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具有很高的文采和藝術性,讀者在品讀時能夠欣賞到其中的美感。希望通過這些范文的學習,能夠激發大家對寫作的興趣和熱愛,不斷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一
一般來說,一個將領實施某一計謀取成功之后,敵方會吸取教訓,防止再次上當。因此,故伎重演,難度很大。古代軍事奇才韓信,二施“暗渡陳倉”的計謀,玩弄敵人于股掌之上,堪稱一絕。
楚漢相爭,各路諸侯,自知力量不敵劉邦、項羽,他們密切注意戰爭動向,尋找靠山。西魏王豹,本已投靠劉邦,后見漢兵受挫,就轉而投靠項羽,聯楚反漢。
大將軍韓信舉兵攻打西魏,大軍進至黃河渡口臨晉關(今陜西大荔東)。西魏王豹派重兵把守臨晉關對岸的蒲坂(今山西永濟西),憑借黃河天險,緊守度日,封鎖臨晉關河面,森嚴壁壘。
韓信深知,如果從臨晉關渡河,損失太大,難以成功。他決定再施“暗渡陳倉”的計謀。他佯裝準備從臨晉關渡河決戰,調集人馬,趕造船只,派人沿黃河上游察看地形。經過認真調查韓信決定從黃河上游夏陽(今陜西韓城南)渡河,那里地勢險要,魏兵守備空虛。韓信一面命大軍向夏口調集,一面佯裝從臨晉關渡河,派兵丁擂鼓吶喊,推船入水,作出強攻的樣子。魏軍無論如何也沒想到,就在漢軍佯裝大舉強渡的時候,漢軍已在韓信率領下從夏陽渡河后,直取魏都平陽(今山西臨汾),等到西魏王豹得到消息,派兵堵截漢軍,已經來不及了。漢軍生擒西魏王豹,占領了西魏。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釋讀】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二
我國古時有一位善歌者韓娥,韓國人。一次她經過齊國,因路費用盡,便在齊國都城(臨淄,今屬山東)的雍門賣唱籌資。韓娥聲音清脆嘹亮,婉轉悠揚,十分動人。這次演唱,轟動全城。唱完以后,聽眾還聚在雍門,徘徊留戀,不肯散去。有人便到旅店去找韓娥,請她再來演唱。
可是旅店老板卻對韓娥很不禮貌,韓娥忍不住放聲大哭。哭聲悲傷凄楚,附近居民,都被感動得流下淚來。由于韓娥的歌聲,婉轉動聽,唱完以后兩三天,似乎還有遺留的歌聲,在屋梁間繚繞飄蕩,一連三天,大家都難過得吃不下飯。當人們聽說韓娥已經出城離去時,立刻派人去追,苦苦挽留。韓娥不便違拗百姓的要求,便回來為大家繼續演唱了一次。聽眾很高興,幾天來的悲傷情緒一掃而空。《列子·湯問》在描寫這一情節時說“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從此,人們稱贊歌聲或音樂的美妙,余音不絕,就常用“繞梁三日”來比喻。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匱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釋讀】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三
南朝梁武帝制衍第三個兒子蕭綱,從小聰明伶俐,記億力很強。他四歲開始識字讀書,能夠過目不忘;到六歲時,已經會寫文章了。
梁武帝對蕭綱如此好學非常高興。有一次,特地把他叫到跟前,當面出了一個題目,要他做一篇文章。蕭綱略一思付,不慌不忙地提起筆來就寫。不到一頓飯的功夫,寫成了一篇詞句整齊對偶的驕文,擅長文學的梁武帝一看,字的聲韻和諧,詞藻華麗,不禁贊嘆道:“你這孩子呀,真是我們蕭家的東阿王!”
