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寫教學工作計劃時,需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習需求,同時結合課程標準和教材內容進行合理安排。如果您需要寫一份教學工作計劃,以下范文可以為您提供一些指導和思路。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一
1.背景: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部落之間頻繁發生戰爭,人們盼望草原統一,結束戰爭。
2.統一:12,鐵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
二、蒙古滅西夏與金。
1.滅夏:1227年,成吉思汗率領軍隊滅西夏。
2.滅金:1234年,蒙古滅金。
三、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1.建立: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后定都大都。
2.統治:忽必烈接受了漢族儒臣提出的“行漢法”“行仁政”“不嗜殺”的建議,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統治方法,設立各種機構。
3.統一: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一。抗元英雄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
4.意義: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時期我國以青銅文明為代表的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基本史實。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夏、商、西周時期的奴隸制文明輝煌燦爛,源遠流長,一脈相承。
2、過程與方法:
(1)教師指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動手上網查資料,搜集史料,體會夏商周青銅文明的輝煌。
(2)通過合作討論,得出正確結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二、重點和難點: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是全課的重點子目。
正確地理解青銅文明這一概念是本課的難點問題。
三、教法和學法:
1、啟發式教學結合網絡教學。
2、自學探究式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四、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出示一組三星堆文化圖片,進而引導學生初步了解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的基本概況。
2、打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的圖片供學生討論,了解夏商周青銅器的高超技藝,運用物理和化學知識分析青銅器的制作成分和制作工藝。并要求學生用橡皮泥或膠泥制作一種器皿,引出夏商周陶瓷,玉器制造業也很興盛,體會勞動人民創造歷史的艱辛,通過實踐提高感性認識。
3、以同學們日常生活中常吃什么?導出夏商周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情況,得出當時的農牧業已相當發達的結論,這個時代人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便被稱作青銅文明。
4、設置二個動腦筋題:
(1)組織學生討論:談談你所認識的青銅文化,全面了解青銅文化,認識是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和商業的繁榮,形成了夏商周燦爛的青銅文明。
(2)提出你認為誰是輝煌燦爛青銅文化的創造者?問題,供學生討論,明確青銅文明代表夏商西周高度奴隸制文明。
5、教學小結:要求學生自行設計本節課的知識結構,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6、課堂驗收:摘星星專欄,以多種方式使學生掌握本課知識重點。為進一步發散學生的思維,提出問題你認為我國是世界文明故國嗎?學生大體了解什么是文明古國,并和其他世界文明古國橫相聯系,增強民族自豪感。
附:板書設計。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在原始社會末期,我國出現青銅器;。
3與商周同期,在我國西南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一種青銅文化,即三星堆文化。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三
唐朝唐玄宗時高僧鑒真東渡日本,設計了唐招提寺,傳播了唐朝文化,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
唐朝唐太宗時高僧玄奘出使天竺(古印度),在那里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x疆地區的歷史和佛學典籍。
7、隋朝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p33。
8、宋朝南方生產發展和商業繁榮史實p56。
農業:唐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太湖流域的蘇州、湖州,成為重要糧倉,民間有“蘇湖熟,天下足”。宋朝時,水稻居糧食生產首位。
手工業:北宋蜀地絲織品“號為冠天下”。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發展成著名瓷都。宋朝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商業:宋朝大都市開封(北宋都城)和杭州(即南宋都城臨安)。廣州和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紙幣的出現: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紙幣的產生,利于商業發展。
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p59紙幣圖識記,北宋稱為交子,南宋稱為會子)。
9、宋朝社會風俗(p61--p64)。
宋朝由于一些士大夫的提倡,婦女纏足陋習逐漸傳開。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以吃魚多。
宋朝交通發達,供住宿的邸店很多,宋詩里“邸店如云屯”,就是形容旅店業的興旺。
宋代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城里有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
【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反映的節日是春節。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四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五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六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當宰相。
(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
(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
(1)大都市有。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
(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七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00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八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九
