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工作計劃是為了規劃和安排教師的教學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組織教學內容和提高教學效果。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案例,希望對大家的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迷蒙的煙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對楚山離愁無限!
朋友啊,洛陽親友若是問起我來;就說我依然冰心玉壺,堅守信念!
注釋:
1.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2.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3.平明:天亮的時候。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孤:獨自,孤單一人。
4.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5.冰心,比喻純潔的心。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賞析:
據《元和郡縣志)卷二十六《江南道·潤州》丹陽:“晉王恭為刺史,改創西南樓名萬歲樓,西北樓名芙蓉樓。”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王昌齡大約于開元末年受任江寧丞,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稱。江寧屬今南京市,東鄰鎮江。王昌齡由江寧至鎮江西北隅的芙蓉樓,餞別友人辛漸,寫了兩首贈行詩,這是第一首。
此外,王昌齡還寫過一首《別辛漸》,其中有“別館蕭條風雨寒”句,“別館”即客館。庾信《哀江南賦序》云“三年囚于別館”。可見辛、王此別是在被貶滴或流落途中。芙蓉樓之別則是在一個陰雨的秋夜。“寒雨連江夜入吳”的“吳”,就是前文所說的江寧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平明”接上句,意謂次日清晨。“楚山”有的理解為友人經鎮江取道安徽入洛陽,安徽古屬楚國,故稱楚山。其實這里當是泛指南方的山。“楚”字只是與上句的“吳”字相照應。因為安徽不僅屬楚國,也曾經屬孫吳,而孫吳占有今長江中下游的安徽、江蘇等地。所以“楚山”與通常所說的“楚天”一樣,也是指遼闊的南方。第二句還值得一提的是“孤”字的用法,它在修辭上被賦予的擬人化性質,能夠更好地體現作者的感情色彩,突出特定的氛圍,收到物我渾一之效。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致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正如俞陛云在《詩境淺說續編》中所云:
恬退之人,借送友以自寫胸臆。其詞自瀟灑可愛。玉壺本純潔之品,更置一片冰心,可謂纖塵不染。其對洛陽親友之意,乃自愿隱論,毋煩招致。洛陽雖好,寧動冰心。左太沖詩:“峨峨高門內,藹藹皆王侯。自非攀龍客,何為欻來游”,正與同意。但此詩自明高志,與送友無涉。故作第二首云:“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寞寒江明月心。”敘出芙蓉樓餞別之意。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于《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呂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于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征。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于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與此詩有關的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叫旗亭畫壁,見于唐代薛用弱《集異記·王之渙》條,其文曰:“開元中,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時風塵未偶,而游處略同,一日天寒微雪,三詩人共詣旗亭,貰酒小飲。忽有梨園伶官十數人登樓會宴,三詩人因避席隈映,擁爐火以觀焉。俄有妙妓四輩。尋續而至,奢華艷曳,都冶頗極。旋則奏樂,皆當時之名部也。昌齡等私相約曰:‘我輩各擅詩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觀諸冷新謳,若詩入歌詞之多者,則為優矣。俄而一伶拊節而唱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昌齡則引手畫壁曰:‘一絕句’……”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從明代起就有人提出懷疑,這里只引以說明王昌齡的這首絕句與高適、王之渙的優秀作品一樣,流傳人口,備受喜愛。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二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譯文。
冷雨連夜灑遍吳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連朦朧的遠山也顯得孤單!
到了洛陽,如果洛陽親友問起我來,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那樣晶瑩純潔!
