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范文,我們可以了解不同類型的文章結構和寫作特點。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總結范文,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有所幫助。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一
1、教師演示:把兩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個長方體。
提問:體積有沒有變化?
學生觀察、交流、討論(可以計算、可以用肉眼觀察)鼓勵方法的多樣性。
小結:把2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體積沒有發生變化。
追問:把3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體積有沒有發生變化?
再次小結: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體積不發生變化。
2、課件再次演示:把兩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拼成一個長方體。
讓學生通過拼一拼,計算或觀察的方法來發現,在小組討論,再集體交流。
組織交流:a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表面積發生變化了嗎?
b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
c那么具體減少的是哪幾個面的面積呢?(請學生指指摸摸)明確表面積減少了原來2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即減少了2平方厘米。
3、深入探究:
課件演示操作要求:
(1)、如果用3個、4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表面積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學生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驗證)。
提醒學生把相關數據及時填在表中。并交流填寫結果。
(2)、當正方體增加到5個6個時,表面積會怎么變化呢?
學生先猜想,再通過拼一拼來驗證。
(3)、發現規律:你能聯系操作和填表的過程提出自己發現的規律嗎?
給予充分時間讓學生討論。
交流(可以有多種表述,只要符合題意即可)。
“從最簡單的體積變了,表面積變了,或每一種具體拼法減少了哪兩個面的面積都是可以的。”
(1)、學生操作探究討論。
交流:“體積沒有變,表面積變了。”“都比原來減少了2個面的面積,但不同的拼法減少的面積就不同。(交流時課件演示三種不同的拼法)。
(2)、你能看出哪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大,哪個最小嗎?(學生交流討論)。
(3)、怎么驗證你的發現呢?(引導學生通過計算驗證自己的發現)。
小結:不管怎樣拼,每次都會減少兩個長方形面的面積;而減少的面積越少,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就越大。
二、拼拼說說。
1、課件演示:用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可以拼成不同的長方體。
問: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多少?
學生觀察,并動手拼一拼,再體積討論交流,交流時請學生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教師應側重引導學生應用前面發現的規律,并通過對拼成的每個長方體的具體分析得出。)。
2、拼10包火柴盒,包成一包有幾種包法?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
學生分組操作討論交流。
教師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每一種包裝方法,并適當說明理由。
“怎樣包裝最省紙”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最小)。
怎樣拼最少呢?(5盒疊一起,并排兩疊)。
三、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實踐活動課,你知道了什么?
“相鄰體積單位間的進率”教學設計。
一、復習導入。
1、教師提問: 。
(3)我們認識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板書: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二、自主探索驗證猜測。
1、教學例11。
(1)掛圖出示一個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和一個棱長10厘米的正方體。
(2)提問:這兩個正方體的體積是否相等?你是怎樣想的?
(引導學生根據兩個正方體棱長的關系作出判斷,即:1分米=10厘米,兩個正方體的棱長相等,體積就相等。)。
(3)用圖中給出的數據分別計算它們的體積。
學生分別算一算,然后在班內交流:
棱長是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板書:1立方分米)。
棱長是10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000立方厘米。(板書:1000立方厘米)。
(4)根據它們的體積相等,可以得出怎樣的結論?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板書:=)。
(5)誰來說一說,為什么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提問:用同樣的方法,你能推算出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嗎?
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板書: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引導學生把棱長1米的正方體和棱長10分米的正方體進行比較,并通過計算得出: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三、鞏固深化。
1、出示書第30頁的“練一練”。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2、出示練習七第1題。
學生獨立完成表格。
班內交流:說說長度、面積和體積單位有什么聯系?
而它們的進率是不同的,你能說說它們每相鄰兩個單位間的進率分別說多少呢?