東阿王是三國時魏國著名的文學家曹植的封號,由此可見梁武帝對蕭綱評價之高。
隨著年齡的增長,蕭綱讀的書越來越多。據說他閱讀的能力很強,讀書的速度驚人,能夠十行同時閱讀下去。用這樣的速度讀書,當然能博覽群書,寫起詩賦文章來也得心應手。
十一歲那年,蕭綱被任命為宜惠將軍、丹陽尹,開始處理郡里的各種事務。他雖然還是個少年,但因為讀的書多,知識廣博,因此處理事務有條不紊,頗有見地。
二十八歲那年,蕭綱因長兄蕭統去世,被立為太子。從此,他就長期住在宮內,經常和當時著名的文士徐漓、廈肩君等人一起吟詩作賦,過著悠閑的官廷生活。
蕭綱的文才很好,但長期屬于深官,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因此老是以輕靡緒艷的文辭描寫上層貴族腐朽的生活,所作的詞賦格調低下,當時被稱為”宮體。”
公元549年,軍閥侯景率匆叛軍攻破京都建康,梁武帝憂憤而死。蕭綱即位,為梁簡文帝。過了兩年,侯景派人用毒酒害死了他。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四
晉朝人孫康從小喜歡讀書,但家境貧窮,為了維持生計家人不得不在白天都干活,孫康年紀雖小,但是也不例外。白天沒有時間,晚上家里沒有燈所以不能讀書。小時候,孫康問父親:“為什么別人家里有油燈,而我們沒有呢?”父親回答說:“油燈很貴,咱們要買油燈全家都要餓肚子。”小孫康很懂事,從此就不再提此事。
讀的書都是借的,又很講信譽,到時間一定要還,常常因為沒有時間看書而發愁。他曾經嘗試在月光下讀書,但是太暗,眼睛疲勞。
有一年冬天,下大雪,月光皎潔,他忽然發現,書上的字在雪地里看得很清楚,孫康非常高興,忙坐雪地里看書,坐累了就躺在雪地里,映著雪的反射光線讀書。此后,每遇到下雪,孫康不顧嚴寒,躺在雪地里讀書,時間長了手腳都長滿凍瘡,但是通過這種方法他讀了很多的書。最后官拜御史大夫。許多人知道這個故事之后,感動得淚流滿面。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五
學生寫作時并非沒有素材,而是素材不夠深刻化。從。
作文。
教學實踐來看,作文內在化離不開素材分類、文本復寫、文本價值升華三個方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
成語。
故事的高考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愚人熬湯。
唇亡齒寒。
春秋時期,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吞并這兩個小國,計劃先打虢國。但是晉軍要開往虢國,必先經過虞國。如果虞國出兵阻攔,甚至和虢國聯合抗晉,晉國雖強,也將難于得逞。
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建議:“我們用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為禮物,送給虞公,要求借道讓我軍通過,估計那個貪戀財寶的虞公會同意為我們借道。”晉獻公說:“這名馬美玉是我們晉國的兩樣寶物,怎可隨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寶物暫時送給虞公,還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樣嗎!”晉獻公明白這是荀息的計策,便派他帶著.名馬和美玉去見虞公。
虞國大夫宮之奇知道了荀息的來意,便勸虞公千萬不要答應晉軍借道的要求,說道:“虢虞兩國,一表一里,唇亡齒寒,輔車相依,如果虢國滅亡,我們虞國也就要保不住了!”這里的“輔”是指面頰,“車”是指牙車骨。面頰和牙車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輔車相依”。嘴唇和牙齒,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齒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齒寒”,也叫“唇齒相依”。
可惜目光短淺、貪財無義的虞公,竟不聽宮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晉國的陰謀欺騙,不但答應“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幫助晉軍,一同去打虢國。宮之奇預料祖國將亡,無法挽救,只得帶著家小,趁早逃到曹國去了。
這樣,晉獻公在虞公的“慷慨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把虢國滅亡了。晉軍得勝回來,駐扎在虞國,說要整頓人馬,暫住一個時期,虞公還是毫不戒備。不久,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就把虞國也滅亡了,虞公被俘,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里。
