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一
——余華《活著》自序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帶著疑問我拜讀了余華老師的作品《活著》。
活著是為了什么,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余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著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著》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說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于明白家的`溫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后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后老牛也走了。“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后,他依然說”回去了,就得好好活著。“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于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為自己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著》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著。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著,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著。無論生活有多么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著真好。此為讀《活著》的現實意義。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二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當他看到什么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著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單純的活著,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應該傾盡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單純的活著,欲望始終束縛著人的內心,無法擺脫的。其實所謂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們的主觀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義上升到活著,便可以選擇性的接受與不接受,甚至是選擇性的面對于不面對,福貴這種經歷過人世間極苦極悲的人應該就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也好,順其自然也好,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生命并非一個絕對體,有些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條件視時回歸現實,基于現實做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評價。
總之這都是一種對自己考驗,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參悟。
同時,福貴這種釋然一切,對生死無所謂的態度也是一種悲哀。我們不能追求生死無謂,而是應該追求生死無畏,如果功利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放棄所有流淚的理由,甚至連一個借口都不給自己留,活在一個虛設的環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義的。
有些人在有些時候是沒辦法的,就像福貴,經歷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邊就只剩一頭將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選擇,卻一生都沒有被幸福選擇,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蕩還有社會的動蕩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說那些打著解放旗號的革命運動是否科學,我只看到了福貴這類人的真實的悲劇。
窮困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福貴一家的悲慘泯滅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發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會對于窮苦人民的蔑視甚至是無視,他們的生死沒有人在意,卻要在不必要的時候被剝奪生存的權力。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三
翻開冊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著欣喜。作者近乎嚴寒的筆調洋溢著達觀,一起印證一個時代的艱苦、崎嶇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含蓄卻蒼涼,展示著生命的藐小與短暫。家道中落的悲痛,強征兵役的慘痛,雙親去世的痛楚接二連三,在為“活著”而“活著”的信仰的支撐下,次次沖擊后福貴仍舊持續堅持著。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與一頭相同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憶從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隨同下活著。”他用他的終身告訴我:活著是一種歷練,活著是一種夸姣。
