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會寫一篇心得體會,從而不斷地豐富我們的思想。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總結和反思,我們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心得體會吧,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一
第一段:引言(100字)
元旦節是每年的1月1日,是世界上最普遍被慶祝的節日之一。元旦節的由來頗具歷史底蘊,源自古羅馬的新年慶祝活動。如今,元旦這一節日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遍認可和慶祝。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人們表達對過去一年的感恩,并向未來充滿希望。
第二段:元旦節的歷史由來(300字)
元旦節的歷史由來可以追溯到古羅馬時期。古羅馬人將1月份稱為“雅努亞利斯”(Januarius),以紀念開始的一年和希望的開始。新年之初,人們會舉行隆重的慶祝活動,以祈求新年的幸福和祥瑞。這個傳統延續至今,雖然慶祝形式各地有所不同,但底蘊依然不減。
第三段:元旦節的全球慶祝(400字)
如今,元旦節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的盛大慶祝活動。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們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來慶祝這一節日。例如,美國的紐約時代廣場傳統倒計時活動,法國的巴黎凱旋門煙花表演,中國的春節聯歡晚會等等。這些慶祝活動旨在表達對過去的感激,對未來的期盼,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歡聚一堂的機會。
第四段:元旦節的重要意義(200字)
元旦節不僅僅是一個過年的日子,更是對過去一年的感慨和總結,對未來的展望和期許。這一天,人們會歸納總結自己在過去一年里的成就和失誤,反思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與此同時,也會對未來有所期待,計劃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要實現的目標和愿望。元旦節提醒人們要珍惜時間,堅定信心,迎接新的開始。
第五段:我對元旦節的心得體會(200字)
通過參與元旦節的慶祝活動,我深刻感受到了這個節日的莊重和喜慶。在和家人和朋友一起度過元旦的時刻,我意識到親情和友情的重要性,更加明白了家庭和社交關系的珍貴。同時,我也反思自己的過去一年,發現了自己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元旦節給予我反思和成長的機會,讓我更加積極向上地面對新的一年。
結尾(100字)
元旦節的由來凝聚著歷史的積淀,元旦節的慶祝帶給人們歡樂和團聚的時刻。通過參與元旦節的慶祝活動,我們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過去和展望未來,珍惜與親人朋友的相處時光。元旦節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它不僅僅標志著新的一年的開始,更是人們對過去的告別和對未來的期許。讓我們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心懷感激,追求幸福。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二
最早的元旦由來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卷一“正月”條目:“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一篇《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詩中謂之“元朔”。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顛升起,中間云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后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漢語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農歷的正月初一叫做“春節”,把公歷的1月1日叫做“元旦”。不過當時并未正式公布和命名。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公元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
在當代,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了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三
1.知道一月一日是元旦節,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
2.學說祝福的話語。
3.體驗親子游戲的快樂,增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感情,體驗節日的`快樂。
4.簡單了解節日的來歷,知道其全稱、日期和意義。
5.愿意積極參加活動,感受節日的快樂。
子卡:一月一日,元旦節;氣球許多;皺紋紙做的尾巴許多條;
磁帶:家長為幼兒準備禮物,會唱《新年好》的歌,觀察過街上環境的變化,家長、教師、幼兒共同布置好教室。
1.出示子卡“一月一日”,這幾個字怎么讀?它是什么節日?(出示字卡元旦節)教幼兒認識“元旦節”。
2.“元旦節”到了,你看到街上有些什么變化?(拉起了彩旗,掛起了紅燈籠,哥哥姐姐們還舉行各種活動,慶祝元旦節。)鼓勵幼兒大膽講述。
3.教師總結:一月一日是新的一年的第一天,也是元旦節,它表示新的一年到了。新的一年到了,人們都很高興,他們要拉起彩旗,掛起紅燈籠,舉行各種活動來慶祝新年的到來,除了這些外,人們之間還互相送禮物,說祝福的話語,祝你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笑口常開,學習進步,工作順利,萬事如意等等。
1. 今天就是一月一日,是“元旦節”。請爸爸媽媽和我們一同慶祝“元旦節”好嗎?家長、老師、幼兒共唱《新年好》的歌曲。
2. 互送禮物,說祝福的話語。
爸爸媽媽為你們準備了禮物,請你們把禮物送給你想送的人,可以是爸爸、媽媽、老師、你的好朋友等等。送禮物時要說祝福的話,收到別人的禮物要說”謝謝”.知道了嗎?教幼兒說幾句祝福的話。
3. 幼兒送禮物,說祝福話語。(教師家長指導)
今天是元旦節,我們都很高興,請小朋友們為爸爸媽媽表演節目吧!