1.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都陽城。我國古代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啟開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
2.約公元前16,湯建立商朝,都亳。約公元前14世紀,盤庚遷殷。商朝又稱殷朝。
3.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1世紀),牧野之戰,周武王建立周朝,都鎬京。史稱西周。
4.公元前771年(公元前8世紀),犬戎殺死周幽王。
5.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
6.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是原始社會后期貧富分化的出現和私有制產生的必然結果。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歷史的進步。
7.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荒淫無道,暴虐成性的國君必將被人民所拋棄。
第5課。
1.西周的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等級制:貴族、平民與奴隸。宗法制:)。
目的:鞏固對周邊的統治。內容:授民授疆土。分封對象及受封者的義務:略。
分封制的作用及影響: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鞏固了國家的統治。
第6課。
1.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2.齊桓公稱霸原因:東方大國;管仲改革;“尊王攘夷”
3.標志: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
4..晉楚爭霸:晉文公城濮之戰退避三舍;楚莊王問鼎中原邲之戰。
5、吳越爭霸:勾踐臥薪嘗膽。
6.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三家分晉——秦的統一。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7.戰國典型戰役: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
第7課。
1.春秋時期鐵器牛耕(戰國開始使用兩牛牽引的犁)的使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個體小農逐漸成為社會的基本生產單位。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都江堰:戰國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岷江流域。“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防洪灌溉水利工程,維護了生態平衡,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至今仍發揮著重要作用,灌溉農田上千萬畝,使成都平原變成天府之國。成為我國古代規模最大、效益最好、歷時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國當時的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
2.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主張執照現實需要改變治理國家的政策,不必因循守舊。
原因:富國強兵。
內容: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義: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成敗:一場改革的成功或失敗的標準,不在于實施變法的人的生與死,而在于變法的目的是否達到。商鞅最后被處死了,但變法取得了成功。因為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發展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意義)。
3.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第8課。
1.甲骨文是商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金文:商周時期。大篆:西周晚期;戰國發明毛筆,寫在竹木簡或帛上。
2.歷法:夏朝:就是今天的農歷,也稱夏歷;商朝歷法完備,一年分為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閏年增加1個月。戰國測定了24個節氣。
3.扁鵲的四診法:望、聞、問、切。
4.屈原戰國時期楚國人,創造新體詩歌“楚辭”,代表作:《離騷》;世界文化名人。傳統節日:端午節,劃龍舟,吃粽子等。名句: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5.鐘鼓之樂:編鐘湖北隨州。
2.銅、錫、鉛的合金。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三星堆文化:青銅面具、青銅立人像、青銅神樹。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一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
(1)隋唐時期,我國人民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2)北宋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3)15世紀,歐洲出現活字印刷術,比中國晚約四百年。
2、指南針的應用。
(1)戰國時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司南;。
(2)北宋,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3)南宋,指南針廣泛用于航海事業;。
(4)指南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3、火藥的應用。
(1)唐朝中期,已有火藥配方的記載,
(2)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上,
(3)宋元,火藥武器廣泛用于戰爭,
(4)13、14世紀,火藥及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二、史學成就。
《資治通鑒》--“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
史學上的“兩司馬”史學家年代著作體例。
敘事范圍司馬遷西漢。
《史記》。
紀傳體通史。
黃帝到漢武帝時期司馬光北宋。
《資治通鑒》。
編年體通史。
戰國到五代。
三、宋詞。
《念奴嬌·赤壁懷古》。
慷慨激昂,氣勢豪邁。辛棄疾4、元曲。
(1)由雜劇和散曲組成。
(2)最優秀的劇作家:關漢卿,其代表作是《竇娥冤》。5、繪畫(1)宋代繪畫,突出表現在:山水畫、花鳥畫和風俗畫的創作中。(2)李公麟,人稱“宋畫第一”。
(3)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東京汴河沿岸的風光。(4)趙孟頫的畫,人稱“神品”6、書法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二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三
1.雅典城邦民主制度達到全盛時期的執政官是。
a.克里斯提尼b.伯利克里c.凱撒d.屋大維。
2.男孩從7歲就開始軍事訓練,女孩也要練習跑步,投矛的城邦是()。
a.雅典b.斯巴達c.羅馬d.查理曼帝國。
3、公元前到公元前,希臘進入城邦時代。和是最有名的兩個城邦國家。
4、公元前5世紀后半期,通過伯里克利改革,雅典城邦出現前所沒有的繁榮景象,歷史稱這時期“”。
5、古代文明是歐洲文明的發源地。而文明又是希臘文明的開端。
6、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半島,東臨海。如果說亞非文明被稱為大河文明,歐洲文明則可被稱為文明。
7、雅典民主制度在執政期間,達到全盛。
8、后來,希臘被王國征服,城邦時代終結。
二、重點研討。
伯利克里時期雅典的繁榮表現在哪些方面?