“活著的大街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賦予咱們的職責。”活著是任何人也無法確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著的意義,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久。可是有的人活著,失掉了尋找的方向,活得蒼茫;失掉了的斗爭的抱負,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艱苦;失掉了腳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實活著,并非要流芳百世,轟轟烈烈。過火尋求聲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過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鳥,漠然面臨,活躍掌握,愛惜當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廣大的郊野,而磨難亦是一種遺言的耕種。它在落寞時潤澤干涸的心靈,在悵惘時指引行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動失落的現實,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剛強,在普通中非凡。
這樣一句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確實,人們總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質與活著的意義,以為人活著是為了抱負、貢獻、芳華、斗爭,諸如此類,卻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著”,不論境況怎么,不論堅持著是為了什么,咱們都應該為“活著”而好好活著,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么比生命愈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們銖積寸累地采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么走運或是不幸,生命僅僅靜靜地、平平地活著。善待自己,愛惜生命,掌握人生。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四
余華是當代著名的作家,雖然他所寫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本本都是經典。《活著》,就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今天讀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就想把心里的想法一吐為快。
本書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富家的少爺,但是又因在外吃喝嫖賭,把家里的105畝地都輸給了龍二。他爹也因此被他氣死,他為什么要活著?他人生黯淡,為什么還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看完《活著》以后,這個問題曾一直一直在困擾著我。從苦根死后,他沒有了隨著已故的親人,只買了一頭老牛天天在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像其他農民一樣勞動著。
他的一生也是處處經歷坎坷的,賠完了地后,父親被氣死。只得和母親妻子和女兒生活。最后母親得了重病,福貴去城里給母親買藥時,又被抓壯丁。幾年后,遇到解放軍,回到了家鄉,而母親已經死了,女兒鳳霞也因病變得聾啞。后來,兒子有慶,因為縣長的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缺血,可是其他人的血型對不上,只能抽有慶的。但是大家都想著救活縣長的,誰還會管有慶呢,最后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鳳霞后來嫁給了二喜,在生孩子時也因為大出血而死。福貴的妻子家珍也很傷心,三個月后也死了,二喜在工作時因為失誤被水泥板夾死了,他的孫子,鳳霞的孩子,苦根也因為吃豆子撐死了。這樣,整個家庭就只剩福貴一個人了,他就買了一頭老牛,給他起了自己的名字,陪自己度過以后的日子。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只要堅持活著,活著本身的意義就存在希望。有人說其實在這個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于福貴來說他始終沒有絕望。雖然身邊的親人接連離他而去,可是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生的希望。
生命的磨難最終會隨著時間,漸漸的在記憶中消退。福貴的一生是非常悲慘的,可是當他老年時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他并沒有充滿絕望。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五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著。他就是余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小說時,心理特別難受,眼淚更是不爭氣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間,驚詫、憐憫、壓抑……心頭始終有種沖動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絕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難,誰人能懂,誰人能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敗落后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后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著。
