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教案的評估應該綜合考慮學生的實際表現和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小編為大家收集了一些六年級教案的范文,希望對你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一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懂得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比山高比海深”的戰斗友誼是牢不可破的。
2.學會生字新詞。
3.學習運用反問句表達強烈感情的寫法;會把陳述句改成反問句,反問句改成陳述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本課建議安排兩教時。第一教時初讀課文,感知內容,劃分段落,重點講讀第一段。第二教時學生自學第二、三段和最后一段,總結課文。
【教學主要步驟】。
一、課前預習,提出要求。
1.讀準生字,運用字典理解不懂的字詞。
2.想想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課文中寫了哪些親人,哪些事例?
二、揭題解題,簡介背景。
(討論后明確:“親人”原指直系家屬,比喻關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人,課文中的“親人”指大娘、小金花、大嫂,代表朝鮮人民。板書:大娘、小金花、大嫂。課題上的中心詞是“親人”。)。
2.簡介課文的背景材料。(略)。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看課文,聽錄音,讓聲情并茂的朗讀把學生帶進那人頭攢動,相互道別,兩情依依的場景中去。邊聽邊思考:課文圍繞親人寫了哪些內容?(討論后明確:課文分別寫了大娘送打糕,救傷員;小金花救老王;大嫂挖野菜的事。)。
四、理清脈絡,劃分段落。
接問:根據上面內容該怎樣分段?為什么?(討論后明確:課文前三個自然段分別寫了大娘、小金花、大嫂愛志愿軍的事,可以自成段落,后三個自然段抒發志愿軍與朝鮮親人的惜別之情,這樣課文可分四段;也可將前三自然段合在一起為一段。這樣課文就分兩段。)。
(一)講讀第一段,要體現教師的“導”。
1.默讀課文。
按照“志愿軍勸大娘不要相送——具體事例寫大娘愛志愿軍——反問句肯定深厚情誼”的順序,給這段話分層。
2.默讀課文,找出課文中概括表現大娘愛志愿軍的句子。
(交流后劃句: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
提問:這句話中哪些詞語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為什么?(突出關鍵詞:多少、慈母般、心血。)。
接問:這句話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起承上啟下作用,是個過渡句。)。
設問:這句話是怎樣承上的呢?大家齊讀第一層。讀后師述:志愿軍勸大娘不要相送,告訴大娘,我們永遠是不會忘記您的,為什么呢?因為“八年來,您給了我們多少慈母般的溫暖,您為我們花了多少心血”!這句話就是這樣來承接上文的。那么,又引出下面的什么內容呢?(引出大娘是怎樣愛志愿軍的。)。
再問:大娘愛志愿軍,文章中具體寫了幾件事?從什么詞語可以看出?學生看書劃詞。(從“記得”、“還記得”兩個詞語能判斷出是寫了兩件事。)。
3.指名讀第一件事。
(1)思考:這是一件什么事?(歸納并板書:送打糕昏倒在路旁)。
(2)默讀,找出一個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且又高度概括的詞語。(交流后劃詞:雪中送炭)“雪中送炭”的意思是什么?課文中“雪中送炭”指什么?(交流后明確:“雪中送炭”是比喻在別人急需的時候給以物質上的幫助。課文中是指在志愿軍“空著肚子”跟敵人拼了“三天三夜”急需食物的情況下,大娘為他們送去了打糕。)文中哪些句子具體寫大娘“雪中送炭”的?(劃出句子:“是您帶著全村婦女,頂著打糕,冒著炮火,穿過硝煙,送到陣地上給我們吃”。)圈出重點詞。(帶著、頂著、冒著、穿過。)從這些詞你能看出什么?(討論后明確:大娘是冒著生命危險為志愿軍送打糕的,說明大娘對志愿軍懷著多么深厚的情誼。)。
(3)指導有感情地讀第一件事。
4.指名讀第二件事:
(1)思考:這是一件什么事?(學生概括回答后板書:救傷員失去小孫孫)。
(2)劃出最能體現大娘愛志愿軍的兩個關鍵詞。(背進、丟下。)。
提問:為什么這兩個詞最能突出大娘愛志愿軍?(討論后明確:這一“丟”、一“背”,集中體現了大娘在危急關頭,首先想到的是志愿軍的安全,而不是自己的親人——“”的小孫孫。可見大娘愛志愿軍勝過愛自己的親人。真是“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5.齊讀最后一句。
6.教師小結:
(1)這一段寫志愿軍與大娘在車站話別,追憶了大娘愛志愿軍的兩件事,告訴我們大娘是志愿軍的親人。
(2)我們是按照這樣的順序學習這一段的:先默讀課文,劃分層次;再找出概括句并理解句意;然后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并體會感情。
(二)學生自學第二、三段。
師述:課文的第二、三段與第一段在寫法和結構上都基本相同,同學們可以運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自學第二、三段。大家邊讀書,邊思考,邊劃詞句,邊體會。(教師起檢查、引導、歸納和總結的作用。)。
1.討論第二段,要突出以下幾點:
(1)扣住關鍵詞“剛強”,理解小金花的剛強表現在聽到媽媽犧牲的消息時嘴角僅抽動兩下。
(2)抓住重點句:可是你把腳一跺,嘴角抽動兩下,狠狠地說:“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從小金花的動作、神情、語言中領會小金花的剛強性格。
(3)從小金花和媽媽救偵察員老王的事例中體會小金花愛志愿軍的感情。
2.討論第三段,要突出以下幾點:
(1)著重抓住過渡句“……也永遠不會忘懷您對我們的深情友誼”,從大嫂架雙拐,不顧山路崎嶇送志愿軍的事,理解大嫂對志愿軍的情誼之深。
(2)抓住重點句:“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跟到前沿陣地上挖,不料敵人的一顆炮彈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里。”(理解大嫂為了志愿軍吃上蔬菜而不顧個人安危,大嫂對志愿軍的深情厚誼感人至深。)。
(三)教學第四段,著重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朗讀。
1.輕讀課文。
看“再見了,親人”這樣的句式在文中出現幾次?為什么反復出現?(明確:反復出現三次充分體現了志愿軍與朝鮮人民之間難分難舍之情。三次出現,感情一次比一次強烈。)。
2.提問。
志愿軍為什么對朝鮮的土地懷有深深的感情?(討論后明確:志愿軍與朝鮮親人在這塊土地上曾經并肩戰斗過,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熱愛朝鮮的土地實際上是熱愛朝鮮人民。)。
3.接問。