注釋。
芙蓉樓:原名西北樓,在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西北。登臨可以俯瞰長江,遙望江北。丹陽在今江蘇省西南部,東北濱長江,大運河斜貫,屬鎮江市。辛漸:詩人的一位朋友。
寒雨:秋冬時節的冷雨。連江:雨水與江面連成一片,形容雨很大。
吳:古代國名,這里泛指江蘇南部、浙江北部一帶。江蘇鎮江一帶為三國時吳國所屬。
平明:天亮的時候。
客:指作者的好友辛漸。
楚山:楚地的山。這里的楚也指南京一帶,因為古代吳、楚先后統治過這里,所以吳、楚可以通稱。
孤:獨自,孤單一人。
洛陽:現位于河南省西部、黃河南岸。
冰心:比喻純潔的心。
玉壺:道教概念妙真道教義,專指自然無為虛無之心。
冷雨灑滿江天的夜晚我來到吳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向您打聽我的情況,就請轉告他們,我的心依然像玉壺里的冰一樣純潔,未受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于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王昌齡當時為江寧丞。辛漸是王昌齡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首詩為在江邊離別時所寫。
賞析。
此詩為一首送別詩。“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此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三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板書設計: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四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
教材簡析。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五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創作的一首送別詩,是作者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此詩構思新穎,淡寫朋友的離情別緒,重寫自己的高風亮節。首兩句寫景,用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后兩句詩人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與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間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蘊藉,韻味無窮。
英語翻譯:。
lotushousetosendthe。
作品原文。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六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七
教材簡析: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設計理念:《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教學重點: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教學難點: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今南京一帶,此地是三國孫吳故地。),織成了一張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離別的黯淡氣氛。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別友人的心頭上。”連”字和”入”字寫出雨勢的平穩連綿,江雨悄然而來的動態能為人分明地感知,則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但是,這一幅水天相連、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正好展現了一種極其高遠壯闊的境界。中晚唐詩和婉約派宋詞往往將雨聲寫在窗下梧桐、檐前鐵馬、池中殘荷等等瑣物上,而王昌齡卻并不實寫如何感知秋雨來臨的細節,他只是將聽覺、視覺和想象概括成連江入吳的雨勢,以大片淡墨染出滿紙煙雨,這就用浩大的氣魄烘托了”平明送客楚山孤”的開闊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漸即將登舟北歸。詩人遙望江北的遠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將隱沒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遼闊的江面上,進入詩人視野的當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蕩的江水本來是最易引起別情似水的聯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勝數。然而王昌齡沒有將別愁寄予隨友人遠去的江水,卻將離情凝注在矗立于蒼莽平野的楚山之上。因為友人回到洛陽,即可與親友相聚,而留在吳地的詩人,卻只能像這孤零零的楚山一樣,佇立在江畔空望著流水逝去。一個”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線,自然而然牽出了后兩句臨別叮嚀之辭:”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早在六朝劉宋時期,詩人鮑照就用”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來比喻高潔清白的品格。自從開元宰相姚崇作《冰壺誡》以來,盛唐詩人如王維、崔顥、李白等都曾以冰壺自勵,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齡托辛漸給洛陽親友帶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報,而是傳達自己依然冰清玉潔、堅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于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了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余、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于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余韻無窮。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八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四)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五)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詩)
(六)品詩,悟情。
1、教學
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
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心啊!
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2)指導朗讀
一、二句。讀出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惆悵,那份送別好友時的凄涼孤寂。
2、教學
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天亮了,這對好友就要分別了。如果是你,會讓友人給你的家人帶什么話呢?但是詩人王昌齡卻是只是囑托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后兩句詩)
(2)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3)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課件插入詩人生平簡介: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四十一歲時因事獲罪,被貶謫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底毀,五十一歲時又一次遭到貶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龍標。王昌齡一生中竟兩次被貶。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時間,為官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可以說,他一生壯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他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從未改變過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也從未改變過報效國家的志向!)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啊!(板書:高潔)
(4)引讀:所以當年邁的雙親問他:你會因橫遭誹謗非議而改變志氣嗎?王昌齡會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發的妻子問他:你會因為處境艱難而向惡劣的環境屈服嗎?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親密的兄弟問他:你會因為官場的坎坷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同流合污嗎?王昌齡會堅決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情深意重的友人問他:你會因為遭到貶謫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嗎?王昌齡依然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吶喊:(師引生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王昌齡寫的《芙蓉樓送辛漸》其實共有兩首,這節課學的是其中一首,描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出示詩句“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寫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我們來讀一讀。(生讀)從“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詩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環境怎樣惡劣,內心怎樣孤寂,始終改變不了詩人的高潔情操,因為他始終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并引生再讀此句)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山孤
孤寂
高潔
冰心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九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整首詩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賞并感受送別詩的不同風格
2、過程與方法
學習運用聯想的方法體會古詩意境的方法
3、情感態與價值觀度
體會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激發學生從小立志做品質高潔的人。
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從“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壺“中體會到詩人表現出來的堅強品質。
今天看到這么多的同學與我一同學習,感到非常高興。你們班一共有多少同學?……差不多是我們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歡大班上課熱烈的氣氛。
真好,我宣布,從現在開始,我又結識了()位新朋友。你們愿意與我交朋友嗎?
