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感悟,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那么心得感悟怎么寫才恰當呢?下面我幫大家找尋并整理了一些優秀的心得感悟范文,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如何寫讀《傅雷家書》學生感悟心得匯總一
古往今來,介紹昆蟲的書很多,其中最著名、影響最大的當屬法國作家法布爾的《昆蟲記》。
這本書中講到了許許多多有趣的昆蟲,其中有用一根長線把腰連接起來的舍腰蜂;富有母愛、死而后已的被管蟲和用女神名字命名的優秀紡織家克魯蜀蜘蛛。
如果說到毛毛蟲,大家一定會感到害怕。可是有一種毛毛蟲很有趣,名叫北美烏樟鳳蝶毛毛蟲。它全身呈草綠色,兩只大眼睛像是畫上去的,只要它不動,你也許還會以為它是一個玩具呢!但是這種毛毛蟲已經非常稀少了,這樣美麗的`毛毛蟲在《昆蟲記》里有非常有趣的描寫哦!
法布爾把昆蟲寫得惟妙惟肖。其中有一段文字非常精彩:采棉蜂先停在毛蕊花、薊花等植物干枝上,用嘴采棉花。等采到足夠的棉花后,它就用后足把棉花壓到胸部,成為豌豆粒大小的球,然后把球放到嘴里銜回去。它用最細的棉絮襯在巢的內部,入口處用堅硬的樹枝或葉片來做“門窗”。讀著這段話,我們仿佛看到了采棉蜂勤勞的身影以及它結實的巢,還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和他的細心與耐心。
這本書在每個故事末尾都有“閱讀心得”和“知識鏈接”。“閱讀心得”通過短短幾句話讓我們明白了深刻的道理。“知識鏈接”則是讓我們的知識拓展到方方面面。
說了這么多,大家心動了嗎?那趕緊加入閱讀《昆蟲記》吧,記住哦,我今天介紹的這個版本是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我國著名動物小說家沈石溪翻譯的喲。
如何寫讀《傅雷家書》學生感悟心得匯總二
陽春四月中旬,當“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渴望刷爆朋友圈,第二十個到來“世界讀書日”之際,讀書為我打開了一個個真實的世界,古今中外,異域風情,偉人平民,真知灼見,穿越千年時光的隧道向我走來。
荊山西北清晨,耳畔響起清脆的鳥鳴聲,撥動了生命的心弦,行走在21世紀中國大山深處的新農村沿河大堤步行道上,小河潺潺,玉帶環繞,放眼向周圍層巒疊嶂的山川河流看去,頓感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神清氣爽,全身心都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回到電腦桌前,人民讀書會四月的書單如約而至,感覺眼前一亮,感謝人民網讀書頻道人民讀書會書友讀書活動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沖一壺春茶,靜一靜心神,任憑茶葉在水中漸漸舒展它的身姿,品茗春茶入口散發著濃濃的花香氣。
隨之,端坐電腦桌前,打開電腦網頁,接轉讀書頁面,點擊紅五星進入網上書頁,細細拜讀《習近平用典》,知悉該書由人民日報社社長楊振武主持編寫并作序,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組織撰寫解讀文字。
人民日報社編寫,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用典》,脈絡清晰,一目了然,釋意精準。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的經典名句,每句都標有引用的場合,配有解讀、原典、釋義。
我學習得很慢,初學感覺我對散落于經典中的金句有了全新的認識,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同志們用功甚巨,勘正了我對經典真意的認識;學習第二遍,感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的歷史和現實思考的如此深邃;學習第三遍,感受到了我們紅色中國領袖真摯的愛祖國愛人民的崇高境界和擔當精神,取舍之間彰顯執政風格,讀懂當前時政,這是細細拜讀而能得到的高境界和深刻的認識。
就這樣慢慢讀著,結合現實的工作環境、生活環境和生存環境想著,靈感的火花讓我醍醐灌頂,豁然貫通,《習近平用典》就像品茗的的春茶,氤氳著濃濃的花香。經典如同祖國一山山生長千年的老茶樹,在中國智者五千多年來悉心的栽培下,長出了嫩嫩的春芽,習近平總書記今天從生長千年的中華經典老茶樹上采摘出嫩嫩的春芽,人民日報社又將他炒制成素樸的章句和匯編裝楨成高雅的《習近平用典》,才讓大家有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一起學經典、思經典、用經典。經典越讀越明,智慧越用越多,茶香越品越濃,讓人一時不知究竟是書香還是茶香,也許兩者已經交融在了一起。一時間讓我感覺走進了經典的寶山,尚需多采擷,一定不可空手而歸。可以毫不夸張的說,《習近平用典》無疑從經典和現實的來龍去脈上為我們作了深入淺出地闡釋,交給我們一把讀懂當前紅色中國的“金鑰匙”。
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視中華傳統文化,善于向古人借智慧,常以“適當的引經據典”闡明透徹的思想。他引用過的經典名句,對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均有參考價值。《習近平用典》內涵豐富,學習這本書,是讀懂中國這本大書的“金鑰匙”,大家讀懂了這本書,也就找到了認識當前中國的源頭。讀這本書好像在聽習近平總書記講他對中國過去、現在、未來的價值取向、路徑、行動。如談領導干部修身:“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習近平同志曾經提出要培養和樹立六種意識——信仰意識、公仆意識、自省意識、敬畏意識、法治意識、民主意識。自省意識,是要經常自我約束,經常自我反省,“檢身若不及”。