“我們的心永遠跟你們在一起”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確:這句話抒發了志愿軍熱愛朝鮮親人的強烈感情。這句話點明了文章的中心。)。
4.指導朗讀。
速度要慢,語調要輕,“親人”、“土地”、“在一起”要讀得有力度,深沉,最后一句音調逐步降低,越來越輕,給人以“言已盡而意無窮”之感。
五、總結課文。
提問:志愿軍為什么稱朝鮮人民為親人?課文中寫了哪些人?哪些事?這些事是圍繞著什么中心寫的?(明確課文的中心是:贊頌了中朝兩國人民用鮮血凝成的戰斗友誼,抒發了志愿軍與朝鮮親人的惜別之情。)。
[附板書]再見了,親人。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二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周長、面積、體積等以及相應的單位;
4.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能正確計算常見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常見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
教學難點:
能綜合運用所學過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在生活中應用得非常廣泛,有時我們要計算它們的面積,體積等,這就需要我們了解一些數據,運用到關于測量的知識,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復習圖形與測量。(板書課題)。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長度、面積和體積的認識。
(2)大家先想一想,測量哪些地方,會用到什么單位?
問:什么是長度?什么是面積?什么是體積?
2.測量單位及進率。
(1)我們知道測量除了數據之外還需要什么呢?現在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長度、面積和體積各自的單位,并說出它們之間的進率。
(2)說一說。
3.前面我們已經分類復習了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你最感興趣的是哪一部分,把它整理出來。
4.匯報交流。交流時要說出每類知識點要注意的問題。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你認為最容易出錯的是哪部分內容?有什么好辦法避免出錯?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三
秦始皇兵馬俑教學要點:
一、邊揭題邊審題。
秦始皇誰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姓贏,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馬俑”你們是怎樣理解?(秦始皇安葬時所陪兵馬殉葬的偶像)。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課文,讀準音,理解義。
音:膘俑鎧栩。
形:鐫鎧。
義:門楣鎧甲栩栩如生虎視眈眈屢建戰功膘肥體壯箭囊慕名而來包抄。
2、默讀全文,思考課文是從明6幾個方面介紹秦始皇兵馬俑的?
(劃出課文的詞語或句子來回答)。
兵馬俑博物館壯觀的建筑物。
兵馬俑威武雄壯的陣容。
兵馬俑栩栩如生的神態。
3、課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寫什么?(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
結合簡介秦始皇兵馬俑出土的時間和地點及其它情況。在陜西省臨潼縣的秦始陵墓,規模宏大,今尚存高76米,底485~515米夯土陵丘。陵園有二城,內城周長2525米,外城周長6294米。1974年后在外城東前后發掘出三個兵馬俑坑,內有大量大小與真人相仿的彩陶兵馬俑,武士俑披甲著袍,持實戰兵器,形態逼真,排列有序,再現了秦代軍隊的陣式、編制。
兵馬俑的出土在我國考古上的地位。
4、本文可分幾段,說說每段段意。
全文分三段:一、1節、二、2—4節,三、5節。
(段意見課后第2題。)。
三、連接段意,歸納主要內容。
1、學習、理解單元學習提示,理解。
2、運用單元學習提示中的方法完成課后第2題的填空。
四、課堂練習:練習冊1—4題。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四
學習目標:
1.通過講授,引導學生找出規律,總結出體積的公式。
2.指導學生運用公式正確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
3.培養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維品質。
教學重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學難點:
長方體、正方體體積計算。
教具運用:
正方體木塊若干。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體積?計量物體的體積常用的單位有哪些?
2.怎樣計算一個物體的體積呢?
二、新課講授。
1.長方體體積的計算。
教師課件出示一塊長方體積木,一塊蓋房用的大型磚板。
(1)提問:它們的體積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回答:長方體積木的體積可以用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去擺,有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多少立方厘米,但是相對于大型磚板再用1cm3或1dm3去量就比較麻煩。
教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如果要知道較大物體的體積,我們能不能用學過的數學知識來計算。
(2)觀察操作,探究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小組合作,用準備好的24塊1cm3的小正方體木塊,任意擺出不同的長方體,然后把數據填入下表。
學生拼擺,然后填表,集體匯報,老師把有代數性的數字寫在表中。
說明學生拼擺長方體的樣式非常多,這里只列舉幾個。觀察: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小組內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小結:長方體的體積等于長方體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所含體積單位的數量正好等于長方體長、寬、高的乘積。
板書: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講述:如果用字母v表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可以寫成:v=abh。
(3)質疑:求長方體的體積公式需要知道什么條件?