九牛一毛。
漢武帝(劉徹)聽說李陵帶著部隊深入到匈奴的國境,士氣旺盛,心里很高與。這時,許多大臣都湊趣地祝賀皇帝英明,善于用人。后來李陵戰敗投降,武帝非常生氣,原來祝賀的大臣也就反過來責罵李陵無用和不忠。
這時司馬遷站在旁邊一聲不響,武帝便問他對此事的意見,司馬遷爽直地說李陵只有五千步兵,卻被匈奴八萬騎兵圍住,但還是連打了十幾天仗,殺傷了一萬多敵人,實算是一位了不起的將軍了。最后因糧盡箭完,歸路又被截斷,才停止戰斗,李陵不是真投降,而是在伺機報國。他的功勞還是可以補他的失敗之罪的。武帝聽他為李陵辯護,又諷刺皇上近親李廣利從正面進攻匈奴的庸儒無功,怒將司馬遷下在獄里。次年,又誤傳李陵為匈奴練兵,武帝不把事情弄清楚,就把李陵的母親和妻子殺了。廷尉杜周為了迎合皇帝,誣陷司馬遷有誣陷皇帝之罪,竟把司馬遷施予最殘酷、最恥辱的“腐刑”。
司馬遷受到了這種摧殘,痛苦之余,就想自殺;但轉念一想,像他這樣地位低微的人死去,在許多大富大貴的人的眼中,不過像“九毛亡一毛”,不但得不到同情,且更會惹人恥笑。于是決心忍受恥辱,用自己的生命和時間來艱苦地、頑強地完成偉大的“史記”的寫作。古人所謂有大勇的人才有大智,司馬遷便是這樣的人。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六
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馬援知書識禮,精通武藝,為人忠耿正直。哥死了,馬援就行喪禮,侍奉寡嫂,恭敬盡禮。后來,馬援當了扶風郡的督郵,奉郡太守之命押送一批犯人到長安。沿途他見囚犯們痛苦哀嚎,不忍動了惻隱之心,放了囚犯,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
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他常對朋友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為光武帝統一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尤其在平定西南部族的叛亂和匈奴的騷亂上,馬援有不可磨滅的功績。有人勸他說:“您已經很辛苦了,應該在家里休養休養了。”馬援說:“男子漢大丈夫,死也應該死在戰場上,讓別人用馬皮裹著尸體送回來埋葬(馬革裹尸),怎么能夠老待在家中,守著妻子兒女過日子呢?”
后來洞庭湖一帶又發生了五溪蠻人作亂,光武帝派兵征討,因山澤瘴氣熏人,全軍覆沒。馬援知道了,向光武帝上稟,自請帶兵出征。光武帝看看他,想了一會兒說道:“你年紀太老了吧。”馬援道:“我年雖六二尚能披甲上馬,不能算老。”馬援穿好甲胄一躍登鞍,威風凜凜,十分自豪,率領浩浩蕩蕩的漢軍馳騁沙場去了。光武帝稱贊道:“這個老人家,真是老當益壯啊!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七
春秋時期,晉國的近鄰有虢、虞兩個小國。晉國想吞并這兩個小國,計劃先打虢國。但是晉軍要開往虢國,必先經過虞國。如果虞國出兵阻攔,甚至和虢國聯合抗晉,晉國雖強,也將難于得逞。
晉國大夫荀息向晉獻公建議:“我們用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作為禮物,送給虞公,要求借道讓我軍通過,估計那個貪戀財寶的虞公會同意為我們借道。”晉獻公說:“這名馬美玉是我們晉國的兩樣寶物,怎可隨便送人?”荀息笑道:“只要大事成功,寶物暫時送給虞公,還不是等于放在自己家里一樣嗎!”晉獻公明白這是荀息的計策,便派他帶著。名馬和美玉去見虞公。
虞國大夫宮之奇知道了荀息的來意,便勸虞公千萬不要答應晉軍借道的要求,說道:“虢虞兩國,一表一里,唇亡齒寒,輔車相依,如果虢國滅亡,我們虞國也就要保不住了!”這里的“輔”是指面頰,“車”是指牙車骨。面頰和牙車骨,是一表一里,互相依存的,所以叫做“輔車相依”。嘴唇和牙齒,也是表里相依的,嘴唇如果不存在了,牙齒失去掩庇,就要受寒,所以叫做“唇亡齒寒”,也叫“唇齒相依”。
可惜目光短淺、貪財無義的虞公,竟不聽宮之奇的良言忠告,反而相信了晉國的陰謀欺騙,不但答應“借道”,而且愿意出兵幫助晉軍,一同去打虢國。宮之奇預料祖國將亡,無法挽救,只得帶著家小,趁早逃到曹國去了。
這樣,晉獻公在虞公的“慷慨幫助”下,輕而易舉地把虢國滅亡了。晉軍得勝回來,駐扎在虞國,說要整頓人馬,暫住一個時期,虞公還是毫不戒備。不久,晉軍發動突然襲擊,一下子就把虞國也滅亡了,虞公被俘,屈地產的名馬和垂棘出的美玉,仍然回到了晉獻公的手里。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八
竇燕山,原名竇禹鈞,因他居住在燕山(北京),故稱竇燕山。
竇燕山出身于富庶的商人家庭,家道昌盛。但他最初為人心術不正,專用大斗進,小稱賣,費盡心機坑蒙拐騙,以勢壓人。貧民百姓痛恨他的為富不仁,卻沒有力量主持公道。竇燕山昧良心、滅天理的行為激怒了上天,他三十歲了還膝下無子。