讀完最后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溫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著,在校老師疼著;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說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著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著,就是幸福。
是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絕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是無與倫比的給予,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就如我們心目中的榜樣: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的杏林子……他們都有一顆火熱的心,積極地與命運抗爭,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帶來的苦難,因為他們深深懂得:活著,就要好好地活著。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樂地活著?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溫馨的風,采擷一束溫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六
《活著》是我邊哭邊讀完的,書中主人公凄苦的命運觸動我那脆弱的神經,加之當時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個人泣不成聲,這可能就是讀者和作者產生的共鳴。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悲慘的故事,但總覺得所有的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形可尋,只是作品經過了人為的加工而已。應該有好多人都曾問過自己:“活著究竟為了什么?”包括我自己!當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人生在世,漫長而短暫的幾十年,活著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選擇林林種。種的生存方式,也就產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有的人碌碌無為,甘愿平庸;有的人不懈奮斗,終獲輝煌;有的人貪圖享受,家道敗落。記得有人對我說過:“要是能快樂的死去該多好!”說實話我也想,面且會有很多人這么想過。可是冷靜下來,這又是多么不負責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給予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自己擅自決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著》吧,再重新審視一下生命的意義,也再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必須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的路上充滿挑戰,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敗,喪失活著的勇氣,所以會有一部分人選擇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每個選擇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說的是這些人太自私,他們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與悲傷留給了親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假的東西太多,真的東西太少,人心里沒有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來越懷疑活著的意義。
活著還是要真實的好,最起碼自己心里踏踏實實。對人待事得容人處且容人該是活著的一個境界,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為很傻,換個角度,傻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呢。只有經歷了才會知道真實的感受,即使被欺騙,痛徹心扉后才會更懂得珍惜。若沒有了悲歡離合、苦痛掙雜,人生會少了些許色彩,有句歌詞唱的好“風雨過后總會見彩虹!”活著應該就是哭著、笑著吧,有淚水也有笑容!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七
“活著”,作為一個詞語,它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書本開頭主人翁福貴錦衣玉食、腰纏萬貫的紈绔子弟形象便赫然紙上。仗著家里的財產在城里穿梭于賭場、青樓。然而,紙醉金迷的生活卻依然會有結束的那天。不知不覺間,他便被賭場的人下老千而敗光家產。但是,當他脫下上等的綢緞玉帛換上粗布麻衣,從烏煙瘴氣的賭場走向厚實廣闊的土地,他以為一切的事物都從頭開始、慢慢變好的時候,故事也才剛剛開始。父親失足、母親病重、妻子癱瘓、兒子醫故、女兒難產、女婿工地事故、外孫吃豆噎死。福貴的一生,最痛苦的不過是見證著一個個親人的接踵離去,而他還活著,活下來承受煎熬的孤獨。孤苦伶仃,無人噓寒問暖,獨嘗世態炎涼。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孤獨在黃昏里散步,惆悵在夕陽下吟唱離別。或許我們體會不到為何所有親人離世,自己孑然一身在世上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但是每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也許都會有一個身影席地坐在屋檐下,凝望月亮和遠方,心中涌起無數回憶,與親人們在深夜徹心交談。到了黎明,他依舊會擼起早已熟悉了的粗布衣的袖子,一人一牛在田間繼續埋頭干活。
