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為備課和授課而制定的一種規范化的參考文件。以下是一些教育科技公司開發的多媒體教案模板,能夠提高互動性與趣味性。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一
1.了解東南亞的居民構成、宗教信仰、及該地區華人的一般情況,掌握東南亞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熱帶經濟作物、礦產及分布,了解東南亞的經濟特點。
2.通過分析東南亞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的原因,培養學生分析與綜合地理事物的能力。
3.了解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作出的貢獻,加深中國人民與這些國家人民之間的'友誼。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及礦產。
教學方法。
講述法與談話法相結合。
教學用具。
《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物產圖》、熱帶經濟作物圖片。
教學提綱。
一、居民。
1.人口稠密。
2.宗教信仰多樣。
3.華人與華僑聚居。
二、經濟狀況。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2.主要的礦產。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三、東南亞國家聯盟。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為什么說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東南亞的地形、氣候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我們在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及自然條件的基礎上,再來看一下它的居民構成和經濟狀況。
學習新教材。
一、居民(板書)。
[讀圖]閱讀《世界人口分布圖》及《世界人種的分布圖》。
[提問]東南亞人口分布特點及居民構成情況?(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這里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些地方人口密度可達100人/平方千米以上,如中南半島各大河的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馬來群島的一些大島上。其中印度尼西亞人口達1.7億多,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居民構成絕大部分屬于黃色人種。
1.人口稠密。
[提問]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宗教?亞洲以哪幾種宗教為主?(世界上主要有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徒和佛教徒主要分布在亞洲)。
2.宗教信仰多樣。
[教師講授]東南亞居民的宗教信仰可以說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是佛教。如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柬埔寨國旗上的吳哥窟圖案,就是著名的佛教建筑,它已成為柬埔寨的象征。而泰國則規定佛教為國教,它深入到了泰國的政治生活、社會生活以及家庭和個人。其次還包括印尼和馬來西亞的伊斯蘭教,菲律賓的天主教等。
3.華人與華僑聚居。
[教師講授]東南亞地區還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尤以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居多。此外新加坡、越南等國也聚居了100萬以上的華人。其中新加坡華人占了全國人口的76%。
[閱讀課文]指定學生朗讀“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一段。
二、經濟狀況(板書)。
1.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
[讀圖、提問]在東南亞主要農產的分布圖上,找出主要熱帶經濟作物及分布國家?(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馬尼拉麻――菲律賓,此外椰子、油棕、咖啡及幾乎遍布東南亞各國的水稻。)東南亞已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閱讀課文“讀一讀”。
[提問]東南亞為什么能成為世界最大熱帶經濟作物產地和稻米產區?(東南亞發展熱帶經濟作物條件優越,不僅有高溫多雨的氣候,而且還有肥沃的土壤,非常有利于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的生長。
2.主要的礦產。
[讀圖、提問]讀東南亞主要礦產分布圖回答,東南亞主要有哪些礦產?分布在哪些國家?(包括煤、石油、鐵、錫、銅等多種礦產,尤以石油和錫最為著名。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尼和文萊,錫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
[指導學生讀表]讀東南亞主要礦產表格。
3.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
[閱讀思考]自學課文“以初級產品輸出為主的經濟”一段,并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東南亞各國在國際貿易中處于不利地位?原因是什么?(一方面以較低價格出售原料或半成品等初級產品,如天然橡膠、石油等。另一方面又以較高價格進口工業制成品。原因:東南亞各國均為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的殖民統治導致經濟的畸形發展,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現在東南亞許多國家都在利用本國優勢,發展加工工業,振興本國經濟。
復習鞏固幫助學生一起回憶所學內容。
布置作業在東南亞空白圖上,用不同符號填注東南亞主要農產品和礦產品。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二
最低的地區,是亞洲的赤道部分;另一方面它正扼亞澳之間的過渡地帶,這在氣候和生物界均有明顯的反映;本區也是太平洋與印度洋的交匯地帶,這種地理位置使東南亞具有濕熱氣候,并形成繁茂的`熱帶森林,是本區與其他區的根本差異。東南亞在構造地形上可分為兩大單元,一是比較穩定的印度-馬來地塊,二是地殼變動比較活躍的新褶皺山地。具有赤道多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兩種類型,自然植被以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林為主,可分為兩個亞區。
半球劃分:位于東半球,跨南北半球。連接亞洲、大洋洲。
海陸位置:亞洲東南部、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南鄰大洋洲,北鄰中國,印度。
氣候分布。
東南亞地處熱帶,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為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中有旱季和雨季之分,農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種,旱季收獲。馬來群島的大部分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分布著茂密的熱帶雨林。農作物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東南亞具有茂密的原始叢林、美麗的熱帶海濱、眾多的名勝古跡、獨特的風土人情,它們以特有的魅力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旅游業已成為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的重要產業。
北緯十度至南緯十度為熱帶雨林氣候;北緯十度至北緯二十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中南半島北部有小面積的高山高原氣候。
馬六甲海峽的位置與作用。
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尼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中國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因而間接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它因臨近馬來半島上的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
馬六甲海峽是一條西北自東南向的狹長水道,長1080千米,如果包括東部出口處的新加坡海峽,則全長1185千米。海峽呈喇叭形,西北端出口處寬370千米,東南部較窄,并分布有很多小島,最窄處僅37千米。海峽底部平坦,主航道水深約25-150米,由東南向西北遞增,一般可供20萬噸級的船舶出入。由于馬六甲海峽地處赤道附近,風力微弱,峽道內總是風平浪靜,再加上完善的航標系統,行船十分安全。
