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導學案篇一
;內容摘要: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我國語文教改不斷推進,對于語文課堂的整體構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完善課堂整體結構、內在邏輯和層次關聯,優化課堂的整體性效果。本文從“導學案”著手,提出現階段中小學導學案應用現狀、導學案設計原則及其重要意義。以此落實語文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高同學們的自主能力、探究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化解現時代語文課堂教學誤區、疑難和盲目性。
關鍵詞:導學案 中學語文 教學設計
在學生中心的理念下,如何優化語文課堂的整體構建成為經典性的話題。在落實此項復雜的工程中,以導學案為主線貫穿課堂教學,以問題善導,讓學生將課堂變活,深入挖掘探究思考,發揮學習自主性,相互探究撞擊思想靈魂的火花。引導學生遞進式探究,啟發學生終身性學習,從而優化語文課堂教學設計,內涵高效的實效性課堂。
一.導學案于中學語文教學應用現狀
深入中學調查發現,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導學案的使用現狀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效果上。首先,在使用方法上,三分之一的學生在導學案的使用上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剩余學生則是按照老師的設計照搬去做,或是抄書亦是查閱,將導學案看做測試卷來完成。其次,教師在導學案的設計處于學習階段,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大多按照自己備課的需要,將問題羅列在導學案上,未進行系統性的策劃。最后,在使用效果上,三分之二的學生反映效率不高,甚至有學生認為導學案的使用只不過是題量的增加,從而成為學習上的負擔。無論是從學生角度還是教師角度來看,如何實效落實導學案教學有待深入研究。
因此,針對導學案在中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教師優化導學案設計,引導學生利用導學案尋找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針對性地依據學生所需個性化設計導學案,真正落實每一環節,達到中學語文減負減壓的目的。
二.中學語文導學案設計策略
導學案貫穿于語文教學的主線,是教師教學設計思想的體現,是構建以學生為主體課堂的工具,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養成良好學習方法、學習自主意識的媒介。導學案的運用依據中學生學習需要,應對學習知識難度的提升,層次的跨越,設計旨在優化語文教學高效性的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一)“導學案”內容設計原則
導學案的設計包括視頻微課教學、課上探究、課下拓展。把學情作為主導,以微課的預習為索引,以課上探究為載體,以課下延伸為拓展。在內容上設置“預習”、“群學”、“反饋”三大板塊的內容。
1.自主原則
“預習”是語文有效學習必不可少的環節,也是學生們自學的過程。要求教師要具有前瞻性,在設計整體教學內容時,應預設好同學們對于新知的感悟能力,布設預習板塊。例如:在中學語文《江城子·密州出獵》教學中,導學案預習內容可設計為對于詩詞中出現的三個典故進行預習。一方面可以讓同學們預習新知,提高同學們對知識的掌握能力,提高課上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借助圖書、電子設備等查閱資料,既拓寬了同學們的知識層面,又提高文學素養。錢夢龍老師回憶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時曾談到“教學始終追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實現這一目標,摸索著前進著。”可見,預習環節尤為重要,鍛煉學生逐漸降低對老師的依賴性,在觀念上、方法上培養自主意識,為之后的探究式學習奠定基礎。
2.探究原則
“群學”過程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在內容設置上要反復斟酌,明確導學案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問題要依據學情而定。首先,所設問題要有啟發性,錢夢龍老師“導讀語文”中的“導”所倡導的是“道而弗牽”的理念,即因勢利導。教師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發揮領導支配作用,善導學生進行探究。其次,問題要講究梯度性,切入點由小及大,難度由淺入深,引導同學們逐步進入情境。另外,問題設置要有內涵深度,不僅涉及當堂的知識要點,更要顧及同學們在文學底蘊上的提升,通過自主探究、同學間探討突破思維定式的問題,巧妙“逆”問,增強課堂樂趣。最后,問題設置要全面,涵蓋聽說讀寫多方面的探究能力,建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終身學習觀念。趙謙翔老師“綠色語文”注重培養人的智力潛力全面發展,素質品質全面提升,培養學生實現個性化的全面發展。此探究過程正是對同學們創新探究思維能力進行鍛煉,為培養全面發展、終身學習的人才奠定基礎。
3.實效原則