2.探究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啟發。根據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系,聯系長方體積公式,想一想正方體的體積應該怎樣計算。
(2)引導學生明確。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板書)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長)(a3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
3.運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解決問題。
(1)出示教材第30頁的例1。
(2)學生看圖,理解題意。
(3)說出題中所給信息,和所求問題。
(4)指名說出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5)指名學生上臺板演過程,其他同學判斷。
(6)老師訂正書寫。v=abh=7×4×3=84(cm3)。
(7)看圖,學生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
(8)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三、課堂作業。
完成課本第31頁“做一做”第1、2題。
四、課堂小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在計算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五、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v=abh。
正方體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a?a?a=a3。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五
“比的意義”是小學六年級第十一冊教材中教學重點之一。它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通過對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已有的兩個數相比的知識得以升華,同時也能夠對學生進一步學習比的性質、比的應用和比例的相關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比的意義”這部分知識內容繁雜,學生缺乏原有感知、經驗、不易理解和掌握。針對知識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組織學生圍繞“比”的問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的教學方法,突出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在教學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2、教學目標:
“從知識與技巧”、“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以下目標。
(1)理解并掌握比的意義,會正確讀與寫。記住比各部分的名稱,并會正確求比值。
(2)通過主動發現的討論式學習,激發合作意識,理解并正確掌握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系,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零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互相聯系的。
(3)培養學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比的意義,比與分數、除法之間的聯系。
1、用創設情境法,激發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
2、從日常生活中,培養學生能夠發現數學問題。
3、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
4、當堂鞏固,當堂反饋練習,練習形式多樣,使學生從多種學習方式的活動中理解比的意義。
5、采用激勵、評價等多種有效的方法,鼓勵學生多比較、多思考,善于探究與協作交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利用一則消息引起學生對比的知識的研究興趣,學生對這則消息進行討論、交流時,不但可以受到思想教育獲得情感體驗,同時能發現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從中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的意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比的'意義”教學。
第一步給出班級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兩個條件,請學生提出問題并列式,根據學生列的除法算式,明確是男生和女生兩個量在比,啟發學生思維,除了用以前學的除法知識對兩個量進行比較外,還可以用一種新的方法進行比較。然后展開“比的意義”教學活動,說成男生人數與女生人數的比是多少比多少。第二步看算式,運用新知識說說。(說明:從學生身邊的數量中提取數學問題,從而引出新知識。運用舊知識進行傳遞,輕松快樂。)第三步,出示表格(填表)使學生初步知道兩個不同類的數量之間的關系也可以用比來表示。在上面兩個例子的基礎上,讓學生概括出比的意義。
2、比的讀法與寫法、各部分的名稱、求比值的方法的教學。
教師引導學生掌握比的讀法和寫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自主探究比的各部分名稱和求比值的方法。然后組織同學們匯報學習成果,引導學生介紹求比值的方法。知道后,并引導學生運用方法,能夠寫出幾個比的實例,計算出比值,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在匯報過程中,尋找比值的規律,即可以是分數、整數,也可以是小數。
3、比與除法、分數之間的關系,比的后項為什么不能為零?
通過引導學生看板書,合作交流能夠比較出“比”、“除法”、“分數”之間有什么聯系,填寫出表格,再通過“相當于”這一詞的理解,明確他們的區別。
(三)、總結、歸納引導學生談學習感受。
通過本節課學習,同學們學到了那些知識,請把你的收獲告訴大家好嗎?在學生匯報中,使本節課的知識點得以鞏固。
(四)、多層次練習,鞏固新知識。
練習形式多樣,既鞏固本節課的知識,又增加了樂趣,特別是培養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六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七
教學目標:
1、認識“蓬、側、苔、借”4個生字。
2、朗讀古詩,熟讀成誦。
3、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
教學重點:
正確認讀生字,并能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難點:
通過看圖讀詩,了解古詩大意,感受小孩的聰明與機靈是教學的難點。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卡、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今天哪,老師想帶你們一起去漁光村看一看。
2、教師配樂動情地描述:這兒有一條消澈的小河,小河的周圍草木茂盛,石頭上長滿了青苔。河里的小魚可多了.它們快活地游來游去。幾條小魚高興地蹦出了水面,正熱情地歡迎咱們呢!
二、小組臺作、自主識字。
1、瞧,它們還帶來了漢字朋友呢!
