燕翅,頂有平臺,曾為農民起義軍憑險據守的山寨。
再轉過彎,前面豁然開朗。一片農田,幾幢農舍,挺拔的蠟燭峰,栩栩如生的駱駝峰,是該景區的中心所在,這里叫石田村。正前方的駱駝峰,高187.8米,長273米,高聳于群峰之上,襯托遠近青山,像從沙漠遠足來此的世界上最長、最大、最重的駱駝。它的背脊上有一個明顯的十字架,旁邊一框圍成一個“田”字,故稱石田。
前面岔路口,往左就是林家寨的“一線天”,高525米,寨下東北走向的一線天是石山裂縫而成,長60米,高40米,最窄處0.5米。須手腳并用,沿人工開鑿的石級才能攀壁至絕頂。林家寨絕壁天成,是攀巖訓練、比賽的最佳地方,故“全國攀巖訓練基地”選址于此。還有情人谷、千佛巖、蟾蜍巖、幽魂谷、舍身崖等讓你目不暇接。
被譽為“南天一柱”的“蠟燭峰”,高674米,尖頂,四面陡峭,周長400米,因通體鮮紅,狀如蠟燭而得名。在蠟燭峰陡崖下有一條巨大縫隙,長100米,深50米,寬0.4—1.8米,上下巖石如刀削一樣平整,似一條巨龍,向東西張開傾斜成40°的巨口。每當午時,太陽從龍口直射縫底,形成龍口吞珠、五光十色的壯麗景象,稱為“龍口朝陽”。
走出龍口,就可見從上而下平如斧削的無字天碑。許多人想登上這陡峭石壁都未能如愿,只有一位勇敢的采藥老人曾憑著自己的膽略和智慧登上峰頂,然而終不能在碑上刻上一個字。
這座倒立的辣椒峰高180米,上周長約100米,下周長才40米,這通體赤紅、分外奪目的辣椒是湖南人熱情的象征。20xx年9月,由湖南旅游文化產業公司舉辦的法國“蜘蛛人”阿蘭.羅伯特徒手攀巖挑戰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活動在此舉行。
沿著石壁小徑,可至一平臺,兩側懸崖陡壁中間一石鑿就的99級臺階,是至頂的惟一通道。這是清初“紅花會”首領楊發奎因反清復明遭清廷通緝時,憑著上乘武功鑿就的石階,十分險峻。
紫霞峒
各位朋友,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有碧綠的青山、清澈的江水、低垂的翠柳的紫霞峒景區,它包括萬景槽、玉泉山、象鼻石、烏云寨、劉華軒墓等景點,以青幽為主要特色。左側的玉泉山,面積0.5平方千米,山頂高301米,密集7個景點。山上有一古寺,名玉泉寺,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20xx年),今存鎮墓塔、碑記及玉泉寺始祖墓。幾經修復后香火旺盛,燒香求簽者絡繹不絕。
迎面而來的這座石山,活像一個高高翹起的大拇指,當地人稱“拇指石”,它風雨無阻地屹立于此,恭候著遠道而來的朋友們!
紫霞峒并不是洞,峒者,沖也。是少數民族“村”、“寨”的意思。傳說有一位高僧云游至此,相中此地,每天早上起來,點燃香燭,迎著彩霞把袈裟鋪在紅瓦山上,然后打坐修煉,袈裟經陽光一照,霞光萬道,香火繚繞,故稱“紫霞峒”。
來到這里,我們可感受到“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意境。這里還是佛教和道教的圣地,佛學宗師慧遠和道學宗師陸修靜,曾先后來此弘揚教義。所以整座山以游路為界,右為佛教圣地,左為道教福地,還可見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傳說當年他修成正果時,原身就化成了一座石像。
說說笑笑,青蛙也來湊熱鬧,看前面一石凌空突起,活像一只碩大的青蛙蹲在那里,這就是青蛙石。
沿著石階往上走,就進入了紫霞宮。紫霞宮歷史悠久,自明嘉靖年間修建以來,暮鼓晨鐘,梵聲繚繞,成為名聞遐邇的洞天福地。在宮內有一座高大的觀音菩薩,高達6米,手持傾斜玉凈瓶,意把甘露盡灑人間。