“反饋”內容的板塊設置不容小覷,是學生自我總結、自我反思、互相測評、收獲檢測的過程。反饋的是當堂課程中對于自己表現的自評,留給同學們足夠的時間進行自我認識,發現提高空間。魏書生老師“六步教學法”談及“自測-自結”環節,在課程臨近尾聲的環節測試同學們對所學知識要點的掌握情況,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中將其優化,內容上不僅涉及課本知識的測試更注重對于學習能力和人格的培養,以促進教學目標的落實。測評的內容難度要適中,將本節課中重難點知識編入,增強同學們對知識的把握能力。即在整個導學案的設計中,要注意內容設置的可操作性,教師要從學生角度設想內容的安排,學生是否能達到預設效果。而后積極引導同學間進行相互性的評價,秉持謙虛的態度,反思自我,向同學學習,塑造謙卑恭敬不斷進取的人格。
(二)“導學案”結構設計原則
導學案作為語文教學的工具,在整體結構上的設計要達到美觀、簡潔、有層次的效果。以便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固而在結構設置上既要堅固內容的可操作性又要美觀內涵兼具,促進學生多項能力的全面發展。
1.美學原則
導學案的使用群體面向的是廣大中小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4-5歲期間開始建立審美意識,因此,對于導學案結構的首要要求要具有合理的布局。對于不同的語文課文需要,可插入不同形式的圖表,豐富導學案的內容。例如在《背影》散文教學中,針對父親買橘一段內容的教學,可插入父親攀爬站臺的圖片。有助于同學們體會父親動作,領悟主旨,增強導學案的形式美,以吸引同學們的眼球。其次內容量排版切忌過多,產生任務重,學習難的錯覺,即本著簡約性的原則,一課時導學案的整體量1-2頁為佳。例如在問題的結構安排上,盡量提煉問題設置的語言用語,減少重復啰嗦言語。在活動環節的設計上流程化清晰化,將復雜的活動簡單化。最后,不同板塊之間要有明顯的界限,合理設置排版布局,增強層次感、吸引力,在良好的視覺效果基礎上,提高同學們對學習的積極性。
2.遞進原則
中學語文的教學,講求“求實”,在三大部分教學內容中,分塊進行,以實現教學的有效性。余映潮老師“板塊教學”思想強調把一節課或一堂課的教學內容從不同的角度有效分成幾大板塊的教學活動內容,例如:余映潮老師在《最后一課》的案例教學中,將整堂課分為了“文意把握”和“片段欣賞”兩大板塊,由文意的習得促進對于片段的理解欣賞。兩板塊間相遞進,提高課堂教學的可操作性。因此,在語文高效課堂的建構中,方可認真研究余映潮老師在板塊設計中的內在邏輯,各個教學“板塊”之間的關系,以及所呈現出的切入點從小到大,難度由淺入深、整體由感知到創造提升的邏輯聯系。將其在實際教學實踐中進行優化,每一層次的問題設計、活動安排都要講究層層遞進,難度逐步深入,最終實現學習目標的構建。
3.全局原則
導學案是助力同學們高效學習的媒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在設計時,以全局性、前瞻性的眼光謀篇整體布局。導學案主要由自學、群學、反饋三大部分,自學 、對學、群學、展示、反饋五個環節構成。自學過程包括預習和導入兩部分,教師依據教學實況帶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提高了同學們的關注度,有利于推進教學的有效性。群學包括對學、群學、展示三個環節,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部分。對學環節即為對子間交流合作,解決難度較低層次的問題。群學的小組探究環節采用六人一組,共同探討,生生參與,花較短的時間探究重難點,降低目前教學課時不足的難度。展示即為交流學習成果的過程,在導學案中設置此框格列寫展示思路,及時把握引導學生觀點。反饋分為三個框格,即自我反饋、互測、互評,及時反饋學習成果,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三.導學案于中學語文教學應用思考
綜上而言,導學案內容的設計要充分依據學情,整體設計廣度兼具深度,梯度兼具內涵,個性兼具全面,在語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結構安排上要體現課堂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內在邏輯性,落實課堂的實效性,所學知識真正為學生所實用,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開拓性、創新能力、問題探究能力,促進學生個性化的全面發展。
因此,在中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導學案模式教學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從語文教學的發展而言,有利于建構語文課堂的整體性,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從教師專業成長而言,有利于培養教師教學設計能力,形成系統性的教學流程;從學生發展而言,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習慣,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掌握所學知識。中學語文教學有效利用導學案,在塑造學生性格習慣上具有長效性作用。同時,若對于導學案設計,教學課堂把握不到位等則可能會適得其反。落實中學語文課堂的建構,教師要提高自身專業素質,促進語文高效落實,提高學生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立.重構高效課堂[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16.