《活著》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物普普通通的生活,即使生命有時候會很脆弱。但是《活著》卻又很復雜,沉浸于賭場青樓里的福貴那是活著嗎?對,他有呼吸,他還能走動,但也僅僅是一具長著人模樣的行尸走肉罷了。但是一個個親人由于病痛和意外的離去無不在割剜著他的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福貴依舊選擇活下去,人只要活下去,感到自己活著的意義的時刻遲早會來。
人活著就應該熱愛生活,而說到熱愛生活,人也必須要熱愛不幸、失敗和孤獨。雁會回來,有人逝去有人在。日薄西山,一個身影在田野中直起腰來,一手叉腰,一手拂去額頭的汗珠,望著天邊的晚霞,口中念著老牛的名字——福貴,眼睛變得深邃而堅定。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八
前天在《朗讀者》中認識了作家余華,他的生活經歷和幽默的性格深深地吸引著我,媽媽說她之前在一次征文大賽中獎勵的名著中有余華的《活著》,但她沒看過,我爸爸看了說太悲慘,看了心難受,不讓她看。爸爸媽媽上班后好奇心促使我找到了書柜中的這本書。
怎么說呢?讀完這本書,很是壓抑。但又感覺十分真實。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所想所念想必就是“活著”吧。看這本書的這幾天,晚上很少入眠。感覺一閉眼,徐有福一家的事,從富有到貧窮,從人丁興旺到孤身一人,這中間發生的所有事,所有死去的人,都浮現在眼前。
徐有福他親眼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去,卻又頑強的活著,很不容易,不得不說他很堅強,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到難受的是徐有慶。有慶這孩子十分懂事。他家人即使有一兩個月都沒吃飽,卻從來不會讓羊餓著,他每天都去給羊割草。他的體育老師說他長大了能當個運動員,出去和外國人比賽跑步。這樣一個能干懂事的孩子,任誰都會喜歡的很,可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卻在獻血中丟掉了性命。他的校長,在醫院里生孩子時出了很多血,一只腳都跨到陰間去了,學校的老師馬上組織五年級學生到操場上獻血。
這些孩子一聽是給校長獻血,一個個高興得像是要過節了,有慶也不例外,十多個孩子都沒有對上校長的血型,輪到有慶血型才終于對上了。醫院里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校長的命,這血就抽個不停了。有慶的嘴唇白了,頭暈,醫院的人都置之不理。有慶的嘴唇都青了,那抽血的人都不停手。等到有慶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抽血的人才慌了。醫生拿聽診器一聽,說心跳都沒了。那醫生只罵了一句抽血的人,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好狠的心啊,我真想知道那抽血的人的那顆心是不是肉長的,一條鮮活的生命硬生生被抽血抽死了。
讀到最后,我仔細看了看這本書最后的外文版評論摘要,一條來自美國的《西雅圖時報》的評論讓我感受頗深:余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松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余華不遺余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人的生活。
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憑自己的能力,好好地活著,活出精彩的人生。
《活著》的讀書筆記觀點篇九
當我們閱讀了一本名著只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獲和感想記錄下來吧。但是《活著》的讀書筆記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活著》的讀書筆記10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
《活著》講述了一個悲慘的家庭故事。
主人公一開始福貴是一個富二代,后來迷上了賭博,結果全輸了。他先是把家產輸了個精光,“一夜回到解放前”,住進了茅草房,過著拮據的生活。后來還算運氣,和一位叫家珍的姑娘成了家,很快生了兩個孩子,女兒叫鳳霞,兒子叫有慶。可是好景不長,家珍得了一種叫軟骨病的重癥,人一點都不能動,只能躺在床上。又過了幾年,劉縣長的女人生孩子大出血,血型比較奇特,于是全縣的學生都驗血,結果只有有慶對上了。可怕的是抽血的醫生不知道怎么,居然把有慶的血都快抽干了,有慶就這樣莫名其妙地死了。沒過多久,鳳霞發高燒,一不小心燒成了聾啞,真是禍不單行啊!兩個孩子接連出事,對原本就艱難的家庭可以說是雪上加霜啊!家珍也病得更重了。可是到這里還沒完,鳳霞成年后嫁給了一個偏頭,不久懷上了,生產的時候因大出血,也沒了。家珍挨不了多久也病死了。一大家子只剩下一個主人公福貴、偏頭女婿和外孫了。后來這個偏頭也在搬水泥板時被擠死了。后來幾年,福貴和外孫苦根相依為命,艱難地熬著,結果有一天福貴犯糊涂了,煮了一筐豆子給苦根吃,唯一的命根子苦根吃豆子撐死了。
讀完這個故事,感覺心情很沉重。這個家庭只剩下孤獨的福貴了,徐家到他這也是斷子絕孫了。從此就一頭老牛陪伴著他了,但是他依然堅強地活著,可見福貴這個人命硬,生命非常頑強,而且能夠看得開,心理調適能力強。當然,如果當初沒有迷上賭博,也許福貴的人生完全是另外一種活法,有可能會在“打土豪,分田地”時期,因為地主的身份而遭到橫禍。所謂,一步錯步步錯,人生沒有一點點悔棋的機會。我們要好好珍惜當下,尤其是要學好本領,改變不良的生活學習習慣,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災難、無聊和平庸。
——余華《活著》自序
這是一個不同往日的假期,新型冠狀病毒肆意橫行的假期,我看到了生死穿行的病人和無畏逆行的白衣天使,這使我深深的觸動。我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帶著疑問我拜讀了余華老師的作品《活著》。
活著是為了什么,或許我們許多人一生都在刻苦的思考這個問題,但真正理解的也不過是寥寥幾個,余華借福貴的經歷告訴我們活著就是一份信念,即使身處逆境,也要熱愛生活。