好,那就請朋友們與我一同進入這“古韻流香“的課堂吧。
(一)談話導入
看到“古韻“二字,你能聯想到哪些詞語?
說得沒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在人類文明史上流香溢彩,舉世聞名。這節課,我們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詩的迷人魅力。
(二)讀詩題
(出示2:課題)我們一起來來讀詩題:芙蓉樓送辛漸
師:讀詩先讀題,你從詩題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發了哪些疑問呢?
預設:1、地點2、送別詩3、送辛漸
師板書課題
疑:1芙蓉樓在哪里2辛漸和王昌齡是什么關系?辛漸要去哪里?(注釋)
點擊相關鏈接,提供給學生學習資料
那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讀詩人
(三)讀詩人(出示3:詩人)教師導語:
那么王昌齡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詩人
先請同學們把自己預習所得交流一下吧
學生交流關于王昌齡的資料
師:同學出示資料
用一句話說說從這段文字中了解到關于王昌齡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廣交朋友
4才華橫溢
(四)品讀詩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讀全詩及注釋
2、(出示課件)指名朗讀4人左右
3、聽范讀,發現不足
4、模仿誦讀
5、你通過朗讀古詩和注釋知道了什么?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能正確默寫名句。
2、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一、激情導入。
播放古典音樂,教師配樂講述,引入課題。
二、知詩人。
(出示王昌齡像)師:這位就是詩人王昌齡,課前大家查閱過了他的相關資料,你們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課件出示詩人簡介)
三、釋題。
師:學習古詩,應從題目入手。你從題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樓”是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送”是送別的意思。“辛漸”是詩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與朋友分別時,詩人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情感來讀課題。
三、整體誦讀,品評朗讀。
過渡:辛漸既是王昌齡的同鄉又是他的好友,辛漸即將回到家鄉,王昌齡在芙蓉樓為他送行,這首詩描寫的就是詩人在芙蓉樓送別好友的情景。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首詩。
1、初讀古詩
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詩,注意讀正確,讀流利。 (1)指導讀得正確。
師:誰來讀一讀這首詩?其他同學注意聽,聽他有沒有把每個字的讀音都讀準了。
(2)指導讀出節奏美。
師:我們知道,古詩具有抑揚頓挫的節奏感和韻律感,大家試著讀讀看能不能讀出節奏來。指名讀一讀《芙蓉樓送辛漸》,其他同學注意聽,他在讀時是怎么停頓的,有沒有讀出節奏與韻律。
2、師配樂范讀。
3、學生配樂朗讀。
四、感悟詩歌內容。
1、自讀自悟。學生結合注釋仔細地讀一讀,想一想這首詩主要講了什么內容。可以把自己讀懂的內容跟同桌講一講。
2、集體交流。
師:誰來說說你從這首詩中知道了什么?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詩)
五、品詩,悟情。
1、教學
一、二兩句,感受含蓄的離別情懷。
(1)請同學們認真讀讀
一、二兩句,邊讀邊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機板書: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來說說你看到的情景嗎?面對著這樣的凄風冷雨,這樣孤零零的楚山,又要與好友分別了,詩人心中是怎樣的感受呢?(板書:孤寂)詩人表面上寫楚山孤獨,其實是在表達自己孤寂的內心啊!