3、出示練習七的第2題。
學生先獨立完成。
交流:你是怎樣想的。
指出:面積單位換算與體積單位換算的區別,它們相鄰單位間的進率不同。
4、出示練習七的第3題。
學生獨立完成。
交流:結合前兩題說說怎樣把高級單位的數量換算成低級單位的數量,再結合后兩題說說怎樣把低級單位的數量換算成高級單位的數量。
5、出示練習七的第4題。
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交流。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二
教學內容: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上冊“表面積的變化”。
教學目標:
2、情感目標:學生在活動中體會合作的樂趣,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價值目標:學生能運用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將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教學準備:多媒體、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和一個正方體、每組準備一張包裝紙和一根塑料繩。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小結:看來,同學們對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有了一定的認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會經常看到像這樣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外包裝盒。
二、引入課題:(出示牛奶的包裝盒)。這是牛奶的包裝盒,它有多大呢?求包裝盒的大小就是求什么?板書(表面積)讓我們打開包裝盒,看看里面的牛奶是怎樣擺放的?(顯示牛奶的擺放樣式)其實這些牛奶還可以擺成其它樣式進行包裝,請大家看,(電腦演示幾種不同的擺放樣式),那么為什么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包裝的呢?我想其中一定有一些奧秘吧。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在這堂實踐活動課中探索和尋找答案吧。
2.如果同桌的同學把你們手中的小正方體像這樣拼在一起,可以拼成一個什么圖形?拼成后的長方體的體積和原來兩個正方體的體積之和相比有沒有變化呢?表面積呢?同組的同學一起算一算,說一說。
3.組織大家討論。
4.交流討論的想法。
5.小結:同學們都發現,用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體積不變,表面積會變化,那么為什么會變呢?讓我們仔細觀察,深入研究。
7.小結:(電腦演示)用兩個完全一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拼成后的長方體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
9.請小組的同學先拼一拼、算一算,然后把下表填寫完整。
當若干個正方體拼成一排時:
正方體的個數23456…10。
拼成后長方體表面積減少原來幾個面的面積246。
仔細觀察,每一列中上下兩個數之間的聯系,你有什么發現嗎?
2.拿出一個長方體,量一量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各是多少,并記錄下來。
3.小組的同學依據長寬高的長度算一算這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多少,比一比哪個小組算得又快又準。
5.討論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有不同的拼法,小組的同學互相指一指,減少的是哪些面。
a.將上下面相拼時,減少的就是上下兩個面的面積之和。
b.將左右面相拼時,減少的是左右兩個面的面積之和。
c.將前后面相拼時,減少的是前后兩個面的面積之和。
6.看來表面積減少的多與少,和原來的長方體的各個面的大小是有關系的。大家討論討論有什么關系呢?(電腦顯示:把較大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積就減少的較多,把較小的面拼在一起,表面積就減少的較少)。
7.同學們的這個發現可了不起了,它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當我們購買數量較多的同種商品時,往往就會選擇經過包裝的組裝產品。比如一包12袋的面紙,一箱24盒的牛奶,一卷18支的鉛筆,這些物品在進行包裝時,可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一番考慮的。為這些產品進行包裝的廠家會考慮些什么呢?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先在小組里說一說。
五.聯系生活,拓展應用。
六.作品展示,總結收獲,并補充完整課題:
通過這堂課的探索和研究,我們不僅發現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而且了解了一些物品包裝的學問,將數學和生活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愿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多的去觀察和思考,那樣我們會感受到更多生活的樂趣,數學的樂趣!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三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6-37頁.教學目標:1.讓學生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探索簡單幾何體組合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進一步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2.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學習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感受圖形學習的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
作者:咸高兵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復興中心小學,223224刊名:小學時代(教育研究)英文刊名:primaryschooltimes年,卷(期):20xx“”(11)分類號:g62關鍵詞: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四
知識與技能:
過程與方法:經歷猜想、操作、驗證、應用的學習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與數學應用的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求表面積、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能靈活運用表面積、側面積的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觀察法、分析法、討論法。
2、學習方法:觀察、實驗、合作、交流。
3、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媒體說明]。
[教學時間]40分鐘。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口答):
1、(1)已知半徑或直徑,怎樣求圓的周長和面積?
(2)長方形的面積=。
2、什么是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教師出示一圓柱形茶葉筒:
要制作這樣一個茶葉筒,至少需要多少材料?對于這個問題,你是怎樣想的?
2、拿出自備的圓柱體,仔細觀察,你有什么發現?(圓柱體是由兩個平面和一個曲面圍成的立體圖形。)。
3、你能否復制出一個同樣大小的圓柱體?你打算怎么做?