《活著》用第一人稱的口吻向我們訴說富貴的悲慘經歷,年輕時他曾敗落家產,不思進取,他也曾在炮火下體驗生活的艱辛,才終于明白家的`溫暖。當身邊一位位親人的逝去,他才悔恨。只剩下最后的夕陽下那老人與老牛依偎的背影,最后老牛也走了。“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無奈或許是他對生命最好的詮釋。如果你用心感受,你會發現他的悲慘經歷中仍然有失而復得的喜悅與歡樂,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也曾讓他欣喜萬分。在明白一切終究回不去了之后,他依然說”回去了,就得好好活著。“他的人生態度,令我敬佩,他永遠相信生活是屬于每一個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別人的看法。人是為自己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這是福貴的信念,也是《活著》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話。
導演常凱一家四口染病去世,可他的妻子仍在堅強地與病毒抗爭,努力活著。29歲的彭銀華醫生殉職了,他懷孕六個月的妻子還活著,在不久的將來會產下他們的孩子。死者已以,生者如斯。在這一場浩劫面前,也許只有強迫自己接受事實,才能堅定性念好好活著。無論生活有多么打擊,請不要忘記明天的太陽。
只有經歷了生死離別,才會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不畏將來,不念過往,活著真好。此為讀《活著》的現實意義。
作者寫了小人物福貴,讓所有的厄運都集中在他一個人頭上,“千鈞系一發”。那么,我們比福貴幸運或者是高興不知多少倍的人,該如何“活著”還是為著身邊的名利互相傾軋、爭斗,還是為了蠅頭小利、一時得失而斤斤計較苦日子向好日子過容易,那就倍加珍惜。好日子滑到苦日子,也不能可是,但要象福貴那樣不埋怨,活得真實。人總有一天會不活著,活著就必須真實。張賢亮感激生活,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要感激生活。以平常心而平常地活著,這是每一個有職責和良心的人,都應當具有的生活態度。
有一句話說的很真實,那就是“情義無價”。情,就是親情、感情、友情、感情,福貴的父子情、母子情、夫妻情、兒女情、戰友情都表現得十分真實,當他輸完了家產,想到的是家,當他被解放軍俘虜遣散時,他第一個念頭是:只要不死,就回家。人在最困苦的時候、最無助的時候第一個閃過的真實的想法就是“家”,因為從“家”里能夠得到無所不在“情”的溫暖,無論你曾奉獻過還是辜負過,“家”總是一個人的“避風港”。只要活著,“家”始終存在心里,且離“家”愈遠,思念愈切。義,就是此生所盡的義務和所承擔的職責。福貴始終感到內疚,父母死了,兒女死了,妻子死了,他總覺得對不起他們,沒有盡到職責,沒有讓他們過上好日子。如若人活著沒有“義”的話,那么不就是白來人世走一遭了嗎也許混蛋時象福貴那樣滿街胡鬧一氣,可這畢竟是屬于福貴時代,離我們很久遠,除非自我想從“牛”的日子硬要滑向連一只“雞”都沒有的光景,再說甚至連福貴都不如,難以承受接踵而來的挫折,說不定早已“紅塵看破”一命嗚呼了。
人,沒有理由不活著,不管貧窮富貴,不論地位高低,真實地活著,活出個人樣,才不白活。而支撐著自我活著的,是自我一顆善良的心。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并不知道什么是“好”,但當他看到什么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著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單純的活著,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應該傾盡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單純的活著,欲望始終束縛著人的內心,無法擺脫的。其實所謂的痛苦和欲望,都是我們的主觀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義上升到活著,便可以選擇性的接受與不接受,甚至是選擇性的面對于不面對,福貴這種經歷過人世間極苦極悲的人應該就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也好,順其自然也好,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生命并非一個絕對體,有些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條件視時回歸現實,基于現實做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評價。
總之這都是一種對自己考驗,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參悟。
同時,福貴這種釋然一切,對生死無所謂的態度也是一種悲哀。我們不能追求生死無謂,而是應該追求生死無畏,如果功利的為了活著而活著,放棄所有流淚的理由,甚至連一個借口都不給自己留,活在一個虛設的環境里,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義的。
有些人在有些時候是沒辦法的,就像福貴,經歷了那么多,到最后他身邊就只剩一頭將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選擇,卻一生都沒有被幸福選擇,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蕩還有社會的動蕩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說那些打著解放旗號的革命運動是否科學,我只看到了福貴這類人的真實的悲劇。
窮困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福貴一家的悲慘泯滅也并非偶然,有造成其發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會對于窮苦人民的蔑視甚至是無視,他們的生死沒有人在意,卻要在不必要的時候被剝奪生存的權力。
翻開冊頁,心中涌上沉重,卻也交織著欣喜。作者近乎嚴寒的筆調洋溢著達觀,一起印證一個時代的艱苦、崎嶇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含蓄卻蒼涼,展示著生命的藐小與短暫。家道中落的悲痛,強征兵役的慘痛,雙親去世的痛楚接二連三,在為“活著”而“活著”的信仰的支撐下,次次沖擊后福貴仍舊持續堅持著。孤苦伶仃的晚年里,他只能與一頭相同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憶從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隨同下活著。”他用他的終身告訴我:活著是一種歷練,活著是一種夸姣。