一、二句這樣寫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師引生再讀)。
(2)指導朗讀
一、二句。讀出詩人與朋友離別時的惆悵,那份送別好友時的凄涼孤寂。
2、教學
三、四兩句,感受詩人高潔的情懷。
(1)師:天亮了,這對好友就要分別了。如果是你,會讓友人給你的家人帶什么話呢?但是詩人王昌齡卻是只是囑托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后兩句詩)
(2)師:芙蓉樓一別之后,辛漸即將回到洛陽,見到家鄉的親友,猜想一下,王昌齡的家鄉可能會有哪些親友?(年邁的雙親、結發妻子、兄弟姐妹、友人)這些親友見到辛漸后可能會問些什么?(他為什么不回來?是否吃飽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錯?為什么屢遭貶謫?)
(3)師:這些王昌齡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讓辛漸告訴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壺。”這究竟是為什么?(課件插入詩人生平簡介:王昌齡才華橫溢,官至縣蔚。四十一歲時因事獲罪,被貶謫嶺南,北返長安時在江寧縣任職,在江寧數年,又遭人底毀,五十一歲時又一次遭到貶謫,被貶到更為偏遠的龍標。王昌齡一生中竟兩次被貶。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時間,為官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貶謫中度過的!可以說,他一生壯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飽受煎熬的貶謫歲月里,他依然堅守自己的理想,從未改變過自己冰清玉潔的品質,也從未改變過報效國家的志向!)
通過了解了詩人的經歷,請再讀讀這一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是從哪些字詞體會到的?(板書冰心、玉壺)“冰心”是什么意思?詩人想用它說明什么?“玉壺”是什么樣子的呢?(里里外外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由此可見,詩人以冰心玉壺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師: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潔的心啊!(板書:高潔)
(4)引讀:所以當年邁的雙親問他:你會因橫遭誹謗非議而改變志氣嗎?王昌齡會堅定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結發的妻子問他:你會因為處境艱難而向惡劣的環境屈服嗎?王昌齡會深情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親密的兄弟問他:你會因為官場的坎坷遭遇而改變自己的氣節,同流合污嗎?王昌齡會堅決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當情深意重的友人問他:你會因為遭到貶謫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嗎?王昌齡依然會豪邁地說:“一片冰心在玉壺”!
師:王昌齡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吶喊:(師引生讀)“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3、歸納主題。
師:《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通過一孤一寒,烘托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壺”表明了詩人高潔的操守。同時“一片冰心在玉壺”也成為了全詩的主旨所在,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佳句。
4、熟讀成誦。
師:當我們理解了詩人與朋友離別的傷感,理解了詩人那冰清玉潔的高尚情操之后,讓我們再一次跟隨著這悠揚的樂曲吟誦這首詩,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播放古詩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師:同學們,王昌齡寫的《芙蓉樓送辛漸》其實共有兩首,這節課學的是其中一首,描寫的是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出示詩句“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云深。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寫的是頭天晚上詩人在芙蓉樓為辛漸餞別時的情景。我們來讀一讀。(生讀)從“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詩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環境怎樣惡劣,內心怎樣孤寂,始終改變不了詩人的高潔情操,因為他始終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并引生再讀此句)
板書設計:
芙蓉樓送辛漸
(唐)王昌齡
寒雨 山孤
孤寂
高潔
冰心 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二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起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三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第一課時。
一、以情導入:
離別之際有沒有讓你牽掛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話想對他(她)說呢?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dd互背(2)指名背dd齊背。
三、積累訓練。
誦讀,默寫。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書讀背誦古詩。
2、了解詩句的大體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熟讀背誦古詩,了解古詩的大體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我們在過去三年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積累了不少古詩詞,在不斷的積累的過程中,我們感受到每一首詩都蘊涵著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還記得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請同學背誦,說說這首詩表達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們再學習一個唐代詩人王昌齡寫的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體會一下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4、板書課題,請同學朗讀。
二、創設情境,了解古詩。
1、簡介作者及書寫古詩的時代背景。
2、教師范讀古詩。
3、自讀古詩,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4、同位互讀,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5、用卡片檢查生字認讀:吳孤洛壺。
6、檢查指導朗讀讀古詩,邊讀邊想:詩句中哪一句最能表達作者的感情。
三、指導自學。
過渡:這些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了解詩句。
1、請同學們回憶學習古詩的方法。
板書:讀(劃停頓,熟讀)。
解字詞(借助注釋、查工具書)解詩句(串詞串句)。
解全詩(串句連詩)。
朗讀(體會感情,有語氣朗讀)。
2、小組學習。
3、學習匯報。(按學法匯報)。