(出示生字“蓬、側、苔、惜”。)。
2、你們認識嗎?自己借助拼音朋友讀一讀,看誰讀得準。學生自由讀生字,教師巡視。
3、讀完了,拿出字卡在小組里用你們喜歡的方式認認吧。小組合作學習生字。
4、交流反饋:
(1)出示帶拼音的生字卡片,運用小老師教讀、搶讀、合作讀、小組間賽讀等方法引導學生讀好,并隨機正音。重點指導讀好“蓬、側”兩個生字。
(2)離開了拼音朋友的幫助,你還能讀準這些字嗎?開火車認讀生字。
(3)游戲:送小魚回家。
如果能讀準小魚身上寫的生字,你就能幫它重新回到家。誰來幫幫它?指名讀、小組讀、全班齊讀。
評:你們讀得真準!瞧,蹦跳的魚兒又回到了水里。
三、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漁光村這兒不僅魚兒多、風景美,還有不少聰明的孩子呢!看看這個孩子,他在干什么呀?(邊描述邊點擊古詩第一句情境圖)學生齊答。
2、對,他在釣魚。想知道他是怎樣學釣魚的嗎?那我們一起讀讀唐朝詩人胡令能的一首小詩——〈小兒垂釣〉吧。(板書:小兒垂釣)指名讀詩題,齊讀詩題。
3、教師配樂范讀。
4、你們都被這首小詩吸引了。它呀就寫在書上,翻開書自己讀讀,比一比誰能把字讀準,把詩讀流利!生自由讀詩。
5、你們都讀得這么帶勁呀!把這首詩也讀給小組的同學聽聽。讀得好,大家夸夸他:讀得不夠好。大家幫幫他。學生在小組內互相讀詩。
6、反饋:
(1)指名讀詩并請其他同學評讀,糾正讀音。
(2)邀請自己的小伙伴讀詩。
(3)齊讀古詩。
四、憑借情境,品讀古詩。
1、同學們讀得真好!那我帶你們再去看看那個專心學釣魚的孩子吧。你們看!(出示第1句詩的情境圖)。
2、(教師用教鞭指著圖上小孩的蓬頭)仔細看小孩是什么樣子的?指名說。
問:你還看到了什么?指名說。
3、教師描述詩句意思:是呀,你們看小孩頭發亂糟糟的,他側著身子坐在長滿青苔的石頭上,茂密的青草正好遮住了他的身體。(教師邊描述邊用教鞭指圖上相應的地方)。
4、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不禁吟誦:“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出示詩的第1句)教師范讀詩的第1句。
5、這個小孩多認真,一動不動學起了釣魚,誰來讀給我們聽一聽?指名讀。
師評讀:這兒草木茂盛,真是個釣魚的好地方。誰還想讀?指名讀。
師評讀:對呀。他在那兒專心學釣魚呢。讀得好!
6、你們都想讀呀?可要把小孩學釣魚的認真勁讀出來。自由練讀。
7、多種形式讀詩的第1句。
(1)指名看圖表演讀。
(2)男女生賽讀。
(3)齊讀。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感悟人物的言行對老呂任勞任怨,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精神產生敬佩之情。
2、運用比較的方法感悟文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含義,學習反復的寫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讀書感悟人物的言行,體會人物思想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含義。
【比較點設計】。
1、通過變換相應的標點符號,改變人物說話的語氣,從而使得學生體會出老呂雖是一個在朝鮮戰場負過重傷的功臣,可他并沒有當成一回事、沒有炫耀。(淡泊名利)。
2、通過人物一問一答所表現出的不同語氣,突顯出老呂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為祖國人民、為朝鮮人民幾乎獻出生命的戰爭經歷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來,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3、通過老呂先后兩次話語語氣的對比,進一步體會出老呂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4、文中先后三次出現“清晰的腳印”,通過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老呂淡泊名利、默默奉獻的精神。
5、本課與《在炮兵陣地上》同為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借此,進一步體會在刻畫人物時不僅可以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行、神態,同時可以通過心理活動描寫等內容,展現人物的品質,以及一篇寫人的文章不僅可以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例來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而且可以運用對話和心理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
【教學過程】。
一、課題導入新課:
1、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深山風雪路》。
2、在這條深山風雪路上,留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板書:老呂清晰的腳印。
3、明確:文章先后三次出現“清晰的腳印”
4、出示:
“這山間小道上的腳印啊,是這樣的默默無聞,然而又是這樣的放著光彩!”
問:為什么說這山間小道上的腳印放著光彩?
5、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走進這條深山風雪路,感受那一串串清晰的腳印!
二、以“清晰的腳印”為線索,深入閱讀、體會人物的品質。
請同學們自由閱讀文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內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內容深入地讀一讀,談談你的體會。
(一)重點引導感悟“談傷疤”部分,體會老呂不計個人得失的品質。
(1)指名讀11—16自然段,之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其他同學評讀也可以談出或讀出自己的體會。
(2)出示:
“脖子?噢!炮彈皮碰的。”老呂平靜地說。
此處的“?”表明什么?(想不起來了)。
重點感悟“炮彈皮碰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從“平靜”一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沒有放在心上、不當回事)。
(3)出示句子,比較理解。
a、“脖子?噢!炮彈皮碰的。”老呂平靜地說。
b、“脖子!噢!炮彈皮碰的!”老呂激動地說。
(4)比較:“我好奇地問”“老呂平靜地說”
“我”好奇,是因為老呂脖子上的深深的傷疤的來歷讓我奇怪,他一定又很危險的經歷吧!
老呂平靜是他絲毫不覺得自己曾經為祖國人民、為朝鮮人民幾乎獻出生命的戰爭經歷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在他看來,這是很平常的事,不值得大驚小怪。
(5)齊讀這句話。“脖子?噢!炮彈皮碰的。”老呂平靜地說。
師:對于這樣一位談起自己的輝煌過去卻如此平靜的戰斗英雄,我有什么樣的感受呢?
齊讀(我的心理活動):
出示:
我心中一動。想到那炮火連天、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也曾留下老呂清晰的腳印,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板書:不居功自傲。
過渡:文中的我和老呂在這深山風雪路上巧遇,通過談起老呂脖子上的傷疤,使我了解到老。
(二)圍繞談工作,體會老呂是一個熱愛工作、默默奉獻的人。
1、出示:
他告訴我,走這條郵路送信,已經25年了。我心里默默地算了一下,從鄉郵政所到冷風口,一天來回50多里,25年,30多萬里路,繞地球約四周。
(1)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數字說明,體會到時間長、路途遠。
(2)提問: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如果你走在這樣的深山風雪路上,你有怎樣的感受?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一讀文章的第1、2自然段。
(3)指名讀,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入到那深山風雪路上。
在這樣的山間小道上(齊讀這驚人的數字):一天來回50多里,25年,30多萬里路,繞地球約四周。
2、引導感悟“談換工作”部分,體會老呂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品質。
師:現在欽佩老呂的我,后來更被他深深的感動了。來讀讀換工作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出示:第19自然段。
“那……怎么行!”老呂一著急,說話也有些結巴了,“這兩年雖說來了些新人,可還是不夠用,我要不跑,不是還得占人嗎?再說我也走慣了這條路!”