三、合作探究,學習新知。
1、觀察、猜測:
將圓柱的表面展開,會得到什么圖形?(兩個底面是一樣大的圓形,側面是一個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
2、動手操作:(分組討論后再動手操作,并匯報交流)。
1組:我們用鉛筆在圓柱的側面畫出了一條高,然后把它放倒在紙上,以這條高為起點開始向前滾一圈,并在紙上做好結束的標記,這是圓柱的側面,再把兩個底印在紙上畫出兩個圓,合起來就能知道大概用多少紙了。
2組:我們有個大圓柱體,但沒有那么大的紙能讓它滾一圈,怎么辦?
師:對于2組遇到的實際情況,誰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
3組:我們發現可以用長方形紙卷成圓柱體,所以就想到把圓柱體的側面沿一條線剪開,結果發現它正好是個長方形,再加上兩個圓形的底面就可以了。
生(齊聲):是圓柱體的高。
部分學生認同3組同學的發現,紛紛效仿跟著操作。
老師將3組學生動手操作的結果貼在黑板上。
3、推導圓柱的側面積計算公式。
師:這個展開的長方形與圓柱體的哪個面有關系?有什么關系?
生:長方形的面積等于圓柱體的側面積。
師:長方形的長、寬與圓柱體的什么有關?
生: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板書)長方形面積=圓柱體側面積。
長×寬=底面周長×高。
師:如果用s側表示圓柱體的側面積,用c表示底面周長,h表示高,那么s側=ch。
師: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體側面積也可以寫成什么?(s側=2πr8226;h)。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4組:如果不沿高去剪,而是沿一條斜線來剪,結果就不是長方形,而是平行四邊形。
5組:我們小組剪出的側面是一個正方形,它的底面周長和高相等。
師:那你們能計算出這個側面積嗎?需要測量哪些數據?(高和直徑或底面周長)。
4、反饋練習。(課件出示)。
求下面各圓柱的側面積:
(1)c=6.28dm,h=3dm;(2)r=5cm,h=5cm;。
課件出示圓柱的表面展開圖,學生根據提示填空。
因為圓柱的表面展開后可得到:兩個底面是大小相等的(),一個側面是()或()形,所以圓柱的表面積就等于兩個圓面積加上一個長方形的面積。即:
6、練兵場。(課件出示)。
(1)s側=25.12cm,s底=12.56cm;(2)d=6dm,h=40cm.
四、指導練習,及時反饋。
1、學生獨立完成教材第六頁練一練第一題的第一小題,集體訂正。
2、教材第六頁試一試:
重點交流“無蓋水桶”的表面積,要計算的是哪幾個面的面積。
3、教材第六頁練一練第2題:
重點理解“壓路機前輪轉一周,壓路的面積就是圓柱的側面積”。
五、課堂小結,布置作業。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課后計算自己做的圓柱體,看看每個圓柱各需要多大的材料。
[板書設計]。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五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圓柱表面積的含義,掌握表面積的計算方法。
2、根據圓柱表面積和側面積的關系,使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媒體:
教學重點:
教學過程:
一、猜測面積大小,激發情趣導入。
1、用你們手上的a4紙做一個盡量大的圓柱?(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以長方形的長為底面周長的圓柱,另一種以長方形的寬為底面周長的圓柱。)。
3、復習: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剛才的環節中,用現成的練習紙,以動手操作的形式做一個圓柱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做、比、評”中喚起對圓柱側面積知識的回憶。
二、組織動手實踐,探究圓柱表面積。
1、我們把做好的圓柱加上兩個底面后,這時候圓柱的表面積由哪些部分組成呢?(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
生:因為兩個圓柱的側面積一樣大,只要看他們的底面積誰大那么這個圓柱的表面積就大。
3、剛才我們是從直觀的比較知道了誰的表面積大,如果要知道大多少,那怎么辦呢?
生:計算的方法。
圓柱的表面積=側面積+兩個底面的面積(板書)。
4、那現在你們就算算這兩個圓柱的表面積是多少?
生:(不知所措)沒有數字怎么算啊?