“寒雨連江夜入吳,”一場冷雨連著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間悄悄地來到吳地。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送別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樣孤寂。
“洛陽親友如相問,”到了洛陽,如果有親友問起我的景況,就請轉告他們。
“一片冰心在玉壺。”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玉壺里的冰一樣晶瑩透亮,沒有受到功名利祿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學習,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過渡:為了更深入地了解詩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感情,我們還需要了解詩的作者及背景,這是我們這節課增加的學法之一。
1、介紹作者王昌齡及背景。
2、了解作者、背景,與詩歌相結合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詩句,你能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1)這首詩表達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寫友情的句子)。
(2)體會詩人表達他和辛漸之間的深厚感情的。
3、深入體會感情,指導朗讀。
你能把作者與友人深深的離別之情讀出來嗎?(自由讀、指名讀、師生合作讀)。
五、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學習《芙蓉樓送辛漸》一詩,不僅理解了詩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課后我們可以多積累一些古詩詞。
[注釋]。
1、芙容樓:潤州(今江蘇鎮江)的城樓。辛漸: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連江:潤州在長江邊。這句是說,夜里長江上下了寒雨。吳:春秋時的吳國在長江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吳。
3、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時的楚國在長江中下游一帶,所以稱這一帶為楚山。
4、洛陽:今河南洛陽,是辛漸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純潔。玉壺:冰在玉壺之中,進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賞析]。
“寒雨連江夜入吳”,迷蒙的煙雨籠罩著吳地江天,織成了無邊無際的愁網。夜雨增添了蕭瑟的秋意,也渲染出離別的黯淡氣氛,詩人因離情縈懷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見。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點出了送別的時間和地理環境。雨后的清晨,天氣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個“孤”字,也形象地傳達了詩人此時的心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寫的是詩人對辛漸的叮嚀和托付之語。意思是說:你到達洛陽后,假如有親戚朋友詢問我遭貶后的近況,你可以告訴他們,就說我的內心依然純潔無瑕,就像冰那樣晶瑩,像玉那樣透亮。詩中用一個巧妙的互相映襯的比喻,來形容一種純潔完美的品格。這兩句詩并不僅僅是詩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詩人以凜然的姿態對小人誹謗所進行的駁擊,表現出詩人不肯屈從于惡勢力的頑強斗爭精神。
作者簡介:王昌齡(約698—756),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市)人。唐代詩人。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五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透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資料,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能透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述的意境。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播放歌曲《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到達“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能夠幫忙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透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構成必須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明白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那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十分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樣理解(學生談體會)。
(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透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應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_____。”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透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_____”。(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_____。”(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_____。”(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_____。”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明白,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持續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透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暴,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能夠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六
???2.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齡的高尚品質。
???。
???。
???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齡的高尚品質。
???。
???一.談話激趣,導入揭題。(預設3’)。
???師:現在大家已經是三年級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積累了很多古詩,誰愿意來展示一下自己,背誦一首古詩。(兩三位同學。適當點評。)。
???在盛唐時期就有一位擅長寫邊塞詩的詩人,叫王昌齡。他不僅擅長寫邊塞詩,他還擅長寫其他的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王昌齡寫的詩。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二、初讀古詩,感知內容。(預設20’)。
???1.解析試題。
???師:“請你自己讀一讀詩的題目,想一想,說一說你從詩題中知道了什么?”