清末,新寧人才輩出,如江忠源、劉坤一等,他們死后歸葬故里,尤把崀山視為長眠樂土。劉坤一慧眼識寶地,選中紫霞峒蓮花池左側山坡修建墳墓,墓圍石刻精致絕倫,石人、石羊、石馬栩栩如生。
左側一塊長700米、高100米赤紅色的銅墻鐵壁稱紅瓦山,傳說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處絕妙的回音壁。
扶夷江
見識了崀山的偉岸,現在請大家來感受一下扶夷江的溫柔。美麗的扶夷江碧流澄清,
兩岸奇峰異石似一飄帶,貫穿全景。
扶夷江與漓江同源于廣西資源縣的貓兒山,自金子山分袂南北,縣境內流長229千米,因新寧縣古為“扶夷侯國”,故稱扶夷江。
扶夷江漂流全程22千米,其間落差16米,水流平緩,途經十二灘、十二景。極目遠望,江流石轉,猶如崀山奇觀的藝術長卷。這段水域被青山染得碧綠,被奇石擁得溫柔。
舟行江中,但見水色天光,相互輝映,藍天白云,百鳥翔集,兩岸楊柳滴翠,怪石追舟。詩人艾青看了這畫一般的扶夷江,給崀山人民寫了一副上聯“樹影橫江魚躍枝頭鳥宿水”,各位如有興趣的話請為艾老對出下聯。
不知不覺,來到了崀山六大絕景之一的將軍石。“拔地芙蓉聳翠痕,嶙峋千尺指天門。扶夷江水平如掌,紅云捧日朝圣樽。”這首詩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它的迷人風貌。將軍石原是一座山體,丹霞地貌發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高400米,周長40米,頂部略小,上下等粗,5千米外仍可見其獨立天外的偉岸英姿。
關于湖南洞庭湖導游詞三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到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游覽觀光。很高興能為各位導游。
舜皇山,古稱金鳳山,是聳立于湘桂邊境越城嶺中段的一座名山,因中華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狩獵駐蹕于此而得名。古人有詩稱贊其為“天設湖南第一峰”,它是我國古代道教封禪的七十二福地之一。這里山青水秀、樹茂林密、石奇瀑幽,有著瑰奇絢麗的生態之美和豐厚浪漫的人文之勝,堪稱生態健身奇境。
現在我們進入的這條游線,是舜皇山生態之旅的精品線路——女英溪。
相傳舜帝晚年南巡,來到金鳳山,但見這里層巒疊翠,風景秀美,不禁心生眷戀,駐蹕于此。白天上山狩獵,晚上眠于嶺腳的溶洞別宮——舜皇巖,既怡情山水,又教化于民。他看到當地百姓,風俗古樸,尊崇辟天始祖盤古大帝,在山腰上建了盤古寺廟,祭奠朝拜,頗為虔誠。于是,布施下十件寶物,為地方造福,打算在這里長住下來,坐地為仙,安享晚年,并傳訊娥皇、女英二妃前來團聚。有一天晚上,舜帝夢見盤古大帝對他說,蒼梧之野的九疑山中,有孽龍作祟,毒害百姓,你可以前去為民除害。他于是放棄了在金鳳山長生不老做神仙的安逸,前往九疑山,斬殺孽龍,救民水火,最后因勞累過度,死在了九疑山。先前接訊,趕來金鳳山與舜帝團聚的二妃,遲了一步,未能與夫君晤面,卻聽得舜帝駕崩九疑山的噩耗,不禁痛哭流涕,淚灑荊竹,成為斑竹;清淚涓涓,匯合而成娥皇、女英二條溪流。后來二妃赴九疑祭拜舜帝,歸途中在洞庭湖投水殉夫,葬于湖心君山,留下一段凄美的愛情傳說,至今撼人心魄。人們為了紀念舜帝的大恩大德,把它駐蹕過的這座金鳳大山改名叫做舜皇山,把二妃垂淚而成的這兩條溪流,分別叫做女英溪和娥皇溪。我們身旁的這一條就是女英溪,各位請看這溪水清澈透亮,甘甜冷冽,莫非果真是二妃的清淚流成?