師:哦!那你們想知道哪些數字呢?知道了這些數字后你打算怎么計算?
生1:我想知道圓柱體的底面半徑和高。
生2:我想知道圓柱體的底面直徑和高。
生3:我想知道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
………。
師:老師現在告訴你的數字是這張紙的長是31.4厘米。寬是18.84厘米。那你們會算嗎?怎樣算,如果獨立思考有困難的話可以小組討論來共同完成。
5、匯報展示:
情況一:半徑:31.4÷3.14÷2=5(cm)。
底面積:3.14×5×5=78.5(平方厘米)。
側面積: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積:591.576+78.5×2=748.576(平方厘米)。
情況二:半徑:18.84÷3.14÷2=3(cm)。
底面積:3.14×3×3=28.26(平方厘米)。
側面積:31.4×18.84=591.576(平方厘米)。
表面積:591.576+28.26×2=648.096(平方厘米)。
師:通過我們計算驗證了我們剛才的判斷是正確的。
接下來我們打開書翻到33頁自學例2,從這個例題中你學到什么?
生:分三步來算,先算側面積再算底面積然后把側面積和兩個底面積加起來。
生2:這樣做挺麻煩的有沒有更簡單一點的方法呢?
6、好!我們一起來找一找有沒有更簡單的方法。(補充第二種方法)。
教具的演示:把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得到一個長方形,然后把圓柱體的兩個底面通過剪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
問: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是圓柱體的哪一部分?(底面周長,也就是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得到的長方形的長。寬是圓柱體底面半徑)。
用字母表示:s=c×(h+r)。
我們用這個方法來驗證一下我們的例2看是不是比原來簡單?
匯報: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比原來的方法簡單。(說一說認為簡單的原因)。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六
1、說課內容:
2、教材簡析:
學生在前面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及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本次實踐活動《表面積的變化》主要是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起來,得到的立體圖與原來幾個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系,發現并理解其中的變化規律,培養空間觀念。
教材分為兩個大的版塊:拼拼算算和拼拼說說。拼拼算算中三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引導學生用兩個相同的正方體拼出長方體,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第二個活動,是引導學生用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長方體,探索拼成后的長方體的表面積的變化規律。第三個活動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體驗到不管怎么拼,每次都會減少兩個長方形面的面積;而減少的面積越少,拼成的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就越大。三個活動都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體驗并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提高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數學思考。拼拼說說,主要是引導學生應用前面發現的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3、教學目標:
(1)利用表面積等有關知識,探索多個相同正方體疊放后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激發主動探索的欲望。
(2)通過解決包裝問題,體驗策略的多樣化,發展優化思想。
(3)在操作、觀察、分析等活動中,綜合運用有關知識,解決物體表面積的問題,發展空間觀念。
(4)體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和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法選用。
三、學法選用。
根據五年級兒童的特點以及本課的特點,把本節課學生的學法定格為:動手操作法、發現學習法、討論學習法等。在擺弄學具的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隨之展開,這樣學生在親自獲取的豐富的感性認識和直接經驗的基礎上,就能逐步地展開探索,逐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逐步學會利用學具進行學習掌握了多層次的觀察對比的方法。
四、總體設計。
根據教學目的、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我設計如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是一堂課成功的起點。本節課一開始從生活實例引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創設了設計包裝盒的情境,先帶著學生走進商場,觀察常見的包裝盒,再通過問題“為什么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需要我們學習一些新的本領來解決這個問題,這樣把數學與生活實際聯起來,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有用處,就容易激發興趣,為學習新知識創造了良好的開端。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葉圣陶先生曾說:“當教師像是幫助小孩走路。扶他一把,要隨時準備放,能放手就放手。”在這個環節我共安排了3個活動。活動一:觀察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這一環節通過讓學生動手擺一擺、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到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減少了原來兩個面的面積。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實際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同時結合思維活動,促進空間觀念的形成。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通過學生把幾個正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經歷了動手操作這一過程,使學生頭腦中有“拼”這一過程,建立了空間觀念。