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中東(西亞)及南亞地區通往東亞的一條主要海運通道,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據統計,每年通過海峽的船只約5萬多艘,平均每天有140多艘船通過海峽,使馬六甲海峽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海峽之一.是東南亞聯系南亞,西亞和非洲東部的必經之路,有“十字路口”,“咽喉要道”之稱由于日本每年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的90%的石油,大量原料和出口商品都由此輸送,海峽又被視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由于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從16世紀起,先后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和日本占領.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馬六甲海峽才歸沿岸國家所有,20xx年,海峽歸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新加坡三國共管。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三
1、知識與技能方面:在朗讀中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情感,感受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系,通過展開豐富的想象,訓練學生形象思維與邏輯思維。
2、情感與態度方面:
(1)了解水的不同形態的變化以及與人類的密切關系。
(2)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資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從而達到激發學生觀察大自然的興趣,培養觀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
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直奔主題。
1、直觀感受水變化的過程,教師導語:瞧!多可愛的小水珠呀!它還會變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奇妙的變化過程吧!(播放動畫)。
2、結合課文內容,深入了解水的多變性。
教師導語:動畫片中的小旅行家來到了課文中,請小朋友們自由地讀一、二自然段,小水珠都變成什么。
3、感悟水變成云,培養孩子想象能力。
(1)教師導語:小朋友,你們就像可愛的小水滴。小水滴小水滴,現在你們升到空中變成無數的小點兒,連成一片變成了云。我看到身穿不同顏色衣服的云飄過來了,(ppt展示朝霞),早晨,我變成美麗的朝霞,晚上我是美麗的晚霞(ppt展示晚霞),晴天,我穿著白衣服(ppt展示白云),陰天,我穿著黑衣服(ppt展示烏云)。你們想穿什么衣服打扮自己呢?讀句子。
花朵了,你的名字叫“雪”。
出現的地方。
(1)教師導語:小水滴,你們完成了這么多的變化,一定很累了吧?你們平常喜歡到什么地方休息一下?(生朗讀第三段,讀完指導,再讀)。
(3)水給人類帶來了災害,這樣做好嗎?該怎樣做?閱讀拓展,寫話創作評互通。
1、閱讀關于水的文章,拓充知識面。
在我們資料城里還有許多快樂的小水滴,我們看看他跟大自然發生過哪些有趣的事情?學生按要求進入資料城自主學習。
2、出示題目,明確打寫要求。
小水滴們,你的一天是怎么過呢?去過哪些好玩的地方?你能仿照資料城的文章寫一寫嗎?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四
hello,你們好呀,我就是亞洲六大地理分區的東南亞。告訴你,我可是很重要、很厲害的。
顧名思義,我位于亞洲的東南部,處于熱帶。在我的身邊,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我呢,同時也跨著大洋洲和亞洲。
在我的身上,主要是熱帶雨林氣侯和熱帶手風氣候,全年高溫、降水豐沛。由于我氣候濕熱,我身上的這些人就種植水視和一些熱帶經濟作物,像天上的這些人就種植水稻和一些熱帶經濟作物,像天然橡蕉、棕櫚、椰子、蕉麻等。過也使我成為了世界上重要的稻米和熱帶經濟作物的產區。厲害吧。
我的身體主要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我身上一共被分成了十一個國家,其中,有五個島國,五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還有一個內陸國,是老撾。
我身上的中南半島地形為“山河相間,縱列分部。”地勢特征是北高南低。由此,我身上的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主要的有紅河、渭南河、湄公河、薩爾溫江和伊洛瓦底江。
我可是個適于旅游的地方,有很多著名景點: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等。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五
教學目的:
1、東南亞的國家和范圍,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
2、東南亞的地形、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人口分布的特征,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東南亞的開發和繁榮作出的貢獻。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地形。
3、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廣西出國旅游比較方便,緊鄰著廣西的'國家就有越南等。
[提問]:它們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沿邊界畫下來。
熱帶。
[活動]:請同學們在地圖上將主要的河流找出來,想想河流與山脈的分布有何特征?
[聯想]:在河流與河流之間,多是山脈和高原,用我們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思考]:這樣的地形條件有怎樣的好處?
——蘊藏豐富的水利資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因此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南半島上的國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動]:讀圖歸納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討論]火山給人類帶來哪些害和利?
[活動]:下面請同學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1)與中國接壤的國家。
(2)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
(3)著名的“新馬泰”旅游項目所指的國家。
(4)獨立的國家。
(5)其余的國家。
[討論]人們為什么稱馬六甲海峽是溝通亞洲與大洋州、印度洋與太平洋的“咽喉”?
[拓展]:我國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
[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
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地區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如此,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華人華僑都在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積極努力著,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國家,分別占到該國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曾經發生反華暴力事件,對當地的華人華僑任意的屠殺,在國際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他們紛紛撤回資金,重返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支援國家建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讀圖]:富饒的物產。
[歸納]:這里也是世界著名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
[補充資料]東盟。
[課后練習]:
1、收集關于東南亞國家的景觀資料,出一期《東南亞旅游景點介紹》小報;
2、中國與東盟合作的進一步加強給桂林或廣西帶來哪些機遇?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六
一、深入朗讀,品味詞句。
1要求學生邊讀書,邊畫出:
描寫小伙子神態的句子:這個年輕人的目光頓時灰暗了。
描寫小伙子動作的句子:他的喉結上下動了動,年輕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來。
描寫小伙子語言的句子: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東西,我不能不勞動,就得到這些食物......
2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這些句子,從內容上體會思想。
3從描述中看,這個年輕人是怎樣的人?他是怎樣想的?
二、點播,揭示中心
1討論:年輕人的表現令人欽佩,更引發了我們的思考,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2齊讀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提問:這個年輕人是誰?是什么使他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筆使所有美國人羨慕的財富呢?
