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讀后感優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歡。
聊齋志異讀后感范本一
題聊齋志異
姑妄言之姑聽之,
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
愛聽秋墳鬼唱詩。
不僅如此,王還為《聊齋》原文作過批改,評注。鄒弢《三借廬筆談》論“蒲松齡《聊齋志異》”原文:蒲留仙先生《聊齋志異》,用筆精簡,寓意處全無跡相,蓋脫胎于諸子,……。王阮亭聞其名,特訪之,避不見,三訪皆然。先生嘗曰:“此人雖風雅,終有貴家氣,田夫不慣作緣也。既而漁洋欲以三千金售其稿代刊之,執不可;又托人數請,先生鑒其誠,令急足持稿往,阮亭一夜讀竟,略加數評,使者仍持歸。時人服先生之高品,為落落難合云。
蒲松齡一生不遇,在《聊齋》序文中寫道:“子夜熒熒,燈昏欲蕊;蕭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聊齋志異讀后感范本二
但是面對黑暗的現實,作家在書中提出的改革社會的方案確實不現實的。他在《促織》中提出了請天子關心民命,在《席方平》中請二郎神主持公道,在《紅玉》中請俠客義士救困扶弱,另外再一些公案故事中,想靠清官來除暴安良。這些又表現了他對封建統治階級還存在著幻想。
《聊齋志異》廣泛地揭露了科舉制度的弊端,批判了科舉制度。這方面的代表作有《考弊司》《葉生》《王子安》等等。這些作品對考場的黑暗、考官的混憒,進行了深刻的揭露,對考生的變態心理作了入木三分的刻劃。
《考弊司》寫陰間主管考試的靠弊司司主虛肚鬼頒下定例,凡考生初次謁見,要先割脾肉一塊孝敬司主,但賄賂豐者可以免割。可是他在堂上懸掛的楹聯卻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這正是對人間黑暗的考場和寡廉鮮恥的考官的無情揭露和辛辣諷刺。
作者不僅寫了科舉制度的黑暗,而且揭露了科舉制度對知識分子靈魂的副食和精神摧殘。王子安因對功名利祿的渴望而失去理智,自以為中了進士翰林,大擺進士翰林的架子,鬧出了許多悲劇性的笑話。葉生因屢試不第竟一病不起。在《王子安》中作家對考生們的心理和神態,作了窮形盡相的描繪,他們入場考試,似丐、似囚、似秋末之冷蜂、似出籠之病鳥;他們盼望喜報,坐立不安,如癡如狂,對秀才士子靈魂的這些刻畫細致入微。作品通過對知識分子變態心理的描寫,告訴人們科舉制度是怎樣侵蝕人們的靈魂的。所以《聊齋志異》的更深刻之處。
反對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頌純真愛情,也是《聊齋志異》的重要內容。這方面的著名作品有《阿寶》、《連城》、《蓮香》等等。《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小說有它鮮明的特點:作家多通過非現實的幻想的世界的人與事來表現強烈的反封建禮教、反封建婚姻制度的精神,來表現他的愛情理想。再作家筆下,那些花妖狐魅所幻化的少女,盡管性情各異,但大多美麗聰明,善良無私,不圖富貴,不慕權勢,以才德取人,愛的忠誠,愛的堅貞,歷經禍患而不渝。她們來去自如,離合隨心,不受封建戒律拘束;不矯情,不虛偽,生氣勃勃,一往無前。她們再沒有戀愛自由的封建社會,獲得了幸福的愛情。
例如:《嬰寧》嬰寧是一個狐女,在墳墓里長大,他能擺脫人世間任何的束縛,不受封建禮教的規范,不受庸俗的世間人情污染,天真無邪,純潔透明,,是現實生活中沒有的新人。王子服同樣是一個思想單純、感情真摯的男子,作家讓著兩個人自由的結合,曲折的表現了他對世俗婚姻的不滿。《聊齋志異》中的愛情故事不管是喜劇還是悲劇,人們都能尋著故事發展的線索,窺見其中包含的尖銳的社會矛盾和深刻的社會矛盾斗爭。