小朋友們表演得很精彩,現在我們請爸爸媽媽為我們表演節目,大家拍手歡迎。
1. 踩氣球:家長腳上掛氣球,背上背幼兒,音樂響,去踩別人氣球的同時又要保護好自己的氣球不被別人踩,音樂停,氣球沒被踩壞的家長和幼兒得獎。
2. 揪尾巴:把彩條插在幼兒的褲腰上當尾巴,家長背上幼兒,音樂響起,家長背幼兒讓幼兒去揪別人的尾巴,同時家長和幼兒又要保護好自己的尾巴不被別人揪,音樂停,尾巴揪得多,自己的尾巴沒被揪的幼兒及家長得獎。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四
元旦節是一個全球性的慶祝活動,每年的1月1日,人們都會歡慶這一天,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那么,元旦節是如何形成并且在各個國家廣泛慶祝的呢?通過學習了解元旦節的由來,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個節日的意義和價值。
首先,元旦節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紀的羅馬時代。那時候,羅馬人慶祝一年的開始,并且祈禱將來的一年能夠豐收、平安。這個節日被稱為“新年”。隨著時間的推移,“新年”這個稱呼傳入了歐洲各個國家。在羅馬時代,人們通過大規模的祭祀和慶典來迎接新的一年。而這種方式在今天各個國家仍然存在,并且形成自己的獨特慶祝活動。
其次,元旦節的意義不僅僅是慶祝新的一年的開始,更是人們對過去一年的總結和對未來一年的期許。過去的一年,我們經歷了風風雨雨,經歷了歡笑和淚水。元旦節是一個我們可以回顧過去、總結經驗的時間。我們可以反思自己的成長和不足,進一步完善自己。同時,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我們可以對未來充滿希望和憧憬,并制定新的目標和計劃。
此外,元旦節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的慶祝時刻,更是人們團聚的時刻。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人們會和家人、朋友一起慶祝和迎接新的一年。他們會舉辦宴會、燃放煙花、互送祝福和禮物。這不僅是一個令人愉快的時刻,更是加強親情、友情和愛情的時刻。我們可以與親人團聚,互相表達對對方的關心和祝福。在這個日子里,人們可以放下繁忙的工作,享受簡單而溫馨的時刻。
最后,元旦節也是一個人們歡度假期的時間。在這一天,很多人會放假休息,遠離工作的壓力和學習的困擾。在假期里,人們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一些人可能選擇出游,去探索新的風景;一些人可能選擇宅在家里,享受慵懶的時光;還有一些人可能選擇獨自思考和反思,在寧靜的環境中與自己對話。無論怎樣,元旦節給人們帶來了放松和充實的時刻,讓人們重新充滿活力地迎接新的一年。
通過了解元旦節的由來和意義,我深深地體會到了這個節日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節日,元旦節承載著人們對過去歲月的回顧、對未來的期許以及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表達。它不僅僅是一個慶祝時刻,更是一個人們尋找內心平靜的時刻。元旦節教會了我們學會感恩,珍惜擁有的一切,并且給予我們重新開始的機會。無論過去的一年經歷了什么,元旦節都是一個值得歡慶的時刻,讓我們迎接新的一年,充滿希望和勇氣地迎接生活的挑戰。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五
中國元旦歷來指的是農(夏、陰)歷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開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數之始稱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陽,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線。“旦”即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開始。人們把“元”和“旦”兩個字結合起來,就引申為新年開始的第一天。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泛濫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伺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便是元旦的由來。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丹麥人在元旦前夜,家家戶戶都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集起來,待夜深人靜時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門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誰家門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則說明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運。