由于舜帝德被天下的恩澤和二妃愛情淚水的滋潤,舜皇山的森林植被生長得特別茂盛,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1.8%。現已查明的高等植物有164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資源冷杉、南方紅豆杉、伯樂樹、桫欏、銀杏、蘇鐵、水杉等七種,二級保護植物有華南五針松、蓖子三尖杉、紅翅槭等22種;野生脊椎動物有19目56科118種,其中國家一保護動物有金錢豹、云豹、黃腹角雉、黑麂等8種,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黑熊、娃娃魚等22種。這一路游程,隨處都可以看到各種被列為國家和省級保護對象的珍貴樹種,我們在許多樹木上掛了醒目的標志,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對照研究,檢驗一下自己的植物知識。
我們來看前面這一株樹,它的樹冠上紅綠相間,各位不妨猜一猜,那些紅色的小點是果實呢還是葉片?——看清楚沒有?其實它們是長在枝梢上的果實。每一枚都有兩粒,黃豆般大小,由一層紅色皮膜包裹著,斜伸上翹,形狀酷似蝴蝶的翅膀,人們叫它“雙翅紅槭”,又叫“紅翅槭”,是槭樹科的一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呢!還有那棵樹,你看它樹干筆直,樹冠圓滿,綠葉之中點綴著一顆顆圓似繡球的果實,那是獼猴最喜歡吃的食物,十月中旬成熟,裂開后成五角星形狀,五顏六色,猴子見了特別喜歡,跳踉其間,嬉戲覓食,好不自在,所以這種樹便叫做“猴歡喜”。旁邊的這一株是櫻桃,俗話說“櫻桃好吃樹難栽”,舜皇山的櫻桃樹可不要栽,它是野生的櫻桃樹,陰歷三月份開花,樹上一片粉紅,并且花冠一律朝下,就像一個個風鈴,煞是好看,果實在五月初成熟,恰逢其時的話,大家可以好好地一飽口福。
古人說“高山有好水”,這話確實對極了。舜皇山因為森林植被茂密,水資源十分豐富,而且水質特別優良。大家看路邊這條水渠里的流水,波光磷磷,清澈透底,碧澄澄,亮晶晶,掬一把來洗手或洗臉,滑爽親切、妙不可言。若是跳下去洗一個澡,那可是一種特美的享受。這不,前面這個清潭就叫“女英浴池”。你看它四周綠樹環合,十分幽靜、隱蔽。相傳,當年舜帝的二位妃子來舜皇山與舜帝團聚,就曾在這清澈的水池中沐浴。“山泉水滑洗凝脂”,真是令人羨慕。
前面還有一眼泉水,是經國家地礦部化驗合格的優質礦泉水,是地上水浸到入地下二千米以下深層,然后經過幾十年時間的滲透,再從花崗巖石縫中冒出來的。它的偏硅酸含量達37.56毫升/升,液態氡含量高達10.97馬海,其他元素均在國家控制的標準以內,是具有醫療作用的高級礦泉水,長期飲用,可治胃病,有益消化,美容健身,被人稱做“女英美容泉”。
現在,我們休息的這座涼亭叫做女英聽瀑亭,它是一座具有古建筑風格的涼亭。在這里靜坐休息片刻,滿眼綠色,滿耳泉聲,滿心歡喜,一路攀爬的勞累頓時消散。等會兒,大家可以到溪澗邊去觀看女英美容泉露頭泉眼,一睹高山涌泉的奇觀,飲幾口美容神水。溪澗的對岸有一小片方竹林,這是竹中的另類,它長得四四方方,有棱有角,而且竹節間帶刺,分明有一種剛直不阿的品性。在竹類的眾多品種中,只有它棱角獨具。所謂“世人皆圓我獨方”,真是竹中之君子!
這里是雙龍潭了,請看左右山坡上那兩條銀白的水練,飛瀉而下,宛若兩條銀龍騰空而來,直沖到我們的眼前,滑入到腳底下的深潭里,鼓蕩起一串串的水泡。龍潭虎穴,深不可測。大家可要小心,不要掉到水潭里去。不然的話,就要弄得“濕身”舜皇山了。走在前面的朋友更要小心,往上這一段棧道,是開鑿在花崗巖崖壁上的,很是陡峭,因為懸崖上長年滴水,路面很滑,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抓緊護欄上的鐵鏈,謹慎攀登。
好了,爬過了這一段棧道,大家可以松一口氣了。我們來看一看溪澗左邊的那一叢奇樹,數一數,一、二、三、四、五,一共是五棵樹,從一個蔸把里長出來的。可是你注意看一下它們的樹干和樹葉,卻各不相同。它們可不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它們分別屬于三科四屬的不同種類。中間那棵最大的是楓香樹,旁邊那棵身子暗紅的是紅皮紫莖樹,另一棵身材頎長的是巖豆藤,還有兩棵是“不知春”的黃檀樹。它們雖然屬于不同的種類,卻緊緊地擁抱在一起,齊心向上,共同繁榮,實在難得。往下看,只見一個樹蔸;往上看,卻是五樹連體。大千世界,果真是無奇不有啊!
