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教案應該怎么制定呢?那么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教案怎么寫才比較好,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一
科組討論時,凌老師讓我說說這堂課的教學目標,我竟然有點慌,不知道怎么敘述。在上這堂課之前,我自以為自己的教學目標是很明確的。可能是修改多次的原因,教學目標這一塊,竟然沒有跟著設計一起及時修改。在我磕磕巴巴說完自己的教學目標之后,凌老師建議,表述應挖掘得更深刻一些、清晰一些。比如“理解作者在文章中體現的思想”、“培養學生批判性精神”等,課堂上也完全可以大膽放開讓學生去思考、去談。教學目標決定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程度。我想,在以后的備課中,自己還是應該先備好教學目標的設計,反復逐條推敲,這樣才會讓自己的整個備課思路更清晰。
凌老師還一針見血地提到,這堂文言文課,似乎缺少了一點文言味道,對文本的閱讀品味,沒有能完好地體現出來。這也正是我自己有所察覺的一個遺憾。在備課之始,我就是想要上一堂帶著學生“咬文嚼字”的品味文字語言的`有文言味道的課的。也有設計到此番內容,比如帶學生反復品讀文段中的三處雙重否定句“非……不……”,讓學生對比思考:作者為何不用“故需有志、有力、有物、有主見,方能至”這樣一個言簡意賅的肯定句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在對兩種表達的用詞、語氣、句式、情感力度等方面進行品味分析的過程中,體會作者背后未言的思想。然而,這個品讀部分和安排的其他教學環節如何很好的融合在一塊,我卻沒能盡早有個確切的思路。
之前,石老師教我安排兩場課堂討論,一個就文章內容來討論,一個聯系生活實例來討論。我當時就表示非常疑惑,我很擔心這樣上起來會變成班會課的感覺,離語文味漸行漸遠。我弱弱地問石老師,這樣會不會脫離文本不像語文課了。石老師說,前者是圍繞文章內容來討論,后者是在課文基礎上做思維拓展,均是語文課的范疇啊。我仿佛聽明白了,但是卻未能繼續深備:如何帶學生緊緊圍繞文章內容來討論。或者其實我自己也沒有真正去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該如何緊緊圍繞文章內容做深入分析。而最后在公開課上,這第一場圍繞文章內容的討論,我的問題應該就是出在:未能及時引導學生回歸具體文本,點撥學生緊扣具體詞句去朗讀深挖咀嚼。最終呈現于課堂,便只有口頭強調要從文中字句里找依據,當學生思維各個散開來,我便不知如何引導他們收回來對字詞句意做更深入細致的品析了。
石老師幫我設計的,原本是很好的教學環節,可惜,我未能領會和把握這一環節的精髓,對學生的點撥引導,尚欠火候,以致學生討論浮于表面流于膚淺止于形式,似乎離文本遠了又遠,離石老師對我的期待遠了又遠,也離自己的教學初衷遠了又遠。
又回想公開課前的那個上午,石老師聽完我在另一個班上的這堂課之后,眉頭皺了很久。他說,你這個思路,可能還得改改。然后他就從頭到尾幫我重新細細梳理了一番。看我一臉迷茫的樣子,他又詳細地、慢慢地復述了兩遍。我飛速地做著筆記,像小學生聆聽老先生的教誨一般,誠惶誠恐,不敢有一點失神。在設計課堂思路的邏輯性方面,我的能力還需大大提升才行。
我又想起了我和另一位年輕同事在閑談時曾提到的一點有趣的發現:我們倆的課本上是紅筆黑筆寫得滿滿的,但是自己上起課來仍是不知從何處講起的感覺,腦袋一片茫然;石老師的書,都是白白凈凈不書痕跡,但是他每堂課上起來都是思路特別清晰流暢、重難點特別突出的,而且引經據典旁征博引,還常常聯系時政體育娛樂,發人深省。我們寫得密密麻麻,是因為自己不懂,要查閱資料從頭學習,怕自己在講解時忘了漏了哪個要點,便非得這樣詳細筆記。石老師教給學生的是爛熟于心的知識與深思熟慮的思想,而我們其實只是做了搬運工,把百度到的東西搬給了我們的學生,其實自己個人依舊對課文缺乏獨立的深入的思考,所以也無從教給學生什么有深度的有獨特價值的東西。
得到石老師的最后一番修改建議之后,我迅速重整教案,發現這樣整堂課確實順暢了好多。之前我也覺得環節安排上有些不妥,操作起來有些奇怪磕巴生硬,但是我想不出該怎么調整。在另一個班上課時,還因為電腦與u盤沒反應,加上學生課堂表現散漫隨意,整個人上課心態大受影響,應對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不足,心理素質也表現欠佳。那堂課最后是沒有如愿完成全部教學任務的。石老師后來批評我,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疏通完文段,準備探究問題時,已經用了20分鐘了,后邊的討論只剩10分鐘,我卻給了8分鐘討論僅留2分鐘發言。