???學生自讀——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學生回答——相機引導學生“王昌齡在哪兒了?”、“王昌齡去干嗎了?”(指導學生完整地解題。)。
???師:你很聰明,有的文章一看題目就能看出是寫什么的?
???“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給“送”組個詞嗎?(理解意思,點出送別詩)。
???2.補充資料。
???簡介王昌齡。
???3.初讀詩句。
???師:來,請你們讀一讀詩句,想一想詩句都寫了什么?當然了,讀是有要求的。(出示讀古詩的要求:讀正確、讀流利、讀好節奏。)。
???(指名朗讀,相機點撥,及時評價,指導朗讀。)。
???師:讀得還不錯,哪兒看不懂?(生回答。先借助注釋自己解答——如果還有不懂的——請同學幫助——師解答。)。
???預設1(前兩句分析):我們理解詩意很重要的一種方法是借助注釋學習,看看注釋能不能幫到你。“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場秋雨一場寒,“夜入”和“平明”——時間跨度,展開想象:前一天晚上到達吳地,第二天天剛亮就要送別他的朋友,或許他們很早就出門了,也可能他們徹夜未眠,不舍得這個離別時刻的到來。“孤”——組詞解讀,孤單,孤寂,送走好友后,楚山孤零零地立在那里,站在高樓上,放眼望去,江水茫茫,煙波浩渺,陰沉的景象仿佛詩人此刻的心情一樣孤寂。
???王昌齡也可能想到了很多,但是他卻只叮囑了辛漸一句話: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出示冰心玉壺的圖片和典故。)。
???三、再讀古詩,感悟詩情。(預設:10分鐘)。
???(補充資料及寫作背景,引導學生體會王昌齡的品質。指導學生再讀,知道了意思,體會了心情,讀出味兒。)。
???預設:你讀出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你寫到黑板上。王昌齡面對這寒雨,這孤山,是分別的離愁,更是詩人的心聲——無論多少凄風冷雨,詩人都堅如磐石,縱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潔。這里我們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樣的生活態度。
???面對這樣沁人心脾的詩句,李老師也忍不住想讀一讀了,孩子們,你們可以閉眼想象。(師配樂朗讀。)。
???美妙的音樂,也想為你們的聲音服務,誰愿意來嘗試一下。(指名配樂朗讀。)。
???四.反饋檢測,熟讀成誦。(預設7’)。
???師:孩子們,我們試著把這首古詩背誦一下吧。(生自由背誦,指名背誦。)。
???師:誰愿意來挑戰一下,第一關:跟老師對詩句。(指名1——2名學生。)第二關:老師跟你對詩句。(學生先讀詩題、作者和前兩句。)第三關:我會背。(指名全詩背誦。)。
???機動環節:
???1.短暫的一節課的師生關系馬上就要結束了,但是我們的情意并沒有結束。李老師馬上就要走了,你有沒有想對李老師的話。(指名交流,指導學生創編送別詩。)。
???2.我跟你們商量好了,想把小朋友們最優秀的作品展示出來,我們動筆把這首古詩寫下來吧。
???板書設計:
???????????孤寂??高潔。
????????????冰清玉潔。
????????????樂觀堅強。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七
教學目標: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八
1、基本教學: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了解古詩的大致意思,能背誦古詩。
2、情感態度:透過學習古詩,體會朋友間的離別之情。
3、潛力運用:自己會寫離別贈言。
教學課件關于送別的詩歌。
一、以情導入:
2、過渡揭題:別急,我們暫且把這種思緒擱置一下,先來共同學習一首應時應景之作——其實是一首關于送別的詩歌。
播課件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穿插《出塞》)。
二、學習古詩:
1、自由讀詩,看看誰是第一個有快又通順的讀完本詩的人。
2、指名讀,糾正不正確發音。
3、再讀,(小組讀、輪誦、疊誦、表演讀、唱誦……)。
4、學生個人誦讀展示。
5、群眾誦讀。
6、出示問題,初步理解。
學生說自己認為的詩意,教師進行輔導,鼓勵學生大膽的說,不要害怕說錯。播課件(重點詞句)。
播課件,描述詩的意境。
這是一首送別詩,全詩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從昨夜秋雨寫起,為送別設置了凄清的氣氛。第二句中的“平明”點明送客的時間;“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時的情緒。后兩句,寫的是自己,但仍與送別之意相吻合。因為辛漸是詩人的同鄉,辛漸返鄉,親友必須要問到詩人的狀況,所以詩人在送別辛漸時個性囑托他:“家鄉的親友如果問到我此刻的狀況,你就說,我的為人就象那晶瑩剔透的一塊冰,裝在潔白的玉壺之中。”后兩句自比冰壺,表達自己開朗胸懷和堅強性格,也證明自己不為遭貶而改變玉潔冰清的節操。本詩既寫了朋友的離情別緒,更加寫出了自己的高風亮節。