學生完成表格時,由于表格是2、3、4、5個正方體及省略號,所以學生擺了由2、3、4、5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情況后,就急于表現,忽略了表格中的省略號,其實體驗是不夠的。于是我又設計了一個問題,用挑戰性的語氣提問:如果用6個、8個拼是個什么情況,再操作驗證,從而使學生把關注點落到找尋規律上,能把表格中的數據綜合起來看。通過這些引領,學生的空間觀念也得到了培養。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學生的動手操作是建立空間觀念的重要手段,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在活動中了解三種拼法:將上下面相拼包裝、將左右面相拼包裝、將前后面相拼包裝,增強體驗。通過動手操作、觀察、直觀思考、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在體驗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中,提高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數學思考。
(三)、拼拼說說,運用規律。
要達到學生掌握知識,最終發展能力的目的,學生的思維就必須經過反復多次,循序漸進的實際應用。這一環節我要求學生把8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小?這個環節的“拼拼說說”,是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只有學生前面的規律體驗深刻,學生才能靈活運用。把8個棱長為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小?是應用前面拼正方體或長方體的經驗:重疊的面越多,表面積減少越多;兩兩相拼的次數多,減少的面積也多。這兩條經驗要靈活地、綜合地應用,才能得到理想的方案。這對空間觀念和思維能力是很好的鍛煉。接著,又通過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并計算所拼圖形的表面積后有什么發現?得出不管怎么拼,都是減少了2個正方形面的面積。
(四)、總結全課、深化目標。
新課后,教師引導學生對新課進行總結,這種總結既有知識的總結,又有學習方法的總結,這樣做,會對整課的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的作用,幫助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同時,增強學的目標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整體思考能力和概括總結的能力。
總之,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設計中力求體現知識的遷移作用和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發揮科學評價的作用,促使學生良好智力結構的形成和綜合素質的提高。
以上是我就教學設計所作的簡單說明,望在座各位給予指導,謝謝!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七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一、創設情境。
新課伊始,我通過創設情境,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為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引導參與。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后,我又安排了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三、以練促思。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八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并發現拼接前后有關幾何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并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2.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通過操作,比較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和究竟發生了什么,發現規律,學會分析。
教學難點:經過動手操作,增強學生的空間觀念,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教學準備:正方體、長方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體驗生活。
出示:這是3盒一組包裝的面紙,里面的面紙盒是這樣擺放的,其實這些面紙盒還可以擺成其它樣式進行組裝哪為什么我們所見到的都是這樣包裝呢?這樣的包裝到底有什么奧秘呢?我相信只要大家認真研究完(揭示課題)表面積的變化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了。
二、拼拼算算、體驗規律。
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師:今天我們的研究活動就從這些小正方體開始,你能把兩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嗎?老師巡視。
提問:把長方體和原來的兩個小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相比,表面積有沒有變化?發生了什么變化?(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學生可能的發現:a、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減少了原來2個正方形面的面積。
b、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減少了2平方厘米。
不管學生用哪種方法表達,教師根據情況再提出相應的問題。
老師:減少的是哪兩個面的面積?為什么減少了?(兩個面重疊在一起)。
活動二、用若干個小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觀察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正方體的個數。
拼的次數(重疊的次數)。
原來正方體一共有幾個面。
拼成長方體后減少了原來幾個面的面積。
1.同桌合作,先拼一拼,再觀察,然后把表格填完整。
2.學生小組活動,師巡視。
3.小組匯報。
師:你是怎么知道用3個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拼成長方體后減少了原來4個面的面積?
引導學生說出三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要拼兩次,一次減少兩個面,兩次就減少四個面。
追問:那四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呢?五個呢?
師:用6個拼減少了幾個面?請同學們想一想,也可以動手拼一拼。8個呢?10個呢?
老師:由此你發現了什么?
老師:要想知道減少幾個面,我們要先知道什么?