公開課時,我按石老師建議的,把疏通文意部分由ppt展現詞句翻譯改為投影學生導學案預習作業,重點講析批改過程中發現的有普遍意義的知識難點,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推進效率。環節與環節的接駁處理,也做了很大改動。討論時間安排上,石老師建議,討論4分鐘夠了,發言至少請4個不同小組的同學來談,6分鐘左右,這一點我也及時調整好了。整堂課,雖然有些緊張,但是基本上所有環節都順暢地完成了,學生反應不如平時大膽活躍,但是也算積極主動配合,課堂時間把握剛剛好,總結完本課所學,最后齊讀重溫一遍文段,布置好作業,下課鈴聲完美地響起。
如果說這堂公開課有何可取之處,那全都是石老師諄諄教誨的成果。只可惜自己還是太愚鈍,未能將他悉心傳授的精華一一完好地展現于同行面前。真的打心底里非常感激石老師的幾番指導,他的思路,完全是高出我好幾等的境界,是我遠遠達不到的水準。很慶幸,能在他帶領的備課組里學習和成長。
除了上文所述需要改進的方方面面,另外,還有兩個方面也是我需要加勁努力:一個是板書練習,粉筆字實在是很難看,拿不出手;一個是對文本的解讀分析,在準確度和深入度兩個把握上,需要加強訓練。比如這篇文章中的“緣事說理”這一手法,在第3段里,分別體現在哪些具體句子,如果不是石老師帶我分析,我自己就是完全沒有理解到的。
公開課很累人,老師學生都端著繃著的那種感覺,實在不好受。等待上這堂課的日子,心里始終有所掛礙,也是寢食難安焦慮不已的。但我不認為公開課就是一場表演。我覺得,公開課只是追求更完美的常態課。就像周末懶散素顏,上班時精心化個淡妝,努力展現一個更完美一點的自己一樣。磨課的過程很心力交瘁很痛苦,但是也真的是一個非常有意義有收獲的過程。每個學期能得一兩次這樣可以逼著自己廣泛學習、深入思考和迅速成長起來的公開課機會,反復推翻自己重塑自己,且能得到涵養深厚經驗豐富的前輩們各種一語道破真諦的金玉良言,亦是無比幸運的。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二
上來的整整一節課,我就讓學生讀書。要求很簡單:多讀,讀熟。什么也沒講。
第二節課,我問:哪些是重點段?學生說三、四段。那好,就從重點段講。第四段很簡單,一提而過。第三段怎么辦?還是讀背。我找讀背好的學生示范,問:你們為什么背得快?他們說:“我是分幾個層次背的。”我說:“具體說說層次。”下面就是他們說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嘆焉。”這是承上啟下的過渡句。
2、主要寫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3、寫現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
4、重點闡述作者自己的觀點:一個人怎樣才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為了加強論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無物相不能至。
5、最后說:盡吾志,可無悔。
學生說完了,我覺得老師就不用講了。再有同學不理解,鼓勵他們去讀書、背書去就是了。
第三段“講”完,講第二段。
我讓學生翻譯第三段的第一個句子。問“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讓學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這種情況”都包括哪些語句?學生最后找到了: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邊讓學生翻譯,一邊提煉要點,這層就解決了。
我又問:這段寫了作者游覽的經過,那他和同伴游覽的具體地點在哪?游覽后的心情如何?學生說游的是后洞,后來的心情是“悔”。這樣,第二段層次層意基本解決了。
最后,我提問“其下平曠”中的“其”指代什么?學生說是華山洞。這樣就過渡到對第一段的理解。一邊讀第一段,一邊找出說明的幾處主要景物:褒禪山,禪院,華山洞,仆碑。這樣就差不多了。
課后想想,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緊緊承一段而來,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緊緊承二段而來。“其”說“禪院”,“是”說“游華山洞”。最后,第四段還沒忘記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說上幾句!真真難為作者如何想來!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三
過去的文言文教學,為了教得踏實、放心,大多老師都會大量地講解文中出現的文言字詞,甚至有的還逐字逐句翻譯,否則也一定會要求學生背誦譯文。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教文言文,筆者在認真鉆研新課程理念以及廣泛地吸取專家、名師的課改經驗后,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例——誦讀·積累·扎實