(作者介紹:王雅楠,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育;李東平,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
相關熱詞搜索:;語文導學案篇二
第2課時 《海燕》(一)
學習目標:1、介紹背景知識。這是學生理解課文深刻含義的前提。
2、讀準字音并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在誦讀中把握這首散文詩的結構。
4、能用準確的語言歸納出海燕的性格特征。
課前學習:了解俄國十月革命前夕的的斗爭情況以及作家和作品的發表情況。(要求用簡潔的語言對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進行歸納)
課堂學習:
一、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靈
渴望暴風雨的勇士 迎接暴風雨的先驅者
勝利的預言家 無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驅者 劃破烏云的利劍
2 播放朗讀錄音。要求學生認真聽讀,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聽朗誦全詩學生試讀。
(方法:齊讀,或自己放聲讀。)
3 問題設計:試給本文擬一個副標題。 要求:①要切合課文的內容;②要和標題緊密聯系,形成一個整體;③用語簡潔,字數不可過多。 學生或獨立完成,或三兩人討論完成。
4 組織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二、表情朗讀,品味詩歌畫面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思考、歸納、交流
3 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5 組織交流評價 交流、評價
教學反思
三、語文活動: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注
1 播放錄音 聽朗讀,在此基礎上,再讀《海燕》
2 播放音樂 配樂朗誦
教學反思
課后學習:1、反復朗讀課文。 2、課外閱讀同題材作品
語文導學案篇三
;小學語文導學案范例 《詹天佑》學案
學習目標 :
1. 學會10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施工、阻撓、控制、居庸關、嘲笑、毅然、勘測、勉勵、測繪、泥漿、竣工、蔑視、攀山越嶺、贊嘆不已。
2.感悟課文內容,體會詹天佑的愛國熱情和創新精神。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遇到的各種困難;通過具體事例體會詹天佑是“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難點:順著作者的思路讀課文,深入理解課文中的難句及思想內容。
學習過程 :
第一學時
一、 預習導學
1、查找詹天佑的有關資料,與同學講一講他的故事。
2、辨析生字,然后組詞。
撓( ) 繞( ) 嬈( )竣( )峻( )
澆( ) 饒( ) 燒( )俊( )駿( )
槳( ) 岔( )漿( ) 忿( )
3.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 。從北京到張家口這一段鐵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這是第
條完全由我國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施工的鐵路干線。
4.朗讀課文,我從文課文中還了解到:
a
b
c
5、課文是圍繞那句話寫的?我知道圍繞這句話寫了 件事,分別是
6、我們知道課文的只要內容是:
二、交流展示:
1、我學會了這些生字詞(提示:可以解詞,也可以造句。)
阻撓、嘲笑、毅然、勉勵、竣工、蔑視、贊嘆不已。
2、我想介紹詹天佑。
3、初讀課文,我從文中了解到這些信息:
a
b
c
4、本文圍繞中心句寫了以下幾件事:
5、我想朗讀第 件事
三、小結拓展
1、初度課文,我的體會是:
2、我還想學習的問題是:
第二學時
一、深入學習,認真體會。
1.學習第2、3自然段。
(1)默讀課文, 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沒有出世呢。”(結合課文理解)
a意思是
b詹天佑怎么做的?你體會到什么?
2.學習4——6自然段,體會詹天佑的“杰出”和“愛國”。
(1)讀課文,給每個自然段加個小標題。
(2)自學“勘測線路”,主動探索學法。
① 這一段重點表現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質?
②你是抓住什么來體會詹天佑的這種品質的?
(3)畫一畫,學習“開鑿隧道”。
(4) 詹天佑為什么要根據地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開鑿方法呢?如果都使用中部鑿井法好不好?
(5) 朗讀課文,演一演火車上山的情景。。
①讀課文,思考:設計“人”字形線路,解決了什么問題?