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1.引入。
老師:我們研究完了把正方體拼成大的長方體以后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如果把同樣的長方體拼成大的長方體又有什么規律呢?我們來進行第二項活動:用兩個一樣的長方體拼成大的長方體。并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a.你能拼幾種?拼成長方體后體積變化嗎?
b.每種拼法分別減少幾個面?(都比原來減少了2個面的面積)。
c.每種拼法減少的表面積一樣嗎?為什么?(不同的拼法減少的面積就不同。)。
d.哪種拼法的表面積最大?你是怎么知道的?
f.算算兩個大長方體的表面積分別比原來減少了多少?怎么計算的?小組合作。
2.探討研究并總結規律。先讓學生匯報實驗結果。
(板書:重疊面越大)。
老師:如果要把這兩個長方體包裝起來,你覺得用哪種方法最節約包裝紙?
學生:將最大面重疊的方法最節省包裝紙.
師:你能用我們剛學過的知識來解釋三盒面紙盒為什么選擇這種包裝方法了嗎?
3.教師談話:同學們的這個發現可了不起了,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地方運用了這一原理.(出示盒狀裝年牛奶等的圖片).當我們購買數量較多的同種商品時,往往就會選擇經過包裝的組裝產品。這些物品在進行包裝時,可不是隨意的,而是經過一番考慮的。為這些產品進行包裝的廠家會考慮些什么呢?大家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三.聯系生活,拓展應用。
將四塊巧克力(如小長方體),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用的包裝紙最節省?請大家先在小組里商量一下,確定一種包裝方案,要求是既節省材料又攜帶方便。4人一組合作交流包裝方案。
四.總結收獲。
通過這堂課的研究,我們不僅發現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而且還應用所學的新知識解決了一些有關物品包裝的實際問題,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享受到更多的數學樂趣!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九
《長方體和正方體》單元最后一課時是一節實踐活動課,主要探討相同的正方體拼成的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這一課如何去教,備課組的老師曾在一起進行了初步研討,大家提到最多的就是這一內容考試會考什么,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是什么,采取怎樣的策略防止學生少出差錯,等等。顯然,僅僅著眼于幫助學生應付考試的觀念是狹隘的,教學時應更關注如何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因此,在教材最后一部分“拼拼說說”的環節,我是這樣組織教學的。
書上原來的問題是“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只要求學生通過簡單地數一數減少的面,計算拼成的長方體表面積。而我把問題改成“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小?為什么?”主要是為了引導學生探索,體積一定時,物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
學生通過學具操作,很快發現有兩種不同的拼法。第一種拼法減少了10個小正方形的面,第二種拼法減少了14個小正方形的面,所以第二種拼法得到的長方體表面積小。
學生一時茫然。
各組學生完成了如下操作:
學生很快發現,當把第一種拼法分成兩部分時,長方體增加了2個小正方形面,再把兩部分拼在一起時,又減少了6個小正方形面,所以第二種拼法表面積小。
很多學生都認為這種方法簡單,但就在這時,一個男生站了起來:“老師,你的要求是不能數,剛才我們比較的時候還不是數了嗎?”
是啊,這是我備課時沒有考慮到的。我靈機一動,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隱去了小正方體的示意圖:
通過示意圖很容易發現增加的兩個面比較小,而減少的兩個面卻要大得多。
(按教材要求,教學內容已基本完成,以下是我對教材的進一步開發與嘗試。)。
學生很快通過操作發現有以下三種拼法,其中第三種拼法的表面積最小。
學生擺出了以下四種拼法,第四種拼法的表面積最小。
師:如果用16個體積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拼,拼成怎樣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
……。
師:從前面的四次操作中,怎樣拼得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大?怎樣拼得的長方體表面積最小?
學生的討論異常熱烈,并很快發現拼成一長排,表面積最大,但對表面積最小的拼法表述卻各不一樣。
生1:表面積最小,就要盡可能地多擺幾層。
大部分學生同意該生的意見,教師隨接以12個小正方體為例,把圖中的第二種拼法豎起來。
師:這個長方體共有6層,你能說它的表面積比3層(第四種拼法)的長方體表面積小嗎?
生1很快補充:這種不能算真正的6層,如果把它推倒,只能算是一層2排。
師:那你的意思應該怎樣表述更為準確呢?