在一個夜晚,他做夢。夢到他去世的父親對他說:“你心術不好。品行不端,惡名已經被天帝知道。以后你命中無子,并且短壽。你要趕快悔過從善,大積陰德,廣行方便于勞苦大眾,才能挽回天意、改過呈祥。”竇燕山醒來,歷歷在目,于是決定重新做人。
有一年新年的元旦,竇禹鈞到延慶寺去拜佛,在寺中大雄寶殿的拜墊旁,拾到了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他想一定是拜佛人的遺失物,就在寺中守候失主。等候了半天,果然看到一個哭哭啼啼而自言自語的人,竇禹鈞問他何故哭泣,那人說:“我父親給綁匪擄去,將被處死,我好不容易向親友們東借西湊,得到白銀二百兩,黃金三十兩,預備把這筆金銀贖回我父親的死。哪知我一摸錢袋,黃金白銀都沒有了,這樣我的父親就難免一死,剛才我到這里來進香拜佛,不知是否遺失在寺中。”禹鈞知道那人是失主不誤,就將黃金白銀如數歸還,并且還贈給他一筆路費,失主歡天喜地的道謝而去。
有個仆人偷了他很多錢,就自己寫了賣女契約,系在幼女背上,說:“永賣此女,以償還所偷的錢。”然后就逃跑了。竇公可憐他,燒了契約,養育這個女孩,養大后還為她擇婿出嫁。
他家鄉有不少窮人,娶不起媳婦,女兒因為沒有錢買嫁妝而嫁不出去,竇燕山就把自己的銀兩送給他們幫助他們。親戚當中有不能辦喪事的,他就出錢幫助辦喪事;有無錢嫁女兒的,他就出錢幫助嫁女兒。一年的收入除了日常開支,全部用來救濟別人。
同時,竇燕山還在家鄉設立學堂,收集上千卷書,請有學問的老師來教課。把附近因貧窮而不能上學的孩子招來免費上學。自己家里則節儉樸素,沒有金玉飾品,也沒有華麗衣服。竇燕山如此周濟貧寒,克己禮人,因此隨之積了大陰德。
此后一個晚上,竇燕山又夢見自己的父親。老人告訴他:“你現在陰功浩大,美名遠揚,天帝已經知道了。以后你會有五個兒子,個個能金榜題名,你自己也能活到八、九十歲。”當他醒來,發現也是一個夢。但從此更加修身養性,廣做善事,毫不怠慢。
后來,他果然有五個兒子。由于自己重禮儀、德行好,且教子有方、家庭和睦,竇家終于發達了。他的長子名儀,在后晉時中進士,入宋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是宋初一代名臣,他去世后太祖趙匡胤曾悲傷地感嘆:“天何奪我竇儀之速耶!”次子名儼,也是后晉進士,歷仕漢、周,宋初任禮部侍郎。三子名侃,為后漢進士,曾任宋起居郎。四子名,竇偁為后漢進士,入宋任左諫議大夫。竇僖是后周進士,曾任宋左補闕。當時人們美稱他們為“竇氏五龍”。當五個兒子均金榜題名時,侍郎馮道贈他一首詩:“竇燕山十郎,教子以義方。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竇禹鈞還有八個孫子,也都很貴顯。最后,竇禹鈞做到諫議大夫的`官職,享壽八十二歲,臨終前談笑風生,向親友告別,沐浴更衣,無病而卒。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九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
有一天在家讀書,對一篇文章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
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讀書人睡覺之后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仍舊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
這個賊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還讀什么書?”然后將那篇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這個賊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都欽佩的:“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成功啟示】。
成功和勞動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沒有人能只依靠天分成功,上帝給予了天分,勤奮將天分變為天才。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
付菁是個比較有個性的女孩,進入公司后,對公司的一些不成文的制度比較反叛。
這是個二十多人的小公司,老總提倡大家和諧團結。員工過生日的時候。在飯店吃個飯,然后唱歌。老總個人負擔總開銷的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開銷,除掉當天過生日的“壽星”免費外。其他的人平均分擔,其實,攤到每個人身上,也就是三十元左右。這個不成文的規定,大家都很滿意。老總覺得這是個大家在一起溝通的好機會,很多個人摩擦就是在這樣的聚會交流中而煙消云散的。員工覺得這樣很有人情味,像個大家庭,另外,這樣的聚會,還可以緩解大家的工作壓力。