“活著的大街不是來自于叫喊,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賦予咱們的職責。”活著是任何人也無法確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著的意義,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久。可是有的人活著,失掉了尋找的方向,活得蒼茫;失掉了的斗爭的抱負,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艱苦;失掉了腳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實活著,并非要流芳百世,轟轟烈烈。過火尋求聲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過于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鳥,漠然面臨,活躍掌握,愛惜當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廣大的郊野,而磨難亦是一種遺言的耕種。它在落寞時潤澤干涸的心靈,在悵惘時指引行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動失落的現實,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剛強,在普通中非凡。
這樣一句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確實,人們總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質與活著的意義,以為人活著是為了抱負、貢獻、芳華、斗爭,諸如此類,卻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著”,不論境況怎么,不論堅持著是為了什么,咱們都應該為“活著”而好好活著,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么比生命愈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們銖積寸累地采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么走運或是不幸,生命僅僅靜靜地、平平地活著。善待自己,愛惜生命,掌握人生。
余華是當代著名的作家,雖然他所寫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本本都是經典。《活著》,就是他的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今天讀完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就想把心里的想法一吐為快。
本書的主人公,福貴,是一個富家的少爺,但是又因在外吃喝嫖賭,把家里的105畝地都輸給了龍二。他爹也因此被他氣死,他為什么要活著?他人生黯淡,為什么還要“熬”剩下的一天天呢?看完《活著》以后,這個問題曾一直一直在困擾著我。從苦根死后,他沒有了隨著已故的親人,只買了一頭老牛天天在一起,孤苦伶仃活在世上,像其他農民一樣勞動著。
他的一生也是處處經歷坎坷的,賠完了地后,父親被氣死。只得和母親妻子和女兒生活。最后母親得了重病,福貴去城里給母親買藥時,又被抓壯丁。幾年后,遇到解放軍,回到了家鄉,而母親已經死了,女兒鳳霞也因病變得聾啞。后來,兒子有慶,因為縣長的夫人生孩子大出血缺血,可是其他人的血型對不上,只能抽有慶的。但是大家都想著救活縣長的,誰還會管有慶呢,最后有慶因為抽血過多而死。鳳霞后來嫁給了二喜,在生孩子時也因為大出血而死。福貴的妻子家珍也很傷心,三個月后也死了,二喜在工作時因為失誤被水泥板夾死了,他的孫子,鳳霞的孩子,苦根也因為吃豆子撐死了。這樣,整個家庭就只剩福貴一個人了,他就買了一頭老牛,給他起了自己的名字,陪自己度過以后的日子。
從這本書中,我知道了,只要堅持活著,活著本身的意義就存在希望。有人說其實在這個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對于福貴來說他始終沒有絕望。雖然身邊的親人接連離他而去,可是福貴依舊沒有放棄生的希望。
生命的磨難最終會隨著時間,漸漸的在記憶中消退。福貴的一生是非常悲慘的,可是當他老年時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他并沒有充滿絕望。
《活著》是我邊哭邊讀完的,書中主人公凄苦的命運觸動我那脆弱的神經,加之當時自身的心情非常低落,整個人泣不成聲,這可能就是讀者和作者產生的共鳴。我不知道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種悲慘的故事,但總覺得所有的故事在現實中都有原形可尋,只是作品經過了人為的加工而已。應該有好多人都曾問過自己:“活著究竟為了什么?”包括我自己!當然,不同心境下的答案是不同的,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
人生在世,漫長而短暫的幾十年,活著的方式卻不盡相同,形形色色的人選擇林林種。種的生存方式,也就產生迥然不同的人生結局。有的人碌碌無為,甘愿平庸;有的人不懈奮斗,終獲輝煌;有的人貪圖享受,家道敗落。記得有人對我說過:“要是能快樂的死去該多好!”說實話我也想,面且會有很多人這么想過。可是冷靜下來,這又是多么不負責任的想法,生命不是我們自己給予的,我們又有什么理由自己擅自決定生命的去留呢!看看《活著》吧,再重新審視一下生命的意義,也再重新認識一下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我們必須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的路上充滿挑戰,不可能一帆風順,有些痛苦、挫折很容易把弱者打敗,喪失活著的勇氣,所以會有一部分人選擇過早地離開這個世界。每個選擇都有存在的道理,但我要說的是這些人太自私,他們心里只有自己,沒有其他任何人,把痛苦與悲傷留給了親人和朋友!除了自身的原因,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現在假的東西太多,真的東西太少,人心里沒有安全感,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更多的是猜疑,惶惶恐恐中越來越懷疑活著的意義。
活著還是要真實的好,最起碼自己心里踏踏實實。對人待事得容人處且容人該是活著的一個境界,可能會被某些人認為很傻,換個角度,傻又何嘗不是一種福呢。只有經歷了才會知道真實的感受,即使被欺騙,痛徹心扉后才會更懂得珍惜。若沒有了悲歡離合、苦痛掙雜,人生會少了些許色彩,有句歌詞唱的好“風雨過后總會見彩虹!”活著應該就是哭著、笑著吧,有淚水也有笑容!