生2:擺成的長方體既不能是一排,也不能是一層。
學生普遍同意這樣的表述。
生3:我認為如果能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就一定要拼成正方體,如果不能拼成大正方體,那么就盡可能地把它們拼成近似于正方體的形狀。
生:就是拼成的長方體的長、寬、高要盡可能地接近。
生4:老師,我還發現,用小正方體拼長方體,與我們五年級時學的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有相似的地方,也就是拼得的圖形越接近正方形,它的周長就越小。而這里是拼的形體越接近正方體,它的表面積就越小。
師:當然不要忘記前提條件,那就是小正方體的個數或小正方形的個數同樣多。是嗎?
(片段二教學結束,應該說已經很好地完成了我預定的教學目標,但我認為還可以進一步將表面積的'變化規律進行簡單的拓展。)。
學生一致認為把它堆成正方體的沙堆,它的表面積最小,而把這個沙堆平鋪在地面上,鋪得越薄,它的表面積就越大。
師:你們的想法很好!不過老師還要告訴你們,如果把它堆成一個球,它的表面積比正方體還要小。教室里一下子安靜了一來,學生似乎都陷入了沉思。
師:冬天小狗、小貓在睡覺時總喜歡把身體蜷縮成一團,這是為什么?
生:這樣可以更暖和。
師:為什么蜷縮成一團睡覺就更暖和呢?能否聯系我們今天學的表面積變化規律想一想?
生:蜷縮成一團,身體更接近于一個球體,表面積最小,所以熱量不容易散發出去。
因為對教材內容做了適當拓展,因此,我比其他教師多用了一課時才完成了教學。這一課時對學生應付考試或許沒有直接的作用,但我認為是值得的。因為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適度拓展,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探索了富有數學內涵的規律。
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經歷了觀察、比較、歸納、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了從簡單的數學現象出發探索一般數學規律的方法。應該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數學的奇妙,會發現數學的樂趣。他們一定驚訝于小狗、小貓居然也“精通”數學!其實教材中像這樣好的學習素材并不缺少,缺少的只是我們發現的眼睛!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十
《面積的變化》是利用學生對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計算的已有認識,通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新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發現拼接前后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感受數學學習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發展空間觀念和總結、歸納數學規律的能力。為了使學生教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情境導入,喚醒意識——拼拼算算,體驗規律——拼拼說說,運用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導入部分,我創設了以下情境:
出示3盒包裝的面紙。提問:面紙為什么這樣包裝?
生1:這樣包裝比較省包裝紙。。
生2:攜帶方便。
……。
師: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與包裝有關的數學問題。
這一情境設置,引發了學生的思考,刺激了學生產生學習的好奇心,喚醒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了學習的需要,為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1)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2)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并對猜測進行了驗證。
(3)將兩個長方體拼成一個大長方體,可能有幾種不同的拼法?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大?哪種拼法表面積最小?為什么?等問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并讓學生通過計算驗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的討論結果是否正確,驗證時出現了兩種方法:方法1:用拼成長方體的長、寬、高分別求三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方法2:計算拼成的三種長方體分別比原來兩個長方體的表面積減少的面的面積。減少的面積越多,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越大。再比較這兩種方法,進行方法的優化。
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了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增強了團隊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我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我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哪個長方體的表面積大?大多少?