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大家必須參加,是根據個人自愿原則,但是。多年來,大家都主動參加,不知不覺中,形成了公司企業文化中的一部分。
付菁來了后,想想每個人過生日,不但自己要湊份子,而且還會晚回家,占用了自己的私人時間,她就比較生氣,另外,她覺得工作就是工作,工作不是請客吃飯。所以,她拒絕參加。她的拒絕,公司上至老總下至員工都沒說什么,只是公司上下覺得付菁這人“怪怪的”“挺不合群”。盡管她的工作干得不錯,但是,因為她不懂得融入公司的企業文化,很多工作能力不如她的人得到了升遷,但是,她依然如故。
她保持了自己的“個性”,但是,在公司里,她被打人了升遷的“冷宮”。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一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取得勝利?項羽為什么會失敗?”高起、王陵認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意思是說,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后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于策劃用兵,指揮戰爭。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子房計謀其事,無知名,無勇功,圖難于易,為大于細。”
《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劉邦曾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釋讀】運:運轉,變動;籌:計謀、謀劃;帷幄:古代軍中帳幕。在軍帳內對軍略做全面計劃。常指在后方決定作戰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計,考慮決策。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二
素材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在平時的積累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讓學生養成細心、耐心的習慣。作為素材之一的。
成語。
故事素材也是不容忽視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高考。
作文。
談虎色變。
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說:從前一個曾被老虎咬傷的農夫深知老虎的厲害,一次他聽說老虎在外地咬傷了人,周圍的人聽了十分吃驚,而他則驚慌失色。因為他有被咬的親身感受,研究學問的人要獲得真知應該明白這個道理。
【出處】宋·《二程遺書》卷二上:“真知與常知異。常見一田夫,曾被虎傷,有人說虎傷人,眾莫不驚,獨田夫色動異于眾。若虎能傷人,雖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嘗真知。真知須如田夫乃是。”
【釋讀】原意是說被虎咬過的人才真知虎的厲害。比喻一提到可怕的事就情緒緊張起來,連臉色都變了。
坐井觀天。
蛙坐井中,終日沉醉于頭頂上一方藍天的美景。于是“井底之蛙”便被人譏笑為眼光狹小、見識淺薄者。但我想,坐井觀天未嘗不可,因為它是跳出井外,觀賞浩瀚星河的基礎。
試想,蛙既然能靜心于井底觀天,天長日久,必定會對眼前那方藍天中星轉斗移、日月變更熟諳無比。這無疑為它將來面對廣闊無際的天空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相反的,若蛙毫無思想準備,一開始就置身于廣闊的天空之下,難免會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
【出處】唐·韓愈《原道》:“坐井而觀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釋讀】坐在井底看天。比喻眼界小,見識少。
兵貴神速。
“兵貴神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動迅速為可貴。意思是用兵神速,讓人出其不意,攻其無備,就會取得勝利。