這里又有了一處瀑布,叫“宮娥瀑布”。急流飛湍,奔涌不息,很是讓人愛憐。不過,前面的嘩嘩水聲似乎響得更急,這氣勢磅礴的水響告訴我們,那里有一道更大的瀑布在喧騰。哦,到了,就在前面。你們看這一道水簾,二十多米寬,八十多米高,從山巒的缺口處,飛奔而下,跌成上下兩級,宛若一段彩錦,懸掛在織布機上,好不壯觀。這就是我們此行要最終尋找的女英織錦瀑布,也是舜皇山中最高最大最為壯觀的瀑布!它讓人想起李太白的詩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朋友們,誰還有更好的詩句來形容這瀑布奇觀?不妨吟出來,大家一起欣賞。
女英織錦瀑是我們這條游線的最高點,現在我們要往回走了。請大家順著游線指示牌,從宮娥瀑邊向左轉。
這一條山脊叫做“疊翠岐”,樹高林密,蔥蘢青翠,就像是一片綠色的海洋。行走其間,滿耳里聽到的是山溝里泉水的叮咚聲和樹林間蟬鳴鳥叫的合唱,像是走在夢境里一般。站在這個高坡上,向北眺望,對面那座山峰上有一處巖石向東突起,就像是一只烏龜面朝大海,引頸而望。不錯,它確實就叫烏龜嶺。只是不知哪年哪月,這只神奇的烏龜,竟爬上了海拔1600多米的高山,它來這里干什么?有人說它是跟隨舜帝的足跡而來,有人說它是迷了路,游客們猜猜看,它究竟為何而來?還有更北邊的那座山峰,呈鋸齒狀,就像是一輪雞冠,叫“金雞嶺”,那里生長著成片的華南五針松原始群落和大量的斑竹,等將來開發了,朋友們可以去觀賞。
前面是古林世界。大家看,這是一片原始次生森,密林中植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層次多樣,有著典型的亞熱帶山光水色和稀奇古怪的森林景觀。看這一株叫鵝掌楸的大樹,樹干魁偉,樹形如塔,枝頭上長滿鵝掌般的葉片,綻開的花朵有碗口大,黃綠顏色,十分鮮艷。特別是它的葉,大家看看,除了像鵝掌以外,還像什么?像不像古人穿的馬褂?是吧,是像馬褂吧,所以我們這里又把它叫做“馬褂木”。這里有一蔸“無皮樹”,渾身赤裸裸的,連樹皮都沒有。不過,只要仔細看一看,它還是有皮的,只是它像蛇一樣喜歡脫皮。而且,每年要脫一次皮,因此樹干外表極為光滑,色澤微黃,像人的皮膚。這種樹叫“天目紫莖”,是我國古老的特有樹種,質地非常堅硬,是上好的木材。再看這株身上掛滿古藤的大圓楮樹,樹徑1米左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了,在這條旅游線路中,只有它的“資格”最老,可以說是飽經了風雨滄桑。但它卻這樣“謙虛”地站在路旁,恭候各位的到來,并最后歡送各位走出古林世界,結束這一程的游覽。
關于湖南洞庭湖導游詞四
各位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到湖南著名風景名勝區——郴州蘇仙嶺旅游觀光。
郴州號稱“湘南門戶”,是湖南省14個市州中最靠南的一個地級市。郴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自西漢設置桂陽郡起便是湘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占。椰州在中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漢時便有了蘇仙的神話故事流傳于世,后來《蘇耽歌》被收人《古詩源》,成為現存最早的民間古詩之一。三國時期,魏人楊元鳳編纂《桂陽記》,成為湖南第一部地方志。秀麗的山水風光和浪漫的神話故事,吸引了無數遷客騷人到郴州旅游,如宋之問、韓愈、柳宗元、劉禹錫、王昌齡、杜甫、李吉甫等。宋朝著名詞人秦觀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一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讓郴州更加名聞天下。
郴州旅游區共有游覽景點近百處,涵蓋了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革命圣地和民俗風情等各種類型。在眾多的旅游景'點中,蘇仙嶺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蘇仙嶺又叫牛脾山,位于郴州市區東側,海拔526米。“山雖不高”,但相傳西漢時期蘇耽成仙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所以稱之為蘇仙嶺,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稱。