政治上。
經濟上。
文化上。
第2課時羅馬帝國的興衰。
1.公元2世紀,被人戲稱為“羅馬帝國的小澡盆”的是()。
a.紅海b.里海c.黑海d.地中海。
2.東漢時期,中國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轉運到歐洲的大秦,大秦就是古代的()。
a.雅典b.古希臘c.羅馬帝國d.波斯帝國。
霸主。
4、公元前年,屋大維獨攬大權,標志著羅馬共和國結束,
時代開始。
5、公元前世紀中期,在半島中部,羅馬城建立。公元前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世紀羅馬統一意大利半島。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成為羅馬帝國的內海。
6、公元前年,自稱共和國元首。羅馬共和國過渡到年代。
7、公元前年,爆發了領導的大規模奴隸起義。
8、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476年,西羅馬帝國被所滅。
二、重點研討。
(一)、羅馬共和國的建立與擴張。
(1)建立時間。
(2)軍事的擴張。
(3)斯巴達克起義。
(二)、羅馬帝國。
(1)、羅馬帝國出現的背景。
(2)、羅馬帝國建立的標志。
(3)、羅馬帝國的興盛。
(4)、羅馬帝國的分裂。
(5)、羅馬的滅亡。
(6)、羅馬為什么能夠成為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三)、基督教的`創立。
(1)背景。
(2)時間。
(3)地點。
(4)基本教義。
(5)經典。
(四)、
羅馬城羅馬共和國稱霸羅馬帝國建立。
第3課時西方文明之源。
1.馬教授準備考察西方文明的源頭,他應該去()。
a.印度b.希臘c.羅馬d.美國。
2.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源于()。
a.古代希臘b.古代埃及c.古巴比倫d.古代西亞。
3.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被譽為“悲劇之父”的是()。
a.阿里斯多芬b.埃斯庫羅斯c.荷馬d.亞里斯多德。
4、西方文化之根源于和文明。
5、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誕生了“悲劇之父”和“喜劇之父”。
6、羅馬在公元前5世紀就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稱為。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二、重點研討。
思考:西方文明與亞非文明有什么不同?
綜合探究一對比早期區域文明之間的異同。
1、、、、、以及歐洲的。
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2、人類跨入文明時代的標準有、和。
3、世界上最早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出現在流域。
4、阿拉伯數字是東方文明的重大成果。創造發明“阿拉伯數字”的是。
二、重點研討。
1、辨識早期文明的異同。
2、比較古代四大文明與古希臘文明。
3、亞非四大文明古國的相同點。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四
新課導入: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于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里來的?那么同學們,有誰知道:“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的故事”?學生講述,老師總結并補充《圣經》中關于上帝造人的故事。
(展示“女媧造人”和“亞當、夏娃”的圖片)。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那么,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后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類人猿。(展示“人類的進化”圖片)類人猿是一種近似于人的古猿,它們經過漫長歲月的勞動、演變、進化、發展成現代人。那么在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又有哪些居民呢?這節課我們就學習:
(板書)第1課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講授新課:
(展示“中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圖)結合課本“我國早期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請同學們數一下早期人類遺址共有多少處,了解20世紀以來中國眾多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歸納我國早期人類遺址的分布特點。請同學回答“看一看”,教師補充總結,引出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我們這節課主要學習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板書)。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五
識記與理解:記住他們生活的時代、地域和種植的糧食作物。理解自然條件對農耕生活的影響。
能力和方法:通過識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觀察原始農耕時代的器物,培養審美能力;通過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舊石器和新石器的比較,培養學生掌握、運用比較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中國對世界農業起源的貢獻,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體驗原始農耕勞動的甘苦及其所創造的價值,認識勞動的價值和意義。通過他們適應、利用與改造自然,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河姆渡和半坡遺址為重點,前者更重。
難點為新石器的涵義,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大汶口墓葬所反映的社會情況。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一、導入新課。
我們一日三餐吃的主食是什么?……導入農業及農業的起源而導入本課的新課學習。
(科考隊進入下一站,來到浙江余姚……)。
利用學生熟悉的內容談話,接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河姆渡遺址。
除此以外,他們還從事哪些生產活動?你知道稻谷是如何種植、儲存、加工、食用的嗎?
當地的氣候條件怎么樣?這與先民的這些生活習慣有什么關系?
指導學生閱讀p12史海拾貝。
這是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那北方的原始居民的農耕文化是否一樣呢?
學生看書、尋找、發現。
理解生活的需要制造相應的工具。
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及其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知道最早種植水稻與粟。
過渡,引起學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三、半坡遺址。
要求學生看書找找“半坡遺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是否與河姆渡原始居民一樣?”“有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觀察書上的石器和陶器,看看它們有什么用途?是如何使用的?
你能根據書上p10小字的描述和你的理解復原出半坡人的居住的房屋嗎?
帶著問題看書,有的放矢。
大膽猜測、想象。
學生看書,然后自己試圖畫出半坡人居住的房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四、大汶口遺址。
在山東泰安附近,比河姆渡和半坡晚些的時候,出現了一處更先進的原始農耕文化遺址,即大汶口遺址。
現在請大家看看書,想想河姆渡、半坡、大汶口三處遺址的其同點?各有什么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小字,想一想“大汶口墓葬的差異反映了什么歷史現象?”