“活著”,作為一個詞語,它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著》講述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羅馬。書本開頭主人翁福貴錦衣玉食、腰纏萬貫的紈绔子弟形象便赫然紙上。仗著家里的財產在城里穿梭于賭場、青樓。然而,紙醉金迷的生活卻依然會有結束的那天。不知不覺間,他便被賭場的人下老千而敗光家產。但是,當他脫下上等的綢緞玉帛換上粗布麻衣,從烏煙瘴氣的賭場走向厚實廣闊的土地,他以為一切的事物都從頭開始、慢慢變好的時候,故事也才剛剛開始。父親失足、母親病重、妻子癱瘓、兒子醫故、女兒難產、女婿工地事故、外孫吃豆噎死。福貴的一生,最痛苦的不過是見證著一個個親人的接踵離去,而他還活著,活下來承受煎熬的孤獨。孤苦伶仃,無人噓寒問暖,獨嘗世態炎涼。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
孤獨在黃昏里散步,惆悵在夕陽下吟唱離別。或許我們體會不到為何所有親人離世,自己孑然一身在世上活著還有什么意義。但是每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也許都會有一個身影席地坐在屋檐下,凝望月亮和遠方,心中涌起無數回憶,與親人們在深夜徹心交談。到了黎明,他依舊會擼起早已熟悉了的粗布衣的袖子,一人一牛在田間繼續埋頭干活。
《活著》很簡單,它只是講述了每個人物普普通通的生活,即使生命有時候會很脆弱。但是《活著》卻又很復雜,沉浸于賭場青樓里的福貴那是活著嗎?對,他有呼吸,他還能走動,但也僅僅是一具長著人模樣的行尸走肉罷了。但是一個個親人由于病痛和意外的離去無不在割剜著他的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但福貴依舊選擇活下去,人只要活下去,感到自己活著的意義的時刻遲早會來。
人活著就應該熱愛生活,而說到熱愛生活,人也必須要熱愛不幸、失敗和孤獨。雁會回來,有人逝去有人在。日薄西山,一個身影在田野中直起腰來,一手叉腰,一手拂去額頭的汗珠,望著天邊的晚霞,口中念著老牛的名字——福貴,眼睛變得深邃而堅定。
他,是不幸的,一生由福至貧,歷經苦難,亡家、喪妻、失兒,而且還親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親人;他是幸運的,雖命運坎坷,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可他始終樂觀而堅強地活著。他就是余華筆下的主人公——富貴。
當我一口氣讀完這小說時,心理特別難受,眼淚更是不爭氣的往下淌。掩卷凝神間,驚詫、憐憫、壓抑……心頭始終有種沖動在胸口蔓延,他的悲,他的苦,他的絕望和希望,他的幸福和苦難,誰人能懂,誰人能訴?