這個成語來源于《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知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謀,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敗了據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紹,殺了袁紹長子袁譚,袁紹的另外兩個兒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遼河流域的烏丸族首領蹋頓單于。蹋頓乘機侵擾漢朝邊境,破壞邊境地區人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討袁尚及蹋頓,侶有些官員擔心遠征之后,荊州的劉表乘機派劉備來襲擊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當時的形勢,對曹操說:“你現在威鎮天下,但烏丸仗著地處在邊遠地區,必然不會防備。進行突然襲擊,一定能消滅他們。如果延誤時機,讓袁尚、袁熙喘過氣來,重新收集殘部,烏丸各族響應,蹋頓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屬于我們了。劉表是個空談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劉備,不會重用劉備,劉備不受重用,也不肯多為劉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遠征烏丸,不會有后顧之憂的。還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領軍隊出征。到達易縣(今屬河北)后,郭嘉又對曹操說:“用兵貴在神速。現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戰,軍用物資多,行軍速度就慢,如果烏丸人知道我軍的情況,就會有所準備。不如留下笨重的軍械物資,部隊輕裝,以加倍的速度前進,乘敵人沒有防備發起進攻,那就能大獲全勝。”
曹操依郭嘉的計策辦,部隊快速行軍,直達蹋頓單于駐地。烏丸人驚慌失措地應戰,一敗涂地。蹋頓被殺,袁尚、袁熙逃往遼東后被太守公孫康所殺。
【出處】《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三國志·魏書·郭嘉傳》:“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嘉言曰:‘兵貴神速。’”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三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喪,回家以后,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此事被傳為佳話。
【出處】《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釋讀】比喻讀書勤奮。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四
秦國發兵攻打趙國,在長平(今山西省高平縣)擺開了戰場。擔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怎么辦呢?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說:
“長平戰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往長平去抵擋秦兵,你們的看法如何?”
樓昌說:“再增派軍隊也沒用。不如派大使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說:
“我看現在不必去求和。主張求和的人,總是強調“不求和,必破”。其實,未必是這樣。大王,你說,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軍隊呢?”
趙王說:“是啊!秦國不遺余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的部隊才甘心啊!”
虞卿說:“就按大王說的,秦國要消滅我們軍隊,我們應該去求和,現在也不能派大使到秦國去。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著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贈送的寶物,便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合起來對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好進行了。”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終于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
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后,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么看法呀?”