這些經典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頻現,總書記信手拈來,意到境成,指導“治世”,把古人治理智慧應用于治理現代化的當代實踐,在現實實踐中自然生成自己的治國理政思想,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最新成果,是最鮮活的馬克思主義。人民日報社評論部在解讀、原典、釋義上真是下了一番功夫,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等文中引用。點出了總書記引經據典的場合。解讀,這句簡潔雋永的古語,折射出不斷更新自己、主動適應時代、積極推動發展的向上朝氣,沉淀為中華民族思想觀念的精髓。這樣的觀念,表現于文字,潛藏在心靈,塑造著氣質,決定著命運。在歷史的關鍵節點,這樣的創新意識往往會迸發出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春秋至秦漢)《禮記·大學》。果真是原汁原味。釋義,這句話是商朝的開國君主成湯刻在澡盆上的警詞,旨在激勵自己自強不息,創新不已。古之圣人,欲養性必先修身,欲清心必先潔體,如《莊子·知北游》中的“澡雪而精神”。點清這句話的來龍去脈。十八大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總要求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其中“洗洗澡”便蘊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筆鋒一轉,切入現實,直接黨的群眾路線。感觸深的是有時候真是較真,如辯證篇: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孔子是從“有為”角度出發。老子所談的卻是“無為”,主張為政不在言多,其所說的“守中”的“中”,通“沖”,指內心的虛靜,不是儒家所謂的中正、中庸、不偏不倚。這樣的大手筆,瞬間就讓讀者把儒道兩家觀念不同弄的清晰明了。
中國何以強,緣有共產黨。習近平總書記植根中國大地,貫通古今智慧。他一手伸向歷史汲取營養,一手伸向實踐的大地上從人民群眾那里汲取巨大的物質力量和治國理政智慧。兩束火花的碰撞,倒逼破解中國改革發展中的現實難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金鑰匙”就被習近平同志找到了。
文以載道,匯以興邦。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列出了自己青少年時代的閱讀“書單”,囊括近百部外國經典名著,可見閱讀的重要性。中華經典是文明的精髓。《習近平用典》選用的是經受住了千年歲月洗禮和現實粹練的精髓,閃耀著中華古典文化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傳承經典就是傳承流淌千年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血脈,活用經典就是借用前人的智慧為破解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問題提供借鑒。世界上所有偉大的文明能量總是剛柔并濟綿綿而悠長,經典滋潤著我們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覺醒。
《習近平用典》讓我們常讀常新,因為我們每天生活著的世界、每天早晨升起的太陽、世界上每天生活著人們的思想都是全新的,只有人類對美好世界的探索永遠不變,人類文明在永續傳承中噴涌創新出輝煌燦爛的光焰,一刻也沒有停止發展前進的指針。
學習經典,把脈中國,掌舵人生。今天的中國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上闊步前進,又將迎來一個萬祡千紅的春天!
如何寫讀《傅雷家書》學生感悟心得匯總三
今天,我讀了一個故事,名字叫:《兔子換牙》。
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兔子要求仙鶴醫生給他換上像獅子那樣尖的牙,要去嚇嚇狐貍。可是兔子一見到狐貍撒腿就跑。兔子叫仙鶴醫生給他換上更大的牙。仙鶴醫生笑了笑,說:“小兔子,其實你要換的不是牙,而是心。”
同學們,你認為兔子為什么一見狐貍就跑了呢?難道真的是兔子的牙不夠大嗎?其實,兔子是沒有自信,他不相信自己能嚇到狐貍,即使換上了比獅子更大的牙,兔子還是不能嚇到狐貍。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勇敢的認真的去做,什么樣的困哪都能克服的。爸爸告訴過我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野芒坡讀書筆記
這個暑假,我讀了現代作家殷健靈寫的《野芒坡》這本書。《野芒坡》以主人公幼安的傳奇經歷為主線,描寫了他自我探索、尋找人生方向的經歷,呈現出一段獨特的歷史,講述了一個穿越百年依然令我心中激昂的故事。
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若瑟,因為他特別像我的一個朋友,能給我以心靈上的啟迪。而我則像幼安卻和他有天壤之別,像的是他的性格;不像的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比幼安要好很多。而我卻也不像幼安那樣誠實、愛撒謊。通過讀《野芒坡》,給我最大感觸的若瑟,讓我和幼安一樣從他身上感受到了純潔和謙虛,讓我發現自身的不足,給了我目標和方向。
從若瑟身上我學到了我們為什么來到這個世上,要如何做人?做人首先要有顆純潔的心,然后要學會善良、謙虛、誠實、仁義、禮貌、助人等等。
雖然這本書我沒有好好精讀,但從若瑟的身上映射出了我許多的缺點:驕傲自滿、不誠實等等。從今天起,我一定認真改變自己。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我要認真學習別人的長處改變自我,努力變成一個優秀的人。(李俊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