引導學生深入體會誠實的.勞動和做人的品質是多么重要。它能成就人的一生。
三、結合自身實際,談感受
鼓勵學生從小就要有自尊心,無論什么時候都要靠自己的誠實勞動來獲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
四、指導學生帶感情朗讀課文
1自由讀。
2指名讀。
3分角色讀。
六、布置作業
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可以出示有關“尊嚴”和做人方面的格言。可提示學生從“什么是尊嚴”和“尊嚴的意義”以及如何做人方面去想,然后交流。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七
教學目標: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
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
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八
說課內容: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初中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二章第一節《東南亞》。
一、說教材:
教材從讀圖開始,首先讓學生看清半島,群島的'位置特點,為下面講述自然環境和經濟特征打好基礎。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南部的狹長部分稱為馬來半島,馬來群島因在我國南面的海洋中,我國習慣上又稱之為南洋群島。課文中出現的地名較多,但都是學習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識。特別是把東南亞和剛學過的東亞的緯度位置進行比較,使學生很容易得出東南亞的緯度主要在熱帶,為這里盛產的熱帶經濟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礎。
關于東南亞的自然環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及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例如,中南半島的地形地勢對河流的制約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資源豐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農業發達,城鎮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島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區。
二、教學目標:
本課我計劃用三課時進行教學。第一課時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第二課時馬六甲海峽,第三課時富饒的物產和海外華人的最大聚居地。今天,我要說的是本課的第一課時。
根據《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7—9年級地理課程的實施,學生能夠了解有關地球與地圖、世界地理、中國地理和鄉土地理的基本知識,了解環境與發展問題;獲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學習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養成愛國主義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識和可持續發展觀念。1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2、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我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確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目標。
l、通過讀《東南亞位置圖》,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依據課標:掌握閱讀和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2、通過讀《東南亞地形圖》、了解東南亞的地形特征。并通過分析對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點,說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點,對農業,人口分布,城市的影響。
3、通過讀《東南亞氣候圖》了解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氣候的特征和分布。
(依據課標:能初步說明地形、氣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能力目標。
4、通過學習本節內容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點,認識一個地區的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系和人地關系相互作用的情況。培養學生從綜合的角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依據課標:嘗試運用已獲得的地理概念、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地形特征。
2.熱帶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學難點。
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
東南亞教學課件。
三、教法建議。
《地理課標》指出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我采用讀圖講解法和學習指導法結合起來授課,由于本節出現的地名較多,都需要落實,因此必須自始至終圍繞著讀圖,問圖,講解圖進行授課。
四、說學法。
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識水平,我在教學本課時,關注學法指導,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并運用“看-說-悟”的學習方法,1、會讀東南亞位置圖、東南亞地形圖、東南亞氣候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五、說設計理念:
1、地理教學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間差異和空間聯系,強調地理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特別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對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的綜合影響,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現象和問題,逐步形成對地理事物的“地域性”和“綜合性”特征的認識。
2、地理圖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教師應重視利用地理圖像,通過閱讀、使用地理圖像和繪制簡易地圖,幫助學生掌握觀察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逐步發展對地理圖像和地理事物的理解、想象、分析等思維能力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讀,鼓勵學生求異、求新。我將此理念充分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
六、說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講授研討新課】。
(課件展示)引導學生確定東南亞的范圍:在地圖中確認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中南: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南洋群島: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設問:
1中南半島上有哪些主要河流(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湄南河、湄公河、紅河)。
2這些河流大多數發源于哪里?(中國)。
3這些河流大致是什么流向?(由北向南流。)為什么是這樣?(因為地勢北高南低。要求學生注意這是一幅分層設色地形圖,讀圖時注意海拔與圖像色彩變化的關系,在圖上自北向南顏色由深變淺,所以地勢由高到低)。
4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山地。)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這些河流的下游主要流經什么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河流進入中下游后,流速趨緩,泥沙沉積,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5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快)為什么?(穿行于崇山峻嶺之中,落差大。)這里河流的什么資源豐富?(水力資源。)。
引導學生得出中南半島上的山脈和河流分布的特點: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為加深學生印象,可帶領他們用手作比喻:手掌代表中國西南部,手指代表中南半島上的高峻山脈,指間的縫隙代表幾條大河,并可引用革命老前輩陳毅同志1957年所作《贈緬甸友人》的詩句: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靠復水”,山山皆北向,條條南流水“。從而說明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的特點。
(課件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馬來群島的基本地形特征。
設問:
1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山地和丘陵.)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部位?(島嶼沿海地區。)。
2這里的河流在長度和流速上會有什么特點?(短促流急。)。
3馬來群島火山、地震活動頻繁,你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這是因為,馬來群島處在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為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地殼不穩定,常有火山活動和地震現象。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僅活火山就有70多座,因此有“火山國“的稱號。
4火山會給人類帶來什么影響呢?(火山爆發時,灼熱的巖漿和碎石會摧毀圍的田園、建筑、道路和各種設施,給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如:1885年印尼松巴哇島上的坦博臘火山爆發,歷經3個月以上,其釋放的能量相當于20萬枚原子彈爆炸的能量,噴出了151.6立方千米的物質,將火山噴發地削低了1250米,形成了一個長11千米的火山口。從火山口流出的熔巖流,淹沒了大片地區,最后注入大海。這次火山爆發中死亡的人數1.2萬。既然如此:為什么在印尼爪哇島有很多農民冒險搬到火山口附近去居住、種地呢?這是因為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在這里種田,莊稼長得特別好。而絕大多數火山爆發是百年不遇的事,只要掌握了其活動規律,還是可以趨利避害的。由此可見,我們看問題要采取“一分為二“的態度,既要看到它有害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利的另一面。)。
(課件展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圖。
設問:
1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是怎樣的?(東南亞位于南緯10°和北緯25°。)。
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2地處赤道附近的馬來群島大部分和馬來半島南部是什么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有什么特征?(終年高溫多雨。)。
3離赤道較遠的中南半島大部分地區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是什么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有什么特征?(終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是怎樣形成的(每年11月-次年5月,盛行來自于亞洲內陸的東北風,性質干燥,降水偏少,成為旱季;6-10月,盛行來自于海洋的西南風,性質濕潤,降水很多,為雨季。)。
4東南亞兩種不同的熱帶氣候對當地農業生產有什么影響?(請學生先自己所在地區氣候對農業耕作制度的影響,然后進行分析:熱帶雨林氣候區,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有收獲;熱帶季風掉個區,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總結)。
(復習反饋)。
【板書設計】。
第二章了解地區。
第一課時: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多火山。
三、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氣候特征。
1、中南半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
2、馬來群島: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九
1、學習2、3、4自然段,運用“單元提示”中的方法讀懂長句;背誦第4自然段。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第二自然段有幾句話,寫的是什么?(燕子從南方飛回來,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趣)
2、我們先來學習第二句,齊讀。
(1)這句句子是句長句子,用學習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學?