現在所處的地方是“遇仙橋”,聽到這個名字,有些朋友可能會聯想到漢代留侯張良橋一匕遇黃石公傳授兵書的故事。不過,眼前這座橋與張良無關,是一位比張良晚幾十年的少年——蘇耽遇仙的地方。
這就是家族人趕年的習俗和由此產生的一種地方特色火鍋三下鍋,至今,無論是山村還是市區只要是家族人,他們都是提前一天的晚上過年。時至今日,湘西還流傳著這樣的詩句“八月里是中秋,堂前點兵下蘇州。右手舉起刀一把,左手提起倭人頭。”在土家風情園內,也有明朝皇帝題寫匾額“東南第一功”懸掛于城內。
游客們,在牌坊對面,我們看到的那白墻紅頂的大照壁,是一幅漢白玉雕刻的“玉帝巡天回鑾圖”寬九米,高五米,描繪了玉皇大帝巡天回來,駕著九龍“云車”,看他的表情好象有些遺憾,可能是和淹沒“三陽城”有關,太白金星已奉旨將“三陽城”淪為太湖,由于金口已開,沒辦法改變而感到惋惜吧。影壁左上方有二枚印章,“昊天無盡”和“六道有藏”意思說:“廣浩天宇無盡止,道家精義有經藏?在影壁的左面東面的路通往“會仙橋”,右面通往“花果山”、“洞天福地”。
各位游客:山、水、石是瞻園的主景。進入園內,我們首先看到這南門后的庭園中置立著一塊玉立多姿的太湖石,這就是仙人峰。此處前有落地漏窗作框景,從暗窺明,恰似一幅山水條幅畫卷,用以作為人口的對景和障景,十分恰當。仙人峰是瞻園名石的代表,瞻園的奇石還有締云峰、友松石、步石、炸石等,為江南園林山石之珍品,有些還是宋徽宗花石綱遺物。
在遇仙橋的對面,大家可以看見一座古樸的院落,這里就是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郴州旅舍”。郴州旅舍本是古代一座平淡無奇的客棧,因蘇東坡的弟子、“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曾經在此居住,anquye com,并以此為題作詞一首而聲名鵲起。北宋紹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秦觀被貶官流放,途中披宿這座客棧。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觀看著窗外暮色朦朧,冷月鋪霜,身在陋舍,心憂天下,惆悵萬千地寫下了《踏莎行郴州旅舍》這一千古名篇。原來的郴州旅舍早已毀棄,現在大家所看到的是在1989年按宋代營造法式和湘南民居風格重建的,內設三墻門樓,總面積達100多平方米。門樓正匾上的“郴州旅舍”四個大字由原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手書,展覽室的門額“淮海遺芳”由秦觀第33代子孫、秦學會副會長、揚州大學教授秦子卿撰寫。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到訪過郴州。前面剛看過秦觀到訪的遺跡郴州旅舍,這里的桃花居則與另一位名人有關,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蘇江陰人,生于公元586年,卒于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學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離開家鄉進行了一次長達四年之久的遠游,次年經江酉進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間,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見到附近有一座道觀,遂迸去避雨。這座道觀就是蘇仙嶺上的乳仙宮,也就是現在的桃花居。這一段經歷在《徐霞客游記》中有記載。
現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蘇仙誕生地。相傳在西汊文帝年間,郴州東門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邊洗衣時發現順水漂來一根十分漂亮的紅絲帶。潘姑娘一時好奇,便用手去撈,卻不想絲帶纏在手上,怎么也解不開。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結果不咬則已,一咬,這絲帶竟然滑進了肚子里。過了一段時間,潘姑娘發現自己莫名其妙地懷孕了。在當時,未婚的女兒家懷孕可是見不得人的。為了躲避流言蜚語,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里。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個男孩。