(1)請同學們認真地讀一讀老呂的語言,談談自己的體會。
(2)老呂為什么急了?你感受到了什么?(任勞任怨、無私奉獻)。
(3)輕聲自讀,讀出自己的感受。
(4)師:回想談傷疤時老呂的語氣,你有什么發現?
出示:
a、“脖子?噢!炮彈皮碰的。”老呂平靜地說。
b、“那……怎么行!”老呂一著急,說話也有些結巴了。
指名兩位同學對讀。(通過老呂兩段話語氣語調的對比進一步體會出老呂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男女生對讀.,通過同學們有語氣地朗讀,讓我們體會出老呂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的精神。
板書:無私奉獻。
(5)師:在抓人物語言時,還要體會說話人的語氣語調,來體會人物的品質。
總結:我們從文中對老呂神態及語言細致入微的刻畫中,可以了解到老呂做郵遞員工作時間之長,行程之遠以及他對工作的熱愛,表現了他火一般的熱情。
過渡:說話間,到了分手的地方,在呼嘯的寒風中、在迷茫的雪霧里、在險峻的小路上,老呂繼續艱難地前行,小路上又出現(齊說):一串清晰的腳印。
(三)體會三次“清晰的腳印”的含義。
老呂這一串串的腳印,不僅僅印在險峻的小路上,戰火紛飛、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同時也印在了同學們的腦海中,請同學們將文章中三次描寫“清晰的腳印”的相關語句讀一讀,體會其中的含義。
出示:
第一次:“不遠的岔道上有一串清晰的腳印,腳印沿著險峻的小道,向前、向上,消失在半山腰的雪霧之中。”
第二次:“我心中一動,想到那炮火連天、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也曾留下老呂清晰的腳印,我不由得肅然起敬。”
第三次:“他哈哈笑著,朝我擺擺手。于是,去冷風口的小路上,又出現了一串清晰的腳印。”
1、三次出現是不是重復了呢?請你讀一讀,體會一下每次出現各有怎樣的不同含義。小組討論。(出示表格)。
次數不同點。
第一次表現老呂工作環境的艱險。
第二次表現老呂是一個不居功自傲的人。
第三次表現老呂是一個默默奉獻的人。
2、教師總結反復的寫法:同樣的語句在文中多次出現,又能帶給讀者不同的感受,這樣的描寫叫做反復。
“清新的腳印”三次出現,讓我們一次比一次加深了對老呂的了解。
(四)體會最后一個自然段的含義。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2、出示:為什么說這山間小道上的腳印默默無聞又放著光彩?
3、這一自然段描寫了我的內心感受,也是為了襯托老呂的品質。
(這是老呂留下的一串串腳印,一個曾經戰斗在朝鮮戰場的英雄,在這深山風雪路上一天來回50多里,25年,行走30多萬里路,是老呂愛崗敬業、默默奉獻的精神放著光彩。)。
三、與第五課《在炮兵陣地上》一文比較。這兩篇課文同為寫人的文章,在刻畫人物上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第一,在刻畫人物的方法上:
《在炮兵陣地上》:通過描寫彭總語言、神態,表現人物的特點。
《深山風雪路》:運用對話描寫和心理描寫等表現人物的特點。
第二、寫作內容上:
《在炮兵陣地上》:通過記敘一件事來表現人物的思想品質。
《深山風雪路》:主要是通過寫兩個不很熟悉的人一路談話,表現人物的品質。
第三、文章結構:
《在炮兵陣地上》: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深山風雪路》:以老呂“清晰的腳印”為線索來結構全篇的。
總結:
由此看來:1、我們在練習寫人的文章時,不僅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來描寫,同時可以通過人物心理活動刻畫人物,從而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
2、通過今天的學習使我們了解到,一篇寫人的文章不僅可以通過一件事或幾件事例來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而且可以運用對話和心理描寫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或思想品質。
【板書設計】。
深山風雪路。
老呂。
不居功自傲。
清晰的腳印放光彩。
無私奉獻。
【作業布置:】。
1、說說老呂是一個怎樣的人?
2、想一想,我們是怎樣體會出老呂這些品質的?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九
一、激趣引入:
1、欣賞生活中美麗的圖案。
2、看到這些生活中美麗的圖案,你想說什么?
3、揭示課題:圖案設計。
二、探究新知。
課件展示教材中的花瓣圖案。
1、提問:這個花瓣圖案是如何通過圖形a得到的?
2、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3、小組匯報,展示各自的方法與結果。(匯報花瓣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基本圖形變換過來的?)。
4、鼓勵創新。
你還有其他方法嗎?
5、小結:
這朵美麗的花瓣圖案,原來是由基本圖形a,通過平移、旋轉、軸對稱的變換得到的。
6、提問:笑笑是怎樣把圖1變成圖2,你知道她是怎樣做的嗎?