他的一生就如坐過山車,從人生的至高點——一個家纏萬貫的富家少爺一下子跌落到人生的谷底,一夜之間因賭博把所有家產拱手送與了龍二。從此,失魂落魄的富貴把日子浸泡在無邊的痛苦里,父母在家境敗落后相繼死去,傷痛還未平復,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妻子也離他而去,最后連他唯一的孫子也沒有逃過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個人孤獨地活著。尤其值得慶幸的是無論面對怎樣的打擊,他始終沒有被擊倒,總是依舊熱情地笑對生活,艱難地與命運抗爭著。
讀完最后一篇章,我腦中就不時地出現富貴的影子,一會兒是少年富貴飛揚跋扈的樣子,一會兒是中年富貴憂傷絕望的神情,一會兒又是老年富貴祥和溫情的笑容……我慶幸,我不生活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而是出生在這個幸福和諧的新時代;我慶幸,我的生活如蜜糖,在家爸媽愛著,在校老師疼著;我還慶幸,苦難沒有打垮和擊潰小說主人公,富貴在一顰一笑中向我們傳遞著如此巨大的正能量:只要活著,就是幸福。
是呀,面對生活中的苦難,絕望不存在,麻木更不可取。父母給予我們生命,這是無與倫比的給予,我們又怎能輕言放棄?就如我們心目中的榜樣: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扼住命運咽喉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面對困難不低頭、不退縮的杏林子……他們都有一顆火熱的心,積極地與命運抗爭,去忍受生命賦予他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帶來的苦難,因為他們深深懂得:活著,就要好好地活著。想想他們,我們還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不快樂地活著?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的美好時光太多太多: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們在父母的呵護下學會說話、學會走路、學會快樂地享受生活中的一切新事物;
上學的時候,在老師的諄諄教誨下,我們獲得了不計其數的知識讓我們從此與智慧結緣;
課外活動時,我們用自己的真誠結交了情同手足的朋友;
……
生活中,懷一顆感恩的心,攜一縷溫馨的風,采擷一束溫暖的陽光,相信我們的生活會更加芳香,更加明媚。
前天在《朗讀者》中認識了作家余華,他的生活經歷和幽默的性格深深地吸引著我,媽媽說她之前在一次征文大賽中獎勵的名著中有余華的《活著》,但她沒看過,我爸爸看了說太悲慘,看了心難受,不讓她看。爸爸媽媽上班后好奇心促使我找到了書柜中的這本書。
怎么說呢?讀完這本書,很是壓抑。但又感覺十分真實。那個年代的人,心中所想所念想必就是“活著”吧。看這本書的這幾天,晚上很少入眠。感覺一閉眼,徐有福一家的事,從富有到貧窮,從人丁興旺到孤身一人,這中間發生的所有事,所有死去的人,都浮現在眼前。
徐有福他親眼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接一個的離去,卻又頑強的活著,很不容易,不得不說他很堅強,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到難受的是徐有慶。有慶這孩子十分懂事。他家人即使有一兩個月都沒吃飽,卻從來不會讓羊餓著,他每天都去給羊割草。他的體育老師說他長大了能當個運動員,出去和外國人比賽跑步。這樣一個能干懂事的孩子,任誰都會喜歡的很,可就是這樣一個可愛的孩子,卻在獻血中丟掉了性命。他的校長,在醫院里生孩子時出了很多血,一只腳都跨到陰間去了,學校的老師馬上組織五年級學生到操場上獻血。
這些孩子一聽是給校長獻血,一個個高興得像是要過節了,有慶也不例外,十多個孩子都沒有對上校長的血型,輪到有慶血型才終于對上了。醫院里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校長的命,這血就抽個不停了。有慶的嘴唇白了,頭暈,醫院的人都置之不理。有慶的嘴唇都青了,那抽血的人都不停手。等到有慶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抽血的人才慌了。醫生拿聽診器一聽,說心跳都沒了。那醫生只罵了一句抽血的人,便去救縣長的女人了。好狠的心啊,我真想知道那抽血的人的那顆心是不是肉長的,一條鮮活的生命硬生生被抽血抽死了。
讀到最后,我仔細看了看這本書最后的外文版評論摘要,一條來自美國的《西雅圖時報》的評論讓我感受頗深:余華沒有煽情。每一個沉重的悲劇都是痛苦的。每個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爾有輕松的、優美的、善良的時刻。《活著》是一次殘忍的閱讀,余華不遺余力地展示誤導的命運如何摧人的生活。
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樹立正確的人生三觀,在現在這個社會上,憑自己的能力,好好地活著,活出精彩的人生。