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帶回去,于是潘姑娘忍痛將兒子扔在山洞里回了家。兒是娘的心頭肉呵,過了幾天,實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決定偷偷回山洞來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卻驚奇地發現,孩子安然無恙,一只白鶴正張開雙翅為孩子御寒,一頭母鹿正跪下前腿為孩子喂奶。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來。唉,連動物都知道愛護生命,潘姑娘又怎么忍心再丟下孩子不管呢?于是潘姑娘毅然將孩子帶回家撫養成人。長大后,孩子要上學了,可沒有父親怎么取名呀?教書先生聽說后就問孩子:“你到學堂門口看一下,看到什么就告訴我。”孩子出門一看,有一個人用禾草串魚懸掛在樹上,自己枕著樹根呼呼大睡。教書先生說:“嗯,禾草串魚,是個‘k’字,枕樹而臥,是個‘耽’字,你就叫蘇耽吧。”
少年蘇耽同母親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腳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蘇耽從小就聰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補貼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橋旁邊,他遇見了一位老仙翁,學會了仙術。從此,他治病救人,幫助鄉鄰,終于感動天帝,修道成仙,法號“蘇仙”,人們也就把他誕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蘇仙嶺。據說,蘇仙曾經多次幫助椰州老百姓度過瘟疫災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當地不少老人們仍然供奉著蘇仙的牌位。
離白鹿洞不遠,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絕碑。秦觀去世后,蘇軾十分悲痛。將《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后兩句“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寫在自己的扇子上,并且附了“少游已矣,雖萬人可贖?”的跋語。后來,著名書法家米芾把秦觀的詞和蘇軾的跋書寫下來,流傳于世。南宋年間,郴州知軍鄒恭附庸風雅,命人將秦詞、蘇跋和米書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巖壁上,形成502厘米高、46厘米寬的摩崖石碑,世稱“三絕碑”。
關于湖南洞庭湖導游詞五
各位朋友:
一路辛苦了!歡迎你們來到風光如畫的世界自然遺產——武陵源。
武陵源這個詞最早出自唐代山水詩人王維一首名叫《桃源行》的詩。詩中寫道:“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武陵源地處湖南省西北部,與慈利縣交界,南與張家界市永定接壤,西北與桑植縣毗連,整個景區包括張家界國森林公園、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索溪峪風景區,方圓369平方公里,擁有三百多個景點,上千處潭、湖、溪、瀑,上萬種珍稀動植物,它以雄、奇、幽、野、秀、峻、險的景觀,贏得了“風景明珠”的美譽。解放前,由于閉塞,武陵源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認識”,不為別人所知曉。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在改革開放春風的吹拂下,武陵源才得以脫下神秘的面紗,展露出美妙的姿容。1998年國務院正式批準,將張家界、天子山、索溪峪組成武陵源地區,1992年武陵源以它“具有特別的和世界的價值”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從此,武陵源以它神奇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遍全國,享譽全球。
下面,我們將游覽黃龍洞,寶峰湖,從索索溪峪出境。在游覽過程中,我重點給大家講解黃獅寨的閨門初開、天書寶匣、金鞭巖,天子山的天子峰、御筆峰以及索溪峪景區的黃龍洞、寶峰湖等景點。