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閱讀教材,去歸納發現。
五、小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我國的原始農耕文化具有起源早、成就大、存在南北兩大類型。
認真聽,自豪感。
六、學習活動與學習測評。
當堂測評、鞏固。
鞏固知識、激發興趣。
【教學后記】。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六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后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后,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筑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后,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后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筑了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后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長城;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于鞏固統一,有利于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七
知識與能力: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2、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七年級歷史第三課教案人教版(通用18篇)篇十八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蒙古族的興起、統一和元朝的建立過程,以及元朝的政治統治和經濟發展情況。
通過思考和概括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使學生了解元朝的歷史地位,培養學生綜合歸納歷史知識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所建立的元朝在我國歷史上的貢獻,涉及元朝的政治史和經濟史內容。
“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是本課的重點。其中“行省制度”又是本課的難點。另外,本課內容繁多,講述時如何做到條理清楚,重點突出,也是個難點。
導入:播放騰格爾的《蒙古人》。
由學生介紹蒙古族的情況:生活在蒙古高原,從事游牧,住在蒙古包里,吃羊肉、喝奶茶。
一、“一代天驕”統一蒙古。
1、馬背上的民族——蒙古。
出示公元12世紀中國各政權形勢圖。
當時在中國有哪些政權:金、南宋、遼、西夏、吐蕃。
當時蒙古分為許多部落,各部落互相征伐。在《蒙古秘史》記載:“沒有逃避地方,只有沖鋒打仗。沒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殺伐。”
成吉思汗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動亂歲月。
2、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看錄像《成吉思汗》。
思考:鐵木真面對逆境是怎么做的?他為什么被尊為成吉思汗?
鐵木真童年時,父親被殺,部族背棄了他,他自己也被仇敵追殺。面對這樣的逆境,鐵木真是怎樣做的。
鐵木真說過:“拼殺沖鋒的時候,要像雄鷹一樣;高興的時候,要像三歲牛犢一般歡快;在明亮的白晝,要深沉細心;在黑暗的夜里,要有堅強的忍耐力。”重重的磨難沒有把他打倒,反而磨練了他的意志。經過多年的征戰,鐵木真打敗了周圍的各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1206年,鐵木真被推選為大汗,尊稱為“成吉思汗”。
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又發動了大規模的擴張戰爭。
出示《蒙古帝國形勢圖》。蒙古帝國形勢圖,講解成吉思汗的擴張戰爭。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的建立。
時間:1271年。
都城:大都。
開國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2、元朝滅南宋和文天祥抗元。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是誰的詩?你能解釋它的意思嗎?
這是文天祥的詩。意思是,自古以來,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價值、有意義,名垂青史。(文天祥在反元斗爭中始終堅貞不屈,表現了高尚的氣節。)。
三、元朝的政治與經濟。
1、元世祖恢復和發展農業的主要措施。
國以民為本,民以衣食為本,衣食以農桑為本。——元世祖。
從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世祖的經濟政策與蒙古初入黃河流域時有何不同?
元世祖重視發展農業生產。
元世祖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做牧場,還治理黃河,推廣棉花的種植。通過這一系列的措施,北方的農業生產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聯系前面學習的“江南經濟的發展”,這時,元朝的經濟重心在哪個地方?
“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國家主要的糧食供應來自南方,要運到北方,有哪些途徑?
2、水路交通運輸的發展。
(1)漕運。
對比隋大運河與元朝的運河,有什么不同?
元世祖開鑿了兩段新運河——會通河、通惠河,與原有運河連通,使糧船可以從杭州直通大都。
(2)海運。
海運比漕運有哪些好處?
載重量大,費用便宜,所以糧食運輸逐漸變成以海運為主。
3、繁華的大都。
當時元朝的首都大都成為繁榮的大都市,以大都為中心,元朝的對外往來十分頻繁。
4、頻繁的中外往來。
元朝時對外往來的一個著名使者就是馬可波羅。(出示馬可波羅旅行路線圖)。
5、行省制度的建立。
蒙古帝國空前遼闊,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
學生根據《元朝的疆域圖》,注意以下地區:
中央:中書省、宣政院。
地方:行中書省。
宣政院負責管理西藏地區的行政事務。
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和澎湖列島地區。
廣州處于江西行省的管轄之下。
四、民族融合的發展。
引導學生簡要回憶漢以來,特別是三國以來我國民族融合的史實,以突出元朝民族融合的發展和加強。關于民族融合的情況,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找出其四種表現。
1、漢族外遷邊疆。
2、邊疆各族遷入中原、江南。
3、契丹、女真同漢族融合。
2、回族的形成。
通過圖片了解回族生活習俗。
五、小結(略)。
六、作業: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