三、動手實驗。
1、練一練第1、2題。
2、小組合作設計圖案。
(1)作品展示。
(2)學生評價。
四、全課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十
《百分數的應用(三)》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有兩個層次的基礎:用分數解決實際問題和百分數知識的學習。同時,本課的學習還將是學生初中代數學習的知識基礎。
本課的編排是這樣的,教材呈現出一幅笑笑媽媽記錄的家庭消費情況統計表以及針對表格提出的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和課后閱讀資料主要是體現百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而第二問則是本課的重點所在。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本課編排特點,我將本課目標設定為以下兩點。
1.通過探索、交流、比較,使學生掌握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體會百分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培養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結構、與人交流以及運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根據百分數的意義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難點:
找準題目中的等量關系。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探究交流——自主構建。
2.聯系生活——體驗價值。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分析比較、聯系生活都是學習本課的有效方式。
三、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環節分為3大塊:閱讀資料,導入新課——自主探究,分析比較——拓展思路,學以致用。
課始,閱讀資料,導入新課。課件出示教材中的閱讀材。
料關于恩格爾系數的介紹。請學生帶著下列問題獨立閱讀“恩格爾系數指什么?結合課前收集的數據你能計算出你家的恩格爾系數,并對此做出科學解釋嗎?”,然后同桌交流,全班反饋并小結得出:百分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同時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百分數的應用(三)”。
應的復習題就是為了讓學生主動尋找新的知識生長點,感悟新的學習方法以達到學習能力的培養。
課中,“自主探究,分析比較”分為3個層次:循序漸進,動態示題——探究交流,夯實基礎——比較優化,激活思維。
首先:循序漸進,動態示題。“笑笑也調查了一份他們家的。
食品支出情況,我們去看一看”然后運用課件將表格中的第一排數據一一出示,讓學生分別判斷處于什么生活水平,然后再說一說有什么發現。這樣逐一出示,能夠讓學生的觀察視野隨著時間的推移,直觀的發現笑笑家生活水平從貧困—溫飽—接近小康的巨大變化,感受到這些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然后再出示整張表格。這時,我將問題(1)去掉,因為它已經在動態出示表格的過程中完成了,直接將問題(2)改成(1)隨著表格一起出現:“1985年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你知道這個家庭的總支出嗎?”我把它分成探究交流環節和比較優化環節。
探究交流,夯實基礎。這個環節主要通過以下4步完成。
1.獨立審題,并嘗試畫圖、列式、解答。
2.小組內交流想法:“你是怎么想的?”
3.在黑板上展示一些有代表性的方法。
4.全班交流反饋。
獨立完成有利于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親歷知識的形成,
以達到自主建構。交流想法則是用語言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再一次論證,展現。
而在展示方法這一步,由于前面的學習基礎,大部分同學都會選擇用方程來解這道題,主要有“65%x-35%x=210”,也有可能會出現這一種“(65%-35%)x=210”,當然也不排除少數同學用算術方法---210÷(65%-35%)。所以將這三種代表性的方法都展示在黑板上。在反饋的時侯一定要引導學生說出解題思路,尤其是對等量關系的把握。比如第一種“65%x-35%x=210”根據要求,學生一般都會先畫出線段圖,那么首先要讓學生根據線段圖說出圖意,其次說出列方程的根據:“你是抓住哪句話來分析的?”通過“食品支出比其他支出多210元”得出等量關系:“食品支出的錢數-其他支出的錢數=210元”,再根據等量關系說出所列方程的含義:“65%x、35%x分別表示什么?”以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并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65%-35%)x=210”雖然從算式來看只是在第一種的基礎上運用了乘法分配律,但是實際上他們所依據的數量關系是完全不一樣的,可適時讓學生討論這兩種方程方法的區別與聯系。期間對于學生因為粗心比較容易犯的錯誤,要拿出來讓他們自己去思考、討論錯的原因。總之,對于基礎好的同學多放手,給他們探索的空間,注重學習能力的培養,對于基礎差的學生既要讓他們思考也要在他困惑時給予引導。
據題目中的數量關系直接列出方程式,便于理解;同時指出列方程這種方法在我們以后的學習和實際生活中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然后要求學生用列方程的方法完成教材試一試的第2題“(2)2005年,食品支出占50%,旅游支出占10%,兩項支出一共5400元,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
來鞏固所學。由于第一題“(1)1995年,其它支出比食品支出少760元,這個家庭的總支出是多少元?”與例題是重復的,所以刪掉。而第(2)題作為例題的延伸和對主題資源的有效利用做為課堂練習。
課尾——拓展思路,學以致用。由于前面的學習比較充分,而教材后面的練習題和例題基本處于同一層次水平,所以我在豐富練習的內容和形式以及聯系生活實際這兩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據此我設計了兩道練習題。
1.某班在一次數學單元訓練中這道題是從扇形圖的練習形式以及涵蓋了基本訓練、變式訓練、發散訓練的練習內容兩方面豐富了本課,其意圖是在鞏固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舉一反三的數學能力以及創新意識、環保意識的培養。第二道題選用的材料是《我國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情況》的財經報道。
2.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大局面下,我國經濟率先崛起。截至9月份,前三季度累計全國財政收入51518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3%,其中中央本級收入27526.8億元,同比增1.6%,地方本級收入23992.07億元同比增長9.8%問題:根據這些信息你能知道什么?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并列出算式?這道題的數據雖然復雜不方便計算,但是體現了數學材料的真實性。其傾向性在于培養學生自主搜集、提取信息并加以綜合運用的能力。下面我來介紹一下本課的板書:因為本課本著“放手讓學生探索”的定位思想,所以板書的設計遵循“黑板是學生的試驗田”的原則,除了教師板書課題及一些重點要求外,主要是學生上來展示他們的解題方法。