集體交流后,學生明確:拼成一排的方法減少的表面積最少,所以表面積最大。
這一環節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了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十一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讓學生通過把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或長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的操作活動,探索并發現拼接前后有關幾何體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并讓學生應用發現的規律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本堂課是一節綜合實踐活動課,為此在設計教案時有別于一般的數學課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通過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安排了3次動手操作探究規律的活動: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在學生認識了幾個完全一樣正方體拼接成一行過程中的規律之后,讓學生拿6個完全一樣的正方體任意拼,以讓學生更充分地認識拼接處的規律。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最后環節讓學生包裝火柴盒,通過接近生活實際的動手操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最后環節的拓展延伸,一改拼接的慣性思維,讓學生認識切過程使表面積增大。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十二
《表面積的變化》這是一節實踐活動課,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
新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為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新課標》明確指出: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因此,本節課我安排了4次動手操作探究規律的活動:
活動二: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三: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四:用若干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每次操作完學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十三
本《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研究幾個相同的正方體排成一行拼起,得到的長方體與原幾個正方體表面積之和的關系,發現并理解其中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我在傳授新知時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發現規律,解決問題。
新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在授這一環節中安排了2個活動。活動一:探索2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情況,通過讓學生動手拼一拼、看一看、指一指、想一想這些活動,讓學生體會表面積發生了變化,體驗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減少了原兩個面的面積。通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讓多種感官協同活動,使具體事物形象在頭腦中得到全面的反映。活動二:探索、4、個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拼成長方體的表面積變化規律,進而加深到用n個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呢?教材對這節的要求沒有明確的規定。比如在活動:學生很容易發現,每增加一個正方體,表面積就減少兩個拼接面。找到“減少的面的個數”與“正方體的個數”之間的關系才是最關鍵的。為了讓學生發現這些規律,安排了活動二,學生發現這些規律還是有些困難的,因此我在修改教案時增加了一個環節:我就直接提出問題“拼接條數”、“正方體的個數”與“減少的面的個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嗎?再進一步就舉例,五個正方體拼在一起,有4個拼接處,6個、7個……n個呢?每個拼接處減少兩個面,所以可以用公式(正方體的個數-1)×2表示減少的面的個數。在尋找“減少的面數”與“減少的面積數”、“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有什么關系嗎?學生在用棱長為1厘米的小正方體時,很快找出規律,但接著將棱長加深到棱長是a時,表面積減少和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找出這個環節上的表現不佳,這是本節的難點,對五年級的學生說確實存在困難,后我反思在此環節上我的引導不到位,并沒有找到學生通俗易懂的方法,比如引導時我可以考慮引導學生從拼成的長方體剩下多少個正方形的面,發現剩下面與正方體的個數有什么規律進行引導,可能效果會好。
本節通過讓學生把幾個正方體拼成較大的長方體,邊操作、邊思考,進一步發現表面積發生了變化,初步感到這個變化存在著一定的規律。經歷了操作、觀察、猜測、分析、實驗、驗證等活動過程,使學生頭腦中有“拼”這一表象,建立了空間觀念。這兩個活動都是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引領中體驗發現物體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規律,接著用n個棱長為a厘米的正方體排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讓學生思考,進一步鞏固發現的規律,提高了學生空間觀念的積累水平,發展了數學思考。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十四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新課伊始,我通過創設情境,帶領同學們到商場看看有關商品的包裝問題,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我們所見到的都是用這種樣式進行包裝呢這一情境,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為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
活動二:用若干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
活動三:用兩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
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同學們可以動手拼一拼。
總之,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
表面積的變化課件(模板15篇)篇十五
《表面積的變化》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正方體特征及會計算長方體與正方體表面積的基礎上教學的。學生對舊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但空間思維還沒有真正形成。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表面積的變化,我加強動手操作,按照創設情境——實踐操作——自主探究——掌握規律的教學流程進行教學。結合本課的教學實際情況,談幾點反思:
從復習正方體、長方體表面積計算公式入手,進行拼正方體引起表面積減少,引發學生思考。這樣設計能刺激學生產生好奇心,進而喚醒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產生學習的需要,為探索正方體和長方體在拼擺過程中表面積的變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數學的學習過程不是讓學生被動的吸收教材和教師給出的現成結論,而是由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本節課,在體驗規律中,我安排了3次拼拼算算:活動一:兩個正方體拼成長方體后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二:用若3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活動三:用四個相同的長方體拼成大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每次操作完學具后,我又安排了小小組進行了討論:如比較一下拼成的長方體的表面積與原來兩個正方體的表面積之和,是否相等?將3個、4個甚至更多個相同的正方體擺成一行,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比原來減少幾個正方形面的面積?其中有什么規律嗎?將兩盒長方體形狀的巧克力包成一包,可能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包裝紙最省?等問題在小組里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這樣不僅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觀察以及交流討論的平臺,而且有利于學生克服膽怯的心理障礙,大膽參與,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同時還能增強團隊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表面積的變化規律后,安排了拼拼說說,運用規律這一環節。用八個相同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表面積的變化情況;把一個面積較大的長方體和一個面積較小的正方體拼成一個圖形,這個圖形的表面積的變化情況。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同學們可以動手拼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