《聊齋志異》中的愛情小說提出的新的愛情觀。《阿寶》和《連城》是在愛情觀上別開聲面的作品。《阿寶》寫的是一個迂訥的孫子楚,不顧門第懸殊,迷戀著富商大賈的女兒阿寶。女戲曰:“渠去其枝指,余當歸之”。他果真用斧頭砍去枝指,雖“大痛徹心,血溢傾注,濱死”而不悔。后又魂托鸚鵡,飛達女室。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孫子楚與阿寶終于結成了美滿婚姻。這個故事寫的是癡情,全篇筆筆寫癡,字字關情。它鼓勵讀者:在男女之間要的是真心,有至情,就可以沖破一切阻力,實現婚姻的理想。這種愛情觀,突破了封建主義的樊籬,帶有強烈的市民意識,具有進步的民主思想。
《連城》寫孝廉之女連城詩求偶,喬生的詩受到它的賞識,但他的父親以喬生貧窮不許,女又贈金助喬生學,于是喬以女為知己,“傾城結想,如饑似啖”。但史孝廉終于將女兒嫁給了鹽商的兒子王化城。不久女病,需男胸肉一錢,搗合藥屑,王化城不肯獻肉,喬生竟“自出白刃”割肉做藥引。后來女并負發而死,喬生進魂隨地下。再陰間他們得到了別人的幫助復生,終成夫妻。《連城》給了人一個全新的觀念,那就是要男女雙方互相知心。喬生愛連城,是因為它賞識了自己的詩。連城愛喬生,是因為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處境。這樣他們的基礎便十分牢固,可以沖破任何障礙,終成眷屬。
出上述的三類作品外,《聊齋志異》還隊當代社會進行里多方面的揭露和批判,或諷刺事態的庸俗,和刻畫人心的險惡,或歌頌勞動者的正直勇敢。總之,《聊齋志異》所戰士的人生畫圖是十分廣泛的,反映社會生活的內容十分豐富。
但是《聊齋志異》中也有相當多的篇幅宣揚了落后的甚至反動的思想,就是在那些優秀的篇章中,也常常夾雜著封建性的糟粕。例如:有些篇章敵視和丑化農民起義,有些篇章宣揚因果報應、生死輪回,有些篇章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還有些篇章美化了一夫多妻制或羨慕功名富貴。此外,猥褻的語言和淫穢的描寫也不少。
聊齋志異讀后感范本三
自古已有許多文人墨客鐘情于‘志怪’類文學并留下膾炙人口的鴻篇,但真正將這類文學推向頂峰的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有“空前絕后”之美譽。他將古代小說中的‘志怪’、‘傳奇’和‘人情’融于一體,吸收了古代白話小說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簡潔優雅的文言風格。
聊齋中將世界分為仙界,冥界,妖界。
傳說中的仙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遠之名山洞府,是不老不死的樂園。那里有奇樹珍果,香花瑤草,美人仙樂,玉液瓊漿,有永遠的享樂和永恒的生命。
前人小說里的觀世音總是手執柳枝,點灑幾點救命水,到了蒲松齡的《菱角》里邊,觀世音變成了凡人的母親,在人間吃苦耐勞,親手給兒子做衣服和鞋子。真正成了跟黎民大眾共甘苦的平民觀音。前輩作家創造了星漢燦爛的神仙世界,蒲松齡讓紫氣仙人向人間回歸,和世間的凡人一起過上了平平常常的生活。
冥界的鬼混早在先秦典籍中出現過,前人認為人死為鬼,鬼形成陰界。但在《聊齋志異》中,鬼世界和人間的世界沒有什么大的區別,鬼界成了人間的虛幻倒影,是人世間種種現象的折射反映。
凡是人類之外的動物、植物、器物變化成人,或者雖然沒變化成人卻能像人一樣說話,跟人交往,便為妖。這是妖的寬泛定義。《聊齋志異》中,千姿百態的精靈都來和人交往。蒲松齡神鬼狐妖畫蒼生,馳想天外的志怪,是滄海桑田的人生。