(2)說得很對,那么“黃綠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讀句子“黃綠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為什么把柳芽比作“黃綠眉眼”,為什么不就說嫩芽?
(柳樹睡了一冬天,發的芽就像睜開的眼睛)
3、學習第三句句子。
(1)我們再來看看第三句寫什么?指名同學讀句子。
(2)要求學生用理解長句子的方法來理解。
(3)指名同學說說你是怎樣理解這一句長句子的。
師:什么形成了光彩奪目的春天?是怎樣形成的?其它詞語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趕集”?
師:去買的,還有賣的,都叫趕集--請說說趕集的情況,再想想趕集和春天的草、葉、花生長和開放有什么相似之處。
師:古人說:“紅杏枝頭春意鬧”,春天,萬花盛開,確實給人以熱鬧的感覺。
(5)齊讀第三句。
4、學習第四句。
這么熱鬧、美麗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請大家朗讀第四句。
(1)誰能簡單地說說這句話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師:同學們,畫家畫春天少不了燕子,詩人寫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這樣說,少了燕子,春天會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讓我們以贊美的語氣來朗讀這一段。
二、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讀第三自然段,從這一段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飛行的情景,燕子飛得很快,很輕)
2、你從哪些語句中看出來的?再讀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書:斜、掠過、唧)
4、你從中看出了什么?讀讀這個詞所在的句子,體會體會。
5、我們從“唧”這個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還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飛得“輕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讀一遍,看誰讀得讓人感覺到燕子飛得輕快,姿態優美。(學生練讀)
師:“小圓暈”是什么?想過嗎?
師:作者為什么不說“小圓圈”而說“小圓暈”“暈”是什么意思?想過嗎?
師:“暈”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過云層折射出來的七彩圈,你們見過日暈或者月暈嗎?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點水蕩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暈、月暈。不但作者筆下的燕子美,就連這小圓圈也是美的!我們再讀讀這一句,領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讀了第三自然段,我們知道燕子飛得很輕快,姿態很優美。我們接著讀第四自然段,看看寫的是什么,誰讀懂了誰說。
2、指名說。(燕子落在電線上休息的樣子)
3、讀懂了,哪些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讀讀、劃劃。
4、“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譜啊!”“這”指的是什么?看看書上的插圖。
師:這是一個多么貼切而又生動的比喻!我們不能不佩服作者驚人的想象力!同學們想一想,這會是一首什么樣的正等著我們去演奏的曲譜?(這一定是贊美春天,贊美小燕子的曲譜)
6、學生齊讀第四自然段。
7、從課文中,我們進一步領略了燕子的美。這一自然段還有兩個詞用得特別傳神,不知有人注意沒有,請讀讀第二句。
8、這里的“痕”字用得好,為什么不用“條”?(因為電線遠,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藍天里只留下一絲痕跡)
9、大家細細讀讀這一自然段,再自己細細體會。
10、看圖試背。
四、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五、作業。
作業本第5、7、8題。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
在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五冊書中,有一篇課文,題目是《掌聲》。講的是:一個身有殘疾的孩子,在班里一直默默無聞的生活著,她不愿意與人交流,不愿別人看到她走路的樣子,總是一個人躲在角落里。使得同學們都不太在意班里還有這樣一個人。就連老師也漸漸習慣了不喊她回答問題,不讓她上講臺上講話。然而,這樣一個充滿了自卑的孩子,后來不僅和同學們一起游戲,一起交談,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整個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是什么力量使她改變了呢?那就是“掌聲”,是掌聲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氣,是掌聲給了她戰勝自卑的力量。
是的,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支持,不管是成人還是孩子。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少年兒童,他們就像一棵弱不禁風的小苗,需要隨時的糾正和鼓勵,而最有效的鼓勵就來自于和他們朝夕相處的老師和同學。當他們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需要掌聲的勉勵;當他們有點進步的時候,需要掌聲的激勵;當他們知錯就改的時候,需要掌聲的鼓勵;當他們為班級或他人做好事的時候,需要掌聲的肯定。這些掌聲,代表著一個人的價值,代表自己所作的一切得到大家的認同,甚至可以說是成功的標志。
從課文中,我感悟到兩點:一是,作為一名教書育人的教師,要做到真正的教書育人是很難的,如果文中的第一任教師,開始就能給這個孩子像正常孩子一樣的機會,就不會使她長期處在自卑的角落里,也就不會使班上的其他同學習慣了不去注意這個被遺忘的孩子,其實,每個孩子的心靈都是善良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正確引導。這一點從小英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剛剛站定,班上就驟然響起了一陣熱烈、持久的掌聲中就可以看出,沒有人號召,完全是自發的行為。這就體現了孩子們那顆善良的心。二是,一次掌聲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可見作用之大。而在我們的教學中,我們是否善于抓住這小小的一件事,適當的給予掌聲或其他的鼓勵,有沒有想過掌聲對一位同學的作用呢?沒有。我們在教學中,往往重視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卻忽略了學生思想上的教育。造成學生對別人的進步熟視無睹,也很少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冷漠的班風。這對于他們的成長是很不利的。
通過課后討論,同學們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自己也非常希望得到其他同學的掌聲,每當有人為他鼓掌的時候,心里總是美滋滋的。但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往往為了教學的進度一再講課、讀書、回答問題,而忽略了同學間的相互鼓勵,即使有,也是出現了相當精彩的環節。對于學生在讀書、答題、以及其他方面所取得的一點點小的進步時,我們教師往往會視而不見,或者認為是理所當然。這樣,一般的同學是很難聽到別人給他的掌聲,也就失去了得到激勵的機會。也許,在他今后的成長中,他會始終認為,自己是無能的,是比不過別人的。這一點,是我在教完這課后最大的感受。
正如課文中所說的那樣:是啊,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搜索本課的課題關鍵的一兩個字可以查找更多資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本文轉載。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一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伯諾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關頭與敵人斗爭時的機智勇敢,學習他們熱愛祖國的精神。
一、復習導入。
課文圍繞題目半截蠟燭寫了怎樣一個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家庭婦女伯諾德夫人把絕密情報藏在半截蠟燭中。一天晚上,德國軍官闖進她家,點燃了蠟燭。諾德夫人一家在危急關頭與德軍巧妙周旋,保住了蠟燭,保住了蠟燭中的絕密情報,也保住了一家三口的生命。)
(第一教時,就要求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而且概括得是比較全面的。第二教時,復習主要內容,體現從整體入手。發問,緊扣題目。)
二、講讀課文。
1、講讀第3節。
(2)提問交流。(板書:吹熄。)追問:為什么兩個孩子臉色蒼白?