就是這樣,一堂樸實數學課的探究與應用,就此結束,希望能得到在做的專家與同仁的指導。謝謝!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十一
1、完成第76頁第1題。
根據扇形的含義,找一找物體中的扇形。
2、完成第76頁第2題。
圓心角一定是兩條半徑組成的角。
3、完成76頁第3題。
把畫圓和畫角結合起來,培養學生作圖能力。
4、完成76頁第4題。
介紹扇環知識。扇環就是圓環的一部分,求圓環面積的方法遷移到這,求扇環的面積。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十二
第一課時:直方圖(1)。
學習目標:了解頻數分布表的制作步驟。
重點、難點:頻數分布表的制作。
學習過程:
問題一:下面數據是截止2002年費爾茲獎得主獲獎時的年齡:。
293935333928333531313732。
383631393238373429343832。
353633293235363739384038。
373938343340363637403138。
請根據下面的不同分組方法,你覺得比較哪一種分組能更好地說明費爾茲獎得主獲獎的年齡分布,并列出頻數分布表,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解:1.計算極差(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
2.決定組距與組數:。
3.列頻數分布表:。
年齡分組劃記頻數。
合計。
4.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課堂練習:
1、光明中學為了解本校學生的身體發育情況,對八年級同齡的名女生的身高進行了測量,結果如下(數據均為整數,單位:):。
將數據適當分組,繪制頻數分布直方圖。
2、體育委員統計了全班同學60秒跳繩的次數,并列出下列頻數分布表:。
(1)全班有名同學;。
(2)組距是,組數是;。
(3)跳繩次數在范圍的同學有人,占全班同學%;(精確到0.01%)。
(4)畫出適當的統計圖表示上面的信息;。
(5)你怎樣評價這個班的跳繩成績?
3、為了進一步了解七年級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體育老師對七年級(1)班50名學生進行1分鐘跳繩次數測試,以測試數據為樣本,繪制出部分頻數分布表和部分頻數分布直方圖,如下圖所示.
組別次數x頻數(人數)。
第1組801006。
第2組1001208。
第3組120140a。
第4組140。
第5組160。
請結合圖表完成下列問題.
(1)表中的a=______.
(2)請把頻數直方圖補充完整.
(3)若八年級學生1min跳繩次數(x)達標要求是:x120為不合格,120140為合格,140160為良,x160為優,根據以上信息,請你給學校或七年級同學提一條合理化建議.
第二課時:直方圖(二)。
學習目標:能正確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和畫頻數折線圖。
重點、難點:能正確地畫出頻數分布直方圖。
學習過程:
解:(1)計算極差:(4)畫頻數分布直方圖和頻數折線圖:
(2)決定組數和組距:
(3)列頻數分布表:
平行線及平行公理。
教學建議。
1、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
本節從實例中概括出平行線的概念,給出了平行線的記法和它的畫法,并引出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2)重點、難點分析。
本節的重點是:平行公理及其推論.承認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這條直線平行的幾何是歐氏幾何,否則是非歐幾何.由此可見,平行公理在幾何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教學時,學生可以從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的畫圖過程中,理解平行公理.特別是真正地體會到公理中的有且只有的意義.
本節難點是:理解平行線的概念以及由平行公理導出其推論的過程定義中的在同一平面內的這個前提,是為了區別立體幾何中異面直線的情況.教學時只要學生能意識到,空間的直線還存在另一種不相交的情形的,即異面直線.
另外,從平行公理推導出其推論的過程,滲透了反證法的思想.初中學生難于理解,教材對反證法既不作要求,也不必提出反證法這個詞,只要把道理說明白即可.
2、教法建議。
(1)概念的引入:學生從教師創設的情景中,可以直觀地認識平行線.從實例中,體會平行線在現實中是存在的,并且有它固有的屬性,因此很有必要認真地研究它.當然,我們首先要能深刻地理解它的定義.
(3)掌握平行線的畫法:學生剛開始接觸幾何,為降低難度,適應學生的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作圖時不要求學生寫出已知,求做,證明等步驟,只要保留作圖痕跡.通過作圖的教學使學生能準確而迅速地畫出幾何圖形,為今后的幾何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4)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在學生畫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過直線外一點有幾條直線可以與已知直線平行呢?學生在動手操作后,可以體驗到公理的客觀存在性.并且可以讓有數學素養的同學,嘗試說明平行公理推論的正確性,通過說理,體會數學的嚴謹性與邏輯性.
教學設計示例。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平行線的概念,理解學過的描述圖形形狀和位置關系的語句.
2.掌握平行公理及推論,會用三角尺和直尺過已知直線外一點畫這條直線的平行線;會用學過的幾何語句描述簡單的圖形和根據語句畫圖.
3.通過畫平行線和按幾何語句畫圖的題目練習,培養學生畫圖能力.
4.通過平行公理推論的推理,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進行推理的能力.
二、學法引導。
1.教師教法:嘗試法、引導法、發現法.
2.學生學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發現新知,造就成就感.
三、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
平行公理及推論.
(二)難點。
平行線概念的理解.
(三)解決辦法。
通過引導學生嘗試發現新知、練習鞏固的方法來解決.
四、教具學具準備。
投影儀、三角板、自制膠片.
五、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投影片和適當問題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2.通過教師引導,學生積極思維,進行反饋練習,完成新授.
3.學生自己完成本課小結.
六、教學步驟。
(-)明確目標。
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應用,能畫出平行線,會用幾何語句描述圖形的畫法,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二)整體感知。
以情境引出課題,以生活知識和已有的知識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了平行公理及其推論,并以變式訓練強化和鞏固新知.