虞卿回答說:
“和談不會成功。但這樣一來,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破滅。這是因為,鄭朱是我們趙國的一位顯貴的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侯范睢一定會借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也一定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以為我們跟秦和談了,也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和秦國和談,秦國的條件一定會很高。如果我們應允,秦國是一定不肯讓步的。所以我說,和談不一定能成功。”
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侯范睢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揚言說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還說,秦國終于不肯與趙國和談。
隨之,長平之戰爆發,趙國潰不成軍,趙國的京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
結果,趙王割了六縣送給秦國作為求和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后,虞卿問趙王說:
“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他們的力量能持續下去,因割了六縣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趙王說:
“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余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
虞卿說:“是的,秦國以它的力量擊他所不能取得的,結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以它的力量所不能得到的奉送給它,這無疑是幫助對方來攻擊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國還會再來攻打我們的。到那個時候,哈哈,我們也許就可能無可救藥了。”
虞卿一席話,引起了趙王的深思。
后來,趙王又把虞卿的一席話說給一個名子叫做趙郝的臣子去聽。對于虞卿的話,那趙郝很不以為然,說道:
“虞卿說的真是那么一回事嗎?六座縣城不過像彈丸之地。現在不割讓給秦國的話,秦國可能明年還要來攻打我們趙國,到那時候恐怕還得割讓土地去求和呀!”
聽了趙郝的話,趙王更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釋讀】遺:留下;余力:沒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出處】《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余力矣,必以倦而歸也。”《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不遺余力矣,必且欲破趙軍。”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五
吳漢,字子顏,東漢初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新莽年間,王莽為了籠絡人才,于是開武科場比武,當時收了吳漢為將。
吳漢的父親本是漢朝的臣子,因與劉秀計謀行刺王莽事敗而身亡。此事王莽并不知道,他只是看到吳漢勇而有謀,不但封其高官,還把女兒王蘭英嫁給他。后來吳漢在潼關,活捉劉秀。這本是大功一件,可是,吳漢的母親一聽劉秀是劉邦的后代,且準備起兵反王莽,立刻命令兒子將媳婦王蘭英殺死,跟劉秀一起造反。
吳漢依母親的話行事,后來投奔劉秀,征伐漁陽等郡騎兵,因立戰功,被任為大司馬,率領騎兵作戰,因屢立戰功,劉秀即位后,被封為廣平侯。
有一次,劉秀打了敗仗,情緒煩躁不安。許多將領都為此而驚慌失措,吳漢卻在兵營里和士兵們一起磨勵武器,并且鼓勵士兵們的勇氣。劉秀知道后,贊嘆地說:“吳將軍的所作所為還算叫人滿意呀!”
【出處】《后漢書·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釋讀】差:稍微,比較,尚,略;強:振奮。大體上能使人滿意。
高考成語小故事大全(16篇)篇十六
素材積累是一項龐雜而無趣的工作,只是機械地記,盲目地背,學生不感興趣,導致像狗熊掰玉米——掰一個扔一個。
成語。
故事素材對我們的。
作文。
也有一定幫助。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成語小故事的20xx高考作文素材,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雞口牛后。
戰國的時候,秦國想要統一整個天下,就常常去攻打吞并別的小國。
其中有一個小國家叫韓國,韓王很害怕秦國會來攻打他們,就想要把一塊土地送給秦國,向秦國稱臣,這件事被楚國的國王楚王知道了,就派了一個叫做蘇秦的人去勸韓王千萬不可以這么做!蘇秦到了韓國,就對韓王說:“大王,你們國家雖然小,但是資源豐富、武器也很精良,還有那么多的勇士,為什么要送地給秦國,當秦國的附屬國呢?”韓王猶豫地說:“秦國那么強大,我們送一塊地給他,讓他們高興一下,就不會來打我們了啊!”
蘇秦搖著頭說:“您現在送一塊地給秦國,以后,他會再跟你要其它的土地,你有多少土地可以送呀?等你送不出來的時候,秦國一樣會來打你們的!”韓王:“可是…”蘇秦:“別可是了,有句俗話說:『寧可做雞口,不愿作牛后。』,雞的嘴巴雖然很小,但是可以吃東西,牛的屁股雖然很大,一點東西也不能吃,只能大便!您現在連抵抗都沒有,就把國家的土地送給秦國,讓自己去向秦國稱臣,這不是和牛屁股一樣嗎?”