(3)指名朗讀,注意讀好描寫伯諾德夫人動作、語言、神情和心理活動的詞句。
(4)小結。伯諾德夫人面對這樣的危機,巧妙地與德軍周旋,保住了蠟燭。
2、講讀第4 5節。
(1)指名朗讀,思考上面的問題。
(3)畫出描寫杰克動作、語言、神情和心理活動的語句,自由朗讀。
(4)交流。
(5)進一步提問:伯諾德夫人此時心情怎樣?
齊讀第5節最后兩句話,讓學生體會高度緊張的氣氛。
3、講讀第6 7節。
過渡:杰克仍然沒有保住蠟燭,情況已經到了萬分危急的關頭。伯諾德夫人一家的心都被揪緊了。在半截蠟燭即將熄滅之際,伯諾德夫人的小女兒只有10歲杰奎琳勇敢地站了起來,巧妙化解了危機。
(1)指名朗讀。
(3)討論。(引導學生理解描寫杰奎琳說話語氣和樣子的句子,領悟她的機智。)
(4)指導朗讀。
(這一部分的教學,采用順教的思路,是對的。這樣有利于把學生引到課文的情境中去。引導學生閱讀每一部分的內容,所設計問題的角度有變化。)
三、總結課文。
1、總結性提問。
2、寫作方法提示。
(1)課文為什么要以半截蠟燭為題目?
(總結,分別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從而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課文。這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四、作業。
講述《半截蠟燭》的故事。
(能否設計書面的作業?一般要有口頭和書面兩方面的作業,當然要注意分量。)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二
一、說教材:
a、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九年級上第一篇文言文教學,本文以河神為喻,通過對比的手法,告誡人們不可自傲自大。這篇寓言篇幅短小、語言簡明,學生基本能憑借自身的積累和課文注釋完成對本課內容的理解,教師將主要引導學生去豐富文言文的內容,將古文變成今文,在頭腦中豐滿人物形象從而理解寓意形成自己的閱讀體會。b、教學目標:
1、通過河伯這一人物形象,懂得人不可以自傲自大的道理。
2、分析并掌握本文對比的寫法。
3、通過反復誦讀,豐滿文本,形成自己獨特的閱讀體會。c、教學策略。
以誦讀教學法為主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其間以小組合作探究掌握重點段,以自主學習達成體會。
二、說教學過程。
為達成教學目標,整個教學過程設計了五個環節:
(一)、講故事,促想象,簡介莊子導入。
本環節一莊周夢蝶的特殊感悟為引子,通過故事、圖片、文字激發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對莊子的喜愛。
先請一位同學講莊周夢蝶的故事,然后出示相關圖片文字,提出問題:莊周夢蝶的故事給人一種奇特的感受,你在聽到這個故事后有什么不一樣的感覺?既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又有助于學生產生了解莊子的興趣。教師再順勢介紹莊子其人其書,用“希望同學們打開想象之門,我們一起請領略《莊子秋水》這一篇寓言。”引入本課教學。具體環節如下:
1、教師:有同學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嗎,誰來給我們講講?
2、請一位同學為大家講莊周夢蝶的故事。
4、請2——3位同學講講自己的想法,教師適時鼓勵學生的獨特體會。
5、教師出示莊子畫像圖片和莊子簡介,介紹莊子引入新課:
莊子就是這樣一位想象奇特豐富,以汪洋恣肆的文筆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的人。莊子名周,戰國時哲學家,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后世將他與老子并稱“老莊”。所著《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莊子》的出現,標志著在戰國時代,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已經發展到非常玄遠、高深的水平,是我國古代典籍中的瑰寶。在他的著作中,常常用生動形象的寓言故事來闡述自己的思想。希望同學們打開想象之門,我們一起請領略《莊子秋水》這一篇寓言。
(二)、初讀識故事。
本環節以疏通文字,了解故事內容為目的。要了解文言文故事,應該建立在正音、釋詞的基礎上。所以先設計了兩個小環節:
1、試讀課文,讀通文字;
2、掌握文言字詞的特殊用法。在試讀課文階段以結合注釋自讀——交流互助學習——朗讀辨析的流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再以課堂檢測——交流——齊讀完成學生對字詞的掌握。
具體如下:
1、試讀課文,讀通文字。
(1)、教師提出試讀要求:請同學們結合注釋大聲自讀課文,有疑問的讀音可以與臨近同學交流。
(2)、學生自讀課文,互助學習生字詞讀音。(3)、教師請1-2名學生朗讀,其他同學幫助正音。
2、當堂檢測,掌握斷句讀音。
(1)教師出示ppt——注音與節奏練習,要求:請同學們關上書,在練習本上完成上面的練習。看看同學們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本文的讀音。
練習題一:為下列字詞注音。
a、涇()。
b、涘()c、渚()d、殆()練習題二:請為下面的句子斷句。
a、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2)、學生自主完成練習。
(3)、教師請一位同學用實物投影儀展示自己的練習,大家一起討論答案。
(4)、教師在ppt上展現答案,要求:請同學們齊讀上面的詞和句子,每個詞和句子讀兩遍。
(5)、學生齊讀,記憶讀音。
以小組合作探究為主要形式,以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為切入點,帶動學生完成疏通文字的學習。
(2)學生小組討論歸納,教師巡視參與小組討論。
(3)教師組織學生匯報探究結果。每類請一位同學用實物投影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其他同學補充。
(4)教師引導:同學們真厲害,你們是怎么將這些特殊的詞句找出來的?