這個教學設計是在實施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的基礎上形成的。我認為,課改就是改課。作為課改的一線教師,只有將課改落實到課堂上,才能將課改改到深處。因此,嘗試新穎、實用的教法是新課程背景下教師必須努力做到的。以下我以高一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10課《游褒禪山記》為例談談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對文言文教學的看法。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因此,本課文的教學就很注意了這一點。教師范讀的有3次(全文范讀,段落范讀),學生齊讀有四次(全文齊讀,段落齊讀),自由讀有2次,背誦3次(,課下自己背誦、課堂自由背誦、課堂全體背誦)。幾個來回下來,自覺的`學生可以達到熟讀成誦,懶一點的學生也能熟讀。通過這樣的誦讀教學,基本上消除了學生對文言文的“恐懼”。
新課程的文言文教材,課文的注解幾乎覆蓋了將近80%的語句。因此文言文得教學,應立足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根據課堂問詢,將發現的問題變為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的講解。經過自學以后的學生不希望老師再將社科涉及到的所有文言字詞在課堂上繁瑣的列講,而是最希望老師能講一些和課文相關而自己又不知道的知識。因此,教師只應當強調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值得重點掌握的字詞而去掉一些已經不用的詞匯以及生僻的詞匯。因為一些重現率很低的詞匯是不必要求記住的。這樣學生在學習少數重點詞匯中一課一得,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此教學設計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所以每段只選取了一些重要的詞匯以及句式在課堂上講解。
雖然說文言文教學是古漢語教學。但文章能流傳至今必定有其鮮活的生命力,即作者的情感態度。所以文言文教學既要抓“言”(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又要抓旨,只有認真領會作者的情感態度,才能體味文中作者的“趣味”,以提高人文素養。而本文作者即事明理意在表明:沒有大志而畏于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明白“盡志無悔”才是學習這篇文章最根本的目。
有預設的課堂就是有收效的課堂,反復誦讀解決了背誦這一大難題,抄寫又能避免錯字漏子,更重要的是學生在有章可循的學習過程中消除了對文言文的恐懼。
少數重點詞匯的強化學習,增添了文言詞匯的積累,致使學生在逐步積累中不斷豐富文言詞匯,做到一課一得。
作者“盡志無悔”的說理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積極上向的正能量。
當然,這樣的設計對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而言,收獲不小,但對于一些沒有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來說,老師應該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去加強、去引導。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四
9月5日上午第三節課,市教研室專家來校聽課,我想從新課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學結構,運用問題發現法,來上好這節課。
我準備上的課文是一篇傳統名篇――《游褒禪山記》。我向來不喜歡做課,所以也沒有強調預習,只是早讀的時候要求他們讀了課文,并且放了朗誦錄音;我想同學們經過早晨的讀,應該對課文有一定的熟悉了,于是按照原來的思路滿懷信心地在第三節課走上了講臺。
先是按照慣常安排,徐益安同學講了一首詞,可是準備得不是很讓人滿意,既沒有抄寫到黑板上,也沒有用幻燈打出原詞,同時不能脫稿,同學們只是隱隱約約地聽到“為賦新詞強說愁”,大多都沒有聽清楚。我只有皺皺眉頭,怎么這樣呢,多少次強調要將詞句抄寫到黑板上,或者幻燈打出,可是他們怎么就是做不到呢?
開始講課了――
我的第一問題就是“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王安石。”教室一片靜默,沒有預想的熱鬧,后來連問多次后,黃恒才拿了一本參考書把王安石的生平念白的一遍,差強人意地對付了過去,可是這依然不是我問題中的“你所了解的王安石”呀,依然是從別人的文本中得出的結論。這讓我很吃驚,對王安石的了解是這樣的蒼白么?可是更讓我吃驚的還在后面呢!