展開想象誦讀詩,師生共評。
7、背誦:
(1)試背——互背。
(2)指名背——齊背。
三、積累訓練。
1、你們還記得以前學過的送別詩嗎(課件出示)。
2、那里還有幾句送別的詩句,讓我們一齊讀一讀。
(課件出示)。
四、拓展。
1、贈言示范。
2、寫離別贈言(課件播放送別)。
唐-王昌齡。
寫景:渲染氣氛——寒雨。
敘事點出送別——送客。
抒情:證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樓送辛漸教案孫雙金(實用19篇)篇十九
這首詩大約作于開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齡當時離京赴江寧(今南京市)丞任,辛漸是他的朋友,這次擬由潤州渡江,取道揚州,北上洛陽。王昌齡可能陪他從江寧到潤州,然后在此分手。這詩原題共兩首,這一首寫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邊離別的情景。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語感強調了個人經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因為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教師范讀,材料補充,教師引導補白等多種手段,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充分體現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個性化理解。
1、知識與技能。
正確、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背誦積累送別詩。
2、過程與方法。
感悟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深厚的情誼。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抓住“冰心”“玉壺”理解詩人不會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
能通過不同方式的讀,理解體會詩意,感悟詩歌所描寫的意境。
能在不斷的補白及小練筆的過程中感悟作者內心,理解人物品質。
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播放歌曲。
《相見時難別亦難》)。
1、談話:相見時難別亦難,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自古以來就是。
(設計意圖:課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對送別詩的一個課外積累,同時是為整堂課渲染一種氣氛,使學生初步感受那種離愁別緒,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礎,以達到“未成曲調先有情”的目的。)。
2、學生談感受。
資料補充:辛漸是王昌齡的同鄉,這次是要送好友辛漸回他們的故鄉去,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設計意圖:在此處做資料的補充,可以幫助學生走進作者內心,感受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及那種難舍難分。)。
(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打開課本,請同學們自由讀詩。
(點撥:注意讀詩要強調字與字之間的停頓,讀出它的節奏來。)。
2、指名朗讀,教師點評,并進行范讀。
指導讀法:我們讀古詩文,光有節奏是遠遠不夠的,還要能讀出自己的體會與感受來。(再次練習朗讀)。
3、借助注釋,結合你自己的感受,談談你的腦海中留下了什么影響和感受。
(設計意圖:通過反復誦讀,加之注釋及課前的相關資料的補充,使學生腦海中形成一定的畫面,拉近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初步感悟詩歌的空靈之美。)。
(三)精讀古詩,重點品悟。
(學習前兩句)。
師:同學們對詩的理解和感受談的都字斟句酌,你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學生的回答隨機點撥總結。)。
1、學習體會“寒”感悟“孤”。(課件出示古詩的前兩句)。
(1)自然的“寒”與楚山的“孤”。
師:“一場秋雨一場寒”這場趁著夜色潛入吳地的雨的確帶點寒意,就連那楚山看起來都是那樣孤零零的,讓我們一起讀出這場雨的寒意與楚山的孤寂——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齊讀)。
(2)離別的“寒”內心的“孤”。
(點撥: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還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與孤獨的?)學生談體會。