(5)學生談自己的方法,教師適時鼓勵。
(6)教師小結:是啊,只要我們知道有哪些特殊形式,在翻譯的基礎上,細心對照,這些看似困難的特殊詞句也就無所遁形了。
4、概括故事,了解故事內容。
有了上面的基礎,教師再引導學生回憶概括事件方法,讓學生概括本文內容,為人物分析打好基礎。
(1)教師提問:同學們還記得記敘文中事件概括的基本方法嗎?誰來說說。
(2)同學回憶記敘文相關知識并發言。
(3)教師提出要求:對,記敘文概括就是緊緊抓住記敘六要素進行的,最基本的概括形式就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寓言故事也是事件,所有這個概括方法同樣適用于本文。請同學們結合課文注釋默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后,試著用簡潔的話概括故事內容。
(4)在學生小組交流后,請1-2名同學概括這篇寓言內容。
(三)再讀析人物。
這是本篇課文重點,一是要引導學生將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景象,從而理解人物,二是要在這個過程中掌握對比的寫法。
1、分析故事發展階段:教師提問:這個故事到底講了河伯在幾個階段的的表現呢?請同學們默讀,將文中將表示時間階段的句子用波浪線勾畫出來。學生會比較容易勾畫出兩個階段——“秋水時至,百川貫河”和“順流而東行,至于北海”
2、分析對比,掌握河伯這一人物的形象。(1)教師提問:河伯在這兩個階段的表現可以分別用兩個字概括?請同學們用著重號標出來。(2)學生在文中標記后發表自己看法。明確:“喜”和“嘆”
(3)教師提問:是什么使河伯做出了喜和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呢?(4)學生討論明確:因為自己的寬廣——“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而喜,因為看到北海比自己更寬廣——“東面而視,不見水端”而嘆。
(6)學生描述自己想象的大海,教師對學生的用詞、意境加以肯定,鼓勵學生自由想象。
(7)教師提問:黃河、大海不同的景觀在文中形成了什么寫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8)學生判斷并明確對比的寫法。突出強調了大海的寬廣。為河伯的思想變化提供了基礎。
(9)教師提問:還有沒有其他的對比呢?(10)學生討論明確河伯的喜與嘆也形成了對比。
(11)在河伯的這一喜一嘆的對比中,為我們刻畫了怎樣的河伯形象呢?
(12)學生討論河伯的形象,鼓勵學生發表自己對河伯看法。(13)教師小結:的確從河伯的喜可以看出其自傲自大,從河伯的嘆可以看出其自省。對比的寫法對刻畫人物有很大幫助,同學們在作文時用上一用,一定會使你的筆下的人物更為鮮活。
3、揣摩想象,再現河伯。
為豐富文言文,形成生動可感的形象,設計了揣摩想象,再現河伯的環節。讓學生自己揣摩表演河伯的喜與嘆,從而在他們心中留下有個人體會的閱讀。
(2)請同學到講臺自由表演,將自己想象到的河伯形象表現出來。其他同學評價。教師適時鼓勵。
(3)教師小結:看來同學們心中都有了一個屬于自己的河伯形象,那就讓我們化身河伯,帶著見到自身寬廣而躊躇滿志、飄然自得,面對大海的“不見水端”而仰首慨嘆的感覺,自己大聲誦讀課文。(4)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大聲誦讀課文。
(四)三讀辨主旨。
感悟主旨不能脫離原文,通過將河伯感嘆的話轉化為白話文讀給大家聽,再次對重點文段加深印象,又進一步為悟主旨打好基礎。
1、河伯見到大海發出了感嘆,他到底在感嘆什么?請同學小組討論,將他感嘆的話轉化為白話文,讀給大家聽聽。
2、同學小組交流,加深對河伯感嘆內容的理解。
3、我們一起來讀讀河伯見到“洋”的感嘆,看看你能從中悟到了些什么?
4、學生討論,明確一山更比一山高,人不可以自傲自大。
(五)總結。
至此,本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教師通過重申重點,用名人名言激勵學生。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這則寓言是以河神為喻,通過對比的手法,告誡人們不可自傲自大。莊子說“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蘇格拉底也曾說過“驕傲是無知的產物。”越是學識淵博的人越謙虛,因為他們知道還有更廣闊的世界等著人們去探索。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三
1.第一堂課我們學習了《荷花》一課,現在請同學們打開書,把課文讀一遍,要把描寫荷花的色彩、姿態的詞語讀出美和愛的感情來。如碧綠的......嫩黃的......。
2.學生齊讀課文。
1.你們讀了這一課,最喜歡哪一節?為什么?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覺的意思。)
請同學們按照這個意思用仿佛說句話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樣?這樣想句子就容易正確了。
(通過用仿佛造句,展開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學相互對講,然后集體交流。)
例句:
(1)我看著小蝌蚪,看著,看著,我仿佛覺得小蝌蚪變成小青蛙了。
(2)我看著金黃的油菜花,看著,看著,我仿佛變成小蜜蜂鉆進菜花叢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著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著寒風開放。
(4)我看著風箏,仿佛自己隨著風箏飛向遠方。
1.《王冕看荷花》(略讀)
(1)導語:剛才同學們用仿佛說話,說得很好。今天我們學了《荷花》這篇課文,你們在一年級學習了《王冕學畫》,現在李老師再介紹一篇材料讓你們讀。
教師介紹讀物:這篇材料是從一篇很有名的書《儒林外史》里選出來的,寫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們很快地把這材料看一遍。
(學生閱讀課文)
(2)指導:這材料上有幾個詞是古文中的詞,我們現在不,你結合上下文讀讀,想想。(針對學生已開始閱讀中國古典小說,如《水滸》等。通過這篇節選的教材,意在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聯系上下文猜讀,理解內容。)
須臾是什么意思?天氣煩躁里的煩躁是什么意思?要學會看注釋,可以根據上下文猜讀。
(板書:須臾、煩躁)
看注釋:須臾就是一會兒的意思;煩躁是指天氣悶熱。
(4)這篇材料中有一句寫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樣的程度?(突出人在畫圖中)看這些長篇的文章要學會抓主要的。
(5)引導運用:現在我們想想在我們剛學的《荷花》這篇課文的第四節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話,來點明這一節的中心意思,你們想想應該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畫圖中)
(在原來板書的風過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畫圖中。)
(讓學生運用這一句話,不僅是畫龍點睛,而且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對課文指導的意境的體會。)
2.《愛蓮說》中的兩句話。