《聊齋志異》雖然講鬼、狐、仙、怪的故事,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對懷才不遇、仕途難攀的不平及對貪官們狼狽為奸的鞭撻展現在我們眼前。它的內容廣泛,并以此來影射當時的社會現實,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
從書中我能時時提醒自己,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般鉆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廣闊的心靈。
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聊齋志異讀后感范本四
的一個叫《聊齋異志》的夢,連綿延展了數百年……
現代的中國文壇,已經很少出現能另某類文學登峰造極、成為潮流的作家了。在被無數渲染青春、玄幻小說的書店角落里,有一列書,他們是最古老的,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中國古典名著。在這個要與時俱進的時代,漸漸被取代。其實,我們不妨在茶余飯后,捧起一本線裝書,靜靜地品味著流浪在室內的書卷香氣……
很多人討厭文言文,它讀起來艱澀無比,中考還是必背的。但稍有一些閱讀量的人都知道,文言文中有另外一個世界。我從小就接觸古典名著,四大名著之中,除了過于做作腔調、風花雪月的《紅樓夢》不怎么理解外,其他的都滾瓜爛熟, 讀得通透。但《聊齋志異》為我打開了另一扇門窗。
在讀一本書時,首先要對作者有一些了解。《聊齋志異》的作者是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四次科考而不第,一聲窮困潦倒,留給后人的唯有他數十載堅持與努力撰寫而成的、名傳千古的《聊齋志異》。
可能有些同學還不清楚它講述的是什么。志異,顧名思義,就是記錄怪異的事情。其實是些鬼、狐之類的事。說實話,一開始我就是把它當作玄幻小說來看的。其中也有幾個故事,是我們曾經聽過甚至學習過的,比如《畫皮》、《聶小倩》、《嶗山道士》等。但后來我發現我錯了,在一個個可笑、可悲、可憤的故事中,都是當時的社會真實寫照。就以《席方平》為例,席廉得罪了富豪羊某,為羊死后買通冥間的獄吏旁掠而死。席方平代父伸冤,魂赴冥司告狀,可是從城隍到郡司直至冥王都收到了羊某的賄賂,不僅冤屈莫伸,反遭各種刑罰。這篇文章表面上雖寫幽冥,實則影射人間,寫盡了勞動人民的苦難與強大的意志力,也側面反映了當時商業巨賈的權力之大與貪賄之多。正如郭沫若所言:“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除《席方平》以外,還有不少故事給我帶來深刻的啟迪:《嶗山道士》諷刺了像王生一樣好逸惡勞、投機取巧的人;《畫皮》叫人要透過外貌洞悉人的本質;《偷桃》、《口技》描寫了當時民間高手的超凡技藝。
《聊齋異志》中所描繪的,都透露出作者對科舉制度的鄙夷,對封建社會的厭惡和對當朝官員腐敗的仇視。在對不同人物的描繪中,顯現了人性中潛在的怯懦與自私。然而,對于鬼與狐來說,也是存在兩面性的,有好鬼與善狐,也有惡鬼與狡狐。對于向善的狐的描寫,也是作者對理想的愛情的贊頌與向往,但也不妨是對男權至上的哀嘆。在滿清政府當權時,能創作出這等諷刺意味與對新事物的贊頌并存的作品,不得不說蒲松齡是一代奇才。
蒲松齡自己也不會想到,三百多年后,竟有一代又一代人去研究《聊齋》、解讀《聊齋》,這個終生沒有中舉的老貢生,這個飽讀詩書卻三十年以教書為生的老夫子,這個窮困但不潦倒的老叟,現在是否泉下有靈,看得到這一幕。不知在另一個幽冥世界里,他可曾完成自己的夙愿,尋得到一個沒有壓迫、和樂安定的世界?也許,仍舊有人做著和他一樣的夢,讓他們輕輕地睡去吧,他的靈魂與《聊齋》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