②演一演。
小結:勘測線路,詹天佑做到了 ;開鑿隧道,表現了他 ;“人”字形線路的設計,又體現了 。工作中他時刻不忘為國爭光,為人民爭氣,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
(6)抓“贊嘆不已”,促想象。
a討論:京張鐵路提前兩年竣工,為什么說給了藐視中國的帝國主義者一個有力的回擊?
b展開合理想象,說說外賓會怎樣贊嘆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
三、匯報
四、質疑:我學習后還有一些疑問:
a
b
c
四、探究與練習
1. 試畫一個示意圖,說明詹天佑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兩條隧道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2. 我會用:
3. 造句:阻撓、毅然、竣工、贊嘆不已。
3.詹天佑的杰出在于創新,生活中,你有哪些新發現、新想法、新嘗試,請舉一例。
4.聯系全文的內容,加上想象,寫外賓贊嘆的片段,注意神態、動作、語氣等。
參考:詹天佑(1861年——1919年),廣東南海人,少年時代赴美留學,回國后主持修建了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鐵路工程師,他為我國近代鐵路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相關熱詞搜索:;語文導學案篇四
1.了解作者和寫作背景等相關知識。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3.體會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辭方法的作用。
4.體會作者的豪壯革命情懷。
體會這三首詩所飽含的為革命獻身的凜然正氣。
2.理解詩的凝煉、含蓄的語言以及多種修辭手法。
3.體會詩中包含的凜然正氣。
一、寫作背景:紅軍開始長征時,陳毅身負重傷,被留在江西擔任軍事指揮,并主持政府工作,后來突圍到江西、廣東交界的梅山地區開展游擊戰爭。1936年冬,由于叛徒告密,敵軍得知這里有一個“大人物”,就派重兵圍山、搜山和放火燒山。陳毅在幾十天里,隱藏在山林草叢之中,大腿上的槍傷發了炎,又化了膿,還發著高燒,又沒有醫藥,只好用刀子把傷口拉開,擠出膿血,然后用鹽水洗一洗。他已經做好了死的準備──不是被敵人搜出殺頭,就是因傷病折磨而死。在這種情況下,他寫了《梅嶺三章》,準備留做“遺詩”。
借代:不直接把所要說的事物名稱說出來,而用跟它有關系的另一種事物名稱代替它。如“紅領巾參加植樹勞動”中的“紅領巾”代替“少先隊員”。
借喻:比喻的一種,直接借比喻的事物來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詞都不出現。如“驚濤拍岸,舉起千堆雪”中的“雪”比喻浪花。
1.自己動手了解作者信息。(參閱導航塔)
2.背誦并默寫這兩首詩。
3.解決并掌握兩首詩中的重點詞語意思。(旋 涯 旌旗 取義成仁 原知 但悲 九州同 乃翁)
1.小序在這首詩歌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時間、地點、事件的原因和結果。交代了環境、背景。是“絕命詩”表現了詩人從容、鎮定、大義凜然的'情懷。)
3.仿照賞析第一小節的方法,小組長組織賞析后兩小節及《示兒》(10分鐘后展示)(理解烽煙,飛字換成飄字,理解血雨腥風和自由花)
《梅嶺三章》和《示兒》中異曲同工的詩句有哪些?從古至今,愛國的仁人志士很多,愛國的豪言壯語也很多,同學們請將你所知道的愛國詩句說給大家聽一聽。
1. 《梅嶺三章》中統領全篇的句子是
2.《示兒》中抒寫詩人光復河山的熱切期待和對祖國大業終將取得勝利的不可動搖的信念的詩句是 , 。
3.《示兒》中 , 兩句點明了作者生前的遺憾,從側面表達了作者 的感情。
4.《梅嶺三章》中的“ , ”和《示兒》中“ , ”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積月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語文導學案篇五
1、會認宜、層、盡等12個生字,會寫宜、實、色等10個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有收集詞語的興趣。
識字寫字和正確地朗讀詞語。
1、自制字詞卡片和課文插圖。
2、學生收集關于秋天的詞語。
3、自制的金色小星星。
兩課時。
同學們,過了炎熱的夏天,我們走進了涼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幅多彩的圖畫。今天就讓我們更多的了解秋天吧!
出示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談感受。
1、憑借插圖和拼音引導學生自由試讀詞語。
2、找學習伙伴互助讀詞語,互相正音。
3、利用生字卡片,小組內自主認讀。
1、教師范讀,學生邊看圖邊聽。
2、分組練讀,引導學生正確讀詞。
3、多種形式匯報讀。
4、交流識字方法,引導學生說說自己是如何記憶生字的。
1、學生自由練讀,要讀得正確、讀出美感。
2、小組練讀,點評。
3、匯報讀,看誰讀得最美、最有感情。獎給金色小星星。
1、出示宜、實、色、華、谷生字,引導學生認讀。
2、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師范寫,學生點評。注意指導各部件的占格位置。
4、學生臨寫,同桌互相點評。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把你們收集的關于秋天的.詞語,拿出來展示一下吧!