(1)導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態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畫圖之中,其實荷花不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個哲學家曾這樣贊美荷花。
(教師板書兩句話)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師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領讀兩遍,再啟發學生結合上下文講講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師再完整地講這兩句話的意思。)
(2)講解:這兩句話,前一句的意思是說,水上的、陸上的花草,可愛的很多,后一句是說作者最愛蓮花,愛它生長在淤泥之中,卻全身潔白不受污染,這是作者對蓮花的內在品格的贊羨。
(同學帶著贊美荷花的語調讀兩遍。)
(3)學了這兩句話,你們知道李老師要說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書:在原來色彩美姿態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為荷花不僅外表美,內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們愛荷花。我現在請小朋友用這樣的句式連貫地說荷花的美。
板書:
我愛(),
我愛(),
我更愛()。
例句:
我愛荷花的美麗色彩,我愛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態,我更愛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這里補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課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讓學生進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質屬性,加深對荷花的情感。)
(4)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雖然身處在不良的環境中,但是保持著高尚的品質,我們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來贊美他們。
說話訓練:
我們就來說蒲公英,你們自己出個題目吧。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四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憑借具體的語言并借助音樂和圖片感悟、想象、體驗課文的意境,通過多種方式品讀詞語“純凈”“明潔”等,豐富語匯,感受語言美,能用朗讀或描述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通過討論、朗讀、想象等方法,體會拉薩天空之藍、之美以及布達拉宮的雄偉、壯麗,產生對拉薩的這種圣潔的美的向往與追求,體會作者熱愛拉薩的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學準備:ppt。
一、復習導入。
2、你想知道這是一扇怎樣的窗簾嗎?生齊讀課文。
3、課件6出示拉薩的天空。拉薩的天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輕聲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把課文中描寫拉薩天空的句子畫出來。
5、“湛藍”是什么意思?(非常藍、特別藍)。
6、“透亮”的天空是什么樣的?你能想象出來嗎?(干凈,沒有一點雜質)。
7、湛藍、透亮的天空像什么?這是一句打比方的句子,課文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8、拉薩為什么會有這么美的天空呢?簡介日光城:
拉薩海拔3658米,大氣層薄而且空氣密度稀,水汽含量少,加上空氣中含塵量小,云量少,大氣透明度十分良好,因此陽光充足,全年無霧。拉薩平均每天有8小時15分鐘的太陽照射。因此有“日光城”之稱。
9、日光城的天空自然與眾不同,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指名讀第二自然段)。
10、從這一自然段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地間只有湛藍,那拉薩多單調呀。而現在,天空并不孤單,有白云、綠草的陪伴,它越發——,更加——。
12、到拉薩純凈、明潔的藍天,你們現在心里在想什么啊?
小結:天空真藍啊,藍得用手可以摸到,藍得可以洗臉這么妙!藍得無比的純凈,藍得格外的明潔。那就讓我們把這純凈、明潔的藍天一起讀一讀吧!
二、作者也和同學們一樣,來到拉薩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哪些詞寫出了人們的感受呢?(讓人神往、緊緊吸引、不忍離開)。
1、同學們,讓游客神往的是(),緊緊吸引游客視線的是(),讓游客不忍離開的又是什么啊?()(是拉薩天空的藍。”)。
2、薩的天空真藍,藍得讓人神往,它把我們的視線緊緊吸引,久久不忍離開。同學們!你們的視線想離開嗎?(不想)那就是藍得——(讓人神往),藍得讓你——(不忍離開)。
過渡:你們看,當這湛藍的巨大窗簾緩緩拉開時,我們看到了圣地氣勢恢弘的美,我們繼續來拉,去欣賞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誰來讀讀第四自然段?(指名讀)。
3、介紹布達拉宮。
小結:了布達拉宮的驕傲,成了拉薩的驕傲。這片神奇的天空今天湛藍、透亮,不管是隆冬還是盛夏,一年四季一直這樣迷人。我們美美地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5、課件出示窗簾。
三、總結全課。
1、多么湛藍的天空,多么神奇的土地,多么令人神往的地方,讓我們通過朗讀,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吧!(齊讀課文)。
3、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
四、布置作業。
1、把這篇課文讀給家長聽,讓他們感受和分享拉薩天空的美。
2、摘錄文中優美的語句。
3、試著背誦這一課。
4、給拉薩的天空設計一句廣告語,要突出拉薩天空的特點。
板書設計:
7拉薩的天空湛藍透亮清水洗過。
純凈明潔神往緊緊久久。
藍晶晶圣地的窗簾。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五
學習目標:
1、抓住關鍵詞,把握關鍵情節,練習復述故事。(重點)
2、細讀課文,感受作者對“動物”母愛的贊美和對動物生命的敬重之情。(難點)
3、品味文章運用大量的文言色彩濃重的詞匯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在貓的故事演進的過程中,“我”對貓的態度有沒有變化?跳讀課文,請根據提示從文中找出“我”心理變化的關鍵詞句。
提示“我”心理變化的關鍵詞句
起初
接著
再是
看到被吊的貓
在貓的尾巴系上罐頭的惡作劇
聽到屋頂上的罐頭聲
看到書房窗紙被撕破下決心再捉到
發現貓窩里的四只小貓
對貓的母愛的贊美
為驚擾了貓、使之離去
你能用簡潔的詞語概括出“我”對貓的感情變化過程嗎?
()--憎恨--()--痛恨--()--愧疚
你能想起我們學過的《 》,也運用了類似的方法,都是以
為線索,都運用了 的寫法。
2、細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文中最觸動你的情節或詞句,談談自己的理解(仿照例句,進行思考)。
例1:最觸動我的情節是廚師設計抓貓.