(三)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出課題。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十三
教學目標:
1、通過交流資料信息,初步了解《西游記》在中國文化、文學的意義,激發學生閱讀古典名著的興趣。
2、以掃讀、跳讀等快速閱讀及圈劃交流方式,初步感受孫悟空的形象,激發探究人物形象與情節的熱情。
3、用朗讀討論的方式,感受環境烘托的作用,語言整齊而活潑的優勢,激發探究描寫手法與語言魅力的熱忱。
重點難點:
1、感受美猴王超然出眾的表現,對后文全書的作用。
2、領會古典白話概括、整齊的優點,激發對書藝術特色的探究。
說明:
本課重在以篇引書,學生對悟空從小即有所了解而且一般都頗感興趣,探究其“出生、出任”非常符合預備孩子的年齡興趣特征,教師以此為重點可順勢引發學生開展名著閱讀、研究性學習。
《西游記》詼諧活潑又不失古典的語言既可能成為現代學生學習的難點,但適度的陌生化恰恰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豐富現代漢語口語、書面語的表現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設計意圖。
簡介《西游記》引發讀新課。
1、看單元標題,“讀一本名著”,名著《西游記》你覺得它“名”在哪里?
1、學生暢所欲言,說出自己從小積累的關于《西游記》有名之處。
2、學生根據課前查閱資料擇其要點分類概述。
激發學生從小就積累的古典文化名著在自己內心的影響,使學生走近原著;有關資料的補充能訓練處理分類信息的能力,又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瀏覽目錄首回初感書文異同。
1、根據學生介紹主旨時對孫悟空的評介,引入翻閱目錄,思考《西游記》從孫悟空出世開始講起的原因。
2、初讀首回前半部分看看與課文有哪些不同,想想自己小時看動畫片、聽故事感受有何不同,談談你初讀古典白話的新感受。
3、積極鼓勵學生真實新體驗。特別對刪去詩詞與后文的質疑應大加鼓勵并留到課下探究。
1、翻閱目錄,了解全書大致格局及意義。
2、在課前預習課文基礎上,比較書、原文、影像作品的不同感受,特別說一說自己新的體驗。(如有更多疑問,對美猴王有了一些新了解等)。
引發學生了解讀書要有全局意識,粗讀不妨輕松隨意,精讀就需要有所探究,初步感受,影像、聽聞不能代替讀原典名著的意義。
感受人物形象激發情節探究。
1、再讀課文,圈劃出美猴王超然出眾表現的語句。
2、讀、說給同桌聽,概括為幾方面與大家交流。
3、引發人物性格與環境及時全書情節展開作用,點到為止,啟發學生思考。
1、通過掃讀、跳讀等圈劃語句。
2、與同桌,再與全組交流(可能說到勇敢、勇于嘗試實踐、有見識、有領導才能等)。
本課重點,通過圈劃交流,感知小說人物與情節環境的關系,激發“英雄出少年“的情懷,引導學生探究的方向。
思考環境襯托感知語言魅力。
1、小說為何不惜筆墨描摹花果山的“山”、“石”、“猴”、“水”?
2、既然猴王外其他描寫起襯托作用,是否可將(2)(3)節減縮為“那石猴在山中,卻會行走跳躍,與眾猴一樣寒來暑往,游樂嬉戲,非常快樂”。
1、結合第1段說說“山石水”的作用(明確既交待情節,又間接襯托猴王的不凡)。
2、朗讀(2)(3),感受寫“猴”這一部分語言形式的魅力。(學生可發現在句式、引用、音韻等方面的特色)。
順勢激發學生探究寫法,語言特色的魅力,為探究性學習進一步張本、感受古典白話獨到韻味,與現代漢語更好溝通。
明確讀書要求布置探究任務。
1、小結,引出“不動筆墨不讀書的道理在通讀書中制作10~20張閱讀卡片。
2、結合今天生發的疑問與p172頁中的提示初步確定研究的小組與方向。
1、翻到p172《西游記》讀書報告,明確要求。
2、課下分組討論。
激發讀書熱情,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初始工作。
思路點撥:本課也可根據學生層次壓縮前兩個教學環節,在學生簡介《西游記》作為古典神魔章回體小說精典的體裁與主旨之后,切入問題:孫悟空作為“神、猴、人”三性合一的典型形象在小說首回中各是如何表現的。在學生充分朗讀思考討論后,進一步引發“神化”環境的作用,并由讀引“說”,在復述式的講說評比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和神魔小說的特色。
練習舉隅:
1、查詞典,注音、了解詞意,并選擇5個詞語連成一段話。
迸裂玩耍蹲身瞑目鐫抓耳撓腮石碣頑劣喜不自勝天造地設拖男挈女。
感之既久采花覓果洗濯。
2、模仿第(3)節句式,用幾句話描寫一下幼兒園里小朋友玩樂的情景。
3、用“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禽有禽?,獸有獸?”、“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等俗語名句組織一段有意義的話,并說說引用俗語的好處。
4、用第一、第二張卡片摘錄《西游記》1~7回中你最欣賞的語句片斷,并說明理由。
5、將精彩語句保留,以講故事的口吻將猴王出世出任說給父母或同學聽,并請他們作出評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教案(熱門14篇)篇十四
1、本節課是在學習了折扣和納稅之后的第三個用百分數解決問題的知識點,是用百分數解決問題中最重要的問題,也是本章內容中的一個難點。
2、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讓學生了解“本金”“利息”“利率”的意義,掌握利息的計算方法以及利率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