師:是啊,那寒意不僅彌漫在滿江煙雨中,也沁透在兩個離人的心頭啊,這場雨使作者平添了幾份孤獨!該怎樣讀出那種寒意呢?(指導激情誦讀前兩句。)。
總結: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還會為什么感到寒心嗎?這里還暗含著同學們所不了解的一些歷史背景。
(課件出示補充資料:王昌齡曾在朝廷為官,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廉,卻屢遭奸佞小人詆毀誣陷,兩次貶官,開元二十七年,被貶為江寧丞,開元二十九年,又被貶到非常偏僻的龍標作縣尉,但始終不肯向惡勢力屈服,頑強斗爭,直到最后“安史之亂”時被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不到六十歲,他一生壯志未酬,這首詩是他第二次遭貶時所作。)。
隨機提問:你認為這個寒,我們還能怎么理解?(學生談體會)(3)對世態心寒,更覺孤立無援。
引導談話:世態的炎涼,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覺寒心啊,朋友的離去更讓他覺得孤立無援,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兩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種復雜的內心。(齊讀)。
(設計意圖:此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找含義深刻的字切入,品讀感悟,從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對作者復雜的內心的深入理解,是一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梯度的引導過程,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朗讀指導,可謂水到渠成。)。
(四)走進作者內心,感悟人物品質。
(學習后兩句)。
1、小練筆,走進作者內心。
(1)(播放雨聲的音效及古詩后兩句,創設情境,補白)過渡:面對這蒼茫的煙雨,孤峙的楚山,聆聽著窗外傳來的這淅淅瀝瀝的夜雨聲,詩人思緒萬千,輾轉反側,無法入眠,那個無眠之夜,他在想:“————。”
(設計意圖:此環節是通過一個情境的創設,再次拉近學生與當時環境、文本、作者之間的距離,以小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切身體會作者內心,能與作者對話,同時也為感悟人物品質奠定基礎。)。
(2)指名發言。
(3)情境創設,引導激情朗誦古詩后兩句。
師:于是,在那長亭外,瑟瑟秋風中,我們聽到了這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家人如冰心玉壺般一覽無余的愛啊!
師:在那古道邊,萋萋芳草地上,我們聽到了同樣一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朋友如冰心玉壺般純真的情啊!
師:在那一葉小舟上,茫茫滄海邊,我們也聽到了那句話(生):————。”(師)那是他對朝廷如冰心玉壺般清澈見底的忠心啊!
(設計意圖:此環節仍然采用教師創設情境激情引導的方式,描繪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想象與朗讀的欲望,而且這一個個腦海中不斷變換的場景,和朗讀后老師及時的補充,也會使學生明白,作者那種對家人,對朋友,對朝廷矢志不渝的`愛無論何時何地都未曾改變。與此同時對“冰心”、“玉壺”這兩個抽象的詞語也已經形象化,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個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時的朗讀,已經化為了學生情到深處的一種自然、真實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質。
(1)師:沒有了對親人的竹報平安,也沒有了封封家書中字斟句酌的牽掛,千言萬語化作臨別時的一句叮嚀:“————。”學生再次激情補白。(古詩后兩句。)。
(3)學生自由發表見解。
總結:是的,他要讓那些惡勢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與磨難,他都不會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潔,保持著自己的信念。
(設計意圖:通過層層遞進的方式,引導學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內心,從而體會他剛正不阿,不畏強權,不因橫遭謗議貶謫而改變志氣的決心。此環節是本課的一個點睛之筆。)。
(五)課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齡的家人或朋友,聽到辛漸的一番描述,你會對他說些什么,可以以書信的形式,也可用詩歌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