課文第二段第8行把廚師稱像軍事家一樣,為“足智多謀”“左道旁門”“殫智竭力”,像打仗一樣,把捉貓說成“諸事完備,靜待活捉”“無計可施”,平時做飯又叫“調和鼎鼐”,區區小事喊著“自告奮勇”,這些詞語把生活之事放大,大材小用,處處煞有介事,風趣油然而生,并以此充分顯示了作者對于廚師所表現出來的姿態和神情的調侃,對人類的批判,使文章充滿諧趣,幽默生動。
例2:最觸動我的詞語是第一段的“如是者數日”,和第二段的“一之已甚豈可再乎”文中所述是一件小事,用近似口語表達,突然對這樁小事的結果用上了這些鄭重其事的文言色彩很濃的詞語,給人諧趣之感,幽默生動。
3、集中注意力,在三分鐘內默讀完全文,然后復述故事的主要內容,看誰遺漏的關鍵情節最少,保留的重要詞語最多。(提示:抓住“我”對貓的態度變化過程和層次,把握好每一處的關鍵詞語。注意:復述不是全文照背)。
三、交流展示(給自己一個機會,給自己一份自信,展示亮麗的你!)
四、盤點收獲(把你的一份快樂分給大家,我們就擁有七十五份快樂!)
一般從內容、寫法、感受等方面來談
五、拓展延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發生在中國大陸青海省一個極度缺水的沙漠地區。這個地區嚴格限定每人每天飲用及日常的各種用水量不能超過三公斤,所有的用水均得依靠駐軍從非常遙遠的地方運來。在這種情況下,動物的悲慘處境是可想而知了。
一天,一只老牛掙脫韁繩,闖到運水車必經的公路上,這是沙漠里唯一的公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人們不知道老牛究竟怎么了。就在這個時候,運水的軍車來了,老牛迅即沖向前,立在軍車前,軍車只好立刻緊急煞車停下來。老牛默默無語地望著軍車,駕駛員想盡了辦法,老牛就是不走開,即使連挪動半步都不肯。雙方僵持不下,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
運水的士兵過去也曾遇過牲口攔路索水的情形,但是從來都不會因此而造成塞車,但這次卻不同,后面被塞住的司機詛咒著、謾罵著,性急的司機試圖點火驅趕,但是老牛倔強如故,絲毫不為所動。此刻,牛的主人趕來,揚起長鞭狠狠地抽打這只瘦骨嶙峋的老牛,牛被打得皮開肉綻,痛苦哀嚎著,但仍然不肯讓道。
在北方呼嘯的寒風中,老牛凄厲的哀嚎聲顯得格外地悲凄,站在一旁的運水士兵和那些司機都忍不住地掉淚了。那個士兵終于說:“就讓我違反一次規定吧!我愿意接受一次處分。”然后他從車上取出半盆水(剛好三斤),放到牛的面前。可是牛并沒有喝,這太出人意外了!
只見老牛對著夕陽,仰天長哞。不一會兒工夫,從不遠的沙堆后跑來一頭小牛。受傷的老牛慈愛地注視著貪婪的小牛喝完水,然后伸出舌頭舔舔小牛的眼睛。它們眼中涌著熱淚,彼此舔著眼睛,靜靜地表達它們的愛。然后沒有等人趕它們,就自己離開了。
閱讀后聯系本文,寫出自己的感受,150字左右。
東南亞教案第二課時(模板16篇)篇十六
課時目標:
1、2、掌握品析精彩語句的一般方法及對表達中心的作用。
理解細節描寫對刻畫形象的作用,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并學會經常自我反省,以便自我完善。課時重難點:
體會作者對第三只貓的思想感情,思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人生哲理。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1、2、師生共同梳理文章脈絡。
概括第三只貓的特點。(板書:丑貓懶貓憂郁的貓可憐的貓)。
這第三只貓著實可憐,它來得可憐,活得可憐,死得更可憐。如今這只貓還被牽扯到一樁刑事案件中,成了犯罪嫌疑人,它被懷疑偷吃了主人家的一對芙蓉鳥,請看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多媒體展示貓和芙蓉鳥的圖片)今天,同學們來幫忙重審這起案件。(提示學生審案要客觀公正)。
為什么我對第三只貓的死比前兩只貓的亡失“更難過的多”?
(三)品析精彩語句多媒體展示課件:
1、2、過了幾個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無的動物。(地位低下)我很憤怒,叫到:“一定是貓,一定是貓!”于是立刻便去找它。(一口咬定,語氣強烈。“立刻”突出了我的沖動武斷。
3、妻聽見了,也匆匆地跑下來,看了死鳥,很難過,便道:“不是這只貓咬死的還有誰?它常常對鳥籠望著,我早就叫張媽要小心了,張媽!你為什么不小心?!”(反問句語氣更強烈)。
4、比較“我開始覺得我錯了。”和“我開始覺得我是錯了”的表達效果。(“是”字加強語氣,更能體現我的愧疚與自責之情。)。
5、比較“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和“自此,我家永不養貓。”的不同。
(四)課堂小結。
1、三次養貓,我的感情有什么變化?(難過酸辛——悵然憤恨——后悔莫及)。
2、作者為何不單寫第三只貓,而還要在前面寫第一二只貓?
(五)探究主題。
1、假如養第二只貓時家里也養了芙蓉鳥,鳥也被咬死,我可能會怎樣想?怎樣做?
2、真相大白后,從作者的懺悔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同情弱者嚴于自省勇于自責)。
3、作者希望我們做一個怎樣的人?(尊重生命關愛弱小)。
(六)拓展延伸。
4、對生活中的可憐貓我想說……(多媒體展示生活中“可憐貓”的圖片)同學們,有時候我們讀鄭振鐸的《貓》會有這樣的感慨:這篇文章表面是在寫貓,卻分明是一幕世態人情的寫真!那滲透在字里行間的一種真情,一種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學作品藝術上美的體現。通過本課的學習,請關愛我們的動物,更關愛我們生活中的“可憐貓”,讓真情真愛流溢人間。
(七)布置作業。
動手寫寫你和小動物之間的故事,不少于500字。(八)板書設計。
可厭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