看到同學們的為難,我只好把自己準備的資料用幻燈打出來,并簡單地講解了其中的一些詞句的意思。沒想到的是,講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天”字時候,我隨口問了問“天”的意思,竟然無一人知道,這可是我在這個班不止十次地提到過的呀,但是事實是又是一片靜默,多方提示都無濟以事,偶爾幾個人說出自己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心中已經感覺到這場課是失敗了,最后還是陸萍怯怯地小聲說對了是“自然”,但在這個小小的問題上我認為我已經是失敗的了。時間浪費了,下面重要的內容就要被擠兌壓縮了。
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能背誦王安石的一部作品么?全班又是一片寂然,讓人心骨寒冷的寂然。同學們往日靈動的思緒似乎全部被凍結了,難道是有老師在聽課,怕出錯么?看起來又不像。我退而求其次,希望同學們能記得王安石的一句也好呀,可是結果依然令我失望,有一個同學說了兩句,“不畏浮云遮望眼,遠近高低各不同”;張冠李戴了,前一句是對的,后一句則是蘇軾的《《題廬山西林壁》了。這讓人哭笑不得。
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講下來,進入我這堂課的第三個步驟,就是把課文讀通,我以為學生有昨天晚上的預習和有一個早讀的時間朗讀,對這樣一篇文字并不很艱深的文章的讀通,應該是沒有問題(事后了解,今天這個班有5節課有老師聽課,除語文外,其他老師都是強調又強調地做了詳盡的部署,同學們本來就重理輕文,所以就自然根本沒有看書預習了),哪知道讀得也是不能盡如人意。就幾個斷句有問題的句子和幾個讀錯的詞語稍微點撥之后,我就進入了這場課最重要的階段,“請同學們把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的疑難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共同探討”,我感覺這樣做才能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精神。但結果依然讓我非常失望,在我不斷的啟發誘導下,也只是寥寥幾個人提出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甚至有個別被點到了名字的同學站起來都不愿意,以至于吱唔以對,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什么原因。
40分鐘快過去了,下課鈴聲就要響起來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沒有任何哪怕是毫無價值的問題提出來。沒有問題提出,這種生成性的教學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如果是平時,我當然會叫他們再看書,再個人體味、品讀課文,力爭讀懂而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但是這時候有專家聽課,不能一節課什么都不解決,光看書吧,后面講得再精彩這堂課還是失敗的了。于是,我不能也不敢這么做了。就這樣在不斷的激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下課鈴聲響了,我環視整個教室,能夠按要求寫出問題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只能最后要求他們課后把問題收集起來交我,下節課再來辯難析疑了。
走出教室,我感覺極度失望。這堂本以為可以上得很好的生成式結構的教學課是徹底失敗了。不用聽課的專家說,我心里已經知道結果就是這樣的。聽了專家的點評,我對這堂課徹底失敗的原因更加明晰:
一是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本以為學生基礎差,但總會提問題吧,水平低的就提低水平的問題,淺顯的問題呀;哪里料想得到,這個生物班學生的基礎水平之差已經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了,尤其是文學常識、古詩詞識記,今后需要惡補了。
二是同學們對這種自主式課堂教學方式還很不適應,師生始終有隔;加上前面已經上了二堂有專家聽課的課,大家進入了思維疲勞階段,所以參與學習的熱情大減。
三是本人對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精神理解還不夠,尤其是在具體教學中的貫徹實施上還有不明了的地方;自主應該是在教師充分引導下的自主,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解決了基本的文本閱讀問題后的自主?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層次的,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采取適當的步驟,確立難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標準來安排教學步驟,達成教學目的。
四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夠,這有待于以后的培養。學生對自主角色的認同感還待于實踐的磨礪才能明晰。
五是機械的理解新課程理論,尤其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缺乏實踐的磨練。理論的灰色情調再次露出了他荒謬的悖論色彩,相信學生是主體確實是不錯的,但是一個做慣了奴隸的人陡然讓他做一回主人,當然會無所適從,甚至會鬧出許多笑話來的。老師本領再高,面對一班只是知道抱著手臂、豎起耳朵聽的學生,要將新理念貫徹下去,真是神話呀。本應該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把這權力拋去了,就是不提問題;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從小學到現在,當奴隸已經當成了習慣,要讓他們徹底改變這種習慣,多么艱難呀。
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適應,還要迅速改變教學只是應付各類排名考試的現實狀況,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是操之過急了!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五
《游褒禪山記》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第三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的是古代游記散文,屬于文言文教學單元。
我一直認為文言文教學離不開文言知識傳授,但不能僅局限于文言知識的學習。古文言文中蘊藏著深厚的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古人深邃思想的體現,高尚人格的展現,超人智慧的表現。文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以及其精巧的結構布局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倘若教師只局限于文言知識的教授,真的有些舍本逐末了,況且大部分課文下面的注釋比較詳細,學生參照課文下邊的注釋基本上就可以疏通大部分的文句了,而且大部分文言知識也是要靠上下文的文意來理解的。
所以在教授文言文單元時,我的教學過程基本上是按照以下四個環節安排的:
第一個環節,學生參照注釋自主翻譯本節課規定的學習內容。(要求學生根據注釋解釋文中重點字詞)
第二個環節,小組合作根據語境推斷個別難懂的字詞和句子的用法和句式特點。
第三個環節,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問題。
第四個環節,以一個問題出現,激發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深入思考,理解吸收課文的思想精華。