西德人過元旦,要表演婦女奪權的喜劇。許多地方的婦女成群結隊地沖進市政府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上市長辦公椅,表示接管市長權力。
意大利的一些地方,元旦前夜午夜時分,如果你在路上行走是很不安全的,因為這時人們都要把屋里的一些破舊瓶、缸、盆等扔出門外砸碎,以示除舊迎新。
法國人在新年到來之前,各家一定要把家中的余酒全部喝光,以致許多人喝得酩酊大醉。他們認為,元旦時如果家中還有剩余的酒,新一年里交厄運。
西班牙人在元旦前夜全家團聚。到12點時,以教堂鐘聲為號,爭著吃葡萄,每敲一下鐘,必須吃下一顆葡萄,而且要連著吃下12顆,表示來年一帆風順。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六
元旦,中國節日,即世界多數國家通稱的“新年”,每年1月1日,標志著新一年的到來,人們習慣將這一天稱為“元旦”,我國俗稱“陽歷年”。但是元旦一詞絕不是隨著公元紀年引進而來的,它是土生土長的中國古語,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
元旦,據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歷史。“元旦”一詞作為書面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在中國古代,元旦歷來指的是夏歷(農歷、陰歷)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計算方法,在漢武帝時期以前很不統一。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
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
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開會決定使用公歷,把公歷的1月1日稱為“元旦”。
1949年9月27日,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召開,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即我們所說的陽歷。元旦,指公元紀年的歲首第一天。
為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一月一日改稱為“春節”,陽歷1月1日定為新年的開始——“元旦”,并列入法定假日,成為全國人民的節日。
傳說在四、五千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堯天子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七
1. 讓風吹走你的憂愁;讓雨洗去你的煩惱;讓陽光給你帶來溫暖;讓親情給你帶來溫馨;讓愛情給你帶來激情;讓朋友給你帶來無限的快樂和祝福;朋友,元旦快樂。
2. 元旦行大運,新的一年祝福長:“新”酬月月漲,“新”“新”向榮事業強;“新”無煩惱傷,“新”情好比喝蜜糖;“新”苦悄悄藏,信“新”百倍財源旺!
3. 元旦悄悄到,祝福忙報道,許下小心愿,愿你夢想都實現,幸福展笑顏,祝你元旦快樂,好運連連,萬事如意心也甜!
4. 一聲問候,打開新年氣象;一杯美酒,斟滿富貴美滿;一束鮮花,綻放溫馨美麗;一句快樂,帶來無限歡笑;一道祝福,情誼就在其中。元旦佳節,祝你快樂!
5. 元旦到,把短信駛進超車道,速度不減神舟五號,不怕被吊銷駕照,不怕被罰打掃街道,只要給你的祝福第一時間到,祝你節日快樂,天天快樂!
6. 每一年的今天,都是一個全新的開始,任世事變幻,時光流轉幸福、平安、快樂、健康永遠伴隨你左右!
7. 元旦到,元旦到,短信忙來問聲好,順便把我的心愿捎。祝愿你在新的一年里好事成雙,快樂加倍,幸福成對,平安圍繞,健康相隨,事事如意,心情最美!
8. 元旦譜了一段曲,蕩起奮斗和進取;元旦唱了一支歌,唱起喜悅和快樂;元旦寫了一首詩,流出激動和驚喜;元旦說了一句話,送出祝福到您家:祝您元旦開開心心快快樂樂精精彩彩!
9. 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走自己的路,讓別人打車去吧。穿別人的鞋,讓他們找去吧。現在就送給你元旦的祝福,讓別人羨慕去吧。新年快樂!
10. 元旦到了,我托手機為郵差,把熱騰騰的問候裝訂成短信,用一分鐘快遞傳到你的身邊,真心祝福你,在新的一年里,擁有更幸福、更快樂的時光。
11. 元旦寄語:愛情,要敢于去追;工作,要敢于去拼;事業,要敢于去闖;八戒,要敢于去當;傻子,要敢于去裝;一三年,愿你萬事勇往直前,幸福當仁不讓!