現在我們前往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它是1982年由國務院批準建立的我國第一座國家森林公園。它不僅森林資源豐富,風景更是奇秀,有“別開生面張家界,境在五岳黃山外”的美譽。論植物,他物種齊全,僅珍稀木本植物這一項就比整個歐洲高出一倍。它的森林覆蓋率達97.7%,被譽為“世界森林寶庫”。論山水,她有“三千翠微峰,八百琉璃水”。賞花卉,她奇花異草處處有,一年四季有花開。觀動物,飛禽走獸穿山而過,蟬鳴鳥叫伴人行。看特產,雕刻織錦般般有,花團錦簇色色新。張家界可以說是無處不美,無景不奇,無處不新。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踏上了黃獅寨游覽線,當地有句民謠說,不登黃獅寨,枉到張家界。黃獅寨是張家界的制高點,登上黃獅寨,武陵園風光盡收眼底。黃獅寨位于森林公園西部,因為這里山勢像雄師而得名。我們這次游覽的第一個景點名叫“閨門初開”。
現在出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自然與人工相結合的大園門,進了這道門,我們就正式進入了自然風景區。園門左邊聳立的這座高大石柱,是人工建造的。上面書寫的“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9個金色大字是原林業部部長高德占為慶祝91’中國湖南張家界國際森林保護節而題寫的。大家看,這里懸崖峭壁,高聳入云,山勢極為狹窄,形成山門,因此被喻為“閨門初開”意思是說張家界這位美女打開房門向我們展示罕見的大面積石英砂巖峰林地貌。它的成因和地貌形態特征既不同于桂林喀斯特地貌,有不同于福建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更不同于西北黃高原的黃土林。它的特點是溝谷幽深,石壁陡峭。三億八千萬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海底巖層逐步沉積形成積巖,經過復雜而漫長的成巖過程后,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總厚達五百六十米的大面積石英砂巖和部分石灰巖。它們各自的最大特點是,前者抗溶蝕,后者是可溶蝕的。我們后面將要游覽到黃獅寨金鞭巖就主要是由石英砂巖構成的,黃龍洞是由石灰巖構成的。
現在我們來到天書寶匣。天書和寶匣在哪里呢?大家看,對面山上有一個很像書匣的長方形盒子,上面有一個抽蓋已經被抽開了半截了。相傳古代有一個財主,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卻一輩子夢想做皇帝。于是他就到一座寺廟進香求神,上山找到一個寶匣,抽開一半,沒有見到天書,迷茫之中看見了只白鶴朝他飛來,以為仙鶴是來幫他取天書的,就往崖邊縱身一跳,于是命喪黃泉。寶匣至今抽蓋還有一半沒有關緊,那本天書依舊掛在天邊。在黃獅寨還有南天門、銅墻鐵壁等許多景點,同樣會讓你感到美不勝收。1981年世界著名攝影家簡慶福登上黃獅寨,曾感嘆道;“踏遍名山千百座,方到天崖絕妙處”。
衡山導游詞 ·張家界導游詞 ·南岳大廟導游詞 ·天心閣導游詞
各位朋友,我們現在來到了風光如畫的金鞭溪。金鞭溪發源于土地埡,全長四十多華里。溪水由南向北,在慈利縣注入澧水。這里溪水清澈見底,兩岸路綠樹成林,奇峰聳立,一種“人在山峽走,宛在畫圖中”的意境油然而生。現在矗立在我們面前的這300多米高的山峰就是我們仰慕已久、享譽中外的金鞭巖。大家抬頭看,金鞭巖四四方方,有棱有角,無論你從哪個角度看,都像一把倒插在空中的利劍。它被譽為武源風景的一頂王冠,一大奇觀。人們贊美金鞭巖是“名山大川處處有,唯有金鞭奇上奇”。相傳這金鞭是秦始皇為了擴大疆域用來趕山鎮海的神鞭。金鞭巖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大家知道,我們地球上今天的地質構造格局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燕山運動和新生代的喜馬拉雅山地殼運動。燕山運動使歷史上沉積下來的數千米的中、古生代
地層產生褶皺,形成今天的武陵源隆起帶,武陵源就處于該隆起帶的邊緣。由于這一帶褶皺寬緩舒展的自然運動使風景內大部分地段的沉積巖傾角特別平緩,平緩疊置的巖層使山林石柱重心降低,層與層之間的摩擦系數加大,再加上石英砂巖本身固結力大和抗風化力強的特點,使景區內許多數百米高的像金鞭巖這樣高大山峰拔地而起。構成金鞭巖的石英砂巖還略帶金黃色,在陽光照射下閃閃發光,尤其是夕陽西下之時,金鞭巖的鞭身會反射陽光,構成夕陽照金鞭的美麗景觀。請大家把目光移向金鞭旁邊的這塊山石,它的形成很像一只老鷹,勾嘴瞪眼,略展翅膀,好像在守護著金鞭。它又為我們武陵源增添了一個奇特的景觀,叫做“神鷹護鞭”。1981那,著名畫家張文俊游覽張家界后曾揮筆題詞說“青巖山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桂林之秀,黃山之變化,諸山之美兼而有之,而青巖山之俏,為我平生之罕見。天工造化文明有,唯有金鞭奇上奇”。