本課中,我利用課文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學生感受不深,如果利用課件展示秋天的不同美景,讓學生觀察,效果一定更好。
在識字環節中,為使學生的興趣得以保持,我采用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的做法,并進行小組點評,力求創設課堂學習的積極氣氛。
在閱讀中,我留大量的時間給學生充分的自讀、自悟,通過讓學生反復的多種形式的朗讀,使學生對詞語讀出感受和體會。并以獎給金色小星星這樣的比賽形式促進學生朗讀,學生興趣較高。
在拓展環節中,我讓學生展示他們收集的關于秋天的詞語,學生完成較好。他們大部分是在與家長的合作下,共同查閱資料,或走進大自然去體會,去完成的。這樣課內與課外的有機融合,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語文導學案篇六
1.學會23個聲母,24個韻母(包括6個單韻母,8個復韻母,9個鼻韻母和1個特殊韻母)。能讀準音,認清形。
2.能讀準四聲。
3.會讀輕聲。
4.能正確拼讀音節,并能借助拼音認讀漢字。
5.能認識26個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能在字典中查找音序索引。
6.能熟練認識16個整體認讀音節。
7.能正確抄寫音節。;在復習中,應注意以下難點的把握,;由于受南方方言習慣的影響,要特別注意翹舌音和后鼻音的準確發音。
(1)漢語拼音基本內容的學習在低年級就已完成,到高年級時有回生現象,因此有必要對漢語拼音的基本內容進行復習。漢語拼音的基本內容是聲母、韻母、聲調、音節。對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音節練習發音,并帶上聲調練習。
(2)根據本方言的特點,把握學習漢語拼音的重點和難點。如聲母中平、翹舌之分;韻母中前、后鼻音之分。對一些常用字的讀音應反復拼讀,適當記憶。
(3)區別形近易混的字母;熟練掌握ü的省寫規則。
(4)對多音字應適當疏理。并對容易讀錯的字音進行復習。
1.學會23個聲母
漢語一個音節開頭的輔音叫聲母。如wǒ中w是聲母。《漢語拼音方案》中聲母21個,小學教材將起隔音作用的w、y當作聲母,這樣小學拼音中聲母就有23個了。
聲母發音不響亮,必須配上合適的韻母,才能發出較大的'聲音。
普通話的聲母按照發音部位可以分為7類:(1)雙唇音有3個(b、p、m);(2)齒唇音有1個(f);(3)舌尖前音有3個(z、c、s);(4)舌尖中音有4個(d、t、n、l);(5)舌尖后音有4個(zh、ch、sh、r);(6)舌面前音有3個(j、q、x);(7)舌面后音有3個(g、k、h)。
普通話的聲母按照發音方法可以分為5類:(1)塞音有6個(b、p、d、t、ɡ、k);(2)鼻音有3個(m、n、nɡ,其中只有m、n作聲母);(3)擦音有6個(f、h、x、sh、s、r);(4)邊音有1個(l);(5)塞擦音有6個(j、q、zh、ch、z、c)。
普通話的聲母按照發音時聲帶振動與否又可分為清音、濁音兩類。普通話聲母中除了m、n、l、r為濁音外,其余都是清音。
2.學會24個韻母
韻母是漢字字音的后一部分,它的發音氣流不受阻,聲音響亮。普通話有39個韻母,其中23個由元音充當,16個由元音附帶鼻輔音韻尾構成。小學生學習其中的23個。
按韻母的結構特點,一般把韻母分為三類,即:單韻母、復韻母、鼻韻母。第一類是單韻母ɑ、o、e、i、u、ü。第二類是復韻母。ɑi、ei、ui、ɑo、ouiu、ie、üe、er。第三類是鼻韻母。ɑn、en、in、un、ün、ɑnɡ、enɡ、inɡ、onɡ。
3.學會聲調
聲音的高低升降叫聲調。聲調是音節結構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聲調能區別漢字及詞義,如“山西”與“陜西”“題材”和“體裁”、“練習”和“聯系”等若聲調讀不準就會出錯。
第一聲:(陰平)高而平,用“—”表示,如mā。
第二聲:(陽平)向上升高,用“ˊ”表示,如má。
第三聲:(上聲)先降后升,用“ˇ”表示,如mǎ。
第四聲:(去聲)向下降低,用“ˋ”表示,如m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