12. 辭舊迎新,日子總是要過去的。革舊圖新,生活總是要向前的。舊雨新知,問候一定要送到的。2021年走遠,2022年來到,祝你元旦要快快樂樂的。
13. 元旦將至,美妙的鐘聲又要敲響,讓它敲響你2022年的幸運之門,帶給你一整年的健康平安、幸福快樂、如意吉祥。提前祝你元旦快樂!
14. 昨天再舍不得,也已經成為過去,昨天再傷心,也已經成為歷史。2021已經結束,2022已經到來,時間不等人,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現在,愿你過好每一天,元旦快樂!
15. 2022將至,送你一張吉祥船票:從夢想港灣啟航,穿過吉祥福地,橫渡平安之海,繞過希望之都,直達快樂新大陸!
16. 送走2021年,喜迎2022年;天上真的掉餅,彩票買就中;娶妻是美女,簡直賽明星;事業天天順,賽過__。哈哈,元旦快樂!
17. 2022年祝你逢賭必贏,發點小財;好事不斷,交點小運;馬上升職,做個小官;得個表彰,露個小臉;生活無憂,喝點小酒;預祝元旦快樂,瞇瞇小眼。
18. 元旦快要到了,趁著還沒有放假,歡慶晚會還沒有開始,祝福短信還沒有爆發,你的手機還有空間,我的手機還沒欠費,發消息還沒漲價,提前祝你元旦快樂!
19. 新年到了,買輛奔馳送你,太貴;請你出國旅游,浪費;約你大吃一頓,傷胃;送你一枝玫瑰,誤會;給你一個熱吻,不對!發條短信祝你元旦快樂,實惠!
20. 新年將近短信發,愿你兔年:工作無重壓,悠閑呆在家;工資照樣發,紅包使勁拿;煩惱不找茬,運氣也不差;生活美如畫,元旦樂哈哈!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八
中國元旦原是農歷正月初一,在古代是紀念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歷代皇朝都在元旦舉行慶賀典儀祈祀等活動,如祭諸神祭先祖,寫門對掛春聯,書寫福字、舞龍燈,民間也逐漸形成祭神佛、祭祖先、貼春聯、放鞭炮、守歲、吃團圓飯以及眾多的“社火”等娛樂歡慶活動。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中國紀念采用西歷,從此公歷的1月1日就變為中國的元旦,中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
“元”有開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元旦(new years day,new year )便是一年開始的第一天,也被稱為“新歷年”“陽歷年”。元旦又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今天所說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在決定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同時,也決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紀年法,并將公歷1月1日正式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一改為“春節”。
由于元旦是在民國年間才誕生的,并是由春節演化而來,所以,在中國剛剛開始慶祝元旦時,其慶祝的風俗習慣當然大都是類似于春節,或者說是春節的縮小版。畢竟元旦不是我國的傳統節日,雖然沿用了部分傳統的`慶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殺三生、敬鬼神、拜祭先人等,但在人們的心目中卻并不見的會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現代,元旦的慶祝習俗就更簡單了。
元旦節的由來心得體會篇九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界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即是我們所說的陽歷,為了區別農歷和陽歷兩個新年,又鑒于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恰在農歷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為全國人民的歡樂節日。
中國元旦的由來,據說起源于3000多年前的三皇五帝時期。在古代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開始的意思,而旦指的是日子元旦合稱并是“初始的日子”。而在歷法上,專家們習慣稱地球圍繞太陽1周為1年。到解放后元旦節被政府定為1月1日,在立春前后并且還有假放,而在民間有的地方會舉行“廟會”等歡慶活動,傳承古代的民俗。
元旦的習俗種類很多,地方不同習俗也不同。存在著飲食、服飾、活動、交互、過禮、娛樂等方面的差異!是由于地域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為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的!但大多數還是一樣的。
元旦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2)貼春聯:
對聯,又稱春聯,它的種類很多,但大致有對聯和春條。每幅對聯都有橫披和一個「福」字,而春條則如「萬事亨通」,則單貼在適當的地方,如門柱上等。其實因春聯(包括對聯和春條)在古代都是專人揮毫(用毛筆)書寫的,所以俗稱「揮春」。而廣東地區將春條稱為揮春,有別于春聯,實有以訛傳訛之嫌。年廿九,為了表示新的一年,新的氣象,以及增加過年的氣氛。
3)放爆竹:
爆竹一響,表示舊年已經過去了,新的一年來了。傳說「年」是一只可怕的怪物。在過年放爆竹是為了嚇走吃人的年獸,保護家人的安全而來的。這也是為元旦添加喜慶、熱鬧的氣氛。
