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推薦四川青城山導游詞范本一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它象清麗脫俗的仙女,寫一下這個“幽”字,就是“山”里藏著“絲絲”,意思就是說,青城山里蘊藏著絲絲不斷、連綿不絕的生命力呀。 ‘
多年來,青城山的平均氣溫一直都是15攝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濕潤:也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長,青城山風景區的林木總面積達2350公頃,可以說是植被繁茂,晶類眾多,僅木本植物就達110余科、730余種,既有挺立在廟觀旁的參天大樹,又有豐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壯觀秀麗的大面積人工林,其中的古樹名木有銀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樹種之一,俗稱白果樹,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師洞銀杏,傳說是張天師手植的,高50多米,徑圍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被四川省林業廳正式封為“天府樹王”,它有很多白果筍密集下垂,極為壯觀,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是中國道教誕生、發展的見證。另外,青城山還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樹、珙桐等珍稀樹種,青城山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青城幽蘭馳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態、科研、旅游價值,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植被豐茂,林木有情,空氣自然也就十分新鮮有靈氣。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里的野生動物有197科50多種。禽鳥約200余種,魚類品種有20余種,野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2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還有青城玉鴉、紅嘴相思鳥、杜鵑鳥、娃娃魚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詩圣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詩中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陸游贊嘆青城說“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更是直接說:“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嵋皆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這就是常說的“青城天下幽”的來歷。
青城山與道教的關系,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脈鶴鳴山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據說他“會三界萬神于青城黃帝壇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將當時的四川及漢中的部分地區劃分為二十四個教區,分別管理,所謂“治”,與亂相對,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內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青城山的歷史極其悠久,在青城山的東麓發現的芒城古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已經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為中心,才繁衍、發展出了后來震驚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經成為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圣地,在當時,全國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這種國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座山峰環狀排列,峰銳崖陡,林木蔥籠,4就象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里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后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以清城山為基地創立天師道,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沒變。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里,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視道教,據說是因為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與李唐同出一家。對青城山道佛之爭這段公案,玄宗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借助于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順勢把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并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青城山與道教的關系可謂源遠流長,從青城山這里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創始人張陵來此結茅傳道,開辟了東方神秘宗教——中華民族傳統本土宗教“道教”的歷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為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近20xx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成豐富的道教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倫理、文學、藝術、醫學、養生學等方面乃至政治和軍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和久遠的影響。道教積淀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及宮觀建筑、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推薦四川青城山導游詞范本二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閬中古城。
閬中位于嘉陵江中游,四川西北部。
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
所以請大家在游覽過程中緊跟團隊,注意安全,保護景區環境,不要亂刻亂畫。
今天我們將依次游覽們將依次參觀張飛廟、貢院,錦屏山等景點。
希望大家游覽愉快。
閬中古城在周朝時期是巴國別都,于公元前320xx年置縣,漢時為巴郡,隋朝時期改稱為閬內縣,宋代以后才稱為閬中,歷代多為州、郡、府治所,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建城歷史了。
歷史給予了閬中豐厚的饋贈,。
很多文人墨客為閬中留下了眾多贊美的詩篇。
詩圣“杜甫”為閬中留下了“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除此之外,閬中還被譽為中國最大的“風水古城”。
為什么這么說呢?是因為古城完全是按照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修建的一座城市,四面環山,水繞三方。
在這里山、水、城融為一體。
朋友們,一路說說看看,不知不覺我們就來到聞名遐邇的張飛廟了。
張飛廟也就是漢桓侯祠。
桓侯祠主體建筑均沿中軸線布局,由南向北。
主要由山門、敵萬樓、木牌坊、 大殿、后殿、墓亭及張飛墓和墓后園林組成。
走過山門。
穿過敵萬樓。
現在來到的是張飛廟大殿,大家請看,中間正壁那尊豎眉瞠目,不怒而威的塑像便是張飛了,張飛,字翼德,東漢末年跟隨劉備起兵。
劉備稱帝后,被封為巴西太守,鎮守閬中長達七年之久。
這尊塑像2米多高。
頭戴王冠,身著錦袍,手捧玉笏。
大多數人都疑問說張飛不是武將嗎?為什么會塑他的冠冕文身坐像呢?。
原來啊!是因為:在清嘉慶年間,張飛被追封為"桓侯大帝",所以這里塑了他冠冕文身的塑像。
這旁邊的是張飛生前使用過的兵器——鐵鞭和鐵矛,。
這個鐵鞭有一米余長,共有29節,重約20公斤,由此可見要想將這個鐵鞭揮舞自如,得需要多大力氣。
從這里我們就能想象得到張飛是多么力大無比了。
這個鐵矛上端的刀刃曲折如蛇,這就是傳說中張飛在戰場上使用的“丈八蛇矛了”!。
大殿后實為墓亭,墓亭古雅簡樸,肅然卓立。
亭柱一副對聯:
隨先主逐鹿中原,北征南戰,地只西川稱帝業;
剩殘軀付諸荒冢,春去冬來,人猶千古吊忠魂。
上聯寫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征戰,但實現統一全國的壯志未酬,英魂仍存遺憾。
下聯說他死后,此墓雖只埋了無頭之軀,但人們紀念其忠勇的情懷千古不衰。
關于無頭之軀,這里還有一個民間傳說,據說張飛被殺后,兇手范、張二人割下頭顱,想拿到東吳獻給孫權,他們乘船時聽說:孫權正向劉備求和,二人驚惶無措就把張飛的頭拋入江中,浮到云陽地界被一位漁翁撈起,葬在云陽鳳凰山麓。
這就是為什么張飛"頭葬云陽,身葬閬中"的悲壯故事了。
大家請看,張飛墓,高約6米,方圓100多平方米,全用黃土壘成,宛如一個橢圓形的小山巒,歲月滄桑,墓穴仍安然無恙。
墓上古木森森,碧草叢生,似乎印證出千百年來無數后人對這位勇猛剛強、嫉惡如仇的"張三爺"的敬愛。
墓亭下 的拱穴內,端坐著張飛的武身像。
墓像前 ,盤龍石斗窩 叫"長明燈"。
千百年來,后人為張飛墓添油點燈,這盞長明燈燈火不滅。
好了,朋友們,關于張飛廟我們就聊到這兒了,下一站,我們一起去品——貢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