我自認為這樣就可以把我從一字一句的講解的文言教學困境中解脫出來,有了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情況,也可以給予學生及時的指導和點撥,從而使每節課都落到實處,讓每位學生都能或多或少的學到知識。
但在《游褒禪山記》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發現有幾位學生的書是空白的,問他們個別字詞的含義也答不上來。我心里一下恐慌了。我一直認為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講或者做其他事情不是學生的錯,是我自己的教學環節出了問題了。所以我輕易不批評學生。下課后,我把書上空白的幾個學生叫到辦公室詢問他們原因。原來是他們在自學時怕出錯不敢寫,教師講解時速度有些快跟不上。我仔細想想也的確是這樣的情況。我讓學生自主學習時,字詞任務沒有明確,沒有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起來,怪不得學生。
學海無涯,教海也無涯。每天忙碌且充實的生活著,不求有多大成就,但求每天都有個不一樣的自己。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六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游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收獲。
有人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游褒禪山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借此生發議論,通過記游言志。文章因事說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游記善于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游記,實則說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敘的內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敘的內容為喻,生發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說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于一般的游記。雖然一、二句也按游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游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里,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么?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著文章記敘游洞過程。一般游記文章,都以敘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敘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敘游前洞,著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游者甚眾”;寫后洞,著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后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敘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游記佳作。因一般游記文章,進行敘述描寫之后,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嘆,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著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極夫游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敘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們說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是游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說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峰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說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游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說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仆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鑒意義。
游褒禪山記教案反思篇七
我以《游褒禪山記》一課為例談談對文言文教學的看法和本節課的教學反思。
誦讀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要學好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讀”擺在首位,化用一個成語就是“讀”占鰲頭,“念念”不忘,必有回響。在教學中要突出朗讀教學。因此,本課教學教師范讀的有多次次,有全文范讀,也有段落范讀;學生朗讀方式多樣化,齊讀有全文齊讀,段落齊讀,自由讀,抽學生讀,背誦有課堂自由背誦、課堂抽查背、小組集體背誦,課堂全體背誦。這樣自覺的學生可以達到熟讀成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這樣的誦讀教學,讓學生對文言文的掌握成為“自然”,克服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倦”情緒。
文言文教學,應充分運用導學案,立足于學生課前自主學習,教師根據課堂問詢,將發現的問題變為教學中的重、難點,進而有針對性的講解。經過自學以后的學生最希望老師能講一些和課文相關而自己又不知道的知識。因此,教師只應當強調課文中出現的一些值得重點掌握的文言知識,這樣學生在學習重點文言知識中目標明確,便于理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此教學設計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所以選取了一些重要的詞匯以及句式等知識在課堂上講解。
文言文章流傳千古,蘊藉古人深厚的思想和智慧,必定有其鮮活的生命力,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會讓我們讀者受益匪淺。所以文言文教學既要抓“言”(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又要抓旨,只有認真探究領會作者的情感態度,才能體味文中作者的“趣味”,以提高人文素養。而本文作者即事明理意在表明:沒有大志而畏于艱險的人,是不能夠深入險境而窺視到異觀的。明白“盡志無悔”的道理,也是學習本文的根本,作者“盡志無悔”的說理傳遞給學生的是一種積極上向的正能量,也增強文言文學習的趣味性。
落實這樣的教學設計,老師更應該從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去加強引導,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