4)拜年:
大年初一,家家戶戶到親友家「拜年」,也就是走親戚。大家見面互相恭賀,說:「恭喜發財!」,祝福對方在新的一年,事事順利、身體健康。
在中國,像元旦的習俗還有很多,元旦的到來預告著舊的一年將要過去,新的一年即將開始,新一年春回大地的開始,新一年歲月輝煌的開始,是展現自己新的一面開始。元旦的氣氛會渲染整個名族。
相比于其他傳統節日,我們過元旦節的歷史并不是很久遠。元旦是公歷紀年的第一天,我國政府采用公歷,始于中華民國建立。所以,在我國,有元旦節的.歷史尚不足百年。中華民國建立,孫中山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定正月初一(元旦)為春節,而以西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公元紀年法”,將農歷正月初一稱“春節”,將公歷1月1日定為“元旦”。元旦是怎么來的?元旦的產生有哪些傳說?中國吃網小編接下來就為您介紹。
“元旦”,最早來自西方。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游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系。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時古埃及人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于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中國的元旦,據傳說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顓頊,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的詩中。南北朝時,南朝蕭子云的《介雅》詩中也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
中國最早稱農歷正月初一為“元旦”,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稱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正月初一從哪日算起,在漢武帝以前也是很不統一的。因此,歷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夏朝的夏歷以孟喜月(元月)為正月,商朝的殷歷以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朝的周歷以冬月(十一月)為正月。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又以陽春月(十月)為正月,即十月初一為元旦。從漢武帝起,才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歷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但這是夏歷,亦即農歷或陰歷,還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元旦。
公元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歷,所以便統計”,民國元年決定使用公歷(實際使用是1912年),并規定陽歷(公歷)1月1日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紀年采用公元紀年法。”由此,我國政府采用更徹底的公元紀年法,所有政府文告、統計報表、報紙刊頭等均采用公歷,中國傳統的農歷紀年除了在重要報紙報頭的公歷后邊標注外,官方文件中已徹底沒了蹤影。而元旦節日,也于1949年12月23日的政務院(即今國務院)會議上通過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中,被規定為我國四大法定節日之一。今天,公元紀年及元旦節日在國人中已經逐步通用、流行、穩固。元旦與春節兩個節日,稱謂上不再混用。如1952年《毛澤東**在元旦團拜會上的祝詞》,此處元旦就是指公歷元旦了,也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元旦節了。
由于最近500余年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德國、美國等基督國家的影響,縱橫世界各大洲,也由于公歷的相對精準,公元紀年法被世界各國紛紛采用,元旦作為節日,在西方比不過圣誕節,在中國比不上春節,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了一個世界性的節日。
在中國遠古時候,有一個平凡的少女叫"百合女",她長的十分漂亮,她住在一個叫芳幽國的地方。那里終年百花盛開,許多有靈性的動物在那里生活著。百合女就生活在那里,所有男人都迷戀上了她。可是百合女卻不喜歡他們,因為她知道,這些男人并不是真正愛她。但是因為家境貧困,她的父母必須讓她嫁出去。有一天,百合女去雨蓮山上采花,采花時差點掉入懸崖,突然從夕陽中飛出一個英俊的少年,那個少年救了她。于是,兩人在山上坐者聊起了天。百合女和他聊的很開心。那個少年告訴她:"你要是想找我就來這座山上大喊一聲"索倫"就行了。
于是百合女每天都來這座山上。漫漫的他們日久生情。但是這件事被百合女的家人知道了,讓她嫁給一個大少爺。她不肯父親把她關在屋子里不讓出來。索倫知道了這件事,努力想把百合女救出來。可是大少爺得不到的東西,任何人也別想得到,把百合女殺了,索倫為百合女殉情而死。
這時兩人的靈魂化做雨蓮上的百合花山。人們被他們的愛情所陶醉。感動。于是這一天定為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