各位朋友,游完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我們現在前往有“中國峰林之王”美稱的天子山,天子山因明朝末年,當地土家族領袖向大昆曾率領農民在這座山上起義,自稱向王天子得名。天子山的最大特點是峰多、峰高、峰奇,層層疊疊,峰外有峰。我們現在來到的這座山峰叫天子峰,海拔1200多米。它就像一位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的統帥,身披鐵甲,右手握箭,好像正要指揮千軍萬馬出征。這個形象就是傳說中的向王天子,所以當地人們把這座山峰取名為天子峰。
好了,各位游客,現在請大家來看這座山峰,它的形狀像一支毛筆,名叫御筆峰。傳說這些山峰是由天子的御筆變化而來的,筆架上并排插有四支向王天子曾經用過的“筆”。御筆峰是天子山的驕傲,是武陵人的驕傲。畫家來到這里鋪開畫夾,總是畫個夠;攝影師來到這里,總要多拍一些鏡頭。據不可完全統計,僅國內,就有30多家畫報曾經以御筆峰的照片作為封面。
各位朋友,現在我從天子山下來,前往武陵源的最后一個景區——索溪峪。根據明末清初編撰的慈利縣志記載:索溪峪是“以溪水形狀如繩索”而得名。索溪峪是三大景區中最大的一片,它大部分的地質地貌與張家界、天子山相同,屬砂巖峰林地貌,但在它的東邊有一大片溶洞群,是由石灰巖構成的,屬喀斯特地貌,這是前兩大景區所沒有的。現在讓我們進入有地下魔宮之稱的黃龍洞。黃龍洞彎彎曲曲向北延伸,大大小小的支洞總長度有十多公里,它就像一株古樹錯節盤根,散發出去,形成洞外洞、樓外樓、天外天等景觀,那么這些景觀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大家知道在這石灰巖分布地帶,由于巖石具有可溶性,雨水多,沿構造裂隙溶蝕因而形成石灰巖溶峰和溶洞,所以這里的巖溶地質作用強烈,地表和地下巖溶都很發育。在這里,我們主要欣賞由石筍形成的石鐘乳、石琴、石柱、石花等景觀,現在我們所在的這塊平地是洞內最大的廳堂,也就是六大奇觀之一的黃龍宮,面積有一萬多平方米,我們頭上是一個巨大的窟窿,就像一口懸掛著的倒置的鍋。窟窿下面是各種造型的石筍,有的像頂天立地的柱子,有的像直插長空的利劍,各位朋友,發揮我們的想象力,大家看那尊石筍像什么?對啦,這位朋友說得對,它像沙漠里的駱駝,那么這一尊呢?再發揮一下想象,對,像童子拜觀音,種種形態都是天然塑成的,大家看這石壁上下垂的石藤如同象牙嵌玉壁。又像長鞭掛龍庭。真是使人眼花繚亂,美不勝收。離開黃龍宮,我們來到石琴廳。這萬里的石柱有一個特點,如果你用軟木棒敲擊石柱,它能發出清晰的樂音,同時整個石琴廳都發出共鳴。現在我們來到明珠池旁,大家看這三道從五十米高處的三座峰窩狀的石窟中瀉出的瀑布,落入明珠池,濺起層層泡沫,池里浸浴著各色光滑圓溜的石珠,像一顆顆巨大的珍珠閃爍光芒,因此黃龍洞還有“地下明珠”的美稱。
(在寶峰湖上船前)好,各位朋友,我們游完黃龍洞仙境,現在來到了有“人間瑤池“之稱的寶峰湖。寶峰湖是70年代由人工修建的一座長約2.5公里的多功能水庫,是索溪峪景區中一處人工美化了的自然景觀,它和周圍的山峰以及壩口電站,構成別有洞天的奇景。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寫在別有洞天入口的那副對聯,”“鷹臥瑤池待龜出,神游洞天秉燭來”,它高度概括了寶峰湖四周的主要景觀,大家看,湖中那個特色景點叫做“金龜戲水”,湖的北側那座山峰叫鷹臥寨,它就像一只巨雕,正盯著湖中的“金龜”,好像他隨時可以將龜抓去。壩的正面是神游峰,旁邊是蠟燭峰,像一支巨蠟佇立在湖邊,仿佛天上神仙參觀“別有洞天”還要秉燭夜游,大家如果有興致,可以乘船在湖中漫游,當你坐在船上,環顧四周,千山聳翠,俯視水中,倒影慢移,碧水照得群峰綠,人面桃花水映紅,你好像就在一幅翠綠的山水畫中漫游。當你劃到湖心島時,你還能看到島上“十女梳妝”,“金龜戲水”等特色景點,我想天上王母娘娘的瑤池也不過如此。
原中科院院長,世界著名物理學家周光召教授贊美武陵源是“此景未必天上有,人間只應武陵尋”。我們這次武陵源之旅也就要結束了,但愿這次游覽給您留下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