韓王聽了蘇秦的話后,覺得很有道理:“你說的對!我情愿作韓國這個小國家的國王,也不要去做秦國這個大國家的臣子!我不送地給秦國了!”
民不聊生。
戰國末期,各諸侯國連年征戰,都想多占土地,增加實力。秦國將韓、魏兩國軍隊打得大敗,殺死二十四萬人。被殺士兵的家屬非常難過,痛不欲生。從此以后,秦軍經常帶領軍隊,攻打韓、魏,到處燒殺掠奪。
后來,秦國攻打魏都大梁沒有成功,就把氣撒到楚國身上。秦將白起率領大軍攻入楚國,將楚頃襄王趕跑,楚地百姓受盡了戰爭之苦。一年之后,白起大軍再次進攻魏都大梁,又沒有攻下。在這種情況下,秦昭王提出與韓、魏兩國修好,三國起兵,共同討伐楚國。
楚王聽到這種情況,非常著急,就派使臣黃歇到秦國求和。
黃歇到了秦國后,就寫了篇文章,向秦昭王說明:“現在秦國的心腹之患是韓、魏兩國,而不是楚國。因為這兩國的百姓被您所殺者數也數不過來,活著的也都無以為生,流離失所。韓、魏兩國同秦國仇深似海,一定會找機會進行報復。您如果聯合韓、魏攻打我們楚國,等于給他們提供發展機會,讓他們強大起來。加上大王的軍隊肯定要借韓、魏兩國之道,一旦他們的軍隊對秦軍發動襲擊,秦軍的失敗會很快到來。所以不如我們兩國聯合起來,共同攻打韓、魏。這樣一來,秦國才能長治久安。”
秦昭王覺得黃歇的話很對,便把白起召回,暫時停止對楚用兵,并與楚國結成了聯盟。
煢煢孑立。
晉武帝司馬炎太康元年,晉滅東吳,所謂“降孫皓三分歸一統”,結束了幾十年的割據局面,統一了中國。晉武帝司馬炎為了鞏固一統,采取了有效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廣攬賢能”,著重于西蜀與東吳的遺老故臣,凡有聲望的、有本事的,都極力籠絡;籠絡不成,就設法除去,以達到不為我用也不許為我害的目的。同時,把“以孝治天下”作為其倫理總綱,提倡孝父母,敬老人,撫恤孤寡。
在“廣攬”中,西蜀的一個故臣引起了司馬炎很大的關注。此人姓李名密,又名虔,字令伯,武陽人。生下六個月時喪父;四歲時,其母何氏改嫁;靠祖母劉氏扶養成人,西蜀時,官居尚書郎,是個不大不小卻很重要的官。
入晉后,蜀地的先后兩名的地方官都曾推薦李密做官,可李密卻故國難忘,不肯出仕,都借故謝絕了。司馬炎格外看重他,特地下了一道詔書,要李密做供職于宮廷的郎中,李密未允。后又改為顯要的太子官屬洗馬,李密仍借口推辭。司馬炎火了,又親手下令,指責李密傲慢。地方官日夜嚴逼,聲稱如再遲緩,就要逮治下獄,甚至按律問斬了。這使李密很為難:出去做官吧,仍懷戀故國,而且這么出去,也將大丟臉面;不出去吧,是會被殺頭的。經過深思,他就寫了一篇《陳情表》,呈給了司馬炎,表中以“以孝治天下”為主旨,說他幼時,“零丁孤苦……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至于成立。”,多虧了老祖母把他撫養長大。沒有老祖母,就沒有他的今天。而今,老祖母已九十六歲,又長年臥病在床,沒有他,祖母怎么度過晚年!便說“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臣四十有四,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意思是他才四十四歲,報效國家的日子還長,而孝敬祖母的時間已不多了。懇請司馬炎體諒他的苦衷,讓他先盡孝再盡忠。
司馬炎看了很感動“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無法怪罪,又為了籠絡人心,派了不少仆人幫他侍奉老祖母,并且說可以等到他祖母死后再出來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